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市夏季气温及降水变化的小波分析 被引量:93
1
作者 刘德 李永华 何卷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3-178,共6页
利用重庆市长年代气温及降水观测资料,用MHF(墨西哥帽函数)小波方法分析重庆市夏季气温及降水的时间—频率的多层次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市夏季气温及降水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且降水变化较气温更复杂;重庆市夏季平均气温... 利用重庆市长年代气温及降水观测资料,用MHF(墨西哥帽函数)小波方法分析重庆市夏季气温及降水的时间—频率的多层次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市夏季气温及降水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且降水变化较气温更复杂;重庆市夏季平均气温变化以3年周期振动最强,而降水变化则以10年周期振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夏季 气温变化 降水变化 小波分析
下载PDF
珠江口重金属变化特征与生态评价 被引量:35
2
作者 王增焕 林钦 +4 位作者 李纯厚 黄洪辉 杨美兰 甘居利 蔡文贵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4-219,共6页
根据2002年5月和8月珠江口生态环境调查的数据,对水体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Cu、Pb、Zn、Cd的含量与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讨论,并对研究海域的生态环境进行质量评价和生态危害性评价。结果表明,珠江口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6、48.9×10-6、... 根据2002年5月和8月珠江口生态环境调查的数据,对水体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Cu、Pb、Zn、Cd的含量与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讨论,并对研究海域的生态环境进行质量评价和生态危害性评价。结果表明,珠江口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6、48.9×10-6、153.3×Cu、Pb、Zn、Cd的平均含量分别是6.53μg/L、2.22μg/L、48.3μg/L、0.16μg/L和43.8×1010-6、0.82×10-6;沉积物对Cu、Pb、Zn、Cd的富集倍数平均在1.5~3.3。水体中Cu、Pb、Cd的含量在河口不同区段(上、下游)季节变化特征不同,这种变化与水体中Cu、Pb、Cd的存在形态、迁移转化过程有关;受水动力条件及冲淤特性的影响,表层沉积物中8月份Cu、Pb、Zn、Cd的含量高于5月份的含量。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结果表明,5月份珠江口水体处于中污染状况、沉积物属轻污染状况,8月份水体和沉积物分别为较清洁和中污染;对沉积物的生态危害评价显示,8月份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性高于5月份,Cd的潜在危害性高于Cu、Pb、Z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重金属 变化特征 生态评价
下载PDF
大气中PM_(10)浓度的影响因素及其污染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5
3
作者 王珩 于金莲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第3期98-102,共5页
讨论了影响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的因素,包括来源、源强、气象条件等,并分 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
关键词 PM10浓度 PM2.5浓度 TSP 影响因素 污染 变化特征
下载PDF
藏北高原土壤温湿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3
4
作者 赵逸舟 马耀明 +4 位作者 马伟强 李茂善 孙方林 王磊 向鸣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78-583,共6页
利用"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CEOP)亚澳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2001—2010)的观测资料,从不同的时间尺度分析了藏北高原不同地点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0 cm以上日平均土壤温度呈正弦变化,... 利用"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CEOP)亚澳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2001—2010)的观测资料,从不同的时间尺度分析了藏北高原不同地点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0 cm以上日平均土壤温度呈正弦变化,而10 cm以下土壤温度变化不大;各层土壤温度最高都出现在7~8月;年际气候的差异至少可以反映到40 cm土壤;各层土壤湿度无明显日变化,存在明显月变化,夏季降水量的多少对各层土壤湿度都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高原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变化特征
下载PDF
