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侨乡社会资本”解读:以当代福建跨境移民潮为例 被引量:42
1
作者 李明欢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05年第2期38-49,共12页
本文以当代福建跨境移民潮为研究实例, 提出并梳理“侨乡社会资本”命题的理论意义, 力图赋予侨乡文化以新的理论视角。本文提出: 跨国民间网络是侨乡社会资本的基本载体, 跨国互惠期望是侨乡社会资本的运作机制, 跨国链接增殖是侨乡社... 本文以当代福建跨境移民潮为研究实例, 提出并梳理“侨乡社会资本”命题的理论意义, 力图赋予侨乡文化以新的理论视角。本文提出: 跨国民间网络是侨乡社会资本的基本载体, 跨国互惠期望是侨乡社会资本的运作机制, 跨国链接增殖是侨乡社会资本的效益特性。侨乡通过已定居移民、信息网络和人情互惠提高移民操作的成功率及获益率的能力, 是一种社会资本。这种资本有望转化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乃至政治资本, 但这种转化只有在如愿跨境输出人力资源的条件下才能实现。侨乡社会资本的特殊性体现在它与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的链接, 其效益通过其投资对象———“移民”进入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而实现转换与增值。当移民作为一种投资途径并且存在有效运作空间时, 移民行为必然生生不息, 而侨乡社会资本正是通过一次次诸如此类的跨国运作不断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侨乡 社会资本 福建 跨境移民
下载PDF
国际移民学研究:范畴、框架及意义 被引量:19
2
作者 李明欢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4-50,共7页
国际移民学探索的直接目标,是在合理解读移民行为的基础上,推动移民政策的合法制定,进而达到移民个人或群体在大社会中的和谐生存与发展。国际移民学探求的最终目标,是全球资源的合理有效共享,全球人的和平共处,共赢共荣;其最基本问题... 国际移民学探索的直接目标,是在合理解读移民行为的基础上,推动移民政策的合法制定,进而达到移民个人或群体在大社会中的和谐生存与发展。国际移民学探求的最终目标,是全球资源的合理有效共享,全球人的和平共处,共赢共荣;其最基本问题则可以归结为:何时、何人、为何、如何跨国迁移?跨国迁移对迁移者个人、家庭及相关群体、地区、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国际移民学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需要建立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移民学 移民政策 跨国迁移
下载PDF
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与科学家跨国迁移——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为例 被引量:20
3
作者 孙玉涛 国容毓 《科学学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61-1169,共9页
文章提出美国之所以能够长期占据世界科学活动中心位置是因为科学家跨国迁移,并运用诺贝尔奖获得者数据对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进行实证。通过1901-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信息的统计和分析,研究发现:以研究成果作为表征与以诺贝... 文章提出美国之所以能够长期占据世界科学活动中心位置是因为科学家跨国迁移,并运用诺贝尔奖获得者数据对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进行实证。通过1901-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信息的统计和分析,研究发现:以研究成果作为表征与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为表征的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具有同步转移现象;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跨国迁移者占总体的38%,并呈现逐阶段上升趋势;美国作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主要迁入国,若剔除跨国迁入获奖者,美国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时间将推后至1945年;同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跨国迁移特征呈现阶段性变化,未来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可能呈现多中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科学活动中心 诺贝尔奖 人才 跨国迁移
原文传递
物质、情感和权力:跨国移民与家的地理学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博 刘美新 蔡晓梅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30-1141,共12页
