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脑积水及并发症的防治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阳 高俊红 +1 位作者 张大鹏 丁前进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1338-1340,共3页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ETV)治疗脑积水术后并发症的成因及防治.方法 自2008年9月至2013年9月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应用ETV治疗梗阻性脑积水15例,交通性脑积水5例,分析其常见并发症的防治.结果 20例均获得良好效...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ETV)治疗脑积水术后并发症的成因及防治.方法 自2008年9月至2013年9月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应用ETV治疗梗阻性脑积水15例,交通性脑积水5例,分析其常见并发症的防治.结果 20例均获得良好效果,其中16例症状体征消失,脑室恢复正常,间质水肿消失;4例症状和(或)体征好转,脑室缩小和(或)间质水肿好转.术后短期发热5例,切口愈合不良2例,头皮下积液2例,颅内感染1例.结论 严格把握ETV适应证,依据三脑室底部解剖特点,选择个体化造瘘方法;术后早期腰穿放液,可以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积水 神经内镜 脑室造瘘术 并发症
原文传递
脑室外引流相关脑室炎危险因素对比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熊方令 刘保华 +5 位作者 蔡旺 高行德 张建永 袁璞 张怀兵 朱宗锦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0-272,共3页
目的探讨脑室外引流相关脑室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将71例经脑室外引流治疗的患者分成脑室炎组和对照组,对其年龄、性别、原发疾病、导管放置时间及数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71例患者放置96根引流管,其中13例出现脑室炎,发生率为18%,男... 目的探讨脑室外引流相关脑室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将71例经脑室外引流治疗的患者分成脑室炎组和对照组,对其年龄、性别、原发疾病、导管放置时间及数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71例患者放置96根引流管,其中13例出现脑室炎,发生率为18%,男8例,女5例,放置导管时间平均18.5d,导管数1.7根,病因分别为外伤3例,肿瘤3例,脑室出血5例,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脑积水2例。统计分析显示原发疾病和导管数量是脑室外引流相关脑室炎的危险因素。结论脑室外引流相关脑室炎的发生与原发疾病和导管放置数量相关,引流的时间越长,发生脑室炎的风险越高,与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外引流 脑室炎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透明隔囊肿的神经内窥镜治疗 被引量:13
3
作者 詹升全 李昭杰 +3 位作者 林志俊 许作奎 李贵福 舒航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0年第2期75-77,共3页
目的对透明隔囊肿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采用神经内窥镜经纵裂入路行囊肿-侧脑室造瘘术治疗有症状的透明隔囊肿16例,年龄2~41岁,平均22.9岁,以头痛和癫痫为主要临床表现。结果16例术后均改善,其中症状完全消失12例,减轻... 目的对透明隔囊肿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采用神经内窥镜经纵裂入路行囊肿-侧脑室造瘘术治疗有症状的透明隔囊肿16例,年龄2~41岁,平均22.9岁,以头痛和癫痫为主要临床表现。结果16例术后均改善,其中症状完全消失12例,减轻4例;无并发症。结论神经内窥镜下囊肿-侧脑室造瘘术是治疗透明隔囊肿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 透明隔囊肿 微创 造瘘术 脑囊肿
下载PDF
脑室镜下三脑室造瘘术治疗小儿脑积水的手术配合 被引量:12
4
作者 徐维虹 张敏 鲍南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46-447,共2页
总结借助脑室镜行三脑室造瘘术治疗小儿脑积水的手术护理经验。我院应用脑室镜行三脑室造瘘术 10例 ,按手术配合的要求 ,重点在术前访视 ,内窥镜灭菌及患儿手术区皮肤准备 ,术中密切观察灌注液温度的变化 ,提高手术配合质量等。 10例患... 总结借助脑室镜行三脑室造瘘术治疗小儿脑积水的手术护理经验。我院应用脑室镜行三脑室造瘘术 10例 ,按手术配合的要求 ,重点在术前访视 ,内窥镜灭菌及患儿手术区皮肤准备 ,术中密切观察灌注液温度的变化 ,提高手术配合质量等。 10例患儿在精心配合和护理下均顺利通过手术 ,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高质量的手术配合是脑室镜手术成功的一个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脑积水 脑室镜 三脑室造瘘术 护理 手术配合
原文传递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guided by intraventricular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a report of 136 cases 被引量:12
5
