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苦参多路径抗冠状病毒的机制探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李振 俞科贤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88-894,共7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2019年12月始发于我国湖北省武汉市,随后迅速传播至国内大部分省份和地区,甚至波及国外多个国家。COVID-19具有流行性广、传染性强、发病急骤和病情危重等特点。面对这场疫情,全国各地迅速掀起抗击COVID-1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2019年12月始发于我国湖北省武汉市,随后迅速传播至国内大部分省份和地区,甚至波及国外多个国家。COVID-19具有流行性广、传染性强、发病急骤和病情危重等特点。面对这场疫情,全国各地迅速掀起抗击COVID-19的高峰,但短期内尚未研发出治疗COVID-19的特效药物。近期,多家医院在运用化学药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证实了中药具有抗病毒的作用。大量的药理学和临床研究证实,苦参具有显著的抗病毒作用。从多个路径阐述苦参抗冠状病毒作用的可能相关机制,如通过I型干扰素、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苦参碱类生物碱等途径,拟为COVID-19的临床治疗和相关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 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作用机制 型干扰素 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信号通路 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在宿主天然免疫信号通路中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7
2
作者 杨星星 王凯 +2 位作者 陈晓娟 邢雅玲 陈忠斌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97-405,共9页
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作为一种接头蛋白在调节宿主天然免疫信号通路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Toll样受体(TLR)和RIG-Ⅰ样受体(RLR)等细胞模式识别受体识别入侵的病原体并将信号传递给MAVS,MAVS通过刺激下游的TBK1复合体和IKK复合体分... 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作为一种接头蛋白在调节宿主天然免疫信号通路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Toll样受体(TLR)和RIG-Ⅰ样受体(RLR)等细胞模式识别受体识别入侵的病原体并将信号传递给MAVS,MAVS通过刺激下游的TBK1复合体和IKK复合体分别活化NF-κB和IRF3等信号通路,进而激活干扰素α/β表达,诱发细胞内抗感染天然免疫反应.MAVS除定位线粒体外,也可定位于过氧化物酶体上.MAVS在细胞内的不同定位决定了其在早期快速和持续性抗病毒天然免疫中的不同调节机制.MAVS只有同时定位在过氧化物酶体和线粒体上才可诱导干扰素刺激基因(ISG)快速且稳定地表达.本文通过对MAVS的发现、结构、细胞定位及其在天然免疫信号通路中的调控机制等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揭示MAVS蛋白在细胞内天然免疫信号通路中的重要调节作用,为研究病毒逃逸宿主天然免疫的机制和研究新型抗病毒免疫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VS 天然免疫 型干扰素 RIG- TLR
下载PDF
SARS-CoV-2 membrane glycoprotein M antagonizes the MAVS-mediated innate antiviral response 被引量:17
3
作者 Yu-Zhi Fu Su-Yun Wang +4 位作者 Zhou-Qin Zheng Yi Huang Wei-Wei Li Zhi-Sheng Xu Yan-Yi Wang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3期613-620,共8页
A novel SARS-related coronavirus(SARS-CoV-2)has recently emerged as a serious pathogen that causes high morbidity and substantial mortality.However,the mechanisms by which SARS-CoV-2 evades host immunity remain poorly... A novel SARS-related coronavirus(SARS-CoV-2)has recently emerged as a serious pathogen that causes high morbidity and substantial mortality.However,the mechanisms by which SARS-CoV-2 evades host immunity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Here,we identified SARS-CoV-2 membrane glycoprotein M as a negative regulator of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We found that the M protein interacted with the central adaptor protein MAVS in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 pathways.This interaction impaired MAVS aggregation