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翻译研究的文体学视角探索 被引量:43
1
作者 黄立波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4-108,共5页
现代文体学的发展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本文从文体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入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建立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文体学研究框架,即借助语料库软件工具,采用语际对比和语内类比相结合的模式,从语言形式和文学叙事两个视角对... 现代文体学的发展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本文从文体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入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建立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文体学研究框架,即借助语料库软件工具,采用语际对比和语内类比相结合的模式,从语言形式和文学叙事两个视角对各类翻译文本的文体特征进行量化描写、分析和解释,发现翻译文本不同于一般文本的原因,进一步认识翻译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学 翻译研究 翻译文体学
原文传递
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文体学探讨——以《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中人称代词主语和叙事视角转换为例 被引量:30
2
作者 黄立波 《中国外语》 CSSCI 2011年第6期100-106,共7页
本文应用双语平行语料库,以《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为例,从人称代词主语转换和叙事视角转换两方面比较译出与译入文本的翻译文体特征。研究发现:汉英小说翻译中,无论译出或译入,人称代词主语在数量和频次上均表现出增加趋势,在转换类型... 本文应用双语平行语料库,以《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为例,从人称代词主语转换和叙事视角转换两方面比较译出与译入文本的翻译文体特征。研究发现:汉英小说翻译中,无论译出或译入,人称代词主语在数量和频次上均表现出增加趋势,在转换类型上均表现出明显的语际显化。但从译出和译入的类比关系上看,相对于译出文本,译入文本的显化程度更高一些;叙事视角方面,译出文本倾向于保留原文中的客观视角,译入文本则多采用主观视角,根本原因在于英汉语在转述语方面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翻译研究 文体学 翻译文体学 人称代词主语 叙事视角
原文传递
翻译研究中的文体观:研究综述 被引量:11
3
作者 黄立波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49-55,共7页
论文综述了翻译研究中对"文体"的不同认识,将其划分为修辞文体观、语言文体观、叙事文体观和语料库文体观五种,并指出每一种文体观的主要特点。最后提出:语料库翻译文体学是未来翻译文体研究的趋势,其主要内容包括统计文体、... 论文综述了翻译研究中对"文体"的不同认识,将其划分为修辞文体观、语言文体观、叙事文体观和语料库文体观五种,并指出每一种文体观的主要特点。最后提出:语料库翻译文体学是未来翻译文体研究的趋势,其主要内容包括统计文体、叙事文体和语言文体三类。正是翻译研究领域的学科交叉使研究者能更全面地认识文体这一概念,拓展翻译文体学的研究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研究 文体 翻译文体学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
下载PDF
文学作品中情感翻译效度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霍跃红 邓亚丽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3期150-155,共6页
文学作品除了蕴含大量文化信息,还具有浓厚的抒情特征。文学界、翻译界对于文学作品及其翻译研究通常围绕作品的叙事性、思想性展开,抒情性研究往往滞后。随着翻译研究的多元化发展,文本情感分析引起越来越多学者们的兴趣。文章以霍达... 文学作品除了蕴含大量文化信息,还具有浓厚的抒情特征。文学界、翻译界对于文学作品及其翻译研究通常围绕作品的叙事性、思想性展开,抒情性研究往往滞后。随着翻译研究的多元化发展,文本情感分析引起越来越多学者们的兴趣。文章以霍达的代表作英译为例,基于翻译文体学,以句子为单位,研究该部小说原文本中习俗文化和玉器文化内容抒情性表达的英译,分析作品中相关语句所表达情感的翻译效度,探究译者对源语文本情感色彩的把握情况。研究发现译作中重新构建的语句不多,情感翻译效度高,与原文情感倾向基本契合,但也存在部分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情感翻译效度 翻译文体学
下载PDF
翻译文体的认知诠释——以杨宪益和霍克斯《红楼梦》译本为考查中心
5
作者 陈友勋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10-119,共10页