作者 曾涛 高亮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10年第3期146-151,共6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modality guided by intraventricular 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 monitoring o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modality guided by intraventricular 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 monitoring o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a group of 136 severely brain-injured patients admitted to Shanghai Neurosurgical Emergency Center from December 2004 to February 2006 were studied. Results: The intraventricular ICP monitor was placed in all the 136 patients via Kocher's pathway, Paine's pathway or intraoperative opened ventricle. In this series, the probe was placed during the procedure of craniotomy in 98 patients; for other 38 patients, the probe was placed initially to measure or to monitor ICE A stepwise protocol targeting at ICP control (420 mm Hg) and optimal 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CPP) maintenance (60-90 mm Hg) was deployed.Among them, 76 patients survived with good recovery, 14 with moderate disability, 24 with severe disability, 10 with vegetative state, and 12 died.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intraventricular ICP monitoring included hemorrhage and infection. Hemorrhage occurred in 1 patient and infection in 5 patients. There were no unacceptable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ICP monitoring. Conclusions: Ventricular access for 1CP monitoring can be safely and accurately achieved. ICP monitoring via ventriculostomy may facilitate an early and accurate intervention for severely brain-injured patients. The intraventricular ICP monitoring is a low-risk procedure and can yield great benefits for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TB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in injuries Intracranial pressure ventriculostomy
原文传递
神经内镜治疗小儿梗阻性脑积水 被引量:11
6
作者 詹升全 林志俊 +4 位作者 李昭杰 许作奎 林晓风 李贵福 舒航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0年第2期4-5,共2页
目的 :小儿梗阻性脑积水的常用治疗方法为脑室 -腹腔分流术 ,该手术并发症高。神经内镜间下第三脑室底脚间池造瘘术是一种治疗脑积水的新方法 ,克服了分流术的缺点。方法 :对 2 1例导水管狭窄性脑积水患儿 ,取侧脑室额角入路 ,神经内镜... 目的 :小儿梗阻性脑积水的常用治疗方法为脑室 -腹腔分流术 ,该手术并发症高。神经内镜间下第三脑室底脚间池造瘘术是一种治疗脑积水的新方法 ,克服了分流术的缺点。方法 :对 2 1例导水管狭窄性脑积水患儿 ,取侧脑室额角入路 ,神经内镜通过室间孔进入第三脑室底部 ,于第三脑室底与脚间池之间造一瘘孔。结果 :18例近期疗效满意 ,3例改行脑室 -腹腔分流术 ,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该手术具有以下优点 :微创手术 ;手术在直视下进行 ,增加了安全性 ;脑脊液通过瘘孔进入生理性的循环 ;避免了体内置管的各种并发症 ;部分禁忌脑室 -腹腔分流术者亦适合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积水 内镜 造瘘术 儿童 治疗
下载PDF
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非交通性脑积水的Meta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欣 王茂德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TV)和脑室-腹腔(V-P)分流术治疗非交通性脑积水的疗效进行综合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Ovid、ScienceDirec、SpringerLink、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维普及中国生物医... 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TV)和脑室-腹腔(V-P)分流术治疗非交通性脑积水的疗效进行综合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Ovid、ScienceDirec、SpringerLink、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维普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查出2000-2010年发表的有关ETV和V-P分流术治疗非交通性脑积水的相关文献,选择RevMan5.0软件以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9项临床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V-P分流术相比,ETV术后症状缓解率、颅内血肿形成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而ETV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明显低于V-P分流术(P<0.01)。结论 ETV和V-P分流术疗效相当,但ETV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积水 脑室造口术 脑室腹膜分流术 神经内镜 META分析