and its recruitment of downstream TRAF3,TBK1,and IRF3,leading to attenuation of the innate antiviral response.Our findings reveal a mechanism by which SARS-CoV-2 evades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 and suggest that the M protein of SARSCoV-2 is a potential targe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ARS-CoV-2 interven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CoV-2 Membrane glycoprotein M MAVS typeinterferon Innate immunity
原文传递
Ⅰ型单纯疱疹病毒潜伏感染及其应激复发 被引量:11
4
作者 罗卓 颜畅 +2 位作者 李怡芳 栗原博 何蓉蓉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85-1190,共6页
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是常见的病原体,人是其唯一自然宿主。原发感染后,HSV-1在上皮细胞大量复制,然后沿轴突逆行至感觉神经节并潜伏下来。当机体在一定的应激负荷下,潜伏感染的病毒重新激活,从而造成复发性疾病。因此,阐明病毒潜伏... 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是常见的病原体,人是其唯一自然宿主。原发感染后,HSV-1在上皮细胞大量复制,然后沿轴突逆行至感觉神经节并潜伏下来。当机体在一定的应激负荷下,潜伏感染的病毒重新激活,从而造成复发性疾病。因此,阐明病毒潜伏感染及应激复发的相关机制,将对Ⅰ型单纯疱疹病毒预防、治疗和控制带来新的启示。该文就HSV-1潜伏感染与应激复发的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单纯疱疹病毒 潜伏 复发 应激 型干扰素 免疫逃逸
下载PDF
STING在宿主天然免疫信号通路中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郑洋 邢雅玲 +3 位作者 陈晓娟 杨星星 王凯 陈忠斌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14,共10页
STING(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是天然免疫信号通路中一种新发现的蛋白质,在防御病毒及胞内细菌感染、介导Ⅰ型IFN产生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来自病原体的B型DNA与5′-3p dsRNA暴露在宿主细胞中后被相应的模式识别受体识别,通过... STING(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是天然免疫信号通路中一种新发现的蛋白质,在防御病毒及胞内细菌感染、介导Ⅰ型IFN产生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来自病原体的B型DNA与5′-3p dsRNA暴露在宿主细胞中后被相应的模式识别受体识别,通过不同的通路传递信号给STING.STING随后通过相似的机制招募TBK1激活IRF3,诱导干扰素表达.对细菌中的环二核苷酸c-di-GMP和c-di-AMP,STING则可以直接作为模式识别受体引发Ⅰ型干扰素反应.此外STING还能激活STAT6诱导特异趋化因子产生,吸引各种免疫细胞抵抗病毒感染.本文通过对STING的发现、结构、定位、功能、机理以及调节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揭示病毒逃逸天然免疫调节机制和抗病毒新型免疫调节剂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免疫 型干扰素 STING DSRNA DSDNA
下载PDF
血必净注射液对多种病毒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张美琦 王浩嘉 +4 位作者 李艺颖 王靳勇 王雪娇 王遥 贾鑫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22年第9期1697-1705,共9页
目的在细胞水平评价血必净注射液(简称血必净)对水疱性口炎病毒(VSV)、甲型流感病毒(H1N1)、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等多种病毒复制的影响,并探讨其与免疫系统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CCK-8法检测血必净对A549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流... 目的在细胞水平评价血必净注射液(简称血必净)对水疱性口炎病毒(VSV)、甲型流感病毒(H1N1)、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等多种病毒复制的影响,并探讨其与免疫系统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CCK-8法检测血必净对A549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血必净对VSV-eGFP、H1N1、HSV-1复制的影响;利用碘化丙啶(PI)染色检测血必净对病毒引起的细胞死亡的影响;qRT-PCR检测血必净对干扰素(IFN)及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mRNA水平的影响,以及其对病毒引起的促炎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血必净以剂量相关方式抑制VSV、H1N1及HSV-1等病毒的复制(P<0.001),并显著减少病毒诱发的细胞死亡(P<0.05);血必净能有效降低病毒感染诱导的IL1Β、IL6、TNFΑ基因的表达(P<0.05),并抑制IFIT1、IFIT2等ISGs的表达(P<0.05)。结论血必净能在体外抑制多种病毒的复制,降低病毒诱导的细胞死亡和炎症反应,其抗病毒的机制可能独立于Ⅰ型IFN信号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必净注射液 病毒 细胞死亡 型干扰素 炎症因子
