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after Recanalization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 Retrospective Study 被引量:28
1
作者 Ying-Bo Zhang Ying-Ying Su +3 位作者 Yan-Bo He Yi-Fei Liu Gang Liu Lin-Lin Fa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期137-143,共7页
Background: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 is a prominent issue after recanalization treatment.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repor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D after endovascular treatment (EVT) as so far. ... Background: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 is a prominent issue after recanalization treatment.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repor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D after endovascular treatment (EVT) as so far.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ncidence, composition, and outcomes of END after intravenous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V rt-PA) and EV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and identified risk factors for END. Methods: Medical records of patients who received recanalization treatment between January l, 2014, and December 31, 2015 were reviewed.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into IV rt-PA or EVT group according to the methods ofrecanalization treatment. The END was defined as an increase in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1HSS) ≥4 or an increase in la of NIHSS ≥I within 72 h after recanalization treatment. Clinical data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END and non-END subgroups within each recanalization group. Results: Of the 278 patients included in the study, the incidence of END was 34.2%. The incidence rates of END were 29.8% in the IV rt-PA group and 40.2% in the EVT group, lschemia progression (68.4%) was the main contributor to END followed by vasogenic cerebral edema (21. 1%) and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10.5%).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showed that admissio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 ≥160 mmHg (odds ratio [OR]: 2.312,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105-4.837) and large artery occlusion after IV rt-PA (OR: 3.628.95% (7: 1.482-8.881 ) independently predicted END after IV rt-PA; and admission SBP 〉 140 mmHg (OR: 5.183, 95% CI:1.967 13.661 ), partial recanalization (OR: 4.791,95% CI: 1.749-13.121 ), and nonrecanalization (OR: 5.952, 95% CI: 1.841-19.243) independently predicted END alter EVT. The mortality rate and grave outcome rate at discharge of all the END patients (26.3% and 55.8%)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all the non-END patients (1.1% and 18.6%: P 〈 0.01). Con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ovascular Treatment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lschemia Progression Symptonlatic lntracranial Hemorrhage vasogenic Cerebral Edema
原文传递
水通道蛋白4在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水肿中表达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贾肖辉 程浩 +12 位作者 徐丹丹 范启明 殷霄 戎伟丰 郑杰蔚 黄曼琪 曾丽海 陆丰荣 李国樑 高洪彬 王庆 胡前胜 黄振烈 《中国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8-142,共5页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4(AQP4)在1,2-二氯乙烷(1,2-DCE)亚急性吸入所致中毒性脑水肿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无特定病原体级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低剂量组(12只)和高剂量组(12只)。采用口鼻式动式吸入法染毒,3组大鼠1,2-DC...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4(AQP4)在1,2-二氯乙烷(1,2-DCE)亚急性吸入所致中毒性脑水肿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无特定病原体级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低剂量组(12只)和高剂量组(12只)。