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虹膜周边切除术与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29
1
作者 吴琳艳 王凯 范茂利 《医学综述》 CAS 2021年第14期2909-2912,F0003,共5页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虹膜周边切除术与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ACG)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ACG合并白内障患者68例(80眼)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小...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虹膜周边切除术与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ACG)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ACG合并白内障患者68例(80眼)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小梁组和虹膜组,其中虹膜组42眼,主要行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虹膜周边切除术;小梁组38眼,行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术后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比较两种术式对患者视力、眼压、周边与中央前房深度、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比值的影响,以及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视力>0.5的眼数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眼压低于术前,小梁组患者眼压控制效果优于虹膜组(P<0.01)。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中央前房深度明显增加(P<0.05),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系数显著降低(P<0.05)。虹膜组患眼手术成功率为97.62%(41/42),小梁组成功率为94.74%(36/3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虹膜组患眼手术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小梁组[26.19%(11/42)比55.26%(21/38)](P<0.05)。结论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虹膜周边切除术与联合小梁切除术均是治疗ACG合并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的术式,其中小梁组控制眼压的效果显著优于虹膜组,但小梁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超声乳化吸除术 虹膜周边切除术 小梁切除术 手术效果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2
作者 曾果 罗莉丽 钟捷 《西部医学》 2015年第9期1365-1367,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眼科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64例(共128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64眼),对照组行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眼科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64例(共128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64眼),对照组行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宽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视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眼压[(12.43±1.01)mmHg]低于对照组[(18.85±1.23)mmHg],前房深度[(4.57±1.59)mm]大于对照组[(3.32±1.12)mm],房角宽度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0.94%)低于对照组(40.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显著,可有效解除瞳孔阻滞,减轻房角粘连,改善患者眼压,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超生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小梁切除术
下载PDF
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伴有高眼压及大瞳孔的急性房角关闭 被引量:4
3
作者 林明楷 葛坚 +3 位作者 凌运兰 卓业鸿 高新博 李作红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94-296,共3页
目的评价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伴有高眼压及大瞳孔的急性房角关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9年3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专业实施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伴有高眼压及大瞳孔的急性房角关闭21例(21眼)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并... 目的评价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伴有高眼压及大瞳孔的急性房角关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9年3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专业实施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伴有高眼压及大瞳孔的急性房角关闭21例(21眼)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并发症及手术前后的眼压、视力、瞳孔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眼压(48.25±3.14)mmHg,平均用降眼压药种类3.35种,明显高于出院时眼压(10.47±1.15)mmHg(t=11.4573,P〈0.01)及术后3个月眼压(13.86±0.93)mmHg(t=11.2641,P〈0.01)。出院视力(0.09±0.05)与术前视力(0.11±0.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02,P=0.3913),术后3个月视力(0.21±0.04)则稍好于术前(t=-2.7907,P=0.0112)。术前瞳孔垂直径(5.81±0.23)mm与出院时瞳孔垂直径(5.92±0.2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013,P=0.1672)。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是治疗伴有高眼压及大瞳孑L的急性房角关闭的有效方法,术中分次放房水、巩膜瓣调节缝线、术毕形成前房等措施可有效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房角关闭 高眼压 大瞳孔 小梁切除术 显微手术
原文传递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再次手术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李红梅 郝燕燕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4年第4期280-282,共3页
