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3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壳对铀吸附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43
1
作者 冯媛 易发成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1-167,共7页
采用稻壳粉末作为吸附剂,进行了模拟含铀废水中U(Ⅵ)吸附实验的研究,考察了稻壳的粒度、溶液的pH、初始浓度、吸附时间、温度及稻壳用量等因素对铀吸附去除率的影响,分析了吸附过程的反应动力学和等温吸附规律,并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 采用稻壳粉末作为吸附剂,进行了模拟含铀废水中U(Ⅵ)吸附实验的研究,考察了稻壳的粒度、溶液的pH、初始浓度、吸附时间、温度及稻壳用量等因素对铀吸附去除率的影响,分析了吸附过程的反应动力学和等温吸附规律,并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及能谱图分析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稻壳粉末对铀的吸附平衡时间为4 h,且吸附剂粒度越小、温度越高、投加量越大、溶液pH=5左右时越有利于铀的去除;稻壳对U(Ⅵ)的吸附动力学行为可用准二级吸附速率方程来描述,相关系数R2=1;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相关系数R2=0.995 4;稻壳吸附U(Ⅵ)使表面形态发生变化,与U(Ⅵ)相互作用的基团主要是羟基、羧基、P—O和Si—O。综合看来,稻壳对U(Ⅵ)的吸附既存在物理吸附,又存在化学吸附,为混合吸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壳 u() 吸附性能 机理
下载PDF
酰胺类萃取剂从模拟高放废液中分离锕系和镧系元素的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叶国安 罗方祥 +5 位作者 何建玉 肖松涛 朱文彬 陈文俊 丁颂东 黄忠良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2001年第B05期62-69,共8页
研究了酰胺荚醚N ,N ,N′,N′ 四丁基 3 氧 戊二酰胺 (TBOPDA)和N 50 3(N ,N′ 二乙基庚酰胺 )以及TBOPDA与N 50 3的组合萃取剂在硝酸介质中对U (Ⅵ )、Pu(Ⅳ )、Am(Ⅲ )、Eu(Ⅲ )和其他一些金属离子的萃取行为 ,稀释剂为 4 0 %正辛醇... 研究了酰胺荚醚N ,N ,N′,N′ 四丁基 3 氧 戊二酰胺 (TBOPDA)和N 50 3(N ,N′ 二乙基庚酰胺 )以及TBOPDA与N 50 3的组合萃取剂在硝酸介质中对U (Ⅵ )、Pu(Ⅳ )、Am(Ⅲ )、Eu(Ⅲ )和其他一些金属离子的萃取行为 ,稀释剂为 4 0 %正辛醇 煤油。用 0 0 75mol/LTBOPDA +0 5mol/LN 50 3/ 4 0 %辛醇 煤油为萃取剂 ,从模拟高放废液中分离U(Ⅵ )、Pu(Ⅳ )、Am(Ⅲ )和Eu(Ⅲ )的微型混合澄清槽实验结果表明 :在A槽 ,大于 99 99%的U(Ⅵ )、Pu(Ⅳ )、Eu(Ⅲ )和Am(Ⅲ )被萃入有机相 ;在R1槽 ,U(Ⅵ )被定量反萃 ,83 %的Pu(Ⅳ )和 36%的Am(Ⅲ )被反萃入水相 ;在R2槽中残留的Pu(Ⅳ )、Am(Ⅲ )和Eu(Ⅲ )可被定量反萃下来。该流程可有效提取高放废液中的锕系元素 ,并可对其进行组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胺荚醚 N-503 模拟高放废液 u() Pu(Ⅳ) Am(Ⅲ) Eu(Ⅲ) 分离 萃取剂
下载PDF
硝酸改性污泥基生物炭除U(Ⅵ)效果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20
3
作者 莫官海 农海杜 +3 位作者 胡青 谢水波 刘红娟 曾涛涛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95-403,共9页
以城市污泥为原料制备出污泥基生物炭(SSB),并通过硝酸酸化处理得到硝酸改性污泥基生物炭(SSB-AO),探究了SSB-AO投加量、溶液初始pH、离子强度、吸附时间、U(Ⅵ)初始质量浓度以及吸附温度对SSB-AO去除U(Ⅵ)的影响,通过SEM-EDS、FTIR及XP... 以城市污泥为原料制备出污泥基生物炭(SSB),并通过硝酸酸化处理得到硝酸改性污泥基生物炭(SSB-AO),探究了SSB-AO投加量、溶液初始pH、离子强度、吸附时间、U(Ⅵ)初始质量浓度以及吸附温度对SSB-AO去除U(Ⅵ)的影响,通过SEM-EDS、FTIR及XPS分析SSB-AO对U(Ⅵ)的去除机理。结果表明:SSB-AO对U(Ⅵ)的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等温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在30℃、NaNO_(3)浓度为0.01 mol/L、吸附时间300 min、初始pH=6、U(Ⅵ)初始质量浓度为10~100 mg/L及SSB-AO投加量为0.6 g/L的条件下,SSB-AO去除U(Ⅵ)的理论最大吸附量为80.34 mg/g;通过5次吸附-解吸实验,SSB-AO对U(Ⅵ)的去除率保持在88%以上,说明SSB-AO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SSB-AO去除U(Ⅵ)的机理为SSB-AO内层络合作用、静电作用以及离子交换。SSB-AO能有效地提高对U(Ⅵ)的吸附能力,该研究为处理含U(Ⅵ)废水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 污泥基生物炭 放射性废水 u() 机理 水处理技术