基于大数据的中国土壤背景值与基准值及其变化特征研究——写在《中国土壤地球化学参数》出版之际 被引量:29
5
作者 奚小环 侯青叶 +6 位作者 杨忠芳 叶家瑜 余涛 夏学齐 成杭新 周国华 姚岚 《物探与化探》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95-1108,共14页
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与基准值研究是地球科学领域重要基础性工作。《中国土壤地球化学参数》是在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基于高质量高精度大数据研究的重要成果。本文概述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方法与样品测试质量等若干基本要求,... 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与基准值研究是地球科学领域重要基础性工作。《中国土壤地球化学参数》是在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基于高质量高精度大数据研究的重要成果。本文概述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方法与样品测试质量等若干基本要求,说明大数据的获取方式与精度水准。主要从宏观尺度上论述中国土壤背景值与基准值变化特征,包括:(1)研究中国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与全球地壳丰度比值特征,阐述中国土壤元素(氧化物)背景值相对于全球地壳丰度的总体特征和基本规律;(2)通过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土壤元素(氧化物)背景值与地壳丰度对比,研究由北方至南方各大流域相对于全球丰度的变化特征;(3)通过上述各大流域与全国土壤背景值对比,研究各大流域分别在全国总背景中的变化特征;(4)以中国基本无人类影响的代表自然本底的第一环境土壤背景值为基准,研究代表人类深度影响的第二环境土壤地球化学富集特征;(5)通过对比国内各大流域和地区第一环境与第二环境土壤地球化学背景比值特征,研究全国不同自然环境和地理景观条件下元素指标富集与贫化规律等。《中国土壤地球化学参数》研究建立在地球化学大数据基础上,信息量巨大,内涵极为丰富,是我国地球化学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成就,为包括土壤学、生态学、环境学、生物学在内的地球科学领域提供基础信息,为全球变化、全球环境、全球治理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提供重要依据,为国家自然资源、生态环保、农业农村及卫生健康等行业部门科学管理与科学决策提供评价标准。本文研究仅仅触及宏观层面的某些方面,就已经涌流出大量生态信息、自然规律与科学问题需要深化研究和应用实践。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土壤地球化学参数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土壤 大数据 背景值与基准值 生态信息 变化特征 调查方法 数据精度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下载PDF
甘肃河东春季透雨日期与海温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21
6
作者 郭江勇 叶燕华 +1 位作者 林纾 马力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8-22,共5页
利用甘肃河东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1971~2000年67个站的春季第一场透雨日期资料,用EOF和REOF方法对其做了分解,进行了透雨日期的气候分区,分析了春季第一场透雨日期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计算了其与北太平洋海温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北... 利用甘肃河东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1971~2000年67个站的春季第一场透雨日期资料,用EOF和REOF方法对其做了分解,进行了透雨日期的气候分区,分析了春季第一场透雨日期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计算了其与北太平洋海温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北部透雨平均日期与南部透雨平均日期具有相反的趋势,北部最迟在5月下旬,南部最早在4月中旬;20世纪70年代透雨日期偏迟,80年代透雨日期偏早,90年代偏迟。透雨早的年份,春季降水偏多,透雨迟的年份,春季降水偏少;透雨日期与北太平洋海温呈显著的负相关,当北太平洋地区的海温偏高时,甘肃河东春季透雨日期偏早。当北太平洋地区的海温偏低时,甘肃河东春季透雨日期偏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透雨 海温 相关分析 河东
下载PDF
基于GAM模型的西安市O3浓度影响因素解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黄小刚 邵天杰 +2 位作者 赵景波 曹军骥 吕晓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35-1543,共9页
