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2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季黄河上游边界层特征与地面碘化银催化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张国庆 张加昆 德力格尔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84-688,共5页
根据1998年7月在黄河上游河南县柯生乡实地观测的边界层资料,分析了边界层风场的分布规律、切变特征和低空逆温生消变化;探讨了地面10m层上升气流的分布及湍流扩散的变化特征,由此分析了地面碘化银焚烧炉点火催化的条件和时机。
关键词 边界层 催化条件 催化时机 黄河上游
下载PDF
黄河上游玛曲段春季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45
2
作者 张军燕 张建军 +4 位作者 杨兴中 李科社 沈宏保 冯慧 李芳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83-987,共5页
为了了解黄河上游玛曲段的水质状况,于2006年4—5月对黄河玛曲段干流浮游生物的群落组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全段的浮游植物共有5门23种(属),浮游植物密度为3.2×104~54×104 cells·L-1,平均密度为19.7×104 cells&... 为了了解黄河上游玛曲段的水质状况,于2006年4—5月对黄河玛曲段干流浮游生物的群落组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全段的浮游植物共有5门23种(属),浮游植物密度为3.2×104~54×104 cells·L-1,平均密度为19.7×104 cells·L-1,生物量为0.069~0.464mg·L-1,平均生物量为0.228mg·L-1,其中密度最高的为齐哈玛,生物量最高的为玛曲大桥;浮游动物共有2门10种(属),密度为670~1273 cells·L-1,平均为881.56 cells·L-1,生物量为0.044~0.089mg·L-1,平均为0.064mg·L-1;该河段浮游生物组成多以冷水性为主;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介于2~3,表明黄河上游玛曲段水质呈轻度污染;浮游生物丰富度与均匀度值均较低,群落结构组成不稳定,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浮游生物 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黄河上游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及关键对策 被引量:44
3
作者 杨永春 张旭东 +1 位作者 穆焱杰 张薇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20,共12页
黄河上游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期发展阶段和区域经济的起飞发展阶段,其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关系到我国的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黄河上游的自然条件特殊性、良好用地的限制性、发展阶段约束性及强烈的平行竞争趋势、弱化的国... 黄河上游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期发展阶段和区域经济的起飞发展阶段,其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关系到我国的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黄河上游的自然条件特殊性、良好用地的限制性、发展阶段约束性及强烈的平行竞争趋势、弱化的国家重工业基地及其延续的“孤岛效应”决定了其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必存在内在的基本逻辑,迫切需探索“反常规”的发展路径。因此,关键对策包括:①基于生态保护和治理需求,持续探索基于承载力且适合国家需求和地方特色的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重点推动中心城市/城市群的快速成长,重构生产力空间,构建适合国家战略的生态体系和区域空间结构;②基于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基地建设要求,着力建构资源型、战略性、绿色化的现代产业集群,推动传统重工业基地转型,建设地方性、特色化的农产品和服务休闲基地;③基于国家政策、地方情景和流域协同发展需求,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和全球化进程,争取国家的有力和持续支持,逐步建立适应一体化发展的支撑体系,如建立跨省区的综合性、多元化的治理框架,建设流域性基础设施,积极开展相关的制度创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生态保护 高质量发展 绿色产业 重工业基地 流域管理 协同发展
原文传递
黄河上游河川径流变化多时间尺度分析 被引量:29
4
作者 刘俊萍 田峰巍 黄强 《应用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17-121,共5页
