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HS、PFNA、InterTan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51
1
作者 罗成辉 符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9年第2期138-141,共4页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6-02诊治的300例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DHS组100例,PFNA组120例,InterTan组80例...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6-02诊治的300例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DHS组100例,PFNA组120例,InterTan组80例。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3、6、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00例均获得至少12个月随访。PFNA组、InterTan组手术时间比DHS组长,而InterTan组手术时间比PFNA组更长;PFNA组、InterTan组术中出血量比DHS组少,且PFNA组术中出血量比In-terTan组更少;PFNA组、InterTan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比DHS组短,术后3、6、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于DH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FNA组与InterTan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与InterTan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优于DHS内固定,闭合复位髓内固定手术创伤小,可为骨折愈合提供稳定的环境,更有利于术后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但是目前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是否优于PFNA内固定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动力髋螺钉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InterTan髓内钉 内固定 老年
原文传递
InterTan、PFNA、Gamma 3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4
2
作者 李祖涛 周文正 +2 位作者 缪晓刚 袁宏 孙俊刚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8年第10期1017-1020,共4页
目的比较InterTan髓内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Gamma 3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自2012-01—2017-0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行髓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52例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48例采... 目的比较InterTan髓内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Gamma 3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自2012-01—2017-0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行髓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52例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48例采用InterTan内固定治疗(InterTan组),51例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PFNA组),53例采用Gamma 3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Gamma 3组)。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开始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3、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PFNA组1例术后1个月出现螺钉松动、内固定失效,行翻修手术,患者于翻修术后出现切口感染,最终死于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151例获得平均15.3(12~24)个月随访。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开始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nterTan、PFNA、Gamma 3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InterTan髓内钉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GAMMA 3型髓内钉 内固定 老年
原文传递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31
3
作者 杨朔 李建军 李胜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274-277,共4页
目的比较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市骨科医院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08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式不同,将48例接受人工髋... 目的比较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市骨科医院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08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式不同,将48例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纳入A组,将60例接受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的患者纳入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时间、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手术时间为(74.46±15.23)min,短于A组的(98.12±20.2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下地时间为(14.57±3.39)d,长于A组的(4.81±2.7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出血量为(115.73±25.83)ml,少于A组的(365.34±125.8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住院时间分别为(20.72±4.93)d、(18.98±5.6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良率为93.8%(45/48),B组为91.7%(55/60),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3%(3/48),B组为8.3%(5/60),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时,患者离床负重时间短,利于功能恢复;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则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
下载PDF
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4
作者 武政 刘向栋 常宝生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7年第8期616-619,共4页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在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为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251例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PFNA治...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在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为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251例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PFNA治疗术的临床资料,以术前一般资料和术中临床因素作为分析变量,运用χ2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和Logistic回归法分析PFNA治疗中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和高危因素。结果 78例经PFNA治疗的高龄患者内固定失败,经χ2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骨折类型、骨质疏松Singh指数等级、尖顶距、激素应用、基础疾病是PFNA治疗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骨折类型、骨质疏松Singh指数等级、尖顶距是PFNA治疗内固定失败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结论对于有严重性骨折(Ⅲ、Ⅳ型骨折)、4~6级骨质疏松、尖顶距大于25 mm等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PFNA治疗术内固定失败高危因素患者,临床治疗中应对此加以重视,给予有效干预或采取其他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高危因素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8
5
作者 王松 赵刚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第6期151-152,155,共3页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1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内固定治疗...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1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则给予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除术中出血量外,观察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0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人工关节置换 内固定 骨质疏松
下载PDF
内固定术与半髋置换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对比 被引量:16
6
作者 李钰军 李志斌 +3 位作者 陈元庄 黄远翘 张敏 殷文珍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42-546,共5页
