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当代美育的生态转型 被引量:17
1
作者 曾繁仁 《美育学刊》 2020年第5期1-4,共4页
疫情的泛滥唤起我们对于当代美育生态转型的反思,即由人类中心转向生态共生。这是生态文明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科与学术发展的需要。生态转型包括对于美育作用与哲学基础的重新认识,也包括审美内涵由纯粹的艺术审美转向包括生态行走等自... 疫情的泛滥唤起我们对于当代美育生态转型的反思,即由人类中心转向生态共生。这是生态文明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科与学术发展的需要。生态转型包括对于美育作用与哲学基础的重新认识,也包括审美内涵由纯粹的艺术审美转向包括生态行走等自然审美与地方性审美,在美育资源上则更多包含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生态转型 生态行走 地方性审美 天人合一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及其当代思考 被引量:10
2
作者 邹富汉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1-74,共4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如保合太和、以和为贵、天人合一、致虚静、道中庸,等等。这些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虽然是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其中包含着符合客观实际内容。
关键词 保合太和 以和为贵 天人合一 致虚静 道中庸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华文化基础 被引量:7
3
作者 吴志成 《政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33,M0004,共11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结合的产物,为人类社会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为世界各国共同开创美好未来指引了方向。这一重要理念根植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宝库,具有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基础,主要表现...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结合的产物,为人类社会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为世界各国共同开创美好未来指引了方向。这一重要理念根植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宝库,具有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基础,主要表现为天下一家的世界观照、和合共生的处世之道、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义利兼顾的价值规范和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这些思想文化因素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赋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理论伟力,而且彰显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文化 天下一家 和而不同 天人合一
原文传递
汉代哲学的天人同构论及其美学意义 被引量:8
4
作者 刘成纪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7-44,8,共9页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和美学的基本命题。在汉代,这一命题被下降为身体与世界的同构关系。首先,按照汉代的元气自然论,人体与自然均被视为“气”的凝结物,所以双方是同质的;其次,自然像人一样有自我完成的身体,所以双方是同体的;再次,身...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和美学的基本命题。在汉代,这一命题被下降为身体与世界的同构关系。首先,按照汉代的元气自然论,人体与自然均被视为“气”的凝结物,所以双方是同质的;其次,自然像人一样有自我完成的身体,所以双方是同体的;再次,身体性的自然是生命、情感、意志化的自然,所以双方是相动相感的。据此,汉代哲学的天人合一,起于人对自然的身体想象。终于天与人的互感和互动。现代意义上的“自然人化”,在此表现为自然的身体化;“人的自然化”则表现为人以身体为范式建构对象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董仲舒 汉代哲学 人的自然化
下载PDF
儒家文化与世纪之交的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定位 被引量:4
5
作者 易连云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1期51-57,共7页
从宏观的层面出发 ,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主要特征与西方文化特点的比较中 ,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定位作如下构想 :解构形而上学的道德传统 ,还道德以科学的基础 ;正确认识传统道德与现代精神的辩证关系 ,树立以超越传统道德为基础的... 从宏观的层面出发 ,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主要特征与西方文化特点的比较中 ,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定位作如下构想 :解构形而上学的道德传统 ,还道德以科学的基础 ;正确认识传统道德与现代精神的辩证关系 ,树立以超越传统道德为基础的新世纪的新道德教育观 ,以学校道德教育为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文化 学校 道德教育 改革 传统道德
下载PDF
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被引量:10
6
作者 丁为祥 《唐都学刊》 2015年第6期1-18,共18页