采用口鼻式动式吸入法染毒,3组大鼠1,2-DCE染毒剂量分别为0、600和1 800 mg/m3,连续7 d,8.0 h/d。染毒结束后,取大脑皮质行病理组织学检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大脑皮质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钠-钾-氯共转运体1(NKCC1)、AQP4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大脑皮质组织中AQP4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低剂量组大鼠可见大脑皮质血管周围组织疏松,血管组织间隙扩大;高剂量组大鼠可见较明显的大脑皮质或血管周围组织疏松和空泡,程度较低剂量组严重。分别与对照组及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大鼠大脑皮质MMP2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升高[(1.07±0.41)vs(1.56±0.55),(1.21±0.59)vs(1.56±0.55),P<0.05],AQP4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下降[(1.03±0.25)vs(0.81±0.12),(1.00±0.20)vs(0.81±0.12),P<0.05];3组大鼠大脑皮质NKCC1 mRNA相对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3±0.31)vs(1.14±0.43)vs(1.36±0.50),P>0.05]。高剂量组大鼠大脑皮质AQP4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0.80±0.25)vs(1.19±0.42),P<0.05]。结论 1,2-DCE亚急性吸入所致大鼠脑水肿是以血管源性为主的混合型脑水肿,其发病机制与AQP4的表达量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二氯乙烷 脑水肿 水通道蛋白4 基质金属蛋白酶2 钠-钾-氯共转运体1 血管源性 细胞毒性
原文传递
226例后天性眼外肌麻痹病因分析
3
作者 肖婷婷 汪彬 +3 位作者 徐琰瑛 蒋英 屈晓勇 欧阳君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2期64-66,共3页
目的对后天性眼外肌麻痹进行病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2年3月首诊收住我院的226例眼外肌麻痹患者临床资料,对其病因进行分析。结果在226例患者中121例(53.5%)神经源性,42例(18.6%)血管性疾病,26例(11.5%)肌源性。后天性... 目的对后天性眼外肌麻痹进行病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2年3月首诊收住我院的226例眼外肌麻痹患者临床资料,对其病因进行分析。结果在226例患者中121例(53.5%)神经源性,42例(18.6%)血管性疾病,26例(11.5%)肌源性。后天性眼外肌麻痹病因中前三位的疾病分别是糖尿性58例,脑梗死21例,甲状腺疾病19例。所有神经源性病例中,以动眼神经麻痹最多见,其次是外展神经,滑车神经最为少见。结论后天性眼外肌麻痹病因复杂,本研究中后天性眼外肌麻痹的前三位主要病因分别为糖尿病、脑梗死和甲状腺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外肌麻痹 病因学 神经源性 血管源性
下载PDF
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应用依达拉奉治疗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王秀茹 《中国卫生产业》 2014年第32期36-37,共2页
目的对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分析。方法将2012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接收治疗的85例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43例观察组和42例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 目的对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分析。方法将2012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接收治疗的85例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43例观察组和42例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主要包括美多巴、碘酸-α二氧麦角隐亭片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疗程共20 d,治疗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66.7%(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所降低,但对比(P>0.05);观察组患者的精神、情绪和行为评分与对照组对比(P<0.05)。结论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能够增强治疗效果,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情绪、行为以及精神,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源性 帕金森综合征 依达拉奉 生活功能
下载PDF
Th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does not reflect cytotoxic edema on the uninjured side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被引量:1
5
作者 Hong Lu Xiaoyan Le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9期973-977,共5页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vasogenic and cytotoxic edema appear sequentially on the involved side. Neuroimaging investigations of edema on the injured side have employed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measurements ...