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儿童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陈丽 杜军保 +9 位作者 张清友 王成 杜忠东 王宏伟 田宏 陈建军 王喻丽 胡秀芬 李万镇 韩玲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85-888,共4页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对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儿童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1995年5月至2006年4月在北京、湖南、湖北、上海4地就诊或住院的103例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或接近晕厥患儿,其中男43例,女60例;年龄5~19岁,平均(12.0±2.6)...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对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儿童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1995年5月至2006年4月在北京、湖南、湖北、上海4地就诊或住院的103例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或接近晕厥患儿,其中男43例,女60例;年龄5~19岁,平均(12.0±2.6)岁。其中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儿49例,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患儿54例。分别将 VVS 以及 POTS 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口服美托洛尔治疗)和对照组(口服补液盐治疗),观察2组儿童临床晕厥发作次数及直立倾斜试验结果,采用 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VVS 和 POTS 治疗组的治愈率分别为60.61%和68.75%,对照组分别为18.75%和0.00%。两治疗组好转率分别为15.15%和15.63%,对照组为6.25%和40.91%。治疗组 HUT 转阴率分别为60.61%和68.75%,对照组为18.75%和9.09%。两治疗组的有效率、治愈率和 HUT 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均<0.01)。结论β受体阻滞剂对 VVS 患儿以及 POTS 患儿的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素能Β受体拮抗剂 晕厥 倾斜台试验 儿童
原文传递
心率变异性对儿童不明原因晕厥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4
2
作者 陈丽 张春雨 杜军保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61-765,共5页
目的:通过测定不明原因晕厥儿童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研究其对不明原因晕厥儿童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9例不明原因晕厥儿童行直立倾斜试验(head up tilt test,HUT)诊断及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HUT阳性患儿与阴性患儿... 目的:通过测定不明原因晕厥儿童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研究其对不明原因晕厥儿童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9例不明原因晕厥儿童行直立倾斜试验(head up tilt test,HUT)诊断及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HUT阳性患儿与阴性患儿HRV的差异。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HRV对不明原因晕厥患儿的诊断价值。结果:49例不明原因晕厥患儿经HUT诊断后,32例(65.3%)诊断明确,HUT的诊断阳性率为65.3%。HUT阳性组的SDNNi、rMSSD、TP、ULF、VLF、LF以及HF均明显高于HUT阴性组(P<0.05)。HUT阳性组的SDNN、pNN50以及三角指数与HUT阴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DNNi、rMSSD、TP、ULF、VLF、LF和HF对HUT的诊断预测具有一定价值。分别以ULF、LF和HF 12 947.00、9 462.50和9 509.00作为界值时,对诊断阳性率的预测效果较好,灵敏度分别为75.0%、68.8%和68.8%,特异度分别为64.7%、64.7%和64.7%。结论:HRV中的ULF、LF和HF可作为HUT诊断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的预测指标,界值分别为12 947.00、9 462.50和9 509.00,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厥 血管迷走神经性 心率 倾斜台试验 儿童
下载PDF
西拉普利对血管迷走性晕厥多次发作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3
作者 韩阳 吕雪英 +2 位作者 蒋伟莉 葛炜 陈天秩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729-732,共4页
目的 比较西拉普利、美托洛尔对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方法 将139例倾斜试验阳性、近期多次发作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随机分为服西拉普利、美托洛尔两个治疗组和非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复查倾斜试验并随访。结果 除9例因咳嗽或其他原因... 目的 比较西拉普利、美托洛尔对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方法 将139例倾斜试验阳性、近期多次发作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随机分为服西拉普利、美托洛尔两个治疗组和非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复查倾斜试验并随访。结果 除9例因咳嗽或其他原因退出试验外,余130例中西拉普利组、美托洛尔组的倾斜试验阴转率分别为77.78%、76.19%,非治疗组倾斜试验阴转率为13.95%,两治疗组与非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两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服药期间随访治疗组无一例晕厥,而对照组有11.63%的患者出现晕厥。停药后所有患者随访1年以上[平均(18.3±4.8)个月],西拉普利组、美托洛尔组的晕厥复发率分别为8.89%、14.29%,非治疗组晕厥复发率为62.79%,两治疗组与非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两治疗组之间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西拉普利与美托洛尔均可作为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有效药物,尤其对反复发作的患者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组 西拉普利 患者 血管迷走性晕厥 美托洛尔 倾斜试验 发作 有效药物 显著性