结合《红楼梦》语料库,从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词长分布等方面对比分析杨宪益和霍克斯两种《红楼梦》译本,结果显示二者的译文均呈现明显的显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文章主要结合激活扩散理论和阐释学原理探讨翻译文体产生的认知原因,进... 结合《红楼梦》语料库,从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词长分布等方面对比分析杨宪益和霍克斯两种《红楼梦》译本,结果显示二者的译文均呈现明显的显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文章主要结合激活扩散理论和阐释学原理探讨翻译文体产生的认知原因,进而指出译者由于具有双重认知身份,在翻译过程中常常需要以文本方式补充原文隐含的逻辑关系以及缺失的文化因素,从而降低译文的阅读难度,并提升译文的阅读体验。然而,译者的这种处理方式颇为特殊,其宛如在原文和译文的夹缝中求生存。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译文和写作属于不同的认知过程:译文的创作必然会带有译语环境以及译者个人的鲜明特征,这就注定了翻译文体出现的必然性和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翻译文体 认知诠释 双重身份 过度解读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文体学应用研究——以《荷塘月色》的三个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霍跃红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69-73,共5页
文章选取朱自清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分别来自中国译者、西方译者和中西合作译者的三个译本为语料,利用语料库分析软件Simple Concordance Program 4.0和Textanz,从译本中的词汇变化量、句子长度、可读性,以及情感表现、比喻修辞翻译等... 文章选取朱自清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分别来自中国译者、西方译者和中西合作译者的三个译本为语料,利用语料库分析软件Simple Concordance Program 4.0和Textanz,从译本中的词汇变化量、句子长度、可读性,以及情感表现、比喻修辞翻译等方面入手,对三个译本的文体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三个译本在词汇层面都是低密度文本,句子都在中句范围内,与原文质朴的语言风格吻合;但在情感词汇使用、比喻修辞翻译及可读性指数上,存在着一些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文体学 语料库 应用 翻译
下载PDF
意识形态与翻译风格的关联性——以Harriet de Onís译作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唐韧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8-22,共5页
Harriet de Onís是20世纪中叶一些主要拉丁美洲作家和历史学家的著作的主要译者。通过分析其译作词句可看出译者的显著文化特征如何反映作为信念和世界观的深层意识形态。反映在目的文本中的译者之词汇激发和这样的深层意识形态是... Harriet de Onís是20世纪中叶一些主要拉丁美洲作家和历史学家的著作的主要译者。通过分析其译作词句可看出译者的显著文化特征如何反映作为信念和世界观的深层意识形态。反映在目的文本中的译者之词汇激发和这样的深层意识形态是由译者的教育和社会文化熏陶所构建的。有些词汇激发似乎相当温和(如属于一般归化策略的音韵头韵模式),而另一些,如宗教词汇和对敏感话题(极端主义倾向和先进社会)的直白评价,则更险恶。可运用翻译文体学来揭示翻译的此类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文体学 意识形态 词汇激发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文体学视角下译者的情感指纹研究——基于态度立场标记的自建语料库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司炳月 霍跃红 《外语电化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5-60,共6页
本文基于语料库,从翻译文体学的视角对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夫妇在其所译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所留下的情感指纹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英文译本与汉语原文无论是在情感词汇的使用数量、密度还是情感强度方面,都存在差异:汉语原文带有明显... 本文基于语料库,从翻译文体学的视角对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夫妇在其所译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所留下的情感指纹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英文译本与汉语原文无论是在情感词汇的使用数量、密度还是情感强度方面,都存在差异:汉语原文带有明显的消极情感倾向,而英语译文则表现出明显的积极情感趋势。但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二者都呈现为消极情感和积极情感交替出现的波浪式流动模式。这说明译者对于中国语言文字及情感因素能够精准把握,但也出现了一些偏差。本文对译者的情感指纹进行研究,超越了语言层面,拓展了译者文体风格研究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 情感指纹 情感流动 《尘埃落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