目的评价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再次升高者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疗效观察。方法对22例(25眼)曾行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再次升高者行小梁切除联合羊膜移植和巩膜瓣可调节缝线术。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观察视力... 目的评价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再次升高者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疗效观察。方法对22例(25眼)曾行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再次升高者行小梁切除联合羊膜移植和巩膜瓣可调节缝线术。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观察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滤过泡以及并发症。结果术后1d眼压(8.08±1.85)mmHg(1mmHg=0.133kPa),眼压显著低于术前的(31.92±6.74)mmHg,有3眼出现低眼压、浅前房,经治疗后恢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11.68±3.47)、(17.88±3.41)、(19.12±2.62)、(20.32±3.16)、(19.16±1.31)mmHg,与术前平均眼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至随访结束,10眼视力提高,另15眼视力维持不变。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滤过泡渗漏、结膜漏水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再次手术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能有效降低眼压,保留功能型滤过泡,且并发症少,治疗复发性青光眼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梁切除术 复合式 再手术 青光眼
原文传递
研究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治疗效果
5
作者 张秀艳 齐美华 《中外医疗》 2023年第7期78-81,共4页
目的 分析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疾病特点,评价联合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治疗的优势,为眼科提供治疗参考。方法 方便选取2019年8月—2020年6月赤峰市医院眼科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 目的 分析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疾病特点,评价联合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治疗的优势,为眼科提供治疗参考。方法 方便选取2019年8月—2020年6月赤峰市医院眼科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46)采取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n=46)采取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视力、眼压、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7.82%)高于对照组(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64,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6.52%)低于对照组(2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52,P<0.05);观察组术后视力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眼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并发症较少、术后眼压平稳、视力恢复良好,提升了患者的治疗效果,是有效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 小梁切除术 青光眼 白内障 手术效果 术后并发症 眼压、视力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陈炜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4年第28期80-81,共2页
目的:研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68例(72眼),随机分成A、B两组,A组行传统小梁切除术,B组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6个月。常规观察最佳矫正视力、... 目的:研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68例(72眼),随机分成A、B两组,A组行传统小梁切除术,B组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6个月。常规观察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形成、滤过泡及并发症。结果:A组和B组的术后视力恢复、眼压控制率、浅前房发生率、功能性滤泡形成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手术效果优于A组。结论: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好,眼压控制好,前房稳定,滤过泡形态功能好,并发症少,是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下载PDF
表面麻醉在晚期青光眼手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育文 袁建树 +4 位作者 龚雁 杨梁燕 金亚明 张大矛 王鹏赟 《实用防盲技术》 2010年第4期165-166,共2页
目的观察并评估晚期青光眼手术表面麻醉下实施的效果。方法对34例(56眼)晚期青光眼在0.5%爱尔凯因眼液表面麻醉下行小梁切除术及虹膜周边切除术。结果本组52眼(92.86%)术中无疼痛感,4眼(7.14%)术中做上直肌牵引缝线时有疼痛感,所有患者... 目的观察并评估晚期青光眼手术表面麻醉下实施的效果。方法对34例(56眼)晚期青光眼在0.5%爱尔凯因眼液表面麻醉下行小梁切除术及虹膜周边切除术。结果本组52眼(92.86%)术中无疼痛感,4眼(7.14%)术中做上直肌牵引缝线时有疼痛感,所有患者均能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眼压在10±6mmHg范围。视力及视野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晚期青光眼手术在表面麻醉下施行较安全可靠,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麻醉 青光眼 晚期 手术
下载PDF
醋甲唑胺片联合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婵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6年第3期57-58,共2页
目的探讨醋甲唑胺片联合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辽宁省鞍山市双山医院眼科门诊收治的40例(40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 目的探讨醋甲唑胺片联合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辽宁省鞍山市双山医院眼科门诊收治的40例(40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小梁切除手术进行治疗,联合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醋甲唑胺片,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醋甲唑胺片联合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临床疗效明显,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视力水平,减轻术后眼球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甲唑胺片 小梁切除手术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单双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PACG临床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余鹏 余飞 舒平 《现代医药卫生》 2021年第2期203-206,210,共5页