[目的]通过内固定术和半髋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比较,探求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对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进行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A组50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B组42例)和半髋置换术(C组32例)治... [目的]通过内固定术和半髋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比较,探求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对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进行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A组50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B组42例)和半髋置换术(C组32例)治疗。记录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下地负重时间、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情况。[结果]随访10~18个月(平均13.5个月),C组术后卧床时间、下地负重时间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多,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卧床时间、下地负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与A、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并发症情况、疗效不全相同,依据Harris评分计算的优良率分别为82.0%、90.48%和90.63%,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及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首选内固定术,PFNA疗效更优;半髋置换疗效好但不主张作为初始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内固定术 半髋置换
原文传递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Gamma钉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15
7
作者 杨建伟 唐坚 +3 位作者 孙月华 俞超 龚伟华 史定伟 《临床骨科杂志》 2014年第5期566-568,571,共4页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和Gamma钉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33例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内固定方法分为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A)组55例和Gamma钉组78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技巧、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情况和...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和Gamma钉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33例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内固定方法分为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A)组55例和Gamma钉组78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技巧、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情况和髋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及髋关节功能(末次随访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Gamma钉组出现2例髋螺钉切割,1例远端锁钉断裂,1例股骨干骨折;PFNA组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PFNA和Gamma钉均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与Gamma钉相比,PFNA显著降低了术后并发症,更适用于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老年人 骨折固定术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GAMMA钉
下载PDF
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 被引量:13
8
作者 吕浩 荆珏华 周云 《临床骨科杂志》 2013年第4期398-400,共3页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7例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骨水泥型股骨头置换及转子间重建,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结果手术时间55~95 min,术中出血量100~500 ml。1例术后出现下肢...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7例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骨水泥型股骨头置换及转子间重建,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结果手术时间55~95 min,术中出血量100~500 ml。1例术后出现下肢静脉血栓。17例均获随访,时间8~21个月。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8例,良6例,可2例,差1例。结论应用骨水泥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可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早期进行患髋功能锻炼,有利于康复,且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 人工股骨头置换 老年人
下载PDF
髋关节置换结合股骨近端重建与PFNA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疗效对比 被引量:11
9
作者 邓煜 白新文 漆伟 《重庆医学》 CAS 2019年第11期1831-1835,共5页
目的比较生物型加长柄髋关节置换结合股骨近端重建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6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A组和B组(所有患者均为Ev... 目的比较生物型加长柄髋关节置换结合股骨近端重建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6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A组和B组(所有患者均为Evans分型的Ⅲ、Ⅳ、Ⅴ型,双光子骨密度仪测定腰椎骨密度T<-2.5),每组30例,其中A组采用生物型加长柄髋关节置换结合股骨近端重建治疗,B组采用PFNA治疗。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独立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和术后1、3、6个月、1年的Harris评分。结果A组手术时间略长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血量多于B组,切口长度长于B组,但术后独立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Harris评分A组明显优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Harris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生物型加长柄髋关节置换结合股骨近端重建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较PFNA能提高术后早期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转子间骨折 生物型加长柄髋关节置换 股骨近端重建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下载PDF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与Gamma 3型髓内钉固定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江伟 刘跃洪 +5 位作者 杨灵 徐巍 刘树平 张德盛 陈曦 汪红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年第2期136-138,共3页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锁定钢板与Gamma 3型髓内钉在固定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选择内固定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5对防腐股骨标本,每对标本配对随机分为A组和B组,所有股骨标本制成31-A2.2型骨折模型,A组使用Gamm...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锁定钢板与Gamma 3型髓内钉在固定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选择内固定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5对防腐股骨标本,每对标本配对随机分为A组和B组,所有股骨标本制成31-A2.2型骨折模型,A组使用Gamma 3型髓内钉固定,B组使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在力学测试机上进行轴向压缩、扭转、破坏试验。结果在1 200 N载荷时,A组轴向刚度为(306.52±11.32)N/mm,B组为(258.38±14.63)N/mm,A组的轴向刚度较B组高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74,P=0.03)。A、B组在扭转角为0.5°、1.0°、1.5°、2.0°、2.5°时的扭矩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扭转刚度为(1.35±0.06)N·mm/deg,B组为(1.48±0.09)N·mm/deg,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00,P=0.13)。A组最大屈服载荷为(3 101.33±174.83)N,B组最大屈服载荷为(2 396.68±142.07)N,A组最大屈服载荷值较B组高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52,P<0.001)。结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在内固定治疗以31-A2.2型骨折为例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时,其轴向负重力学性能不如Gamma 3型髓内钉,不宜作为首选内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GAMMA 3型髓内钉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被引量:9
11
作者 穆文博 曹力 +3 位作者 杨德盛 胥伯勇 郭文涛 艾力.热黑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3年第12期1134-1136,共3页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技术和疗效。方法采用骨水泥型柄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29例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中行全髋关节置换术6例,标准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3例。结果本组手术时...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技术和疗效。方法采用骨水泥型柄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29例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中行全髋关节置换术6例,标准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3例。结果本组手术时间51~90min,平均78min;术中出血量300—600ml,平均410ml;其中19例术中输血,输血量200~800ml,平均320ml。随访期间死亡1例,其余28例术后随访5~30个月,平均18.6个月。术后1d患者可拄双拐下床活动。术后1个半月,24例患肢功能明显改善,行走能力基本恢复到伤前水平。未出现髋臼磨损及股骨假体松动、下沉等并发症。出现脑梗死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异位骨化2例。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评定:优6例,良18例,可4例,差1例。结论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有良好的近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老年
