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肥水平和栽插密度对杂交稻茎秆理化特性与抗倒伏性的影响 被引量:171
1
作者 杨世民 谢力 +2 位作者 郑顺林 李静 袁继超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3-103,共11页
以杂交稻金优527为材料,分别在中低海拔地区雅安(600m)和高海拔地区西昌(1590m)进行了以氮肥水平为主区,栽插密度为副区的田间裂区试验。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和栽插密度的增加,茎秆基部节间变细长,茎壁变薄,秆型指数降低,茎鞘... 以杂交稻金优527为材料,分别在中低海拔地区雅安(600m)和高海拔地区西昌(1590m)进行了以氮肥水平为主区,栽插密度为副区的田间裂区试验。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和栽插密度的增加,茎秆基部节间变细长,茎壁变薄,秆型指数降低,茎鞘中淀粉、纤维素、木质素含量降低,充实度变差;氮肥水平和栽插密度还影响茎秆中氮、钾、硅、钙、镁、铁、锌、铜、锰等矿质元素的含量,从而影响茎秆的倒伏指数和抗倒伏能力。水稻基部茎秆的倒伏指数与株高、重心高度和基部各伸长节间的长度及氮、镁含量正相关,与茎粗、茎壁厚、比茎重、秆型指数及淀粉、纤维素、木质素和钾、钙含量负相关,与茎秆硅含量呈二次函数关系,适宜的硅含量为4.5~4.8mg kg^-1。由于生态条件不同,两试点水稻茎秆抗倒能力和受氮肥水平与栽插密度影响的程度存在一定差异,高产、抗倒栽培要因地制宜。金优527基部节间的临界倒伏指数为2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水平 栽插密度 茎秆 理化特性 抗倒伏性
下载PDF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超高产水稻中早22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49
2
作者 徐春梅 王丹英 +1 位作者 邵国胜 章秀福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07-512,共6页
以超高产水稻中早22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用量(纯N0、105、150、195kg/hm2)和栽插密度(24万、30万、36万穴/hm2)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栽插密度对结实率、千粒重、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小,各栽插密度下,产量差异未达... 以超高产水稻中早22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用量(纯N0、105、150、195kg/hm2)和栽插密度(24万、30万、36万穴/hm2)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栽插密度对结实率、千粒重、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小,各栽插密度下,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2)氮肥用量对每穗粒数影响较小,对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大,纯N用量为195kg/hm2时,增穗作用不明显,反而显著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导致减产;3)不同栽插密度对中早22稻米品质影响不明显,蛋白质含量随栽插密度提高略有增加;4)氮肥用量的增加利于提高稻米的碾磨和外观品质,蛋白质含量也随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籼稻 产量 稻米品质 栽插密度
下载PDF
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08
3
作者 吴春赞 叶定池 +3 位作者 林华 倪日群 赖联赛 林辉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9期190-191,205,共3页
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栽插密度有利于产量和稻米品质的提高。栽插密度主要通过水稻的群体结构来影响产量,对其品质的影响,以垩白米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整精米率及蛋白质含量等影响较大,在试验范围内(7.5 ̄25.5万丛/hm2),栽插密... 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栽插密度有利于产量和稻米品质的提高。栽插密度主要通过水稻的群体结构来影响产量,对其品质的影响,以垩白米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整精米率及蛋白质含量等影响较大,在试验范围内(7.5 ̄25.5万丛/hm2),栽插密度与垩白米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线性负相关;与整精米率呈倒二次曲线分布关系;与蛋白质含量接近线性正相关。从优质高产兼顾的角度考虑,在浙江地区的生态条件下,单季杂交籼稻的栽插密度以16.5 ̄21.0万丛/h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栽插密度 产量 品质 水稻产量 稻米品质 直链淀粉含量 蛋白质含量 线性负相关 整精米率
下载PDF
氮肥与移栽密度互作对低产田水稻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4
4