原文传递
Ⅰ型干扰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过度激活的机制 被引量:7
7
作者 李梦迪 王吉波 《医学综述》 2020年第9期1701-1706,共6页
在正常免疫应答过程中,干扰素(IFN)在机体内起到防御病毒的作用。Ⅰ型干扰素(Ⅰ-IFN)作为IFN的重要组分之一,可能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SLE是一种病因复杂,累及... 在正常免疫应答过程中,干扰素(IFN)在机体内起到防御病毒的作用。Ⅰ型干扰素(Ⅰ-IFN)作为IFN的重要组分之一,可能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SLE是一种病因复杂,累及多组织、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Ⅰ-IFN系统过度激活可能是SLE发病的原因之一,其机制主要包括Ⅰ-IFN诱导剂的存在、Ⅰ-IFN通路基因组成的异质性以及产生Ⅰ-IFN细胞的异常激活。鉴于Ⅰ-IFN在SLE中的重要作用,已将其作为治疗靶标进行相关药物的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型干扰素 型干扰素系统激活
下载PDF
SARS-CoV-2非结构蛋白1抑制Ⅰ型干扰素应答反应 被引量:7
8
作者 马睿忆 董晓婧 +2 位作者 肖霞 雷晓波 王健伟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21年第2期116-119,共4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非结构蛋白1(nonstructural protein 1,NSP1)对Ⅰ型干扰素(type Ⅰ interferon,IFN-Ⅰ)应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为研究SARS-CoV-2的NSP1对I型IF...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非结构蛋白1(nonstructural protein 1,NSP1)对Ⅰ型干扰素(type Ⅰ interferon,IFN-Ⅰ)应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为研究SARS-CoV-2的NSP1对I型IFN产生的影响,构建NSP1表达质粒,并通过免疫荧光检测其蛋白表达能力。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NSP1对IFN-β启动子激活的作用。构建NSP1突变体M1(K163AH164A)和M2(△161-180),验证突变位点对IFN-β启动子激活的影响。结果NSP1显著抑制维甲酸诱导基因蛋白Ⅰ、黑色素瘤分化相关蛋白5、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TANK结合激酶1、干扰素调节因子3、干扰素调节因子7诱导的下游IFN-β启动子的激活,并对Ⅰ型IFN通路的各关键分子的蛋白表达具有抑制作用,NSP1 C端的KH基序是其发挥抑制作用的关键位点。结论SARS-CoV-2 NSP1能够拮抗宿主Ⅰ型干扰素免疫应答,实现病毒的天然免疫逃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CoV-2 NSP1 型干扰素
原文传递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Nsp7的亚细胞定位和对Ⅰ型干扰素应答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李红杰 王晓雪 +6 位作者 高冬生 黄慧敏 陈陆 常洪涛 王川庆 李永涛 赵军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01-507,共7页
为研究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非结构蛋白7(nonstructural protein 7,Nsp7)的亚细胞定位和对细胞Ⅰ型干扰素(IFN)应答的影响,本试验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Nsp7基因序列,克隆了PEDV中国流行毒株Nsp7基因并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AGGS-Nsp7;采用W... 为研究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非结构蛋白7(nonstructural protein 7,Nsp7)的亚细胞定位和对细胞Ⅰ型干扰素(IFN)应答的影响,本试验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Nsp7基因序列,克隆了PEDV中国流行毒株Nsp7基因并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AGGS-Nsp7;采用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Nsp7在细胞中的表达和分布;通过报告基因法、ELISA以及病毒复制抑制试验评估Nsp7对Ⅰ型IFN应答的影响。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PEDV Nsp7基因大小为249bp,在不同PEDV毒株间高度保守;Western blot结果显示,Nsp7能够在转染细胞中高效表达;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显示Nsp7主要定位在细胞质,仅少量分布在细胞核;双荧光报告基因试验表明Nsp7能显著抑制IFN-β启动子活性,ELISA结果显示Nsp7能显著抑制IFN-β蛋白的表达,同时水疱性口炎病毒复制抑制试验显示Nsp7明显抑制poly(I:C)介导的Ⅰ型IFN的抗病毒作用。结果提示,Nsp7作为PEDV的保守蛋白,具有拮抗Ⅰ型IFN应答的功能,为探讨和揭示PEDV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机制及指导临床疫苗使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非结构蛋白7 型干扰素 天然免疫应答