随着新文化地理学对流动研究的持续关注,家逐渐成为理解跨国移民日常生活实践的重要概念。本文回顾了家的地理学与跨国移民研究的文献,结果发现:首先,跨国移民家的研究开始吸收物质、情感地理学及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文化地理学者可以... 随着新文化地理学对流动研究的持续关注,家逐渐成为理解跨国移民日常生活实践的重要概念。本文回顾了家的地理学与跨国移民研究的文献,结果发现:首先,跨国移民家的研究开始吸收物质、情感地理学及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文化地理学者可以结合物质、情感与权力创新“家”的理论;其次,跨国移民家的空间政治主要是基于女性、边缘化阶层以及形式上的公民权,有关男性、精英阶层、内容上的超公民权等研究不仅会成为跨国移民研究的趋势,也会为流动性背景下家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视角。最后,本文提出跨国移民“家”的实践三要素(物质、情感与权力)概念框图,强调从住宅空间、城市空间与跨国空间尺度对家的实践及尺度互动机制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移民 家的地理学 空间 物质 情感 权力
原文传递
跨国劳动力流动与中国朝鲜族的全球性社会网络 被引量:10
5
作者 朴光星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8-24,共7页
本文以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跨国人口流动与跨国主义现象为主题,针对中国朝鲜族的跨国人口流动与社会网络这一问题展开具体探讨。20世纪90年代中国朝鲜族开始走向国外,以探亲形式起始的出国打工热愈演愈烈,现已有50多万朝鲜族常年工作在世... 本文以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跨国人口流动与跨国主义现象为主题,针对中国朝鲜族的跨国人口流动与社会网络这一问题展开具体探讨。20世纪90年代中国朝鲜族开始走向国外,以探亲形式起始的出国打工热愈演愈烈,现已有50多万朝鲜族常年工作在世界各地。走出国门的朝鲜族并没有"各自为政",而是在移居地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新的城市族群共同体,并通过血缘、地缘等关系网络建构了全球性社会网络。全球性社会网络的形成促进了原聚居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使其成为东北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劳动力流动 跨国主义 中国朝鲜族 社会网络
原文传递
全球化及其人类学论题 被引量:11
6
作者 何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12,共11页
全球化已渗入当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人类学高度关注的焦点。其中,全球化与民族国家、跨国移民和移民社区、文化多样性、跨文化交流,以及全球化时代的生态问题、不平等和贫困等论题受到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 全球化 民族国家 地方化 跨国移民 文化多样性
下载PDF
移民理论与中国国际移民问题探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贾玉洁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3期57-59,共3页
当今世界,国际移民已成为全球普遍现象。移民潮流的迅速发展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生产要素国际化的具体体现。本文主要探讨了国际移民的相关理论,我国国际移民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可行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 国际移民 理论 影响 对策分析
下载PDF
全球化背景下的日本移民动态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刘云刚 谭宇文 《世界地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2-71,共10页
本文以日本外务省的移民统计数据为基础,对1990年代以来日本海外移民在世界和中国的分布及其结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日本移民的数量变化、人口结构、迁移类型、迁移方式、地区分布及其变化趋势,并考察了其在中国的分布及构成特... 本文以日本外务省的移民统计数据为基础,对1990年代以来日本海外移民在世界和中国的分布及其结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日本移民的数量变化、人口结构、迁移类型、迁移方式、地区分布及其变化趋势,并考察了其在中国的分布及构成特点。日本移民主要流向北美、亚洲太平洋地区,尤以洛杉矶、纽约、上海、曼谷等城市分布最为集中。在中国的日本移民近年增长迅速,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香港、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并以男性移民为主。本文分析了这些日本移民的分布动向,并对今后中国大城市的移民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移民 日本人 分布 日本 中国
下载PDF
文化地理学视角下跨国移民饮食适应研究进展与启示 被引量:8
9
作者 钟淑如 张小萱 曾国军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共8页
全球化进程下,跨国移民成为不同地域间文化交流、冲突和再协商的主要载体,其在地饮食适应问题尤为凸显。本文回顾了国内外跨国移民饮食适应的研究,发现由营养学等范式主导的早期研究偏重对饮食适应水平的直接观测,较少探究饮食适应的身... 全球化进程下,跨国移民成为不同地域间文化交流、冲突和再协商的主要载体,其在地饮食适应问题尤为凸显。本文回顾了国内外跨国移民饮食适应的研究,发现由营养学等范式主导的早期研究偏重对饮食适应水平的直接观测,较少探究饮食适应的身体属性、地方关系以及文化意涵。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跨国移民饮食适应的相关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身体尺度下的动态饮食适应过程、地方尺度下跨国饮食景观的生产与重构,以及身体与地方交互尺度下饮食适应与身份认同的复杂关系。本文最后针对当前研究的主要不足提出未来跨国移民饮食适应研究的可能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地理 跨国移民 饮食适应 身份协商 饮食景观