作者 陈海飞 冯洋 +5 位作者 蔡红梅 徐芳森 周卫 刘芳 庞再明 李登荣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19-1328,共10页
【目的】适宜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影响着水稻的群体结构和产量,也影响着氮素的利用率。因此,开展了田间小区试验以确定低产水稻田最佳的适宜施氮量和移栽密度组合。【方法】本研究选择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产量水平较低的低产田为对象,以水... 【目的】适宜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影响着水稻的群体结构和产量,也影响着氮素的利用率。因此,开展了田间小区试验以确定低产水稻田最佳的适宜施氮量和移栽密度组合。【方法】本研究选择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产量水平较低的低产田为对象,以水稻品种两优培九为供试品种,设置四个施氮水平(0、135、180、225 kg/hm2)与三个移栽密度(12×104、16.5×104、21×104holes/hm2)的田间小区互作试验。在水稻各个生育期分别调查茎蘖动态、成穗率、灌浆期剑叶叶面积、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地上部干重及收获指数,采用SPSS 17.0软件对不同处理的产量与相应群体指标间进行回归分析,获得产量与各因子之间的回归方程。同时测定地上部籽粒与秸秆氮含量,计算氮利用效率。【结果】施氮量与移栽密度对低产田水稻产量和相关指标有显著影响,且存在交互作用。1)产量与地上部干物重均随着施氮水平与移栽密度的提高而增加,但是在施氮量最高(225 kg/hm2)时,收获指数略有下降;收获指数随着移栽密度提高而降低。2)产量与每平米穗数、灌浆期剑叶叶面积、地上部干重关系密切,用二次方程拟合的曲线相关系数最高,经回归方程计算,理论上当灌浆期剑叶叶面积指数达到1.36,成熟期地上部干重达到24371 kg/hm2,每平米穗数达到338个,平均每穗粒数达到195粒时产量最高。3)随着施氮水平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NAE)、偏生产力(PFPN)、氮肥吸收利用率(NRE)和氮肥生理利用率(NPE)均降低,尤其是NAE和PFPN降低程度较大;提高移栽密度显著增加NAE、PFPN、NRE,但是NPE无变化。【结论】在施氮较少的情况下,提高移栽密度增产效果明显。移栽密度为21×104holes/hm2和施氮量为180 kg/hm2的组合产量最高,达到8220 kg/hm2,其群体结构指标与利用拟合模型估计的最优指数最为接近,并且有较高的NAE、PFPN、NRE和NPE。综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 密度 产量 群体结构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秧龄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1
5
作者 潘圣刚 黄胜奇 +4 位作者 江洋 蔡明历 曹凑贵 唐湘如 黎国喜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4-138,共5页
以水稻品种扬两优6号为材料,研究大田条件秧苗的秧龄及栽插密度对水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秧苗秧龄处于35~55 d和栽插密度处于1.8×105~3.0×105蔸/hm2时,水稻分蘖盛期和幼穗分化期叶面积指数随着秧龄的增大而减小... 以水稻品种扬两优6号为材料,研究大田条件秧苗的秧龄及栽插密度对水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秧苗秧龄处于35~55 d和栽插密度处于1.8×105~3.0×105蔸/hm2时,水稻分蘖盛期和幼穗分化期叶面积指数随着秧龄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秧龄对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和收获产量存在显著影响。栽插密度对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收获产量产生显著影响。而且,秧龄和密度的互作效应对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秧龄 栽插密度 生物学特性 水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双季超级稻群体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5
6
作者 李木英 石庆华 +3 位作者 王涛 方慧铃 潘晓华 谭雪明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2-77,80,共7页
选择超级杂交早、晚稻组合陆两优996和淦鑫688为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双季超级稻群体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陆两优996稻谷产量、干物质产量和N素积累量均随密度的增加递增,淦鑫688稻谷产量和N素积累量以中等密度处理M2和M3较高。... 选择超级杂交早、晚稻组合陆两优996和淦鑫688为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双季超级稻群体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陆两优996稻谷产量、干物质产量和N素积累量均随密度的增加递增,淦鑫688稻谷产量和N素积累量以中等密度处理M2和M3较高。有效分蘖期随着密度降低而后移,最高茎蘖数和有效穗数随密度的提高而递增。有效穗数与移栽基本苗数显著正相关,成穗率与移栽基本苗数和最高茎蘖数显著负相关,低密度有利于提高成穗率。早稻移栽基本苗数对有效穗数的影响大于晚稻,早稻群体自动调节能力不如晚稻。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均随密度的提高而递减。二次枝梗和颖花的退化率与其分化数量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超级稻 移栽密度 群体发育 产量
