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边界层过程在北京2004年7月10日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113
1
作者 孙继松 王华 +3 位作者 王令 梁丰 康玉霞 江晓燕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1-234,共14页
从大量的观测事实入手,结合简要的理论分析,揭示发生在北京城区的一次相对孤立的β中尺度对流暴雨系统的启动机制以及城市边界层在这次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2004年7月10日北京暴雨前后,局地水汽和天气尺度低空水汽输... 从大量的观测事实入手,结合简要的理论分析,揭示发生在北京城区的一次相对孤立的β中尺度对流暴雨系统的启动机制以及城市边界层在这次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2004年7月10日北京暴雨前后,局地水汽和天气尺度低空水汽输送条件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天气尺度系统的垂直运动对这次北京局地暴雨是存在抑制作用,至少没有明显的帮助。这一点与区域性降雨带中出现的中尺度暴雨中心具有明显区别。(2)暴雨发生在偏南暖湿气流中,首先,可能是位于北京西南的河北涞水和易县附近强雷暴群激发的重力波传播,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形成线形分布、孤立的γ中尺度对流单体,这些对流单体在城市中尺度的风场辐合线的组织下,形成β中尺度对流系统。这一对流系统激发的重力波,再次形成一系列γ中尺度对流单体,当这些单体又一次被组织成β中尺度对流系统时,由于对流不稳定能量减弱,北京城区出现的第二个降水峰值明显减弱。(3)城市与郊区下垫面物理属性造成的热力差异,不仅形成城市中尺度的低空风场辐合线,它的存在对对流单体具有明显的组织作用。同时,这种热力差异还可能造成边界层内中心城区风场垂直切变加强,郊区低空风速加大,这种强迫有利于暴雨中心区强烈的上升运动得以维持,保证了低空水汽在较大范围内向对流体中流入,维持对流降水的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中尺度 暴雨 重力波 对流系统 中尺度辐合线 垂直切变
下载PDF
西北区东部一次暴雨的数值模拟试验 被引量:80
2
作者 王劲松 李耀辉 +1 位作者 康凤琴 张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8-266,共9页
运用双向嵌套的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 ,对 1 998年 7月上旬西北区东部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 ,该模式能较好地模拟这次暴雨过程 ,对这次暴雨过程相关的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也作出了较成功的模拟 ... 运用双向嵌套的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 ,对 1 998年 7月上旬西北区东部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 ,该模式能较好地模拟这次暴雨过程 ,对这次暴雨过程相关的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也作出了较成功的模拟 ;大尺度及积云对流尺度的凝结潜热在降水过程中是一个主要因子 ,潜热释放将加热中高层大气 ,促使高层大气辐散 ,低层辐合 ,垂直运动加强 ,导致较大的降水 ;初始时刻不同地区低层大气水汽含量的多寡直接对本次暴雨产生影响 ,并为这次暴雨提供了水汽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中尺度系统 数值模拟 敏感性试验 天气过程分析 水汽 感热
下载PDF
“雅安天漏”研究 Ⅰ:天气分析 被引量:55
3
作者 彭贵康 柴复新 +1 位作者 曾庆存 宇如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66-475,共10页
雅安位于四川盆地西缘、青藏高原东麓。由于特定的地理和地形条件所致,降水特多,夏季暴雨频繁,历来素有“天漏”之称。本文基于大量的“雅安天漏”(区域暴雨)个例资料,从气候、大尺度环流、物理量合成、地形作用和中尺度系统等方... 雅安位于四川盆地西缘、青藏高原东麓。由于特定的地理和地形条件所致,降水特多,夏季暴雨频繁,历来素有“天漏”之称。本文基于大量的“雅安天漏”(区域暴雨)个例资料,从气候、大尺度环流、物理量合成、地形作用和中尺度系统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雅安无漏”是在青藏高原东坡特定的地形作用下产生的特殊降水现象,其气候特征具有显著的中尺度特点,“夜雨”显著,环境场条件和中尺度系统的物理量结构等方面,都有异于华北、华东和华南等地的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风雨 天气分析 大尺度环流
下载PDF
暴雨中尺度系统数值模拟与动力诊断研究 被引量:41
4
作者 高守亭 孙建华 崔晓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54-866,共13页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我们在暴雨中尺度系统数值模拟与动力诊断研究领域的主要成果。从广义位涡理论、梅雨锋及变形锋生、暴雨中尺度系统的不稳定性、有限区域风场分解技术对暴雨中尺度系统的识别、中尺度波流相互作用理论以及数值模拟研究...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我们在暴雨中尺度系统数值模拟与动力诊断研究领域的主要成果。从广义位涡理论、梅雨锋及变形锋生、暴雨中尺度系统的不稳定性、有限区域风场分解技术对暴雨中尺度系统的识别、中尺度波流相互作用理论以及数值模拟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分类概括。对暴雨中尺度系统数值模拟与动力诊断的研究回顾表明,雷达资料同化进入模式有效地改进了对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模拟结果;一些新的物理量,如非均匀饱和位涡、对流涡度矢量、变形场锋生以及有限区域风场分解方法等在暴雨中尺度系统及热带对流发展诊断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波流相互作用理论也被应用到了中尺度系统发展的动力分析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中尺度系统 数值模拟 动力诊断
