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7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颗粒流动力学及其离散模型评述 被引量:89
1
作者 孙其诚 王光谦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7-100,共14页
颗粒流是由众多颗粒组成的具有内在相互作用的非经典介质流动.自然界常见颗粒流都是密集流,颗粒间接触形成力链,诸多力链相互交接构成支撑整个颗粒流重量和外载荷的网络,其局部构型及强度在外载荷下演化,是颗粒流摩擦特性和接触应力的来... 颗粒流是由众多颗粒组成的具有内在相互作用的非经典介质流动.自然界常见颗粒流都是密集流,颗粒间接触形成力链,诸多力链相互交接构成支撑整个颗粒流重量和外载荷的网络,其局部构型及强度在外载荷下演化,是颗粒流摩擦特性和接触应力的来源.本文介绍球形颗粒间无粘连作用时的Hertz法向接触理论和Mindlin-Deresiewicz切向接触理论.Campbell依据是否生成较为稳定的力链把颗粒流分为弹性流和惯性流两大类,其中弹性-准静态流和惯性-碰撞流分别对应准静态流和快速流,作为两种极端流动情况通常处理成连续体,分别采用摩擦塑性模型和动理论予以描述,但是表征接触力链的颗粒弹性参数并不出现这两个模型和理论框架中,如何进一步考虑颗粒弹性参数将非常困难.目前离散动力学方法逐渐成为复现其复杂颗粒流动现象、提取实验不可能获得的内部流动信息进而综合起来探索颗粒流问题的一种有效工具,其真实性强于连续介质理论的描述.软球模型对颗粒间接触力简化处理,忽略了切向接触力对法向接触力及其加载历史的依赖,带来了法向和切向刚度系数如何标度等更艰难的物理问题,但由于计算强度小而广泛应用于工程问题中.硬球模型不考虑颗粒接触变形,因而不能描述颗粒流内在接触应变等物理机理,仅适用于快速颗粒流,这不仅仅是由于两体碰撞的限制.因此基于颗粒接触力学的离散颗粒动力学模型是崭新的模型,适用于准静态流到快速流整个颗粒流态的模拟,可以细致考虑接触形变及接触力的细节,建立更为合理的颗粒流本构关系,进而有力的促进颗粒流这一非经典介质流动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流 接触力学 力链 离散元 软球模型 硬球模型
下载PDF
页岩气藏开发中的关键力学问题 被引量:89
2
作者 姚军 孙海 +4 位作者 黄朝琴 张磊 曾青冬 隋宏光 樊冬艳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27-1547,共21页
简要概述了页岩气资源和开发现状,基于页岩储层的微纳尺度孔隙结构特征、力学特点以及开采方式,系统论述了页岩气开发中的多尺度、多物理场流动动力学的过程与机制,归纳凝练出页岩气微纳尺度流动、页岩人工压裂的裂缝扩展以及分段压裂... 简要概述了页岩气资源和开发现状,基于页岩储层的微纳尺度孔隙结构特征、力学特点以及开采方式,系统论述了页岩气开发中的多尺度、多物理场流动动力学的过程与机制,归纳凝练出页岩气微纳尺度流动、页岩人工压裂的裂缝扩展以及分段压裂水平井缝网宏观流动等方面是亟需解决的关键前沿力学问题,并针对各前沿关键力学问题综述了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为促进我国能源发展尤其是页岩气的科学、有效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力学 多尺度 运移机制 裂缝扩展 缝网流动
原文传递
水下碎屑流沉积:深水沉积研究热点与进展 被引量:49
3
作者 鲜本忠 安思奇 施文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9-51,共13页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作为沉积物搬运两大主要动力之一的重力流因其在记录地质事件、改造地表地貌和勘查油气资源方面的特殊意义而引起广泛关注。重力流研究历史经历了现象观测、概念体系建立、沉积模式建立、工业应用与质疑和碎屑流研...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作为沉积物搬运两大主要动力之一的重力流因其在记录地质事件、改造地表地貌和勘查油气资源方面的特殊意义而引起广泛关注。重力流研究历史经历了现象观测、概念体系建立、沉积模式建立、工业应用与质疑和碎屑流研究深化5个阶段。近期,以深海水下碎屑流为核心的研究重建了“砂质碎屑流”概念,新建立了以碎屑流细分为主要内容的3套重力流分类,提出并讨论了水下碎屑流“滑水”搬运机制特征、形成条件,系统分析沉积物浓度、粘土含量及成分对水下重力流性质及搬运沉积过程的影响。继20世纪60—70年代重力流研究热潮后,1996年以来水下碎屑流为主的研究再次掀起新一轮研究热潮。综合沉积物重力流研究现状、进展和当前油气工业勘探开发需求,指出未来水下碎屑流研究动态包括:①水下碎屑流成因分类体系的建立及重力流分类体系的完善;②实地观测与模拟实验结合下水下碎屑流发育机制深化;③重力流泥岩沉积机制及油气意义和④水下碎屑流主控型重力流沉积模式的建立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碎屑流 重力流 浊流 搬运机制 分类体系
下载PDF
植物响应重金属镉胁迫的耐性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48
4
作者 时萌 王芙蓉 王棚涛 《生命科学》 CSCD 2016年第4期504-512,共9页