下载PDF
氮钾配施和栽插密度对甘薯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6
7
作者 贾赵东 马佩勇 +2 位作者 边小峰 郭小丁 谢一芝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B12期320-327,共8页
以兼用型甘薯品种苏薯15号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栽插密度与氮、钾肥配施对甘薯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氮、钾肥施用量和栽插密度对甘薯干物质积累和经济产量的形成有较大影响。薯干产量与干物率、基部... 以兼用型甘薯品种苏薯15号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栽插密度与氮、钾肥配施对甘薯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氮、钾肥施用量和栽插密度对甘薯干物质积累和经济产量的形成有较大影响。薯干产量与干物率、基部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与蔓薯比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茎粗呈显著负相关;薯块干物率与最长蔓长、茎粗、基部分枝数都呈负相关关系,其中与茎粗呈极显著负相关。供试18种处理组合中低氮低钾低密度处理经济产量最高,蔓薯比最佳;在对块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效应中,施钾量>栽插密度>施氮量,且施钾量和栽插密度有显著的互作效应;施氮量和栽插密度是影响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主要因素。因此,生产中保持合理的栽插密度是获得高产的基本条件,欲通过增加栽插密度来获取超高产的可能性不大。从本试验来看,纯氮120 kg/hm2、K2O180 kg/hm2与栽插密度4.95×104株/hm2的肥密组合有利于苏薯15号发挥其高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氮钾配施 栽插密度 干物质积累 产量
下载PDF
超级杂交中稻Y两优1号最佳缓释氮肥用量与密度配置研究 被引量:45
8
作者 马国辉 龙继锐 +1 位作者 戴清明 周静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3-77,共5页
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缓释氮肥用量、移栽密度对超级杂交中稻新组合Y两优1号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并建立了产量与施氮量和密度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施氮量、移栽密度以及两者交互作用均显著地影响水稻产量;氮肥用量和密度分别为1... 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缓释氮肥用量、移栽密度对超级杂交中稻新组合Y两优1号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并建立了产量与施氮量和密度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施氮量、移栽密度以及两者交互作用均显著地影响水稻产量;氮肥用量和密度分别为189.5 kg/hm2(折纯N)和20.8万穴/hm2时产量最高(10.608 t/hm2),最佳经济施氮量和最佳密度分别为189.0 kg/hm2和20.7万穴/hm2,此时最佳经济产量为10.069 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Y两优1号 缓释氮肥 移栽密度 产量
下载PDF
移栽密度与供氮水平对水稻产量、氮素利用影响 被引量:43
9
作者 樊红柱 曾祥忠 +1 位作者 张冀 吕世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37-1141,共5页
探讨不同移栽密度和氮素供用水平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为水稻生产的科学施肥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田间试验在3种栽培密度(30 cm×30 cm、40 cm×40 cm、50 cm×50 cm)和5个施氮水平(0、150、225、300、375 kg/h... 探讨不同移栽密度和氮素供用水平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为水稻生产的科学施肥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田间试验在3种栽培密度(30 cm×30 cm、40 cm×40 cm、50 cm×50 cm)和5个施氮水平(0、150、225、300、375 kg/hm2)条件下研究了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施用氮肥或增加密度,均可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当施肥过量或密度较高时,产量降低。同一密度下,施氮量增加,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子粒、秸秆和总吸氮量先增加后降低;氮素收获指数相反;而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素农学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与氮素偏生产力显著降低。