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保政策精准扶贫效果研究——基于URBMI试点评估入户调查数据 被引量:127
1
作者 黄薇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7-132,共16页
本文基于精准扶贫的视角并以家庭为考察对象,采用处理效应模型对现有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居保)的扶贫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估,并对大病冲击下城居保对不同阶层的收入影响及其滞后效应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发现,城居保政策对低收入... 本文基于精准扶贫的视角并以家庭为考察对象,采用处理效应模型对现有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居保)的扶贫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估,并对大病冲击下城居保对不同阶层的收入影响及其滞后效应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发现,城居保政策对低收入城镇家庭具有明显的扶贫效果,尤其是对受到大病风险冲击的困难家庭,在避免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上能够起到显著的缓解作用,而且这种作用随着时间延续并通过影响家庭教育培训支出和劳动力健康状况还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但其扶贫效果在不同收入家庭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对中高收入参保家庭的影响尤甚,出现了"目标上移"现象,扶贫的精准性与预期存有差距,这为未来的精准扶贫工作指明了改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收入 精准扶贫 目标上移
原文传递
城市中低龄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模式研究 被引量:56
2
作者 张文娟 赵德宇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8-88,共11页
利用第三期妇女地位调查数据,以城市中低龄老年人为分析对象,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活动划分为四种类型,对各种类型老年人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使用Multi-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了个人特征、健康状况、家庭情况、社会经济背景、社区环境... 利用第三期妇女地位调查数据,以城市中低龄老年人为分析对象,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活动划分为四种类型,对各种类型老年人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使用Multi-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了个人特征、健康状况、家庭情况、社会经济背景、社区环境等相关因素对老年人社会参与活动的影响。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活动与个人、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健康是影响老年人参与各类活动的最重要变量,稳定和充足的经济收入是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重要奈件;社区有无场地和居住时间长短均对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中低龄老年人 社会参与
下载PDF
中国城市“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探索及建议 被引量:25
3
作者 桂世勋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2-17,共6页
近年来,我国少数城市在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深圳特区模式、北京模式和上海模式,这3种模式尽管各具优点,但不足之处也十分明显。建议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可在全国城镇普遍强制实行“农民工”... 近年来,我国少数城市在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深圳特区模式、北京模式和上海模式,这3种模式尽管各具优点,但不足之处也十分明显。建议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可在全国城镇普遍强制实行“农民工”与当地户籍从业人员养老保险模式统一、缴费基数与享受标准有别、在城乡流动中关系便于衔接的“农民工”过渡性基本养老保险方案,并在未来实现“农民工”与城镇户籍从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模式完全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农民工 养老保险
下载PDF
我国城市儿童少年看电视时间的研究 被引量:36
4
作者 马冠生 李艳平 +6 位作者 胡小琪 马文军 潘慧 杨育林 居建云 徐留臣 刘兵 《中国健康教育》 2002年第7期411-413,共3页
目的 了解我国城市儿童少年看电视时间 ,为指导儿童少年看电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三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广州、上海、济南和哈尔滨 4城市随机选取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生家长 9464名作为调查对象 ,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 目的 了解我国城市儿童少年看电视时间 ,为指导儿童少年看电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三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广州、上海、济南和哈尔滨 4城市随机选取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生家长 9464名作为调查对象 ,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收集儿童少年看电视的时间等相关信息。结果 城市儿童少年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少于 1h、 1~ 2h、 2~ 3h和超过 3h的比例分别为 3 2 5 %、 46 0 %、 15 4%和 6 1%。学龄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看电视 (2h/d的比例分别为 2 6 9%、 2 1 0 %和 17 4% ;男生、女生每天看电视超过 2小时的比例分别为 2 3 1%和 19 9% ,城区和近郊区分别为 19 5 %和 2 4 0 %。结论 我国儿童少年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应加强对儿童少年进行看电视的指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看电视时间 儿童 少年 中国 城市
下载PDF
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分解研究 被引量:31
5
作者 瞿晶 姚先国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50-55,共6页
