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蜡样芽孢杆菌主要毒素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
作者 杨艳华 吕鹏 陈克平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21年第6期471-478,487,共9页
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食源性病原菌,可造成腹泻和呕吐两种类型的食物中毒和其他类型的疾病。根据蜡样芽孢杆菌引起食物中毒的症状,其毒素可分为致腹泻型肠毒素和致呕吐型肠毒素,其中溶血性肠毒素BL、非溶血性... 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食源性病原菌,可造成腹泻和呕吐两种类型的食物中毒和其他类型的疾病。根据蜡样芽孢杆菌引起食物中毒的症状,其毒素可分为致腹泻型肠毒素和致呕吐型肠毒素,其中溶血性肠毒素BL、非溶血性肠毒素和细胞毒素K是引起腹泻型食物中毒的3种主要毒素,cereulide为致呕吐型肠毒素。当前,蜡样芽孢杆菌污染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因此,了解蜡样芽孢杆菌及其毒素在细胞水平上的作用将有助于预防芽孢杆菌感染;与此同时,快速、准确地检测蜡样芽孢杆菌对有效控制食品污染和感染后治疗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蜡样芽孢杆菌主要毒素的基本情况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研究人员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样芽孢杆菌 毒素基因 检测方法
下载PDF
贝类毒素及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3
2
作者 马荣桧 高彦 +2 位作者 万进 宫小明 孙军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104-108,共5页
我国海域面积辽阔,海洋贝类品种丰富产量巨大,由于海洋污染加剧和赤潮频繁出现,贝类产品被生物毒素污染而引起消费者中毒而随之增加,严重影响了我国相关产品的出口。本文就贝类毒素的分类、结构特征、作用机理以及检测的研究现状进行综... 我国海域面积辽阔,海洋贝类品种丰富产量巨大,由于海洋污染加剧和赤潮频繁出现,贝类产品被生物毒素污染而引起消费者中毒而随之增加,严重影响了我国相关产品的出口。本文就贝类毒素的分类、结构特征、作用机理以及检测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各种检测方法的适用性、优缺点等进行分析比较,以期为贝类毒素的检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毒素 结构特征 作用机理 检测方法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检测技术的常用靶基因 被引量:11
3
作者 范一灵 潘峰 史贤明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72-76,共5页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可以产生多种毒素并具有广泛的耐药性。从特异性基因位点、抗药性基因和毒素基因3个方面列举了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靶基因以及利用这些靶基因的PCR检测方法。详细说明了这些基因的发现、功能和实际...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可以产生多种毒素并具有广泛的耐药性。从特异性基因位点、抗药性基因和毒素基因3个方面列举了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靶基因以及利用这些靶基因的PCR检测方法。详细说明了这些基因的发现、功能和实际应用情况。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检测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汇总、比较,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趋势和研究领域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药性 毒素 分子检测 靶基因
下载PDF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诱导玉米离体根冠细胞凋亡的检测 被引量:9
4
作者 马春红 李秀丽 +4 位作者 董文琦 李运朝 崔四平 贾银锁 王立安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8-142,共5页
