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1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剂量静脉用胺碘酮治疗顽固性、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78
1
作者 杨艳敏 宋有城 +7 位作者 朱俊 袁贤奇 谭慧琼 贺丽霞 章友华 章晏 李建东 曹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评价静脉用胺碘酮(amiodarone)对顽固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SVT)、心室颤动(V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4例SVT和(或)VF患者,其中男19例,女5例,平均年龄49.2±12.4岁;冠心病... 目的:评价静脉用胺碘酮(amiodarone)对顽固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SVT)、心室颤动(V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4例SVT和(或)VF患者,其中男19例,女5例,平均年龄49.2±12.4岁;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14例,心肌病7例,心肌炎2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静脉注射胺碘酮首剂3~5mg/kg,10分钟内注入,继之以1.0~1.5mg/min维持静脉滴注,第1个24小时总量平均2165.0±385.4mg(包括口服量),以后依病情渐减,维持静脉滴注平均4.2±2.5天。静脉应用同时加用口服胺碘酮600~1200mg/d。第1次负荷量后,若心律失常控制不理想,可每隔15~30分钟再给1.5~3.0mg/kg的追加负荷量。疗效判断以SVT和(或)VF消失为有效。结果:总有效率83.3%。2例静脉用胺碘酮期间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及一过性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经减量后恢复。结论:静脉应用大剂量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药物疗法 胺碘酮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至就诊时间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76
2
作者 郭路芬 彭亚光 +3 位作者 李庆祥 贺建华 赵冬 洪昭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分析58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前延误时间分布及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段的死亡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6年3月北京安贞医院抢救中心急诊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收治的 AMI 患者580例,其中男性428例,女性152例,平均年龄(60.... 目的分析58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前延误时间分布及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段的死亡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6年3月北京安贞医院抢救中心急诊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收治的 AMI 患者580例,其中男性428例,女性152例,平均年龄(60.7±12.9)岁。将记录的就诊时间与发病时间的时间差作为院前延误时间(PDT)。根据 PDT 不同分为7个时间段:即1~30 min,31~60 min,61~120 min,121~240 min,241~360 min,361~720 min,>720 min。统计PDT 分布,计算各时间段心室颤动(室颤)发生率、复苏成功率、病死率,并对不同时间段死亡原因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580例 AMI 患者 PDT 中位数时间为130 min。接受溶栓治疗122例(21.0%),急诊 PCI 及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266例(45.9%),其他药物对症治疗192例(33.1%);比较三组 PDT,溶栓组[(104.5±2.3)min]和PCI/CABG组[(119.1±2.3)min]均低于其他药物治疗组[(290.9±3.4)min,P<0.05]。发生室颤46例(7.9%),其中 PDT≤30 min 24.4%(11/45),31~60 min 7.7%(8/104),61~120 min 10.3%(14/136),121~240 min 6.6%(8/121),241~360 min 1.9%(1/54),361~720 min 3.3%(2/61),>720 min 3.4%(2/59);复苏成功率71.7%(33/46),总病死率5.3%。年龄(OR=1.047,P=0.004)、糖尿病(OR=2.159,P=0.02)和 PDT(OR=2.159,JP=0.023)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缩短 PDT,及早进入治疗程序,挽救濒死心肌,对预防室颤、猝死发生,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死亡原因 心室颤动 猝死 心脏
原文传递
心室电风暴的机制与起搏作用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46
3
作者 郭成军 吕树铮 +1 位作者 张英川 张金荣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6年第2期111-116,共6页