原文传递
儿童不明原因晕厥诊断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陈丽 王成 +9 位作者 金红芳 田宏 汪立 胡秀芬 王宏伟 李万镇 杜忠东 王瑜丽 张清友 杜军保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8期1947-1950,共4页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HUTT)对儿童不明原因晕厥的诊断价值。方法晕厥组为2002年1月至2008年4月在北京、湖南、湖北、上海四地晕厥门诊就诊或住院的379例不明原因晕厥患儿,其中男171例,女208例;年龄3-18岁,平均(12±3)岁。...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HUTT)对儿童不明原因晕厥的诊断价值。方法晕厥组为2002年1月至2008年4月在北京、湖南、湖北、上海四地晕厥门诊就诊或住院的379例不明原因晕厥患儿,其中男171例,女208例;年龄3-18岁,平均(12±3)岁。所有患儿通过常规检查仍不能明确患儿晕厥的原因时,进行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T)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激发的倾斜试验(SNHUTT)检查。对照组为10名身体健康、无晕厥及晕厥先兆病史的正常儿童,其中男5名,女5名;年龄9-15岁,平均(11.4±2.1)岁,其心血管、神经系统、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X线胸片检查均正常;所有正常儿童均进行BHUTr或SNHUTT。结果在379例患儿中,286例患儿为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75.5%)。晕厥患儿中67例为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17.7%);157例为血管迷走性晕厥血管抑制型(41.4%);14例为血管迷走性晕厥心脏抑制型(3.7%);47例为血管迷走性晕厥混合型(12.4%);1例患儿为直立性低血压(0.3%);93例患儿仍为不明原因晕厥(24.5%)。在晕厥组和对照组中,BHUTT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55.9%和0,SNHUTT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75.5%和20.0%。BHUTF阳性患者在BHUTF过程中出现阳性反应的时间平均为(16±12)min,阳性反应出现时的体位均为倾斜60°体位;SNHUTF阳性患儿在SNHUqT过程中出现阳性反应的时间平均为(6±4)min,阳性反应出现时的体位均为倾斜60°体位并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结论应用HUTT可较好地、客观地对儿童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进行诊断,SNHUTT具有较高的诊断阳性率,明显提高了BHUTT的诊断阳性率,且阳性反应时间明显低于BHUT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台试验 晕厥 血管迷走神经性 儿童
原文传递
基础直立倾斜试验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直立倾斜试验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价值 被引量:8
5
作者 刘燕 郭培 姬晋芳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探讨基础直立倾斜试验(HUT)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直立倾斜试验(SNHUT)对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1年至2012年共61例不明原因晕厥,并高度怀疑VVS的患者(晕厥组)进行直立倾斜试验,。并以22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 目的:探讨基础直立倾斜试验(HUT)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直立倾斜试验(SNHUT)对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1年至2012年共61例不明原因晕厥,并高度怀疑VVS的患者(晕厥组)进行直立倾斜试验,。并以22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晕厥组61例患者中倾斜试验阳性57例,阳性率达到93.44%。其中HUT阳性16例(26.23%),SNHUT阳性41例(67.21%)。22例健康对照组也同样进行这两试验,其中HUT阳性1例(4.54%),SNHUT阳性3例(13.63%)。晕厥组SNHUT阳性率高于HUT的,但无显著差异(χ2=0.175,P=0.683)。结论:直立倾斜试验是目前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一种无创,重复性强,容易被患者所接受的较好方法。配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直立倾斜试验可提高试验的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台试验 晕厥 血管迷走神经性 硝酸甘油
下载PDF
脑血管病患者的脑血流自身调节潜力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彭清 黄一宁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80-382,共3页
目的应用 TCD 和倾斜试验评价脑血管病患者的脑血流自身调节。方法脑血管狭窄患者32例(A 组),无血管狭窄的脑梗死患者28例(B 组),健康对照26名。通过呼吸试验计算呼吸抑制指数(BHI)及血管运动反应性(VMR)评价脑小血管 CO_2反应性;头高位... 目的应用 TCD 和倾斜试验评价脑血管病患者的脑血流自身调节。方法脑血管狭窄患者32例(A 组),无血管狭窄的脑梗死患者28例(B 组),健康对照26名。通过呼吸试验计算呼吸抑制指数(BHI)及血管运动反应性(VMR)评价脑小血管 CO_2反应性;头高位70°倾斜试验改变体位,记录卧立位脑血流速度(CBFV)及血压、心率,评价脑小血管的血压-自动调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 组、B 组 VMR(分别为0.18±0.02和0.26±0.04,对照组为0.43±0.06)、BHI(分别为0.76±0.15和1.05±0.15,对照组为1.52±0.19)显著降低(P<0.05)。A 组患侧与对侧 VMR(分别为0.10±0.01、0.22±0.02)及 BHI(分别为0.51±0.14、0.94±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患侧 BHI 值小于0.69(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 BHI 下降与脑梗死相关(B=2.234,P=0.016)。直立位时血压、心率增加,CBFV 下降。3例直立性低血压患者直立位血压和 CBFV 均显著下降,二者之间相关(r=0.430,P=0.004)。结论脑梗死及脑血管狭窄患者脑小血管 CO_2反应性受损。自身调节能力受损,卒中风险可能增加。直立位时,机体通过提高周围血压和心率,参与颅内自动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脑血管循环 倾斜台试验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原文传递