下载PDF
2006-06-13贵州省望谟县大暴雨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30
5
作者 李登文 杨静 乔琪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11-519,共9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观测资料、FY-2C的红外云图TBB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的实时监测资料,对2006年6月13日发生在贵州省望谟县的突发大暴雨天气进行了研究,综合分析了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演变、...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观测资料、FY-2C的红外云图TBB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的实时监测资料,对2006年6月13日发生在贵州省望谟县的突发大暴雨天气进行了研究,综合分析了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演变、雷达回波特征及物理量场特征。结果表明,望谟县的短时强降水是受河套冷空气快速南下影响而致使贵州中部的辐合线南压锋生诱发β中尺度云团的生成与强烈发展所引起的。强降水区域与低层辐合带直接相关;对流层低层有能量锋出现,锋前积聚较强的潜在湿有效位能,在斜压扰动下,激发了倾斜垂直涡度的发展,导致大气层结对流性不稳定强烈发展,使中尺度对流系统得以发展和维持;雷达回波图反映了典型的中尺度系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大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雷达回波 诊断分析
下载PDF
2002年6月8~9日陕南大暴雨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毕宝贵 刘月巍 李泽椿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14-826,共13页
通过对2002年6月8~9日陕南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 模拟结果较好地复制了这次陕南大暴雨过程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影响陕南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过程.位涡分析结果表明, 低层正值位涡扰动的存在是暴雨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冷空... 通过对2002年6月8~9日陕南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 模拟结果较好地复制了这次陕南大暴雨过程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影响陕南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过程.位涡分析结果表明, 低层正值位涡扰动的存在是暴雨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冷空气是从中层侵入西北地区东部, 这样就形成了较强的对流不稳定层结, 有利于对流降水的发生. 大巴山使秦岭山脊、汉江河谷降水减小, 使秦岭东南坡和渭河河谷下游降水增加; 而秦岭使汉江河谷、秦岭南坡降水增加, 使秦岭山脉本身和陕北地区降水减少, 秦岭山脉对降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地形产生的垂直次级环流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数值模拟 Β中尺度 位涡 地形
下载PDF
新疆巴州“6·4”罕见大暴雨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23
7
作者 彭军 周雪英 +1 位作者 赵威 袁媛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6年第1期68-75,共8页
利用FY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区域自动站及GFS/NCAR 0.5°×0.5°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6月4日发生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的一次罕见大暴雨进行中尺度特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高空冷槽是主要影响系统,地面中尺度... 利用FY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区域自动站及GFS/NCAR 0.5°×0.5°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6月4日发生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的一次罕见大暴雨进行中尺度特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高空冷槽是主要影响系统,地面中尺度辐合中心和中尺度切变线等中尺度天气系统与大暴雨的形成和分布关系密切。(2)显著的不稳定能量是产生暴雨的重要因素,特殊的地形对水汽辐合抬升起到了关键作用。(3)暴雨发生在MCS中云顶亮温小于-55℃且长时间维持的冷云盖边缘。人字形回波头部、逗点云尖点处长时间维持50 d Bz以上的多单体风暴是形成大暴雨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中尺度天气系统 暴雨云团 雷达回波
下载PDF
一次罕见的特大暴雨物理量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21
8