将玉米同核异质体不育细胞质CB37及其正常保持系NB37的离体根冠细胞分为4组,其中3组分别用质量浓度50μg/mL、100μg/mL和150μg/mL的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HMC)毒素诱导,1组用pH6.5PBS诱导作为对照,诱导时间分别为1h、4h和7h。然后采用中... 将玉米同核异质体不育细胞质CB37及其正常保持系NB37的离体根冠细胞分为4组,其中3组分别用质量浓度50μg/mL、100μg/mL和150μg/mL的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HMC)毒素诱导,1组用pH6.5PBS诱导作为对照,诱导时间分别为1h、4h和7h。然后采用中性红与伊文思蓝染色、吖啶橙(AO)与溴化乙啶(EB)复染和Hoechst33258染色3种方法检测玉米根冠细胞的凋亡状况。结果表明:HMC毒素诱导玉米根冠细胞发生凋亡,并出现凋亡小体与染色体边集形态特征。中性红与伊文思蓝染色,只能检测出活细胞和死细胞,且在3种毒素浓度、3种处理时间下,CB37的根冠细胞死亡率均高于NB37;采用AO与EB复染方法,用150μg/mLHMC毒素处理7h时,CB37细胞凋亡率达到最高值70.2%,而NB37仅为36.7%;经Hoechst33258染色后,CB37用150μg/mLHMC毒素处理7h时达到最大凋亡率为74.5%,而NB37为30.7%。专效性HMC毒素对C细胞质敏感,在毒素伤害细胞致死过程中,C细胞质的细胞死亡率远高于N细胞质;在诱导细胞凋亡程序中,C细胞质的细胞凋亡率也远高于N细胞质,且其凋亡率随诱导质量浓度和诱导时间的增加而增加;AO、EB复染与Hoechst33258染色两者相比,细胞凋亡率接近,准确度均高,图像清晰,且费用相当,但前者可以区分早期和晚期凋亡细胞,而后者不能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 毒素 细胞凋亡 检测
下载PDF
粮油作物中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梅 张晋欣 +1 位作者 刘沙沙 马玥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20,共9页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具有雌激素样活性的非甾体类真菌毒素,主要通过被污染的谷物、肉及奶制品等进入人体,危害人体生殖系统的发育。快速、灵敏、准确的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是近年来新兴的检测手段。就目前国内外玉米赤酶烯酮的常用检测...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具有雌激素样活性的非甾体类真菌毒素,主要通过被污染的谷物、肉及奶制品等进入人体,危害人体生殖系统的发育。快速、灵敏、准确的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是近年来新兴的检测手段。就目前国内外玉米赤酶烯酮的常用检测方法进行了概述和比较,重点阐述相关方法的检测原理及最新研究进展,并对玉米赤酶烯酮检测技术的发展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赤霉烯酮 真菌毒素 检测方法
下载PDF
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谭新柳 黄菲 +2 位作者 缪文俊 明灯明 杨雅琼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17,共9页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由镰刀菌分泌、广泛污染谷物类粮食作物的真菌毒素,其化学性质稳定,高温下难分解,且具有肝毒性和免疫毒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建立快速、灵敏、准确的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对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由镰刀菌分泌、广泛污染谷物类粮食作物的真菌毒素,其化学性质稳定,高温下难分解,且具有肝毒性和免疫毒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建立快速、灵敏、准确的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对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简述了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方法,简要介绍了各种检测方法的原理及其在实际样品检测中的应用,为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方法的探索起到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赤霉烯酮 真菌毒素 食品安全 检测方法
下载PDF
蜡状芽孢杆菌毒株的致病机理及检测方法 被引量:9
7
作者 何文艳 裘娟萍 赵春田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6-90,共5页
蜡状芽孢杆菌系无荚膜的革兰氏阳性菌,是最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之一。致病性菌株能产生呕吐毒素和肠毒素,临床上可分为致呕吐型和腹泻型。研究病原性蜡状芽孢杆菌的致病机理,有助于了解其致病途径,从而改进和完善检测方法和诊治途径。通... 蜡状芽孢杆菌系无荚膜的革兰氏阳性菌,是最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之一。致病性菌株能产生呕吐毒素和肠毒素,临床上可分为致呕吐型和腹泻型。研究病原性蜡状芽孢杆菌的致病机理,有助于了解其致病途径,从而改进和完善检测方法和诊治途径。通过综述蜡状芽孢杆菌几种毒素的致病机理,整理了一套蜡状芽孢杆菌致病毒株的鉴定检测技术方法:用鉴定平板等传统的鉴定方法将蜡状芽孢杆菌检出,应用先进的PCR和免疫方法检测毒素基因及毒蛋白,通过荧光多重PCR提高灵敏度和准确性等,以期加强食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状芽孢杆菌 呕吐毒素 肠毒素 检测 PCR
