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超微结构特点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张芬熙 洪艳 梁文妹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5-9,15,共6页
目的:分离和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超微结构特点。方法:采用组织块植入法培养原代hUCMSCs,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根据细胞生长状态选第3代hUCMSCs进行实验。流式细胞术、透射电镜和免疫细胞化学等技术研究hUCM... 目的:分离和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超微结构特点。方法:采用组织块植入法培养原代hUCMSCs,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根据细胞生长状态选第3代hUCMSCs进行实验。流式细胞术、透射电镜和免疫细胞化学等技术研究hUCMSCs的生物学特性。结果:第1~2天为hUMSCs生长潜伏期,第3~5天为对数增长期,第6天进入平台期。hUCMSCs阳性表达CD44、CD90、CD29和CD105,阴性表达CD34和CD45。诱导培养可促使hUMSCs向成骨及成脂细胞分化。电镜下hUCMSC形态不规则,核大,核质比大,核仁明显,核内染色质稀疏,胞质较少,符合原始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结论:采用组织块植入法获得的hUCMSCs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在体外诱导培养下可向成骨和成脂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周期 超微结构
下载PDF
AFM研究蝙蝠葛碱对daudi细胞毒性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陈伟 王穗湘 +2 位作者 胡小毛 刑晓波 蔡继业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7-254,共8页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CCK-8实验和流式细胞术研究了蝙蝠葛碱(dauricine)对B细胞淋巴瘤daudi细胞的细胞毒性。蝙蝠葛碱能显著抑制daudi细胞的增殖。CCK-8实验表明,细胞存活率与蝙蝠葛碱浓度存在时间依赖和剂量依赖关系。经10~50μmol/L的...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CCK-8实验和流式细胞术研究了蝙蝠葛碱(dauricine)对B细胞淋巴瘤daudi细胞的细胞毒性。蝙蝠葛碱能显著抑制daudi细胞的增殖。CCK-8实验表明,细胞存活率与蝙蝠葛碱浓度存在时间依赖和剂量依赖关系。经10~50μmol/L的蝙蝠葛碱作用24 h后,daudi细胞存活率从(89.8±4.3)%降至(11.2±3.2)%;48 h后,存活率从(68.9±2.6)%降至(2.5±0.5)%。流式细胞术表明蝙蝠葛碱处理dau-di细胞24 h后,凋亡率从5.2%增至28.2%(60μmol/L)。AFM数据显示对照组细胞呈圆形,表面较光滑。经蝙蝠葛碱处理后,daudi细胞坍塌,超微结构显示细胞表面粗糙、凹凸不平。此外,经不同浓度蝙蝠葛碱作用的daudi细胞,其线粒体膜电位随着药物浓度的加大而降低。蝙蝠葛碱能显著抑制daudi细胞生长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蝙蝠葛碱 原子力显微镜 细胞毒性 超微结构 DAUDI细胞 细胞凋亡
下载PDF
bMSC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2
3
作者 仙淑丽 刘英莉 +1 位作者 方均燕 张薇 《中华全科医学》 2013年第11期1666-1668,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大鼠UUO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雄性Wistar大鼠bMSC,体外Brdu标记,将Brdu-bMSC注入同种大鼠体内。45只受体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对照组(SH组...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大鼠UUO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雄性Wistar大鼠bMSC,体外Brdu标记,将Brdu-bMSC注入同种大鼠体内。45只受体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对照组(SH组,n=15)、Brdu-bMSC+UUO组(BM组,n=15)、生理盐水+UUO组(NS组,n=15)。分别在3 d、7 d和14 d处死大鼠,取下肾脏组织,电镜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微结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rdu阳性bMSC。结果电镜下,随着结扎时间延长肾小管上皮细胞微结构破坏逐渐加重,术后3 d、7 d BMSC组肾小管上皮细胞超微结构明显改善;未在大鼠肾脏组织中发现Brdu阳性细胞。结论 bMSC移植可短期内改善肾小管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对肾小管间质病变起到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旁分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Brdu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单侧输尿管结扎 超微结构
原文传递
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及恢复因子的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王雅一 《体育科学研究》 2014年第3期62-65,共4页
研究7天力竭运动及恢复期的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变化。研究对象为8周龄健康雄性大鼠36只,随即分为6组(C、E0、E12、E24、E48和E72),每组6只。采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变化,电... 研究7天力竭运动及恢复期的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变化。研究对象为8周龄健康雄性大鼠36只,随即分为6组(C、E0、E12、E24、E48和E72),每组6只。采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变化,电镜观察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大鼠力竭后以及恢复期间骨骼肌超微形态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特别是力竭运动组(E0、E24)骨骼肌内部结构明显遭到破坏,肌节紊乱、肌间隙增宽,部分线粒体出现变形、扭曲、肿大;大鼠在7天力竭训练后,骨骼肌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发生变化,其中安静组内的PCNA含量很少,而力竭运动组的E12组-E72组的增殖细胞核抗原含量均有显著增加(P<0.05),显示此时大鼠内由于损伤导致增殖细胞核抗原含量的增加,大鼠内自体修复过程在E24达到峰值(P<0.01)。结论:7天力竭运动及恢复期,大鼠骨骼肌内部结构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但骨骼肌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力竭运动后明显增加,在E24组达到顶峰,表明增殖细胞核抗原可能加快软组织损伤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负荷运动 骨骼肌超微结构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