原文传递
小转子重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Evans-Ⅲ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瑞 葛莹 +1 位作者 王坤正 杨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80-1884,共5页
背景: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但是对于Evans-Ⅲ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同期行小转子重建与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未见报道。目的:分析小转子重建对高龄Evans-Ⅲ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长柄... 背景: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但是对于Evans-Ⅲ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同期行小转子重建与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未见报道。目的:分析小转子重建对高龄Evans-Ⅲ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2017年6月至2021年5月因Evans-Ⅲ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双极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的45例高龄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术中小转子是否重建(复位并固定)分为2组,小转子重建组25例,小转子非重建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3,6个月的Harris评分以及随访期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小转子重建组需要的手术时间(99.72±13.41)min较非重建组(88.90±16.53)min更长(t=2.369,P=0.023),二者在出血量、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术后3个月时,重建组的Harris评分(69.06±5.64)分高于非重建组(63.35±5.93)分(t=2.982,P=0.005);术后6个月时,重建组的Harris评分(86.67±4.49)分也高于非重建组(82.34±5.68)分(t=2.782,P=0.009);③此外重建组和非重建组在随访期内的并发症发生率未见显著差异(χ2=0.008,P=0.927);④提示对于高龄Evans-Ⅲ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在人工股骨头置换过程中行小转子重建虽然延长了手术时间,但是明显改善了患者术后早期的髋关节功能,初步说明小转子重建在高龄Evans-Ⅲ型转子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过程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股骨头置换 小转子重建 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重建 髋关节功能
下载PDF
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和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 被引量:7
13
作者 吕浩 荆珏华 +2 位作者 周云 叶曙明 汤健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3年第4期372-376,共5页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内固定术两种方式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31例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骨折类型按Evans-Jenson分类。13例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其中男性6例,女性7例;年龄74~8...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内固定术两种方式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31例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骨折类型按Evans-Jenson分类。13例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其中男性6例,女性7例;年龄74~88岁,平均年龄80.3岁;18例采用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其中男性7例,女性11例;年龄65~79岁,平均年龄71.8岁。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术后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Harri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施行手术,平均随访12.6个月(5~21个月)。PFNA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少(P<0.05),负重时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较PFNA组早(P<0.05)。术后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果显示两种手术方式均可用于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严格掌握病例选择标准,选用合适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 人工股骨头置换 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FNA)
下载PDF
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行直接前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研究
14
作者 张柏江 《中外医疗》 2024年第8期89-92,共4页
目的探讨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直接前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靖江市人民医院于2019年1月—2023年10月收治的60例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 目的探讨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直接前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靖江市人民医院于2019年1月—2023年10月收治的60例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观察组采取直接前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近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近期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0,P<0.05)。观察组髋关节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临床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高龄患者可选直接前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方式,相比保守治疗近期效果更理想,可以有效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 直接前入路 人工股骨头置换
下载PDF
长柄与普通柄半髋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被引量:2
15
作者 冯茹 叶厚龙 +5 位作者 方望 张春 吕浩 李军 荆珏华 姚运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89-294,共6页
[目的]比较骨水泥型长柄和普通柄半髋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20年1月采用骨水泥型假体半髋置换治疗的12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60例采用骨... [目的]比较骨水泥型长柄和普通柄半髋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20年1月采用骨水泥型假体半髋置换治疗的12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60例采用骨水泥型长柄,60例采用普通柄。比较两组围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引流量、切口愈合等级、住院时间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长柄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显著长于普通柄组(P<0.05),下地行走时间显著早于普通柄组(P<0.05)。两组获得完整随访12个月以上的患者共107例,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Harris评分、髋关节伸-屈ROM、髋内旋-外旋ROM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双侧股骨长度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型长柄和普通柄假体的半髋置换均可用于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治疗,术后的短期疗效似乎没有明显差别,但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随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半髋置换 骨水泥假体 长柄 普通柄
原文传递
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被引量:5
16
作者 吴明凡 江淮 +4 位作者 郑权 陈学周 邵松 孙良业 谢威 《临床骨科杂志》 2022年第4期482-486,共5页
目的总结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全髋或半髋关节置换治疗38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中用钢丝克氏针固定大转子。记录手术情况,采用大转子高度(GTH)评估术后骨折复位情况。末次随访时,采... 目的总结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全髋或半髋关节置换治疗38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中用钢丝克氏针固定大转子。记录手术情况,采用大转子高度(GTH)评估术后骨折复位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Koval评分评估患者行走能力,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MRC分级评估髋外展肌力。结果38例患者中,3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35例采用半髋关节置换;非骨水泥全涂层柄31例,骨水泥柄7例。32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4(20.4±5.9)个月;6例失访。术后患侧GTH为-8.9~4.7(-1.1±4.6)mm,健侧GTH为-4.6~4.3(0.3±3.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摄X线片复查,30例骨折愈合,2例未见骨折断端连接及骨痂形成,但纤维愈合,并未影响外展肌力或行走能力。行走能力Koval评分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69~93(83.1±5.5)分,髋外展肌力MRC分级为3~5(4.2±0.8)级。结论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采用钢丝克氏针固定大转子,重建了臀中肌的外展机制,术后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骨质疏松 钢丝张力带 髋关节置换 老年人