下载PDF
红壤胶体对U(Ⅵ)的吸附性能及机理 被引量:19
4
作者 夏良树 黄欣 +2 位作者 曹存存 吕俊文 陈伟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692-1699,共8页
采用静态法研究了某铀矿山附近土壤中的红壤胶体在不同pH值、离子强度、吸附平衡时间、铀溶液初始浓度、胶体用量、胶体粒径和有机质条件下对U(Ⅵ)的吸附影响,从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对吸附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FT-IR... 采用静态法研究了某铀矿山附近土壤中的红壤胶体在不同pH值、离子强度、吸附平衡时间、铀溶液初始浓度、胶体用量、胶体粒径和有机质条件下对U(Ⅵ)的吸附影响,从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对吸附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吸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结果表明:离子强度越小,胶体粒径越小,胶体对U(Ⅵ)的吸附量越大;单位质量红壤胶体对铀的吸附量随铀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红壤胶体用量的增大而减少;在25℃、pH值为3.5、离子强度为0.001mol/L时,粒径小于1μm的红壤胶体的饱和吸附量qmax为76.76μg/mg。红壤胶体吸附铀酰离子前后的红外光谱表明,与吸附相关的主要基团为羟基、羰基、Si—O、Si—O—Fe等。红壤胶体对铀的吸附遵循Langmuir吸附等温线,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胶体 吸附 u() 机理
下载PDF
土壤腐殖酸的提取及其对U(Ⅵ)的吸附 被引量:16
5
作者 朱海军 廖家莉 +4 位作者 张东 康厚军 刘期凤 杨远友 刘宁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83-688,共6页
用稀碱法从拟作为核废物填埋场的土壤中提取腐殖酸并用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进行表征。用此腐殖酸对U(Ⅵ)进行的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当U(Ⅵ)初始总浓度为0.84×10^-4mol/L、溶液pH为3时,5mg腐殖酸可从20mL溶液中吸附U(Ⅵ)80... 用稀碱法从拟作为核废物填埋场的土壤中提取腐殖酸并用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进行表征。用此腐殖酸对U(Ⅵ)进行的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当U(Ⅵ)初始总浓度为0.84×10^-4mol/L、溶液pH为3时,5mg腐殖酸可从20mL溶液中吸附U(Ⅵ)80%以上;两相接触8h后达到动态平衡;水相U(Ⅵ)浓度与吸附量之间的关系符合Langmuir经验公式;在0~40℃范围内,温度对吸附有不大的正影响;Al^3+、Ca^2+、Nd^3+、Eu^3+、CO3^2-、柠檬酸根离子、SO4^2-和EDTA等能使该腐殖酸对U(Ⅵ)的吸附率显著降低,而K^+、NO3^-等对吸附则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腐殖酸 提取 吸附 u()
下载PDF
粘土岩对铀(Ⅵ)的吸附特征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赖捷 刘畅 +2 位作者 冷阳春 成建峰 庹先国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15-821,共7页
