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带亚热带森林凋落物交互分解的养分动态 被引量:33
1
作者 刘强 彭少麟 +4 位作者 毕华 张洪溢 李志安 马文辉 李妮亚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4-32,共9页
为了探究全球变暖对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养分释放的影响 ,笔者在跨气候带的大尺度下进行了森林凋落物的交互分解实验 .在热带的尖峰岭和亚热带的鼎湖山各选样地 1个 ,它们有相似的海拔高度、土壤类型、年均降雨量及干湿季节律 ,年均气... 为了探究全球变暖对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养分释放的影响 ,笔者在跨气候带的大尺度下进行了森林凋落物的交互分解实验 .在热带的尖峰岭和亚热带的鼎湖山各选样地 1个 ,它们有相似的海拔高度、土壤类型、年均降雨量及干湿季节律 ,年均气温为主要差异 ,达 3 7℃ .各样地分别收集了 1 0种当地的优势树种的凋落叶 .其中 2个样地各自的优势种青皮和锥栗 ,2个样地均有的共同种荷木做为单种样 .1 0种凋落叶的等重量混合为混合样 ,共计6类凋落叶 ,交互置于 2个样地分解 .结果表明 :6类凋落叶在尖峰岭的分解速率显著大于在鼎湖山的分解速率 .凋落叶分解的表观Q1 0 在 3 7~ 7 5范围内 .在这个增温范围内 ,凋落叶分解加快的程度可达 1 36~ 3 0 6倍 ,鼎湖山凋落叶第 1年归还的N、P和C将分别增加 32 42、1 0 33和 74 1 1kg hm2 只在鼎湖山的分解中 ,分解速率常数k值与凋落叶初始质量参数木质素 N、木质素、木质素 P、木质素纤维素商 (HLQ)、C有显著的较高相关性 ,而在尖峰岭的分解中k值与凋落叶初始质量参数无显著相关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 亚热带 森林凋落物 交互分解 养分动态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人工林与次生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初查 被引量:34
2
作者 杨效东 沙丽清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16-123,共8页
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地区,对3类人工林和1类次生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蜱螨目和弹尾目在所查4类林地中为常年优势类群54类林地中,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均呈相同的季节消长规律:干热季(4月)>... 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地区,对3类人工林和1类次生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蜱螨目和弹尾目在所查4类林地中为常年优势类群54类林地中,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均呈相同的季节消长规律:干热季(4月)>雨季(8月)>干凉季(1月);各林地优势类群的种群数量在4月呈现剧增;次生林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个体数及多样性在全年高于人工林,林地表层土壤动物在全年明显多于底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 人工林 次生林 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海南省典型水库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的结构特征与水质评价 被引量:38
3
作者 高国敬 肖利娟 +2 位作者 林秋奇 胡韧 雷腊梅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4-150,共7页
为了解海南省主要供水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06年12月、2007年5月、2011年8月和12月对海南省五座典型水库进行浮游植物采样调查。共检测出浮游植物158种,以绿藻、蓝藻和硅藻为主;共鉴定出26个不同的功能类群,其中优势功能类群有... 为了解海南省主要供水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06年12月、2007年5月、2011年8月和12月对海南省五座典型水库进行浮游植物采样调查。共检测出浮游植物158种,以绿藻、蓝藻和硅藻为主;共鉴定出26个不同的功能类群,其中优势功能类群有7个,分别是以硅藻为代表种的C和P;以蓝藻为主要代表种的S1和K;以绿藻为主要代表种的J和F;以及以甲藻为主要代表种类的Lo。适应混合水体环境的功能类群有P、S1和F,适应较高营养水平水体环境的功能类群有K、J和C,以及大中型水体中广泛分布的功能类群Lo。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结构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枯水期浮游植物主要以C、P和S1功能类群为优势。浮游植物功能类群Q指数指出赤田水库和松涛水库丰水期为贫营养状态,枯水期为中营养状态;石碌水库全年均处于中营养状态;永庄水库和万宁水库是丰水期为富营养状态,枯水期为中营养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功能类群 群落结构 水库 热带
下载PDF
热带MJO对2009年11月我国东部大范围雨雪天气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35
4
作者 贾小龙 梁潇云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39-648,共10页