下载PDF
霍乱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唐宋 阚飙 《疾病监测》 CAS 2008年第7期447-451,共5页
霍乱毒素是霍乱弧菌分泌的一种不耐热肠毒素,是霍乱弧菌的主要致病因子。本文介绍了霍乱毒素和霍乱弧菌产毒株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霍乱弧菌 霍乱毒素 毒素检测 产毒株 生物传感器
下载PDF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8
9
作者 王朋冲 潘奕帆 +2 位作者 许大伟 尚宵敏 姜艳芬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53-959,共7页
建立快速检测产气荚膜梭菌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方法。针对GenBank发布的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基因序列,应用Primer explorer V5软件在线设计了LAMP引物。通过对扩增条件包括反应时间、反应温度、Mg^2+浓度、dNTPs浓度、内外引物浓度比... 建立快速检测产气荚膜梭菌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方法。针对GenBank发布的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基因序列,应用Primer explorer V5软件在线设计了LAMP引物。通过对扩增条件包括反应时间、反应温度、Mg^2+浓度、dNTPs浓度、内外引物浓度比、Bst DNA聚合酶浓度进行优化,建立了产气荚膜梭菌LAMP检测方法。特异性试验显示除产气荚膜梭菌外其他细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灵敏度试验显示LAMP方法对该菌DNA最低检测量为10 ng/L,菌液的最低检出量为3.7×10^1 CFU/mL,分别是PCR方法的100倍和10倍。用建立的LAMP方法对牛粪便、饲料和饮水共计102份样品进行检测,产气荚膜梭菌阳性率为19.61%(20/102),与PCR检测及细菌分离鉴定结果一致,且样品增菌时间缩短2~4 h。本试验成功建立了快速、灵敏、特异、操作简便和结果可视的产气荚膜梭菌的LAMP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气荚膜梭菌 Α毒素 环介导等温扩增 检测
原文传递
基于ICO-SPA特征提取的近红外高光谱小麦赤霉病粒呕吐毒素含量预测 被引量:7
10
作者 丁静 梁琨 +2 位作者 韩东燊 徐剑宏 沈明霞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67-876,共10页
为实现小麦呕吐毒素含量快速检测,采集了120个小麦赤霉病籽粒样本的高光谱图像,分别使用连续投影算法(SPA)、区间组合优化结合连续投影算法(ICO-SPA)对1000~2500nm范围的光谱进行特征波段提取,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多元线性回归(M... 为实现小麦呕吐毒素含量快速检测,采集了120个小麦赤霉病籽粒样本的高光谱图像,分别使用连续投影算法(SPA)、区间组合优化结合连续投影算法(ICO-SPA)对1000~2500nm范围的光谱进行特征波段提取,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多元线性回归(MLR)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回归(LS-SVR)模型比较了基于三种特征变量输入的模型预测效果。结果表明,ICO-SPA提取出的22个特征波段能够反映病粒样本中淀粉、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等大分子含量的差异,比单独使用SPA可多提取淀粉含量信息,少提取已经被控制在同一水平的水分含量信息,能更全面真实地反映小麦感染赤霉病后内部大分子成分含量的变化,同时减少水分含量信息对近红外模型的干扰。基于ICO-SPA所选变量的建模效果优于SPA,其中以ICO-SPA-MLR效果最优,预测集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和相对分析误差分别为0.921、0.375mg·kg^-1和2.789。这说明基于近红外高光谱技术结合ICO-SPA-MLR进行小麦赤霉病籽粒呕吐毒素定量检测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高光谱 呕吐毒素 定量检测 区间组合优化算法 连续投影算法
下载PDF
液质联用技术在食品真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于丽丽 刘建辉 《现代食品》 2021年第1期130-131,142,共3页
