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禹娶涂山”的考古学考察 被引量:3
1
作者 叶文宪 《中原文物》 2002年第4期28-31,共4页
由中原龙山文化王湾类型发展而成的二里头文化二里头类型是夏文化 ,而分布在豫东皖西北的王油坊类型和属于淮夷的涂山氏文化遗存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考古资料证明 ,二里头文化的遗址已经分布到了豫东 ,并对江淮地区的土著文化产生过强... 由中原龙山文化王湾类型发展而成的二里头文化二里头类型是夏文化 ,而分布在豫东皖西北的王油坊类型和属于淮夷的涂山氏文化遗存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考古资料证明 ,二里头文化的遗址已经分布到了豫东 ,并对江淮地区的土著文化产生过强烈的影响 ,这一事实正好为“禹娶涂山”提供了一个考古学的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涂山氏 二里头文化 考古学 夏文化 龙山文化 中原 文化遗存 事实 土著文化 西北
原文传递
涂山地望再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陈立柱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12-19,共8页
夏人的祖先鲧死后化于渚 ,地在伊水之滨的三涂山旁。渚的合读即涂、即羽 ,三涂即是渚周方言的读音 ,即渚的异读。涂山、羽山、三涂山实为一山 ,双音与单语的区别缘于方音的不同。其地为夏人的祖山圣地 ,禹合诸侯于涂山即是在祖... 夏人的祖先鲧死后化于渚 ,地在伊水之滨的三涂山旁。渚的合读即涂、即羽 ,三涂即是渚周方言的读音 ,即渚的异读。涂山、羽山、三涂山实为一山 ,双音与单语的区别缘于方音的不同。其地为夏人的祖山圣地 ,禹合诸侯于涂山即是在祖山大会诸侯 ,于宗庙赏罚黜陟。这是夏时的礼法。会稽是越语羽(涂 )字的复音形式 ,禹合诸侯于会稽出于越人 ,或者是越人的伪造 ,也有可能是夏之后人辗转迁徙于此 ,奉禹之祀于其地 ,将旧地名带入新地方 ,由当地语音读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涂山 墠渚 三涂 羽山 会稽 祖山
下载PDF
涂山森林群落草本层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空间格局
3
作者 吴红宝 赵建荣 +4 位作者 高壮壮 虞俊松 陈亚 杨石 杨天傲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44-52,共9页
目的:探讨涂山风景区森林群落草本层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在海拔梯度上的空间变化规律。方法:以淮河流域涂山风景区森林群落草本层植物为研究对象,2021年9月采用样方调查法对其植物高度、盖度及地上生物量沿海拔梯度变化进行野外... 目的:探讨涂山风景区森林群落草本层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在海拔梯度上的空间变化规律。方法:以淮河流域涂山风景区森林群落草本层植物为研究对象,2021年9月采用样方调查法对其植物高度、盖度及地上生物量沿海拔梯度变化进行野外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海拔梯度间植物物种及组成类群差异明显,中等海拔梯度物种数显著低于低海拔和高海拔梯度(P<0.05),但中等海拔梯度优势种物种重要值比例最高,为94.0%;中等海拔梯度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显著低于高、低海拔区域(P<0.05),而其地上生物量则显著高于低海拔区域(P<0.05);总体上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呈“U”型分布格局,而地上生物量则呈单峰分布格局;除Pielou指数外,地上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在海拔上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植物高度和盖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淮河流域涂山风景区不同海拔梯度森林群落草本层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差异,对认识研究区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群落生物多样性分异规律及揭示森林生态系统植物资源现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草本层 海拔 涂山
下载PDF
“禹娶涂山”在巢湖甄辨 被引量:3
4
作者 宁业高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68-75,共8页
"禹娶涂山"与"涂山之会",是大禹前期奋斗过程中两个决定命运、象征成功的重大节点,故"涂山"被视为夏王朝诞生摇篮之地,夏文化兴盛发祥之地。涂山在何处,向来诸说纷呈,各持其据,互相抵牾,彼此否定。至清... "禹娶涂山"与"涂山之会",是大禹前期奋斗过程中两个决定命运、象征成功的重大节点,故"涂山"被视为夏王朝诞生摇篮之地,夏文化兴盛发祥之地。涂山在何处,向来诸说纷呈,各持其据,互相抵牾,彼此否定。至清代成定论:涂山在巢湖,余说均非。巢湖是大禹治水并成功之地,是夏启出生并成长之地,也是夏桀逃亡并终结之地。"夏之兴也以涂山,桀之放也以妺喜。"司马迁通过最具典型色彩的人事节点,揭示了夏后氏由艰苦奋斗兢兢业业而兴而旺、夏王朝缘横暴跋扈腐化堕落而衰而亡的政治大义和社会逻辑。而"夏之兴"与"桀之放"盖于巢湖复叠,圈划了一个连续17王、长达500年的史程大圆圜,使得夏文化成为巢湖文明的远古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涂山 夏禹 偃攸 巢县 巢湖