应用小波变换理论,采用兰州站1919~1996年共78年间天然径流资料,研究黄河上游河川径流变化规律,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周期及突变点.小波方差检验表明,黄河上游径流变化的主要周期是22年,其次是15年、4年和37年,以22年的主要周期预测黄... 应用小波变换理论,采用兰州站1919~1996年共78年间天然径流资料,研究黄河上游河川径流变化规律,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周期及突变点.小波方差检验表明,黄河上游径流变化的主要周期是22年,其次是15年、4年和37年,以22年的主要周期预测黄河上游1996年后直到2007年前后径流将处于偏枯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径流变化 多时间尺度分析 小波变换 变化周期 突变点 偏枯期
下载PDF
黄河上游主要干支流近期降水、径流统计特征变化分析 被引量:26
5
作者 刘超 秦毅 邓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6-99,共4页
根据降水对径流的影响,利用假设统计检验法对黄河上游干流唐乃亥和支流洮河、湟水河、大通河四个流域——即刘家峡以上黄河主要干支流流域,近30年来的降雨径流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与检验。为探讨流域蓄水特征和产流特征变化,考察总径流... 根据降水对径流的影响,利用假设统计检验法对黄河上游干流唐乃亥和支流洮河、湟水河、大通河四个流域——即刘家峡以上黄河主要干支流流域,近30年来的降雨径流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与检验。为探讨流域蓄水特征和产流特征变化,考察总径流量变化趋势,分别对枯季径流、汛期径流、年径流及相应时段降水做了同步分析,并分区域探讨了降水和径流的变化趋势及其变化原因,得出黄河上游径流在这四个流域有减少的趋势,但程度各不相同的结论。湟水和大通河在降水和径流方面的变化均不显著,洮河流域降水减少最为明显,且下游减少最为厉害。在径流方面,洮河汛期径流量变化趋势不同于降水,人类用水量的行为已改变了径流序列的时程变化特性。唐乃亥降水特性有所变化,但更为突出的是枯季径流显著减少,对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尚需进一步调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干支流 降水 径流统计 变化分析
下载PDF
黄河上游对流云降水微物理特征的数值模拟试验 被引量:24
6
作者 赵仕雄 许焕斌 德力格尔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95-500,共6页
利用二维动力—热力场和水凝物粒子分档数值模式,对黄河上游河曲地区浅对流云降水微物理特征进行了试验性模拟,得出了浅对流云中暖雨增长机制可以单独形成雨,且其成雨速率可以快于冷雨过程等有意义的结果。
关键词 黄河上游 云模式 降水物理
下载PDF
黄河上游官亭盆地红粘土层成因机制再探讨 被引量:23
7
作者 殷志强 秦小光 +1 位作者 赵无忌 魏刚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95-1004,共10页
位于官亭盆地的喇家史前灾难遗址被毁原因是近年来人们争论的焦点。笔者在野外调查和实验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对官亭盆地二级阶地上沉积的红色粘土层来源、成因机制进行了再探讨,揭示了山洪泥石流对官亭盆地喇家遗址的影响,以期为山间盆... 位于官亭盆地的喇家史前灾难遗址被毁原因是近年来人们争论的焦点。笔者在野外调查和实验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对官亭盆地二级阶地上沉积的红色粘土层来源、成因机制进行了再探讨,揭示了山洪泥石流对官亭盆地喇家遗址的影响,以期为山间盆地区居民正确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提供地质依据。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官亭盆地剖面2.45m厚的红色粘土层其粒度特征以第二组分为优势组分,其中值粒径为9~11μm;磁化率值主要分布在20×10^(-8)~40×10^(-8)m^3/kg之间;2)该红色粘土层与积石峡峡谷区的湖相地层在发育年龄、颜色、粒度、磁化率、土体质地结构等方面具有明显区别,反映了二者不同的成因机制,红色粘土层与积石峡堰塞湖溃决无关;3)官亭盆地北侧由于地震等作用形成的山体古崩塌、古滑坡和第三系松散粘土物质被强降水近距离冲刷搬运堆积在山前坡地,遗址毁灭的洪水来自北侧岗沟等沟谷,而非黄河泛滥的洪水;4)官亭盆地红粘土的成因可能是:地震诱发滑坡、崩塌,同时造成山体疏松,在暴雨或持续降水作用下,滑坡崩塌堆积物和山体松散物质被洪水沿沟谷携带到沟口及地势较低的黄河二级阶地沉积,地震后发生的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了喇家遗址的彻底毁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官亭盆地 红粘土 成因机制
原文传递
黄河中上游流域夏季异常降水的变化特征及环流分析 被引量:23
8
作者 王楠 李栋梁 张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54-763,共10页
从中国气象局信息中心提供的全国地面台站逐日观测资料中选取黄河中上游流域66个台站资料,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黄河中上游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变化特征、周期分布及影响降水的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从中国气象局信息中心提供的全国地面台站逐日观测资料中选取黄河中上游流域66个台站资料,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黄河中上游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变化特征、周期分布及影响降水的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流域旱涝年夏季降水空间分布上差异显著,易涝区位于河套平原,易旱区位于黄土高原东北部;(2)1960-2008年,流域夏季降水量线性趋势变化不明显,但年际间波动较大,多雨年少雨年相间出现,近50 a中降水整体呈现平稳—少雨—多雨—平稳—多雨—少雨的过程;(3)黄河中上游流域降水变化周期复杂多样,总体以2 a周期振荡为主,异常少雨年多表现为9 a周期振荡,异常多雨年多表现为15 a周期振荡,且流域主周期的空间分布可能与地形地貌、海拔高度及流域分布等地理因素有关;(4)丰、枯雨年环流形式差异显著,影响流域降水的环流系统有季风,西太平洋副高,温带气旋及贝加尔湖低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上游流域 夏季降水异常 小波周期分析 环流形式