以内蒙古阿拉善粘土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静态吸附实验,探讨接触时间、U(Ⅵ)初始浓度、固液比、pH值、离子类型以及离子浓度等因素对U(Ⅵ)吸附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粘土岩对U(Ⅵ)的吸附速率较快,24h即可达到吸附平衡,最佳吸附固液比为1... 以内蒙古阿拉善粘土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静态吸附实验,探讨接触时间、U(Ⅵ)初始浓度、固液比、pH值、离子类型以及离子浓度等因素对U(Ⅵ)吸附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粘土岩对U(Ⅵ)的吸附速率较快,24h即可达到吸附平衡,最佳吸附固液比为1∶200,最佳吸附初始浓度为160μg·mL-1;随着pH值的增大,粘土岩对U(Ⅵ)的吸附能力不断增强,pH为8时,吸附能力达到最大;溶液中Ca^(2+)、CO_3^(2-)和HCO_3^-对U(Ⅵ)吸附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不利于U(Ⅵ)的吸附,K^+、Na^+、Cl^-、NO_3^-、SO_4^(2-)对U(Ⅵ)的吸附影响较弱,U(Ⅵ)在粘土岩表面吸附主要以内层络合作用为主.因此,开展粘土岩对U(Ⅵ)的吸附研究,对我国高放废物的处置工作开展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土岩 吸附特征 核素迁移
下载PDF
酰胺化合物对U(Ⅵ),Eu(Ⅲ),Sr(Ⅱ)和Fe(Ⅲ)的萃取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荣锁 陈文浚 +2 位作者 黄忠良 吴斌 黄福云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7-91,113,共6页
研究了酰胺荚醚 (PAⅡ )和二 (1 甲基庚基 )乙酰胺 (N 50 3)在硝酸溶液中对U(Ⅵ ) ,Eu(Ⅲ ) ,Sr(Ⅱ )和Fe(Ⅲ )的萃取。结果表明 ,PAⅡ对U(Ⅵ ) ,Eu(Ⅲ ) ,Sr(Ⅱ )均有良好的萃取性能 ,N 50 3只萃取U(Ⅵ ) ,两种萃取剂对Fe(Ⅲ )
关键词 酰胺化合物 萃取 萃取剂 乏燃料后处理 高效废液 铀()铕(Ⅲ) 锶(Ⅱ) 铁(Ⅲ)
下载PDF
膨润土对U(Ⅵ)的吸附机理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杜作勇 王彦惠 +1 位作者 李东瑞 庹先国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25,共8页
以高庙子膨润土为研究对象,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查了高庙子膨润土对U(Ⅵ)的吸附特征,研究了接触时间、固液比、铀的初始浓度、pH、离子类型和离子浓度等因素对U(Ⅵ)吸附特征的影响,并讨论了膨润土对U(Ⅵ)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结... 以高庙子膨润土为研究对象,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查了高庙子膨润土对U(Ⅵ)的吸附特征,研究了接触时间、固液比、铀的初始浓度、pH、离子类型和离子浓度等因素对U(Ⅵ)吸附特征的影响,并讨论了膨润土对U(Ⅵ)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吸附过程在24 h后达到动态平衡;最佳吸附固液比为1:300;最佳吸附初始浓度为40 mg·L^(-1);在pH为5时,膨润土对U(Ⅵ)的吸附效果最好,过酸或过碱都会影响膨润土对U(Ⅵ)的吸附;溶液中Ca^(2+)、CO_3^(2-)显著降低了膨润土对U(Ⅵ)的吸附效果,影响程度随着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大;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吸附过程的拟合效果较好,主要表现为多层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润土 六价铀 吸附 动力学模型 热力学模型
原文传递
One-pot synthesis of graphene oxide and Ni-Al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 nanocomposites for the efficient removal of U(VI) from wastewater 被引量:14
9
作者 Shujun Yu Jian Wang +5 位作者 Shuang Song Kunyu Sun Jun Li Xiangxue Wang Zhongshan Chen Xiangke Wang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3期415-422,共8页
Graphene oxide and Ni-Al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GO@LDH) nanocomposites were synthesized via a one-pot hydrothermal process,and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XRD),Fourier transformed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 Graphene oxide and Ni-Al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GO@LDH) nanocomposites were synthesized