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vasogenic and cytotoxic edema appear sequentially on the involved side. Neuroimaging investigations of edema on the injured side have employed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measurements in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We investigated the changes occurring on the injured and uninjured sides using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nd histological samples in rats. We found that, on the injured side, that vasogenic edema appeared at 1 hour and intracellular edema appeared at 3 hours. Mixed edema was observed at 6 hours, worsening until 12–24 hours post-injury. Simultaneously, microglial cells proliferated at the trauma sit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values increased at 1 hour, decreased at 6 hours, and increased at 12 hours. The uninjured side showed no significant pathological change at 1 hour after injury. Cytotoxic edema appeared at 3 hours, and vasogenic edema was visible at 6 hours. Cytotoxic edema persisted, but vasogenic edema tended to decrease after 12–24 hours. Despite this complex edema pattern on the uninjured side with associated pathologic change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values was detected over the first 24 hours.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values accurately detected the changes on the injured side, but did not detect the changes on the uninjured side, giving a false-negative res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brain injuries blood-brain barri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intracranial edema cytotoxic edema vasogenic edema PATHOLOGY NSFC grant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 due to seronegative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6
作者 Sawan Verma Irfan Yousuf +6 位作者 Mushtaq Ahmad Wani Ravouf Asimi Sheikh Saleem Mudasir Mushtaq Irfan Shah Skeikh Nawaz Riyaz Ahmad Daga 《Neuroimmunology and Neuroinflammation》 2014年第1期89-91,共3页
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is a neurotoxic state coupled with a unique computed tomography 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appearance.Recognized in the setting of a number of complex condition... 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is a neurotoxic state coupled with a unique computed tomography 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appearance.Recognized in the setting of a number of complex conditions(preeclampsia/eclampsia,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organ transplantation,autoimmune disease and high-dose chemotherapy)in the imaging,clinical and laboratory features of this toxic state are becoming better elucidated.We are presenting a case of PRES due to seronegative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with MRI findings of diffuse vasogenic ede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 seronegative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vasogenic edema
原文传递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被引量:26
7
作者 吕佳宁 范薇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6年第5期557-560,共4页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神经系统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以迅速进展的颅高压症状、癫发作、视觉障碍、意识障碍、精神异常为特征,神经影像学上显示以双侧大脑后部白质为主的水肿区,经及时...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神经系统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以迅速进展的颅高压症状、癫发作、视觉障碍、意识障碍、精神异常为特征,神经影像学上显示以双侧大脑后部白质为主的水肿区,经及时有效治疗后临床表现和神经影像学改变可以完全恢复,一般不遗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核磁共振新技术的发展,突出显示了血管源性水肿的特点,有助于RPLS的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血管源性水肿 ADC图
原文传递
缺氧后血脑屏障紧密连接变化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15
8
作者 鲍欢 包仕尧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5年第8期604-608,共5页
