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1764A/C1766T/T1768A三联突变对HBV核心启动子活性的上调作用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王耀 刘妍 +4 位作者 许智慧 纪冬 李晓东 钟彦伟 徐东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54-957,共4页
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启动子(CP)荧光素酶表达载体,探讨HBVCP变异对下游基因转录活性的影响。方法 2005年5月至2008年3月于解放军302医院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CHB)及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各40例,采集血清提取HBV DNA,采用巢... 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启动子(CP)荧光素酶表达载体,探讨HBVCP变异对下游基因转录活性的影响。方法 2005年5月至2008年3月于解放军302医院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CHB)及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各40例,采集血清提取HBV DNA,采用巢式PCR法扩增HBVCP片段,克隆至pGEM-TEasy载体。挑选含有CP相关变异位点的质粒,经KpnⅠ/BglⅡ双酶切后,构建pGL3-CP荧光素酶真核报告质粒,并采用定点突变方法获得野生型质粒,将两者同时转染肝癌细胞系HepG2,48h后进行荧光素酶检测。结果患者临床资料经统计分析后显示,CHB患者HBeAg阳性率和HBV DNA载量均高于ACLF患者(P<0.01),而TBIL含量则低于ACLF患者(P<0.01);对CP区热点突变频率分析后发现:G1764A/C1766T/T1768A三联突变在CHB患者中为0.0%(0/40),在ACLF患者中为12.5%(5/40,P<0.05)。细胞转染结果显示:典型CP双联突变A1762T/G1764A病毒株的启动子活性为相应野生株的1.67倍,而G1764A/C1766T/T1768A三联突变病毒株的启动子活性为相应野生株的1.43~1.80倍。结论 HBeAg阳性率、TBIL水平、HBV DNA载量与乙型肝炎重症化相关,HBVCP中存在的A1762T/G1764A、G1764A/C1766T/T1768A突变有顺式激活下游基因转录活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突变 启动区 反式激活
下载PDF
血清乙肝表面大蛋白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肝中疗效观察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陈刚 徐爱芳 +6 位作者 张永乐 王妙婵 施军平 眭东鸣 朱秀亚 钮海莺 郑红英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9年第10期2334-2336,共3页
目的:探讨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肝患者过程中血清乙肝大蛋白(HBV-LHBs)的变化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30例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0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时的LHBs、HBV DNA、HBeAg的水平。... 目的:探讨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肝患者过程中血清乙肝大蛋白(HBV-LHBs)的变化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30例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0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时的LHBs、HBV DNA、HBeAg的水平。结果:30例乙肝患者在入组时的LHBs阳性检出率90.00%(27/30)与HBV-DNA的阳性检出率100.00%(30/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6,P>0.05),LHBs的含量(OD值)与HBV-DNA拷贝数的对数呈正相关性(r=0.885)。LHBs的阳性检出率与HBeAg的阳性检出率(7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8,P>0.05)。恩替卡韦组0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抗病毒治疗无效风险预测值分别为0.28、036、0.46、0.57、0.67。结论:血清LHBs与HBV-DNA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作为一个新的判断病毒复制的指标。抗病毒治疗过程LHBs阳性持续时间越长,预示着抗病毒治疗无效的风险性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替卡韦 慢性乙型肝炎 抗病毒治疗 乙肝病毒表面大蛋白 反式激活
原文传递
雷洛昔芬对血管内皮细胞ERE转录活性的影响及与雌激素受体亚型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贺红 朱慧 +2 位作者 杨发林 王翠萍 许伟华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4年第5期555-557,共3页