结合对历史资料的分析,研究了2009年11月热带地区一次强的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过程与11月我国东部大范围雨雪天气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2009年11月强的MJO过程是我国东部大范围雨雪天气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子。MJO对流11月上中旬在印... 结合对历史资料的分析,研究了2009年11月热带地区一次强的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过程与11月我国东部大范围雨雪天气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2009年11月强的MJO过程是我国东部大范围雨雪天气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子。MJO对流11月上中旬在印度洋地区异常活跃,尤其是MJO对流中心在第3位相(印度洋中东部)维持了9天(7—16日),对应了11月两次最强的降水(雪)过程。对MJO历史事件的合成分析显示,当MJO对流位于印度洋时,我国东部大部地区降水概率明显增加,温度偏低,与2009年11月的实况一致。中高纬地区大气环流的异常有可能受到热带MJO对流强迫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通过遥相关的方式来实现。当MJO对流位于印度洋时,有利于欧亚中高纬环流维持两脊一槽的分布,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东亚东部地区维持一条显著的对流活跃带,这些环流异常形势与2009年11月的实况也较一致,体现了MJO对热带外地区环流异常影响的一般特征。热带地区MJO对流的异常通过对流加热强迫,除引起大尺度纬向环流异常外,同样会引起经向环流异常,从而影响热带外地区环流。当MJO对流位于印度洋时,西太平洋地区为异常的下沉运动控制,东亚东部辐合上升,在热带和中纬度地区之间形成一个异常的经向环流圈,经向环流的存在进一步有利于低层低纬度水汽的向北输送,造成东部降水偏多。利用MJO的发展和演变,对于把握类似2009年11月这样的大范围雨雪气候异常很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JO 雨雪天气 印度洋 热带 中高纬
下载PDF
热带胶茶人工群落中土壤动物季节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7
5
作者 邓晓保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31-34,12,共5页
热带胶茶人工群落中土壤动物季节变化的研究邓晓保(中国科学院昆明生态研究所,650223)SeasonalVariationofSoilAnimalsinMan-MadeRubber-TeaCommunityinTro... 热带胶茶人工群落中土壤动物季节变化的研究邓晓保(中国科学院昆明生态研究所,650223)SeasonalVariationofSoilAnimalsinMan-MadeRubber-TeaCommunityinTropics.¥DengXi-aob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群落 橡胶 土壤动物 季节变异 热带林
下载PDF
热带亚热带森林叶凋落物交互分解的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刘强 彭少麟 +3 位作者 毕华 张洪溢 马文辉 李妮亚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6-89,共4页
为了检验全球变暖对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在跨气候带的大尺度下进行森林凋落物的交互分解实验,在热带的尖峰岭和亚热带的鼎湖山各选样地1个,它们有相似的海拔高度、土壤类型、年均降雨量及干湿季节律,气温为主要差异,年均气温相差3 7... 为了检验全球变暖对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在跨气候带的大尺度下进行森林凋落物的交互分解实验,在热带的尖峰岭和亚热带的鼎湖山各选样地1个,它们有相似的海拔高度、土壤类型、年均降雨量及干湿季节律,气温为主要差异,年均气温相差3 7℃。各样地分别收集了10种当地的优势树种的凋落叶.其中2个样地各自的优势种青皮和锥栗,2个样地均有的共同种荷木作为单种样。10种凋落叶的等重量混合为混合样,共计6类凋落叶,分别交互置于2个样地分解。结果表明:6类凋落叶在尖峰岭的分解速率显著地大于在鼎湖山的分解速率;凋落叶分解的表观Q10在3 7~7 5范围内。证实在这个温差范围内,凋落物分解加快的程度可达1 36~3 0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热带 亚热带 叶凋落物 交互分解
下载PDF
Use of probiotics and botanical extracts to improve ruminant production in the tropics: A review 被引量:23
7
作者 Muhammed A.Arowolo Jianhua He 《Animal Nutrition》 SCIE 2018年第3期241-249,共9页
Ruminant production, especially in the tropic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suffers a setback when compared with the temperate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which is attributable to the kinds of available feed resources in the... Ruminant production, especially in the tropic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suffers a setback when compared with the temperate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which is attributable to the kinds of available feed resources in the region of production. In the tropics, ruminants are restricted to grazing on low-quality forages, crop residues and agro-industrial by-products with very little or no concentrate diets, which adversely affect the animals in exhibiting their full production potential. Considering this fact, there is an increasing interest in improving the digestibility of these feed resources.