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种赤眼蜂雌蜂触角上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20
1
作者 弓淑芬 戴华国 +1 位作者 许月华 符文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5-59,共5页
用扫描电镜观察玉米螟赤眼蜂 (Trichogrammaostriniae)、拟澳洲赤眼蜂 (T .confusum)及松毛虫赤眼蜂 (T .den drolimi)雌蜂触角上感器的外部形态 ,比较其感器的数目和着生位置。发现了镰刀形感器背面的特殊形态 ,并确定了其功能。确定... 用扫描电镜观察玉米螟赤眼蜂 (Trichogrammaostriniae)、拟澳洲赤眼蜂 (T .confusum)及松毛虫赤眼蜂 (T .den drolimi)雌蜂触角上感器的外部形态 ,比较其感器的数目和着生位置。发现了镰刀形感器背面的特殊形态 ,并确定了其功能。确定了位于触角端部的单孔毛形感器为味觉器。 3种赤眼蜂棒节腹面的镰刀形感器数目及棒节背面板形感器的形态和嗅孔密度存在差异 ;玉米螟赤眼蜂的坛形感器与其他 2个种在形态上也具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螟赤眼蜂 拟澳洲赤眼蜂 松毛虫赤眼蜂 雌蜂 触角 感器
下载PDF
玉米螟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益它素的嗅觉反应 被引量:25
2
作者 白树雄 王振营 +2 位作者 何康来 文丽萍 周大荣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8-54,共7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ostriniaePangetChen对来源于寄主亚洲玉米螟Os triniafurnacalis (Guen啨e)成虫、卵、附腺以及性信息素的益它素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 :已交配尚未产卵亚洲玉米螟雌蛾及... 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ostriniaePangetChen对来源于寄主亚洲玉米螟Os triniafurnacalis (Guen啨e)成虫、卵、附腺以及性信息素的益它素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 :已交配尚未产卵亚洲玉米螟雌蛾及其附腺对玉米螟赤眼蜂有明显的吸引作用 ,而处女蛾、产卵前期雌蛾、产卵后期雌蛾及其附腺却没有作用 ;当玉米螟卵块数量为2块及卵表正己烷提取物当量为 0 2 5块卵时 ,对玉米螟赤眼蜂也有明显的吸引作用 ,尤其以产在玻璃管内卵块吸引最为显著 ,达到极显著水平 (P <0 0 1) ;性信息素组分之一 ,反 12 十四碳烯乙酸酯 (E12 14 :Ac)在剂量为 1μg时亦显著刺激了赤眼蜂的活动 ,表现为进入处理区的次数明显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螟赤眼蜂 亚洲玉米螟 益它素 嗅觉反应
下载PDF
高温对玉米螟赤眼蜂实验种群的影响 被引量:18
3
作者 陈科伟 周靖 +2 位作者 龚静 何余容 黄寿山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250-1253,共4页
以米蛾卵为繁育寄主,组建了玉米螟赤眼蜂在26、29、32和35℃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探讨了高温对玉米螟赤眼蜂生长和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32℃-35℃对玉米螟赤眼蜂各虫态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卵.幼虫的存活率在26℃和29... 以米蛾卵为繁育寄主,组建了玉米螟赤眼蜂在26、29、32和35℃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探讨了高温对玉米螟赤眼蜂生长和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32℃-35℃对玉米螟赤眼蜂各虫态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卵.幼虫的存活率在26℃和29℃分别为94.2%和88.6%,32℃时下降至80.2%,而35℃时仅为53.2%,蛹的存活率也表现出相应的下降趋势.玉米螟赤眼蜂羽化后12h内的抱卵量、体长及卵粒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或变小.26℃时,玉米螟赤眼蜂羽化后0-12h的抱卵量为37.9粒,随着温度的升高,抱卵量急剧下降,29℃、32℃和35℃的抱卵量分别为29.6、21.6和13.7粒,在26℃及29℃时,所有雌蜂均能进行正常交配和产卵,32℃时有6.7%的个体不产卵,至35℃时,则有60%的个体不能进行正常的生殖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螟赤眼蜂 高温 繁殖力 生命表