下载PDF
不同引流管与置管方法治疗脑室内铸型血肿疗效比较 被引量:8
8
作者 方乃成 赵明 +7 位作者 杜国森 王马军 金星火 潘柏林 韦超 徐铁峰 王宁 王超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2年第6期833-835,共3页
目的比较采用不同引流管与置管方法治疗脑室内铸型血肿的疗效。方法按随机原则,将83例脑室内铸型血肿患者分成观察组48例,采用弹头形大口径多孔引流管侧脑室联合置管引流术;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应用的脑室外引流管侧脑室前角置管引... 目的比较采用不同引流管与置管方法治疗脑室内铸型血肿的疗效。方法按随机原则,将83例脑室内铸型血肿患者分成观察组48例,采用弹头形大口径多孔引流管侧脑室联合置管引流术;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应用的脑室外引流管侧脑室前角置管引流术,术后对两组病例脑室内血肿清除率和治疗结果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术后〈24h、24—72h、〉72h等不同时间点,观察组脑室内血肿清除率分别为27.1%(13/48)、50.0%(24/48)、14.6%(7/48),与对照组的5.7%(2/35)、17.1%(6/35)、48.6%(17/35)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2425、9.4678、11.3757,均P〈0.01)。治疗后,观察组ADL分级I级4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0%(x2=6.8347,P〈0.01),观察组病死率12.5%,低于对照组的37.1%(x2=6.9636,P〈0.01)。结论弹头形大口径多孔引流管能避免引流管堵塞,侧脑室联合置管术有利于脑室内血肿的引流性治疗,在脑室内铸型血肿患者中应用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肿 硬膜下 颅内 脑室造口术 引流术
原文传递
小脑扁桃体下疝合并脑积水的手术治疗策略 被引量:6
9
作者 胡志强 朱广通 +4 位作者 黄辉 戴缤 关峰 肖智勇 张尧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7期3318-3322,共5页
目的 探讨小脑扁桃体下疝合并脑积水的术前评估方法和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小脑扁桃体下疝合并脑积水患者,年龄2~27岁,其中男17例,女7例.手术前后均行磁共振脑脊液电影成像(Cine MRI)检查来测量相关部位(中脑导水管、... 目的 探讨小脑扁桃体下疝合并脑积水的术前评估方法和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小脑扁桃体下疝合并脑积水患者,年龄2~27岁,其中男17例,女7例.手术前后均行磁共振脑脊液电影成像(Cine MRI)检查来测量相关部位(中脑导水管、四脑室出口、枕大孔)脑脊液的流速流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行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ETV)或行ETV术+内镜下后颅凹减压术.结果 术前Cine MRI发现所有患者枕骨大孔区脑脊液流体动力学均有不同程度异常,术后复查头Cine MRI显示所有患者三脑室底造瘘口处均有脑脊液通过.随访时间6~36个月,有21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2例患者临床症状无缓解,二期行内镜下后颅凹减压术.有14例患者小脑扁桃体下疝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Cine MRI能准确测量枕骨大孔区脑脊液的流速流量和流动方式,是判断手术时机和制定手术方案的重要参考.小脑扁桃体下疝合并脑积水多为梗阻性脑积水,ETV术治疗这类脑积水疗效确切,可代替传统的分流术.此外,它还有助于缓解小脑扁桃体下疝,对合并的脊髓空洞症也有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扁桃体下疝 腑积水 脑室造瘘术 磁共振脑脊液电影成像 脊髓空洞症
原文传递
非交通性脑积水神经内镜术后腰椎穿刺的重要性 被引量:6
10
作者 康庄 胡志强 +6 位作者 黄辉 戴缤 关峰 朱广通 王邵恒 毛贝贝 任乐宁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314-316,共3页
目的探讨非交通性脑积水病人在神经内镜下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TV)后腰椎穿刺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非交通性脑积水病人ETV术后的临床资料,均表现为颅高压;根据年龄分为儿童组(34例)和成人组(5例),均隔日一次行腰椎穿刺,测量和... 目的探讨非交通性脑积水病人在神经内镜下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TV)后腰椎穿刺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非交通性脑积水病人ETV术后的临床资料,均表现为颅高压;根据年龄分为儿童组(34例)和成人组(5例),均隔日一次行腰椎穿刺,测量和记录颅内压变化。结果儿童组ETV后早期颅内压降至正常范围后持续升高,于第3天达高峰,其后呈下降趋势,于第11天恢复正常;成人组ETV后早期颅内压明显降低后逐渐升高,第5天达高峰,余变化趋势同儿童组。两组各时间点腰椎穿刺初、末压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儿童组腰椎穿刺治疗有效31例,无效3例;成人组腰椎穿刺治疗有效4例,无效1例。腰椎穿刺治疗无效的4例病人均再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结论 ETV后腰椎穿刺有利于蛛网膜下腔和蛛网膜颗粒的开放,减少脑脊液流动阻力,提高其顺应性和缓冲能力,重建脑脊液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积水 脊椎穿刺 颅内压 脑室造口术