via a one-pot hydrothermal process,and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XRD),Fourier transformed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 and Raman spectroscopy in detail.The exploration of U(VI) sorption on GO@LDH surface was performed as a function of ionic strength,solution pH,contact time,U(VI) initial concentrations and temperature.Results of Langmuir isotherms showed that the sorption capacity of GO@LDH(160 mg/g) was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f LDH(69 mg/g) and GO(92 mg/g).The formed surface complexes between surface oxygen-containing functional groups of GO@LDH and U(VI) turned out to be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U(VI) with GO@LDH.According to the thermodynamic studies results,the sorption interaction was actually a spontaneous and endothermic chemical process.The sorption isotherms were better fitted with the Langmuir model compared with other models,which suggested the interaction was mainly dominated by mono layer coverage.The GO@LDH nanocomposites provid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as adsorbents in the enrichment of radionuclides from wastewater in nuclear waste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 GO@LDH u() interaction mechanism SORPTION
原文传递
三元水滑石负载的硫化纳米零价铁对铀的高效去除与机理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庞宏伟 唐昊 +2 位作者 王佳琦 王祥学 于淑君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81-389,共9页
纳米零价铁材料(NZVI)被广泛用于环境中放射性核素U(Ⅵ)的去除,但是单纯的NZVI存在稳定性差、去除效果差等不足。本研究结合表面钝化技术与负载技术制备得到Ca-Mg-Al水滑石负载的硫化纳米零价铁材料(CMAL-SNZVI),并将其用于U(Ⅵ)的高效... 纳米零价铁材料(NZVI)被广泛用于环境中放射性核素U(Ⅵ)的去除,但是单纯的NZVI存在稳定性差、去除效果差等不足。本研究结合表面钝化技术与负载技术制备得到Ca-Mg-Al水滑石负载的硫化纳米零价铁材料(CMAL-SNZVI),并将其用于U(Ⅵ)的高效去除。结合宏观试验与光谱分析表征得到的结果表明,CMAL-SNZVI材料具有出色的理化性质与较高的活性,对水溶液中U(Ⅵ)的去除具有优良的效果,在2 h内可以达到反应平衡,且最大吸附量可达175.7 mg·g–1。CMAL-SNZVI对U(Ⅵ)的去除主要是由吸附过程与氧化还原反应相结合的方式:吸附过程中U(Ⅵ)与材料中的CMAL基底、SNZVI的表层通过内层表面络合作用结合;还原过程中材料的NZVI内核将U(Ⅵ)还原成低毒难溶的U(Ⅵ)后去除。CMAL-SNZVI可为NZVI材料的改性方法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同时,CMAL-SNZVI在污染物去除方面表现优异,可以作为出色的环境修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纳米零价铁 双金属氢氧化物 u() 吸附 还原
下载PDF
纳米级零价铁处理含铀废水初步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万小岗 杨胜亚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44,共3页