下载PDF
转Bt基因玉米Bt11花粉对玉米螟赤眼蜂繁殖和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20
4
作者 吴研 王振营 +2 位作者 何康来 白树雄 赵长山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7-233,共7页
在室内评价了表达Cry1Ab杀虫蛋白的转基因抗虫玉米Bt11花粉作为食物对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雌蜂寿命、繁殖力、子代羽化数和性比的影响。结果显示,Bt11玉米花粉中含有115.13±7.29ng/gFW Cry1Ab杀虫蛋白。饲喂水+Bt... 在室内评价了表达Cry1Ab杀虫蛋白的转基因抗虫玉米Bt11花粉作为食物对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雌蜂寿命、繁殖力、子代羽化数和性比的影响。结果显示,Bt11玉米花粉中含有115.13±7.29ng/gFW Cry1Ab杀虫蛋白。饲喂水+Bt玉米花粉和水+对照玉米花粉的雌蜂寿命、繁殖力和子代羽化数明显高于只提供水的处理,但性比没有显著差异。饲喂10%蜂蜜水的雌蜂寿命、繁殖力和子代羽化数与饲喂10%蜂蜜水+Bt玉米或10%蜂蜜水+对照玉米花粉的处理雌蜂相似,没有显著差异。饲喂水+玉米花粉和只提供水的各处理的寿命、繁殖力和子代羽化数均显著低于蜂蜜水+玉米花粉和只提供蜂蜜水的各个处理,但性比显著高。饲喂水+Bt玉米花粉与水+对照玉米花粉之间以及蜂蜜水+Bt玉米花粉与蜂蜜水+对照玉米花粉之间的寿命、繁殖力和子代羽化数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得出结论,同只提供水相比,玉米花粉可以提高玉米螟赤眼蜂的寿命和繁殖力。表达Cry1Ab杀虫蛋白的Bt11玉米花粉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寿命、繁殖力、子代羽化数和性比无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玉米 花粉 CRY1AB 玉米螟赤眼蜂 寿命 繁殖力
下载PDF
两种赤眼蜂过寄生及其对过寄生适应能力的比较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延峰 宋琼婷 +1 位作者 张帆 李元喜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7-384,共8页
室内以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为寄主研究了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和松毛虫赤眼蜂T. dendrolimi过寄生及其对子蜂大小和性比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蜂卵1∶3的接蜂比例下,两种蜂均有过寄生发生,其中松毛虫赤眼蜂寄生2次的... 室内以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为寄主研究了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和松毛虫赤眼蜂T. dendrolimi过寄生及其对子蜂大小和性比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蜂卵1∶3的接蜂比例下,两种蜂均有过寄生发生,其中松毛虫赤眼蜂寄生2次的比例达到45.5%,显著高于其它寄生次数发生的比例。寄生次数显著影响羽化卵率及羽化蜂的雌性比,蜂种、寄生次数/单卵出蜂数均显著影响羽化蜂的体长。单卵羽化出1头蜂的体长显著大于单卵羽化出2头或3头蜂的体长;单卵羽化2头或3头时,松毛虫赤眼蜂体长显著大于对应羽化蜂数的玉米螟赤眼蜂体长。当单卵育出1头蜂时,两种蜂对应性别体长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同时羽化出雌雄蜂时,松毛虫赤眼蜂的雌雄蜂体长(雌蜂0.43mm,雄蜂0.38mm)显著大于单卵育出的玉米螟赤眼蜂雌蜂对应性别蜂的体长(雌蜂0.38mm,雄蜂0.35mm)。这些结果表明,与松毛虫赤眼蜂相比,玉米螟赤眼蜂雌蜂对过寄生的适应能力较弱,且其子代雌蜂发育受过寄生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寄生 玉米螟赤眼蜂 松毛虫赤眼蜂 适应性
下载PDF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持续效果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杨长成 王传士 +3 位作者 郑雅楠 付波 那成勇 苏晓萌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9-142,共4页