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ers have explored several methods to enhance the functions of rumen microflora, improve digestion and fermentation processes, as well as increase bioavailability and utilization of nutrients through feed supplementation. This review aims to explore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supplementation of ruminant diets with probiotics or botanical extracts and their metabolites on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animals. Moreover, the functions of these non-pathogenic and non-toxic live microorganisms(probiotics) and plant biologically active compounds(botanical extract)are explored because of the ban on non-therapeutic use of antibiotics as growth promoters coupled with the critical preference of consumers to high quality and safe animal products.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these alternative supplemental products have a beneficial impact on both animal health and productivity, which is affecting stabilization of rumen environment, inhibition of pathogenic bacteria proliferation in gastrointestinal tract, modulation of immune response, increase in fibre degradation and fermentation, nutrients availability and utilization, animal growth performance and milk production, among others. However,long-term in vivo studies are still required to determine the synergetic effects of these 2 safe supplemental produ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MINANT Supplementation PROBIOTICS Botanical extracts tropics
原文传递
Comparison of Major Nutrient Release Patterns of Quercus liaotungensis Leaf Litter Decomposition in Different Climatic Zones 被引量:17
8
作者 王立新 王瑾 黄建辉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3年第4期399-407,共9页
Leaf litter decomposition of liaotong oak (Quercus liaotungensis Koize) under temperate, subtropical and tropical forests was examined using a litter bag technique. Decomposition rates and release dynamics of nutrient... Leaf litter decomposition of liaotong oak (Quercus liaotungensis Koize) under temperate, subtropical and tropical forests was examined using a litter bag technique. Decomposition rates and release dynamics of nutrients Ca, Cu, Fe, K, Mg, Mn and P were observed separately at all three sites for I to 2 a periods. The leaf litter mass loss of liaotong oak was simulated with Olson's exponential mode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leaf litter mass loss were found in forests of all three climate zones. Litter decomposition was accelerated with the increase of both annual mean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Our results agreed with other studies demonstrating that litter decomposition processes were greatly affected not only by soil organisms (including soil fauna and microorganisms), but also by chemical factors. These chemical factors were important for controlling the release of nutrients, especially elements of Fe and Mn. We also found that Fe and Mn content increased in semi-decayed leaf litter as litter mass decreased. This result was presumably due to chelating process which accumulated soil Fe and Mn ions into the decomposing litter. In conclusion, our study allowed us to determine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nutrient release patter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aotong oak (Quercus liaotungensis) leaf litter DECOMPOSITION TEMPERATE SUBtropics tropics
下载PDF
春季热带地区OLR低频振荡及其与长江中下游连阴雨 被引量:18
9
作者 施宁 朱盛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53-62,共10页