"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华民族自古及今的一贯追求,也是传统的儒道墨三家所共同认可的一种基本精神。"天人合一"之所以能够涵盖儒道墨三家而成为中国文化精神之代表,关键取决于中国农耕文明的出现与"天"之观... "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华民族自古及今的一贯追求,也是传统的儒道墨三家所共同认可的一种基本精神。"天人合一"之所以能够涵盖儒道墨三家而成为中国文化精神之代表,关键取决于中国农耕文明的出现与"天"之观念的形成,由此而有"天下""天命"与"天人合一"追求。在经历了夏商周王权之递相取代与其不同天命观的演变之后,至西周才形成以"德性"承接"天命",而以礼乐制度作为"天人合一"之具体落实。到了春秋时代,由于礼崩乐坏,从而形成以儒道墨为代表而以夏商周三代为方向之不同的"天人合一"进路;由于儒家的主体精神与孔子之不懈努力,终于使"天人合一"进入个体层面,并成为中国"天人合一"之主流。又经过从先秦至宋明历代儒者的继起努力,最后形成"民胞物与"与"万物一体"的追求,从而也就使超越性追求与普遍性落实成为儒家"天人合一"精神之不可或缺的两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天人合一” 形成与发展
下载PDF
张载“天人合一”思想的特殊进路及意义 被引量:9
7
作者 丁为祥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6-65,共10页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最古老的观念,几乎与中国文化的形成相同步,但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它依次经历了四种形态,这就是王权天授、礼乐文明及其实践落实、个体道德根源以及宇宙生化论基础上的天人比附四种类型。直到理学...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最古老的观念,几乎与中国文化的形成相同步,但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它依次经历了四种形态,这就是王权天授、礼乐文明及其实践落实、个体道德根源以及宇宙生化论基础上的天人比附四种类型。直到理学的开创者张载,传统"天人合一"的含义才形成了一种新突破。张载的天人合一从肯定"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起始,通过"稽天穷地之思",首先剥离古人加于"天"的神性主宰与道德根源的含义,从而仅从生生的角度肯定"天地之大德曰生",进而通过"诚明两进",形成本然存在层面的"与天地参"和功夫实践中的"与天为一"的追求,这就使其必须从体与用以及本体与功夫两个不同层面展开;而这两个不同层面又必须成为一种互渗互证的关系。张载的这一深入,既将中国传统的体用智慧推向高峰,从而显现出儒与道、孟与荀相互融合的特色,同时也面临着在现代社会中"真"与"善"、"事实"与"价值"之重新定位以及如何具体把握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天人合一 特殊进路 真与善 事实与价值 现代意义
下载PDF
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 被引量:8
8
作者 孙秀伟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48-50,共3页
天人合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之一,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历史意义。以天人合一为视野重新认识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这关系着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有... 天人合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之一,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历史意义。以天人合一为视野重新认识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这关系着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有助于摒弃人类中心主义,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观,进而对人类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与践行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理论之路,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和谐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下载PDF
中国古代的生态环保思想与法律规定 被引量:8
9
作者 南玉泉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63-67,共5页
中国古代至少在西周时就有关于生态环保方面的规定,秦汉时将这些规定以法律形式予以颁布。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我国西夏王朝亦制定了较为完备的涉及生态环保方面的法律。在生态环保思想上,儒家以“仁”为出发点,主张善待自然万物。宋时... 中国古代至少在西周时就有关于生态环保方面的规定,秦汉时将这些规定以法律形式予以颁布。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我国西夏王朝亦制定了较为完备的涉及生态环保方面的法律。在生态环保思想上,儒家以“仁”为出发点,主张善待自然万物。宋时程朱理学的“天人合一”主张对于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发掘搜罗中国古代有关生态环保方面的法规定,探讨各家各阶段环保思想源流,对于我们今天的环保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秦汉律令 天人合一
下载PDF
《考工记》的工匠设计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8
10
作者 郭延龙 陈宇飞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51-55,65,共6页
《考工记》被誉为"先秦之百科全书",文章从人是万物的尺度、"规格严明"的格物态度、"尚巧求精"的创新精神、"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几个方面对其展开探讨,探寻其中蕴含的工匠设计精神及其所投射... 《考工记》被誉为"先秦之百科全书",文章从人是万物的尺度、"规格严明"的格物态度、"尚巧求精"的创新精神、"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几个方面对其展开探讨,探寻其中蕴含的工匠设计精神及其所投射出的社会价值,以期有助于中国当代工匠精神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工记》 工匠精神 天人合一 设计
下载PDF
经络学说的建构与古代神秘数字 被引量:6
11