下载PDF
虚拟内镜技术在分流失败脑积水中的诊治价值 被引量:5
11
作者 宋志军 唐运林 +6 位作者 陈晓雷 周连银 杜国方 易璐 杨璇 余新光 周定标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9期2359-2362,共4页
目的 探讨虚拟内镜技术在分流失败的脑积水中的诊疗价值.方法 对2012年2月至2014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连续收治的76例,在其他医院分流失败的脑积水患者行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SPACE)序列扫描,根据3D-SPACE序列的DICOM数据采用3D-Slicer... 目的 探讨虚拟内镜技术在分流失败的脑积水中的诊疗价值.方法 对2012年2月至2014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连续收治的76例,在其他医院分流失败的脑积水患者行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SPACE)序列扫描,根据3D-SPACE序列的DICOM数据采用3D-Slicer软件在个人电脑上进行三维重建虚拟内镜,依二者结果决定手术策略,评价虚拟内镜技术提供的信息对治疗策略的影响和临床价值.结果 在3D-SPACE基础上三维重建后的虚拟内镜图像对判断之前分流手术失败的原因和显示中脑导水管及室间孔梗阻有较大帮助.最终,共56例(73.7%)无需分流管而通过神经内镜治疗获得了脑积水的治愈.结论 虚拟内镜技术比常规磁共振影像能够提供更多的术前解剖影像信息,在分流失败的脑积水中有较好协助诊断价值,对决定手术策略亦能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积水 虚拟内镜 脑室腹膜分流术 脑室造口术
原文传递
梗阻性脑积水行三脑室底造瘘术脑池显像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伟光 漆松涛 +3 位作者 彭玉平 李贵平 黄凯 邓志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929-1931,共3页
目的了解梗阻性脑积水行三脑室底造瘘术后脑池显像的表现。方法15例梗阻性脑积水患者行神经内窥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前后均行脑池显像,比较其前后的差异。结果梗阻性脑积水患者在三脑室底造瘘术后脑池显像有放射性药物返流入侧脑室内,并... 目的了解梗阻性脑积水行三脑室底造瘘术后脑池显像的表现。方法15例梗阻性脑积水患者行神经内窥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前后均行脑池显像,比较其前后的差异。结果梗阻性脑积水患者在三脑室底造瘘术后脑池显像有放射性药物返流入侧脑室内,并且延迟清除,类似于交通性脑积水的脑池显像表现。结论放射性药物返流入侧脑室的原因尚不清楚,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后脑脊液的流动可能存在"返转"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积水 三脑室底造瘘术 脑池显像
下载PDF
神经内窥镜三脑室造瘘术治疗小儿脑积水 被引量:3
13
作者 鲍南 施诚仁 +2 位作者 洪莉 顾硕 徐维虹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4-215,共2页
目的 介绍神经内窥镜三脑室造瘘术治疗小儿脑积水方法。方法 男 8例 ,女 2例 ,年龄 5个月至 11岁 ,平均 33个月。CT、MRI及同位素99Tcm DTPA脑池显像显示为非脑脊液吸收障碍性脑积水。神经内窥镜从侧脑室经孟氏孔进入三脑室 ,在乳头... 目的 介绍神经内窥镜三脑室造瘘术治疗小儿脑积水方法。方法 男 8例 ,女 2例 ,年龄 5个月至 11岁 ,平均 33个月。CT、MRI及同位素99Tcm DTPA脑池显像显示为非脑脊液吸收障碍性脑积水。神经内窥镜从侧脑室经孟氏孔进入三脑室 ,在乳头小体前方三脑室底最薄处造一瘘口与脚间池相通。结果 术后随访 3~ 6个月 ,所有患儿症状均有改善。结论 神经内窥镜行三脑室造瘘治疗非脑脊液吸收障碍性脑积水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窥镜 三脑室造瘘术 脑积水 儿童 手术方法
原文传递
第三脑室底造瘘治疗脑积水的手术并发症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国强 郭京 左焕琮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614-615,共2页
目的 探讨第三脑室底造瘘治疗脑积水产生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方法 对 13例 (15例次 )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脑积水出现并发症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本组患者出现脑室内感染 2例、硬膜下积液 1例、造瘘口再堵塞 ... 目的 探讨第三脑室底造瘘治疗脑积水产生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方法 对 13例 (15例次 )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脑积水出现并发症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本组患者出现脑室内感染 2例、硬膜下积液 1例、造瘘口再堵塞 1例、术中出血后的血凝块堵塞第三脑室形成脑疝 1例。并发症出现的主要原因为手术设备的不良和先期经验的不足。 结论 采用良好的手术设备 ,提高对各种并发症发生原因的认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积水 脑室造口术 手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MRI可变翻转角的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对梗阻性脑积水诊断和手术策略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宋志军 陈晓雷 +6 位作者 唐运林 余新光 李莎恩 陈曦 彭俊 李昉晔 周定标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60-864,共5页