原文传递
跨国社会空间中“对话的自我”—基于一个旅德温州女性的生命叙事
10
作者 黄玉琴 王丽圆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24年第1期28-39,共12页
论文基于一个旅居德国27年的温州女性毓芬的生命叙事,采用“对话的自我”的理论框架,探讨了毓芬在德国期间,伴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崛起、家乡温州的发展与变化,使得她不断重新审视自己在“去”、“留”以及“回还是不回”的每个关键阶... 论文基于一个旅居德国27年的温州女性毓芬的生命叙事,采用“对话的自我”的理论框架,探讨了毓芬在德国期间,伴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崛起、家乡温州的发展与变化,使得她不断重新审视自己在“去”、“留”以及“回还是不回”的每个关键阶段中的自我认同及其(再)建构策略。在叙述中,“自我”在一系列的“对话”过程中被(再)建构,其中包括:东道国—来源国(经济、制度、文化等)的对话、“现在的我”和“过去的我”的对话、个体认同和集体认同之间的对话。由此,毓芬从“时髦的出国爱国青年”变成“连接中断生平、弥补地位落差的异乡奋斗人”,再成为“宣扬中华‘孝’文化、纠结‘回还是不回’的矛盾人”。“对话”是一个不断协商的过程,体现了个体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而跨国社会空间中“对话的自我”也具有了空间性、时间性和社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州 自我(再)建构 跨国迁移 生命叙事
下载PDF
跨国移民的地方感研究:以在穗非洲移民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宋宗员 刘云刚 +1 位作者 安宁 赵启康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5-74,共10页
本文从“地方感”这一核心概念出发,采用问卷调查、参与式观察和访谈等综合研究方法,系统地评估了在穗非洲移民对广州的城市感知特征及其内在机制。基于研究提出的五维地方感评价体系,本文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在穗非洲移民对广州地方... 本文从“地方感”这一核心概念出发,采用问卷调查、参与式观察和访谈等综合研究方法,系统地评估了在穗非洲移民对广州的城市感知特征及其内在机制。基于研究提出的五维地方感评价体系,本文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在穗非洲移民对广州地方感的五个维度的评价中,呈现出“地方满意度>地方依赖>地方信任>地方依恋>地方认同”的总体特征;(2)在穗非洲移民的积极地方感主要是通过广州的物质和资源环境构建起来的;(3)在穗非洲移民的消极地方感则主要是通过地方信任、地方认同和地方依恋等精神维度的交流形成的;(4)在穗非洲移民地方感的形成路径有积极地方感和消极地方感的区别,但是它们之间的边界并不是很明显,有比较强的流变性。本文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对中国的跨国移民及其地方感研究进行了拓展,为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移民 积极地方感 消极地方感 非裔群体 广州
原文传递
广州跨国精英移民:流动性、日常生活与世界主义的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美新 蔡晓梅 朱竑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419-2432,共14页
研究以广州为案例地,通过半结构化访谈、观察法和追踪法,借助日常生活的微观视角探究从全球北方流动到全球南方的跨国精英移民世界主义的家的营造过程和日常策略。研究发现:①世界主义者挑战了家的根植性和稳定性认同,以异质性作为家的... 研究以广州为案例地,通过半结构化访谈、观察法和追踪法,借助日常生活的微观视角探究从全球北方流动到全球南方的跨国精英移民世界主义的家的营造过程和日常策略。研究发现:①世界主义者挑战了家的根植性和稳定性认同,以异质性作为家的空间选择依据,在流动中追寻异质空间。②世界主义者随着流动性的改变超越和协调空间、文化的差异性,能动地改变自己的日常生活实践,包括住房、食物、社交和休闲活动,呈现混杂性、能动性和流动性的日常实践特征。③世界主义者打破了传统以来认为家是一个地方、归属感或者房子的概念,强调家是身体的概念,把流动性的经验融入到主体的身体之中,并延续到对未来的家的追寻。研究补充了“世界主义的家”的实证和理论案例,并将日常生活嵌入到家的地理学研究中,具有创新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世界主义 流动性 跨国移民
原文传递
非洲中国女性移民角色的历史嬗变——以尼日利亚为中心的考察
13
作者 刘少楠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24年第2期38-48,共11页
论文以尼日利亚中国女性移民为具体案例,分析她们过去60余年在尼日利亚的发展脉络,探究她们在空间、角色和行业上的突破及其所涉行业的全面拓展,从而揭示中国女性移民作为一支独立的经济力量在尼日利亚侨界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显示,在... 论文以尼日利亚中国女性移民为具体案例,分析她们过去60余年在尼日利亚的发展脉络,探究她们在空间、角色和行业上的突破及其所涉行业的全面拓展,从而揭示中国女性移民作为一支独立的经济力量在尼日利亚侨界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显示,在传统跨国移民研究的框架下,女性移民往往面临着空间、角色和行业的三重限制。自20世纪中期以来,尼日利亚中国女性移民不断对这三重限制做出自身的有力回应:她们在20世纪60至80年代非洲工业化的背景下突破“家”的物理空间限制,成为中资工厂的“女师傅”;她们在改革开放后突破性别化分工对女性的经济角色限制,在当地独立创业并崛起为女企业家;她们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突破女性的行业限制,从贸易—服务业走向制造业。经过一次次突破性的角色嬗变,尼日利亚中国女性移民展现了强劲的经济活力和企业家精神,成长为当地一支不可忽略的经济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 尼日利亚 跨国移民 女性移民 中资企业
