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评价 被引量:14
1
作者 吴殿廷 赵林 高文姬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33-37,共5页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当前最主要的发展战略。通过总结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可以研究并提出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进而可对我国近20年来城镇化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协调性等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注重质...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当前最主要的发展战略。通过总结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可以研究并提出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进而可对我国近20年来城镇化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协调性等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注重质量、统筹城乡、绿色发展的城镇化;1990年以来,我国城镇化总体趋势是好的,但个别年份略有波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环节是缩小城乡差距和节能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传统城镇化 本质特征 评价指标体系
下载PDF
中国特色城镇化——一个关于文献的综述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贡生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5年第2期51-56,共6页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政界有政界的看法和操作的路径,学界有学界的思想和认识,鉴于政界与学界的认识有所不同,而政界对此又有所忽视,所以,这里主要对学界关于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内涵和外延及其路径的依赖等问题作一综述,希冀...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政界有政界的看法和操作的路径,学界有学界的思想和认识,鉴于政界与学界的认识有所不同,而政界对此又有所忽视,所以,这里主要对学界关于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内涵和外延及其路径的依赖等问题作一综述,希冀能够引起政界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中国特色城镇化 三农问题 路径依赖及其选择
下载PDF
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被引量:3
3
作者 马陵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4年第3期1-9,共9页
世界普遍规律与国情有机结合,形成中国城市化模式: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它是完整意义上的主动式、内生型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以及第三步发展战略的科学选择;同时也是"三农"非农化转移的根本出... 世界普遍规律与国情有机结合,形成中国城市化模式: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它是完整意义上的主动式、内生型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以及第三步发展战略的科学选择;同时也是"三农"非农化转移的根本出路、城乡融合的有效载体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工程。它面临机遇和挑战。历经家庭承包制、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等四个阶段的农村城镇化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初级阶段。城镇化总体目标应与小康社会建设相适应,必须澄清"问题论"、"限制论"和"均衡论"等认识误区;并根据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对东中西三大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改革城镇化体系和制定科学政策,包括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劳动力市场培育、用地制度的完善、投融资新体制的建立和区划的重新调整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城镇化 城市化模式 小康社会 “三农”非农化
下载PDF
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毅 《嘉兴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5-9,54,共6页
世界普遍规律与国情有机结合 ,形成中国城市化模式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它是完整意义上的主动式、内生型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以及第三步发展战略的科学选择 ;同时也是“三农”非农化转移的根本出路、... 世界普遍规律与国情有机结合 ,形成中国城市化模式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它是完整意义上的主动式、内生型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以及第三步发展战略的科学选择 ;同时也是“三农”非农化转移的根本出路、城乡融合的有效载体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工程。历经家庭承包制、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等四个阶段的农村城镇化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初级阶段。城镇化总体目标应与小康社会建设相适应 ,必须澄清“问题论”、“限制论”和“均衡论”等认识误区 ;并根据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 ,对东中西三大地区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改革城镇化体系和制定科学政策 ,包括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劳动力市场培育、用地制度的完善、投融资新体制的建立和区划的重新调整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城镇化 城市化模式 小康社会 “三农”非农化
下载PDF
中国特色小城镇化模式的由来和提升路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孙全胜 《怀化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47-52,共6页
城镇化道路的类型有发展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和发展小城镇等。中国城镇化主要采用小城镇化模式,具有规模较大、速度较快、政府主导等特点,但容易引发区域差距较大、城镇化质量不高、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中国小城镇化模式促进了城市结... 城镇化道路的类型有发展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和发展小城镇等。中国城镇化主要采用小城镇化模式,具有规模较大、速度较快、政府主导等特点,但容易引发区域差距较大、城镇化质量不高、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中国小城镇化模式促进了城市结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但中心城市辐射力低,小城镇偏多,城市公共服务亟待提升。国家要提升小城镇建设层次,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提高城镇规划水平,注重生态保护,发展低碳科技,采用新型能源,引导小城镇综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城镇化 独特类型 小城镇化 二元体制
下载PDF
论小城镇建设与农民工的互动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韦向阳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30,共7页
小城镇建设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水平极大提升,为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提供了一种实践模式。小城镇凭借城乡结合点的区位优势、兼具城乡的双重社会经济优势和产业集聚优势吸引了大批的农民工,而流... 小城镇建设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水平极大提升,为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提供了一种实践模式。小城镇凭借城乡结合点的区位优势、兼具城乡的双重社会经济优势和产业集聚优势吸引了大批的农民工,而流动农民工则是小城镇建设的主力军,不仅增加了小城镇的数量、扩大了小城镇的规模,而且提升了小城镇的现代化素质和人口素质,塑造着小城镇的特色经济和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践行着中国城乡一体化的战略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城镇 农民工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 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下载PDF
试论中国特色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战略模式构建 被引量:1
7
作者 马先标 《中国名城》 2013年第11期10-18,共9页
缺乏积极稳妥的城镇化战略,导致中国城镇化发展长期不和谐,由此阻碍三农问题破解和城乡协调发展。分析指出:稳健快速发展的城镇化战略模式,是积极稳妥促进中国特色城镇化科学发展的理性选择。制度分析范式下,该战略模式体现为一个制度体... 缺乏积极稳妥的城镇化战略,导致中国城镇化发展长期不和谐,由此阻碍三农问题破解和城乡协调发展。分析指出:稳健快速发展的城镇化战略模式,是积极稳妥促进中国特色城镇化科学发展的理性选择。制度分析范式下,该战略模式体现为一个制度体系:制度结构包括两个根本着力点和城镇化工作领导体系等核心制度安排,以及农地确权和"目标城市"等配套制度;意识形态等作为制度环境而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城镇化 科学发展 稳健快速 制度结构 意识形态