色谱分离技术与高选择性质谱技术结合可形成液质联用技术,相较于单一的色谱分离技术,液质联用技术在食品真菌毒素检测中具有高灵敏度、选择性强等优势。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液质联用技术检测食品真菌毒素的原理,并结合实际毒素检测试... 色谱分离技术与高选择性质谱技术结合可形成液质联用技术,相较于单一的色谱分离技术,液质联用技术在食品真菌毒素检测中具有高灵敏度、选择性强等优势。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液质联用技术检测食品真菌毒素的原理,并结合实际毒素检测试验进行液质联用技术的具体应用分析,旨在补充食品真菌毒素检测方法,为食品安全检测与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质联用技术 食品真菌 毒素检测
下载PDF
四种重要生物恐怖毒素液相芯片多重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5
12
作者 徐华 顾大勇 +7 位作者 胡春凌 李永进 史蕾 刘春晓 赵纯中 张妮奇 徐云庆 姜声扬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154-160,共7页
目的建立包括蓖麻毒素B(Ricin toxion B,RTB)、肉毒梭菌毒素A(Clostri botulinum toxin A,CBTA)、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B,SEB)及产气荚膜毒素ε(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oxinε,CPTε)在内的4种重要生... 目的建立包括蓖麻毒素B(Ricin toxion B,RTB)、肉毒梭菌毒素A(Clostri botulinum toxin A,CBTA)、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B,SEB)及产气荚膜毒素ε(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oxinε,CPTε)在内的4种重要生物恐怖因子的多重液相芯片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双抗夹心法原理和液相芯片技术平台,通过优化偶联抗体浓度和检测抗体浓度以及抗原抗体最佳孵育时间,建立4种生物恐怖因子液相芯片多重检测方法。结果反应条件优化实验结果表明,RTB、CBTA、SEA和CPTε偶联抗体的最佳用量分别为20μg、40μg、80μg、80μg;RTB、CBTA、SEA和CPTε检测抗体的最佳稀释比分别为1∶5000、1∶1000、1∶2000、1∶4000;4种毒素抗原抗体最佳孵育时间为60min。多重检测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毒素液相芯片多重检测方法可有效检测上述任意1种毒素、任意2种毒素组合、任意3种毒素组合并能同时检测4种毒素。灵敏度检测结果表明,RTB、CBTA、SEA、CPTε检测灵敏度分别为1 ng/ml、10 ng/ml、5 ng/ml、10 ng/ml。结论本研究建立的4种常见生物恐怖毒素液相芯片多重检测方法通过1次检测能同时检测RTB、CBTA、SEA、CPTε,是一种准确、灵敏、快速和高通量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蓖麻毒素B 肉毒梭菌毒素A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 产气荚膜毒素ε 液相芯片 生物恐怖 毒素 检测
原文传递
T-2毒素快速定量检测试纸条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许会静 李玉杰 +6 位作者 张馨月 王弘瑞 苗茁 柳玉 李艳 王会岩 董媛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175-180,共6页
为研制一种快速定量检测玉米中T-2毒素含量的胶体金试纸条,对T-2毒素单克隆抗体进行标记并对胶体金试纸条性能进行研究。用胶体金标记T-2毒素单克隆抗体,通过测定加入不同量碳酸钾后吸光度值的变化,确定标记的最佳pH值,通过与抗原进行... 为研制一种快速定量检测玉米中T-2毒素含量的胶体金试纸条,对T-2毒素单克隆抗体进行标记并对胶体金试纸条性能进行研究。用胶体金标记T-2毒素单克隆抗体,通过测定加入不同量碳酸钾后吸光度值的变化,确定标记的最佳pH值,通过与抗原进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组合条件,应用胶体金定量读数仪通过检测线和对照线的对比,检测试纸条的性能。结果表明,单克隆抗体标记的最佳pH值为8.5,最佳标记浓度为20μg/mL,抗原的包被浓度为0.5mg/mL,羊抗鼠IgG的包被浓度为1.0mg/mL,试纸条检测T-2毒素标准品的检测限为5μg/kg。T-2毒素胶体金快速定量检测试纸条检测方法可得出具体数据,与常见真菌毒素无交叉反应,回收率在77%~117.6%之间,批内和批间重复性检测变异系数小于10%,玉米中T-2毒素的检测结果与高效液相法检测结果一致。T-2毒素胶体金快速定量检测试纸条可用于玉米中T-2毒素含量的快速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2毒素 单克隆抗体 免疫层析 胶体金 快速检测 试纸条
下载PDF
利用亲水作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贝类毒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郑旭颖 孙晓杰 +2 位作者 李兆新 邢丽红 蒋万枫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6-191,共6页