重金属污染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污染问题之一。镉是植物生长发育非必需的微量元素,不仅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甚至会造成植物死亡,并且可通过在植物体内积累而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因此,植物对重金属镉的吸收是环境污染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重金属污染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污染问题之一。镉是植物生长发育非必需的微量元素,不仅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甚至会造成植物死亡,并且可通过在植物体内积累而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因此,植物对重金属镉的吸收是环境污染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现主要从重金属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植物的抗氧化系统、不同类型转运蛋白家族等方面对植物耐受镉胁迫的机理进行综述,并对相关研究领域的一些重点问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重金属 镉污染 抗氧化系统 转运蛋白 耐性机理
原文传递
类胡萝卜素代谢及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5
作者 靳青 毕宇霖 +1 位作者 刘晓牧 万发春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561-3571,共11页
类胡萝卜素是维生素A的前体,不仅是动物体内维生素A的最主要来源,还在预防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维持动物正常生长与繁殖以及着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类胡萝卜素在人类健康及动物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但其吸... 类胡萝卜素是维生素A的前体,不仅是动物体内维生素A的最主要来源,还在预防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维持动物正常生长与繁殖以及着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类胡萝卜素在人类健康及动物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但其吸收、转运及代谢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本文在论述类胡萝卜素的基本特征、吸收和转运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类胡萝卜素的代谢机制以及生物活性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类胡萝卜素的代谢机制、功能以及发掘新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胡萝卜素 吸收 转运 代谢机制 功能
下载PDF
崇明东滩芦苇湿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8
6
作者 胡泓 王东启 +4 位作者 李杨杰 陈振楼 吴杰 尹秋晓 管永健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3-50,共8页
通过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崇明东滩芦苇群落在生长周期内的3种温室气体——CH4、N2O和CO2的排放、吸收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芦苇群落湿地CH4排放通量受温度影响较大,夏季排放通量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年均排放通量为74.46μg/(m2·h);... 通过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崇明东滩芦苇群落在生长周期内的3种温室气体——CH4、N2O和CO2的排放、吸收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芦苇群落湿地CH4排放通量受温度影响较大,夏季排放通量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年均排放通量为74.46μg/(m2·h);N2O年均排放通量为2.22μg/(m2·h),冬季排放通量最大;CO2的吸收率季节变化明显,年均排放通量为-101.93mg/(m2·h).温度、芦苇植株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是影响CH4产生和排放的主要因素;而沉积物氮素不足和限制,则是促使芦苇群落表现出对N2O吸收的原因;芦苇的光合作用及土壤呼吸作用随温度和季节的变化是控制芦苇湿地CO2的排放和吸收的主要因素.芦苇植株发达的通气组织是CH4和N2O由大气向沉积物扩散的通道,同时分子扩散过程也是沉积物产生的CH4、N2O和CO2扩散到大气中的途径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 温室气体 排放通量 影响因子 传输机制
下载PDF
植物铝毒害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何龙飞 沈振国 +1 位作者 刘友良 王爱勤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88-194,共7页