下载PDF
黄河上游径流丰枯变化特征及其环流背景 被引量:18
9
作者 蓝永超 沈永平 +2 位作者 林纾 张世强 畅俊杰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50-955,共6页
为了揭示影响黄河上游径流丰枯变化的气候因子,为径流的长期、超长期预报与水资源的规划利用提供依据,利用相关台站的降水、径流观测资料,分析了黄河上游汛期径流的丰枯变化特征及其环流背景.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唐乃亥以上)流域丰、枯... 为了揭示影响黄河上游径流丰枯变化的气候因子,为径流的长期、超长期预报与水资源的规划利用提供依据,利用相关台站的降水、径流观测资料,分析了黄河上游汛期径流的丰枯变化特征及其环流背景.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唐乃亥以上)流域丰、枯水段基本上是交替出现的,总体上枯水持续时间多于丰水,一个完整的丰枯循环周期大约在18 a左右.黄河上游径流的丰、枯,与大气环流的异常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其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偏北,青藏高原中部地区有西风槽存在是黄河上游汛期降水偏多、径流偏丰的两个重要因素.因此,基于汛期流量的丰枯与其所对应的环流背景之间的联系,可根据前期环流的演变特征对黄河上游汛期流量的丰枯做出大致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丰枯变化 环流背景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西风槽
下载PDF
中更新世早中期以来黄河上游与三峡库区滑坡形成机理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殷志强 程国明 +3 位作者 李小林 王立朝 胡贵寿 魏刚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7-45,共9页
气候变化对滑坡的影响关系研究是近年来滑坡灾害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研究以我国中更新世早中期以来黄河上游和三峡库区的滑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发育期与气候变化的对应关系以及气候演变对滑坡发育的作用机理。研究认为:1)大型古滑... 气候变化对滑坡的影响关系研究是近年来滑坡灾害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研究以我国中更新世早中期以来黄河上游和三峡库区的滑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发育期与气候变化的对应关系以及气候演变对滑坡发育的作用机理。研究认为:1)大型古滑坡在时空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多期性和时段性,大区域滑坡的广泛发育与全球古环境变化的暖湿间冰期之间呈现良好的对应关系。2)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段干流区内共发育有3期滑坡,其中早期滑坡多披覆于黄河Ⅲ~Ⅳ级阶地,光释光年龄显示其发生于MIS 3时期;晚期滑坡多披覆于黄河Ⅱ级阶地,发育于MIS 1时期;现代滑坡披覆于黄河Ⅰ级阶地,多为早期滑坡前缘因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次级滑坡。3)三峡库区中更新世早中期以来主要发育了3期古滑坡,并以深海氧同位素的MIS 5和MIS 3为最多,尤其是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滑坡数量明显增加,延续时间明显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更新世 滑坡形成机理 气候变化 黄河上游 三峡库区
下载PDF
黄河上游高寒草地土壤全氮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9
11
作者 苟照君 李英年 +1 位作者 刘峰贵 陈锐杰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585-2594,共10页
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独特的生态系统,其全氮含量分布特征对草地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基于样点监测数据,分析了黄河源区高寒草地全氮含量与地理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了地理环境单因子及其复合因子对全氮空间异质性分... 