目的:研究雷洛昔芬对血管内皮细胞雌激素应答元件(ERE)转录活性的影响与雌激素受体(ER)亚型的关系。方法:采用腺病毒载体将雌激素受体α型(ERα)或雌激素受体β型(ERβ)导入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构建ERE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ERE鄄TK鄄Luc... 目的:研究雷洛昔芬对血管内皮细胞雌激素应答元件(ERE)转录活性的影响与雌激素受体(ER)亚型的关系。方法:采用腺病毒载体将雌激素受体α型(ERα)或雌激素受体β型(ERβ)导入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构建ERE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ERE鄄TK鄄Luc,采用真核细胞转染技术将ERE鄄TK鄄Luc与内参照质粒PRL鄄SV40共同转染血管内皮细胞,双荧光素酶报告法检测雷洛昔芬刺激的转染细胞荧光素酶的相对活性。结果:导入ERα细胞,雷洛昔芬刺激后荧光素酶活性为0.0247±0.0008,显著低于未接受雷洛昔芬刺激细胞的0.0418±0.0007穴P<0.001雪;导入ERβ的细胞,雷洛昔芬刺激后荧光素酶活性为0.0304±0.001,未接受雷洛昔芬刺激的细胞为0.0306±0.003,二者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雷洛昔芬显著抑制ERα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ERE转录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洛昔芬 受体 雌激素 内皮 血管 反式激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DNA多聚酶RNase H对细胞凋亡易感基因表达的上调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纪冬 臧红 +3 位作者 陈国凤 刘妍 徐东平 张健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5-47,共3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DNA多聚酶(HBV DNA P)结构域蛋白RNase H对细胞凋亡易感基因(CAS)的转录激活作用。方法以HBV DNA P结构域蛋白RNase H的反式调节因子的基因表达谱芯片结果为基础,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确定CAS的启动子区域(CASp),扩增...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DNA多聚酶(HBV DNA P)结构域蛋白RNase H对细胞凋亡易感基因(CAS)的转录激活作用。方法以HBV DNA P结构域蛋白RNase H的反式调节因子的基因表达谱芯片结果为基础,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确定CAS的启动子区域(CASp),扩增CASp并克隆至真核报告载体pCAT3-Basic中,构建pCAT3-CASp报告载体。分别以该质粒单独或与pcDNA3.1(-)-RH共转染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ELISA法检测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的表达活性,并以pCAT3-Basic空载体、pCAT3-TXNRD1p分别转染HepG2细胞作为阴性和阳性对照。结果pCAT3-CASp和pcDNA3.1(-)-RH瞬时共转染的HepG2细胞的CAT表达活性是pCAT3-CASp的1.5倍,是pCAT3-Basic空载体的2.7倍。结论本实验进一步验证了我室利用基因表达谱技术研究RNase H蛋白反式激活作用的结果。我室克隆的CAS启动子具有顺式激活下游基因的活性;HBV的RNase H蛋白具有对CAS的反式激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启动区 反式激活 细胞凋亡易感基因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前S2蛋白对硫氧还蛋白还原酶1基因表达的上调作用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纪冬 成军 +4 位作者 郭江 杨瑗 董菁 王建军 刘妍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677-679,共3页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前 S2蛋白对硫氧还蛋白还原酶 1(TXNRD1)启动子转录的激活作用。方法 以 30 2院传染病研究所基因治疗研究中心自行构建的乙型肝炎病毒前 S2蛋白反式调节的基因表达谱芯片结果为基础 ,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确...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前 S2蛋白对硫氧还蛋白还原酶 1(TXNRD1)启动子转录的激活作用。方法 以 30 2院传染病研究所基因治疗研究中心自行构建的乙型肝炎病毒前 S2蛋白反式调节的基因表达谱芯片结果为基础 ,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确定TXNRD1的启动子区域 (TXNRD1p) ,PCR扩增TXNRD1p ,克隆至真核报告载体pCAT3 Basic中 ,构建 pCAT3 TXNRD1p报告载体 ;以该质粒转染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系 ,用ELISA法检测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CAT)的表达活性 ;并与pcDNA3 1(- ) preS2共转染HepG2细胞系 ,用ELISA法检测CAT的表达活性。结果 pCAT3 TXNRD1p和pcDNA3 1(- ) preS2瞬时转染的HepG2细胞的CAT表达活性是pCAT3 Basic空载体的 5 7倍、pCAT3 TXNRD1p的 2 2倍。结论 该TXNRD1启动子有顺式激活下游基因的活性 ;HBV的前 S2蛋白具有反式激活TXNRD1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乙型 启动子 反式激活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NS5A反式激活蛋白7的重组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晓光 成军 +3 位作者 洪源 张延峰 郑铁龙 王慧芬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28-1030,共3页
目的构建丙型肝炎病毒NS5A反式激活蛋白7(NS5ATP7)的原核表达载体,诱导其在大肠埃希菌中的表达,并初步探讨其结构与功能。方法应用逆转录PCR(RT-PCR)技术,以HepG2细胞mRNA为模板,扩增获得NS5ATP7基因片段,连接到pGEM-T载体,酶切鉴定及... 目的构建丙型肝炎病毒NS5A反式激活蛋白7(NS5ATP7)的原核表达载体,诱导其在大肠埃希菌中的表达,并初步探讨其结构与功能。方法应用逆转录PCR(RT-PCR)技术,以HepG2细胞mRNA为模板,扩增获得NS5ATP7基因片段,连接到pGEM-T载体,酶切鉴定及测序正确后插入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IPTG诱导以获得NS5ATP7融合蛋白的表达,SDS-PAGE、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分析和证实该融合蛋白表达的特异性,并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融合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进行预测。结果利用RT-PCR扩增获得大小为891bp的NS5ATP7基因片段,插入pET-32a(+)表达载体,转化BL21宿主菌,经IPTG诱导,成功获得了大小为48kD的目的蛋白,Western blot进一步证实了该蛋白具有特异性免疫反应识别。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显示此蛋白富含螺旋结构,为非跨膜蛋白,无信号肽。结论利用大肠埃希菌BL21成功表达了NS5ATP7融合蛋白,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为研究NS5ATP7蛋白的免疫原性和生物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NS5A 反式激活 原核表达 计算生物学
