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重复地震观测地壳介质变化 被引量:28
1
作者 周龙泉 刘桂萍 +1 位作者 马宏生 华卫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9,共9页
利用天然重复地震观测地壳介质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其精度主要受地震定位精度、重复地震位置不一致以及震相读取误差等影响,这限制了其在实际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利用射线追踪方法对重复地震进行位置归一处理,并且采用波形互相关技术消除... 利用天然重复地震观测地壳介质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其精度主要受地震定位精度、重复地震位置不一致以及震相读取误差等影响,这限制了其在实际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利用射线追踪方法对重复地震进行位置归一处理,并且采用波形互相关技术消除震相读取误差影响,从而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根据上述方法原理,利用大姚地区重复地震观测该地区地壳介质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测量的精度,并且显示在2003年大姚6.2级、6.1级地震前出现了短期的地壳介质速度明显升高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地震 射线追踪 波形互相关 地壳介质变化 大姚地震
下载PDF
利用重复地震研究广东阳江地区地壳介质变化 被引量:14
2
作者 叶秀薇 闻则刚 +2 位作者 刘锦 杨马陵 胡秀敏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3-111,共9页
利用射线追踪方法对广东阳江地区的重复地震进行位置归一处理,提高走时精度以达到观测地壳介质变化的目的。文中计算了阳江地区2002年1月至2007年9月ML≥2.0重复地震序列经射线追踪法校正后的P波走时差。结果显示,在2004年阳江4.9级地... 利用射线追踪方法对广东阳江地区的重复地震进行位置归一处理,提高走时精度以达到观测地壳介质变化的目的。文中计算了阳江地区2002年1月至2007年9月ML≥2.0重复地震序列经射线追踪法校正后的P波走时差。结果显示,在2004年阳江4.9级地震前信宜台、湛江台、肇庆台的记录观察到该地区短期的地壳介质速度明显升高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地震 射线追踪 地壳介质变化 阳江4.9级地震
下载PDF
利用重复地震观测重庆巫山地区地壳介质变化 被引量:7
3
作者 汪建 王同军 +2 位作者 杨亚运 李光科 李翠平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8年第6期16-22,共7页
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对重庆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巫山地区90次地震波形资料进行相关计算,识别出24对同时被2个地震台站记录且各台波形互相关系数不小于0.8的重复地震对;利用射线追踪方法,对巫山地区重复地震位置做归一化处理,得到所选台... 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对重庆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巫山地区90次地震波形资料进行相关计算,识别出24对同时被2个地震台站记录且各台波形互相关系数不小于0.8的重复地震对;利用射线追踪方法,对巫山地区重复地震位置做归一化处理,得到所选台站记录地震P波走时差变化,结果显示,在2013年重庆巫山M_L 3.7地震前,建坪、双龙、荆竹地震台记录到该地区短期地壳介质速度有明显升高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地震 射线追踪 地壳介质变化 巫山地区
下载PDF
尾波干涉技术在2017年重庆武隆M_(S) 5.0地震后震源区地壳介质变化的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汪建 向涯 +1 位作者 杨亚运 李翠平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年第3期64-73,共10页
2017年11月23日,重庆武隆发生M_(S)5.0地震,震后1个月内发生107次M_(L)≥1.0地震,双差定位结果显示,主震震源深度约10 km,破裂面呈近SW向单侧破裂。选取震中附近布设的3个流动台地震波形及观测资料记录,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挑选武隆M_(S... 2017年11月23日,重庆武隆发生M_(S)5.0地震,震后1个月内发生107次M_(L)≥1.0地震,双差定位结果显示,主震震源深度约10 km,破裂面呈近SW向单侧破裂。选取震中附近布设的3个流动台地震波形及观测资料记录,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挑选武隆M_(S)5.0地震后符合条件的重复地震事件,利用尾波干涉技术,分析震源区震后地壳介质变化。结果显示:①S波早期尾波部分呈明显的线性变化,可能由震源区附近地壳介质的波速变化所引起;②由震中距最小的重复地震计算的相对波速变化最大;③在P波尾波发现走时延迟和不相关系数均存在1个短周期“尖峰”变化,可能与震后地下介质中散射体的运移有关;④震后局部地区的地震波速度存在上升—下降的恢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隆M_(S)5.0地震 重复地震 尾波干涉 地壳介质变化
下载PDF
利用重复地震观测滦县地区的地壳介质变化 被引量:4
5
作者 武敏捷 徐平 +2 位作者 林向东 武安绪 韩孔燕 《华北地震科学》 2011年第3期23-27,共5页