目的 观察心室电风暴与室房逆传的关系和起搏的作用。方法 以扎、松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制作25只犬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模型,以针电极探查希氏-浦肯野系统(HPS)的电冲动。结果 16只犬自发3次以上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简... 目的 观察心室电风暴与室房逆传的关系和起搏的作用。方法 以扎、松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制作25只犬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模型,以针电极探查希氏-浦肯野系统(HPS)的电冲动。结果 16只犬自发3次以上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简称室速/室颤),符合电风暴。电风暴时室房传导呈4种类型:Ⅰ-Ⅲ型HPS异位电冲动皆连续逆传,Ⅰ型间断夺获心房;Ⅱ型未夺获心房,但连续抑制前向房波下传,产生假性Ⅲ度房室阻滞;Ⅲ型连续夺获心房;Ⅳ型HPS逆向与前向传导交替。快速起搏心房可重建房室前传和稳定的血压。快速起搏心室作用有:①抑制异位电冲动形成,防止触发室颤,但不终止自律性异常室速;②拖带和终止折返性室速,显现室速的拖带变形现象和双向折返;③多不夺获快速室速/室颤,偶见HPS起搏和串刺激夺获心室,快速室速/室颤频率减慢后自发终止。结论 HPS异位电冲动逆向传导,阻滞窦性心律下传,促使室速/室颤反复发作而呈现电风暴现象。起搏重建房室传导和抑制异位电冲动形成,有预防电风暴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希氏-浦肯野系统 心室颤动 电风暴 起搏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防治冠心病无心肌梗死患者的电风暴 被引量:40
4
作者 郭成军 吕树铮 +3 位作者 阎方明 姜腾勇 李海宴 张金荣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06-809,共4页
目的针对冠心病无心肌梗死者的电风暴,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以电风暴为主要表现的冠心病患者,按标准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置入术,术后定期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6例患者(男5例,女1例),平均年龄(49.5... 目的针对冠心病无心肌梗死者的电风暴,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以电风暴为主要表现的冠心病患者,按标准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置入术,术后定期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6例患者(男5例,女1例),平均年龄(49.5±9.1)岁。1例运动时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2例晨起反复晕厥,动态心电图示多形室速/室颤,3例胸痛、胸闷,反复心脏骤停急诊入院,心电图示ST抬高和反复室颤,电击除颤后ST段恢复正常。6例患者术前晕厥/室颤发作,平均(16.5±5.3)次,共置入8枚冠状动脉支架,5枚为金属裸支架,3枚为药物洗脱支架,全部患者残余狭窄均≤10%,靶血管血流达TIMI3级。置入支架解除狭窄后,电风暴与STT改变消失,症状缓解。最长随访6.5年,最短随访4个月,平均(47.7±30.7)个月,4例均无不适和心律失常,1例2年后胸闷,动态心电图示心动过缓,行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异常。1例出院后6年内无特殊不适,间断服药,置入心脏自动转复除颤器仅有1次剧烈运动窦性心动过速触发的不恰当电击。结论对于冠心病无心肌梗死者,置入冠状动脉支架解除狭窄,可消除缺血性电风暴的病理基础,有效防治心脏性猝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室性 心室颤动 猝死 心脏 冠状动脉疾病 支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肌梗死患者 冠心病患者
原文传递
69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患者的随访 被引量:34
5
作者 王方正 华伟 +1 位作者 张澍 陈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1年第2期120-122,共3页
目的 对全国 5 0家医院 6 9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m 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的患者通过较长期随访获得的实际经验 ,以期促进和提高我国 ICD的应用水平。方法 资料来自全国 5 0家医院的门诊随访、电话询问或厂... 目的 对全国 5 0家医院 6 9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m 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的患者通过较长期随访获得的实际经验 ,以期促进和提高我国 ICD的应用水平。方法 资料来自全国 5 0家医院的门诊随访、电话询问或厂家随访 ,通过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 ICD程控分析仪调出的资料 ,对患者情况及 ICD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 2 .3年中有 30例患者接受成功的 ICD治疗 ,占全组患者 43.5 % ,总共发作快速心律失常 2 76次 ,其中 VT 2 36次占 85 .5 % ,VF 40次占 14.5 %。VT由 ATP终止 135次 ,占 5 7.2 % ,由 CV终止 10 1次 ,占 42 .8%。VF经 DF(除颤 ) 4 0次 ,全部一次成功。 2例 VT加速转成 VF,2例无休止发作 VT,电击成功 ,但瞬间又转为 VT,2例服胺碘酮后 VT频率减慢 (140~ 10 0次 / m in)。 6 9例中有 6例死亡 ,其中半数因心力衰竭加重所致。结论  ICD的治疗效果肯定 ,需加强随访及时修改参数 ,更准确地识别和治疗快速室性心律失常 ,同时需注意药物的辅助治疗 ,积极改善心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ICD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被引量:31