本文应用NOAA卫星接收的1975—1983年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研究了春季热带地区低频振荡的基本特征,得出东半球热带地区盛行周期为30天左右的低频振荡,这种振荡最显著的区域在0—10°S、70—90°E的印度洋地区。文章阐述了过渡... 本文应用NOAA卫星接收的1975—1983年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研究了春季热带地区低频振荡的基本特征,得出东半球热带地区盛行周期为30天左右的低频振荡,这种振荡最显著的区域在0—10°S、70—90°E的印度洋地区。文章阐述了过渡季节这种低频振荡的经向和纬向传播特征。 本文还进一步指出,在热带低频振荡的不同阶段,ITCZ、北半球副热带以及西风带环流系统也呈现出显著的周期变化,并查证了低频振荡作为长江中下游连阴雨和连晴过程的背景事实。因此本研究工作也为长江中下游连阴雨和连晴天气的中、长期可预报性提供了一个较为广阔的空间背景和较为长远的时间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地区 OLR 低频振荡 连阴雨
下载PDF
缨翅目害虫蓟马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0
作者 杨磊 邵雨 +3 位作者 李芬 陈德鑫 李方友 吴少英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93-405,共13页
缨翅目Thysanoptera昆虫,俗称蓟马,其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主要通过取食和传播植物病毒病进行为害。蓟马害虫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热带地区最重要的农业害虫类群之一,对农作物和园艺植物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天敌作为其重要的生物防治资源... 缨翅目Thysanoptera昆虫,俗称蓟马,其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主要通过取食和传播植物病毒病进行为害。蓟马害虫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热带地区最重要的农业害虫类群之一,对农作物和园艺植物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天敌作为其重要的生物防治资源,在蓟马害虫防治中尤为关键。据此,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对西花蓟马和我国热带地区主要蓟马害虫的生物防治资源进行分类汇总,主要包括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和病原性天敌,并简述了它们在蓟马害虫生物防治方面的应用。本研究极大地补充了我国热带地区蓟马类害虫的生物防治资源素材,并为此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蓟马 热带地区 生物防治 天敌 绿色防控
下载PDF
Anomalies in the Tropics Associated with the Heavy Rainfall in East Asia during the Summer of 1998 被引量:14
11
作者 陆日宇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2期205-220,共16页
The summer of 1998 was characterised by a severe flood in East Asia. The possible linkages were examined among the anomalies in the tropics that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severe flood. The anomalies of 1998 are obtai... The summer of 1998 was characterised by a severe flood in East Asia. The possible linkages were examined among the anomalies in the tropics that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severe flood. The anomalies of 1998 are obtained by removing the climatology, which is the average of the ECMWF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 Range Weather Forecasts) Re—Analysis (ERA) data over 15 years from 1979 to 1993, from the corresponding fields of 1998, which are obtained from the ECMWF operational analyses. In comparison to the results of Nitta (1990),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are considerable similarities in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ies between the summers of 1998 and 1988, in the tropics as well as in middle—high latitudes. It was shown that the atmospheric convection is slightly suppressed over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In general, the suppressed convection corresponds to a negative anomaly of SST in the warm pool region. In the summers of 1998 and 1988, however, there are positive anomalies of SSTs in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corresponding to the suppressed convection over there. This slightly suppressed convection may not provide a viable forcing mechanism for the severe flood in East Asia. It was postulated that the zonal wind anomalies in the tropics, in addition to the atmospheric convection over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influence the position and intensity of