作者 赵世发 周军元 +5 位作者 王俊 赵广贤 孟明霞 高丽 程路 殷志有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71-276,共6页
通过对 1 998年 7月 9日丹凤县特大暴雨发生时的主要影响系统、各种物理量场特征、卫星云图演变实况、地形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 ,“7· 9”特大暴雨是在副高减弱东退 ,其外围的西南气流发展成急流 ,850 h Pa切变线过境的情况下发生... 通过对 1 998年 7月 9日丹凤县特大暴雨发生时的主要影响系统、各种物理量场特征、卫星云图演变实况、地形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 ,“7· 9”特大暴雨是在副高减弱东退 ,其外围的西南气流发展成急流 ,850 h Pa切变线过境的情况下发生的 ,地面冷锋和中尺度扰动及有利地形的叠加作用是这次大暴雨发生的触发机制 ;停滞少动的暴雨云团的持续影响是这次特大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特大暴雨产生在中低层对流不稳定、高能舌和低层暖平流、高层冷平流以及低层辐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影响系统 物理量场特征 数值分析 天气过程分析 卫星云图 地形
下载PDF
一次西南低涡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云团特征 被引量:20
9
作者 陈茂强 顾清源 +1 位作者 汪延波 青泉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8年第4期66-71,共6页
针对2007年7月8~10日四川盆地南部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利用逐小时红外云顶黑体亮度温度结合地面加密雨量资料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指出此次特大暴雨是由西南低涡内几个中尺度对流云团连续生消造成的,在其开始阶段有一中尺度对流... 针对2007年7月8~10日四川盆地南部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利用逐小时红外云顶黑体亮度温度结合地面加密雨量资料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指出此次特大暴雨是由西南低涡内几个中尺度对流云团连续生消造成的,在其开始阶段有一中尺度对流复合体沿基本气流方向强烈发展,此阶段云团虽发展旺盛,但由于雨团随系统移动较快,并未造成洪灾。此云团减弱后,低涡环流仍维持并少动,又依次触发了3个中尺度对流的生成,这3个中尺度对流云团逆基本气流向SSW方向缓慢移动,造成的降水落区集中,中心雨强大,持续时间长,由此导致了暴雨洪涝的产生。强降水位置对于前向传播系统,一是在其发展的前端,二是在冷云中心的略偏后的位置,最大雨强出现在云团成熟之前发展最剧烈时,而后向传播的低涡云团强降水主要在冷云中心附近,最大雨强出现在云团发展最旺盛(冷云中心TBB最低)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特大暴雨 MCC MCS
下载PDF
北京地区降水的特殊性及其预报方法 被引量:17
10
作者 毕宝贵 李泽椿 +1 位作者 李晓莉 孙军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9-89,共11页
实际业务预报中,北京地区降水经常发生两种特殊情况,即明显系统移来时北京地区降水明显比周围偏多或偏少。对此,选取两个实例,利用中尺度非静力模式(MM5)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模式较成功地模拟出了这两次天... 实际业务预报中,北京地区降水经常发生两种特殊情况,即明显系统移来时北京地区降水明显比周围偏多或偏少。对此,选取两个实例,利用中尺度非静力模式(MM5)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模式较成功地模拟出了这两次天气过程及其相关的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还显示,凝结潜热对迎风坡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地表特征对背风坡天气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地形在两次天气过程中都起着主要作用,低层潜在不稳定能量的储备和输送是暴雨发生不可缺少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预报 暴雨 中尺度系统 数值模拟 物理机制
下载PDF
秋季川东北一次西南低涡大暴雨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师锐 陈永仁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6年第2期23-29,共7页
利用高空实况实时分析场、FY-2ETBB以及地面加密自动站实况资料,对2014年9月13-14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川东北大暴雨天气过程形成的关键是较为深厚的西南低涡长时间稳定少动,大暴雨区位于北... 利用高空实况实时分析场、FY-2ETBB以及地面加密自动站实况资料,对2014年9月13-14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川东北大暴雨天气过程形成的关键是较为深厚的西南低涡长时间稳定少动,大暴雨区位于北支西风急流南侧和南支东风显著风速带北侧辐散上升运动区的重叠区内,稳定的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是这次暴雨发生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地面风向切变的形成对暴雨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2)在长生命史、稳定的西南低涡内存在多个MCS对流云团的连续生消,MCS云团冷云中心都呈近圆形,移动缓慢,云团发展到成熟阶段,冷云中心TBB值低于-72℃,在减弱的冷云罩中有中小尺度雨团的生成、畸变、分裂的现象发生,在每个强降雨时段内又存在着两个或多个短时强降水峰值;(3)在此次降水过程中重庆沙坪坝站对于广安13日的强降水更具有指示意义,3个时次中沙坪坝站露点曲线和层结曲线之间形成低层暖湿,中高层干冷,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的"喇叭口"形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大暴雨 MCC 中尺度辐合