利用松毛虫赤眼蜂连续3年进行大面积防治玉米螟研究。结果表明:放蜂对当代玉米卵平均寄生率为75.1%,平均防效62.8%,玉米平均被害率减少62.3%。对二代玉米螟的持续效果为蛀孔率下降44.6%,折茎率下降51.9%,平均防效为48.3%。秋末虫量下降... 利用松毛虫赤眼蜂连续3年进行大面积防治玉米螟研究。结果表明:放蜂对当代玉米卵平均寄生率为75.1%,平均防效62.8%,玉米平均被害率减少62.3%。对二代玉米螟的持续效果为蛀孔率下降44.6%,折茎率下降51.9%,平均防效为48.3%。秋末虫量下降幅度在40.8%~49.0%,平均下降率为46.2%。在玉米螟一般发生年份,利用一代放蜂的持续效果可以控制玉米螟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眼蜂 玉米螟 危害率
原文传递
以米蛾卵为寄主繁殖玉米螟赤眼蜂的质量控制技术 被引量:13
7
作者 陈红印 王树英 陈长风 《昆虫天敌》 CSCD 2000年第4期145-150,共6页
以米蛾卵为寄主繁殖玉米螟赤眼蜂的质量控制技术包括:米蛾卵的清理和优选,优质种蜂的准备,接蜂过程的条件调控,生产用蜂的收集、清理和质量检测。
关键词 玉米螟赤眼蜂 繁殖 寄主 种蜂 质量控制技术 优质 清理 准备 调控 优选
全文增补中
挥发性信息化合物对玉米螟赤眼蜂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练永国 王素琴 +3 位作者 白树雄 康总江 王振营 墨铁路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48-453,共6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源于寄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鳞片、卵表以及不同生理阶段的雌蛾附腺的不同浓度的提取物对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et Chen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源于寄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鳞片、卵表以及不同生理阶段的雌蛾附腺的不同浓度的提取物对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et Chen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并对其引诱作用大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鳞片的正己烷提取物在0.5mg/mL和1mg/mL浓度时对玉米螟赤眼蜂有明显的引诱作用;寄主卵的正己烷提取物在5块卵/mL和10块卵/mL浓度时对玉米螟赤眼蜂有显著的引诱作用,而在40块卵/mL浓度时对玉米螟赤眼蜂有极显著的驱避作用;玉米螟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交配未产卵和产卵后前期的雌蛾附腺提取液有反应,而对处女蛾和产卵后期的附腺提取液没反应。卵表提取物和附腺提取物比鳞片提取液对赤眼蜂引诱作用强,两者对赤眼蜂的引诱作用没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玉米螟赤眼蜂 挥发性信息化合物 正己烷提取物 寄主选择行为
下载PDF
阿维菌素等药剂及其混配制剂对赤眼蜂的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1
9
作者 徐华强 薛明 +2 位作者 赵海朋 刘艳艳 祝国栋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1-315,共5页
赤眼蜂寄生于多种鳞翅目害虫的卵内,是重要的寄生性天敌昆虫,又是农药登记环境评价的重要靶标生物。为明确阿维菌素等药剂及其混配制剂对赤眼蜂的毒性,采用管测药膜法测定了阿维菌素等药剂及其混配制剂对玉米螟赤眼蜂的毒性,并进行安全... 赤眼蜂寄生于多种鳞翅目害虫的卵内,是重要的寄生性天敌昆虫,又是农药登记环境评价的重要靶标生物。为明确阿维菌素等药剂及其混配制剂对赤眼蜂的毒性,采用管测药膜法测定了阿维菌素等药剂及其混配制剂对玉米螟赤眼蜂的毒性,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阿维菌素等单剂中,15%虫螨腈水乳剂和98%噻虫嗪原药对玉米螟赤眼蜂毒性较高,LR50分别是1.30×10-7和8.90×10-6 mg/cm2,为极高风险性药剂;5%阿维菌素乳油和95.8%吡虫啉原药对玉米螟赤眼蜂的LR50分别为2.00×10-5和2.91×10-5 mg/cm2,为高风险性药剂;98.1%哒螨灵原药和92%吡蚜酮原药对玉米螟赤眼蜂的LR50分别是1.71×10-2和2.43×10-2 mg/cm2,毒性较低,为低风险性药剂。12%阿维菌素·噻虫嗪悬浮剂、36%阿维菌素·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和12%阿维菌素·虫螨腈水乳剂对玉米螟赤眼蜂的LR50分别为2.26×10-7、3.64×10-6和8.57×10-6 mg/cm2,毒性较高,均为极高风险性药剂;18%阿维菌素·吡蚜酮悬浮剂和6%阿维菌素·哒螨灵乳油的LR50分别为6.23×10-5和2.49×10-4 mg/cm2,风险性等级较低,安全性高。阿维菌素混配制剂对玉米螟赤眼蜂的毒性,不仅与混剂中的另一单剂的毒性大小有关,还与混剂中阿维菌素的含量有关。因此,在大田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时,应避免高风险药剂的使用,以避免对赤眼蜂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维菌素 混剂 玉米螟赤眼蜂 毒性 安全性