缺氧通常会引起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造成血管源性脑水肿加重神经元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是血脑屏障的结构和功能基础。了解缺氧对紧密连接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尤其是紧密连接在缺氧过程中的变化和调节机制,有可能为诊断... 缺氧通常会引起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造成血管源性脑水肿加重神经元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是血脑屏障的结构和功能基础。了解缺氧对紧密连接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尤其是紧密连接在缺氧过程中的变化和调节机制,有可能为诊断和治疗血管源性脑水肿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 血脑屏障 紧密连接 血管源性脑水肿 血脑屏障通透性 分子机制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连接结构 神经元损伤 功能基
下载PDF
大鼠大脑中动脉暂时性闭塞后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被引量:20
9
作者 陈兴洲 陆兵勋 +1 位作者 石向群 姜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95-197,共3页
目的研究大鼠大脑中动脉(MCA)短暂闭塞后血脑屏障(BBB)通透性与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BCECs)凋亡。方法大鼠MCA经腔内导入单线闭塞不同时间后再灌流24h,血管源性脑水肿(VBE)的程度用分光光度法测定Evan... 目的研究大鼠大脑中动脉(MCA)短暂闭塞后血脑屏障(BBB)通透性与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BCECs)凋亡。方法大鼠MCA经腔内导入单线闭塞不同时间后再灌流24h,血管源性脑水肿(VBE)的程度用分光光度法测定Evans蓝(EB)渗出量评价,凋亡细胞用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结果EB外渗量、凋亡的BCECs数显著高于对侧,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EB外渗量与凋亡的BCECs数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血管源性脑水肿 血脑屏障 内皮细胞 凋亡
下载PDF
化痰清眩汤联合前列地尔治疗血管源性眩晕的疗效及其对脑血流灌注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吴悦 季宏 +1 位作者 陈华山 马胜民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8期110-115,共6页
背景血管源性眩晕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占眩晕的50%以上。血管源性眩晕的西药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但长期用药会引起不良反应。目的探讨化痰清眩汤联合前列地尔治疗血管源性眩晕的疗效及其对脑血流灌注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 背景血管源性眩晕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占眩晕的50%以上。血管源性眩晕的西药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但长期用药会引起不良反应。目的探讨化痰清眩汤联合前列地尔治疗血管源性眩晕的疗效及其对脑血流灌注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2019年在上海市奉贤区中医医院就诊的血管源性眩晕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予以前列地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化痰清眩汤治疗,均治疗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疗效和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眩晕评定量表的评分系统(DARS)评分、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脑血流灌注指标[包括左侧椎动脉(LVA)血流速度、右侧椎动脉(RVA)血流速度、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BA阻力指数]、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包括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羧甲基赖氨酸(CML)、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1%(49/51)]高于对照组[80.4%(41/51)](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DARS评分、DH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DARS评分、DHI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LVA血流速度、RVA血流速度、BA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BA阻力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LVA血流速度、RVA血流速度、BA血流速度分别快于本组治疗前,BA阻力指数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ET-1、CML、ox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血管源性眩晕 化痰清眩汤 前列地尔 治疗结果 血流灌注 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PDF
高血压脑病的MRI表现 被引量:13
11
作者 孙志华 李威 张云亭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11-514,共4页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病的MRI表现。资料与方法搜集8例经临床诊断高血压脑病患者,行MRT1WI和T2WI检查,其中4例加行扩散加权成像(DWI),分析血压变化、MRI表现及ADC值变化。结果发病时平均血压199.63/123.5mmHg(1mmHg=0.133kPa),平均升高25.73...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病的MRI表现。资料与方法搜集8例经临床诊断高血压脑病患者,行MRT1WI和T2WI检查,其中4例加行扩散加权成像(DWI),分析血压变化、MRI表现及ADC值变化。结果发病时平均血压199.63/123.5mmHg(1mmHg=0.133kPa),平均升高25.73%/28.71%。MRI上病变主要呈T1稍低、T2稍高信号,以顶枕叶、小脑半球多见。DWI病变呈等及稍高信号,ADC值较正常平均升高58%。仅1个病灶DWI出现明显高信号,ADC值减低。结论MRI有助于高血压脑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预后及疗效观察,DWI是将其与急性脑梗死区分开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病 磁共振 扩散加权成像 血管源性水肿