作者 邢玉瑞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24-25,共2页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和对神秘数字的信念,是经络学说建构的重要思想基础,“天六地五”与十一脉、十二月与十二经脉、二十八宿与二十八脉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由此使经络学说具有明显的文化哲学的印记,并影响着现代对经络实质...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和对神秘数字的信念,是经络学说建构的重要思想基础,“天六地五”与十一脉、十二月与十二经脉、二十八宿与二十八脉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由此使经络学说具有明显的文化哲学的印记,并影响着现代对经络实质的实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学说 神秘数字 天人合一 信念
下载PDF
天人合一:生存智慧及其生态维度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包庆德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4-159,共6页
天人合一是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生态和伦理范畴,也是古代精神文化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其所蕴含的基本生态理念包括:人与自然在农业实践中的同源性、自然生态律的至上性、人道与天道的同步性、情境融合的贯通性,从而建构起了天人... 天人合一是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生态和伦理范畴,也是古代精神文化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其所蕴含的基本生态理念包括:人与自然在农业实践中的同源性、自然生态律的至上性、人道与天道的同步性、情境融合的贯通性,从而建构起了天人合一的环境伦理的框架。学界将天人合一理念置入儒家、道家的语境中加以展开,并与天人二分进行对比分析和讨论,使得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识与具体生态原则在不同维度呈现出来。在应对现代社会所面对的复杂环境问题的当下,天人合一在矫正思维方式、补充可持续发展观念、发展与本民族文化条件相契合的生态伦理学和环境哲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生存智慧 生态维度 思维方式 生态伦理
下载PDF
山水文化视域下城市山水系统营建研究
13
作者 王亚军 许舒琳 郁珊珊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2期118-121,共4页
文章阐述古代山水文化的形态,总结自古以来渗透进中国城市规划中的山水文化精神,引出当代山水文化复兴背景下的“山水城市”概念,通过对国内外与“山水城市”相关概念的辨析,为“山水城市”营建研究作铺垫。基于山水人民城市的最终目标... 文章阐述古代山水文化的形态,总结自古以来渗透进中国城市规划中的山水文化精神,引出当代山水文化复兴背景下的“山水城市”概念,通过对国内外与“山水城市”相关概念的辨析,为“山水城市”营建研究作铺垫。基于山水人民城市的最终目标,从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城市环境与公共空间相融合、物质空间与文化特征相结合的主旨出发,构建山水生态城市、山水公园城市、山水人文城市,形成山水文化视域下的“山水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文化 山水城市 生态城市 公园城市 人文城市 天人合一
下载PDF
五行音乐疗法结合八段锦临床应用探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儒奇 刘磊 +1 位作者 孙国强 郑桂芝 《河南中医》 2022年第10期1510-1514,共5页
五行音乐疗法结合八段锦能调和气血,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一动一静,动静结合,体内体外俱炼;形神兼养,能使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调整人体气机之升降,顺应天地气候之变化;相互协同,和法疗疾。其临床应用虽然五脏均有所涉及,但治疗上仍以... 五行音乐疗法结合八段锦能调和气血,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一动一静,动静结合,体内体外俱炼;形神兼养,能使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调整人体气机之升降,顺应天地气候之变化;相互协同,和法疗疾。其临床应用虽然五脏均有所涉及,但治疗上仍以精神情志相关疾病为主,其余疾病涉及较少。五行音乐疗法、八段锦与五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可能是各自体系内的相对关系。五行音乐为五度相生律,采用的是三分损益法,与现代的七声调十二平均律法有所差异,而八段锦亦分为坐式与立式,因此临床治疗选用哪一种调式曲目或功法,尚缺乏统一的规范与标准。施治前增加五行音乐与八段锦中医文化理论教学,使患者能加强理解,止念虑而身心契合;施治过程中坚持以古人之识见,究古人生律之序与招式基础,同时考虑患者对于曲目调式与动作招式的主观感受,并注重心意调节;愈后练而持之以调理防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行音乐疗法 八段锦 阴阳平衡 动静结合 形神兼养 天人一体 和法疗疾
下载PDF
文济秦岭——西安国家版本馆设计
15
作者 张锦秋 郑犁 +1 位作者 徐嵘 李明涛 《世界建筑》 2024年第5期16-21,共6页
根据“依山而建,山水交融”的要求,西安国家版本馆选址于秦岭圭峰北麓,力求与秦岭的自然与文化景观和谐共生。设计主导思想为“山水相融、天人合一、汉唐气象、中国精神”,旨在汲取汉唐时期建筑在融合建筑场地与人文精神方面的精髓。整... 根据“依山而建,山水交融”的要求,西安国家版本馆选址于秦岭圭峰北麓,力求与秦岭的自然与文化景观和谐共生。设计主导思想为“山水相融、天人合一、汉唐气象、中国精神”,旨在汲取汉唐时期建筑在融合建筑场地与人文精神方面的精髓。整体布局通过一条南北轴线将圭峰、西安国家版本馆和西安高新区连成一个整体,形成地形、空间感和时间记忆的完整性。建筑群采用传统山地建筑的智慧,划分为三大功能区,布置在6层台地上。主体建筑文济阁坐落在高台上,以圭峰为背景面向园林与城市,构成一幅壮阔图画。建筑设计运用新技术、新材料,结合传统营造智慧,营造具有中国精神内核和艺术表现力的和谐建筑。环境设计尊重自然,追求中国山水园林的素朴天然之趣和诗情画意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园林 建筑群 高台 新阁 天人合一 汉唐气象 中国精神 传统营造智慧
下载PDF
人境合一:动态真实性模型的提出
16
作者 王轶楠 李亿佳 +1 位作者 郑藕杏 戈思文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4年第6期374-384,共11页