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独特的生态系统,其全氮含量分布特征对草地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基于样点监测数据,分析了黄河源区高寒草地全氮含量与地理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了地理环境单因子及其复合因子对全氮空间异质性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植被土壤全氮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异,表现出线叶嵩草(Kobresia capillifolia)草甸>小嵩草(K. pygmaea)草甸>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草原>西藏嵩草(K.tibetica)+薹草(Carex cinerascens)草甸>青海固沙草(Orinus kokonorica)草原>异针茅(S. aliena)草原>小嵩草+矮嵩草(K. humilis)草甸,对应的土壤为草甸土、黑钙土、黑毡土、草毡土、栗钙土。(2)区域土壤全氮含量与海拔、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和植被类型呈正相关,与年降水量、≥0℃积温、年平均气温、土壤类型呈显著负相关;其中海拔、坡度、年降水量对土壤全氮含量的贡献率最高,均为1,≥0℃积温、年均气温、地形起伏度、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对土壤全氮含量的贡献率分别为0.72、0.74、0.59、0.88、0.17。(3)年均气温与土壤类型、地形起伏度、植被类型,地形起伏度与植被类型、土壤类型,植被类型与土壤类型相互间对土壤全氮含量的作用为非线性增强,而其余因子之间对全氮含量的作用为非线性减弱,说明土壤全氮含量的空间变异性是各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揭示了土壤全氮含量空间异质性分布影响因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高寒草地 全氮含量 地理探测器
原文传递
黄河兰州上游地区降水、气温变化及趋势诊断 被引量:18
12
作者 王国庆 张建云 +1 位作者 贺瑞敏 王云璋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7-81,共5页
基于黄河上游38个站点近50年的资料,分析了降水、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线性回归法和非参数Mann-Kendall方法,检验了兰州上游各子区间降水和典型站点气温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0世纪90年代以来,兰州以上各区间降水量均少于多年均值... 基于黄河上游38个站点近50年的资料,分析了降水、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线性回归法和非参数Mann-Kendall方法,检验了兰州上游各子区间降水和典型站点气温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0世纪90年代以来,兰州以上各区间降水量均少于多年均值,呈现出减少趋势,其中洮河流域最显著,其平均递减率为19.9mm/10a;2)各代表站年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升幅在0.09~0.374℃/10a之间;3)就季节而言,冬季升温最明显,其次为秋季,其平均递升率分别为0.199~0.763℃/10a和0.067~0.338℃/10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降水 气温 Mann-Kendall秩次相关法 趋势诊断
原文传递
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的模式创新:“三重开放”同时启动与推进 被引量:18
13
作者 王必达 赵城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0-83,共14页
黄河上游区域开放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制约我国新一轮高水平开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也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基于“斯密动力”的区域开放模式的比较和开放发展初始条件的理论分析表明,我国黄河上游区域向... 黄河上游区域开放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制约我国新一轮高水平开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也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基于“斯密动力”的区域开放模式的比较和开放发展初始条件的理论分析表明,我国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更适合于选择区域内开放、区际开放和国际开放即“三重开放”同时启动和推进的开放模式;利用“熵值法”测度的2003—2018年黄河上游区域开放水平的实证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倡议作为重要初始条件在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通过破解对内开放不足和区际开放滞后的困境来加快向西开放步伐,是黄河上游区域实现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区域 向西开放 初始条件 三重开放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黄河上游寺沟峡—拉干峡段滑坡时空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殷志强 魏刚 +1 位作者 祁小博 周翠琼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9-137,共9页