运用双差定位法对滦县地区2002年1月至2010年8月ML≥2.0级地震进行精定位,利用射线追踪方法对滦县地区的重复地震进行位置归一处理,计算了滦县地区重复地震序列经过射线追踪方法校正后得到的P波走时差变化。研究发现,2004年1月20日滦县M... 运用双差定位法对滦县地区2002年1月至2010年8月ML≥2.0级地震进行精定位,利用射线追踪方法对滦县地区的重复地震进行位置归一处理,计算了滦县地区重复地震序列经过射线追踪方法校正后得到的P波走时差变化。研究发现,2004年1月20日滦县ML5.0级和2010年3月6日滦县ML4.7级2次中等地震前所选取的测震台站均记录到P波走时差的低值异常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地震 射线追踪 地壳介质变化 滦县地区
下载PDF
利用重复地震研究滦县地区的地壳介质变化 被引量:4
6
作者 武敏捷 徐平 +3 位作者 马士振 林向东 武安绪 韩孔燕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1年第5期20-24,共5页
运用双差定位法,对滦县地区2002年1月至2010年8月M_L≥2.0地震进行精定位,利用射线追踪方法,对滦县地区的重复地震进行位置归一处理,计算滦县地区重复地震序列经过射线追踪方法校正后得到的P波走时差变化。研究发现,2010年3月6日滦县M_L... 运用双差定位法,对滦县地区2002年1月至2010年8月M_L≥2.0地震进行精定位,利用射线追踪方法,对滦县地区的重复地震进行位置归一处理,计算滦县地区重复地震序列经过射线追踪方法校正后得到的P波走时差变化。研究发现,2010年3月6日滦县M_L 4.7地震前糙甸地震台、兴隆东地震台、蓟县地震台和遵化地震台记录到P波走时差的低值异常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地震 射线追踪 地壳介质变化
下载PDF
三峡水库巴东地区的介质变化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申学林 陈俊华 +1 位作者 魏贵春 戴苗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2-94,共3页
利用天然重复地震观测水库介质速度随时间的变化,采用射线追踪方法对三峡巴东地区的重复地震进行位置归一化处理提高观测精度。计算了巴东地区2004年5月至2009年10月ML≥2.0重复地震经射线追踪法校正后的P波走时差。结果表明,巴东地区... 利用天然重复地震观测水库介质速度随时间的变化,采用射线追踪方法对三峡巴东地区的重复地震进行位置归一化处理提高观测精度。计算了巴东地区2004年5月至2009年10月ML≥2.0重复地震经射线追踪法校正后的P波走时差。结果表明,巴东地区的介质速度变化主要受三峡库水位的载荷变化以及库水渗透作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地震 射线追踪 地壳介质变化 三峡水库 巴东
下载PDF
波形相关意义“重复地震”研究综述 被引量:9
8
作者 李宇彤 蒋长胜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35-347,共13页
波形相关意义的"重复地震"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其数量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近年来由于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有关"重复地震"的研究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重复地震"研究已被广泛应用于检测地... 波形相关意义的"重复地震"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其数量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近年来由于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有关"重复地震"的研究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重复地震"研究已被广泛应用于检测地壳介质性质变化、评估地震台网的定位精度、地震"复发"和断层深部滑动速率的估算等方面,在提高定位和震相识别精度、断层结构、震源物理及地震预测研究等方面也都显示出值得关注的应用潜力。本文对有关"重复地震"的最新研究及应用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地震 波形相关 地壳介质变化 评估定位精度 断层深部滑动速率
下载PDF
利用重复地震观测粤闽交界地区地壳介质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叶秀薇 胡秀敏 +1 位作者 刘锦 黄元敏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5-172,共8页
利用粤闽两省数字化地震台网2007年6月~2010年5月的走时及波形记录对南澳地区ML≥1地震用双差法重新进行定位,根据定位结果挑选重复地震丛,并研究地震丛的P波走时经伪弯曲射线追踪技术及波形互相关校正后的走时差变化。经上述处理后,... 利用粤闽两省数字化地震台网2007年6月~2010年5月的走时及波形记录对南澳地区ML≥1地震用双差法重新进行定位,根据定位结果挑选重复地震丛,并研究地震丛的P波走时经伪弯曲射线追踪技术及波形互相关校正后的走时差变化。经上述处理后,汕头台、潮州台记录的南澳地区地震的P波走时差在2008年6~8月间出现负异常,经与地震活动性及形变观测资料对比分析,认为该时段的负异常反映了区域地壳介质速度有所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地震 射线追踪 地壳介质变化 粤闽交界 双差定位
下载PDF
运用尾波干涉技术监测瑞昌—阳新M_(S)4.6地震后地壳介质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雨帆 董非非 +3 位作者 查小惠 陈浩 王甘娇 董俊 《地震科学进展》 2022年第6期271-278,共8页