6
作者 孙铃 毛丽鹏 +6 位作者 邹艾霖 迟博予 陈新 纪元 蒋建光 周学军 王庆捷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38-442,共5页
目的构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临床预测模型,并评估该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012年12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2649例AMI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构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临床预测模型,并评估该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012年12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2649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出院诊断、住院期间生命体征、入院时心电图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介入治疗情况、用药情况,并记录是否发生院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主要包括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扑动或心室纤颤(VF)〕和死亡。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VT/VF分为两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VT/VF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临床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预测模型的准确性。结果2649例AMI患者均纳入分析,其中134例患者(5.06%)在住院期间发生VT/VF。VT/VF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高于非VT/VF组(38.1%比1.7%,P<0.01)。与非VT/VF组比较,VT/VF组患者基线收缩压(SBP)更低〔mmHg(1 mmHg=0.133 kPa):125.9±28.2比132.0±24.2〕,随机血糖水平更高(mmol/L:8.6±4.8比7.4±3.8),心功能更差〔心功能Killip分级≥3级:36.6%比10.7%,左室射血分数(LVEF)<0.50:56.7%比33.6%,频发室性期前收缩:12.7%比1.2%〕,低钾比例更高(46.3%比1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功能Killip分级≥3级〔优势比(OR)=3.540,95%可信区间(95%CI)为2.336~5.363〕、随机血糖>11.1 mmol/L(OR=1.841,95%CI为1.171~2.893)、LVEF<0.50(OR=0.546,95%CI为0.374~0.797)、频发室性期前收缩(OR=12.361,95%CI为6.077~25.144)、血钾<3.5 mmol/L(OR=4.268,95%CI为2.910~6.259)、SBP<90 mmHg(OR=0.299,95%CI为0.150~0.597)以及肌酐(Cr)>100μmol/L(OR=2.498,95%CI为1.170~5.334)为AMI患者发生VT/VF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的各项预测因子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扑动 心室纤颤 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的适应证 被引量:29
7
作者 王方正 张澍 +4 位作者 任自文 郭继鸿 胡大一 陈新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及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ICD专家工作组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2年第4期198-206,共9页
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是心脏性猝死 (SCD)的主要原因 ,美国每年约 4 0万人死于此症。一系列多中心临床试验证明ICD是优于药物的有效治疗方法 ,明显降低SCD发生率。美国每年上万人安装ICD ,其数量呈直线上升趋... 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是心脏性猝死 (SCD)的主要原因 ,美国每年约 4 0万人死于此症。一系列多中心临床试验证明ICD是优于药物的有效治疗方法 ,明显降低SCD发生率。美国每年上万人安装ICD ,其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我国由于经济条件和认识水平普及的限制 ,采用ICD治疗的患者甚少 ,但近年来逐渐增多 ,1年约 10 0例患者安装ICD。为提高医生和患者对应用ICD的认识及使用规范化 ,两个学会的ICD专家组于 2 0 0 1年 11月在北京召开研讨会 ,就ICD适应证、多中心试验结果、植入技术、心动过速的识别和治疗、并发症、随诊等专题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进行了深入和认真的讨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证 心脏性猝死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心室颤动
原文传递
应用程控刺激的心脏骤停模型 被引量:27
8
作者 武军元 李春盛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1063-1065,共3页