下载PDF
广西一次连续性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屈梅芳 古文保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6年第4期41-45,I0001,共6页
利用常规资料、物理量场特征和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2年6月22日-24日连续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降水过程是由于副高加强西伸,高空槽加深,冷空气南下和副高西侧暖湿的偏南气流辐合产生的:由于这些环流系统的相互作... 利用常规资料、物理量场特征和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2年6月22日-24日连续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降水过程是由于副高加强西伸,高空槽加深,冷空气南下和副高西侧暖湿的偏南气流辐合产生的:由于这些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水汽条件充足、湿度大、饱和层厚;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垂直上升运动强烈;高温、高湿气流,不稳定能量大;另外利用卫星云图以及多普勒雷达图进行中尺度分析发现:强对流回波是暴雨过程的重要特征:逆风区和中小尺度辐合的出现都有利于暴雨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暴雨 诊断分析 雷达回波 中尺度系统
下载PDF
“6.18”梅雨锋西段黔东南大暴雨个例诊断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聂云 周继先 +2 位作者 顾欣 周艳 杜小玲 《暴雨灾害》 2018年第5期445-454,共10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FY-2C云顶亮温(TBB)资料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17—18日发生在黔东南地区的典型梅雨锋西段暴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在500 h Pa两槽一脊单阻型梅雨形势下,...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FY-2C云顶亮温(TBB)资料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17—18日发生在黔东南地区的典型梅雨锋西段暴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在500 h Pa两槽一脊单阻型梅雨形势下,冷空气沿贝加尔湖阻塞高压东侧南下与来自南海、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在黔东南交汇,500 h Pa短波槽东移促使低空切变线东移南压和地面梅雨锋发展,配合200 hPa南亚高压东部脊附近的"辐散抽吸"作用,共同触发了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而造成暴雨;(2)大暴雨由多个MCS新生、东移、合并与发展加强造成,强降雨主要发生在对流云团发展到成熟阶段,TBB降低过程与降雨增强过程较为一致;(3)梅雨锋雨带上一镶嵌若干γ、β中尺度云团的α中尺度对流系统在黔东南地区维持是造成该地区清水江流域持续强降雨的直接原因;(4)低层正螺旋度中心、中高层负螺旋度中心均向下移动,且低层正螺旋度迅速增大,有利于低层切变线快速发展和降水增强;(5)低层850 h Pa水汽通量辐合带与强降雨带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梅雨锋 中尺度对流系统 垂直螺旋度 黔东南
下载PDF
2011年江苏南部两场大暴雨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啸华 郑媛媛 +2 位作者 徐芬 李杨 侯俊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97-505,共9页
利用高分辨率的加密气象自动站资料、FY2D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常规观测资料以及6 h 1次的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1年6月18日和2011年7月18日江苏地区分别发生在梅雨期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的两场暴雨进行中尺度天气系统演变和雷达... 利用高分辨率的加密气象自动站资料、FY2D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常规观测资料以及6 h 1次的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1年6月18日和2011年7月18日江苏地区分别发生在梅雨期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的两场暴雨进行中尺度天气系统演变和雷达回波参数等特征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6月18日的天气形势是典型的梅雨期降水形势,在梅雨锋附近产生了区域性暴雨。水汽输送主要是对流层中低层的西南暖湿气流。7月18日的局地暴雨则是出现在低压倒槽顶端右侧的偏东气流中。(2)两次暴雨过程强降水发生前都存在对流层低层辐合快速增强的过程。7月18日暴雨强降水发生前散度值下降则更为迅速。(3)两次暴雨过程中强降水区都出现在地面辐合系统附近的东北气流中,且随着地面辐合系统移动。(4)两次暴雨过程都出现了TBB低于-62℃的强对流云团。(5)6月18日,与多个线性排列的"逆风区"对应的强回波中心形成了"列车效应";7月18日,对流回波带上单体不断流入,在低空急流左前端合并成团状强对流区,分别是形成两次暴雨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地面辐合系统 雷达回波参数 对比分析
下载PDF