基于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研究了2014~2018年西安市O3浓度和污染的变化特征,利用GAM模型揭示了气象因素对O3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西安市O3浓度逐年上升,2016年开始O3年评价指标已连续3 a超标.但随着夏季O3污染治理的加强,2017年后O3浓度... 基于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研究了2014~2018年西安市O3浓度和污染的变化特征,利用GAM模型揭示了气象因素对O3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西安市O3浓度逐年上升,2016年开始O3年评价指标已连续3 a超标.但随着夏季O3污染治理的加强,2017年后O3浓度升幅趋缓.②O3月均浓度变化曲线主要呈倒V型,1~7月随气温的升高而上升,8~12月随气温的下降而下降,7月月均浓度最大.但在降水量偏大的年份,O3月均浓度常在降水量最大月出现谷值,曲线形态变为M型.③2014~2018年西安市O3污染明显加重,O3污染时段向前延长.O3超标率由2014年的1.9%上升到2018年的14.0%.2016年起,O3污染出现时间由7月提前至5月.④GAM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气温、气压、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与O3浓度有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各因子平滑函数拟合曲线形态差异较大,其中气温和日照时数主要呈正向影响,气压和相对湿度主要呈负向影响.降水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夏季,风速的影响不明显.西安市在气温>24℃、气压<962 hPa、日照时数>9 h、相对湿度为36%~65%且无雨时,O3污染较易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相加模型(GAM) O3浓度 变化特征 影响因素 西安市
原文传递
贵州西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退耕弃荒地土壤氮素变异特征 被引量:14
8
作者 林昌虎 涂成龙 +1 位作者 陆晓辉 林邵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4-17,88,共5页
研究以贵州西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退耕弃荒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保证自然因素相对一致的条件下,根据退耕年限的不同和有无梯化过程,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全氮及氮素形态的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各形态氮素含量呈现先降... 研究以贵州西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退耕弃荒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保证自然因素相对一致的条件下,根据退耕年限的不同和有无梯化过程,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全氮及氮素形态的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各形态氮素含量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根据此结论,并结合该区域性水热同期的先天条件,认为在贵州西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氮素肥力的自然修复是存在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弃荒地 全氮 无机氮 有机氮 变异特征
下载PDF
基于NCEP-GEFS回算资料的我国极端温度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高丽 任宏利 +1 位作者 郑嘉雯 陈权亮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8-67,共10页
利用美国NCEP全球集合预报系统(GEFS)历史回算资料和中国均一化格点观测数据,分析了我国近30 a来极端温度变化特征,重点考察了该模式预报系统对这一变化特征的刻画性能。通过估算格点观测和模式资料中2 m温度的历史气候百分位,分析了我... 利用美国NCEP全球集合预报系统(GEFS)历史回算资料和中国均一化格点观测数据,分析了我国近30 a来极端温度变化特征,重点考察了该模式预报系统对这一变化特征的刻画性能。通过估算格点观测和模式资料中2 m温度的历史气候百分位,分析了我国冬夏两季极端温度的气候特征以及极端温度日数的气候分布和多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我国冬季极端低温和夏季极端高温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较强区域性特征:东北、华北和青藏高原区域冬季极端低温的百分位阈值对应的温度较低,而华南、西北和长江流域夏季极端高温的阈值温度则较高;近30 a来我国夏季平均温度和极端高温日数几乎都呈现上升趋势,冬季平均温度则在我国大部分区域呈上升趋势、西北和东北部分地区呈下降趋势,相应地冬季极端低温日数在大部分区域呈下降趋势、仅在西北、东北和华南部分地区略有上升。NCEP-GEFS回算资料能较好地再现我国冬夏两季平均气温、冬季极端低温和夏季极端高温日数的气候趋势和年际变化,但在各区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冷偏差,冬季偏差明显大于夏季,并随着预报时长的增加,冬季冷偏差逐渐增强,而夏季冷偏差则逐渐减弱。因此,本文建议采用基于百分位阈值的相对极端性定义,可自动修正模式分析场和预报场中的系统性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CEP-GEFS 集合预报 极端温度 回报 变化特征
下载PDF
海南省主要景区负氧离子浓度分布及预报方程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赵蕾 吴坤悌 陈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9期189-191,208,共4页