目的评价应用S1S2程控刺激诱发猪室颤制作心脏骤停模型的效果。方法18头家猪经麻醉,气管插管,心电监测,左颈外静脉置管放置电极导管,左股动脉置管测动脉压后,应用程控刺激仪经右心室内膜给与40V S1S2(300/200ms,步长-10ms)程... 目的评价应用S1S2程控刺激诱发猪室颤制作心脏骤停模型的效果。方法18头家猪经麻醉,气管插管,心电监测,左颈外静脉置管放置电极导管,左股动脉置管测动脉压后,应用程控刺激仪经右心室内膜给与40V S1S2(300/200ms,步长-10ms)程控刺激诱发心室颤动。结果16头家猪应用S1S2程控刺激致颤成功,致颤间期范围在110~190ms,均数±标准差为(168±23)ms。2头家猪在应用S1S1(350ms)固频刺激判断电极位置时就诱发室颤。所有18头家猪室颤3min后除颤均能成功。结论该致颤方法成功率高,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好,对心脏刺激较小,是制作心脏骤停动物模型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控刺激 心脏骤停 心室颤动
原文传递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6
9
作者 李勇 吕树铮 +2 位作者 王绿娅 马临安 李志忠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27-330,共4页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以期提高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成活率。方法选取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直接PCI)371例,根据直接PCI结束前是否发生恶性室性心...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以期提高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成活率。方法选取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直接PCI)371例,根据直接PCI结束前是否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和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将其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38例)和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年龄、性别、既往心绞痛史、既往心肌梗死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心肌梗死位置、单多支病变、罪犯血管、心肌梗死距采血时间、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尿素氮、肌酐、血钾、尿酸、血糖、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血红蛋白等参数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最后进入回归方程的只有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和肌酐,贡献最大的是患者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结论心功能Killip分级高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结束前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心室颤动 室性心动过速
下载PDF
尼非卡兰与胺碘酮治疗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近期疗效及安全性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6
10
作者 杜春蕾 郭牧 +4 位作者 张云强 梁海青 田树光 王钊 宋昱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9-153,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尼非卡兰和胺碘酮在治疗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观察研究。收集2015-10-2018-02于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治疗,并出现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尼非卡兰和胺碘酮在治疗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观察研究。收集2015-10-2018-02于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治疗,并出现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患者共84例。据药物治疗方案分为胺碘酮组(42例)和尼非卡兰组(42例)。对有效率、转复时间、24h生存率、1个月生存率、转复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不良反应和无效患者死亡的原因等指标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尼非卡兰较胺碘酮可有效转复持续性室速/室颤(P<0.05),并可缩短转复时间(P<0.01),并提高24h生存率、1个月生存率(P<0.05)。两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转复无效患者的死亡原因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51)。另外,尼非卡兰对舒张压(P=0.13)、收缩压(P=0.09)、心率(P=0.15)无明显影响,可有效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P<0.01)。结论:静脉应用尼非卡兰治疗持续性室速/室颤时,疗效优于胺碘酮,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非卡兰 胺碘酮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室性心律失常
原文传递
蝙蝠葛苏林碱抗实验性心律失常作用 被引量:20
11