目的 探讨MRI可变翻转角的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SPACE)序列在梗阻性脑积水诊断中的价值和其对手术策略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2例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86例,女性64例,年龄8个月至79岁... 目的 探讨MRI可变翻转角的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SPACE)序列在梗阻性脑积水诊断中的价值和其对手术策略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2例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86例,女性64例,年龄8个月至79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I T2WI常规序列和3D-SPACE特殊序列扫描,根据3D-SPACE检查结果决定手术策略,对非交通性脑积水行脑室镜辅助造瘘治疗,对交通性脑积水采用分流治疗.根据MRI影像上能否直接观察到梗阻部位确定脑积水梗阻部位的检出率.术后定期随访,随访时复查3D-SPACE或头颅CT.结果 3D-SPACE对脑积水梗阻部位的检出率为98.3% (114/116),T2WI的检出率为72.4%(84/116).152例患者中脑导水管薄膜梗阻36例,松果体区、第三脑室后部、四叠体区占位22例,Dandy-Walker综合征10例,桥前池蛛网膜囊肿18例,囊虫病16例,侧脑室囊肿4例,第四脑室囊肿2例,室间孔占位2例,室间孔闭锁2例,颅咽管瘤4例,交通性脑积水36例.随访1 -18个月,平均(14±9)个月,共有112例(73.7%)患者无需分流管而通过神经内镜治疗获得了脑积水的治愈.结论 MRI 3D-SPACE序列能提供比常规影像更清晰的解剖影像信息,有助于梗阻性脑积水患者的检出,可以帮助医师选择最佳手术策略,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积水 磁共振成像 脑室腹膜分流术 脑室造口术
原文传递
第三脑室底部造瘘区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熊南翔 赵洪洋 +2 位作者 吕健 张方成 朱贤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90-592,共3页
目的:为临床更好地应用第三脑室底部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择4具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头部标本,采用动脉和静脉内灌注染料的方法分辨血管,另选8具标本不作染色,暴露和观测在第三脑室底部以及脚间池内liliequist... 目的:为临床更好地应用第三脑室底部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择4具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头部标本,采用动脉和静脉内灌注染料的方法分辨血管,另选8具标本不作染色,暴露和观测在第三脑室底部以及脚间池内liliequist膜。结果:视交叉到漏斗的距离为(3.5±1.4)mm(2.5~5.3mm),漏斗隐窝到乳头体的距离为(8.6±2.3)mm(6.9~11.4mm),漏斗隐窝与鞍背在同一垂直方向,以鞍背为解剖标志,切开鞍背后方6.9mm以内范围是安全的;liliequist膜间脑叶构成脚间池和动眼神经池的前上壁,呈网膜样,上有大小不一的孔洞;基底动脉在基底池分出左、右大脑后动脉P1段,P1段向后方发出丘脑穿动脉及大脑脚支,穿入脑实质,没有分支向前发出。结论:正确地选择第三脑室底部造瘘口的位置,可以做到保护下丘脑、基底动脉及相关结构,切开liliequist膜间脑叶可促进脑脊液的流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脑室 显微外科解剖 造瘘术 松果体
下载PDF
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在儿童脑室-腹腔分流管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
17
作者 薛萍 李昊 施伟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02-907,共6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TV)在儿童脑室-腹腔(VP)分流管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3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9例脑积水术后VP分流管功能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行ETV。术...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TV)在儿童脑室-腹腔(VP)分流管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3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9例脑积水术后VP分流管功能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行ETV。术后根据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ETV成功的判定标准为术后≥3个月未再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VPS),而ETV失败的判定标准为ETV术后3个月内再次行VPS。结果29例患儿中,男18例,女11例;ETV患儿的年龄[M(Q_(1),Q_(3))]为84.0(46.5,120.5)个月,初次行VPS的年龄[M(Q_(1),Q_(3))]为5.7(2.0,18.0)个月;诊断为梗阻性脑积水的患者有20例,交通性脑积水的患者有9例。出现分流管功能障碍的原因,3例是分流管相关感染,19例为分流管移位、头端堵塞,3例为分流管断裂,4例为裂隙脑室综合征(SVS)。29例患者的最长随访时间为90个月。至末次随访,ETV的有效率为55.2%(16/29),其中交通性脑积水患者的ETV有效比例为6/9,梗阻性脑积水患者的ETV有效率为50.0%(10/20),交通性脑积水患儿的ETV有效率较梗阻性脑积水患儿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例SVS患儿手术的成功比例仅为1/4。结论ETV在VP分流管功能障碍有一定的应用效果,可作为分流管翻修术的替代手段,尝试在任意类型分流管功能障碍患者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积水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脑室造口术 儿童 分流管功能障碍