下载PDF
高致病性流感病毒逃逸宿主固有免疫清除作用的机制 被引量:6
10
作者 徐建青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53-1155,1162,共4页
重症流感(如H7N9与H5N1)感染可诱导高水平炎症因子应答,但Ⅰ类干扰素应答较低甚至缺失,至今对高致病性流感病毒逃逸宿主干扰素抑制通路的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对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做简要概述,并提出未来需要进一步回答的科学问题。
关键词 高致病性流感 固有免疫应答 免疫逃逸 类干扰素 高炎症因子血症
下载PDF
18β-甘草次酸增强固有免疫细胞中Ⅰ型干扰素响应进而协同抑制肝癌生长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硕 白金钊 刘闰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5034-5043,共10页
目的在固有免疫细胞中明确18β-甘草次酸对I型干扰素通路的激动活性,并评价其在肝癌模型小鼠中的协同抑瘤作用。方法CCK-8法检测18β-甘草次酸对RAW264.7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qRT-PCR法检测18β-甘草次酸对免疫细胞[RAW264.7细胞、小鼠... 目的在固有免疫细胞中明确18β-甘草次酸对I型干扰素通路的激动活性,并评价其在肝癌模型小鼠中的协同抑瘤作用。方法CCK-8法检测18β-甘草次酸对RAW264.7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qRT-PCR法检测18β-甘草次酸对免疫细胞[RAW264.7细胞、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BMDM)、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ndritic cells,BMDC)]中干扰素β1(interferon beta 1,Ifnb1)、干扰素刺激基因15(interferon stimulated gene 15,Isg15)和干扰素诱导蛋白1(interferon-induced protein with tetratricopeptide repeats 1,Ifit1)mRNA表达的影响;qRT-PCR法检测18β-甘草次酸与干扰素α2(interferon alpha 2,IFNα2)联用对免疫细胞中Isg15和Ifit1 m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18β-甘草次酸对IFNα2诱导的RAW264.7细胞Janus激酶1(Janus kinase 1,JAK1)、酪氨酸激酶2(tyrosine kinase 2,TYK2)、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1(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1,STAT1)和STAT2磷酸化水平的影响。C57BL/6小鼠通过原位移植瘤手术建立肝癌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奥沙利铂组和奥沙利铂+18β-甘草次酸组,给予奥沙利铂和18β-甘草次酸治疗,评价小鼠体质量变化、肿瘤质量、脾质量、肝质量和肝脏系数。结果18β-甘草次酸显著升高了Ifnb1、Isg15和Ifit1的mRNA表达水平(P<0.05、0.01、0.001),协同增强了IFNα2诱导的Isg15和Ifit1的mRNA表达(P<0.05、0.01、0.001);18β-甘草次酸促I型干扰素的活性可能依赖于其对IFNα2诱导的下游信号转导关键蛋白JAK1、TYK2、STAT1、STAT2磷酸化的增强作用(P<0.05、0.01、0.001)。18β-甘草次酸与奥沙利铂联用显著抑制了小鼠肝细胞癌原位移植瘤的恶性生长(P<0.01),并改善了奥沙利铂毒性相关的体质量下降。结论18β-甘草次酸能够激活JAK-STAT信号并诱导I型干扰素下游ISGs的表达,同时能与奥沙利铂协同抑制肝癌生长,从而发挥激活肿瘤免疫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Β-甘草次酸 型干扰素 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肝癌 免疫调控
原文传递
cGAS-STING信号通路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被引量:5
12
作者 俞宛君 夏圣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1772-1779,共8页
cGAS-STING信号通路是天然免疫系统中重要的模式识别及效应通路之一,主要负责识别存在于细胞浆的DNA分子,并激活下游信号通路产生Ⅰ型干扰素(IFN-Ⅰ)和其他炎症因子。cGAS-STING通路的适当激活有助于机体实现自我保护,而过度激活则可导... cGAS-STING信号通路是天然免疫系统中重要的模式识别及效应通路之一,主要负责识别存在于细胞浆的DNA分子,并激活下游信号通路产生Ⅰ型干扰素(IFN-Ⅰ)和其他炎症因子。cGAS-STING通路的适当激活有助于机体实现自我保护,而过度激活则可导致自身反应性炎症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AID)的发生。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cGAS-STING信号通路的异常与AI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了解cGAS-STING通路的发生机制有助于提高人们对AID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实现对AID的诊治。本文就近年来cGAS-STING信号通路与AID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GAS-STING信号通路 自身免疫性疾病 天然免疫 型干扰素
下载PDF
