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报复的理论模型及相关因素 |
李恩洁
凤四海
|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2010 |
15
|
|
2
|
儒家孝义思想对传统中国国家司法主义的影响——以“复仇”制度为论域的思考 |
张玉光
|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
2004 |
4
|
|
3
|
古代复仇对于侵权法功能的启示 |
王福友
|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3
|
|
4
|
斩宵小,济世道——评浙昆《壮哉少年》 |
谢雍君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5
|
中国古代恩赦复仇的心理与民俗背景 |
王立
|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
2
|
|
6
|
论俄瑞斯忒斯主题的审美意义及现代性内涵 |
傅守祥
应小敏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
2004 |
3
|
|
7
|
是复归与认同 还是告别与超越──对鲁迅与屈原关系的思考 |
吴小美
肖同庆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1
|
|
8
|
动物为主雪怨母题的文化阐释 |
王立
|
《荆州师专学报》
|
2001 |
3
|
|
9
|
复仇意义的终极追寻——写在《哈姆雷特》和《铸剑》之间 |
王光祖
|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
2016 |
2
|
|
10
|
菲勒斯中心语境下的女性复仇悲剧——美狄亚与细侯“杀子惩夫”的悲剧内涵 |
何敏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11 |
2
|
|
11
|
从复仇到觉醒:《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的悲剧命运 |
师良
|
《甘肃高师学报》
|
2016 |
2
|
|
12
|
《美狄亚》的复仇形态分析 |
朱陶
|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6 |
1
|
|
13
|
影响再次侵犯的实验研究:报复、惩罚、沉默、还是宽恕? |
李婕
|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14
|
《铸剑》的人物形象解析 |
刘恋
|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1
|
|
15
|
鲁迅复仇观念的文化根源片论——兼及鲁迅对传统复仇观的继承和改造 |
王立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
1
|
|
16
|
盟誓与复仇:《美狄亚》的一个解读 |
莫运平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1
|
|
17
|
试论儒家文化对原始复仇观念的强化 |
李晓一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1
|
|
18
|
两汉血亲复仇现象考略 |
李周平
常金仓
|
《大连大学学报》
|
2012 |
1
|
|
19
|
新文学的复仇书写论略 |
关峰
|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20
|
报应主义的历史梳理 |
金翼翔
|
《刑法论丛》
CSSCI
|
201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