下载PDF
Association of <i>NOS3</i>and <i>HIF</i>1<i>α</i>gene polymorphisms with the susceptibility of broiler chickens to develop 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
7
作者 Juana Moncaleano-Vega Fernando Ariza Aureliano Hernández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3年第12期749-755,共7页
A genetic association between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 and pulmonary hypertension syndrome (PHS) was established in a commercial population of broiler chickens. The associated SNPs were found in the NOS3... A genetic association between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 and pulmonary hypertension syndrome (PHS) was established in a commercial population of broiler chickens. The associated SNPs were found in the NOS3 and HIF1α genes (LOD > 6;p NOS3 gene interfere with its trans-activation and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 activities under natural hypobaric hypoxia conditions and are located in a consensus sequence that is called the hypoxia response element (HRE). SNPs located in the HIF1α gene could act as alternative cryptic splicing sites in intron six, which may stimulate non-sense mediated early decay (NMD) of the primary transcript. A fragment of intron 3 of the EDN1 gene was also evaluated, but the polymorphisms found were not associated with PHS (lod 0.001). However, further studies on the regulatory transcription sequences of EDN1 are recommended.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intronic sequences should be included when searching for polymorphisms that produce physiological changes. Introns have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y sequences or post-transcriptional control signals, which are known as cis- and trans-activation regulatory elements and are able to alter the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of hypoxia adaptation when modified.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inheritance pattern of PHS is autosomal overdominant and has deleterious effects that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er penetrance in heterozygous than in homozygous animals, which prevent broiler chickens from being able to adapt to high altitu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s and trans-activation Regulatory Elements Deleterious Effect PENEtranCE
下载PDF
The 5’-Untranslated Region of the C9orf72 mRNA Exhibits a Phylogenetic Alignment to the Cis-Aconitase Iron-Responsive Element;Novel Therapies for Amy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8
作者 Monica A. Lu Susruthi Rajanala +4 位作者 Sohan V. Mikkilineni Catherine M. Cahill Robert Brown James D. Berry Jack T. Rogers 《Neuroscience & Medicine》 2016年第1期15-26,共12页