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对2002—2007年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①基尼系数先上升后下降。②房地产和资本市场扩大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日益增强,财产性收入已成为仅次于工资及补贴收入、公共转移支付... 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对2002—2007年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①基尼系数先上升后下降。②房地产和资本市场扩大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日益增强,财产性收入已成为仅次于工资及补贴收入、公共转移支付净收入,影响收入不平等的第三大分项收入,2007年的贡献率约为7.3%。③更高的投资门槛以及持续上涨的房价使得房产投资比金融资产投资更能扩大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 收入不平等 房地产市场 资本市场
下载PDF
“乡愁”的理论化与乡土中国和城市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 被引量:28
6
作者 李蕾蕾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4期51-57,共7页
将"乡愁"作为一个理论概念加以细致考察,能够为地方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个特别角度。把"乡愁"的讨论,与目前对乡村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反思联系起来,通过回顾和梳理国内公共媒体领域对于乡愁的不同观点,考察乡愁的内涵... 将"乡愁"作为一个理论概念加以细致考察,能够为地方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个特别角度。把"乡愁"的讨论,与目前对乡村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反思联系起来,通过回顾和梳理国内公共媒体领域对于乡愁的不同观点,考察乡愁的内涵及其内在的张力和二元辩证关系,可以发现乡愁与故乡地理、童年历史、公共生活和情感记忆的密切关系,建立起乡愁之地理、历史、公共和自我的四维框架,用于说明乡愁理论对于乡土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中国的工业遗产保护,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愁的多重性 乡愁的辩证性 乡土中国 城市中国 工业遗产
下载PDF
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乡村治理的转型与发展 被引量:26
7
作者 项继权 刘开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共9页
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产物和表现,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集中体现。城镇化推动了我国农民、农业和农村的现代转型,也推动了整个国家从农本社会向城市社会的文明转型。本文对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及其对乡村社会治理的基础性改造与需求进行... 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产物和表现,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集中体现。城镇化推动了我国农民、农业和农村的现代转型,也推动了整个国家从农本社会向城市社会的文明转型。本文对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及其对乡村社会治理的基础性改造与需求进行分析,强调未来30年我国将从"城乡中国"向"城市中国"转型,农村社会日益流动、开放、分化和多元化,农民日益独立化、个体化和多样化,城乡逐步走向平等、融合和一体化,农民的权利意识、民主意识、法制观念日益增强,农民的公共需求和行动能力将显著提升,这一切都将要求并推动我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治理结构、治理功能及治理方式的重大变革,需要构建市镇主导、开放包容、城乡一体、公民平权及民主法制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城市中国 乡村治理 转型
下载PDF
教育扩张是否影响了教育收益率——基于中国城镇数据的HLM分析 被引量:21
8
作者 方长春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121,共11页
教育扩张在近几十年来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趋势,针对发达国家的研究已经注意到这种扩张对教育收益率的负面影响,但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针对中国的分析表明:既不同于发达国家,也不同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发展中... 教育扩张在近几十年来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趋势,针对发达国家的研究已经注意到这种扩张对教育收益率的负面影响,但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针对中国的分析表明:既不同于发达国家,也不同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教育扩张对教育收益率既没有表现出积极的影响,也没有表现出消极的影响。对市场转型国家而言,随着市场的成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教育扩张对教育收益率的影响将经历"上升—没有显著影响—下降"三个阶段。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目前正处在这三个阶段的中间阶段。这一研究结论同时也预示,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持续和过度的教育扩张在中国也可能会导致教育收益率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扩张 教育收益率 发展中国家 中国城镇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中学生忽视状况调查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华 潘建平 +2 位作者 曹春红 罗莎莎 张松杰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10年第2期76-80,共5页
目的了解我国城市中学生忽视的特点、分布及程度,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科学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从全国13省中抽取24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共调查3539例,分为12~14岁(初中组)1964例和15~17岁(高中组)157... 目的了解我国城市中学生忽视的特点、分布及程度,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科学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从全国13省中抽取24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共调查3539例,分为12~14岁(初中组)1964例和15~17岁(高中组)1575例;男性占50.1%,少数民族占9.5%。应用我国自行开发研制的中国城市中学生忽视评价常模,所得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对不同年龄、性别组忽视层面(身体、情感、教育、安全、医疗及社会)的忽视率与忽视度等进行统计描述、χ2检验及方差分析(ANOVA)等,以判断其差别。