下载PDF
大禹的传说与西羌文化 被引量:3
5
作者 黄剑华 《地方文化研究》 2017年第4期14-32,共19页
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最古老的民族,西羌文化具有绚丽多彩的丰富内涵,本文将大禹的传说与西羌文化联系起来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一得之见。大禹兴于西羌,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率领各族人民疏通江河、治理水患的伟大人物。文献记载大禹... 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最古老的民族,西羌文化具有绚丽多彩的丰富内涵,本文将大禹的传说与西羌文化联系起来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一得之见。大禹兴于西羌,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率领各族人民疏通江河、治理水患的伟大人物。文献记载大禹有很多传说,也给后世留下了很多未解之谜,比如治理水患是从哪里开始的?大禹采用了哪些治水方式才获得了成功?大禹娶涂山氏之女的地方究竟在哪里?大禹在何处得到了金简玉书?南岳衡山的岣嵝碑是否确有其事?羌族的白石崇拜和大禹又有什么关系?羌族巫师的由来与释比图经起源于何时?这些都是引人入胜的话题。文章对其作了一一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 涂山氏 岣嵝碑 西羌文化 白石崇拜 释比图经
下载PDF
禹娶之涂山与禹合诸侯之涂山非是一地 被引量:2
6
作者 陈立柱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83-89,共7页
禹合诸侯于涂山,为其父鲧死而升化的墠渚之旁山,本夏人圣地,在故陆浑县南,略可当《山海经·中山经》之堵山,《水经·伊水注》之孤山,在二里头夏文化区的中心地带;禹娶之涂山氏,本为蜀山氏,在汝颍上游至南阳一带,以独(蜀)山为宗... 禹合诸侯于涂山,为其父鲧死而升化的墠渚之旁山,本夏人圣地,在故陆浑县南,略可当《山海经·中山经》之堵山,《水经·伊水注》之孤山,在二里头夏文化区的中心地带;禹娶之涂山氏,本为蜀山氏,在汝颍上游至南阳一带,以独(蜀)山为宗山,考古文化上属二里头文化的南部地区,两族世为婚姻,故禹与涂山氏能“通之于台桑”,幽会于桑间陌上;涂与蜀、堵、浊、独等古音相近,又都和禹牵联在一起,口口相传混而不辨。有关涂山的研究,大多是猜测或以理度之,缺少综合性的历史分析,这是这一问题的研究不能令人满意的原因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涂山 蜀山 堵山
下载PDF
略论新石器中晚期涂山石崇拜文化艺术内蕴 被引量:2
7
作者 万惠玲 《蚌埠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43-45,共3页
以新石器中晚期涂山石崇拜为视角,对其包含的文化艺术内蕴进行分析;从周边新石器时代石器造型特点与审美意识等线索着手,探索出人类在生存实践中对石的喜爱演化为对石的精神崇拜。石崇拜文化的发展演变与涂山早期的艺术起源、宗教文化... 以新石器中晚期涂山石崇拜为视角,对其包含的文化艺术内蕴进行分析;从周边新石器时代石器造型特点与审美意识等线索着手,探索出人类在生存实践中对石的喜爱演化为对石的精神崇拜。石崇拜文化的发展演变与涂山早期的艺术起源、宗教文化、生殖崇拜、祭祀巫术相互联系,对当代地域民俗艺术产生深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中晚期 涂山 石崇拜 艺术内蕴 民俗文化
下载PDF
九江、涂山、会稽考 被引量:2
8
作者 刘俊男 《云梦学刊》 2002年第1期49-52,共4页
大禹时的九江、涂山、会稽与战国秦汉以后的同名地点地望不同 ,大禹至春秋时的九江在湖南 ,涂山即会稽山 ,在湖南攸县一带。周穆王伐楚 (伐大越 )所至之九江及涂山之会的地望与大禹同。随大禹后代向北、东迁徙及楚吴、楚越及秦楚战争 ,... 大禹时的九江、涂山、会稽与战国秦汉以后的同名地点地望不同 ,大禹至春秋时的九江在湖南 ,涂山即会稽山 ,在湖南攸县一带。周穆王伐楚 (伐大越 )所至之九江及涂山之会的地望与大禹同。随大禹后代向北、东迁徙及楚吴、楚越及秦楚战争 ,楚国向东南扩张、迁移 ,吴越退至东南一隅直至灭亡 ,这些地名也一并移向东南 ,至秦汉设郡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 涂山 会稽 湖南攸县
下载PDF
《涂阳考》补订——元明两代大宁城别称涂阳
9
作者 胡廷荣 姚品文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9期30-32,共3页
本文对2010年姚品文在《太和正音谱笺评·附录》书中《涂阳考》一文的举证作补订,并对诸证据作进一步解读,进而认定元明两代大宁别称涂阳。另认定古诗中这一带的涂山是对涂阳(大宁城)一带山的泛指。
关键词 元明 大宁 涂阳 涂山
下载PDF
重庆涂山窑—酱园窑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14
10
作者 林必忠 李大地 杨爱民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8-53,共26页
酱园窑址是重庆涂山窑系的一处重要窑场,文化遗存丰富,窑炉密集,时代为北宋末至元初。该遗址的发掘使我们对涂山窑窑炉的分布规律、种类及其演变都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为研究重庆涂山窑提供了一批新资料。