研究了纳米级零价铁对废水中铀(Ⅵ)的去除效果,考察了纳米级零价铁投加量、pH及竞争离子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模拟含铀(Ⅵ)废水的pH=5时,铀去除率达到99%。常见的阳离子对铀去除率没有明显影响,但二价阴离子SO42-、CO32... 研究了纳米级零价铁对废水中铀(Ⅵ)的去除效果,考察了纳米级零价铁投加量、pH及竞争离子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模拟含铀(Ⅵ)废水的pH=5时,铀去除率达到99%。常见的阳离子对铀去除率没有明显影响,但二价阴离子SO42-、CO32-对铀去除率的影响显著。在相同条件下,纳米铁对铀(Ⅵ)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普通铁粉,还原速率比普通铁粉提高了1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价铁 废水处理 铀(VI)
下载PDF
铀在高岭土上的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梁诗敏 于涛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96-603,共8页
采用静态法研究了铀(U(Ⅵ))在高岭土上的吸附特性,探讨了pH、离子强度、接触时间、温度、腐殖酸等对U(Ⅵ)在高岭土上吸附的影响.以宏观吸附实验为基础,对高岭土进行X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表征,并讨论了铀(U(Ⅵ))在高岭土上的吸附... 采用静态法研究了铀(U(Ⅵ))在高岭土上的吸附特性,探讨了pH、离子强度、接触时间、温度、腐殖酸等对U(Ⅵ)在高岭土上吸附的影响.以宏观吸附实验为基础,对高岭土进行X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表征,并讨论了铀(U(Ⅵ))在高岭土上的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行为.结果说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可以用来描述铀在高岭土上的吸附.通过对溶液pH值和离子强度因素的研究,溶液pH值对铀的吸附影响比离子强度对铀的吸附影响更大.在较低pH值下,腐殖酸对吸附有加强的作用;在较高pH值下,腐殖酸对吸附有抑制作用.Freundlich模型可较好地描述高岭土对U(Ⅵ)的吸附过程.高岭土对U(Ⅵ)的吸附为自发且吸热的过程,主要是表面单分子层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岭土 吸附 动力学 热力学
下载PDF
亚铁铝类水滑石吸附铀的性能与吸附机制 被引量:14
13
作者 刘星群 谢水波 +3 位作者 曾凡勇 钟宇 曾涛涛 刘迎九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3-190,共8页
运用超声共沉淀制备了亚铁铝类水滑石(Fe(Ⅱ)-Al LDH),用于处理含U(Ⅵ)废水。实验考察了初始pH、吸附剂投加量、温度、吸附时间以及U(Ⅵ)初始浓度对Fe(Ⅱ)-Al LDH吸附U(Ⅵ)的影响。采用SEM、FTIR、XRD与XPS等手段分析了相关机制。试验表... 运用超声共沉淀制备了亚铁铝类水滑石(Fe(Ⅱ)-Al LDH),用于处理含U(Ⅵ)废水。实验考察了初始pH、吸附剂投加量、温度、吸附时间以及U(Ⅵ)初始浓度对Fe(Ⅱ)-Al LDH吸附U(Ⅵ)的影响。采用SEM、FTIR、XRD与XPS等手段分析了相关机制。试验表明,Fe(Ⅱ)-Al LDH吸附U(Ⅵ)的最佳pH为6,当温度为25℃,投加量为1.0g/L,U(Ⅵ)初始质量浓度为10mg/L时,对U(Ⅵ)的去除率达到99.98%,反应在120min达到平衡,饱和吸附量为117.13mg/g。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1)较好地拟合了吸附过程,Fe(Ⅱ)-Al LDH对U(Ⅵ)的吸附是自发的吸热反应。SEM、FTIR、XPS分析结果表明,吸附前后的Fe(Ⅱ)-Al LDH结构没有发生改变,Fe(Ⅱ)-Al LDH对U(Ⅵ)的吸附是化学吸附为主,氧化还原作用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铁铝类水滑石 u() 机制 吸附 化学吸附
原文传递
甘肃北山花岗岩中填隙黏土对U(Ⅵ),^(234)U(Ⅵ)和^(238)U(Ⅵ)的吸附性状:应用于中国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 被引量:12
14
作者 闵茂中 罗兴章 +2 位作者 王驹 金远新 王汝成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935-940,共6页
报道中国甘肃北山地区1号二长花岗岩岩体中原状(未提纯)填隙黏土吸附U(Ⅵ),234U(Ⅵ)和238U(Ⅵ)的实验结果.该二长花岗岩体是中国高放废物(HLW)处置库的预选库址之一.实验结果表明,在近中性条件下,U(Ⅵ)的吸附率最高(占总量的92%),Kd(... 报道中国甘肃北山地区1号二长花岗岩岩体中原状(未提纯)填隙黏土吸附U(Ⅵ),234U(Ⅵ)和238U(Ⅵ)的实验结果.该二长花岗岩体是中国高放废物(HLW)处置库的预选库址之一.实验结果表明,在近中性条件下,U(Ⅵ)的吸附率最高(占总量的92%),Kd(分配系数)=1226 mL/g.填隙黏土对放射性元素具有大的吸附容量,是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库主岩必备性质之一.在本次研究的实验条件下未发现该类黏土对放射性核素234U(Ⅵ),238U(Ⅵ)的选择性吸附现象.最后,用表面络合模型(SCM)模拟计算了该类原状黏土对U(Ⅵ)的吸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 ^238u 分配系数 黏土 吸附性 实验条件 放射性元素 甘肃北山地区 花岗岩体 近中性