相同施氮量下,移栽密度变大,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氮素农学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与氮素偏生产力呈增加趋势;总吸氮量先增加后降低。综合考虑产量、氮素利用及环境污染等因素,该地区水稻生产合理的栽培密度和氮肥施用量分别为40 cm×40 cm和15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移栽密度 氮肥 产量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盐碱地条件下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0
10
作者 严凯 蒋玉兰 +1 位作者 唐纪元 戴其根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7-74,共8页
在盐碱地条件下,以南粳9108为材料,设置6个施氮水平和2个移栽密度,研究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盐碱地条件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低氮处理下,密度大的产量高,高氮处理则相反。施氮... 在盐碱地条件下,以南粳9108为材料,设置6个施氮水平和2个移栽密度,研究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盐碱地条件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低氮处理下,密度大的产量高,高氮处理则相反。施氮量的增加提高了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并降低了结实率和千粒重,密度的提高增加了单位面积穗数。施氮量的增加在提升稻米碾磨品质的同时降低了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移栽密度对稻米品质影响不大。在每公顷施氮300 kg,移栽密度为12 cm×25 cm时,可以获得相对优质的最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施氮量 栽插密度 产量 品质 盐碱地
下载PDF
栽插密度及方式对杂交水稻“红莲优6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2
11
作者 潘圣刚 曹凑贵 +1 位作者 蔡明历 谢运河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45-849,共5页
以杂交水稻“红莲优6号”为材料,通过3种不同栽插密度及方式来构建不同的群体结构,研究群体结构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密度(2.7×105穴/hm2)和栽插方式(宽行窄株)有利于杂交水稻组合“红莲优6号”产量和稻米品质的... 以杂交水稻“红莲优6号”为材料,通过3种不同栽插密度及方式来构建不同的群体结构,研究群体结构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密度(2.7×105穴/hm2)和栽插方式(宽行窄株)有利于杂交水稻组合“红莲优6号”产量和稻米品质的提高。密度和栽插方式主要影响群体叶面积指数、植株个体光合速率和群体内部光环境,对品质的影响,主要是降低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插密度 方式 杂交水稻组合“红莲优6号”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不同基本苗配置对机插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3
12
作者 钱银飞 张洪程 +7 位作者 李杰 吴文革 张强 陈烨 郭振华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08期316-322,共7页
以密穗型水稻扬辐粳7号为材料,在机插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基本苗配置(穴数和本数)对机插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栽插本数对产量的影响大于穴数的影响大于两者互作,不同基本苗处理以A2B3处理产量最高。不同基本苗配置对机插水稻外... 以密穗型水稻扬辐粳7号为材料,在机插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基本苗配置(穴数和本数)对机插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栽插本数对产量的影响大于穴数的影响大于两者互作,不同基本苗处理以A2B3处理产量最高。不同基本苗配置对机插水稻外观品质影响最大,对稻米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影响为其次,加工品质受影响最小。随基本苗数的增加,机插水稻垩白率、垩白度增加,胶稠度变长,直链淀粉含量增加。不同基本苗配置对机插水稻RVA谱特征值中的消减值影响最大,热浆黏度其次,峰值时间最小。相同本数不同穴数下,随栽插穴数的增加,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以及糊化温度呈直线增加趋势,崩解值和消减值成直线下降趋势。相同穴数不同本数下,随栽插本数的增加,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以及糊化温度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崩解值和消减值成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综合来看,机插稻扬辐粳7号以25.5×104/hm2,每穴4本左右最有利于机插水稻高产优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稻 移栽密度 产量 品质 RVA谱