[目的]研究海南省主要景区负氧离子浓度分布及预报方程。[方法]利用2010年2月—2011年12月海南省5个景区负氧离子浓度观测点实况资料,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及与气象要素的相关特征,并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负氧离子浓度预测模型。[结果]空... [目的]研究海南省主要景区负氧离子浓度分布及预报方程。[方法]利用2010年2月—2011年12月海南省5个景区负氧离子浓度观测点实况资料,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及与气象要素的相关特征,并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负氧离子浓度预测模型。[结果]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夜间高、白天低,最大值出现在早晨,最小值出现在中午,白天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变化波动较大,夜晚变化平缓。负氧离子浓度与气温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5个测点负氧离子浓度的逐步回归方程中,海口火山口和三亚南山预报模型通过了回归方程和回归系数检验,负氧离子预测模型预报能力较好。[结论]该研究可为旅游气象服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氧离子 变化特征 相关分析 逐步回归 海南省
下载PDF
阿克苏地区土壤温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杨霞 赵逸舟 +1 位作者 罗继 赵霞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7-101,共5页
利用阿克苏地区10个自动站2006-2008年逐时9层土壤温度观测资料,从不同的时空尺度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发现:阿克苏地区0~20cm土壤温度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其深度每增加5cm,土壤温度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出现时间分别依次向后延迟1~2小时。... 利用阿克苏地区10个自动站2006-2008年逐时9层土壤温度观测资料,从不同的时空尺度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发现:阿克苏地区0~20cm土壤温度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其深度每增加5cm,土壤温度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出现时间分别依次向后延迟1~2小时。浅层土壤温度随深度增加日变化逐渐减小;深层土壤温度无明显日变化,且各层之间温差很小。土壤温度年变化曲线随土壤深度增加振幅减小,土壤温度最高值出现的时间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滞后,出现"右倾"现象。冬、夏季土壤温度的垂直梯度较大,而在冬夏季转换时期深层土壤温度的垂直梯度变化很小,分布均匀。阿克苏地区9层年平均土壤温度的空间分布基本类似。年平均地面最高土壤温度的分布与太阳辐射分布基本一致,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年平均最低土壤温度无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自动站资料弥补了人工定时观测资料的不足,提供了土壤温度的逐时变化和深层土壤的时空分布特征,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土壤温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为确定作物适宜播种期和调整种植结构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站 土壤温度 特征 阿克苏
原文传递
中国大陆雨涝时空特征 被引量:11
12
作者 肖潺 叶殿秀 陈昊明 《灾害学》 CSCD 2017年第1期85-89,共5页
利用气象台站观测逐日降水资料,对中国大陆雨涝频率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农作物雨涝受灾面积统计数据对雨涝指标进行了初步评估。分析表明,我国雨涝主要集中在夏季,在华南沿海和海南等地秋季雨涝频率也较高。每年农作物... 利用气象台站观测逐日降水资料,对中国大陆雨涝频率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农作物雨涝受灾面积统计数据对雨涝指标进行了初步评估。分析表明,我国雨涝主要集中在夏季,在华南沿海和海南等地秋季雨涝频率也较高。每年农作物雨涝受灾面积与每年雨涝站率有极好的正相关,表明雨涝指标比较符合实际。针对中国大陆雨涝灾害流域特征明显,对七大江河流域的雨涝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就流域而言,长江、珠江、淮河流域年雨涝站率较高,黄河流域最低;流域雨涝长期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存在较为显著的年代际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雨涝 时空特征 变化特征 受灾面积 流域
下载PDF
连续小波变换在气温和降水变化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瑞平 史海滨 +1 位作者 李彰俊 刘宏云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6-89,共4页