下载PDF
跨国移民的日常饮食实践及地理相遇分析:广州案例
14
作者 林家惠 曾国军 +1 位作者 张小萱 钟淑如 《人文地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43,共8页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究了广州跨国移民的日常饮食实践如何促成多元的地理相遇,以及这种相遇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跨国移民在不同的饮食空间与东道国社会产生互动,促进了多元的地理相遇,既带来不同民族身份之间社会融合的结果,也...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究了广州跨国移民的日常饮食实践如何促成多元的地理相遇,以及这种相遇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跨国移民在不同的饮食空间与东道国社会产生互动,促进了多元的地理相遇,既带来不同民族身份之间社会融合的结果,也由于个体与东道国的社会文化差异加深了隔阂。跨国移民的日常饮食实践及地理相遇受到主体性因素的驱动、社会性因素的强化与地方性因素的支持,这三类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使跨国移民在东道国的日常饮食呈现出矛盾的行为表征。本文揭示了跨国移民与在地社会文化的微观互动过程,以饮食为线索的地理相遇分析对于理解移民与迁入地的社会文化互动提供了深入理解,对于促进在华移民的社会融入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移民 饮食实践 地理相遇 广州
原文传递
跨国移民的身份认同与社会世界:基于媒介生成性的视角
15
作者 陈洁雯 《传媒观察》 2024年第8期87-97,共11页
深度媒介化时代,跨国移民的日常生活与媒介相伴,他们由交往建构的社会世界与媒介深深交织在一起。研究比照罗伯特·E·帕克的移民研究,通过对加拿大华人移民为期1年的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探讨当代跨国移民的身份认同特点,描... 深度媒介化时代,跨国移民的日常生活与媒介相伴,他们由交往建构的社会世界与媒介深深交织在一起。研究比照罗伯特·E·帕克的移民研究,通过对加拿大华人移民为期1年的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探讨当代跨国移民的身份认同特点,描述媒介为移民生成了怎样的社会世界与认同,以及这种认同与媒介生成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与帕克所在的报刊时代不同,融入或同化不再是移民群体的必然选择;媒介及其基础设施的脱域化和无边界化重塑了移民的社会世界,他们对周遭世界与共同世界、全球与地方、虚拟与实在之间的感知逐渐模糊,地域不再是身份认同明确或唯一的支撑,媒介创造出与地点无关的认同和归属感。在这个意义上,媒介生成了跨国移民新的身份认同,而且这种认同往往是混杂的、纷乱的、碎片化的、不定向的。媒介基础设施的脱域性和无边界化弱化了曾经跨国移民身上独有的漂泊情结,维系着他们与母国千丝万缕的勾连,保留着其精神世界的认同和归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移民 身份认同 社会世界 媒介生成性
原文传递
傈僳族的跨国迁徙与藏彝走廊空间拓展述论 被引量:6
16
作者 高志英 余艳娥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3-62,131-132,共12页
傈僳族的历史是一部迁徙史,并在不同时代呈现出其迁徙动因、路径、规模与影响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异同。将民国以前傈僳族迁徙史与藏彝走廊空间拓展联系起来考量,可以深入与细化藏彝走廊的民族迁徙历史与族际关系研究,并反思以往藏彝走廊... 傈僳族的历史是一部迁徙史,并在不同时代呈现出其迁徙动因、路径、规模与影响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异同。将民国以前傈僳族迁徙史与藏彝走廊空间拓展联系起来考量,可以深入与细化藏彝走廊的民族迁徙历史与族际关系研究,并反思以往藏彝走廊研究中空间固化或裹足于境内研究之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傈僳族 跨国迁徙 藏彝走廊 空间拓展
下载PDF
学术人员跨国迁移研究评述:从个体属性向网络关系演进 被引量:6
17
作者 孙玉涛 国容毓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4-162,共9页
学术人员跨国迁移作为新兴的交叉领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管理层的关注。本文通过学术人员跨国迁移理论从个体决策向国家循环演进、学术人员跨国迁移"推-拉"动力机制、学术人员跨国迁移知识与社会"网络"效应以及学... 学术人员跨国迁移作为新兴的交叉领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管理层的关注。本文通过学术人员跨国迁移理论从个体决策向国家循环演进、学术人员跨国迁移"推-拉"动力机制、学术人员跨国迁移知识与社会"网络"效应以及学术人员跨国迁移流失与回流特征等方面的文献评述,提出学术人员跨国迁移研究正在逐步从个体属性向网络关系演进。应该看到,在向网络关系演进的过程中,还存在"网络"经验研究缺乏、机构层面研究不足、"关系"因素关注较少等几个方面的薄弱环节,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人员 跨国迁移 网络 文献综述