下载PDF
一种新型血管源性脑水肿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9
12
作者 陆兵勋 宁群 王心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73-274,共2页
目的 建立简便易行、重复性好、无创伤、符合人类发病条件的VBE 新模型。方法 Wistar鼠腹腔注射苯肾上腺素,测定微血管通透性,测量脑灰、白质水分含量,组织病理证实脑水肿。结果 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脑水分增加(P< ... 目的 建立简便易行、重复性好、无创伤、符合人类发病条件的VBE 新模型。方法 Wistar鼠腹腔注射苯肾上腺素,测定微血管通透性,测量脑灰、白质水分含量,组织病理证实脑水肿。结果 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脑水分增加(P< 0.01),灰质水分增加11.61% ,白质水分增加14.64% ,白质比灰质水分增加明显(P< 0.05)。结论 注射苯肾上腺素制成VBE动物模型,操作简便、无创伤、重复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源性 脑水肿 动物模型 VBE
下载PDF
水通道蛋白4与脑水肿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3
作者 焦方舟 龚作炯 《疑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99-202,206,共5页
水通道蛋白4(AQP4)是脑内最主要的水通道蛋白,广泛分布于脑实质与脑液体成分(脑脊液、血液)的交界处细胞膜上,AQP4的分布特点表明其可能参与调节脑组织的水分进出。近些年研究发现AQP4在脑水肿的形成与消除方面起重要作用,AQP4调节剂为... 水通道蛋白4(AQP4)是脑内最主要的水通道蛋白,广泛分布于脑实质与脑液体成分(脑脊液、血液)的交界处细胞膜上,AQP4的分布特点表明其可能参与调节脑组织的水分进出。近些年研究发现AQP4在脑水肿的形成与消除方面起重要作用,AQP4调节剂为临床治疗脑水肿提供新思路。该文将AQP4的结构、分布、功能和调控以及AQP4与脑水肿(血管源性和细胞毒性水肿)、AQP4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通道蛋白4 细胞毒性水肿 血管源性水肿 AQP4抑制剂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对大鼠血管源性脑水肿的抗应激治疗作用 被引量:12
14
作者 周坚 王静新 +1 位作者 蔡文智 赖英桃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4-237,共4页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大鼠血管源性脑水肿(vasogenic brain edema,VBE)的应激治疗作用。方法 (1)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补阳还五汤治疗组、参附生脉汤治疗组(阳性药对照);(2)采用腹腔注射去氧肾上腺素制成血管源...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大鼠血管源性脑水肿(vasogenic brain edema,VBE)的应激治疗作用。方法 (1)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补阳还五汤治疗组、参附生脉汤治疗组(阳性药对照);(2)采用腹腔注射去氧肾上腺素制成血管源性脑水肿动物应激模型,中药治疗组造模前2h灌胃相应中药复方,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造模前2h灌胃等体积温开水。于造模后30min和3h分别观察大鼠的血糖、肛温、血压等指标变化;造模后30min及3h各处死大鼠,断头取脑,测量脑组织干湿重,计算出大鼠脑组织含水量,测量其血浆MDA含量及SOD活性。结果模型组大鼠出现相应的症状,说明大鼠血管源性脑出血模型造模成功。补阳还五汤组及参附生脉汤组的血压显著低于模型组的血压,补阳还五汤组血压也显著低于参附生脉汤组(P<0.01)。补阳还五汤组与参附生脉汤组血糖与肛温显著低于模型组(P<0.001);补阳还五汤组的脑组织含水量低于模型组及参附生脉汤组(P<0.05)。补阳还五汤组可降低MDA含量、升高SOD活性,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组对血管源性脑水肿的抗应激干预治疗效果显著,其作用机理是通过降低应激反应引起的血糖升高、降低血压、减轻大鼠脑水肿等环节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参附生脉汤 血管源性脑水肿 抗应激 大鼠
下载PDF
大鼠脑缺血模型血脑屏障结构和功能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杨允东 关宁 罗俊生 《锦州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23-26,共4页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结构和功能改变的规律性,为相关血管源性脑水肿的防治提供形态学和功能学基础。方法采用改良的Longa线拴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局灶性脑缺血不同时程再灌注模型,硝酸镧心脏灌注,额顶叶取材,电镜下观察血...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结构和功能改变的规律性,为相关血管源性脑水肿的防治提供形态学和功能学基础。方法采用改良的Longa线拴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局灶性脑缺血不同时程再灌注模型,硝酸镧心脏灌注,额顶叶取材,电镜下观察血脑屏障超微结构的变化;伊文思蓝颈总动脉注射,脑组织匀浆制备,分光光度仪伊文思蓝通透性定量分析,评价血脑屏障功能改变。结果对照组各时间点血脑屏障无开放。脑缺血再灌注3h组,血脑屏障开放,伊文思蓝少量通透血脑屏障;6、12h组开放程度和伊文思蓝通透量逐渐增加,24h组达高峰,72h组有所减弱。结论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后,血脑屏障的结构和功能呈现时程性改变,掌握改变的时程性,有助于对血管源性脑水肿发生机理的理解和早期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血脑屏障 超微结构 血管源性脑水肿