滑坡发育动力机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逐渐成为地质灾害研究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文章以我国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的黄河上游寺沟峡—拉干峡段大型、特大型、巨型滑坡为研究对象,在广泛收集区域古气候演化资料和滑坡年代测定的基础上... 滑坡发育动力机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逐渐成为地质灾害研究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文章以我国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的黄河上游寺沟峡—拉干峡段大型、特大型、巨型滑坡为研究对象,在广泛收集区域古气候演化资料和滑坡年代测定的基础上,开展了末次冰期以来特大型、巨型滑坡发育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分析了滑坡的主要发育期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滑坡发育的动力机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研究区滑坡异常发育,分布广泛、成灾规模大、动力机制复杂、危害严重,在空间上以群科—尖扎盆地最为发育;(2)利用滑坡钻孔滑带土和滑坡体与上下覆黄土的叠置关系开展了滑坡体的年代学测定工作,并从时间尺度上划分了滑坡的5个主要发育期,其分别为53~49ka B.P.、33~24ka B.P.、10~8ka B.P.、5~3.5ka B.P.和现代;(3)研究区滑坡的主要发育期分别对应于中国黄土高原马兰黄土中的2层弱发育古土壤层L1-4和L1-2、末次冰期晚期/全新世过渡期、全新世适宜期和现代全球升温期;(4)全球不同地区滑坡的发育期与气候变化有密切联系,其主要发育于古气候的温暖湿润期和气候变化的快速转型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滑坡 时空特征 气候变化 响应
下载PDF
层次分析法的黄河上游滑坡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18
15
作者 李燕婷 朱海莉 陈少华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7-70,75,共5页
针对黄河上游龙羊峡至积石峡段滑坡灾害分布易发性评价与区划成图问题,该文以ArcGIS为平台,联系评价区的实际特点,选取地貌类型、地层岩性、降雨、断层、坡度为评价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建立研究区滑坡易发性... 针对黄河上游龙羊峡至积石峡段滑坡灾害分布易发性评价与区划成图问题,该文以ArcGIS为平台,联系评价区的实际特点,选取地貌类型、地层岩性、降雨、断层、坡度为评价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建立研究区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实现研究区内滑坡灾害的易发性区划。结果表明,滑坡灾害主要集中在龙羊峡库区右岸和群科-尖扎盆地。区划结果与野外实际调查基本吻合,为今后GIS应用于地质灾害区划提供了思路,同时可为区内地质单位进行灾害监测提供基础数据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滑坡 易发性评价 GIS 层次分析法AHP
原文传递
黄河上游降水云层对流特性及降水微结构机制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赵仕雄 德力格尔 涂多彬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85-392,共8页
主要利用1997—2000年6~9月在黄河上游河曲地区实施人工增水实验所获取的各类降水云层回波、雨滴谱及多点宏观气象资料,进一步阐明各类云层降水中对流作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并且通过全过程的雨滴谱的演变个例,初步揭示了该地区云中降... 主要利用1997—2000年6~9月在黄河上游河曲地区实施人工增水实验所获取的各类降水云层回波、雨滴谱及多点宏观气象资料,进一步阐明各类云层降水中对流作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并且通过全过程的雨滴谱的演变个例,初步揭示了该地区云中降水微物理过程可能存在冷云和暖云两种机制且暖云机制起重要作用。以上是该地区产生降水频繁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降水云层 雨滴谱 气象资料 降水微结构
下载PDF
基于VIC模型的黄河上游未来径流变化分析 被引量:15
17
作者 魏洁 畅建霞 陈磊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5-74,共10页
为研究变化环境下黄河上游流域降水、气温与径流的变化特征,采用Delta方法对大气环流模式(GCMs)中BCC-CSM1.1模式数据进行降尺度处理,建立未来时期的气候变化情景,应用VIC分布式水文模型,对流域未来径流过程进行预估。结果表明,与基... 为研究变化环境下黄河上游流域降水、气温与径流的变化特征,采用Delta方法对大气环流模式(GCMs)中BCC-CSM1.1模式数据进行降尺度处理,建立未来时期的气候变化情景,应用VIC分布式水文模型,对流域未来径流过程进行预估。结果表明,与基准期(1971—2010年)相比,三种情景下黄河上游未来(2011—2050年)多年平均降水增加4.31%-5.74%;多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升高1.04-1.61℃,其中冬季升温最为明显;多年平均径流量分别增加2.65%、2.66%和8.07%,且增加幅度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小,长期呈下降趋势;就年内分配来看,径流在冬季有所增加,夏季略有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预报 气候变化 径流 Delta方法 VIC模型 黄河上游