下载PDF
不同密度和栽插苗数对水稻冠层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7
13
作者 刘文祥 青先国 艾治勇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4-121,共8页
以双季早稻陆两优996和晚稻Y两优86为试验材料,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3种密度和3种栽插苗数的互作模式下水稻群体冠层生理生态特性和产量。结果表明:早晚稻栽插苗数对光合速率的影响要大于密度及两者互作的影响;冠层太阳光截获率早稻... 以双季早稻陆两优996和晚稻Y两优86为试验材料,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3种密度和3种栽插苗数的互作模式下水稻群体冠层生理生态特性和产量。结果表明:早晚稻栽插苗数对光合速率的影响要大于密度及两者互作的影响;冠层太阳光截获率早稻以D45B3最高,晚稻则以D22B2最高;早稻齐穗期和乳熟期群体冠层太阳光截获率随栽插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晚稻则随密度和栽插本数的增加而增加;且在高温季节其冠层温度要低于其他处理,相对湿度则增加。早晚稻产量均随密度和栽插苗数的增加而增加,但密度或栽插苗数超过一定值后产量反而下降,早晚稻最高产量分别为9 681.19,10 512.70 kg/hm2。在本试验条件下:早稻在移栽密度33万穴/hm2的基础上配合3个栽插苗数,晚稻移栽密度为26万穴/hm2和1个栽插苗数能发挥高产潜力,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密度 栽插本数 冠层
下载PDF
氮素及栽培密度影响水稻分蘖动态的机制 被引量:27
14
作者 田广丽 周毅 +3 位作者 孙博 张瑞卿 周新国 郭世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96-904,共9页
【目的】研究氮水平及栽培密度对水稻分蘖动态的影响,进而通过适宜的施肥与栽培相结合的生产技术来调控水稻高产群体的建成,以期为减少水稻生产上的氮肥用量、降低农业生产中因氮肥过量施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目的】研究氮水平及栽培密度对水稻分蘖动态的影响,进而通过适宜的施肥与栽培相结合的生产技术来调控水稻高产群体的建成,以期为减少水稻生产上的氮肥用量、降低农业生产中因氮肥过量施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以适宜在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种植的早熟晚粳稻‘镇稻11号’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营养液培养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田间试验主处理设置N 0、90、180、270、360kg/hm^2 5个水平(N0、N90、N180、N270、N360);副处理设置高栽培密度32.5×10~4 hill/hm^2(HD)和低密度25.5×10~4 hill/hm^2(LD)两个水平。室内营养液培养试验主处理设置N 5、40、80 mg/kg 3个水平,副处理设置每箱12、24株两个移栽密度。连续记录水稻分蘖期定植植株分蘖数,测定植株地上部和根系相应指标,分析氮水平、栽培密度对干物质生产能力、干物质向叶片茎鞘的分配特征、茎鞘碳氮浓度、群体净光截获率、根系形态特征等生理生态参数的影响,并计算了两者的交互作用。【结果】相同氮水平时,与LD相比,HD条件下水稻提早达到单位面积最大有效分蘖数,且HD条件下N180时,单位面积的有效分蘖数达到最大,约290个/m^2。在分蘖中期,各处理水稻的分蘖特征已表现出显著差异,本阶段植株的生长特性将持续影响其下一阶段的分蘖能力,最终导致群体的差异。因而本文着重以水稻分蘖中期的生长特征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分蘖速率或分蘖数与叶、鞘相对生长速率,干物质向叶片的分配比例,鞘氮浓度,群体净光截获率,不定根数目、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鞘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鞘碳浓度、根系总长、根尖数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结论】氮水平及栽培密度通过调控水稻干物质生产能力、干物质分配比例、植株养分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水平 栽培密度 分蘖动态
下载PDF
移栽密度组合对机插水稻淮稻5号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6
15
作者 钱银飞 张洪程 +9 位作者 吴文革 张强 李杰 陈烨 郭振华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李德剑 周有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1-48,共8页