下载PDF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治群 高金鸟 涂蓉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8期909-913,共5页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RPES)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妊娠期高血压合并RPE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首次影像学检查:CT检查19例,MRI检查16例。影像学复查:17例患者...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RPES)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妊娠期高血压合并RPE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首次影像学检查:CT检查19例,MRI检查16例。影像学复查:17例患者于首次检查后3~14d进行复查,平均复查间隔时间为6d,其中CT复查7例,MRI复查10例。结果:RPES主要表现为对称性皮层下脑水肿,于CT图像上呈不规则形低密度区,于MRT。wI上呈高信号,主要位于双侧顶枕叶(32/35),其次是额叶(23/35)和颞叶(16/35),也累及深部脑白质(15/35)和基底节区(11/35),小脑(5/35)和脑干(3/35)偶有累及;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MRI增强扫描:5例患者病灶均未见强化;MRA: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1例,正常3例;2例患者MRV检查均正常;DWI:病灶多呈等信号或低信号(10/12),ADC图上呈高信号;DWI示2例病灶中出现斑点状高信号,ADC图提示此区域扩散受限。复查:17例患者治疗后CT或MRI复查显示病灶完全消失13例,病灶范围明显缩小4例。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RPES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主要表现为皮层下脑白质血管源性水肿,以累及后循环供血区域为主,双侧较对称,治疗后病变范围迅速减小甚至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妊娠期高血压 血管源性脑水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大鼠脑冻伤模型制作方法改进 被引量:8
17
作者 杨卫红 林敬明 +2 位作者 马伯扬 陆兵勋 王为 《上海实验动物科学》 1999年第3期149-151,169,共4页
为了确定应用颅骨外冷冻方法造成大鼠脑冻伤,从而导致血管源性脑水肿的最佳温度及时间,选用了- 60、- 80 及- 196℃三个冷冻温度及 1、2、3、4m in 四个冷冻时间冷冻大鼠一侧大脑。结果发现采用- 196℃冷冻1m... 为了确定应用颅骨外冷冻方法造成大鼠脑冻伤,从而导致血管源性脑水肿的最佳温度及时间,选用了- 60、- 80 及- 196℃三个冷冻温度及 1、2、3、4m in 四个冷冻时间冷冻大鼠一侧大脑。结果发现采用- 196℃冷冻1m in 的脑冻伤模型大鼠脑水肿明显,此法操作简单,动物死亡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脑冻伤 疾病模型
下载PDF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临床特点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洪远 胡为民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6年第3期331-337,共7页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确诊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及诊疗、转归情况...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确诊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及诊疗、转归情况。结果均有不同基础疾病,急性起病,常见症状为视觉障碍、头痛、意识障碍、癫痫发作。影像学表现:病灶呈对称性,累及后部脑白质,DWI多呈低信号,ADC呈高信号,治疗后病灶可逆。结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是一组病灶以累及后部脑白质为主、积极治疗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可逆的临床神经影像综合征,但延误诊治可导致不可逆性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血管源性水肿
原文传递
子痫性脑病的CT和MRI特征 被引量:7
19
作者 徐玉琴 徐小辉 +3 位作者 徐浩 陈慧 王恩 程文君 《医学研究杂志》 2008年第2期86-88,共3页
目的探讨头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对子痫性脑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8例经临床确诊为子痫性脑病患者的头部CT和MRI表现特征,分析其头颅CT表现及MRI中FLAIR、DWI、ADC值变化。结果5例患者头颅CT发现异常,以顶枕叶皮... 目的探讨头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对子痫性脑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8例经临床确诊为子痫性脑病患者的头部CT和MRI表现特征,分析其头颅CT表现及MRI中FLAIR、DWI、ADC值变化。结果5例患者头颅CT发现异常,以顶枕叶皮质或皮质下白质内基本对称性斑片状低密度影为主;8例患者头颅MRI发现异常,病变主要呈T1稍低、T2稍高信号、FLAIR较高信号,DWI病变呈等及稍高信号,ADC值升高,病变主要以双侧顶枕叶、小脑半球及脑干多见,且为可逆性改变。结论本病头部可逆性的影像学改变为血管性水肿所致,常累及双侧顶枕叶、小脑半球等后循环系统皮质下白质,特别是CT显示后循环对称性低密度灶,MRI中FLAIR、DWI、ADC等有助于子痫性脑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预后及疗效观察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痫性脑病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血管源性水肿
下载PDF
大鼠冷冻伤血管源性脑水肿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被引量:6
20
作者 孙正清 杨天德 +1 位作者 王显望 陈志斌 《四川医学》 CAS 2005年第8期827-829,共3页
目的改进目前建立大鼠颅骨外冷冻伤血管源性脑水肿模型的方法,以获得更加理想的脑冷冻伤模型。方法运用自制的小口径液氮冷冻器作用于大鼠左侧顶颅骨60s,建立脑冷冻伤模型,通过观察脑组织含水量、冷冻伤脑组织的伊文思蓝蓝染范围及病理... 目的改进目前建立大鼠颅骨外冷冻伤血管源性脑水肿模型的方法,以获得更加理想的脑冷冻伤模型。方法运用自制的小口径液氮冷冻器作用于大鼠左侧顶颅骨60s,建立脑冷冻伤模型,通过观察脑组织含水量、冷冻伤脑组织的伊文思蓝蓝染范围及病理改变,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大鼠脑水肿明显,伊文思蓝蓝染的程度稳定,动物死亡率低。结论按此方法建立的脑冷冻伤模型,方法简单,可比性强,重复性高,是研究脑水肿较理想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伤 血管源性脑水肿 大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