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激动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娅 吴硕 李玉环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1-618,共8页
cGAS-STING通路作为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识别来自病原微生物和宿主细胞的胞质DNA,诱导Ⅰ型干扰素的分泌和炎症细胞因子的生成,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抵抗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及增强机体抗肿瘤活性等。该文简要介绍了cGAS-STING通... cGAS-STING通路作为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识别来自病原微生物和宿主细胞的胞质DNA,诱导Ⅰ型干扰素的分泌和炎症细胞因子的生成,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抵抗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及增强机体抗肿瘤活性等。该文简要介绍了cGAS-STING通路的生物学功能,主要聚焦于STING激动剂的研究进展,包括CDN类和Non-CDN类STING激动剂的药理作用及其研究阶段,总结与展望STING激动剂研发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以期为后续相关药物的研发和疾病治疗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GAS-STING通路 免疫应答 STING激动剂 型干扰素 抗肿瘤免疫 抗感染免疫
下载PDF
环化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信号通路在干燥综合征唇腺组织中的表达研究
14
作者 李霞 田真 +1 位作者 万东山 赵义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723-727,I0004,共6页
目的初步探讨环化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信号通路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唇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疾病特征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的19例确诊pSS及性别年... 目的初步探讨环化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信号通路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唇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疾病特征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的19例确诊pSS及性别年龄匹配的7例单纯口干症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及唇腺标本,进行cGAS免疫荧光染色,蛋白印迹法进一步测定及确证cGAS-STING信号通路分子[cGAS、磷酸化STING(pSTING)、磷酸化干扰素调节因子3(pIRF3)及磷酸化TBK结合激酶1(pTBK1)]在2组唇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正态分布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组间比较用Mann-WhitneyU检验。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究临床特征与分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免疫荧光法显示pSS组唇腺组织腺泡间质内可见表达cGAS阳性的细胞大量浸润,而在对照组唇腺组织内不表达或少量表达cGAS阳性细胞,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7,P=0.001)。同时pSS患者唇腺组织cGAS表达水平与灶性指数(FS)具有相关性(r=0.55,P=0.014)。进一步行蛋白印迹分析,pSS组与对照组唇腺组织表达cGAS与pSTIN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73±0.39与0.18±0.05,t=2.38,P=0.049和0.91±0.17与0.23±0.10,t=2.17,P=0.043)。并且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唇腺组织中cGAS的表达水平与pSTING的表达具有相关性(r=0.82,P=0.001)。而唇腺组织中cGAS的表达水平与临床表现、血清学指标(IgG水平、RF滴度、C3水平和自身抗体阳性率)及病情活动度(ESSDAI评分)无相关性。结论cGAS-STING信号通路在pSS患者唇腺组织中存在激活,可能参与了其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 cGAS-STING信号通路 分子表达 型干扰素
原文传递
IRF3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许中满 吴思铭 +2 位作者 王晓玲 钟田雨 张文娟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315-320,共6页