本文综述了植物铝毒害机理的研究概况 ,包括铝毒害症状、铝的吸收、转运和信号传递、铝毒害机理等方面 。
关键词 植物 铝毒害 机理 铝吸收 铝转运
下载PDF
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和植物耐镉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8
作者 俞萍 高凡 +4 位作者 刘杰 梁琼 韩莹琰 王敬贤 贾月慧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11期89-95,共7页
镉污染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且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笔者就近年来镉对植物的毒害以及植物对镉的耐受机制等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镉对植物生长和体内代谢的影响,植物对镉的吸收、转运、分布特... 镉污染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且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笔者就近年来镉对植物的毒害以及植物对镉的耐受机制等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镉对植物生长和体内代谢的影响,植物对镉的吸收、转运、分布特征以及植物通过吸收转运、区域化作用和螯合作用、体内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等方面探讨了植物对镉的耐受机制,并对今后的探索方向提出了一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吸收 转运 耐受机制
下载PDF
深层页岩缝网压裂关键力学理论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9
作者 郭建春 赵志红 +2 位作者 路千里 尹丛彬 陈朝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2-117,共16页
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构造复杂程度、地层温度和压力增加,地层闭合压力、地应力差、杨氏模量和抗压强度等力学参数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大,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技术在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中遭遇重大挑战,面临着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①深层高... 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构造复杂程度、地层温度和压力增加,地层闭合压力、地应力差、杨氏模量和抗压强度等力学参数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大,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技术在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中遭遇重大挑战,面临着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①深层高应力下页岩脆性与可压性评价;②高应力、工作液扰动和各向异性条件下多簇裂缝起裂与扩展;③缝网裂缝中支撑剂输送与铺置;④高应力水化条件下裂缝网络的长效支撑;⑤页岩多组分微观结构的力学作用机理。为了给深层页岩气储层压裂形成有效的裂缝改造体积提供理论支撑,基于页岩脆性与可压性评价、多裂缝网络竞争起裂扩展、裂缝网络中支撑剂输送、高应力下裂缝网络的支撑和水岩作用机理等深层页岩压裂关键力学理论,系统分析和阐述了相关理论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进而指出了深层页岩气储层压裂关键力学理论的发展方向:①高温高应力下流固耦合的页岩脆性模型和可压裂性评价模型;②高温高应力水岩作用下页岩的本构方程和各向异性页岩破裂压力预测模型;③支撑剂输送下的三维裂缝网络扩展模拟;④裂缝网络中支撑剂转向输送机制和粗糙弯曲裂缝网络中支撑剂输送模拟;⑤缝网中各级裂缝导流能力综合优化;⑥页岩软化机制和水化微裂缝起裂扩展机理。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对于推动和促进深层页岩气储层相关压裂理论的发展和压裂技术的进步具有借鉴和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气 储集层 脆性 可压裂性 裂缝扩展 支撑剂输送 支撑机理 水化
下载PDF
河口涨落潮槽水沙输运机制研究 被引量:28
10
作者 刘高峰 朱建荣 +2 位作者 沈焕庭 吴华林 吴加学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1-57,共7页