贝类毒素是由海洋中有毒藻类产生的有毒高分子化合物,贝类通过摄食有毒藻类在体内蓄积,严重威胁消费者健康。本文综述了贝类毒素的分类及亲水作用色谱(HILIC)的保留机理和特点。重点介绍了亲水作用色谱-质谱联用(HILIC-MS)技术在贝类毒... 贝类毒素是由海洋中有毒藻类产生的有毒高分子化合物,贝类通过摄食有毒藻类在体内蓄积,严重威胁消费者健康。本文综述了贝类毒素的分类及亲水作用色谱(HILIC)的保留机理和特点。重点介绍了亲水作用色谱-质谱联用(HILIC-MS)技术在贝类毒素测定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并提出了HILIC-MS在贝类毒素检测分析方面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毒素 亲水作用色谱-质谱联用(HILIC-MS) 检测
原文传递
食物中毒常见天然毒素及其检测技术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琳 金玉娥 汪国权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1-327,共7页
食物中毒是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其中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中毒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此类中毒由食入天然毒素引起,但天然毒素种类繁多、结构多... 食物中毒是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其中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中毒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此类中毒由食入天然毒素引起,但天然毒素种类繁多、结构多样、致毒剂量小,因此检测难度较大,使食物中毒应急处置工作面临巨大挑战。本文总结了此类典型毒素成分、中毒后临床症状,回顾了检测技术,并指出目前检测方面仍面临的诸多挑战及未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中毒 天然毒素 毒素检测 植物毒素 海洋毒素 蘑菇毒素
原文传递
饲料中T-2毒素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5
16
作者 冯才伟 郝士元 +3 位作者 孙满义 马腊腊 刘琳 王建霞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0-113,共4页
采用直接竞争ELISA方法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饲料样本中T-2毒素残留的方法,在0~81μg/L范围内,T-2毒素的Logit(B/B0)与T-2毒素质量浓度的对数呈显著的线性关系,并对该检测体系的检测限、准确度、精密度等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该方法... 采用直接竞争ELISA方法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饲料样本中T-2毒素残留的方法,在0~81μg/L范围内,T-2毒素的Logit(B/B0)与T-2毒素质量浓度的对数呈显著的线性关系,并对该检测体系的检测限、准确度、精密度等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该方法的IC50(半数抑制质量浓度)为2.8μg/L,对饲料样本的检测限为10μg/kg,样本添加回收率为77.6%~98.2%,变异系数为5.1%~12.0%。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检测时间短(仅需15min),适用于饲料样本中T-2毒素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竞争酶联免疫法 T-2毒素 饲料 检测
下载PDF
产气荚膜梭菌ι毒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琳 赵宇亮 +3 位作者 何建龙 霍萍萍 张聪敏 赵宝华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2-105,共4页
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是一种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能引起各种动物和人患气性坏疽,肠毒血症,羊和山羊羔羊痢疾等肠道疾病。该菌产生的毒素至少有16种之多,ι毒素是产气荚膜梭菌主要致死毒素中唯一的一种二元毒素,由一种... 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是一种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能引起各种动物和人患气性坏疽,肠毒血症,羊和山羊羔羊痢疾等肠道疾病。该菌产生的毒素至少有16种之多,ι毒素是产气荚膜梭菌主要致死毒素中唯一的一种二元毒素,由一种ADP核糖基转移酶组件(Ia)和一种绑定组件(Ib)组成,可引起羔羊、犊牛和家兔患肠毒血症。近年来,ι毒素引发的患肠毒血症的动物有向多而广发展的趋势,所以有必要对产气荚膜梭菌做更加深入的研究。论文就ι毒素的分子结构和功能、致病机制以及检测和预防进行了阐述,以期对今后有关ι毒素的研究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气荚膜梭菌 ι毒素 结构与功能 致病机制 检测和预防