利用MHF(墨西哥帽函数)小波变换分析方法对内蒙古杭锦后旗夏季气温及降水的时间-频率的多层次时间尺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杭锦后旗夏季气温及降水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且降水变化较气温更复杂;杭锦后旗夏季平均气温变化... 利用MHF(墨西哥帽函数)小波变换分析方法对内蒙古杭锦后旗夏季气温及降水的时间-频率的多层次时间尺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杭锦后旗夏季气温及降水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且降水变化较气温更复杂;杭锦后旗夏季平均气温变化以12年周期振动最强,而降水变化则以4年周期振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灌区 气温 降水 MHF小波 多时间尺度 变化特征
下载PDF
北极海冰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9
14
作者 郝春江 解思梅 李同娟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84-91,共8页
本文使用了北极海冰1972~1989年的资料,分析了北极海冰的区域特征、季节变化和长期变化的特征。发现由于北极海冰南侧被殴亚和北美大陆所包围,处于基本封闭状态,只有通过白令海峡与太平洋相连和格陵兰海和挪威海与大西洋相连的两个... 本文使用了北极海冰1972~1989年的资料,分析了北极海冰的区域特征、季节变化和长期变化的特征。发现由于北极海冰南侧被殴亚和北美大陆所包围,处于基本封闭状态,只有通过白令海峡与太平洋相连和格陵兰海和挪威海与大西洋相连的两个通道,其环境条件与南极海冰绝然不同,因此其特征也明显不同。1.季节变化小。净冰面积冬季是夏季的2倍左右,而南极海有6倍之差。2.海冰寿命较长。以多年冰为主,平均寿命为13年。而南极冰多为当年冰。3.4北冰洋海冰区域性差异较大。Ⅰ区冰(90°E~180°~90°W)南面通过白令海峡与太平洋相连,其变化主周期为4年,并有2年、1年和半年等多种振荡周期,这些周期与太平洋海温场的周期大致相同。Ⅱ区冰(90°Ⅳ~0°~90°E)南面与大西洋相连,其主周期为5年,几乎可认为是单周期的变化。另有两个极不显著的弱周期2年和4个月。4.全北极海冰的长期变动趋势从80年代中后期明显减少,Ⅰ区比Ⅱ区更明显。因此认为此原因可能与80年代几次强的E1Nino事件有关,是否与全球气温暖化有关是一个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海冰 变化特征
下载PDF
中国西北及青藏高原沙尘天气演变特征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劲松 任余龙 +2 位作者 魏锋 陶健红 冯建英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14-719,共6页
利用西北地区及青藏高原177个气象站1971~2006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发生的不同等级的沙尘(浮尘、扬沙、沙尘暴)的空间分布特征、移动规律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月~翌年2月,沙尘暴和扬沙发生的中心位于高原西南部;3月,除高原西... 利用西北地区及青藏高原177个气象站1971~2006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发生的不同等级的沙尘(浮尘、扬沙、沙尘暴)的空间分布特征、移动规律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月~翌年2月,沙尘暴和扬沙发生的中心位于高原西南部;3月,除高原西南部外,在河西走廊及其东部也出现沙尘暴和扬沙;4~5月,高原西南部沙尘暴和扬沙的日数迅速减少,发生区北移到35oN~40oN的区域.南疆和河西走廊及其东部,是春季浮尘的高发区.从12月到4月,沙尘暴和扬沙的高发区是逐渐向北和向东移动的;而浮尘的高发区主要在南疆,不随月份的变化而移动.近36a来,沙尘的影响范围和发生日数,均呈显著减小的趋势.易于发生沙尘天气的区域,同时也是沙尘发生日数减小趋势最为显著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青藏高原 沙尘天气 影响范围 变化特征
下载PDF
百余年来影响福建热带气旋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7
16
作者 高建芸 江志红 +1 位作者 游立军 张容焱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1-218,共8页
应用1884—2003年影响福建的热带气旋资料,采用突变分析、最大熵谱分析、连续小波变换以及正交小波变换等方法研究百余年来影响福建热带气旋频数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及其异常年份的海气背景场特征。结果表明:百余年来福建经历了3次少... 应用1884—2003年影响福建的热带气旋资料,采用突变分析、最大熵谱分析、连续小波变换以及正交小波变换等方法研究百余年来影响福建热带气旋频数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及其异常年份的海气背景场特征。结果表明:百余年来福建经历了3次少台期和2次多台期,影响福建热带气旋频数具有准13年、准4年和准2.5年的振荡周期,1971年为年频数变化的突变点;影响福建热带气旋频数近百年呈弱的上升趋势,但近十几年略微下降,未来有偏多的趋势;影响福建热带气旋异常偏多(少)的年份,夏季500 hPa高度场上,鄂霍次克海地区位势高度偏低(高),从高纬到低纬呈“-+-”(“+-+”)的距平型,纬(经)向环流占优势,西风带低槽偏北(南),副热带高压北界偏北(南),副热带高压脊线偏北(南);赤道中、东太平洋为明显的带状负(正)SSTA距平区,同时西太平洋热带气旋主要源区和西北太平洋上皆为正(负)SSTA距平。由此可见,影响福建热带气旋频数多寡与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区的海温有关,同时大气环流系统的位置和强弱对热带气旋路径的变化起着关键性作用,从而使影响福建热带气旋频数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变化特征 影响福建
下载PDF