The hexanucleotide repeat mutation in the intron-1 of the chromosome 9 open reading frame (C9orf72) is a frequent cause of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 and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FTD). Altered RNA folding pla... The hexanucleotide repeat mutation in the intron-1 of the chromosome 9 open reading frame (C9orf72) is a frequent cause of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 and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FTD). Altered RNA folding plays a role in ALS pathogenesis in two ways: non-ATG translation of the repeat can lead to aggregates of the known C9orf72 specific dipeptide polymer, whereas the repeat also can form neurotoxic RNA inclusions that dose-responsively kill motor neurons. We report the presence of a homology in the 5’untranslated region (UTR) of the messenger RNA encoding C9orf72 with the iron responsive elements (IRE) that control expression of iron-associated transcripts and predict that this RNA structure may iron-dependently regulate C9orf72 translation. We previously report altered serum ferritin levels track with severity of ALS in patients. Here, we conduct bioinformatics analyses to determine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of the 5’UTR in C9orf72 mRNA and find it aligned with IREs in the human mitochondrial cis-aconitase and L and H-ferritin transcripts. Comparison of the role of RNA repeats in Friedriech’s ataxia and fragile X mental retardation suggests the utility of RNA based therapies for treatment of ALS.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 (ASO) have been reported to therapeutically target these GGGGCC repeats.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the function of C9orf72 is unknown, knockdown strategies carry some risk of inducing or compounding haploinsufficiency. We propose, for consideration, an approach that may enhance its therapeutic dynamic range by increasing the 5’UTR driven translation of C9orf72 protein to compensate for any potential ALS-specific or ASO-induced haploinsufficien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 Iron-Responsive Element (IRE) C9orf72 mRNA Mitochondrial Aconitase (mACO)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FTD)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PP) HIV trans-activation Response Element (TAR)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 (ASO) Iron-Regulatory Proteins-1 and -2 (IRP1 and IRP2)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反式激活癌基因异常表达与肝细胞癌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希 童光东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8年第8期688-692,共5页
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是我国肝细胞肝癌(HCC)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HBV感染所致的肝癌中,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HBxAg起着重要的作用。HBxAg是一种反式激活蛋白,与宿主的许多蛋白相互作用,调节基因的转录、表达,进而影响病毒的复制、... 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是我国肝细胞肝癌(HCC)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HBV感染所致的肝癌中,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HBxAg起着重要的作用。HBxAg是一种反式激活蛋白,与宿主的许多蛋白相互作用,调节基因的转录、表达,进而影响病毒的复制、宿主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增殖与分化、细胞凋亡及癌变等。本文通过总结HBxAg与已知癌基因ras、c-myc、c-fos、c-jun、β-catenin,抑癌基因p16、p21、p53的研究进展,以及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些HBxAg相关癌基因:URG11、URG4、URG7、Human S15a、Sui1、VEGFR3、XTP3、XTP4、XTP6、XTP11与HBxAg的关系对HBxAg反式激活癌基因异常表达与肝细胞癌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C HBXAG 反式激活