原文传递
透明隔囊肿的神经内镜手术治疗 被引量:4
18
作者 周章明 涂汉军 +3 位作者 袁先厚 秦军 李新建 付锐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12期1048-1049,共2页
目的探讨有症状的透明隔囊肿的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德国产Storz外径4.0mm神经内镜经纵裂入路及经额角入路行囊肿-侧脑室造瘘术治疗有症状的透明隔囊肿12例,头痛、癫痫及精神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2例合并脑积水.... 目的探讨有症状的透明隔囊肿的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德国产Storz外径4.0mm神经内镜经纵裂入路及经额角入路行囊肿-侧脑室造瘘术治疗有症状的透明隔囊肿12例,头痛、癫痫及精神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2例合并脑积水.结果12例术后症状均改善,其中以颅高压症为主要表现者6例中,4例症状完全消失,2例减轻,4例癫痫发作者未再发作.12例随访6个月~2年,平均18个月,复查CT或MRI囊肿缩小<50%7例,50%~90%3例,>90%2例.2例脑积水均消失.结论对透明隔囊肿应用神经内镜行囊肿-侧脑室造瘘术微创、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隔囊肿 神经内镜 微创神经外科 造瘘术
下载PDF
The Outcome of 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 in a Mixed Population of Adult and Pediatric Patients 被引量:1
19
作者 Maguette Mbaye Lebrun Gahito +8 位作者 Alioune Badara Thiam Mbaye Thioub Elcheikh Ndiaye Sy Mohameth Faye Sagar Diop Moustapha Ndongo Ndaraw Ndoye Momar Code Ba Seydou Boubakar Badiane 《Open Journal of Modern Neurosurgery》 2020年第3期325-333,共9页
<strong>Background: </strong>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cisternostomy (ETV) is the most common neuroendoscopic technique in the treatment of noncommunicating hydrocephalus. Since its introduction, ETV has ... <strong>Background: </strong>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cisternostomy (ETV) is the most common neuroendoscopic technique in the treatment of noncommunicating hydrocephalus. Since its introduction, ETV has been a safe alternative to 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 (VP shunt), which has a high complication rate with significant socio-economic consequences. The authors report the results of ETV performed in the neurosurgical department of FANN teaching hospital in Dakar. <strong>Methods: </strong>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ETV performed in 513 patients with hydrocephalus of various etiologies, ranging from February 2010 to February 2018. We have included in our series from 2010 to 2016, all patients with clinically revealed non-communicating hydrocephalus followed by a brain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 or brai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and who have benefited from an ETV, in which the ETV Success Score was evaluated. <strong>Results:</strong> The mean age of our patients was 14.10 years, with 298 (58%) males. The clinical symptomatology varied in both children and adults and manifested in children as macrocrania in 67.8% of the patients, while in adults, it manifested as rai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 in 87.5% of patients. A brain CT scan was performed in 461 (89.86%) of patients. The causes of hydrocephalus were dominated in 49% of patients by malformative pathologies, followed by tumors in 41% of patients, infections in 2.33% of patients, and normal-pressure