the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In both summers of 1998 and 1988, while the stronger convection occurs over the warmer tropical Indian Ocean, the suppressed convection corresponds to the positive anomalies of SSTs in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A possible explanation was given for the broken relationship between SSTs and OLR,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by analyzing the large—scal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ies in the tropics. The heat fluxes at the surface in the warm pool of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and tropical Indian Ocean were also examined by using the ERA–15 data. To avoid the inconsistency between the ERA–15 and the o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omalies in the tropics Comparison between 1998 and 1988 Surface heat flux
下载PDF
华南热带沿海不同林龄木麻黄人工林养分利用特征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李钦禄 莫其锋 +6 位作者 王法明 李应文 徐馨 邹碧 李晓波 陈瑶 李志安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9-146,共8页
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人工林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重要的防护林类型,但近年来出现明显的衰退现象.以广东省电白县沿海4种林龄(3、6、13、18年生)木麻黄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林龄木麻黄人工林系统养分利用特征.研究表明,木... 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人工林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重要的防护林类型,但近年来出现明显的衰退现象.以广东省电白县沿海4种林龄(3、6、13、18年生)木麻黄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林龄木麻黄人工林系统养分利用特征.研究表明,木麻黄不同器官含碳量差别不大,枝与干含碳量(448-462 g kg-1)略高于叶与枯落叶含碳量(416-430g kg-1),细根含碳量最低(320-391 g kg-1),除细根外,不同器官含碳量也不随林龄的增加而变化.木麻黄细根生物量与沙地土壤有机碳积累没有统计上的相关性.木麻黄含氮水平(9.9-11.9 g kg-1)与本地区其它植物叶片含氮量相当,其生理活性最高的叶片与细根含氮量最高,两者具有相似的动态特征,生长旺盛的6年林含氮量最低.木麻黄叶片含磷量最高(0.66-0.89 g kg-1),其次是细根,枝干含磷量最低.木麻黄不同器官含磷量在旺盛生长期(6年)和衰老期(18年)最低.4个林龄土壤中,3年林土壤含磷量远高于其它林地,3年林较高的土壤磷导致了较高的土壤有机碳和氮含量,但所有林地土壤碳、氮含量总体水平极低,约为同地带正常土壤碳氮含量的1/10.土壤含氮量与植物叶片及细根含氮量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土壤磷与植物磷没有统计上的相关性.木麻黄不同器官碳氮比及碳磷比基本不随林龄而变化,只有叶片有激烈的动态特征,6年林叶片处于最高值.木麻黄对衰老叶中氮转移效率不高,约为18%-30%,磷转移率在43%-58%,木麻黄的氮磷转移率与土壤或体内养分水平没有统计上的相关性.因而,当地木麻黄氮磷养分水平低,幼龄快速生长阶段受氮磷养分限制,较老阶段受磷养分限制,沙地土壤养分水平极低,土壤碳汇功能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麻黄 沙地土壤 养分利用 防护林 热带
原文传递
植物物料及其生物炭对酸性土壤的改良 被引量:15
13
作者 吴敏 韦家少 +3 位作者 孙海东 何鹏 吴炳孙 高乐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276-2282,共7页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结合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分别添加15 g/kg、45 g/kg和75 g/kg的椰壳、蔗渣和椰炭、蔗炭对酸性橡胶园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同对照相比,添加植物物料及其生物炭均显著提高或提高了土壤pH、土壤有机...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结合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分别添加15 g/kg、45 g/kg和75 g/kg的椰壳、蔗渣和椰炭、蔗炭对酸性橡胶园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同对照相比,添加植物物料及其生物炭均显著提高或提高了土壤pH、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且随着添加量的提升而升高;添加椰壳和蔗渣均显著降低或降低了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添加椰炭15 g/kg、45 g/kg和蔗炭15 g/kg均显著提升了土壤碱解氮含量,而其余椰炭和蔗炭处理降低了土壤碱解氮含量,但除15 g/kg椰炭和15 g/kg蔗炭处理外,其余椰炭和蔗炭处理均提升了土壤速效磷含量,且随着添加量的提升而升高。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主要是植物物料及其生物炭带入土壤中的钠、碳、钙、镁等影响了土壤pH和速效钾、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含量,且带入土壤中的钠、碳、镁越多,土壤pH、速效钾、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越高,而钙与土壤碱解氮之间则呈反向变化。此外,利用回归分析方程,通过对生物炭得率及带入土壤中相关养分的总量计算可知,椰壳制作为生物炭对土壤pH、速效钾、碱解氮提升效果更好;蔗渣直接施用对土壤pH和速效钾的提升效果更好;椰壳和蔗渣均直接施用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提升。因此,生产中需根据土壤改良目的确定植物物料的施用方法和施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 农业废弃物 土壤PH 有机质 碱解氮 速效磷 速效钾