下载PDF
High IFN-α expre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the induction of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itis (EAU) in Fischer 344 rat 被引量:1
10
作者 HuYJ ZangL 《Cel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93-300,共8页
Th1-respons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determining pathogenesis of organ-specific autoimmune diseases. It is believed that both IL-12 and INF-alpha are initiators to regulate Th1-response. In our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Th1-respons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determining pathogenesis of organ-specific autoimmune diseases. It is believed that both IL-12 and INF-alpha are initiators to regulate Th1-response. In our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itis (EAU) model, both Lewis and Fischer 344 rats share the same MHC class II molecules, while Lewis rat is EAU susceptible and Fischer 344 rat is EAU resistant. However,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 of immunization, if pertussis toxin (PTX) was injected intraperitoneally as an additional adjuvant, Fischer 344 rat can develop EAU.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which mechanisms are involved in the induction of EAU in CFA+R16+PTX-treated (CRP-treated) Fischer 344 rats. In vivo and in vitro data demonstrated that Th1-cytokine, IFN-gamma mRNA ex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disease target tissue-eyes and in draining lymph node cells of CRP-treated Fischer 344 rat. When IL-12 and IFN-alpha mRNA expression were compar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only IFN-alpha mRNA expression was associated with EAU development. To distinguish the sources of IFN-alpha producing cells, it was observed that IFN-alpha expression was mainly produced by macrophages. It was further confirmed that normal macrophage from Fischer 344 rat was able to produce significant IFN-alpha in the presence of PTX. The data strongly suggested that IFN-alpha might be involved in initiating Th1-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in turn contribute to the induction of EAU. High IFN-alpha expression induced by PTX may represent a novel pathway to initiate Th1 response in Fischer 344 r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activation (Genetics) Animals Autoimmune Diseases Female Interferon Type II INTERFERON-ALPHA Pertussis Toxin RNA Messenger RATS Rats Inbred F344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Th1 Cells UVEITIS Virulence Factors Bordetella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胜昔 卢春利 +5 位作者 曾进兰 陈永文 杨承英 郭晟 费蕾 吴玉章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0年第11期50-55,共6页
肝细胞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而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是肝细胞癌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由HBV X基因编码的X蛋白(HBx)是一种多功能蛋白,可反式激活多种细胞及病毒基因,在HBV致病和致癌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以上问题,对HBx的反式激活作用及其... 肝细胞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而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是肝细胞癌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由HBV X基因编码的X蛋白(HBx)是一种多功能蛋白,可反式激活多种细胞及病毒基因,在HBV致病和致癌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以上问题,对HBx的反式激活作用及其在HBV的复制、肝细胞癌、细胞凋亡及DNA修复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蛋白 HBV 肝细胞癌 反式激活作用 DNA修复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包膜蛋白不同区段反式激活功能的初步研究