目的探讨单、双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该院收治的白内障合并PAGG患者63例(74眼)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1例(38眼)行单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 目的探讨单、双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该院收治的白内障合并PAGG患者63例(74眼)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1例(38眼)行单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B组32例(36眼)行双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比分析术后两组矫正视力,术前及术后1、3、6个月两组眼压、角膜散光、角膜内皮计数。对比分析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前房中央深度(CCT)、中央角膜厚度(ACD)、眼轴长度。结果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0)。与术前比较,术后1、3、6个月两组眼压均明显降低,角膜散光度数均增加,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角膜内皮计数均较术前减少,B组内皮丢失较A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ACD较术前无变化,CCT及眼轴均优于术前,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较双切口联合术术后角膜内皮丢失更少,是更安全、有效的治疗白内障合并PACG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切口 双切口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 小梁切除术 联合术式 临床效果 安全性分析
下载PDF
青光眼白内障超乳三联手术中两种切口方式的疗效分析
10
作者 董立红 俞华 +3 位作者 张燕 夏晔 胡丰平 刘俊 《实用防盲技术》 2013年第4期159-161,共3页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中单切口术式和双切口术式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28例(31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病例分为A、B两组。A组(单切口组):15例(17眼),巩膜隧道切口行白内障超乳+IOL植入+小梁切除术;B组(双...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中单切口术式和双切口术式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28例(31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病例分为A、B两组。A组(单切口组):15例(17眼),巩膜隧道切口行白内障超乳+IOL植入+小梁切除术;B组(双切口组):13例(14眼),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乳+IOL植入,上方做传统小梁切除术。分析比较两组术后眼压、视力及并发症情况,随访3-6月。结果术后随访3-6月,两组视力均有提高。眼压:A组术前平均眼压33.21 mmHg,术后16.24 mmHg;B组:术前平均眼压34.25mmHg,术后15.74 mmHg。术后眼压与术前相比,两组均有明显差异性;术后平均眼压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性。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功能性滤过泡数量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超乳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单切口和双切口术式均有良好的降低眼压、提高视力的作用,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 小梁切除术 联合手术 单切口 双切口
下载PDF
不同眼球按摩护理方式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患者眼压及手术成功率的影响 被引量:22
11
作者 张婷 金雯 赵迪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12期120-123,共4页
目的探究不同眼球按摩护理方式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患者眼压以及手术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进行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25... 目的探究不同眼球按摩护理方式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患者眼压以及手术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进行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25眼)。研究组自行眼球按摩,对照组家属参与协助眼球按摩。经干预后对两组患者眼压情况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情况进行比较。同时术后90 d时采用调查量表形式随访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行为的依从性。结果研究组术后90 d眼压与出院时比较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术后90 d眼压与出院时比较显著升高(P<0.05);研究组术后90 d眼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90 d护理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90 d功能性过滤泡形成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手术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术后的眼球按摩护理工作中,患者本人进行眼球按摩的护理方式依从性更高,且采用该方法的患者手术成功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球按摩护理 家属协助 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眼压水平 手术成功率
下载PDF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不同眼球按摩护理方式对眼压及手术成功率的影响 被引量:16
12
作者 焦冠丽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8年第6期937-939,共3页
目的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患者术后护理过程中应用不同眼球按摩护理方式,分析其对患者眼压以及手术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54例(54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抽签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观察... 目的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患者术后护理过程中应用不同眼球按摩护理方式,分析其对患者眼压以及手术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54例(54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抽签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患者家属需要协助患者按摩,观察组患者需要自行按摩,观察两组护理3个月后眼压、手术成功率。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眼压显著低于对照组,手术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意义(均P〈0.05)。结论将自行眼球按摩护理应用于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患者术后护理中可以显著提升患者手术成功率,降低患者眼压,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 不同眼球按摩护理 眼压 手术成功率
