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阳活血方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42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陈丽娟 颜新 +9 位作者 韩天雄 王昀 颜乾麟 季蓓 孔令越 王瑱 刘珺 颜琼枝 李露露 颜德馨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7-211,共5页
目的 观察温阳活血方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86例ACS不稳定型心绞痛阳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及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温... 目的 观察温阳活血方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86例ACS不稳定型心绞痛阳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及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温阳活血方。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临床症状、体征、中医证候积分及实验室指标,随访1个月。结果 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水平和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且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肌红蛋白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改善明显(P<0.05),且治疗组在降低TXB2水平及升高6-keto-PGF1α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及随访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现心率、心律、血压等的药物性异常变化及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的改变(P>0.05)。结论 温阳活血方治疗ACS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其治疗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血管内皮功能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不稳定型心绞痛 温阳活血方 血管内皮功能
原文传递
可溶性血管间黏附分子1(sVCAM-1)、C反应蛋白(CRP)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志斌 赵令时 魏玉萍 《中国医药指南》 2009年第3期11-12,共2页
目的探讨可溶性血管间黏附分子1(sVCAM-1)、C反应蛋白(CRP)等相关指标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体内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ELISA法分别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健康查体者人体内sVCAM-1、hs-CRP水... 目的探讨可溶性血管间黏附分子1(sVCAM-1)、C反应蛋白(CRP)等相关指标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体内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ELISA法分别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健康查体者人体内sVCAM-1、hs-CRP水平并对各指标作组间比较以分析三组之间差异。结果两指标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内水平为最高,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健康查体者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两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梗死患者血清sVCAM-1、CRP异常表达,sVCAM-1、CRP参与了心血管疾病的形成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血管间黏附分子1 C反应蛋白 不稳定型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
下载PDF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循环中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的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叶 徐勇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3期46-47,共2页
目的:了解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冠脉循环中血小板计数(PC)和纤维蛋白原(Fg)的变化。方法:选20例UAP患者和1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无狭窄的正常人,在做冠脉造影时,同时采集冠状静脉窦(CS)、主动脉根部(AO)和上腔静脉(SVC)血,测定... 目的:了解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冠脉循环中血小板计数(PC)和纤维蛋白原(Fg)的变化。方法:选20例UAP患者和1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无狭窄的正常人,在做冠脉造影时,同时采集冠状静脉窦(CS)、主动脉根部(AO)和上腔静脉(SVC)血,测定血小板计数(PC)及纤维蛋白原(Fg)浓度。结果:与正常人相比,UAP患者CS中Fg浓度增高(P<0.01),PC无显著差异(P>0.1)。在心绞痛发作当时采血的3例UAP患者,其CS中血小板计数(PC)及纤维蛋白原(Fg)比周围循环中低。结论:纤维蛋白原(Fg)增高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在心绞痛发作时,冠状动脉内存在血小板聚集、血栓、微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冠脉循环 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