“96.8”暴雨过程中不同尺度系统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姚秀萍 于玉斌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432-439,共8页
利用动能方程计算了天气尺度、次天气尺度的动能以及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动能,分析了“96.8”暴雨过程强降水时段的主要动力过程。结果表明:在暴雨系统中,存在着天气尺度和次天气尺度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天气尺度动能减小,次天气尺... 利用动能方程计算了天气尺度、次天气尺度的动能以及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动能,分析了“96.8”暴雨过程强降水时段的主要动力过程。结果表明:在暴雨系统中,存在着天气尺度和次天气尺度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天气尺度动能减小,次天气尺度动能增加,即对于次天气尺度系统而言,天气尺度系统是一个动能源;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天气尺度系统把动能传递给次天气尺度系统,使暴雨系统得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系统 非线性 相互作用 暴雨 天气尺度
下载PDF
复杂山地下引发特大暴雨的准静止MCS观测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韦惠红 黄小彦 +4 位作者 刘文婷 章翠红 周金莲 李康丽 魏凡 《暴雨灾害》 2022年第3期241-253,共13页
2020年7月26日鄂西南山地建始峡谷内出现特大暴雨过程,准静止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是特大暴雨的主要贡献者。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地面区域站观测资料,结合雷达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准静止MCS的环流背景及其演变、形成机制。结果... 2020年7月26日鄂西南山地建始峡谷内出现特大暴雨过程,准静止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是特大暴雨的主要贡献者。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地面区域站观测资料,结合雷达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准静止MCS的环流背景及其演变、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受东移南下的大陆高压、蒙古冷涡与稳定副热带高压的共同影响,MCS在副热带高压北部、低层辐合线附近形成,稳定少动的中低层辐合线和低涡前侧偏南急流为MCS的发展、维持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2)由于后向传播与平流几乎相抵消,MCS在建始峡谷表现出后向传播的准静止特征,其传播方向与峡谷走向一致,先后经历了准静止后向传播和准静止合并两个阶段。(3)在建始峡谷和恩施“喇叭口”复杂地形下,冷出流与持续加强、下沉的低空偏南急流相互作用对MCS的形成和发展有明显影响。低空急流在持续弱冷出流和迎风坡上被迫抬升,在山前形成稳定的抬升条件,是准静止后向传播维持的主要原因;低空急流和建始南部地形对冷池的阻挡作用以及对流单体的北上合并,是准静止合并阶段形成的原因。(4)复杂地形对MCS的演变具有重要作用,峡谷风效应和迎风坡动力抬升作用使低空急流和辐合上升运动加强,导致MCS增强发展;建始峡谷北部斜坡地形引导冷出流快速下山与山前迎风坡抬升的偏南气流形成辐合区,使得MCS后向传播加快;建始峡谷南部γ中尺度地形对下山冷出流的阻挡使其南压缓慢,造成MCS传播速度减缓而呈准静止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低空急流 后向传播 山地
下载PDF
“7·20”气旋大暴雨中多尺度配置与MγCS发展的关系 被引量:7
17
作者 易笑园 陈宏 +3 位作者 孙晓磊 王艳春 韩婷婷 李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69-881,共13页
受北上气旋影响,2016年7月20日京津冀地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大暴雨,三地日平均降雨量均创50年来历史极值。利用风云二号F星(6min时间间隔,水平分辨率5km)和自动气象站的加密资料、雷达图像及拼图数据资料,结合NCEP1°×1°... 受北上气旋影响,2016年7月20日京津冀地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大暴雨,三地日平均降雨量均创50年来历史极值。利用风云二号F星(6min时间间隔,水平分辨率5km)和自动气象站的加密资料、雷达图像及拼图数据资料,结合NCEP1°×1°再分析资料,采用叠加分析、TBB梯度计算、雷达低空风场反演等方法,分析了北方气旋类暴雨的云图特征和多尺度(包括天气尺度和α、β、γ中尺度)组织、热力、动力的结构配置;并且针对造成北京、天津城区短时强降水的两个MγCS,分析了影响它们发生发展的多尺度环境。结果表明:(1)逗点云系中不同部位的热力、动力及水汽配置是:涡旋中心(文中D区)与气旋环流中心重合而且是700hPa假相当位温θ_(se)的低值区;在云系尾部云带(C区),低空急流带和θ_(se)高值区重合,云带西侧是干冷无云区,云带边缘的光滑地带对应着能量锋区;云系头部(A区和B区)与700 hPa θ_(se)高能区、850hPa急流核对应(A区和B区分别对应东北气流和东南气流急流)。急流带内700hPa的θ_(se)高达78℃,850hPa的比湿最大值为18g·kg-1,最大急流核风速达30m·s-1,整层可降水量是70mm。(2)逗点云系头部嵌着两个MαCS、一个MβCS,它们造成降雨的强度为20~30mm·h^(-1);而两个MγCS的雨强却达40~70mm·h^(-1)。北京MγCS-BJ和天津MγCS-TJ发展维持的背景不同:(a)MγCS-BJ位于涡旋中心——低空急流左前方的对流不稳定区内偏北风与东风形成的地面辐合线上,此辐合线的形成超前于对流系统约1.5h。(b)MγCS-TJ位于云头与涡旋中心之间边缘地带——θ_(se)高梯度的能量锋区中,东风风速形成的地面辐合线上。(3)MγCS-TJ的发展与MβCS边缘TBB梯度大值区的关系密切,MγCS-TJ内部具有深厚的中气旋(轴心随高度向西北倾斜),在旋转速度最强的时刻,其造成的雨强也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逗点云系 多尺度 TBB梯度 γ中尺度对流系统(MγCS) 观测分析