hydrocephalus in 3.8% of patients. During the postoperative period, we found 21.41% of various complications. <strong>Conclusions:</strong> The findings in our series were compared to those in the literature and were satisfactory, thus 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ventriculocisternostomy in our department. In resource-limited countries, ETV can be performed with good results and less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 HYDROCEPHALUS 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
下载PDF
Non-Tumor Obstructive Hydrocephalus Treated with 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 in Cameroon 被引量:1
20
作者 Aurélien Ndoumbe Chantal Simeu Mathieu Motah 《Open Journal of Modern Neurosurgery》 2015年第4期137-143,共7页
Objective: In Sub-Saharan Africa, shunt dependence is a real threat for patients. For this reason, any method allowing shunt independence such as 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 should be promoted. The goal of this s... Objective: In Sub-Saharan Africa, shunt dependence is a real threat for patients. For this reason, any method allowing shunt independence such as 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 should be promoted.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show the advantages of neuroendoscopy in treating non-tumor obstructive hydrocephalus in Cameroon.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he cases of non-tumor obstructive hydrocephalus treated with 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 in our hospital. Results: Twenty patients (15 males, 5 females) underwent 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 as first choice treatment for non-tumor obstructive hydrocephalus. Their ages ranged from six months to 41 years (mean 11.96 years, median 20.75 years). Fourteen patients (70%) were children (≤18 years old), 6 were adults, 7 were under age of two years and 3 were below one.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was the radiological tool used in all cases. None did 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can. Etiology of hydrocephalus was aqueductal stenosis in 18 cases and stenosis of the foramina of Luschka & Magendie in two. Aqueductal stenosis was associated with myelomeningocele in one case and shunt failure in another one. 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 was successful in alleviating clinical symptoms with shunt independence in 19 cases (95%), but failed in one case. ETV success was not related to patient age.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 occurred in two patients as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10%). Overall, ETV diminished treatment cost by 600 USD. Conclusion: Even in areas with limited medical equipment like in Sub-Saharan Africa where shunt dependence is a real danger, ETV can be routinely used to successfully treat non-tumor obstructive hydrocephal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Tumor OBSTRUCTIVE HYDROCEPHALUS 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 Sub-Saharan Africa Camero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