关键词 重庆 涂山窑 酱园窑址
下载PDF
九尾狐新解 被引量:9
11
作者 蔡堂根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6-92,共7页
According to inscriptions on bones or tortoise shells and those on ancient bronze objects, “qiu"is the pictograph for a beast’s tail. Probably it referred specifically to the tail of a fox. That is why qiu in e... According to inscriptions on bones or tortoise shells and those on ancient bronze objects, “qiu"is the pictograph for a beast’s tail. Probably it referred specifically to the tail of a fox. That is why qiu in early times implied "being long and big", round and awry, or hairy, which can be proved by paronyms relevant to qiu. As qiu sounded similar to jiu, qiuwei later evolved into jiuwei with a slight change in pronunciation. Consequently the jiuwei fox literally meant the qiuwei fox, which refers to the big-tailed fox. In the ancient legend about Yu the Great marrying Lady Tushan, the jiuwei fox symbolized Yu instead of Lady Tushan. What’s more, the jiuwei of the white fox did not refer to nine tails as it literally means in Chinese but to a big tail, which metaphorically stands for big genitals that imply the desire for sexual intercourse and exceptional sexual ability. It was out of this very reason that the jiuwei became a proof of a marriage, and that the jiuwei fox would make the tribe large and prosperous. At the beginning, the jiuwei fox was treated merely as a kind of wizard beast. With the apotheosis of Dayu, however, the jiuwei fox became a kind of auspicious animal symbolizing peace and prosperity during the Han dynasty. Later, owing to deviation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aid ancient legend, the object that the jiuwei fox symbolized a shift from Yu to Lady Tushan, namely, from a man to a woman. Due to the oppression and prejudice placed against woma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orals, plus the widespread concept about a fox as an evil spirit, the jiuwei fox became a kind of lewd and (vicious) beast instead of an auspicious 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尾 九尾狐 大禹 涂山女
下载PDF
邹城市土山铁矿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及恢复治理措施 被引量:9
12
作者 马腾 李军 《山东国土资源》 2015年第11期42-46,共5页
通过对地质环境背景及现状调查研究,结合矿山实际生产情况,从地质灾害、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等方面进行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和预测评估。在此基础上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进行分区,然后对重点防治区与次重点防治... 通过对地质环境背景及现状调查研究,结合矿山实际生产情况,从地质灾害、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等方面进行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和预测评估。在此基础上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进行分区,然后对重点防治区与次重点防治区的露天采坑、尾矿库、表土存储场、选矿厂等主要设施提出相应的治理恢复措施,以有效避免和减少因矿山开采产生的地质灾害,对全面恢复矿山生态环境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山铁矿 影响评估 治理恢复 边坡整治 种植孔绿化 邹城市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南缘蚌埠隆起带荆山—涂山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再认识 被引量:8