以迟熟中粳淮稻5号为材料进行机插试验,研究不同移栽密度组合对机插水稻淮稻5号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密度能使单株生产力增强,提高单株成穗数和单株经济产量,穗型增大,穗长增加,穗粒数增多,粒重和结实率也增加,茎秆... 以迟熟中粳淮稻5号为材料进行机插试验,研究不同移栽密度组合对机插水稻淮稻5号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密度能使单株生产力增强,提高单株成穗数和单株经济产量,穗型增大,穗长增加,穗粒数增多,粒重和结实率也增加,茎秆矮壮,抗倒伏能力增强,群体茎蘖消长较为缓和,成穗率升高。但也存在着茎蘖数量不足,群体LAI和生物产量积累较少,最后成穗数不足等特征。综合来看,机插水稻淮稻5号以移栽密度组合A3B3群个体矛盾协调最好,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水稻 穴数 本数 生长发育特点 产量形成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及灌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16
作者 张江林 侯文峰 +3 位作者 鲁剑巍 任涛 丛日环 李小坤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5-85,共11页
为明确不同移栽密度条件下施氮水平对水稻籽粒产量及灌浆特性的影响,设计裂区试验,主处理为氮肥量,副处理为移栽密度,用Richards方程拟合水稻强、弱势粒的灌浆过程,从不同粒位籽粒灌浆特性间的差异认识群体产量构成,以期为进一步提高水... 为明确不同移栽密度条件下施氮水平对水稻籽粒产量及灌浆特性的影响,设计裂区试验,主处理为氮肥量,副处理为移栽密度,用Richards方程拟合水稻强、弱势粒的灌浆过程,从不同粒位籽粒灌浆特性间的差异认识群体产量构成,以期为进一步提高水稻生产潜力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低密度(15万株/hm^2、21万株/hm^2)条件下,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分别平均增产36.6%、34.6%,且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呈增加趋势。高密度条件下(27万株/hm^2、33万株/hm^2),施氮分别平均增产30.8%、18.8%,结实率分别平均降低了2.0%和1.6%,且产量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2灌浆特性结果显示,施氮提高了强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GRmax),与不施氮处理(N0)相比平均增加了3.5%,且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移栽密度对强势粒平均灌浆速率(GRmean)有明显影响,在低密度(15万株/hm^2、21万株/hm^2)条件下施氮处理强势粒GRmean与不施氮处理相比分别平均降低了2.1%、3.1%,而在高密度(27万株/hm^2、33万株/hm^2)条件下则分别平均增加了1.0%、3.7%;施氮显著提高了弱势粒的GRmax和GRmean,与不施氮处理相比分别平均增加了14.3%、14.4%,且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3灌浆阶段性特征显示,灌浆中期强、弱势粒物质积累对籽粒形成的贡献率均最大,分别为58.6%、57.3%。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中期和后期籽粒的平均灌浆速率(MGR)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灌浆持续天数和灌浆贡献率均随着移栽密度的提升而增加。千粒重与弱势粒的GRmax和GRmean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籽粒的起始势(R0)及弱势粒的灌浆活跃期(D)呈显著负相关。结实率与弱势粒GRmean呈显著负相关,与弱势粒的R0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通过合理密植,同时适当提高施氮水平(27万株/hm^2,165 kg/hm^2),在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的同时也提高了水稻个体灌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产量 施肥量 移栽密度 灌浆速率 有效灌浆时间
原文传递
播期和栽插密度对水稻扬粳805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4
17
作者 季红娟 董长生 +8 位作者 赵步洪 陈刚 郑青松 陶文斌 张小祥 李育红 肖宁 潘存红 李爱宏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15,共6页
以优质高产水稻品种扬粳805为材料,设置3个播期(S1.5月10日,S2.5月25日,S3.6月4日)和3种密度(37.5万穴·hm-2,D1.每穴1苗,D2.每穴2苗,D3.每穴3苗)处理,研究播期和栽插密度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先增... 以优质高产水稻品种扬粳805为材料,设置3个播期(S1.5月10日,S2.5月25日,S3.6月4日)和3种密度(37.5万穴·hm-2,D1.每穴1苗,D2.每穴2苗,D3.每穴3苗)处理,研究播期和栽插密度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先增加后下降,S2处理产量最高,达到10.33t·hm-2;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产量先增加后下降,D2处理产量最高,达到10.18t·hm-2。随着播期的推迟,整精米率下降,垩白率和垩白度先下降后上升,胶稠度增加,淀粉黏滞特性以S2处理最优。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整精米率、垩白率和垩白度先上升后下降,加工品质D2最优,淀粉黏滞特性以D3处理最优。综合播期和栽插密度2个方面因素,扬粳805在5月25日播种、每穴2苗的栽培条件下,水稻产量与品质协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播期 栽插密度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播期和密度对麦茬中粳稻皖稻68生育期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3