乳腺癌作为全球女性健康的重大挑战,其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干扰素调节因子3(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3,IRF3)属于人类干扰素调节因子(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s,IRFs)家族的一员,是一个关键的转录因子。IRF3在天... 乳腺癌作为全球女性健康的重大挑战,其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干扰素调节因子3(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3,IRF3)属于人类干扰素调节因子(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s,IRFs)家族的一员,是一个关键的转录因子。IRF3在天然免疫应答的信号传递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近年来研究揭示了IRF3在肿瘤免疫学领域的关键作用,特别是在乳腺癌中。IRF3不仅调节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凋亡,而且通过诱导Ⅰ型干扰素(type Ⅰ interferons,IFN-Ⅰ)及其他重要细胞因子的产生,对肿瘤细胞的行为产生影响。然而,在乳腺癌中,IRF3的激活受到多种机制的抑制,这包括阻断IRF3依赖的细胞凋亡途径和通过调节微RNA表达来抑制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等。在特定情况下,IRF3还可能促进乳腺癌发生及复发。本综述全面探讨了IRF3的基本特征、参与的信号通路、在乳腺癌发展中的作用及当前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总结了基于IRF3作用机制的潜在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调节因子3 乳腺癌 型干扰素 免疫治疗
下载PDF
cGAS-STING信号通路:类风湿关节炎的潜在治疗靶点
16
作者 苏蓉慧 程丽云 +3 位作者 字晓宇 王会 李小峰 王彩虹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0-467,共8页
环磷酸鸟苷-腺苷酸合成酶-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cyclic GMP-AMP synthase-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cGAS-STING)信号通路作为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胞质DNA识别的主要途径,cGAS可由多种胞质双链DNA触发,成为连接自身免疫... 环磷酸鸟苷-腺苷酸合成酶-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cyclic GMP-AMP synthase-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cGAS-STING)信号通路作为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胞质DNA识别的主要途径,cGAS可由多种胞质双链DNA触发,成为连接自身免疫、无菌炎症反应和细胞衰老的重要桥梁。近年来,cGAS-STING通路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中,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通过cGAS-STING通路引发Ⅰ型干扰素反应、加速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anti-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ACPA)产生;此外,cGAS-STING通路还通过促进成纤维细胞样滑膜细胞增殖活化、M1型巨噬细胞极化参与滑膜炎及骨破坏,参与RA的发生发展。抑制cGAS-STING通路或其下游信号通路可以减少RA的滑膜炎症,cGAS-STING通路可能是RA的潜在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GAS-STING信号通路 类风湿关节炎 型干扰素 胞质DNA感受器
原文传递
DDX60促进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PBMCs中Ⅰ型干扰素的表达
17
作者 袁勋 王宇扬 孟姝 《基础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7期959-964,共6页
目的探究DExD/H盒解旋酶60(DDX60)通过调控dsDNA-cGAS-IFN-Ⅰ通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进展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分析RNA测序数据集发现DDX60 mRNA水平在SLE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的差异。分析SLE患者PBMCs的DDX60 mRN... 目的探究DExD/H盒解旋酶60(DDX60)通过调控dsDNA-cGAS-IFN-Ⅰ通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进展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分析RNA测序数据集发现DDX60 mRNA水平在SLE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的差异。分析SLE患者PBMCs的DDX60 mRNA水平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关系。通过α干扰素(IFN-α)刺激人源单核细胞系THP-1,明确DDX60是否为干扰素诱导基因(ISG)。通过沉默和敲除DDX60,再转染双链DNA(dsDNA)poly(dA:dT),利用RT-qPCR检测β1干扰素(IFNB1)的mRNA水平。结果RNA测序数据集和RT-qPCR结果表明DDX60在SLE患者PBMCs中高表达。相关性分析表明,SLE患者PBMCs的DDX60 mRNA水平与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关系。IFN-α可以诱导THP-1细胞表达DDX60,表明DDX60是ISG。沉默DDX60后,poly(dA:dT)诱导的IFNB1 mRNA水平显著降低。结论DDX60在SLE患者PBMCs中高表达,IFN-Ⅰ-DDX60-dsDNA-cGAS-IFN-Ⅰ正反馈通路参与SLE进展,可能成为SLE临床诊治的靶点,具有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xD/H盒解旋酶60(DDX60) 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GAS) 型干扰素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下载PDF