下载PDF
温州丽岙侨乡留守妇女规模变迁的研究
18
作者 杨志玲 徐辉 +1 位作者 苏玉洁 吴征涛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2-80,共9页
侨乡留守妇女研究是中国侨乡女性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温州著名侨乡丽岙街道跨国移民引起的留守妇女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侨乡留守妇女规模变迁的阶段及特征,即20世纪70年代前,男性出国人员较少、与海外女子婚配等原因形成留守妇女产生... 侨乡留守妇女研究是中国侨乡女性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温州著名侨乡丽岙街道跨国移民引起的留守妇女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侨乡留守妇女规模变迁的阶段及特征,即20世纪70年代前,男性出国人员较少、与海外女子婚配等原因形成留守妇女产生的萌芽期;改革开放后,大批男性前往海外谋生引发留守妇女规模的爆发期;男性取得海外合法身份及立业后,以家庭团聚方式的人口“大迁徙”形成留守妇女规模的锐减期;由于出境手续办理繁琐、海外婚配增加等原因造成留守妇女规模的停滞期;2015年后,在国外生活的妇女,由于生活压力大、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回国,促成留守妇女规模的反弹期。在经历各阶段的起伏后,现今温州丽岙侨乡留守妇女总体规模较小,并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移民 留守妇女 规模 历史阶段
下载PDF
越南难侨的身份协商与国家认同——基于珠海市原红旗华侨农场的案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锦昊 陈浩然 马凌 《人文地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6-63,共8页
20世纪中期,东南亚多国先后出现排华潮,大量华人华侨以“难侨”身份被迫返回祖国。难侨独特的生命历程和空间实践,使其展演出不同的身份协商过程和国家认同变迁。本文以珠海市原红旗华侨农场的越南难侨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剖... 20世纪中期,东南亚多国先后出现排华潮,大量华人华侨以“难侨”身份被迫返回祖国。难侨独特的生命历程和空间实践,使其展演出不同的身份协商过程和国家认同变迁。本文以珠海市原红旗华侨农场的越南难侨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剖析其在归国前后不同时期和不同空间的各方互动中身份协商和国家认同的演变过程。研究指出:越南难侨在群体互动、政府政策以及社会支持的影响下,在归国之前、归国初期和归国后期有着明显的身份认同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其对祖国(中国)的国家认同不断加强。研究通过时空耦合视角为移民的身份协商和国家认同研究提供新的分析框架,亦从侧面反映出中国近半个世纪以来在难民治理和侨务政策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迁移 越南难侨 身份协商 国家认同 广东珠海
原文传递
1990—2015年亚洲内部人口迁移格局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晔 王晓歌 +1 位作者 管靖 古恒宇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409-2425,共17页
把握亚洲内部跨国/地区人口迁移规律,有助于新时期中国制定合理的国际移民政策,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迈向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1990—2015年国际双边移民流量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空间滤波面板负二项引力模型,阐明亚洲内部跨国/地区... 把握亚洲内部跨国/地区人口迁移规律,有助于新时期中国制定合理的国际移民政策,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迈向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1990—2015年国际双边移民流量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空间滤波面板负二项引力模型,阐明亚洲内部跨国/地区人口迁移的时空格局与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1990—2000年亚洲主要迁移流集中在西亚、南亚和东南亚各区域内部,且大多发生在邻国之间,2000—2015年出现多条横跨上述三大区域的大规模迁移流;②人口迁移网络强度相对较低,联系紧密程度先升后降;③政治不稳定与战乱冲突是人口迁移的重要推动力,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国民收入差异是重要驱动力,多维邻近因素(经济邻近和文化邻近)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④25年间,经济差异的影响先增后减;政治不稳定一直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对人口迁出的影响更大;进出口贸易发展在部分时期积极促进人口流动,留学吸引力影响呈波动趋势;⑤非经济和结构性力量在亚洲内部跨国/地区人口迁移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地区人口迁移 空间格局 驱动因素 社会网络分析 空间滤波 负二项面板引力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