13
作者 康丛轩 杨献忠 +4 位作者 蔡逸涛 宗雯 黄先觉 孔广林 李朝维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42-1253,共12页
对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蚌埠隆起带的荆山—涂山岩体进行了野外观察、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测得弱片麻状二长花岗岩体中U-Pb年龄为(160. 4±1. 3)~(162. 8±1. 8) Ma,为晚侏罗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测试结果显示,岩... 对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蚌埠隆起带的荆山—涂山岩体进行了野外观察、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测得弱片麻状二长花岗岩体中U-Pb年龄为(160. 4±1. 3)~(162. 8±1. 8) Ma,为晚侏罗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测试结果显示,岩体总体富硅、富碱,具有高钾钙碱、准铝—过铝质特征,LREE相对富集,具明显的正Eu异常,Ce异常不明显或无异常,K、P和Ti有较明显的亏损,Rb、Ba、U、La、Sr、Zr和Sm元素相对富集。成因类型判别图显示其具备I型花岗岩特征;锆石Lu-Hf同位素及全岩Sm-Nd同位素组成暗示其物质起源主要为新太古代陆壳,且岩浆源区主要为华北克拉通下地壳物质;构造环境判别图中,投影点落于火山弧花岗岩区域,暗示岩体形成于扬子克拉通沿郯庐断裂带俯冲于华北克拉通之下的构造背景,与华北克拉通晚侏罗世期间的动力学背景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蚌埠隆起带 荆山一涂山岩体 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PDF
涂山氏与女娲及其在夏人创世神话中的地位和作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开焱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37-43,共7页
涂山氏与女娲之间有很多类似性。她们都是古代南方的女神、都是禹的妻子、都是婚爱生殖之神、都是石神、都曾经被碎尸。因此,可以断定两者在远古夏人原初神话中本是同一个神祇,只是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被分离了。涂山氏女娲在夏人创世神... 涂山氏与女娲之间有很多类似性。她们都是古代南方的女神、都是禹的妻子、都是婚爱生殖之神、都是石神、都曾经被碎尸。因此,可以断定两者在远古夏人原初神话中本是同一个神祇,只是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被分离了。涂山氏女娲在夏人创世神话中具有重要地位,她生育了天空之神启、创造了人类、给人类制定了婚姻法规,她战胜了共工头触不周山导致的宇宙大灾难,最后她被儿神启杀死碎尸,尸化诸神万物,完成了夏人神话创世最后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涂山氏 女娲 夏人 创世神话
下载PDF
莱州市土山-东宋铁矿地质特征 被引量:5
15
作者 毕明光 孙亮亮 +2 位作者 解英芳 马世君 赵顺红 《山东国土资源》 2011年第2期8-11,共4页
通过近几年的地质找矿工作,莱州市土山—东宋地区发现了中型变质沉积铁矿床。矿床产于古元古代粉子山群小宋组二段底部的含铁岩系。矿石工业类型为需选弱磁性铁矿石,主要成因类型为磁铁黑云片岩型、磁铁变粒岩型。矿床范围内共划分了5... 通过近几年的地质找矿工作,莱州市土山—东宋地区发现了中型变质沉积铁矿床。矿床产于古元古代粉子山群小宋组二段底部的含铁岩系。矿石工业类型为需选弱磁性铁矿石,主要成因类型为磁铁黑云片岩型、磁铁变粒岩型。矿床范围内共划分了5个矿段40个矿体。该文以此为基础,对矿区地质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促进山东省铁矿地质勘查工作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 地质特征 土山-东宋 莱州市
下载PDF
土山汉墓出土封泥原生堆积地点及性质探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吕健 杜益华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7-75,共9页
徐州土山东汉彭城王墓封土中出土了大量封泥,目前已获4500余方,包括官印封、私印封及无字封等,时代几乎与西汉楚国相始终。土山所获封泥皆源自墓葬封土,并非其原生堆积,而是经过人力搬运导致的次生堆积。诸多西汉楚国的群卿、属县官印... 徐州土山东汉彭城王墓封土中出土了大量封泥,目前已获4500余方,包括官印封、私印封及无字封等,时代几乎与西汉楚国相始终。土山所获封泥皆源自墓葬封土,并非其原生堆积,而是经过人力搬运导致的次生堆积。诸多西汉楚国的群卿、属县官印及大量伴存的建筑构件表明土山封泥群的原生地点应为西汉楚国的丞相官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山汉墓 封泥 西汉楚国 丞相府