HBx蛋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诱导肝细胞表达Ⅰ型干扰素的研究
18
作者 潘颖 杨凯 +3 位作者 陈谨 孙蓓蓓 田平平 张发苏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2-255,共4页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对Ⅰ型干扰素表达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相关机制。方法:以HepG2细胞和稳转HBV基因组的HepG2.2.15细胞为模型,转染针对乙型肝炎病毒X(HBx)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HBx-siRNA]至HepG2.2.15细胞,转染HBx蛋白表达...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对Ⅰ型干扰素表达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相关机制。方法:以HepG2细胞和稳转HBV基因组的HepG2.2.15细胞为模型,转染针对乙型肝炎病毒X(HBx)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HBx-siRNA]至HepG2.2.15细胞,转染HBx蛋白表达质粒pEGFP-HBx至HepG2细胞,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各细胞中的IFN-α、IFN-β mRNA含量,荧光显微镜观察HepG2细胞内质粒pEGFP-HBx的表达,Western blot技术分析各细胞中HBx和p-IRF3蛋白含量变化,以探讨HBV通过HBx蛋白对Ⅰ型干扰素表达的影响。结果:IFN-α和IFN-β mRNA在HepG2.2.15细胞中的含量略高于HepG2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A干扰抑制HepG2.2.15细胞中HBx蛋白的表达后,细胞中IFN-α、IFN-β mRNA含量显著升高,转染pEGFP-HBx的HepG2细胞中Ⅰ型干扰素的基因表达量和p-IRF3的蛋白表达量均降低。结论:HBV通过HBx蛋白抑制IRF3蛋白的活化,从而抑制Ⅰ型干扰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HBX蛋白 型干扰素 IRF3蛋白
下载PDF
选择性自噬受体对SLE患者Ⅰ型IFN过表达调节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孙平 魏正萍 付萍 《现代免疫学》 CAS 2024年第1期61-64,71,共5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也被称为Ⅰ型IFN特征性疾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内过度免疫应答和Ⅰ型IFN的过量表达为该病的主要特征。在固有免疫应答过程中,核酸感受器对于病原体及体内...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也被称为Ⅰ型IFN特征性疾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内过度免疫应答和Ⅰ型IFN的过量表达为该病的主要特征。在固有免疫应答过程中,核酸感受器对于病原体及体内核酸的过度反应是导致患者体内Ⅰ型IFN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调节体内过度免疫反应及Ⅰ型IFN的过量表达对于缓解病情有重要作用。自噬作为调控机体稳态的重要过程可以抑制Ⅰ型IFN应答。该文就选择性自噬受体三方基序蛋白21(tripartite motif 21,TRIM21)、干扰素基因刺激物(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TING)、p62通过介导多种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调节因子的自噬来影响Ⅰ型IFN应答展开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型干扰素 自噬受体
原文传递
Ⅰ型干扰素在细菌性肺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0
作者 李涵 戴德嘉 +1 位作者 何家康 梁正敏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5-99,共5页
细菌性肺炎是免疫功能受损的人和哺乳动物临床上最常见的感染性肺炎,常表现为肺实质性急性炎症,引起人和动物的高发病率和病死率。Ⅰ型干扰素在细菌感染的反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在不同的细菌感染中,Ⅰ型干扰素对宿主产生有益或有害的... 细菌性肺炎是免疫功能受损的人和哺乳动物临床上最常见的感染性肺炎,常表现为肺实质性急性炎症,引起人和动物的高发病率和病死率。Ⅰ型干扰素在细菌感染的反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在不同的细菌感染中,Ⅰ型干扰素对宿主产生有益或有害的作用;在一些细菌感染过程中,Ⅰ型干扰素对宿主产生双重作用。论文综述了Ⅰ型干扰素在细菌性肺炎中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Ⅰ型干扰素在不同细菌性肺炎中发挥的作用及机制,为细菌性肺炎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肺炎 型干扰素 作用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