下载PDF
山东省2009年7月8~9日区域性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赵钢 杨瑞峰 +1 位作者 陈彬 许长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11260-11262,11399,共4页
利用常规天气图、卫星云图、区域自动气象站、新一代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09年7月8~9日发生在山东省区域性强降水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处于低层大气涡度的强辐合区和垂直速度上升区,西北涡东移过程中切变线生成,地面倒槽... 利用常规天气图、卫星云图、区域自动气象站、新一代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09年7月8~9日发生在山东省区域性强降水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处于低层大气涡度的强辐合区和垂直速度上升区,西北涡东移过程中切变线生成,地面倒槽向山东伸展,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加强了对流的发展;低空急流是主要的水汽输送通道,为暴雨产生提供了水汽条件。水汽主要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水汽通量 急流 假相当位温 中尺度对流系统
下载PDF
江西一次特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汪小康 赵玉春 +2 位作者 王晓芳 廖移山 徐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3-157,共15页
利用FY-2E云顶亮温(TBB)资料,雷达回波资料以及非静力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的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了2010年6月19日江西特大暴雨过程中TBB低值接近但地面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两个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结果表明:MCS1为新生对流在有利的水汽... 利用FY-2E云顶亮温(TBB)资料,雷达回波资料以及非静力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的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了2010年6月19日江西特大暴雨过程中TBB低值接近但地面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两个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结果表明:MCS1为新生对流在有利的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下迅速发展形成的强盛中尺度对流系统,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气旋性涡旋发展旺盛,对流云柱内强上升运动将辐合的大量低层水汽输送至中高层,云水、云冰含量增加,两者重叠层加厚,水物质总量增加,造成地面出现强降水;MCS2尾随层云区的弱辐合仅出现在中层,水汽辐合量和液态水物质含量显著偏小,对应地面弱降水,但是由于高层云冰含量与MCS1对流云区相当,高层雷达回波强度相当,导致卫星云图上TBB出现与MCS1相同的低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TBB资料 WRF模式
下载PDF
2014年5月下旬江西省西部区域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周芳 肖潇 +2 位作者 黄龙飞 支树林 谭敏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8年第1期27-35,共9页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FY-2E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5月24—25日江西省西部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500 hPa高度层上副热带高压边缘短波槽东移所携带的冷平流和南方不断增强的暖湿气...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FY-2E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5月24—25日江西省西部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500 hPa高度层上副热带高压边缘短波槽东移所携带的冷平流和南方不断增强的暖湿气流的对峙导致暴雨发生。强的热力不稳定、中等偏强的垂直风切变、低层充沛的水汽供应,以及较强的辐合抬升是此次大暴雨发生的环境场特征。2)中尺度锋区触发了中尺度系统的生成,不断增强的低空西南急流、高空槽对应的正涡度区及低空急流顶端对应的正涡度区,高空强辐散和低层强辐合导致的垂直上升运动为中尺度系统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汽、不稳定能量和动力抬升条件。3)多个MCC生成发展并稳定少动,对流单体呈带状分布,其依次通过暴雨区形成的"列车效应"是导致大暴雨发生的主要原因;高空短波槽东移导致MCC转变成MCS,致使暴雨趋于结束。4)高空短波槽的东移、中低层西南气流的阶段性加强与强降水的发生时间吻合,而地面东风的出现和加强,为更大的垂直风切变提供很好的条件,从而导致暴雨天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中尺度系统 动力条件 水汽条件 不稳定能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