以长江口南支、新桥水道、南小泓和南港主槽作为典型涨、落潮槽研究对象,分析了2001年洪季水沙资料,研究了长江河口涨、落潮槽的水沙输运机制,探讨了不同河槽的各种动力因子对水沙输移的贡献差异,结果表明落潮槽的欧拉余流均大于涨潮槽... 以长江口南支、新桥水道、南小泓和南港主槽作为典型涨、落潮槽研究对象,分析了2001年洪季水沙资料,研究了长江河口涨、落潮槽的水沙输运机制,探讨了不同河槽的各种动力因子对水沙输移的贡献差异,结果表明落潮槽的欧拉余流均大于涨潮槽的值;水量净输移大小依次是南支主槽、南港、新桥水道和南小泓。净输水量分布和其欧拉余流分布相对应。平流输沙项在落潮槽对总输沙的贡献要大于其在涨潮槽的贡献,瞬时源汇输沙项在涨潮槽对总输沙的贡献要大于其在落潮槽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涨落潮槽 输移机制
下载PDF
我国作物硼营养与硼肥施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11
作者 徐芳森 王运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56-1564,共9页
硼是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我国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现棉花"蕾而不花"和油菜"花而不实"为缺硼症后,开启了作物硼营养与硼肥施用技术的研究,此后50年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瞩目的进展和成果... 硼是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我国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现棉花"蕾而不花"和油菜"花而不实"为缺硼症后,开启了作物硼营养与硼肥施用技术的研究,此后50年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瞩目的进展和成果。本文从作物硼营养诊断与硼肥施用、作物硼的吸收转运和分配、作物硼的营养生理、作物硼营养遗传与分子机理等四个方面综述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研究工作。研究确定了我国不同作物生长发育对硼的营养需求及缺硼反应的差异,明确了棉花和油菜等作物的硼营养特征、植物体与土壤硼丰缺指标和诊断方法、硼肥施用技术与规范,揭示了油菜、棉花等作物硼高效利用的基因型差异与遗传规律,克隆解析了硼高效吸收转运基因。在未来发展中,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作物硼营养的精准诊断与早期诊断、硼与其他必需元素的协同增效研究,为现代农业产业服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作物硼营养高效的生物学机制研究,以培育作物硼高效高产优质抗逆的品种为目标,为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硼营养诊断 硼肥施用 吸收转运 生理功能 分子机制
下载PDF
ABC转运蛋白结构与转运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2
作者 刘艳青 赵永芳 《生命科学》 CSCD 2017年第3期223-229,共7页
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ABC转运蛋白)是一类跨膜蛋白,其主要功能是利用ATP水解产生的能量将底物进行逆浓度梯度运输。这类跨膜转运蛋白具有保守的功能结构域和多样化的生物学功能,广泛分布于原核... 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ABC转运蛋白)是一类跨膜蛋白,其主要功能是利用ATP水解产生的能量将底物进行逆浓度梯度运输。这类跨膜转运蛋白具有保守的功能结构域和多样化的生物学功能,广泛分布于原核和真核生物中。近几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多种疾病,如免疫缺陷、癌症等,都与ABC转运蛋白病变相关,因此这类转运蛋白结构及转运机制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现对近几年ABC转运蛋白结构及其转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C转运蛋白 ATP水解 转运机制
原文传递
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植物耐镉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3
作者 蒋汉明 李书启 +2 位作者 韩希凤 王华 郭剑霞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CAS 2012年第5期1-6,共6页
镉污染问题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污染问题之一。镉污染土壤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且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概述了不同浓度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植物吸收、转运镉及植物耐镉机理,指出了今后的主攻方向。
关键词 植物 吸收 转运 耐镉机理
下载PDF
页岩气纳米孔气体传输综述 被引量:26
14
作者 吴克柳 陈掌星 《石油科学通报》 2016年第1期91-127,共37页