结果①12~14岁(初中组)学生的平均忽视度和忽视率分别为46.4和22.4%;15~17岁(高中组)学生平均忽视度和忽视率分别为49.7和32.8%;初中及高中组学生之间平均忽视率与忽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12~14岁组男、女生忽视度分别为46.9和45.9(P<0.05),忽视率分别为24.9%和19.9%(P<0.05);15~17岁组男、女生忽视度分别为51.1和48.2(P<0.01),忽视率分别为39.2%和26.1%(P<0.01)。③在儿童忽视的6个层面上,12~14岁学生的忽视度为39.2~50.7,忽视率为2.1%~10.6%;15~17岁学生的忽视度为42.4~56.0,忽视率为4.5%~14.7%。④无论以年龄或性别分组,中学生均以受到单项忽视为主,其平均发生率为15.9%,构成比为53.7%。⑤12~14岁组与15~17岁组分别以再婚家庭与单亲家庭中受忽视率最高(分别为44.1%与38.4%),均以核心家庭学生受忽视率最低(分别为20.7%与32.3%)。结论中国城市中学生受忽视的频度和强度均较高,且高中学生受到的忽视度和忽视率相对更高。初中和高中两个年龄组男生受到的忽视强度和频度均高于女生。中学生在身体、情感、教育和社会忽视方面受到的忽视较多,均以单项受忽视为主;初中和高中组学生均以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中受到的忽视频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生 儿童 忽视 分析 中国城市
下载PDF
中国城镇居民教育回报率的长期趋势 被引量:13
10
作者 刘泽云 王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7-168,共12页
本文基于CHNS数据和CHIP数据,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和工具变量法,估计了1988-2013年间中国城镇居民教育回报率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中国城镇居民的教育回报率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维持在4%左右的低水平,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 本文基于CHNS数据和CHIP数据,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和工具变量法,估计了1988-2013年间中国城镇居民教育回报率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中国城镇居民的教育回报率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维持在4%左右的低水平,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快速提高,到2005年前后达到14%的最大值,此后下降并维持在11%的水平。其次,男性和女性的教育回报率都呈现出与全体居民教育回报率相同的变化趋势,但女性的教育回报率始终高于男性,变动幅度也比男性大。最后,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低估了教育回报率,而且估计女性的教育回报率更易受到内生性偏误的影响。建议政府要重视教育等人力资本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激励作用,不断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保障教育的价值在劳动力市场上充分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回报率 中国城镇 普通最小二乘法 两阶段最小二乘法
下载PDF
应用德尔菲法构建中国城市地区慢病相关社区效能评估体系 被引量:12
11
作者 熊尚志 张圣捷 +10 位作者 宫恩莹 王战 彭伟霞 张建安 周振清 苏庆杰 钮文异 田向阳 陈家应 孙立信 阎丽静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74-678,共5页
目的基于社区赋能理论和慢病防控相关因素构建关于"慢病相关社区效能"的评估体系,用于评估城市社区慢病防控情况,改善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方法应用德尔菲专家征询法,邀请来自国内外30名社区卫生、慢病管理和健康促进等领域... 目的基于社区赋能理论和慢病防控相关因素构建关于"慢病相关社区效能"的评估体系,用于评估城市社区慢病防控情况,改善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方法应用德尔菲专家征询法,邀请来自国内外30名社区卫生、慢病管理和健康促进等领域资深专家和实践者,开展了两轮专家咨询,结合李克特五级评分制法、百分制分配法和重要性排序法进行问卷设计,并开展了专家深度访谈,对"慢病相关社区效能"评估体系进一步筛选和优化。结果第1轮专家积极性系数为0.80,第2轮为0.85,专家权威系数均高于0.80。在第2轮德尔菲法后,得到了5个一级指标,分别是社区物质环境、慢病行为危险因素、心理与人际关系、社区卫生管理和社区组织与活动。其下属共18项二级指标和71道问题条目。绝大部分二级指标的重要性得分标准差小于10,变异系数小于0.3。结论 "慢病相关社区效能"评估体系可系统地对社区慢病防控能力进行诊断和评估,以支持社区慢病防控政策的制定和相关活动的推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赋能 慢性病 德尔菲法 中国城市
原文传递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家应 孟国祥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317-320,共4页
通过对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过程的回顾,深入分析了新的医保制度在筹资、基金管理、费用结算和基金收支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对进一步改革、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包括:确定... 通过对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过程的回顾,深入分析了新的医保制度在筹资、基金管理、费用结算和基金收支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对进一步改革、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包括:确定合理的基金筹集比例,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意识相适应的基金管理模式,探索有利于卫生服务供需双方的费用支付方式,以及制定适宜的医疗保障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保险 改革 城镇
下载PDF
居住社区选择、主观认知和流动人口的城市身份认同 被引量:10
13
作者 邹静 邓晓军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17,共16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如何使流动人口从生存认知转移到身份认同,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推动流动人口建立城市身份认同的进程中,其居住问题不容忽视。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社会融合和心理健康专题调查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如何使流动人口从生存认知转移到身份认同,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推动流动人口建立城市身份认同的进程中,其居住问题不容忽视。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社会融合和心理健康专题调查数据,在运用PSM和工具变量法有效缓解内生性问题的前提下,分析了居住社区选择对流动人口的城市身份认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居住在正规社区对流动人口的城市身份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以居住在城中村社区的流动人口为参照组,发现居住在商品房社区、经济适用房社区和单位房社区的流动人口的城市身份认同显著高于城中村社区的流动人口,而老城区旧房社区和城中村社区的流动人口的城市身份认同无显著差异。进一步深入分析发现,居住社区选择并非完全直接作用于流动人口的城市身份认同,而是通过提高流动人口的主观地位认知和受尊重感知,进而提高流动人口的城市身份认同。应鼓励流动人口居住在正规社区,加快非正规社区的改造;多方位提高流动人口的主观地位认知和受尊重感知;同时还应保障流动人口的合理购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社区选择 主观认知 城市身份认同 流动人口 中国城市