作者 杜佐华 曾晚成 +2 位作者 龚培力 曾繁典 胡崇家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1996年第4期21-23,共3页
蝙蝠葛苏林碱iv给药能显著增加乌头碱诱发大鼠心律失常及哇巴因致豚鼠室性心律失常的用量;能显著提高电刺激兔心室致颤阈;对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复灌注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 蝙蝠葛苏林碱 诱发 实验性 室性心律失常 心室 结扎 哇巴因 氯化钙 用量 给药
下载PDF
心功能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及死亡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25
12
作者 王葛 赵力 +7 位作者 张博阳 王楠楠 刘鹏飞 刘如晨 华参 袁海凤 王宇彬 李田昌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76-1181,共6页
背景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需评估出血/缺血风险进行抗凝治疗,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需抗血小板治疗,房颤合并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抗凝加抗血小板则会增加出血风险。心力衰竭(心衰)与房颤常共存且相互作用,在房颤患者中,心衰为脑... 背景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需评估出血/缺血风险进行抗凝治疗,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需抗血小板治疗,房颤合并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抗凝加抗血小板则会增加出血风险。心力衰竭(心衰)与房颤常共存且相互作用,在房颤患者中,心衰为脑卒中的公认危险因素。目的探讨心功能对非瓣膜性房颤合并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及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5年1月就诊于北京11家三级甲等医院的房颤合并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2 471例进行多中心研究。排除失访及瓣膜性房颤患者后实际纳入分析1 987例,平均随访(3.5±1.5)年。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进行研究,比较其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及死亡率。分别以缺血性脑卒中及死亡为终点事件进行生存分析,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同时对出血事件进行分析。最后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心功能代偿组1 468例患者,63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占4.29%;心功能失代偿组519例患者,32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占6.17%;两组脑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5)。心功能代偿组有152例死亡,占10.35%,心功能失代偿组有77例死亡,占14.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两组以缺血性脑卒中及死亡为终点事件绘制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NYHA分级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因素(P=0.047);进一步纳入传统的卒中危险因素及主要的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脑卒中史、NYHA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心功能失代偿组抗凝药物使用比例高于心功能代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心功能分级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功能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心房颤动 卒中 死亡 多中心研究
下载PDF
心室颤动初始节律的动态心电图观察 被引量:23
13
作者 郭成军 张英川 +4 位作者 刘冰 郭晋萍 徐霞 裴莉 陈晖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689-693,共5页
目的 探讨心室颤动(室颤)初始心搏与室性早搏(室早)或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是否同源,为消融室颤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选择室颤高危患者记录动态心电图,比较室颤初始心搏与室早或室速各导联QTS形态的一致性,形态一致者起源点相同,作初步定... 目的 探讨心室颤动(室颤)初始心搏与室性早搏(室早)或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是否同源,为消融室颤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选择室颤高危患者记录动态心电图,比较室颤初始心搏与室早或室速各导联QTS形态的一致性,形态一致者起源点相同,作初步定位。结果 96例患者中,28例检出60例次室颤,55例次发作初始的3~53个心搏为有序的快速室速或扑动样节律,平均周长(185±36.4)ms。12例次自行终止,持续1.2-21.6(6±8.4)s;40例次电击终止;8例未终止死亡。1例次初先室颤,中转为室速,后又转为室颤。室颤自行终止与非自行终止者相比,初始节律的周长差异无显著性[(202±42.6)ms与(182±38.6)ms,P=0.066]。50例次室颤可见与其初始QRS形态一致的单发、成对室早或室速。48例次初始心搏为R-on-T。42例次初始QRS无伪差干扰,起源点呈聚集而非随机分布,18例次对应于右室前乳头肌区,6例次对应于右室流出道,11例次对应于左室前乳头肌区,7例次对应于左室后乳头肌区。9例多次室颤,7例有2-5种QRS形态。22例可见与室颤初始QRS态不同、未触发室颤的室早或室速。结论 室颤与某些室早或室速同源,起源点聚集分布,好发于乳头肌周围,以室早或室速起源为消融靶点有望消除室颤。自行终止的短阵室颤并不少见,及时识别有着生命攸关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颤动 室速 QRS 室早 乳头肌 动态心电图 终止 形态 节律 起源
