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心络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巢蛋白及VE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立新 尹瑞雪 孙景波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131-2135,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巢蛋白(nestin)和血管内皮细胞因子(VEGF)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内的表达变化关系及中药通心络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模型,分别应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RT-PCR法观察缺血后3、7、14、21d缺血侧... 目的探讨神经巢蛋白(nestin)和血管内皮细胞因子(VEGF)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内的表达变化关系及中药通心络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模型,分别应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RT-PCR法观察缺血后3、7、14、21d缺血侧室管膜及室管膜下区(SVZ)、海马齿状回(HDG)神经巢蛋白、缺血病灶周围脑组织内VEGFmRNA的表达变化及二者关系。给予模型大鼠大、小剂量通心络灌胃,观察其对不同时间段上述指标表达变化的影响。结果神经巢蛋白阳性细胞荧光强度值、VEGFmRNA含量随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表达均增加,第7、l4、21天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经通心络大小剂量治疗后,各组nestin阳性细胞荧光强度值、VEGFmRNA含量均高于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而VEGFmRNA含量除第3天无差别(P>0.05)外,第7、14、21于均高于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而以大剂量组效果更为显著。结论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可引起其缺血侧SVZ、HDG区神经干细胞反应和增殖,其机理可能与其促进缺血灶周围的VEGFmRNA表达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神经巢蛋白 通心络 血管内皮细胞因子
下载PDF
“心络绌急”动物模型建立及通心络对其预防作用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晓 吴永健 +3 位作者 郑磊 宋光远 尤士杰 叶赞凯 《疑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253-256,共4页
目的建立"心络绌急"动物模型,观察通心络对其预防作用。方法小型猪14头随机分为模型组、通心络组。模型组给予正常饲料的饮水通心络组动物喂服通心络胶囊超微粉0.5 g/kg 15 d。动物麻醉,左侧股动脉鞘管送入Pig导管测定左心室... 目的建立"心络绌急"动物模型,观察通心络对其预防作用。方法小型猪14头随机分为模型组、通心络组。模型组给予正常饲料的饮水通心络组动物喂服通心络胶囊超微粉0.5 g/kg 15 d。动物麻醉,左侧股动脉鞘管送入Pig导管测定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最大压力(LVP_(max))、左室最低压力(LVP_(min),左室压力最大变化速率(dp/dt_(max))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右侧股动脉鞘管送入微导管,在前降支中段注射神经肽Y(NPY)3 nmol/3min。采用静脉心肌声学造影(MCE)在注射前,注射10、30 min测定微血管容积(α)、充填速率(β)和微循环血流量(MBF),同时记录心电图、BP、HR、LVEDP、LVP_(max)、LVP_(min)、dp/dt_(max)。在注射NPY前及注射后30 min,留取冠脉内血液标本2 ml,检测内皮素(ET-1)和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模型组小型猪4头,通心络组5头完成实验。(1)与注射前比较,模型组在10 min时SBP、DBP、HR升高(P<0.05,P<0.01),dp/dt_(max)下降(P<0.05),30 min后恢复至基线水平(P>0.05);心电图、LVEDP、LVP_(max)、LVP_(min)等没有明显变化(P>0.05)。通心络组10 min时血压升高(P<0.05),在30 min后恢复;心电图、HR、LVEDP、LVP_(max)、LVP_(min)、dp/dt_(max)等无明显变化(P>0.05)。(2)与注射前比较,模型组10 min时α、MBF降低(P<0.05,P<0.01),30 min时α降低(P<0.05)。通心络组10 min时α、β、MBF无明显变化(P>0.05),30 min时MBF明显升高(P<0.05)。2组10 min时△α、△MB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30 min,仅△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与治疗前比较模型组ET-1明显升高(P<0.05),通心络组无明显差异(P>0.05)。2组NO注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型猪冠脉前降支中段注射NPY,可建立"心络绌急"模型。通心络对NPY诱发的微血管痉挛有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络绌急 动物模型 微血管痉挛 通心络 小型猪
下载PDF
通心络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春雷 邱智辉 +2 位作者 苏世鑫 郑忠诚 叶志平 《疑难病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272-274,共3页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及对脑血流、脑电图的影响。方法120例VD患者随机分为A组(60例)和B组(60例)。A组予通心络胶囊4粒口服,每日3次;B组予盐酸多奈哌齐5mg口服,每日1次。2组均12周为1个疗程。按简易精神状态量表(...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及对脑血流、脑电图的影响。方法120例VD患者随机分为A组(60例)和B组(60例)。A组予通心络胶囊4粒口服,每日3次;B组予盐酸多奈哌齐5mg口服,每日1次。2组均12周为1个疗程。按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韦克斯勒记忆量表(WMS)及日常生活自理量表(ADL)行治疗前后疗效评定;检测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脑电图(EEG)的变化,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A组60例均完成1个疗程,B组有2例失访,58例完成1个疗程。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6.7%,B组为6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MMSE、WMS、ADL积分均显著提高(P<0.01),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血流平均速度均增加(P<0.01),α波频和波幅、θ波频均增加,θ波幅减低(P均<0.01)。2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通心络胶囊治疗VD疗效与多奈哌齐相当,可用于VD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心络胶囊 多奈哌齐 痴呆 血管性
下载PDF
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8
4
作者 刘云峰 李家霞 《中华全科医学》 2012年第1期29-30,共2页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临床疗效、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颈动脉狭窄比例的影响。方法对106例确诊为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和治疗组(50例),两组均予以脑...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临床疗效、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颈动脉狭窄比例的影响。方法对106例确诊为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和治疗组(50例),两组均予以脑梗死规范化治疗,治疗组加用通心络,分别观察治疗后1个月、3个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降低、临床疗效、血脂、颈动脉斑块及管腔狭窄程度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的程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的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都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血脂均明显降低(P<0.05),且分别均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治疗后斑块数目、大小和管腔狭窄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均有明显变化,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可降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脂水平、颈动脉斑块及管腔狭窄,进而提高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心洛胶囊 脑梗死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狭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