原文传递
不对称荚醚萃取铀(Ⅵ)和稀土(Ⅲ)的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丁颂东 陈文浚 +7 位作者 肖成建 路强 罗红英 刘峻峰 叶国安 朱志瑄 唐洪彬 罗方祥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88-192,共5页
研究了不对称荚醚N,N' 二甲基二己基 3 氧戊二酰胺(DMDHGA)、N,N' 二甲基二辛基 3 氧戊二酰胺(DMDOGA)、N,N' 二甲基二月桂基 3 氧戊二酰胺(DMDLGA)和N,N' 二甲基二己基 3,6 二氧辛二酰胺(DMDHOA)在HNO3介质中对铀(Ⅵ)... 研究了不对称荚醚N,N' 二甲基二己基 3 氧戊二酰胺(DMDHGA)、N,N' 二甲基二辛基 3 氧戊二酰胺(DMDOGA)、N,N' 二甲基二月桂基 3 氧戊二酰胺(DMDLGA)和N,N' 二甲基二己基 3,6 二氧辛二酰胺(DMDHOA)在HNO3介质中对铀(Ⅵ)、稀土(Ⅲ)和锶(Ⅱ)的萃取行为。结果表明,随着酰胺官能团氮原子上烷基链增大,不对称荚醚萃取性能下降,与铀(Ⅵ)形成的萃合物在烷烃稀释剂中的溶解性增加。分别使用正十二烷、异辛烷和煤油作稀释剂时,DMDOGA萃取铀(Ⅵ)均出现第三相,而DMDHGA,DMDHOA和DMDL GA萃取时均不出现第三相。DMDHGA萃取铀(Ⅵ)和锶(Ⅱ)的分配比及铀(Ⅵ)与锶(Ⅱ)之间的分离系数均比对称荚醚N,N,N',N' 四丁基 3 氧戊二酰胺(TBGA)的大,有利于铀(Ⅵ)与锶(Ⅱ)的分离。DMDLGA与铀(Ⅵ)生成1∶1型萃合物;而DMDLGA和DMDOGA与混合稀土(Ⅲ)(组成以氧化物计为27%La2O3,51%CeO2,6%Pr6O11,16%Nd2O3)生成1∶2型萃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对称荚醚 萃取剂 铀() 稀土(Ⅲ) 分离 稀释剂 Sr(Ⅱ)
下载PDF
硫酸盐还原菌颗粒污泥去除U(Ⅵ)的影响因素及稳定性 被引量:12
16
作者 谢水波 陈胜 +4 位作者 马华龙 唐振平 曾涛涛 凌辉 吴宇琦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13-1720,共8页
探讨U(Ⅵ)初始浓度、COD、SO42-、Cu2+、Fe0等对硫酸盐还原菌颗粒污泥(SRBGS)去除U(Ⅵ)的影响,讨论其去除U(Ⅵ)的稳定性,并利用XPS分析U(Ⅵ)还原产物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当COD为300~1500 mg/L时,随着COD浓度的升高,U(Ⅵ... 探讨U(Ⅵ)初始浓度、COD、SO42-、Cu2+、Fe0等对硫酸盐还原菌颗粒污泥(SRBGS)去除U(Ⅵ)的影响,讨论其去除U(Ⅵ)的稳定性,并利用XPS分析U(Ⅵ)还原产物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当COD为300~1500 mg/L时,随着COD浓度的升高,U(Ⅵ)的去除速率加快;SO42-浓度低于1500 mg/L对U(Ⅵ)的去除有促进作用;Cu2+浓度低于100 mg/L时,U(Ⅵ)还原未受显著影响,但当其增至200 mg/L时,U(Ⅵ)还原受到完全抑制;投加铁粉大大提高了U(Ⅵ)的去除速率,20 h内,U(Ⅵ)的去除率达到100%。SRB颗粒污泥能够长期使用,最佳水力停留时间12.5 h,NO3-能使已还原的U(Ⅵ)再氧化。XPS分析表明,颗粒污泥表面沉积或吸附了铀,且以U(Ⅳ)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B颗粒污泥 u() 影响因素 稳定性
下载PDF
锐钛矿型TiO_2的低温制备及其光催化还原六价铀活性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郭亚丹 江海鸿 +3 位作者 卜显忠 付显婷 高柏 马文杰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3-288,共6页
以TiCl_4为钛源,采用简单易行的溶胶凝胶法低温制备锐钛矿型TiO_2光催化剂。采用XRD、SEM、DRS和LRS等手段对所制备的锐钛矿型TiO2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光催化还原U(Ⅵ)效果研究了锐钛矿型TiO_2光催化剂的光催化还原活性。结果... 以TiCl_4为钛源,采用简单易行的溶胶凝胶法低温制备锐钛矿型TiO_2光催化剂。采用XRD、SEM、DRS和LRS等手段对所制备的锐钛矿型TiO2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光催化还原U(Ⅵ)效果研究了锐钛矿型TiO_2光催化剂的光催化还原活性。结果表明,催化剂在紫外光区有较强的吸收,纳米锐钛矿型TiO_2的吸收带边分别为398 nm,纳米TiO_2样品的禁带宽度为3.14 e V。锐钛矿型TiO_2对U(Ⅵ)的光催化还原活性可达到99%。为高效光催化还原技术处理低浓度含铀废水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锐钛矿TIO2 低温 光催化还原 u()