下载PDF
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现实意义
8
作者 周毅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53-57,共5页
世界普遍规律与国情有机结合,形成中国城市化模式: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它是完整意义上的主动式、内生型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以及第三步发展战略的科学选择;同时也是“三农”非农化转移的根本出路、城乡... 世界普遍规律与国情有机结合,形成中国城市化模式: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它是完整意义上的主动式、内生型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以及第三步发展战略的科学选择;同时也是“三农”非农化转移的根本出路、城乡融合的有效载体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城市化建设 小康社会 产业结构 “三农”问题
下载PDF
中国特色城镇化:经济转型与现代化发展的新引擎
9
作者 石淑华 颜姜慧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98-106,共9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城镇化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经历了"必由之路→重要工作→重大战略→最大潜力"这一不断深化的过程。现阶段城镇化之所以承载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就在于中国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城镇化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经历了"必由之路→重要工作→重大战略→最大潜力"这一不断深化的过程。现阶段城镇化之所以承载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就在于中国特色城镇化引领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与外需驱动的外生型转变为投资与消费驱动的内生型;引领着工业现代化的实现,有利于解决重工业健康发展问题、工业化区域均衡发展问题和工业品产能过剩问题;引领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与提高农业人力资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城镇化 经济增长方式 工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
下载PDF
GPNs视角下中国特色城镇化政策体系构建研究
10
作者 程新章 孙晓霓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9-28,共10页
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是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双重机制的结合,政府的政策是影响中国城镇化的重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形成以全球生产网络(GPNs)发展的属性,GPNs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国家边界日益模糊,城市成为全球生产的主... 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是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双重机制的结合,政府的政策是影响中国城镇化的重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形成以全球生产网络(GPNs)发展的属性,GPNs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国家边界日益模糊,城市成为全球生产的主要节点。在此背景下,以GPNs的发展对生产、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效应为主线,提出中国城镇化适应GPNs发展的政策体系——构建中央层面的政策和城市当局层面的政策,总体指导思想是,中央政府层面的政策更应注重"政府引导",而城市当局层面的政策更应注重"市场运作"。只有在中央政府层面和城市当局层面的政策支持下,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才能适应GPNs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Ns 中国特色城镇化 中央政府层面政策 城市当局层面政策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城镇化建设及其未来应然走向 被引量:7
11
作者 许伟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20,共8页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城镇化建设大体上历经了苏联式社会主义城镇化建设、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三个阶段,表现出土地和人口双要素驱动、中央政府和市场及地方政府三方推进、城镇规模多样化发展、城镇化资源供给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城镇化建设大体上历经了苏联式社会主义城镇化建设、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三个阶段,表现出土地和人口双要素驱动、中央政府和市场及地方政府三方推进、城镇规模多样化发展、城镇化资源供给的国内国际两重支撑等鲜明的中国特点,其未来的应然走向是:第一,城镇化建设的土地和人口要素驱动需要向创新和绿色驱动转变;第二,在中央政府、市场和地方政府三方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情况下,要注重防范权力扩张和资本扩张对人民利益的侵犯;第三,在城镇规模多样化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多种规模城市的协调化、体系化发展;第四,在城镇化资源供给的国内国际两重支撑方面,要更加重视整合国际资源开发国内市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70年 城镇化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 政府 市场 土地 人口
下载PDF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栋生 《当代财经》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8,共4页
城镇最适合于工业以及所有现代产业空间配置的集聚要求,所以城镇化、工业化如形影相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和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产业立市、兴市,中小城市依托特大城市,协调、协作构建城市群。坚... 城镇最适合于工业以及所有现代产业空间配置的集聚要求,所以城镇化、工业化如形影相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和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产业立市、兴市,中小城市依托特大城市,协调、协作构建城市群。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城市环境;坚持统筹兼顾,城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一起抓,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城市群 城市功能
原文传递
论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13
作者 文尚卿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101-105,共5页
当前,制约我国城镇化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观念认识不到位,体制政策不完善,产业支撑不力,建设资金不足,农民素质不高。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多方向转移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把握中国特色城... 当前,制约我国城镇化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观念认识不到位,体制政策不完善,产业支撑不力,建设资金不足,农民素质不高。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多方向转移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把握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特点,明确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方向;把握"三农"裂变趋势,重点做好工业拉动特别是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的大文章;把握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矛盾转化的关节点,创新制度,打破壁垒,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有序转移 农村富余劳动力
下载PDF
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被引量:7
14
作者 周毅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40-48,共9页
世界普遍规律与国情有机结合,形成中国城市化模式: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它是完整意义上的主动式、内生型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以及第三步发展战略的科学选择;同时也是"三农"非农化转移的根本出... 世界普遍规律与国情有机结合,形成中国城市化模式: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它是完整意义上的主动式、内生型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以及第三步发展战略的科学选择;同时也是"三农"非农化转移的根本出路、城乡融合的有效载体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工程。它面临机遇和挑战。历经家庭承包制、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等四个阶段的农村城镇化,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初级阶段。城镇化总体目标应与小康社会建设相适应,必须澄清"问题论""限制论"和"均衡论"等认识误区,并根据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对东中西三大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改革城镇化体系和制定科学政策,包括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劳动力市场培育、用地制度的完善、投融资新体制的建立和区划的重新调整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城镇化 城市化模式 小康社会 “三农”非农化
