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渭河流域三次暴雨过程水汽和上升运动的垂直结构比较 被引量:16
1
作者 武麦凤 梁生俊 李春娥 《暴雨灾害》 2010年第3期245-250,共6页
利用常规高空观测资料和NCEP/NCAR 6 h再分析资料等,着重从水汽和上升运动的垂直结构上对发生在渭河流域的三次致灾暴雨过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次暴雨过程具有相似的水汽通量散度场垂直结构,即低层辐合、中层或高层辐散,但低... 利用常规高空观测资料和NCEP/NCAR 6 h再分析资料等,着重从水汽和上升运动的垂直结构上对发生在渭河流域的三次致灾暴雨过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次暴雨过程具有相似的水汽通量散度场垂直结构,即低层辐合、中层或高层辐散,但低层辐合远大于其上层辐散,低层强水汽通量辐合不仅为暴雨区提供了充沛水汽,也导致并促使水汽在垂直方向上从低层向高层输送,从而增强大气垂直上升运动发展;600 hPa(或400 hPa)水汽辐合或辐散突然增强,预示降水强度将增大,其突然减弱,则标志着强降水趋于结束;三次暴雨过程中,强降水主要出现在整层上升运动形成前后和450 hPa附近垂直上升运动增强最快时段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渭河流域 水汽通量 水汽通量散度 垂直上升运动
下载PDF
杭州地区大气水分特征及相关问题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玉娟 《气象科技》 2007年第1期61-65,共5页
用1951年1月至2003年12月NCEP/NCAR再分析格点比湿、垂直速度资料,以及杭州站降水量资料,分析了杭州地区对流层整层可降水量、低层空气垂直上升运动强度以及地面降水量的演变特点。结果发现,可降水量与低层空气垂直上升运动具有显著的... 用1951年1月至2003年12月NCEP/NCAR再分析格点比湿、垂直速度资料,以及杭州站降水量资料,分析了杭州地区对流层整层可降水量、低层空气垂直上升运动强度以及地面降水量的演变特点。结果发现,可降水量与低层空气垂直上升运动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且这两者均利于降水的时段,降水量不一定偏多,这说明空中水资源具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对杭州6月大气可降水量的长期变化特征与全球同纬度地区作了对比,发现近53年来,杭州地区6月份降水量处于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 可降水量 垂直上升运动 降水量 变化趋势
下载PDF
呼和浩特地区一次强沙尘暴天气分析
3
作者 韩仙桃 赵艳丽 +2 位作者 杨彩云 杜文娟 王阿美 《内蒙古气象》 2011年第1期10-12,共3页
通过对2008年5月28—29日呼和浩特大部地区出现的沙尘暴天气进行分析得出:此次沙尘暴是由高空冷涡配合地面蒙古气旋形成的;沙尘主要源于蒙古国西部、南部,在高空锋区的作用下,由冷涡旋转携带而至;大气低层干燥的空气和较强的垂直上升运... 通过对2008年5月28—29日呼和浩特大部地区出现的沙尘暴天气进行分析得出:此次沙尘暴是由高空冷涡配合地面蒙古气旋形成的;沙尘主要源于蒙古国西部、南部,在高空锋区的作用下,由冷涡旋转携带而至;大气低层干燥的空气和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为沙尘卷入空中提供了条件;较强的斜压作用出现在低层,这对于有效位能的释放、动能的产生以及气旋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同时斜压强迫使动量下传,从而形成强风,触发了沙尘暴;此次沙尘暴主要产生于冷锋附近及其后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蒙古气旋 斜压作用 垂直运动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9月两次低温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刘莹 陈朝平 +1 位作者 青泉 赵琳娜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4年第4期24-30,共7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01年9月18日和2013年9月18日四川盆地西北部的两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雨均发生在无低涡且低温条件下,受西风槽东移的影响,最大降水发生在龙门山...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01年9月18日和2013年9月18日四川盆地西北部的两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雨均发生在无低涡且低温条件下,受西风槽东移的影响,最大降水发生在龙门山迎风坡,地形作用对两次暴雨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四川盆地内的水汽来源既可以来源于孟加拉湾,在有台风配合的情况下也可以来自于东海;2001年9月18日暴雨中低层低空急流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水汽和动力辐合条件;2013年9月18日暴雨中地形造成的低层强烈辐合和南亚高压造成的高层强辐散为强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对于低温条件下盆地西北部的暴雨需注意副高对西风槽的阻挡作用,同时需注意低层偏东风分量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暴雨 地形辐合 低空急流 强上升运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