下载PDF
赤眼蜂寄生后亚洲玉米螟卵内保幼激素酯酶活力与蜕皮激素滴度的变化 被引量:8
10
作者 戴华国 姜金林 +1 位作者 李元喜 符文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1-34,共4页
采用放射化学法 (RC)与放射免疫法 (RIA)分别测定了被玉米螟赤眼蜂 (Trichogrammaostriniae)寄生的亚洲玉米螟 (Ostriniafurnacalis)卵内保幼激素酯酶活力与蜕皮激素滴度的变化。结果发现 ,被寄生的卵内 ,保幼激素酯酶活力和蜕皮激素滴... 采用放射化学法 (RC)与放射免疫法 (RIA)分别测定了被玉米螟赤眼蜂 (Trichogrammaostriniae)寄生的亚洲玉米螟 (Ostriniafurnacalis)卵内保幼激素酯酶活力与蜕皮激素滴度的变化。结果发现 ,被寄生的卵内 ,保幼激素酯酶活力和蜕皮激素滴度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玉米螟赤眼蜂从卵到蛹的个体发育过程中体内激素的动态变化 ,与玉米螟卵内激素变化显著不同。说明早期被寄生的玉米螟卵内进行的是玉米螟赤眼蜂的个体发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螟 赤眼蜂 亚洲玉米螟 寄生 卵内保幼激素酯酶 蜕皮激素 滴度变化 活力
下载PDF
亚洲玉米螟卵龄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与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元喜 戴华国 符文俊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0-186,共7页
室内观察了不同发育龄期的亚洲玉米螟卵对亚洲玉米螟赤眼蜂寄生能力的影响及寄生发生后二者的发育情况。结果发现,25℃下,亚洲玉米螟卵在产下96h后开始孵化。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随寄主龄期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但未随亚洲玉米螟卵龄... 室内观察了不同发育龄期的亚洲玉米螟卵对亚洲玉米螟赤眼蜂寄生能力的影响及寄生发生后二者的发育情况。结果发现,25℃下,亚洲玉米螟卵在产下96h后开始孵化。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随寄主龄期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但未随亚洲玉米螟卵龄的增加而线性降低,84h寄主卵不能被成功寄生。以发育0~12h的卵为寄主时,赤眼蜂6h内所能寄生的寄主卵数、寄生后羽化蜂总数及雌蜂数最多,分别为14.9粒、20.0头和17.4头。6h寄生产生的总后代数量受供试寄主卵龄的影响显著,基本随寄主卵龄的增加而下降,以0~12h最多,72~84h的最少。共计死亡蜂数以0~12h、12~24h和60~72h的处理较多;0~12h和60~72h卵为寄主时无羽化孔的寄主卵内完整死亡蜂数较其他时间的显著要高。除0~12h卵为寄主外,发育而未孵出的寄主幼虫数随供试寄主龄期的增高呈上升趋势,以72~84h的最高。在寄主卵龄期0~84h内的每一处理中,供试寄主卵的发育结果均有三种情况出现:①寄主幼虫孵化;②赤眼蜂羽化;③既无赤眼蜂羽化,亦无寄主幼虫孵出,且死亡的寄主卵数随供试寄主卵龄增加而增加。推测寄生发生后,在赤眼蜂和寄主胚胎间存在进攻与防御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螟赤眼蜂 亚洲玉米螟 龄期 寄生能力
下载PDF
温度对玉米螟赤眼蜂发育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1
12
作者 A.U.R.SALJOQI 何余容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3-46,共4页
在实验室内以米蛾卵作寄主,观察了玉米螟赤眼蜂在5个恒温条件下(17,21,25,29,33℃)的发育羽化情况及成蜂寿命、产卵量和后代性比,实验中光照为14∶10(L∶D),相对湿度控制为75%.结果表明,玉米螟赤眼蜂完成一代所需的发育时间随温度的升... 在实验室内以米蛾卵作寄主,观察了玉米螟赤眼蜂在5个恒温条件下(17,21,25,29,33℃)的发育羽化情况及成蜂寿命、产卵量和后代性比,实验中光照为14∶10(L∶D),相对湿度控制为75%.结果表明,玉米螟赤眼蜂完成一代所需的发育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在17℃时完成一代需要25 12d,而在33℃时仅需要8 11d;在17~25℃成蜂羽化率最高,33℃时最低,其次是29℃;雌蜂的寿命在17℃时最长为219h,但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33℃时仅为19 20h;在21~25℃范围内,雌蜂产卵量达到最高;所设定的5个温度条件下发育的雌蜂,其所产的后代中雌性均超过雄性,后代雌性百分率在17~29℃达到高峰,但在33℃时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玉米螟 赤眼蜂 生长发育