12
作者 周飞 任建林 +5 位作者 卢雅丕 施华秀 陈美娅 陈建民 刘明 董菁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08年第3期146-152,共7页
目的构建系列含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前-前-S区的酵母细胞表达质粒,初步探讨表达蛋白是否具有反式激活作用。方法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含前-前-S区的全S、S2和S基因,定向克隆于pDEST32载体,进行序列测定,重组质粒命名为pDEST32... 目的构建系列含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前-前-S区的酵母细胞表达质粒,初步探讨表达蛋白是否具有反式激活作用。方法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含前-前-S区的全S、S2和S基因,定向克隆于pDEST32载体,进行序列测定,重组质粒命名为pDEST32-wS、pDEST32-pS2和pDEST32-SHBs。用乙酸锂转化法将重组质粒转化酵母菌MaV203,经Western blot和胶体金法验证重组质粒在酵母细胞中的表达。以酵母双杂交法将重组质粒和载体pDEST22共同转入酵母菌MaV203,并在SC/-leu/-trp/-his三缺培养基及不同浓度梯度3AT培养基中验证自激活。结果重组质粒pDEST32-wS经序列测定含有HBV自前-前-S至主蛋白基因序列。经Western blot和胶体金法证实转染的酵母细胞可表达表面抗原蛋白。pDEST32-wS与pDEST22共转染实验证实被转染酵母细胞不能在浓度30 mmol/L以上的3AT培养基生存。结论构建了pDEST32-wS、pDEST32-pS2和pDEST32-SHBs表达载体,pDEST32-wS和pDEST32-SHBs在酵母细胞中可表达HBsAg,含前-前-S区的HBV表面抗原可能不具有反式激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全S基因 酵母细胞双杂交 反式激活
原文传递
转录反式激活因子对DNA—PKcs启动子的调控作用
13
作者 杨天一 张士猛 +3 位作者 秦夏 李兵 刘晓丹 周平坤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12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转录反式激活因子(TAT)对DNA依赖蛋白激酶催化亚单位(DNA—PKcs)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方法用PCR方法克隆DNA—PKcs基因启动子的系列截短体,通过DNA重组构建pGL3-basic—DNA—PKcs启动子报告质粒载体,... 目的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转录反式激活因子(TAT)对DNA依赖蛋白激酶催化亚单位(DNA—PKcs)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方法用PCR方法克隆DNA—PKcs基因启动子的系列截短体,通过DNA重组构建pGL3-basic—DNA—PKcs启动子报告质粒载体,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DNA—PKcs基因的启动子活性,采用基于乳糖抑制子和乳糖操纵子并结合绿色荧光蛋白分子荧光的大规模染色质松弛报告系统观察染色质的重构活性,并研究了电离辐射对TAT参与染色体重构的影响。结果构建了DNA—PKcs启动子(全长区域为-939hp--1bp)的系列截短体的报告质粒载体,鉴定出其核心区域为-64hp--1bp。TAT能够抑制DNA—PKcs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TAT具有大规模的染色体松弛活性,电离辐射能抑制TAT参与染色体重构的作用。结论TAT能抑制DNA修复基因DNA—PKcs的肩动子活性,电离辐射能抑制TAT参与染色体重构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式激活 辐射效应 DNA依赖蛋白激酶催化亚单位基因启动子 染色体重构
原文传递
乙肝病毒截短型中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反式激活作用的研究
14
作者 刘华 马春红 +4 位作者 胡晓燕 高立芬 王晓燕 吴伟芳 张艳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3-97,102,共6页
目的:构建含有不同长度的乙肝病毒(HBV)截短型中蛋白的表达载体,并研究其反式激活作用。方法:设计引物扩增两条不同长度的HBV截短型中蛋白基因片段,分别定向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cS2与pcTS。重组子经HindⅢ单酶切... 目的:构建含有不同长度的乙肝病毒(HBV)截短型中蛋白的表达载体,并研究其反式激活作用。方法:设计引物扩增两条不同长度的HBV截短型中蛋白基因片段,分别定向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cS2与pcTS。重组子经HindⅢ单酶切、PCR及测序鉴定。将测序正确的重组子与报告质粒pGL3-control共转染肝癌细胞系HepG2,检测荧光素酶表达强度。结果:构建了两种HBV截短型中蛋白基因的表达质粒pcS2与pcTS,通过共转染证明均具有反式激活作用,且pcS2反式激活作用强于pcTS(P<0.01)。结论:成功构建了具有反式激活作用的重组表达载体,并证明HBV截短型中蛋白发挥反式激活作用的关键区段在前S2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反式激活 转染 载体蛋白质类 基因表达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反式激活蛋白5基因的克隆化研究
15
作者 张健康 郭江 +6 位作者 成军 王丹琼 赵龙凤 伦永志 蓝贤勇 洪源 毛羽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59-461,共3页