下载PDF
中国城市老年人的社会网络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迁移和非迁移老年人群的比较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文娟 刘瑞平 《兰州学刊》 CSSCI 2018年第10期191-208,共18页
基于2014年的"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文章从家庭和朋友两个维度对城市迁移老年人和非迁移老年人的群体的社会网络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揭示影响城市老年人社会网络的相关因素。研究发现,宗教... 基于2014年的"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文章从家庭和朋友两个维度对城市迁移老年人和非迁移老年人的群体的社会网络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揭示影响城市老年人社会网络的相关因素。研究发现,宗教信仰可以拓展城市迁移和非迁移老年人的家庭网络;婚姻状况和居住安排对城市迁移老年人家庭网络的影响作用超过非迁移老年人。不同户口类型的城市老年人的朋友网络差别显著,但是对迁移和非迁移老年人群的作用方式并不相同。另外,社会环境和居住时间对城市迁移老年人的家庭网络和朋友网络也表现出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迁移老年人 非迁移老年人 家庭网络 朋友网络
下载PDF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中国 被引量:8
15
作者 罗理章 张一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11,63,共4页
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城市中国"论也逐渐受到了学界的关注。认为作为研究对象,"城市中国"是个需要慎重对待的观点。鉴于我国城市化的现状,认为"城市中国"仍是一个美好的远景。
关键词 乡土中国 城市中国 城市化
原文传递
美好生活:城市数字化治理的实践逻辑——基于成都市的经验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谢小芹 《探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0-102,共13页
城市治理逐渐向智能化、智慧化和敏捷性方向发展,同时不断融合绿色、宜居、包容等新理念。已有成果探究了美好生活的内涵、特征和建设路径,相对忽视了数字治理的生活维度,少有研究将美好生活置于城市数字化治理转型进程中予以详细分析... 城市治理逐渐向智能化、智慧化和敏捷性方向发展,同时不断融合绿色、宜居、包容等新理念。已有成果探究了美好生活的内涵、特征和建设路径,相对忽视了数字治理的生活维度,少有研究将美好生活置于城市数字化治理转型进程中予以详细分析。研究提出城市数字治理美好生活逻辑的新命题,重点揭示城市数字化治理转型过程中美好生活逻辑的实现机制。城市数字治理嵌入居民微观生活实践中,并通过改变居民个体进而改善群体生活模式和生活经验。成都市数字化治理转型过程中呈现出美好生活的逻辑转向,并通过五种机制逐步推动居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即通过政策设计机制实现高品质宜居引领市民生活方式变革、通过数字助推机制实现全链条的居民幸福美好生活、通过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完善全领域的居民幸福美好生活、通过服务进阶机制健全全周期的居民幸福美好生活、通过托底与提升机制实现全覆盖的居民幸福美好生活。城市数字化治理折射出居民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通过技术和社会的高度融合实现美好生活的建设,进而促进国家现代化。研究探索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城市生活治理新模式,拓展了城市治理中的生活维度,同时为相关部门建设高品质居民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中国 数字治理 美好生活 高品质生活
下载PDF
Roots of Tomorrow's Digital Divide:Documenting Computer Use and Internet Access in China's Elementary Schools Today 被引量:4
17
作者 Yihua Yang Xiao Hu +4 位作者 Qinghe Qu Fang Lai Yaojiang Shi Matthew Boswell Scott Rozelle 《China & World Economy》 SCIE 2013年第3期61-79,共19页
This paper explores China's digital divide, with a focus on differences in access to computers, learning software, and the Internet at school and at home among different groups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in China.... This paper explores China's digital divide, with a focus on differences in access to computers, learning software, and the Internet at school and at home among different groups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in China. The digital divide is examined in four different dimensions: (i) between students in urban public schools and students in rural public schools; (ii) between students in rural public schools and students in private migrant schools; (iii) between migrant students in urban public schools and migrant students in private migrant schools; and (iv) between students in Han-dominated rural areas and students in areas inhabited by ethnic minorities. Using data from a set of large-scale surveys in school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country, we find a wide gap between computer and Internet access of students in rural areas and those in urban public schools. The gap widens further when comparing urban students to students from minority areas. The divide is also larg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schools when examining the quality of computer instruction and access to learning software. Migration does not appear to eliminate the digital divide, unless migrant families are able to enroll their children in urban public schools. The digital divide in elementary schools may have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employment, educa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ethnic minorities digital divide rural china urban china