18
作者 黄雅丽 陈刚 +1 位作者 陈楠 黄义德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95-99,共5页
为了给安徽省沿淮地区麦茬稻机插和直播等轻简栽培提供技术支撑,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1],研究不同播期和移栽密度条件下皖稻68的生育期和产量形成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皖稻68生育期天数随播期的推迟而递减,但推迟到6月14日播种仍可正常... 为了给安徽省沿淮地区麦茬稻机插和直播等轻简栽培提供技术支撑,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1],研究不同播期和移栽密度条件下皖稻68的生育期和产量形成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皖稻68生育期天数随播期的推迟而递减,但推迟到6月14日播种仍可正常成熟;移栽密度对生育期无明显影响。不同播期同期栽插的,随播期推迟产量下降,但因秧龄长短的原因,穗数随播期推迟而增加,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递减;迟播的增加移栽密度有利于增加穗数而增产。该试验条件下皖稻68作为沿淮麦茬稻栽培,育秧移栽的以5月5日和15日播种,移栽密度为30.0万株/hm2和40.0万株/hm2产量最高,机插秧以5月25日左右播种为宜,直播稻以6月4—14日为播种适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移栽密度 生育期 产量
下载PDF
定植期和定植密度对温室单头切花菊外观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9
19
作者 李向茂 戴剑锋 +3 位作者 罗卫红 陈发棣 顾俊杰 陆锦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55-1060,共6页
定植期和种植密度是影响切花菊外观品质的重要栽培措施.本文以单头切花菊‘神马'(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cv. Shenma)为材料,研究定植期和密度对温室单头菊外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的定植期和密度范围内,随着定植期的延迟... 定植期和种植密度是影响切花菊外观品质的重要栽培措施.本文以单头切花菊‘神马'(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cv. Shenma)为材料,研究定植期和密度对温室单头菊外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的定植期和密度范围内,随着定植期的延迟、密度的增加,单头菊株高增加,单株叶数、茎直径减小,单株鲜质量降低,花颈长度增加,花朵直径减小,但密度对株高的影响不大.在上海地区非加温温室单头切花菊生产中,以生产A级产品为目标的适宜定植期为8月中旬,适宜种植密度为64株·m^-2;以生产B级产品为目标的适宜定植期为8月中旬至9月初,适宜种植密度为72~80株·m^-2.本研究为建立基于光、温和密度的温室单头切花菊外观品质预测模型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头切花菊 定植密度 定植期 外观品质
下载PDF
提升稻鱼共生模式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22
20
作者 吴敏芳 张剑 +4 位作者 陈欣 胡亮亮 任伟征 孙翠萍 唐建军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33期51-55,共5页
新一轮稻田生态养殖在国内已经广泛开展,为了提升传统的稻鱼共生模式的产量,探讨了不同水平的水稻移栽密度和复合肥(N:P:K=14:2:7)施用量对稻田养鱼产量的影响,以及在不产生面源污染的情况下最适宜稻鱼共生系统的生产模式,通过田间试验... 新一轮稻田生态养殖在国内已经广泛开展,为了提升传统的稻鱼共生模式的产量,探讨了不同水平的水稻移栽密度和复合肥(N:P:K=14:2:7)施用量对稻田养鱼产量的影响,以及在不产生面源污染的情况下最适宜稻鱼共生系统的生产模式,通过田间试验对不同的处理所得到的产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田鱼产量为750 kg/hm2模式下,适当的增加水稻移栽密度(25 cm×25 cm)能显著增加水稻产量(P=0.005)而不影响田鱼产量(P=0.175);稻鱼共生系统的水稻产量可以降低对复合肥的依赖,将复合肥施用量水平从750 kg/hm2减少到600 kg/hm2,水稻和鱼产量都没有显著性改变,生产成本下降,环境面源污染风险降低。本试验研究提出适合本地生态条件和生产习惯的稻鱼系统管理模式是:水稻移栽密度30 cm×30 cm,复合肥施用480 kg/hm2,投放规格为55±3 g的冬片9000尾/hm2,设计产量为稻7500 kg/hm2、鱼1500 kg/hm2。实践证明,这种优化模式能较好地利用稻鱼共生系统中的各种资源而不产生面源污染等环境压力,可以推荐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地所在的青田县及其周边乃至全国范围内生态条件及生产消费习惯类似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鱼共生模式 移栽密度 肥料施用 投鱼密度 预期产量 优化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