页岩气纳米孔气体传输是页岩气数值模拟基础,对页岩气的高效经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页岩气自生自储,富含纳米孔,这些特殊性造成页岩气纳米孔气体传输机理与模拟显著区别于常规油气藏。本文描述页岩气储集层特征;综述并评价页岩气纳米孔... 页岩气纳米孔气体传输是页岩气数值模拟基础,对页岩气的高效经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页岩气自生自储,富含纳米孔,这些特殊性造成页岩气纳米孔气体传输机理与模拟显著区别于常规油气藏。本文描述页岩气储集层特征;综述并评价页岩气纳米孔气体传输机理和传输模拟,建立了页岩气纳米孔体相气体传输机理判别参数组,并绘制了体相气体传输机理分类新图版;提出了当前页岩气纳米孔气体传输模拟遇到的挑战,并展望了未来需加强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纳米孔 传输机理 模型 模拟 真实气体效应 限域效应
下载PDF
土壤溶质运移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李广辉 魏世强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76-580,共5页
可溶性化学物质(土壤溶质)在土壤中的运移和分布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土壤溶质运移机理、吸附模型、溶质运移数学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土壤溶质 运移特性 数学模拟 可溶性化学物质 土壤运移 运移机理 吸附模型 溶质运移
原文传递
偏远地区大气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6
作者 王小萍 龚平 姚檀栋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73-282,共10页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偏远地区大气中的分布与迁移已经成为大气POPs研究的热点.基于被动采样技术的大尺度POPs监测网络已经应用于偏远地区大气POPs的研究之中.其研究成果显示,最近50~60年以来,大气中POPs浓度的最大峰值出现在80...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偏远地区大气中的分布与迁移已经成为大气POPs研究的热点.基于被动采样技术的大尺度POPs监测网络已经应用于偏远地区大气POPs的研究之中.其研究成果显示,最近50~60年以来,大气中POPs浓度的最大峰值出现在80年代左右,而80年代之后大气中POPs的浓度日趋减小.这说明各国陆续禁用POPs之后,大气中POPs的浓度有显著降低的趋势.受温度和季节性使用的影响,大气POPs的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点:有机氯农药的浓度主要表现为夏季高而冬季低;多环芳烃的浓度则主要表现为冬季高而夏季低.基于POPs高挥发性和长距离大气传输的特点,POPs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而高海拔地区由于气温较低,使其相对于低海拔地区成为了POPs的“接收器”.大气POPs分布和迁移受温度、降水、气候事件的影响.而且POPs在大气与不同下垫面之间的界面交换的方向、速度和通量也主要受环境温度和POPs的挥发能力的制约.综合大气POPs迁移与气候因素、界面特点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多介质、大尺度的大气POPs归趋模型.模型的建立和POPs来源的明确使大气POPs传输机制的研究逐渐深入.此外还讨论了目前大气POPs研究中存在着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该领域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大气 偏远地区 传输机制 归趋模型
下载PDF
斜直井段和水平井段中环空岩屑运移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21
17
作者 龙芝辉 汪志明 郭晓乐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2-45,49,共5页
以岩屑颗粒单元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偏心环空各区域中岩屑颗粒的主要受力,预测岩屑颗粒的运移趋势。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在流核区和速梯区中井斜角、岩屑直径、钻井液返速等对岩屑运移的影响,以及静岩屑床面岩屑运移的基本条件及主要影... 以岩屑颗粒单元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偏心环空各区域中岩屑颗粒的主要受力,预测岩屑颗粒的运移趋势。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在流核区和速梯区中井斜角、岩屑直径、钻井液返速等对岩屑运移的影响,以及静岩屑床面岩屑运移的基本条件及主要影响因素,对钻进中旋转钻柱能提高岩屑运移行程的机理给出了合理的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增大钻井液返速和保持钻井中钻柱旋转是避免岩屑下滑的主要措施;在斜井段及水平井段中钻柱不旋转,环空岩屑的运移主要靠动岩屑床的作用;增大静岩屑床面液流边界层的速度梯度有助于减小静岩屑床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直井 水平井 偏心环空 岩屑床 运移机理
下载PDF
土壤-地下水中微塑料迁移的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8