下载PDF
玉米螟赤眼蜂防治云南亚洲玉米螟的田间效果 被引量:10
13
作者 太红坤 白树雄 +4 位作者 韩永连 许三卫 刘峙 张峰 王振营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3-318,共6页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云南省玉米上的主要害虫,在德宏州盈江县勐弄乡勐典村和苏典乡勐嘎村开展了释放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防治亚洲玉米螟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释放玉米螟赤眼蜂对亚...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云南省玉米上的主要害虫,在德宏州盈江县勐弄乡勐典村和苏典乡勐嘎村开展了释放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防治亚洲玉米螟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释放玉米螟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田间防治效果显著,平均校正寄生率分别为74.27%和76.30%,被害株减退率分别为62.28%和66.50%,百秆活虫减退率71.76%和76.74%,虫孔减退率分别为63.83%和75.24%,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65.96%和72.82%;总平均挽回产量损失率7.79%,平均每公顷挽回经济损失420.06元,投入产出比1:1.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玉米螟赤眼蜂 防治效果
下载PDF
不同低温驯化条件对玉米螟赤眼蜂低温贮藏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烨 连梅力 +1 位作者 李唐 朱文雅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7-281,共5页
低温驯化是昆虫应对外界环境低温的重要生存策略,驯化温度、驯化时间和冷藏时间是低温驯化方法中的关键因子。本文采用正交试验方差分析法检验了不同驯化温度、驯化时间和冷藏时间对用米蛾卵培养的玉米螟赤眼蜂4℃冷藏后的影响,结果显示... 低温驯化是昆虫应对外界环境低温的重要生存策略,驯化温度、驯化时间和冷藏时间是低温驯化方法中的关键因子。本文采用正交试验方差分析法检验了不同驯化温度、驯化时间和冷藏时间对用米蛾卵培养的玉米螟赤眼蜂4℃冷藏后的影响,结果显示,驯化温度和驯化时间交互作用对玉米螟赤眼蜂冷藏后的出蜂情况影响显著,当15℃驯化10 d后冷藏,出蜂卵数达到峰值为66.75±3.50,其出蜂率为(64.91±2.04)%;当10℃驯化20 d后冷藏,出蜂卵数为56.75±4.84,出蜂率达到峰值为(75.50±6.78)%。冷藏时间对玉米螟赤眼蜂低温驯化后的出蜂情况影响显著,其出蜂卵数和出蜂率均在冷藏60 d和90 d达到最大,出蜂卵数分别为53.61±3.64、55.39±3.51,出蜂率分别为(66.07±4.17)%、(68.30±4.08)%。研究表明,驯化温度、驯化时间和冷藏时间对低温驯化效果均有一定影响,低温驯化能增强玉米螟赤眼蜂的耐寒性,适于其长期冷藏,本试验中的最佳低温驯化条件为15℃驯化10 d。该研究结果对玉米螟赤眼蜂的低温耐受性研究及低温贮藏技术探讨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驯化 玉米螟赤眼蜂 低温贮藏
下载PDF
4种烟嘧磺隆多元复配除草剂对意大利蜜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及初级风险评估 被引量:9
15
作者 游泳 应碧华 +5 位作者 赖露芳 李振阳 陈诗瑶 魏辉 林涛 曾兆华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98-306,共9页
为明确4种烟嘧磺隆复配除草剂对意大利蜜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影响并评估其初级风险。采用饲喂法、点滴法和玻璃管药膜法,分别测定了8%烟嘧·氯吡嘧磺隆、16%烟嘧·硝磺·氯吡嘧磺隆、36%烟嘧·莠去津和22%烟嘧&#... 为明确4种烟嘧磺隆复配除草剂对意大利蜜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影响并评估其初级风险。采用饲喂法、点滴法和玻璃管药膜法,分别测定了8%烟嘧·氯吡嘧磺隆、16%烟嘧·硝磺·氯吡嘧磺隆、36%烟嘧·莠去津和22%烟嘧·氯吡·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对意大利蜜蜂成年工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并分别采用危害商值和安全系数进行初级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上述4种制剂对意大利蜜蜂成年工蜂的经口毒性48 h-LD_(50)(半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分别为68.03、1.60×10~2、1.40×10~2和>100μg a.i.