下载PDF
试论中国特色城镇化新道路——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变迁与城镇化政策 被引量:7
15
作者 鲁德银 王习春 《孝感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82-87,共6页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与国外三条城镇化道路相比,渐进性农民工市场化是第四条、适合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可行的城镇化道路。其主要特征是市场化流动、农村剩余人口自愿入城、诱致性制度跟进、宏观调控下有序转移...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与国外三条城镇化道路相比,渐进性农民工市场化是第四条、适合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可行的城镇化道路。其主要特征是市场化流动、农村剩余人口自愿入城、诱致性制度跟进、宏观调控下有序转移和二阶段渐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城镇化道路不仅可能而且可行。农民工市民化在我国城镇化指标中占主导地位,只需将农民工全部或者绝大部分转化为市民,就能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人口城镇化水平。从制度层面来看,中国城镇化道路面临的主要障碍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障碍,主要表现在:城镇化制度创新的悖论、农民工身份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的政策思路应当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根据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社会和谐、财政分担能力和城镇人口容量,发挥市场机制基础作用,采取诱致性渐进性的制度改革,消除制度障碍,在宏观调控下,积极稳妥、有步骤分阶段逐步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实现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分配的帕累托改进甚至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城镇化 农民工市民化 制度创新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下载PDF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坐标 被引量:3
16
作者 许伟 《改革与战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35-137,174,共4页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组成部分,其理论坐标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系下的二级子目录,归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体系,与该体系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经济结构优化道路、共...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组成部分,其理论坐标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系下的二级子目录,归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体系,与该体系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经济结构优化道路、共赢平衡高效开放道路一并形成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搭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具体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坐标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原文传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述评 被引量:3
17
作者 方玉梅 张玮霞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350-354,共5页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其中的城镇化成为讨论最多的话题。随之召开的两会再次掀起城镇化的热议浪潮。"城镇化"已经上升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其中的城镇化成为讨论最多的话题。随之召开的两会再次掀起城镇化的热议浪潮。"城镇化"已经上升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亦成为推动我国未来高速发展的一条主线。归纳总结学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发展道路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未来方向,对于有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 发展道路 研究述评
下载PDF
关于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贡生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4-56,共3页
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纲;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是目。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根本保证。着力发展经济增长极——城... 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纲;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是目。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根本保证。着力发展经济增长极——城市群则是区域振兴,乃至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虽然主体功能区划分是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载体,但目前需要明确单元划分,量化标准,以及是否需要进一步划分若干亚区或亚类等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主体功能区
下载PDF
全面深刻理解“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贡生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29-32,共4页
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纲,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是目。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根本保证。着力发展经济增长极——城... 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纲,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是目。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根本保证。着力发展经济增长极——城市群则是区域振兴,乃至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虽然主体功能区划分是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载体,但目前需要明确单元划分,量化标准,以及是否需要进一步划分若干亚区或亚类等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主体功能区
下载PDF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进城镇化的历史进程述要
20
作者 戚义明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108-114,共7页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后,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我国城镇化加快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成为推进城镇化的两大战略支点。我们在实践中取得两大突破性进展:推进城镇化的具体原则不断明确;将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后,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我国城镇化加快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成为推进城镇化的两大战略支点。我们在实践中取得两大突破性进展:推进城镇化的具体原则不断明确;将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的思路不断明确。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作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理论新概括。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三化同步"成为我们扩大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当前,我国城镇化率突破50%,标志着城镇化进入新的阶段,不断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成为紧迫课题。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的部署,坚持"四化同步",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城市群 “四化同步” 新型城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