原文传递
“大禹治水”之“禹会诸侯”考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吉怀 《蚌埠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08-115,共8页
以蚌埠市西郊涂山下禹墟发掘成果为基础,联系典籍记载,对禹会诸侯这一史实进行了考证,最后得出结论:从出土文物与文献记载、科学分析及民间流传的资料相印证来看,蚌埠市属涂山即为禹会诸侯之所在。
关键词 涂山 大禹治水 禹会诸侯 遗址
下载PDF
徐州土山二号汉墓中白灰材料的科学研究
18
作者 李婷 王茜蔓 +5 位作者 贺康特 刘妍 杨富巍 鹿瑞聪 赵晓伟 张坤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61-1667,共7页
徐州土山二号墓是近年来发掘的一座重要的东汉早期诸侯王级墓葬,并成功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墓葬属于砖室墓,墓葬中多处、大量使用白灰的情况为同时期墓葬中所罕见,代表着当时高度发达的白灰生产和应用的工艺水平。白灰... 徐州土山二号墓是近年来发掘的一座重要的东汉早期诸侯王级墓葬,并成功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墓葬属于砖室墓,墓葬中多处、大量使用白灰的情况为同时期墓葬中所罕见,代表着当时高度发达的白灰生产和应用的工艺水平。白灰是中国古代应用最为广泛的胶凝材料之一,但目前针对它的科学研究仍存在着较大的空白。为深入探究土山二号白灰的成分和功用,对该墓中白灰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TG-DSC)、扫描电镜显微观察(SEM)、碘淀粉实验和多孔材密度、孔隙率、吸水率测试、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各类白灰样品进行了分析测试。研究结果显示,土山二号墓中的所有白灰样品均由天然石灰石经人工煅烧后生成,且没有添加骨料成分,反映出汉代时古人烧制石灰的工艺已经十分纯熟;白灰的原材料都来源于利用徐州本地青石类高钙天然材料烧制的石灰,碳酸钙含量到达了85%以上,说明当时在煅烧石灰时已经具有优选原材料的意识;石灰在墓中具有多种用途,包括墓室砖石墙体的砌筑灰浆、墓室踢脚线和顶券的装饰抹灰及棺内墓主尸身下防腐吸潮的衬灰等,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对石灰的性质有了相当的了解并能够将之善加利用;样品由于与外界自然环境接触,发生了明显的侵蚀和风化,亟需进行加固保护处理。该研究对于了解中国东汉时期古人对石灰性能的认识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等科技文明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续相关文物的保护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山汉墓 白灰 分析测试 科学研究
下载PDF
涂山大禹传说的可视化设计研究
19
作者 丁幸 魏国彬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89-95,共7页
涂山大禹传说是自远古时代起就在淮河流域流传的一种叙事体民间故事,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以涂山大禹传说为实践对象,论... 涂山大禹传说是自远古时代起就在淮河流域流传的一种叙事体民间故事,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以涂山大禹传说为实践对象,论述如何运用可视化语言实现民间传说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结果发现:从民间传说的人物角色、自然风物以及精神内涵3个要素着手,通过符号形象设计、文创设计以及包装设计3个可视化设计途径实现可视化语言的合理转变,可以使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满足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彰显大禹文化中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精神。由此得出结论:以涂山大禹传说为中心展开讨论,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设计的创新路径与方法,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发展,也可为我国民间故事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涂山大禹传说 非遗保护与发展 可视化设计
下载PDF
江苏徐州市土山二号汉墓发掘简报
20
作者 耿建军 原丰 +4 位作者 赵晓伟 郑洪全 陈钊(拍摄) 王恺 张敏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2-44,I0002,45-66,共26页
土山汉墓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徐州博物馆院内,地处云龙山北麓(图一)。其中心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4°15′11″、东经117°10′53″。土山实为古代墓葬的封土,《水经注》等文献记载其为“亚父冢”,俗称范增墓^([1])。
关键词 江苏徐州市 土山二号墓 楚王刘英 东汉时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