下载PDF
火山活动对热带高空温度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曲维政 白燕 +3 位作者 黄菲 赵进平 王荣纯 邓声贵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08-1315,共8页
本文利用序列回归分析、对比分析和个例分析法分析了火山活动对热带高空大气的温度效应.主要结论为:火山活动影响最显著的高度是平流层70 hPa约22 km高空,由此高度向上或向下,火山活动的影响都逐渐减小;火山活动将引起平流层大气升温、... 本文利用序列回归分析、对比分析和个例分析法分析了火山活动对热带高空大气的温度效应.主要结论为:火山活动影响最显著的高度是平流层70 hPa约22 km高空,由此高度向上或向下,火山活动的影响都逐渐减小;火山活动将引起平流层大气升温、对流层大气降温,其分界线大致位于对流层顶300 hPa附近;火山活动对于热带70 hPa高空温度距平变化的影响超过了总方差的45.7%;单独考察几次强火山活动(如阿贡火山、皮纳图博火山和厄尔奇冲火山等)的温度效应表明,在热带地区强火山爆发后的20个月内,对热带高空温度的影响超过了其距平变化的80%!成为该时段高空温度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 温度距平变化 火山活动 方差贡献 热带 对流层
下载PDF
热带次表层海温与南海夏季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秀芝 李江龙 王东晓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6-163,I003,共9页
分析了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 ,与热带太平洋至印度洋 0~ 4 0 0m海水海温距平场的相关关系 ,发现南海夏季风在 12 0m层的信号最强 ,并且与ENSO循环有关。根据相关场反映的信息对季风强度与海温场分类 ,针对其中 4种情况对 12 0m层海温距平... 分析了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 ,与热带太平洋至印度洋 0~ 4 0 0m海水海温距平场的相关关系 ,发现南海夏季风在 12 0m层的信号最强 ,并且与ENSO循环有关。根据相关场反映的信息对季风强度与海温场分类 ,针对其中 4种情况对 12 0m层海温距平和 85 0hPaU分量进行合成分析 ,发现热带海温异常影响南海夏季风强度 ,季风强弱反过来改变海温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海温距平 次表层 ENSO循环 海温场 海温异常 热带太平洋 关系研究 改变 发现
下载PDF
喷施不同浓度有机硅肥对热带地区甜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柯用春 曹明 +3 位作者 杨小锋 黄植 宋利强 刘莹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3-57,共5页
【目的】探讨有机硅肥在热带设施甜瓜上的施用效果,为热带设施甜瓜合理使用有机硅肥提供实践依据。【方法】开展大棚试验,按喷施有机硅肥浓度水平组合设4个处理,分别为伸蔓期稀释倍数为1000倍,其他时期800倍(T1);伸蔓期稀释倍数为800... 【目的】探讨有机硅肥在热带设施甜瓜上的施用效果,为热带设施甜瓜合理使用有机硅肥提供实践依据。【方法】开展大棚试验,按喷施有机硅肥浓度水平组合设4个处理,分别为伸蔓期稀释倍数为1000倍,其他时期800倍(T1);伸蔓期稀释倍数为800倍,其他时期600倍(T2);伸蔓期稀释倍数为700倍,其他时期400倍(T3);伸蔓期稀释倍数为600倍,其他时期300倍(T4);以清水为对照(CK),研究不同浓度喷施对热带设施甜瓜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喷施有机硅肥的T2、T3处理甜瓜株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下同);各处理甜瓜茎粗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相比处理,喷施有机硅肥处理的甜瓜叶面积、叶片SPAD值和果实纵横径均显著增加,收获时间可提前1~2 d;随着浓度的增加,产量呈增加趋势,较CK分别增产9.95%、23.70%、24.45%和26.20%。其中产量最高的处理为伸蔓期喷施600倍液,其他时期300倍液的处理(29.50 t/ha)。【结论】喷施有机硅肥可提高甜瓜产量和品质,建议使用叶面喷施有机硅肥的稀释倍数为伸蔓期600倍、其他时期30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肥 叶面肥 甜瓜 产量 品质 热带地区
下载PDF
亚洲热带山地垂直植被带对晚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1
17
作者 郑卓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6-104,共9页
过去一直认为热带低海拔地区晚更新世冰期的地表气温基本维持不变。孢粉分析、树线等研究结果证明,从南半球的新几内亚和赤道附近的苏门达腊,一直到我国的热带山地在末次盛冰期垂直植被带下降了500m~1600m不等。植被带的下... 过去一直认为热带低海拔地区晚更新世冰期的地表气温基本维持不变。孢粉分析、树线等研究结果证明,从南半球的新几内亚和赤道附近的苏门达腊,一直到我国的热带山地在末次盛冰期垂直植被带下降了500m~1600m不等。植被带的下降不仅仅与温度变化有关,其他的综合因素如高海拔紫外线辐射、大气CO2浓度等都可能共同影响垂直植被带的分布。综合研究认为,整个亚洲地区年均温度平均下降约4℃的结果与热带非洲和美洲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亚洲 晚第四纪 孢粉分析 气候变化 古植被
下载PDF
南亚热带中小型水库沉积物中磷的形态与释放特征 被引量:10
18
作者 聂祥 林彰文 +1 位作者 顾继光 韩博平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03-908,共6页