·蜂-1,接触毒性48 h-LD_(50)分别为18.53、53.01、89.98和>100μg a.i.·蜂-1,危害商值均小于50,对意大利蜜蜂均为低毒且低风险。4种制剂对玉米螟赤眼蜂的急性毒性24 h-LR50(半致死用量,median lethal rate)分别为1.88×10^(-4)、5.46×10^(-4)、2.12×10^(-3)和1.68×10^(-3)mg a.i.·cm^(-2),安全系数分别为0.16、0.23、0.59和0.51,其中8%烟嘧·氯吡嘧磺隆和16%烟嘧·硝磺·氯吡嘧磺隆对玉米螟赤眼蜂为高风险性,36%烟嘧·莠去津和22%烟嘧·氯吡·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为中等风险性。因此,这4种复配制剂对蜜蜂成年工蜂的风险性较低,但对赤眼蜂的风险性较高,所以在喷洒防除期间应与赤眼蜂释放期错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嘧磺隆 意大利蜜蜂 玉米螟赤眼蜂 急性毒性 风险评估
下载PDF
Wolbachia在玉米螟赤眼蜂内的三重感染(英文) 被引量:8
16
作者 宋月 沈佐锐 +1 位作者 王哲 刘宏岳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45-452,共8页
Wolbachia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节肢动物体内的共生菌。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是我国玉米田间的优势赤眼蜂种,据报道,赤眼蜂种内有Wolbachia感染。本文利用Wolbachia的16s rDNA和wsp基因引物通过PCR方法对玉米螟赤眼蜂的野生... Wolbachia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节肢动物体内的共生菌。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是我国玉米田间的优势赤眼蜂种,据报道,赤眼蜂种内有Wolbachia感染。本文利用Wolbachia的16s rDNA和wsp基因引物通过PCR方法对玉米螟赤眼蜂的野生种群进行了调查,发现以wsp基因为鉴定依据,检测的所有个体都感染了3种Wolbachia[wOstGDAa(GenBank accession no.EU157103),wOstGDAb(GenBank accession no.EU157104)和wOstGDB(GenBankaccession no.EU157105)]。本文首次报道了野生赤眼蜂种群内Wolbachia的三重感染率几乎为100%。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可以推测当不同种赤眼蜂寄生同一寄主时,Wolbachia可能会在不同赤眼蜂种间进行横向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螟赤眼蜂 WOLBACHIA WSP基因 三重感染 横向传播
下载PDF
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寄主标记信息素和学习经历对产卵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素琴 练永国 +1 位作者 康总江 墨铁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3910-3915,共6页
报道了标记信息素和雌蜂经历对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产卵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螟赤眼蜂的寄主标记信息素是在其产卵过程中的收场阶段由产卵器产生的,并且标记在寄主卵表的化学物质;玉米螟赤眼蜂对标记信息素的... 报道了标记信息素和雌蜂经历对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产卵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螟赤眼蜂的寄主标记信息素是在其产卵过程中的收场阶段由产卵器产生的,并且标记在寄主卵表的化学物质;玉米螟赤眼蜂对标记信息素的识别不具有先天性,其必须先用产卵器插入寄生卵来检测是否被寄生,然后其触角不停地敲击,通过学习获得对标记信息素的识别能力,从而放弃了对寄生卵的选择,学习对初始放弃时间有着重要影响,改善了其对寄主搜索效率,这种学习行为是与寄主联系在一起学习的,它能根据寄主被寄生与否而对标记信息素作出反应与不反应。该研究丰富了生态学理论,为其在生防中更好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主标记信息素 经历 玉米螟赤眼蜂 产卵行为 初始放弃时间
下载PDF
四种杀菌剂对玉米螟赤眼蜂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金华超 尹晓辉 朱国念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6-144,共9页