基于2011年瑞昌—阳新M_(S)4.6地震序列事件波形及其观测报告,采用双差重定位法、波形互相关法和尾波干涉法,筛选出了同时被黄梅台和九江台记录且波形互相关系数≥0.920的两组重复地震对:D_(1)(2011-09-1105:44 M_(L)2.3和2011-10-2408:... 基于2011年瑞昌—阳新M_(S)4.6地震序列事件波形及其观测报告,采用双差重定位法、波形互相关法和尾波干涉法,筛选出了同时被黄梅台和九江台记录且波形互相关系数≥0.920的两组重复地震对:D_(1)(2011-09-1105:44 M_(L)2.3和2011-10-2408:06 M_(L)2.2)和D2(2011-09-1807:06 M_(L)2.8和2011-10-2408:06 M_(L)2.2),发现瑞昌—阳新M_(S)4.6地震后1.5个月内(2011-09-11—10-24)震源区S波早期尾波波速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昌—阳新M_(S)4.6地震 重复地震 尾波干涉法 地壳介质变化
下载PDF
运用尾波干涉技术监测2005年江西九江-瑞昌M_(S)5.7地震后地壳介质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雨帆 罗丽 +3 位作者 查小惠 董非非 吕坚 汤兰荣 《华南地震》 2022年第2期1-9,共9页
基于2005年江西九江—瑞昌M_(S)5.7地震序列事件波形及其观测报告,采用双差重定位法、波形互相关法和尾波干涉法,筛选出了同时被范镇台和九江台记录且波形互相关系数≥0.940的两组重复地震对:D1(2005-11-2909:13M_(L)2.0和2005-12-0204:... 基于2005年江西九江—瑞昌M_(S)5.7地震序列事件波形及其观测报告,采用双差重定位法、波形互相关法和尾波干涉法,筛选出了同时被范镇台和九江台记录且波形互相关系数≥0.940的两组重复地震对:D1(2005-11-2909:13M_(L)2.0和2005-12-0204:54M_(L)1.9)和D2(2005-12-0223:49M_(L)2.2、2005-12-0616:58M_(L)1.7和2006-03-2406:24M_(L)2.4)。发现M_(S)5.7地震后短期内(2005-11-29—2005-12-02)S波早期尾波波速增加;而M_(S)5.7地震后几个月时间内(2005-12-02—2006-03-24)S波早期尾波波速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瑞昌5.7级地震 重复地震 尾波干涉法 地壳介质变化
下载PDF
利用重复地震研究盖州震群地区介质变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彤霞 钱蕊 +2 位作者 付聪 孔祥瑞 李梦莹 《防灾减灾学报》 2017年第3期1-4,共4页
盖州震群自2012年2月2日开始活动,截至2016年12月已活动了近5年的时间,其中持续活动的青石岭序列精定位后的空间展布在5km以内,深度也较为集中,可作为重复地震进行研究。通过计算盖州地区2012年2月—2016年12月M_L≥2.0重复地震序列经... 盖州震群自2012年2月2日开始活动,截至2016年12月已活动了近5年的时间,其中持续活动的青石岭序列精定位后的空间展布在5km以内,深度也较为集中,可作为重复地震进行研究。通过计算盖州地区2012年2月—2016年12月M_L≥2.0重复地震序列经射线追踪法校正后的P波走时差,得到了盖州震群区域至岫岩台、辽阳台、高升台、瓦房店台四象限的介质变化情况,结果介质短期的变化受震群本身显著事件活动影响较为明显。中强地震前后周边地区介质变化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地震 盖州震群 射线追踪 地壳介质变化
下载PDF
2012年新源-和静M_S6.6地震前后地壳介质泊松比变化 被引量:6
13
作者 唐明帅 王海涛 +5 位作者 魏芸芸 李艳永 葛粲 王琼 苏金波 魏斌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23-1135,共13页
文中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联合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和时间窗滑动方法,分析了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和静MS6. 6地震震中距200km内11个固定地震台2009年1月-2012年12月(石场台为2006年1月-2012年12月)的地壳介质泊松比的变化特征,分析... 文中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联合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和时间窗滑动方法,分析了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和静MS6. 6地震震中距200km内11个固定地震台2009年1月-2012年12月(石场台为2006年1月-2012年12月)的地壳介质泊松比的变化特征,分析了乌苏、石场和新源3个台站准重复接收函数的莫霍面Ps转换波到时(tPs)变化,获得了以下认识:1)在新源-和静MS6. 6地震前2~3a的不同时段,5个震中距<130km的台站的地壳介质泊松比相继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持续下降过程,与台站平均地壳泊松比相比,下降幅度为0. 003~0. 014,4个台站的下降幅度大于均值误差,乌苏台(震中距最小,为77km)的下降起始时间(2009年7月)最早;6个震中距>150km的台站的地壳介质泊松比在均值上下波动,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和持续低值现象;2)出现泊松比低值异常的台站,其接收函数tPs在震前变小(Ps转换波在地壳内的走时变小),在震后变大(Ps转换波在地壳内的走时变大);3)综合分析泊松比下降的幅度、持续时间、后续变化过程及接收函数tPs的变化,推测这种异常变化的原因是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出现的地壳介质物性变化,这一观测结果表明,在高密度台网的支撑下,接收函数方法可能成为探测强地震前地壳介质泊松比变化的一种新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地壳介质泊松比变化 Ps转换波到时变化 新源和静MS6.6地震前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