MATLAB在长春多尺度气候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谭志昌 吴正方 史正涛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第3期76-79,共4页
本文利用长春市近55年(1949年~2003年)的气温资料,通过MATLAB软件,实现了对长春气温变化距平序列的多项式拟合、趋势回归分析和Marr小波分析等气候学上的数值统计诊断分析,总结了长春市近55年平均气温的时间一频率的多层次时间尺... 本文利用长春市近55年(1949年~2003年)的气温资料,通过MATLAB软件,实现了对长春气温变化距平序列的多项式拟合、趋势回归分析和Marr小波分析等气候学上的数值统计诊断分析,总结了长春市近55年平均气温的时间一频率的多层次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并发现长春市年平均气温变化以18a周期振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TLAB 变化特征 小波分析 多时间尺度 Marr小波
下载PDF
贵州东部石漠化地区不同生态模式下土壤氮素变异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林昌虎 张清海 +2 位作者 段培 王嘉佳 涂成龙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8-130,175,共4页
以贵州东部石漠化地区不同生态模式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了林地、草地、农用地和退耕还林地的土壤样品,进行室内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氮素水平总体较低,其含量随植被覆盖率的提高而上升,随土壤侵蚀程度的加强而降低,且退耕土壤... 以贵州东部石漠化地区不同生态模式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了林地、草地、农用地和退耕还林地的土壤样品,进行室内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氮素水平总体较低,其含量随植被覆盖率的提高而上升,随土壤侵蚀程度的加强而降低,且退耕土壤氮素水平随退耕年限增加而提高。据此结论,该区域可在自然条件下恢复土壤氮素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模式 全氮 有机氮 无机氮 变异特征
下载PDF
巨厚坚硬岩层运移对采场超前支承压力影响实验研究
19
作者 许斌 张沿 徐维正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4-140,共7页
为了揭示采场超前支承压力在受巨厚坚硬岩层运移影响之后的演化规律和变异特征,以杨柳煤矿典型巨厚坚硬岩层赋存条件为模型,运用物理模拟和机械模拟实验方法进行模拟研究,并与无巨厚坚硬岩层的采场模型进行比较。通过研究发现:采场中巨... 为了揭示采场超前支承压力在受巨厚坚硬岩层运移影响之后的演化规律和变异特征,以杨柳煤矿典型巨厚坚硬岩层赋存条件为模型,运用物理模拟和机械模拟实验方法进行模拟研究,并与无巨厚坚硬岩层的采场模型进行比较。通过研究发现:采场中巨厚坚硬岩层对其支承压力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巨厚坚硬岩层发生破断之前,其应力集中程度高、影响范围广、影响程度剧烈;临近巨厚坚硬岩层破断前,覆岩中有巨厚坚硬岩层时的超前支承压力峰值和影响范围分别为无巨厚坚硬岩层时的1.15倍和1.9倍;巨厚坚硬岩层处于稳定状态时或已发生破断后,采场支承压力峰值和影响范围相对无巨厚坚硬岩层采场较小,对采场超前支承压力的影响相对较弱;支承压力峰值的增大势必会使采场前方煤壁的影响范围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厚坚硬岩层 超前支承压力 演化规律 机械模拟实验方法 变异特征
下载PDF
太湖北岸气溶胶光学特性长期变化特征 被引量:6
20
作者 韩亚芳 吴立新 +1 位作者 白杨 秦凯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492-2503,共12页
利用太湖北岸地基太阳光度计(CE-318)2005年9月~2016年4月的观测数据,以及多年气象观测资料,对太湖北岸气溶胶年际尺度、季节尺度及逐月的光学特性、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太湖北岸:1)AOD年均值呈逐渐降低趋势,但累年(2... 利用太湖北岸地基太阳光度计(CE-318)2005年9月~2016年4月的观测数据,以及多年气象观测资料,对太湖北岸气溶胶年际尺度、季节尺度及逐月的光学特性、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太湖北岸:1)AOD年均值呈逐渐降低趋势,但累年(2005~2016)均值高达0.776,2005~2012年累年均值为0.842,较全国同一时期AOD均值高63%;2)AOD四季变化分明,夏季(0.920)最高、冬季(0.689)最低、春季(0.788)与秋季(0.788)相近;3)气溶胶α指数逐年增大,年增幅约0.013,表明太湖地区大气污染物颗粒平均粒径逐年减小,非自然源比重持续增加;4)气溶胶α指数季均值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依次为1.320、1.232、1.164、1.098;5)体积谱四季均呈双峰结构,夏冬两季积聚模态粒子与粗模态粒子的体积浓度接近,春季以粗模态粒子为主,秋季以积聚模态粒子为主,6)气溶胶SSA季均值各年四季变化特征相似,累年总体季均值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依次为0.933、0.917、0.900、0.882,但年均值自2007年起呈逐年缓增趋势,年增幅约0.006,表明太湖地区气溶胶粒子的散射能力在逐年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光学厚度 Angstrom波长指数 体积谱 单次散射反照率 变化特征 太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