目的克隆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蛋白反式激活新基因PS1TP5的cDNA,并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初步探讨其结构及功能。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以HepG2细胞的cDNA为模板扩增PS1TP5,以pGEM-T载体进行TA克隆,通过PCR、限制性酶切分析及测... 目的克隆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蛋白反式激活新基因PS1TP5的cDNA,并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初步探讨其结构及功能。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以HepG2细胞的cDNA为模板扩增PS1TP5,以pGEM-T载体进行TA克隆,通过PCR、限制性酶切分析及测序进行鉴定,再将其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TM3.1/myc-HisA,通过PCR、限制性酶切分析进行鉴定,并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初步分析其物理化学性质、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结果PCR成功扩增出PS1TP5基因,并将其分别克隆进pGEM-T和pcDNATM3.1/myc-HisA载体,经PCR、限制性酶切鉴定后测序证实。因其可以被前-S1蛋白反式激活,故命名为前-S1反式激活蛋白5(PS1TP5),已在GenBank中注册,注册号AY427953。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其ORF为438个核苷酸(nt),编码产物为145个氨基酸残基(aa)。结论发现了HBV前-S1蛋白反式激活新基因PS1TP5,构建了pcDNATM3.1/myc-HisA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及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前-S1蛋白 反式激活 基因 PS1TP5克隆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NS5A上调硫氧还蛋白还原酶1基因表达的研究
16
作者 纪冬 成军 +4 位作者 郭江 杨瑗 董菁 王建军 刘妍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341-345,共5页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非结构蛋白NS5A对硫氧还蛋白还原酶1(TXNRD1)启动子转录的激活作用。方法以我室构建的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NS5A反式调节基因的cDNA文库抑制性消减杂交(SSH)筛选结果及基因表达谱芯片结果为基础,利用生物信...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非结构蛋白NS5A对硫氧还蛋白还原酶1(TXNRD1)启动子转录的激活作用。方法以我室构建的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NS5A反式调节基因的cDNA文库抑制性消减杂交(SSH)筛选结果及基因表达谱芯片结果为基础,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确定TXNRD1的启动子区域(TXNRD1p),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TXNRD1p,克隆至真核报告载体pCAT3_Basic中,构建pCAT3_TXNRD1p报告载体;以该质粒转染肝癌细胞系HepG2,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的表达活性;并与pcDNA3.1(-)_NS5A共转染HepG2细胞系,用ELISA法检测CAT的表达活性。结果pCAT3_TXNRD1p和pcDNA3.1(-)_NS5A瞬时转染的HepG2细胞的CAT表达活性是pCAT3_Basic空载体的9.6倍,pCAT3_TXNRD1p的2.1倍。本实验进一步验证了我室利用SSH技术及基因表达谱技术发现的HCVNS5A蛋白反式激活TXNRDl基因转录作用的结果。结论我室克隆的TXNRD1启动子有顺式激活下游基因的活性;HCV的NS5A蛋白具有对TXNRD1基因启动子的反式激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非结构蛋白 NS5A 硫氧还蛋白还原酶1 基因表达
下载PDF
截短型HBsAg中蛋白反式激活基因的克隆 被引量:26
17
作者 刘妍 成军 +7 位作者 张跃新 段惠娟 牟劲松 韩萍 李克 李莉 张玲霞 陈菊梅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18-221,共4页
目的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构建乙型肝炎病毒 (HBV)截短型中蛋白 (MHBst)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 ,克隆HBV截短型中蛋白反式激活相关基因。方法 以HBV截短型中蛋白表达质粒 pcDNA3.1( ) Mt16 7转染HepG2细胞 ,以空载体... 目的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构建乙型肝炎病毒 (HBV)截短型中蛋白 (MHBst)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 ,克隆HBV截短型中蛋白反式激活相关基因。方法 以HBV截短型中蛋白表达质粒 pcDNA3.1( ) Mt16 7转染HepG2细胞 ,以空载体 pcDNA3.1( )为对照 ;制备转染后的细胞裂解液 ,提取mRNA并逆转录为cDNA ,经RsaI酶切后 ,将实验组cDNA分成两组 ,分别与两种不同的接头衔接 ,再与对照组cDNA进行两次消减杂交及两次抑制性聚合酶链反应 (PCR) ,将产物与T/A载体连接 ,构建cDNA消减文库 ,并转染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 ,随机挑选克隆PCR扩增后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 成功构建人HBV截短型中蛋白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文库扩增后得到 94个白色克隆 ,进行菌落PCR分析 ,均得到 2 0 0~ 80 0bp插入片段。挑取 5 0个插入片段测序 ,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其全长基因序列 ,结果共获得 2 3种编码基因 ,包括 19种已知基因和 4种未知基因。结论 筛选到的cDNA全长序列 ,包括一些与细胞生长调节、免疫应答及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蛋白编码基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反式激活 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基因克隆