以珠海6座典型中小型供水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水库沉积物中磷形态和释放速率的测定,分析这些水库沉积物中磷形态特征和释放速率及它们与水体磷的关系,了解库容和调水对沉积物中磷形态特点和释放速率的影响。从库容来看,小型水库沉积物... 以珠海6座典型中小型供水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水库沉积物中磷形态和释放速率的测定,分析这些水库沉积物中磷形态特征和释放速率及它们与水体磷的关系,了解库容和调水对沉积物中磷形态特点和释放速率的影响。从库容来看,小型水库沉积物中TP及各形态磷含量明显高于中型水库,且小型水库以无机磷为主,中型水库以有机磷为主。小型水库表层底泥的磷释放速率明显高于中型水库。从调水方式来看,抽水水库沉积物中TP及各形态磷含量明显高于非抽水水库且自表层向下大多有递减的趋势,层间波动较大,说明调水入库河流污染日趋严重以及水库调水量增长,沉积物中磷的含量有增加趋势。6座水库沉积物中PO4-P的释放速率与上覆水体TP的增加量以及沉积物中NaOH-P+OP含量呈显著的相关性(r>0.80,p<0.05),说明底泥磷释放对水体中TP有很大贡献,而释放的PO4-P主要来源于沉积物中NaOH-P和O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 抽水型水库 沉积物 磷形态 磷释放
下载PDF
Surface and tropospheric ozone trends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since 1990: possible linkages to poleward expansion of the Hadley circulation 被引量:7
19
作者 Xiao Lu Lin Zhang +8 位作者 Yuanhong Zhao Daniel J.Jacob Yongyun Hu Lu Hu Meng Gao Xiong Liu Irina Petropavlovskikh Audra McClure-Begley Richard Querel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6期400-409,共10页
Increases in free tropospheric ozone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are mainly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hat have been widely documented,while ozone trends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SH)remain largely unexplained.Here we... Increases in free tropospheric ozone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are mainly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hat have been widely documented,while ozone trends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SH)remain largely unexplained.Here we first show that in-situ and satellite observations document increases of tropospheric ozone in the SH over 1990–2015.We then use a global chemical transport model to diagnose drivers of these trends.We find that increases of anthropogenic emissions(including methane)are not the most significant contributors.Instead,we explain the trend as due to changes in meteorology,and particularly in transport patterns.We propose a possible linkage of the ozone increases to meridional transport pattern shifts driven by poleward expansion of the SH Hadley circulation(SHHC).The SHHC poleward expansion allows more downward transport of ozone from the stratosphere to the troposphere at higher latitudes,and also enhances tropospheric ozone production through stronger lifting of tropical ozone precursors to the upper troposphere.These together may lead to increasing tropospheric ozone in the extratropical SH,particularly in the middle/upper troposphere and in austral autumn.Poleward expansion of the Hadley circulation is partly driven by greenhouse warming,and the associated increase in tropospheric ozone potentially provides a positive climate feedback amplifying the warming that merits further quantif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ospheric OZONE OZONE trend Southern HEMISPHERE HADLEY circulation poleward EXPANSION WIDENING of the tropics
原文传递
生物质炭对土壤-作物系统的影响及其在热带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9
20
作者 葛成军 邓惠 +1 位作者 俞花美 贺建雄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6-59,共4页
生物质炭是一种友好的环境功能材料,由于具有良好的环境效应及生态效应,已成为环境科学及土壤学的研究热点。为促进生物质炭的研究,综述了生物炭的基本性质及其在土壤肥效改良、碳的增汇减排、作物生长等方面的作用,并探讨其在热带地区... 生物质炭是一种友好的环境功能材料,由于具有良好的环境效应及生态效应,已成为环境科学及土壤学的研究热点。为促进生物质炭的研究,综述了生物炭的基本性质及其在土壤肥效改良、碳的增汇减排、作物生长等方面的作用,并探讨其在热带地区的应用,对热带地区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土壤肥力 热带地区 作物生长 增汇减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