下载PDF
Therapeutic Effect of 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 and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on Elderly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被引量:3
17
作者 Jianfeng Qian Dazhi Wang +1 位作者 Xin Mei Jinwu Ch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20年第4期135-143,共9页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 and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 in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 Methods...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 and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 in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 Methods: This study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60 elderly patients with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treated with PFNA and 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 from 2015.06 to 2018.06, of which 34 were in the PFNA group (Group A) and 26 in the 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 group (Group B).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relevant surgical indicators such as surgical tim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postoperative blood transfusion, postoperative time to landing,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rate, hospital stay, number of secondary operations, postoperative VAS score, and postoperative Hip function score comparison. Results: All 60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 - 24 months. Compared with the 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 group, the operation time of PFNA group was shorter, the blood loss during operation was less,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The hip joint function and pain scores of the 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 group in the early and follow-up periods a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PFNA group. The 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 PFNA ELDERLY unstable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Efficacy Analysis
下载PDF
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宇杰 陈云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26-431,共6页
目的探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技术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5年12月期间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64例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21例,女43例;年龄75~96岁,平均(81.9±5.2... 目的探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技术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5年12月期间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64例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21例,女43例;年龄75~96岁,平均(81.9±5.2)岁;AO分型:31-A2.2型31例,31-A2.3型23例,31-A3.3型10例。根据复位方式,分为有限切开或器械辅助复位组(n=19)和直接闭合复位组(n=45)。所有患者均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有限切开器械辅助复位成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365.8±81.2)mL]多于直接闭合复位组[(238.9±56.7)mL],手术时间[(93.4±10.4)vs(79.4±12.7)min]也较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18个月,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17.4±3.1)vs(16.7±2.2)周]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84.7±8.3vs 86.4±7.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深部感染、股骨头缺血坏死、髋内翻畸形、股骨干骨折及内置物失效、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在高龄患者中并不少见,闭合复位困难时需要采用有限切开器械辅助复位以提高复位质量。虽然这会明显增加术中出血量和手术耗时,但并不影响临床整体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 髓内骨折固定术 骨钉 老年人 复位
下载PDF
LCP和DhS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俊丰 闻久全 +1 位作者 朱明义 蒋阅 《中国伤残医学》 2014年第4期1-2,共2页
目的:分析比较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LCP)和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探讨2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对121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EvansⅠ3、Ⅰ4 andⅡ),分别采用LCP和DhS进行治疗,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 目的:分析比较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LCP)和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探讨2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对121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EvansⅠ3、Ⅰ4 andⅡ),分别采用LCP和DhS进行治疗,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LCP组与DhS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固定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方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P较DhS在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动力髋螺钉(DhS) 锁定加压钢板(LCP) 内固定
原文传递
两种髓内钉固定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比较
20
作者 吴世强 白晓明 +2 位作者 王良铭 柯庆峰 郑煜晖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2209-2214,共6页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intertan nail,IN)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emur fracture,IFF)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月1月—2021年12月...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intertan nail,IN)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emur fracture,IFF)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月1月—2021年12月对114例老年不稳定型IFF患者行手术治疗,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IN组58例,PFNA组56例。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45.3±8.0) min vs (49.6±7.9) min,P<0.05]、切口总长度[(4.5±1.2) cm vs (5.0±1.3) cm,P<0.05]、术中出血量[(81.7±10.3) ml vs (127.6±20.0) ml,P<0.05]、术中透视次数[(11.7±2.4)次vs (13.0±2.2)次,P<0.05]、扶拐下地时间[(6.5±1.2) d vs (7.6±1.4) d,P<0.05]、切口愈合时间[(12.0±2.3) d vs (13.4±3.1) d,P<0.05]、住院时间[(5.9±0.9) d vs (7.1±1.3) d,P<0.05]均显著优于IN组(P<0.05);两组临床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6个月相比,术后12个月两组Harris评分、髋伸屈ROM、髋内-外旋ROM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Harris评分、髋伸屈ROM、髋内-外旋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颈干角、前倾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IN组TAD值[(23.4±2.5) mm vs (25.2±2.8) mm,P<0.05]显著小于PFNA组。[结论] IN与PFNA内固定术均可恢复老年不稳定型IFF患者髋关节功能,促进骨折愈合,但PFNA治疗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更适用于耐受力差的老年患者,而IN髓内钉治疗具有更佳的生物力学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IN髓内钉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