下载PDF
护理干预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前术后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迎春 《中外医疗》 2015年第7期146-148,共3页
目的护理干预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86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采用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治疗情况和心理状态。结果干预组较为顺利,焦虑心理评分干... 目的护理干预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86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采用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治疗情况和心理状态。结果干预组较为顺利,焦虑心理评分干预前(55.1±6.7),干预后(44.7±5.7),对照组干预前焦虑评分(54.4±5.9),干预后(50.8±5.5),干预组入院时眼压(42.3±7.1)mm HG,术前日晚眼压(39.1±5.4)mm HG,术后3 d眼压(25.4±4.7)mm HG,出院时眼压(20.3±3.9)mm HG,对照组入院时眼压(43.1±6.5)mm HG,术前日晚眼压(42.9±5.2)mm HG,术后3 d眼压(28.1±5.1)mm HG,出院时眼压(22.6±4.5)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住院期间术前术后的心理护理干预,青光眼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很大改善,降低了眼压,为手术保存视力争取了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角型 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术前术后 护理
下载PDF
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对术后眼压影响观察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辉 肖静 刘蕊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6年第9期962-964,共3页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对术后眼压的影响。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8年3月至2013年11月在东方医院集团眼科医院诊治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两组。A组26只眼接受小梁切除术,B组26只眼接受小梁切除术+可调节缝线。对...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对术后眼压的影响。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8年3月至2013年11月在东方医院集团眼科医院诊治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两组。A组26只眼接受小梁切除术,B组26只眼接受小梁切除术+可调节缝线。对两组的眼压,手术成功率等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浅前房:A组8只眼发生浅前房,发生率为:30.8%(8/26)。B组2只眼浅前房,发生率为:7.7%(2/26)。经χ^2检验分析,两组浅前房发生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P=0.035 〈0.05)。(2)术后眼压:术后3天至2月,A组眼压为(11.46±3.11)mmHg至(16.19±3.23)mmHg。B组眼压为(16.46±3.73)mmHg至(20.23±4.30)mmHg,经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两组和时间的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5,P=0.006 〈0.01),两组降眼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1.89,P =0.001 〈0.01)。(3)手术成功率:术后2月A组手术成功率为92.3%(24/26),B组手术成功率为65.4%(17/26)。经χ^2检验分析,两组手术成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5,P =0.017 〈0.05)。结论虽然可调节缝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但如果不针对具体病例选择性的应用,可以造成术后眼压控制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可调节缝线 术后眼压
原文传递
持续高眼压状态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粱切除术的最佳手术时机探讨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继亚 华山 +1 位作者 黄河华 郑文凯 《临床医学工程》 2015年第3期313-314,共2页
目的研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行小梁切除术治疗的最佳手术时机。方法以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8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处于持续高眼压状态,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于前房穿刺后即时行小... 目的研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行小梁切除术治疗的最佳手术时机。方法以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8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处于持续高眼压状态,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于前房穿刺后即时行小梁切除术,观察组患者小梁切除术则在前房穿刺后3~7天实施,对两组手术疗效、术后视力变化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5.0%、25.0%,与对照组的80.0%、5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视力恢复情况,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房穿刺术后3~7天行小梁切除术疗效良好,并发症少,可作为持续高眼压状态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的最佳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持续高眼压状态 小梁切除术 最佳手术时机
下载PDF