原文传递
海南省多中心心肺复苏Utstien模式注册研究 被引量:23
14
作者 宋维 刘元税 +14 位作者 吴世畅 符家传 邢柏 覃少强 吴国平 王丽艳 王龙 曾德伟 李相生 王秀川 黄韬 王林明 吴开毅 林春海 高允锁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04-910,共7页
目的本研究以心肺复苏乌斯坦因(Utstein)评估模式评价海南省13家医院心搏骤停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心肺复苏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在Utstein指南基础上设计“海南省心肺复苏Utstein注册登记表”,在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 目的本研究以心肺复苏乌斯坦因(Utstein)评估模式评价海南省13家医院心搏骤停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心肺复苏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在Utstein指南基础上设计“海南省心肺复苏Utstein注册登记表”,在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对海南省13家医院急诊科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实施注册登记。通过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心肺复苏患者实施前瞻性描述性研究。结果1125例心搏骤停患者男性占73.8%,女性26.2%,年龄为(53.9±13.1)岁,既往病史以冠心病最为多见,其次为高血压病;自主循环恢复率为23.8%,成活出院为7.4%。自主循环恢复和成活出院的患者中发病1min内获得心肺复苏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1.8%和49.4%。院内心搏骤停(IHCA)患者和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ROSC率分别为36.3%,11.6%,成活出院率分别为11.5%,3.3%。心室纤颤/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188例(16.7%),其自主循环恢复率及成活出院率分别为58.0%,21.8%。心源性心搏骤停448例(39.8%);其中院内与院外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分别为36.3%,11.6%,成活出院率分别为11.5%,3.3%。非心源性心搏骤停677例(60.2%)。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自主循环恢复率分别为69.8%和30.2%,成活出院率分别为7.4%和7.3%。结论心搏骤停更常见于男性。慢性疾病在本组患者中普遍存在,其中以冠心病和高血压病最为多见。院内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和成活出院率均明显高于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心室纤颤/无脉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及成活出院率高于其他类型初始心律的患者。缩短心肺复苏启动时间有助于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及成活出院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院内心搏骤停 院外心搏骤停 心室纤颤 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肺 复苏 UTSTEIN模式 自主循环恢复 成活出院
原文传递
Brugada综合征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病机理与射频消融治疗 被引量:23
15
作者 郭成军 李国庆 +7 位作者 张英川 方冬平 郝蓬 刘冰 何东方 李果 赵东辉 柳景华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6年第6期481-486,共6页
目的探讨Brugada综合征ST-T抬高与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病机理和射频消融治疗。方法选择体表心电图V1~V3相邻2个导联ST-T下斜或马鞍型抬高≥0.2mV,且有心律失常者按常规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结果38例患者,男31例,女7例,年龄38... 目的探讨Brugada综合征ST-T抬高与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病机理和射频消融治疗。方法选择体表心电图V1~V3相邻2个导联ST-T下斜或马鞍型抬高≥0.2mV,且有心律失常者按常规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结果38例患者,男31例,女7例,年龄38.27±13.91岁。17例有晕厥或黑噱,3例经历心肺复苏。23例为Ⅰ型Brugada图形,10例为Ⅱ型,5例为Ⅰ、Ⅱ、Ⅲ型交替,均合并不同类型的心脏传导异常。10例为单形(2例)或多形(8例)室性心动过速,1例为心室颤动电风暴,5例为室性与房性心律失常并存,5例为单纯室上性心动过速(4例为显性预激综合征),3例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14例为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即刻成功32例(成功率84%),失败6例,未发生并发症。消融成功者心律失常消失后即刻,ST-T抬高未见改变。而室性早搏、房性早搏伴差传、His束传导阻滞、间歇预激旁道、心室起搏与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索可使ST-T抬高幅度改变或逆转。随访5.72±2.03年,1例失访,5例心律失常复发,1例猝死,3例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1例安装心脏转复除颤器。结论Brugada综合征常见心脏传导异常,ST-T抬高继发于心脏传导系统疾病与除极顺序改变,而非原发心内、外膜复极离散与2相折返,射频消融可有效防治Brugada综合征的多种快速心律失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BRUGADA综合征 传导异常 心室颤动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下载PDF