下载PDF
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赵宇亮 张聪敏 +2 位作者 王琳 霍萍萍 赵宝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2期5378-5380,5383,共4页
产气荚膜梭菌能引起人类食物中毒和出血性肠炎,严重时可导致死亡。α毒素是A型产气荚膜梭菌的主要致死性毒力因子和保护性抗原,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该毒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α毒素的分子生物学结构和致病机理进行了简要概述,并介... 产气荚膜梭菌能引起人类食物中毒和出血性肠炎,严重时可导致死亡。α毒素是A型产气荚膜梭菌的主要致死性毒力因子和保护性抗原,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该毒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α毒素的分子生物学结构和致病机理进行了简要概述,并介绍了国内外对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的检测方法和防治措施,以期为研究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的致病机理以及预防和治疗动物气性坏疽、肠道出血症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气荚膜梭菌 Α毒素 检测 防治措施
下载PDF
基于时间分辨荧光快速定量检测谷物中的T-2毒素 被引量:3
19
作者 叶金 郑梦瑶 +8 位作者 马海华 葛宏义 王珂 袁华山 王平东 肖理文 刘洪美 王松雪 张元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28,共7页
研制开发了一种基于时间分辨荧光纳米微球的T-2毒素快速定量检测卡,并对其在谷物中的检测性能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对标记工艺、划线工艺进行了探索,通过对微球偶联时间、封闭时间等优化,确认了最佳偶联时间为30 min,最佳封闭时间为60 min... 研制开发了一种基于时间分辨荧光纳米微球的T-2毒素快速定量检测卡,并对其在谷物中的检测性能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对标记工艺、划线工艺进行了探索,通过对微球偶联时间、封闭时间等优化,确认了最佳偶联时间为30 min,最佳封闭时间为60 min;通过对NC膜的筛选、划线湿度的摸索,确认了最佳NC膜为140膜,最佳划线湿度为45%~55%。同时,对该T-2毒素快速定量检测卡进行了性能验证:该检测卡的检测限为0.480μg/kg,定量限为1.020μg/kg,添加回收定量范围为1~100μg/kg,准确度86.09%~119.57%,重复性在11.95%以内,交叉反应率<5%。具有快速定量、简单便捷、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可靠性强、重复性好等优点,适合对谷物中T-2毒素进行快速定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2毒素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 抗体 检测卡 快速定量检测
下载PDF
基于适配体检测水果及其制品中棒曲霉素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汪淑雪 王艳玲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12期102-112,共11页
棒曲霉素是广泛分布于各种水果、谷物及农产品中的一种真菌毒素,在较低浓度下产生持久性的毒性作用,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关注度的增加,棒曲霉素在水果及其制品中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引发广泛关注。适配... 棒曲霉素是广泛分布于各种水果、谷物及农产品中的一种真菌毒素,在较低浓度下产生持久性的毒性作用,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关注度的增加,棒曲霉素在水果及其制品中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引发广泛关注。适配体传感器因灵敏度高、耗时短、易操作及开发成本低等优点,在毒素快速检测方面具有潜在的开发和应用优势。本综述从棒曲霉素适配体筛选入手,着重介绍了基于电化学、光学和光电化学原理的适配体传感器在检测毒素中的原理、策略和应用,并展开分析其当前的发展现状、局限性和未来发展前景,旨在对水果及其制品中棒曲霉素有效检测和风险评估提供有益的见解,为棒曲霉素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曲霉素 核酸适配体 适配体传感器 毒素检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