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中可调节缝线对早期泪膜功能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戈振华 苗培建 王婷婷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149-151,共3页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可调节线对患者早期泪膜功能影响。方法:选择2012-01/2014-04期间在我院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68例76眼,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暴露结膜缝线(小梁切除)组(34例36眼)和包埋结膜(可调节...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可调节线对患者早期泪膜功能影响。方法:选择2012-01/2014-04期间在我院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68例76眼,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暴露结膜缝线(小梁切除)组(34例36眼)和包埋结膜(可调节)缝线组(34例40眼),分别给予可调节缝线暴露结膜缝合和包埋结膜缝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14,30d测眼压情况,同时进行Schirmer试验、泪膜破裂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1,30d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平均眼压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1d两组患者平均眼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7,14,30d包埋结膜缝线组平均眼压显著高于暴露结膜缝线组(P<0.05)。治疗后1d两组患者Schirmer试验、泪膜破裂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7,14,30d包埋结膜缝线组Schirmer试验、泪膜破裂时间显著优于暴露结膜缝线组(P<0.05)。治疗后30d包埋结膜缝线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暴露结膜缝线组(P<0.05)。结论:小梁切除手术可调节线包埋结膜缝合对患者早期泪膜功能影响较小,术后并发症较低,手术效果优于暴露结膜缝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梁切除手术 青光眼 泪膜功能 可调节缝线
下载PDF
小梁切除术后青光眼视野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扬 袁援生 李艳梅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55-58,共4页
目的研究小梁切除术(trabecu lectomy)后眼压下降超过50%的青光眼视野的改变.方法选择小梁切除术后眼压下降超过50%的原发性青光眼80例(110眼),其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32例(50眼),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8例(60眼).利用改良的HPA国际... 目的研究小梁切除术(trabecu lectomy)后眼压下降超过50%的青光眼视野的改变.方法选择小梁切除术后眼压下降超过50%的原发性青光眼80例(110眼),其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32例(50眼),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8例(60眼).利用改良的HPA国际视野分期法根据术前视野将青光眼分为早、中、晚期后,根据视野指数比较术后1 a两型不同时期青光眼的治疗效果;并进一步"点对点"比较两型三期青光眼术后与术前视野光敏度变化的频数,分析术后视野的易变区域.结果(1)术后1 a两型早、中期青光眼视野各指标好转,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型晚期青光眼视野稳定,各指标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2)术后视野光敏度变化的频数在两型青光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术后视野光敏度有变化(P<0.05)的频数及频率分布区域在早、中、晚期青光眼之间不同.结论小梁切除术后的眼压控制对青光眼预后起着积极的作用,而尽早手术更有利于青光眼视功能的恢复;术后各期青光眼视野改变区域的不同,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解剖生理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梁切除术 青光眼 术前与术后 视野
下载PDF
小梁切除术与小梁咬切术比较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付田丽 段亚东 《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学报(86813X)》 2002年第1期18-18,29,共2页
目的进行小梁切除术与小梁咬切术的比较。方法将100例需要进行滤过性手术的患者分成2组,每组各50例,分别进行小梁切除术和小梁咬切术。结果小梁切除术50例患者中满意者33例(占66.0%),不满意者17例(占34.0%);小梁咬切术50例患者... 目的进行小梁切除术与小梁咬切术的比较。方法将100例需要进行滤过性手术的患者分成2组,每组各50例,分别进行小梁切除术和小梁咬切术。结果小梁切除术50例患者中满意者33例(占66.0%),不满意者17例(占34.0%);小梁咬切术50例患者中满意者48例(占96.0%),不满意者2例(占4.0%)。结论小梁咬切术操作满意率较高,并且有操作简便、准确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梁咬切术 小梁切除术 患者 不满意 滤过性手术 满意率 研究 结论 准确 特点
下载PDF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滤道阻滞的早期手术治疗
19
作者 蒋炜 韩非 +1 位作者 吴燕 邱敏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4年第2期193-194,共2页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后滤道阻滞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5眼术后1个月内发生滤道阻滞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小梁切除术后滤道阻滞不同部位,在术后1个月内切口粘连不紧密时,内部阻滞的患者通过缩瞳、角膜侧切口将前粘连的虹膜周切口分...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后滤道阻滞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5眼术后1个月内发生滤道阻滞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小梁切除术后滤道阻滞不同部位,在术后1个月内切口粘连不紧密时,内部阻滞的患者通过缩瞳、角膜侧切口将前粘连的虹膜周切口分离,必要时扩大虹膜周切口,恢复周边前后房的交通;中部阻滞的患者重建小梁切口,确保其通畅;外部阻滞的患者术后1个月内结膜瓣、巩膜瓣剥离。结果眼压下降与术前眼压比较,差异显著。观察6-12个月,眼压稳定在13-21 mmHg。结论小梁切除术术后1个月内,切口粘连并不十分紧密,采取适当的措施是可以恢复滤过功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小梁切除 滤道阻滞 早期手术治疗
下载PDF
小梁切除术羊膜植入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
20
作者 戴馨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3期3-4,共2页
目的 观察小梁切除联合羊膜植入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4 0例开角型青光眼 5 6只眼行小梁切除术 ,并在巩膜瓣下植入保存羊膜。观察术后眼压、视力、视野等情况。术后随访 1 2~ 30个月 ,平均随访 2 0个月 ,观察术后... 目的 观察小梁切除联合羊膜植入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4 0例开角型青光眼 5 6只眼行小梁切除术 ,并在巩膜瓣下植入保存羊膜。观察术后眼压、视力、视野等情况。术后随访 1 2~ 30个月 ,平均随访 2 0个月 ,观察术后疗效。结果 术后与术前眼压比较 ,均有降低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视力、视野保持不变或改善 ,随访期间眼压、视力及视野维持良好 ,手术有效率为 92 .5 4% ,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小梁切除联合羊膜植入术可较好地预防术后组织瘢痕形成 ,是安全、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 青光眼/治疗 小梁切除/外科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