海星甾醇抗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被引量:17
16
作者 许东晖 刘振龙 +1 位作者 梅雪婷 许实波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9-152,共4页
目的 :研究海星甾醇 C0 1对实验性心律失常的拮抗作用。方法 :麻醉大鼠股静脉快速 iv 5 % Ca Cl2诱发室颤 (VF) ,记录大鼠的 VF发生率和死亡数 ;小鼠尾静脉 iv Ca Cl2 -Ach混合液 (10 ml/ kg)诱发小鼠房颤(扑 ) ,记录房颤 (扑 )的发生... 目的 :研究海星甾醇 C0 1对实验性心律失常的拮抗作用。方法 :麻醉大鼠股静脉快速 iv 5 % Ca Cl2诱发室颤 (VF) ,记录大鼠的 VF发生率和死亡数 ;小鼠尾静脉 iv Ca Cl2 -Ach混合液 (10 ml/ kg)诱发小鼠房颤(扑 ) ,记录房颤 (扑 )的发生率 ;麻醉大鼠冠脉结扎再灌注诱发心律失常 ,记录结扎 5 min和再灌期各时间点的心律失常发生率 ,并比较 ST段的变化 ;电刺激致家兔室颤 ,记录室颤阈值。结果 :海星甾醇 C0 1显著降低了 Ca Cl2诱发 VF的发生率 ,抑制小鼠房颤 (扑 )的发生 ,对大鼠结扎期和再灌期各个时间点都有显著的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减轻结扎造成的心肌缺血及再灌所致的心肌损伤 ,中高剂量组可显著提高家兔室颤阈值 ,降低 VF的发生。结论 :C0 1能对抗多个室性和房性心律失常的实验模型 ,提示 C0 1具有广泛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星甾醇 抗心律失常 室颤 房颤 房扑
下载PDF
Brugada综合征在中国大陆发病与临床特征的文献统计分析 被引量:19
17
作者 张凤祥 陈明龙 +5 位作者 杨兵 陈红武 居维竹 单其俊 邹建刚 曹克将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2-124,共3页
目的总结分析中国大陆近十年来报道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情况。方法通过中文学术期刊网、中国生物医学论文数据库及中国科技期刊网等获取资料,对1998年1月~2008年12月国内期刊报道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进行区域分布、临... 目的总结分析中国大陆近十年来报道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情况。方法通过中文学术期刊网、中国生物医学论文数据库及中国科技期刊网等获取资料,对1998年1月~2008年12月国内期刊报道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进行区域分布、临床特征与治疗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Brugada综合征患者376例,男性占95.74%,主要分布于沿海与经济较发达地区。近60%患者晕厥发生时心电图或监护记录到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近半数患者经历过心肺复苏。院外猝死发生率高,占10.64%。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植入率较低,仅有12.5%。结论中国大陆Brugada综合征以男性患病为主,主要分布于我国沿海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晕厥与猝死率较高,ICD植入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BRUGADA综合征 心室颤动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晕厥 心脏性猝死
下载PDF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心室纤颤时间及心功能分级对除颤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9
18
作者 石宗华 高传玉 +2 位作者 刘林刚 张娆娆 徐瑞华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9-101,共3页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除颤(DF)与心肺复苏(CPR)先后顺序以及心室纤颤(VF)时间和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对DF效果的影响。方法将需要紧急DF的93例患者按VF发生时间分为〈4min组(53例)、4~8min组(24例)、〉8min...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除颤(DF)与心肺复苏(CPR)先后顺序以及心室纤颤(VF)时间和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对DF效果的影响。方法将需要紧急DF的93例患者按VF发生时间分为〈4min组(53例)、4~8min组(24例)、〉8min组(16例)3组,每组再按先DF还是在5次循环的基本CPR后DF分为两个亚组。观察不同VF时间、DF和CPR先后顺序、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对DF成功率的影响。结果随VF时间的延长,DF成功率明显下降[VF〈4min、4—8min、〉8min组DF成功率分别为83.0%(44/53)、62.5%(15/24)、25.0%(4/16),两两比较均P〈0.01]。