原文传递
黄河上游贵德盆地席芨滩巨型滑坡发育特征及地貌演化 被引量:15
18
作者 赵无忌 殷志强 +1 位作者 马吉福 秦小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09-721,共13页
黄河上游贵德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我国地质灾害最发育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巨型滑坡因其方量大、危害严重、机制复杂等特点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以贵德盆地黄河左岸的席芨滩巨型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 黄河上游贵德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我国地质灾害最发育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巨型滑坡因其方量大、危害严重、机制复杂等特点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以贵德盆地黄河左岸的席芨滩巨型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野外精细调查、遥感影像解译和测年数据,分析了该巨型滑坡的发育期次和诱发因素,认为滑坡发育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1全新世早期温度升高引发冰雪融水增多导致黄河侵蚀作用加强而引发的Ⅰ期滑坡;2由全新世适宜期暖湿气候条件下降水触发的Ⅱ期滑坡;3由1872年历史地震诱发的Ⅲ期滑坡;4由降雨和近年来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Ⅳ期滑坡。文章最后讨论了席芨滩巨型滑坡对贵德盆地黄河河谷地貌演化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贵德盆地 席芨滩滑坡 发育特征 地貌演化
下载PDF
黄河上游丰、枯水年汛期及前期的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蓝永超 林纾 +1 位作者 文军 畅俊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52-1058,共7页
运用有关台站的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近80余年来黄河上游径流的丰枯变化特征,并对典型丰、枯水年对应的500 hPa高度距平场、OLR场、亚洲阻高和南风输送等环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丰水年,从后冬开始到汛期,极涡始终保持偏强的态... 运用有关台站的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近80余年来黄河上游径流的丰枯变化特征,并对典型丰、枯水年对应的500 hPa高度距平场、OLR场、亚洲阻高和南风输送等环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丰水年,从后冬开始到汛期,极涡始终保持偏强的态势;同样,在位势高度的垂直分布上也早形成了有利于降水的上高下低的形势;强对流中心有一个东移、北抬、加强、扩大的发展趋势。夏季,我国青藏高原及西北地区东部的对流活动较强,容易造成降水。乌拉尔山、贝加尔湖阻高的建立,加强了亚洲经向环流,丰水年中多数年份有乌拉尔山阻高,而枯水年中多数年份却没有。水汽输送的明显差异直接导致黄河上游来水的丰、枯。丰水年,我国中西部80°~110°E范围内整层为南风控制,而枯水年基本为北风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汛期及前期 径流丰、枯年 环流异常
下载PDF
黄河上游茨哈峡至积石峡段鱼类资源调查(2005-2010年) 被引量:14
20
作者 唐文家 何德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00-608,共9页
2005 2010年对黄河上游茨哈峡至积石峡河段进行鱼类资源调查.结果表明,该河段分布有鱼类39种,分别隶属6目9科29属.鲤形目为主要类群,共2科8亚科20属27种,鲤科16属16种,鳅科4属11种;鲑形目2科3亚科4属5种;鲈形目2科2属4种;鲇形目、鳉形... 2005 2010年对黄河上游茨哈峡至积石峡河段进行鱼类资源调查.结果表明,该河段分布有鱼类39种,分别隶属6目9科29属.鲤形目为主要类群,共2科8亚科20属27种,鲤科16属16种,鳅科4属11种;鲑形目2科3亚科4属5种;鲈形目2科2属4种;鲇形目、鳉形目、合鳃鱼目各1科1属1种.采集到鱼类36种,新增补鱼类7种(其中土著鱼类1种,外来鱼类6种).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0.692~1.753,香农威纳生物多样性指数为0.796~1.734,Shannon-Wiener改进指数为2.699~9.349,Wilhm改进指数为0.733~1.839,辛普森指数为0.406~0.764,Pielou指数为0.495~0.850.这表明该河段鱼类多样性不高,各样点间差异不显著,但不同水域渔获物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对重要土著鱼类和外来鱼类的生态习性进行调查,并对鱼类资源衰退进行分析,提出了保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鱼类资源 外来鱼类 鱼类多样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