为明确杀菌剂对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毒性大小及其成蜂体内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活性影响,本实验通过测定三唑酮(triadimefon)、肟菌脂(trifloxystrobin)、咪鲜胺(prochloraz)、申嗪霉素(phenazino-1-... 为明确杀菌剂对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毒性大小及其成蜂体内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活性影响,本实验通过测定三唑酮(triadimefon)、肟菌脂(trifloxystrobin)、咪鲜胺(prochloraz)、申嗪霉素(phenazino-1-carboxylic acid)4种杀菌剂对玉米螟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并分别测定活体和离体条件下各杀菌剂处理后酚氧化酶的比活性。结果表明,各药剂对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大小为:三唑酮>咪鲜胺>肟菌酯>申嗪霉素,其LC50值分别为3.27,6.46,4.06和9.72mg/L,其安全系数依次为0.07,0.10,0.20和1.47,其中申嗪霉素为中等风险性,其余3种药剂为高风险性,且杀菌剂明显激活了PO的活性。活体条件下亚致死剂量处理得到的PO比活力高于离体处理,且三唑酮处理组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本实验为研究杀菌剂对赤眼蜂的毒性及对PO的影响作了初步的探索,为进一步研究赤眼蜂对杀菌剂的抗性及免疫能力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螟赤眼蜂 杀菌剂 毒性 酚氧化酶 酶活性
下载PDF
玉米螟卵龄对玉米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种间竞争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延峰 蔡浩 +1 位作者 张帆 李元喜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5-80,共6页
室内观察了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卵的寄生行为,以及两种赤眼蜂在单独和竞争情况下的寄生及其子代蜂受寄主卵龄的影响。结果发现:松毛虫赤眼蜂完成1次寄生所需时间显著短于玉米螟赤眼蜂,而产卵次数占总寄生次数的比... 室内观察了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卵的寄生行为,以及两种赤眼蜂在单独和竞争情况下的寄生及其子代蜂受寄主卵龄的影响。结果发现:松毛虫赤眼蜂完成1次寄生所需时间显著短于玉米螟赤眼蜂,而产卵次数占总寄生次数的比例(40.16%)显著低于玉米螟赤眼蜂(66.26%)。单独寄生时,玉米螟卵龄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子代雌蜂数和子代蜂存活无显著影响,但对松毛虫赤眼蜂具有显著影响,且死亡蜂数量随卵龄增大而增多。在竞争情况下,两种赤眼蜂子代总雌蜂数均增加;寄生6h和36h玉米螟卵产出的子代蜂显著小于单独寄生时的子代蜂;寄生12h卵的子代蜂死亡数(21头)显著高于寄生其他龄期的卵,但在其他卵龄间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螟赤眼蜂 松毛虫赤眼蜂 亚洲玉米螟 卵龄 种间竞争
下载PDF
温室条件下玉米螟赤眼蜂扩散距离及日活动节律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振营 周大荣 Hassan S.A.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7-22,共6页
在温室条件下,对玉米螟赤眼蜂的扩散距离和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距释放点1~6m范围内,玉米螟赤眼蜂主要在2m范围内扩散飞行,少量个体可扩散4~6m远,这种扩散是渐进的、不连续的。距释放点1m和2m植株上寄主卵块和卵粒寄生率... 在温室条件下,对玉米螟赤眼蜂的扩散距离和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距释放点1~6m范围内,玉米螟赤眼蜂主要在2m范围内扩散飞行,少量个体可扩散4~6m远,这种扩散是渐进的、不连续的。距释放点1m和2m植株上寄主卵块和卵粒寄生率与4m和6m处的寄生率存在明显差异。玉米螟赤眼蜂的日活动节律受温度影响,低于18℃时赤眼蜂基本不活动,高于20℃时活动趋盛。日落后即使温度适宜,赤眼蜂亦基本停止活动,赤眼蜂的日活动高峰在11:00~18:00(夏令时)。植株高度不影响赤眼蜂在植株间的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螟赤眼蜂 扩散距离 日活动节律 温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