为了探究自我真实性的本质,并揭示特质真实与状态真实间的联系,本文尝试将“天人合一”思想与动态人格理论相结合,提出一个全新的动态真实性模型。该模型将真实看作个体在人与境相协调的氛围中体验到的一种认知、情绪和动机间和谐融洽... 为了探究自我真实性的本质,并揭示特质真实与状态真实间的联系,本文尝试将“天人合一”思想与动态人格理论相结合,提出一个全新的动态真实性模型。该模型将真实看作个体在人与境相协调的氛围中体验到的一种认知、情绪和动机间和谐融洽的状态,同时根据真实性与情境间的动态关系,将特质真实区分为最佳的真实、僵化的真实和扭曲的真实三种,并指出只有最佳的真实才有助于个体健康与幸福感的提升。该模型通过赋予真实性一种全新的体验性定义,并将特质真实和状态真实辩证整合,会促进未来的真实性研究朝着更加灵活、动态与平衡的方向发展与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质真实 状态真实 天人合一 动态平衡 自我调和
下载PDF
《黄帝内经》脏气法时理论的变通 被引量:6
17
作者 潘毅 《中医学报》 CAS 2011年第8期926-927,932,共3页
目的:引入五行休王理论及病证相参思路,对《黄帝内经》脏气法时理论的变通进行探讨。方法:运用阅读原文、归纳、总结、分析等方法。结果:脏气法时理论的变通符合形式逻辑及临床实际。可贵之处是将"天人合一"观念落到实处,形... 目的:引入五行休王理论及病证相参思路,对《黄帝内经》脏气法时理论的变通进行探讨。方法:运用阅读原文、归纳、总结、分析等方法。结果:脏气法时理论的变通符合形式逻辑及临床实际。可贵之处是将"天人合一"观念落到实处,形成规律性认识,符合气-阴阳-五行化的天人之道。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或形式逻辑略疏,其推导方式尚存可商之处。结论:五行休王理论及病证相参思路,能在具体运用中发挥更大的指导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脏气法时 五行休王 病证相参 天人合一
下载PDF
论张载的“徇物”观
18
作者 任雷雷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6-81,共6页
对于张载的“徇物”观,学界至今未予以重视。然而事实上,张载的“徇物”观是深入了解张载天人合一思想不可忽视的内容。这其中也关涉着对人真正自由的思考,是进一步了解张载哲学思想丰富意蕴的重要理论。“徇物”即是受物所迷,被物所左... 对于张载的“徇物”观,学界至今未予以重视。然而事实上,张载的“徇物”观是深入了解张载天人合一思想不可忽视的内容。这其中也关涉着对人真正自由的思考,是进一步了解张载哲学思想丰富意蕴的重要理论。“徇物”即是受物所迷,被物所左右、奴役。在张载看来,人徇于物便是丧失天性和本真,与天道天理相违。其也可以说是人主体或人性的异化。这不仅将给自己招致凶祸,还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危害。因此张载主张人应与天合一,摆脱“徇物”。总的来说,张载的“徇物”观既有着成己的远大理想,又有着成人的崇高情怀,是成己和成人的统一。在物欲横流、个人主义盛行的当下,研究张载的“徇物”观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徇物”观 自由 天人合一
下载PDF
试论“天人合一”思想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启发与运用——以《专题设计》为个例的课程思政探讨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莹 吴承林 《皖西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147-152,共6页
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背景下,以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专题设计》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个例,分别从教材不同章节提取课程思政的教育元素,并结合服饰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进行融合。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中蕴含着“中国元素”与“天人合一... 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背景下,以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专题设计》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个例,分别从教材不同章节提取课程思政的教育元素,并结合服饰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进行融合。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中蕴含着“中国元素”与“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挖掘“天人合一”思想中潜藏的“思政”价值观,通过课程设计及系列教学实践活动、赛事实践的开展,以期潜移默化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从而弥补传统教育的缺陷,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融入思政教育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中国元素 课程思政 服装与服饰设计
下载PDF
融会通达:儒家“和合”思想对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启示
20
作者 刘友田 李锦霞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81-87,共7页
儒家“和合”思想是以“和”促“合”的同心协力之道,是尊重历史与求同存异、追求同频与共通共生的多重理念的交叉聚合,秉承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具有“天人相合”“仁善之德”“知行并进”“和而不同”等丰富意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 儒家“和合”思想是以“和”促“合”的同心协力之道,是尊重历史与求同存异、追求同频与共通共生的多重理念的交叉聚合,秉承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具有“天人相合”“仁善之德”“知行并进”“和而不同”等丰富意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和合”思想融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浪潮之中,由人际“和合”渐次升华为人类“和合”,以其深厚的文化根基、鲜明的价值导向和广阔的发展路径实现二者的同向同构。在新时代,儒家“和合”思想所涵摄的世界观、社会观、实践观与发展观,使得人类文明新形态能够基于中华文明的现实资源不断丰富通达,为塑造人类文明新格局、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和合”思想 人类文明新形态 天人合一 同向同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