VF〈4min组,先DF者的DF成功率明显高于先CPR者[88.9%(24/27)比76.9%(20/26),P〈0.05];VF4~8min组,先DF者的DF成功率略高于先CPR者[66.7%(8/12)比58.3%(7/12),P=0.09];VF〉8min组,先CPR者的DF成功率明显高于先DF者[37.5%(3/8)比12.5%(1/8),P〈0.01]。随NYHA心功能分级增加,患者DF成功率逐渐下降[NYHAⅠ~Ⅳ级分别为96.4%(27/28)、80.0%(20/25)、47.8%(11/23)、29.4%(5/17),P〈0.05或P〈0.01]。结论心搏骤停VF持续时间及NYHA心功能分级是影响DF效果的重要因素;DF与CPR的先后顺序应结合心搏骤停VF持续时间区别对待;NYHA心功能分级较差者应提前做出某些预判及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心室纤颤 除颤 心肺复苏 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
原文传递
胺碘酮原液和稀释液对心室颤动转复作用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7
19
作者 武军元 李春盛 王胜奇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040-1044,共5页
目的 通过猪心室颤动(VF)模型,观察胺碘酮原液、稀释液以及单纯标准CPR对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 21头北京长白猪,应用程控刺激仪诱导VF,VF 3 min后,将动物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①单纯CPR组:只进行单纯标准CPR;②胺碘酮原液... 目的 通过猪心室颤动(VF)模型,观察胺碘酮原液、稀释液以及单纯标准CPR对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 21头北京长白猪,应用程控刺激仪诱导VF,VF 3 min后,将动物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①单纯CPR组:只进行单纯标准CPR;②胺碘酮原液组:予胺碘酮原液5 mg/kg快速(<3 s)静推,生理盐水20 mL冲管,观察30 s后开始CPR;③胺碘酮稀释液组:予胺碘酮5 mg/mg溶于20 mL生理盐水用30 s缓慢静推,20 mL生理盐水冲管,观察30 s后开始CPR.VF 5 min若猪未恢复自主循环(ROSC),给予电击除颤,并再次给予CPR,依此类推如15 min后猪仍未ROSC则宣布猪死亡.结果 CPR组及胺碘酮原液组复苏成功率高于胺碘酮稀释液组[85.7%vs.71.4%vs.42.9%],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CPR组除颤能量(450±150)J高于胺碘酮原液组(200±77)J(P=0.009)及稀释液组(330±125)J,P=0.170.标准CPR组除颤次数(3±1)多于胺碘酮原液组(1.3±0.5),P<0.05.ROSC 10 min时胺碘酮原液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冠脉灌注压(CPP)明显低于稀释液组和CPR组(P<0.05),而ROSC 0.5 h以后胺碘酮原液组和稀释液组之间MAP和CP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肺复苏时应用胺碘酮原液可以减少除颤次数和能量;较标准CPR和快速推注胺碘酮原液,胺碘酮稀释液缓慢推注有增加死亡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心室颤动 心肺复苏 胺碘酮 血流动力学 除颤能量 除颤次数
原文传递
基于乌斯坦因模式的心肺复苏研究报告 被引量:17
20
作者 宋维 陈实 +4 位作者 刘元税 何宁宁 莫德番 蓝宝琼 高允锁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03-1006,共4页
目的心肺复苏Utstein评价模式已被许多国家广泛用于心肺复苏评价研究。本文以心肺复苏结果Utstein评价模式设计心肺复苏注册登记表,以评价中国海南海南省人民医院心搏骤停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心肺复苏效果与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心肺复苏U... 目的心肺复苏Utstein评价模式已被许多国家广泛用于心肺复苏评价研究。本文以心肺复苏结果Utstein评价模式设计心肺复苏注册登记表,以评价中国海南海南省人民医院心搏骤停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心肺复苏效果与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心肺复苏Utstein模式注册登记表,对海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511例心肺复苏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评价本组患者心搏骤停流行病学特征及心肺复苏结果。结果注册登记的511例心肺复苏患者纳入研究。本研究患者以40—70岁等年龄段心搏骤停发生率较高。既往史中,心血管系统疾病(190例,37.2%)、脑血管疾病(48例,9.4%)及呼吸系统疾病(39例,7.6%)等慢性疾病较为常见。173例(33.9%)为心源性心搏骤停,其中109例(21.3%)为急性心肌梗死。80例(15.7%)患者首次监测心律为心室纤颤。院内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及成活出院率分别为47.0%和13.5%,院外心搏骤停患者为16.7%和4.7%。结论本研究表明心血管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为最常见慢性疾病。急性心肌梗死、中风及创伤为最常见心搏骤停病因。院内心搏骤停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及成活出院率均高于院外心搏骤停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院内心搏骤停 院外心搏骤停 心室纤颤 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肺复苏 UTSTEIN模式 自主循环恢复 成活出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