原文传递
姜黄素对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_1激活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杨雪梅 邱红梅 +4 位作者 田蜜 李苌青 周岐新 谢炜 蒋青松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3122-3126,共5页
目的测定姜黄素(CUR)与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_1(h PPARγ_1)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确定CUR是否为h PPARγ_1的天然配体。方法通过放射性标记配基竞争结合实验和反式激活报告基因分别检测CUR与h PPARγ_1的结合活性和功能活性。... 目的测定姜黄素(CUR)与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_1(h PPARγ_1)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确定CUR是否为h PPARγ_1的天然配体。方法通过放射性标记配基竞争结合实验和反式激活报告基因分别检测CUR与h PPARγ_1的结合活性和功能活性。结果 CUR与h PPARγ_1结合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8.82±0.74)μmol/L,抑制常数(Ki)为0.72μmol/L;CUR对h PPARγ_1的半数有效浓度(EC_(50))为7.3μmol/L,最大活性倍数(E_(max))为43.3。结论 CUR不仅能与h PPARγ_1受体结合,而且能激活h PPARγ_1,可能是h PPARγ_1的天然配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1 天然配体 亲和力 放射性标记配基竞争结合实验 反式激活报告基因
原文传递
含HIV-1 Tat基因重组反转录病毒表达载体构建与表达Tat蛋白功能检测 被引量:8
19
作者 卢春 黄丽 曾怡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691-695,共5页
目的 构建含HIV 1Tat基因重组反转录病毒表达载体及评价表达Tat蛋白的功能。方法 使用HindⅢ将HIV 1Tat1 0 1 蛋白编码基因从pEV质粒中切出 ,插入到表达质粒LZRSpBMN Z中 ,构建成重组反转录病毒表达质粒LZRS Tat1 0 1 。采用磷酸钙转... 目的 构建含HIV 1Tat基因重组反转录病毒表达载体及评价表达Tat蛋白的功能。方法 使用HindⅢ将HIV 1Tat1 0 1 蛋白编码基因从pEV质粒中切出 ,插入到表达质粒LZRSpBMN Z中 ,构建成重组反转录病毒表达质粒LZRS Tat1 0 1 。采用磷酸钙转染法将重组质粒LZRS Tat1 0 1 转染进含反转录病毒env、gal和pol编码基因的包装细胞phoenix(ФNX)中 ,嘌呤霉素筛选获得稳定细胞系。免疫组化 (IHC)染色检查Tat在临时转染和稳定转染ФNX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收集临时转染和稳定转染包装细胞分泌的病毒上清 ,并分别感染 2 93细胞 ,Westernblot检测Tat在 2 93中表达。与此同时 ,收集感染 2 93细胞培养上清 ,加入到HL3T1细胞 (HeLa HIV 1 LTR CAT报告基因 )中 ,共培养 72h后收集细胞 ,提取蛋白作CAT活性检测。结果 ①含Tat1 0 1 基因重组反转录病毒表达质粒转染包装细胞后 ,Tat在临时转染ФNX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在稳定转染中的水平 ;②临时转染病毒感染 2 93细胞 ,Tat在感染细胞中得到了表达 ,且分泌至上清中的Tat蛋白能够激活靶细胞HL3T1中HIV 1的LTR启动子 ,使得其下游的CAT基因得到表达。结论 重组LZRS Tat1 0 1 反转录病毒能够在其感染靶细胞中表达Tat蛋白 ,且表达蛋白具有转录激活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Tat 基因重组 反转录病毒表达载体 表达 TAT蛋白 检测 转录激活
原文传递
棉花Trihelix转录因子GhGT29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月 刘晓东 +2 位作者 董永梅 谢宗铭 陈受宜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18-1227,共10页
Trihelix转录因子在植物抵御各种逆境胁迫中扮演重要作用,克隆棉花Trihelix转录因子基因并分析其表达特性和功能,为最终利用转基因手段改良棉花抗逆性奠定基础。本文依据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RT-PCR方法从陆地棉中克隆了一个Trihelix转... Trihelix转录因子在植物抵御各种逆境胁迫中扮演重要作用,克隆棉花Trihelix转录因子基因并分析其表达特性和功能,为最终利用转基因手段改良棉花抗逆性奠定基础。本文依据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RT-PCR方法从陆地棉中克隆了一个Trihelix转录因子基因,命名为GhGT29(Gen Bank登录号:JQ013097)。该基因最大开放阅读框(ORF)为1092 bp,编码363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40.9 k Da,等电点为5.45。SMART蛋白结构预测发现,该蛋白含有1个Trihelix家族典型的SANT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GhGT29属于Trihelix转录因子SH4亚家族,与拟南芥At SH4-like1、At SH4-like2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GhGT29受高盐、干旱、低温胁迫和ABA诱导表达;GhGT29在陆地棉的根、茎、叶、花、开花后当天胚珠以及开花后12 d(12 DPA)纤维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花中表达量最高,在茎中表达量最低。利用拟南芥原生质体系统进行分析,结果显示GhGT29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并且具有转录激活活性。以上结果表明GhGT29基因可能参与棉花逆境信号通路中对抗逆功能基因表达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Trihelix转录因子 非生物胁迫 亚细胞定位 转录激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