下载PDF
用负载纳米零价铁的改性沸石从溶液中去除U(Ⅵ)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刘宸 李小燕 +2 位作者 刘晴晴 秦启凤 张梓晗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20-325,共6页
研究了用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零价铁,并将其负载于改性沸石表面制备出负载纳米零价铁的改性沸石复合材料(Z-nZVI),用于去除溶液中的U(Ⅵ)。借助X射线衍射法(XRD)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考察了溶液pH、温度、吸附时间对复合材料吸附去除U(Ⅵ... 研究了用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零价铁,并将其负载于改性沸石表面制备出负载纳米零价铁的改性沸石复合材料(Z-nZVI),用于去除溶液中的U(Ⅵ)。借助X射线衍射法(XRD)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考察了溶液pH、温度、吸附时间对复合材料吸附去除U(Ⅵ)的影响,分析了复合材料吸附U(Ⅵ)的动力学。结果表明:负载纳米零价铁的改性沸石对U(Ⅵ)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在溶液pH=4、温度30℃、接触时间60min条件下,U(Ⅵ)去除率和最大吸附量分别为96.72%和48.55mg/g;该复合材料对U(Ⅵ)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零价铁 沸石 u() 吸附 去除
下载PDF
玉米淀粉负载型纳米零价铁去除溶液中U(Ⅵ)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桑伟璇 陈蓉 +3 位作者 李小燕 何登武 王杨 曹小岗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2-98,共7页
通过液相还原法制备玉米淀粉负载型纳米零价铁(CS-NZVI),利用SEM和XRD对材料进行了表征,并且探究了不同溶液pH、U(Ⅵ)初始浓度、CS-NZVI浓度、温度、反应时间对U(Ⅵ)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CS-NZVI整体分散性较好,相较于NZVI团聚情... 通过液相还原法制备玉米淀粉负载型纳米零价铁(CS-NZVI),利用SEM和XRD对材料进行了表征,并且探究了不同溶液pH、U(Ⅵ)初始浓度、CS-NZVI浓度、温度、反应时间对U(Ⅵ)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CS-NZVI整体分散性较好,相较于NZVI团聚情况明显改善。在溶液pH=6.0、U(Ⅵ)初始浓度10.0mg/L、CS-NZVI浓度0.4g/L、温度30℃、反应时间140min时,CS-NZVI材料对溶液中U(Ⅵ)的去除率为95.05%,去除量为24.86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零价铁 玉米淀粉 负载 u() 去除
下载PDF
腐殖酸对U(Ⅵ)的吸附机理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杜作勇 庹先国 +2 位作者 王彦惠 卫纯纯 魏青峰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768-1774,共7页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腐殖酸(HA)对U(Ⅵ)的吸附特征,考查了腐殖酸在不同试验条件对U(Ⅵ)吸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吸附过程在1.5h后达到动态平衡;最佳吸附剂用量为2.0g·L^-1;随着U(Ⅵ)的初始浓度增大,腐殖酸对U(Ⅵ)的吸附效果...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腐殖酸(HA)对U(Ⅵ)的吸附特征,考查了腐殖酸在不同试验条件对U(Ⅵ)吸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吸附过程在1.5h后达到动态平衡;最佳吸附剂用量为2.0g·L^-1;随着U(Ⅵ)的初始浓度增大,腐殖酸对U(Ⅵ)的吸附效果不断降低,最大Kd值在铀的初始浓度为20mg·L^-1时获得;溶液中Ca^2+、CO3^2+对U(Ⅵ)的吸附有很强的的抑制作用,影响程度随着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腐殖酸对U(Ⅵ)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酸 吸附行为 热力学 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