原文传递
“城市中国”的治理逻辑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被引量:6
18
作者 黄建洪 祁文博 《领导科学论坛》 2016年第21期17-29,共13页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在于消除经济社会结构的对立性,实现"权利再造"。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城镇化正促成"城市中国"的快速来临,复杂现代性与城市性是其整体特征。这意味着,国家治理的实践方位、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与...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在于消除经济社会结构的对立性,实现"权利再造"。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城镇化正促成"城市中国"的快速来临,复杂现代性与城市性是其整体特征。这意味着,国家治理的实践方位、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与发展取向出现重大变化,其治理逻辑也应因应调整。即,扎根于乡土性制度底色向城市性增量循序转变这一根本事实,适时将生存性需求转化为发展性需求。回应实现自由与秩序的调适性平衡这一现代性的核心命题,便成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内容。这既是权力逻辑发展出超然于资本逻辑的有效性需要,更是权力逻辑得到权利逻辑系统规制和制度化接纳的合法性使然。这构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主线。为此,作为国家治理的活性载体与实践平台,大规模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及城市治理创新,就亟需直面既有模式中存在的线性思维、碎片化结构、"问题倒逼"以及"虹吸效应"等状况,在认知模式、实践体系、创新领域、动力机制以及风险管控等方面实现内生性升级,从而深度型构国家的现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中国 治理逻辑 复杂现代性 城市性 发展性需求
下载PDF
中国城市居民的童年生活与儿童价值变迁:来自三代人的缩影
19
作者 刘捷玉 王国辉 《开放时代》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4-197,M0008,M0009,共16页
本文考察20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居民的童年经历在政治、经济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如何发生变迁。基于95份在三个中国城市收集的口述史材料,文章探讨了三代中国城市家庭中儿童价值延续与变迁背后的性质、起因和影响,并对扎根于西方社会发展... 本文考察20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居民的童年经历在政治、经济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如何发生变迁。基于95份在三个中国城市收集的口述史材料,文章探讨了三代中国城市家庭中儿童价值延续与变迁背后的性质、起因和影响,并对扎根于西方社会发展经验的家庭现代化和儿童价值理论提出质疑。此外,还分析了三代人童年经历的性别差异,以及计划生育政策怎样提升了女孩在城市家庭中的地位和价值。中国的经验显示,儿童价值的变化不是线性发展的:一方面,儿童作为家庭帮工的经济价值随着代际变迁急剧下降;另一方面,儿童作为父母养老依靠的经济价值与儿童的情感价值似乎并行不悖,受到中国孝道传统、社会保障水平与人口结构的共同形塑。与当代中国儿童发展趋于个体化的观点不同,本文认为中国独生子女代正经历着由父母直接操办,背后被市场和国家力量所驱动的日益趋同化的童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 性别 生活史访谈 儿童价值
原文传递
Consumers' perceptions on GM food safety in urban China 被引量:5
20
作者 HUANG Ji-kun PENG Bo-we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1期2391-2400,共10页
The debate about the safe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GM) food has attracted public attention in concurrenc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onsumers' perceptions o... The debate about the safe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GM) food has attracted public attention in concurrenc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onsumers' perceptions on the safety of GM food in China. Based on a unique survey dataset, this study shows that consumers in urban China have significantly changed their perceptions on GM food safety. The percentage of consumers who perceived such food as unsafe for consumption increased by more than 30% in the 2002-2012 period. Approximately half of the consumers did not have an opinion on this issue. Major shifts have been occurred after 2010, likely because of the increasing influence of negative media reports on GM technology in recent years. Several individual and household's characteristics are shown to significantly affect consumers' perceptions on GM food safety, such as gender, education, food allergy experience and resident city size.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policy im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od safety GM food urban china CONSUMERS PERCEP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