作者 董姝楠 夏继红 +2 位作者 王为木 刘慧 盛丽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1-8,共8页
微塑料在环境中广泛分布,世界范围内的农业土壤及地下水中都已发现微塑料污染,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研究土壤-地下水中微塑料迁移的影响因素及机制,对于准确评价其分布归趋及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文献调研,对土... 微塑料在环境中广泛分布,世界范围内的农业土壤及地下水中都已发现微塑料污染,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研究土壤-地下水中微塑料迁移的影响因素及机制,对于准确评价其分布归趋及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文献调研,对土壤-地下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来源、团聚及迁移研究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系统阐明了土壤-地下水中微塑料迁移的影响因素,剖析了影响微塑料迁移的机制,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土壤中微塑料的来源可分为原位型微塑料和外源输入型微塑料2种,地下水中的微塑料一般源自于土壤中微塑料的垂直迁移及地表-地下水微塑料交换。水体中微塑料的团聚受多种水环境因素的影响,其团聚程度与迁移能力密切相关,是迁移行为的基础和前提。土壤-地下水中影响微塑料迁移的因素可分为化学、物理、生物3类。水化学条件、介质成分、水流条件、介质物理条件、植物生长发育、小型动物及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均会影响土壤-地下水中微塑料的迁移行为,且影响机制各不相同。目前,土壤-地下水中微塑料的迁移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野外尺度微塑料迁移、多元化微塑料迁移、微塑料特性对其迁移行为影响、微塑料迁移过程中的转化等研究值得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地下水 迁移 微塑料 影响因素 影响机制
下载PDF
堆浸过程溶质运移机理与模型 被引量:17
19
作者 吴爱祥 尹升华 +1 位作者 王洪江 苏永定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85-389,共5页
针对堆浸过程中,溶质运移由于受各种物理、化学和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溶质的运动变得更加复杂,并难以定量描述的问题,将矿堆中溶液分为可流动和不可流动溶液两类,将矿石浸出过程和浸出核收缩模型划分为3个界面,并分析其在划分溶质... 针对堆浸过程中,溶质运移由于受各种物理、化学和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溶质的运动变得更加复杂,并难以定量描述的问题,将矿堆中溶液分为可流动和不可流动溶液两类,将矿石浸出过程和浸出核收缩模型划分为3个界面,并分析其在划分溶质运移过程中的作用。对可流动将和不可流动溶液中溶质运移机理分别进行剖析,并给出运移表达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导堆浸过程溶质运移的基本方程,并结合溶液的分类方法,建立堆浸可动和不可动区溶质运移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溶质在不同类型溶液中的运移机理截然不同,在不可流动溶液中,溶质以分子扩散形式运移;在可流动溶液中,以机械弥散和对流传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浸 溶质 运移机理 可流动溶液 不可流动溶液 模型
下载PDF
土壤-水稻/小麦重金属吸收机制与安全调控 被引量:19
20
作者 王成尘 田稳 +3 位作者 向萍 徐武美 管冬兴 马奇英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94-807,共14页
为掌握我国水稻和小麦作物的重金属污染情况,收集了我国粮食主产区水稻/小麦-土壤系统中的砷(As)、镉(Cd)、铬(Cr)和铅(Pb)含量,综述了其吸收、转运、积累机制和有效的修复措施.结果表明,我国粮食主产区水稻及小麦籽粒的Cd超标率达31.3%... 为掌握我国水稻和小麦作物的重金属污染情况,收集了我国粮食主产区水稻/小麦-土壤系统中的砷(As)、镉(Cd)、铬(Cr)和铅(Pb)含量,综述了其吸收、转运、积累机制和有效的修复措施.结果表明,我国粮食主产区水稻及小麦籽粒的Cd超标率达31.3%和22.2%,Pb的超标率达26.2%和32.1%,污染情况较为突出;降低As、Cd、Cr和Pb的生物有效性,控制其在水稻/小麦植株中的吸收,能够有效减少籽粒中的积累;土壤-作物系统中重金属的吸收可通过水肥管理、化学改良、植物修复、生物修复和遗传学方法等有效调控,从而实现安全生产.今后,应形成多学科交叉互融的全要素格局来完善我国的土壤污染研究,开发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污染土壤利用技术,从而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水稻 小麦 转运机制 积累 安全生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