斜板试验诊断小儿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价值及饮水试验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6
7
作者 黄玉娟 黄敏 +2 位作者 陈秀玉 王健怡 杨思源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42-444,共3页
目的探讨小儿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诊断及防治方法。方法分析1999-10—2004-07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开展斜板试验(TT)(倾斜角度80°,试验时间持续30min)的状况,对不明原因晕厥组74例及正常对照组54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对TT阳性... 目的探讨小儿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诊断及防治方法。方法分析1999-10—2004-07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开展斜板试验(TT)(倾斜角度80°,试验时间持续30min)的状况,对不明原因晕厥组74例及正常对照组54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对TT阳性组加做阳转阴试验,予以饮水试验,并随访。结果基础TT在不明原因晕厥组中阳性41例,阳性率为55.4%,对照组为0(P<0.001)。阳性组表现血管抑制型21例,心脏抑制型7例,混合型13例;28/41(68.3%)例患儿经饮水后阳转阴;随访38例TT阳性患儿,总有效率86.8%。结论TT对诊断小儿血管迷走性晕厥有较高的敏感性(55.4%)和特异性(100%)。阳转阴试验为防治小儿血管迷走性晕厥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饮水试验是一种简单有效可行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厥 血管迷走性晕厥 斜板试验 儿童
原文传递
老年直立不耐受患者的病因及直立倾斜试验特点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凡 黄一宁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70-1173,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直立不耐受的主要病因构成和直立倾斜试验的特点。方法筛选我科门诊就诊的60岁以上初步诊断直立不耐受患者133例,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他疾病后,行直立倾斜试验明确诊断的患者114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47例,统计分析直立... 目的探讨老年人直立不耐受的主要病因构成和直立倾斜试验的特点。方法筛选我科门诊就诊的60岁以上初步诊断直立不耐受患者133例,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他疾病后,行直立倾斜试验明确诊断的患者114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47例,统计分析直立不耐受病因及倾斜试验的特点。结果直立不耐受患者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率53.5%,老年男性患者阳性率明显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7%vs 36.2%,P<0.05)。在直立倾斜试验阳性患者中,主要病因为直立性低血压(67.2%),其次为血管迷走性晕厥(16.4%)和直立性高血压(16.4%)。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中,80.0%既往有至少1次晕厥发作,其中的87.5%在硝酸甘油诱发试验后出现阳性结果。诊断直立性低血压的患者中,根据低血压发生的时间,迟发性低血压(3~30min)占41.5%,其次是经典型直立性低血压(30s~3min内)占36.6%,而21.9%的患者提示为早期低血压(30s内一过性)。结论直立倾斜试验是鉴别老年直立不耐受性疾病的重要辅助检查。老年人直立不耐受的主要病因包括直立性低血压、血管迷走性晕厥和直立性高血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厥 血管迷走神经性 倾斜台试验 低血压 直立性 体位
下载PDF
硝酸甘油激发的倾斜试验在血管迷走性晕厥中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邓次妮 吴杰 +2 位作者 沈潞华 杨晓云 吕文清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68-70,74,共4页
目的了解在倾斜试验中,用硝酸甘油进行激发对于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syncope,VVS)患者的诊断价值,通过观察VVS患者晕厥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心率变异性功率谱变化,探讨VVS的发病机制。方法55例不明原因,反复发作的晕厥患者及20例... 目的了解在倾斜试验中,用硝酸甘油进行激发对于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syncope,VVS)患者的诊断价值,通过观察VVS患者晕厥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心率变异性功率谱变化,探讨VVS的发病机制。方法55例不明原因,反复发作的晕厥患者及20例健康人行直立倾斜试验,倾斜75°持续45min,阴性者舌下含服0.3mg硝酸甘油后倾斜至75°持续20min,观察有无阳性反应。倾斜过程中动态监测心电图、血压和心率,并进行心率变异性分析。结果病例组55例中32例出现阳性反应,8例于基础倾斜试验阶段出现阳性反应,24例于硝酸甘油激发后出现阳性反应,阳性率从14.55%升高到58.18%。阳性反应中,血管抑制型(VD)21例,占65.63%,心脏抑制型(CI)5例,占15.63%,混合型(MX)6例,占18.75%。对照组20例中4例出现阳性反应。CI型患者倾斜后心率上升,达高峰后在短期内急剧下降,发生晕厥,血压也略下降;MX型患者晕厥时心率及血压均在短期内急剧下降;VD型患者晕厥时血压在短期内急剧下降,心率也发生一定程度的下降,下降百分比小于CI型及MX型(P<0.05)。倾斜后阳性组LFnorm增高,HFnorm下降,LF/HF增高,晕厥前LFnorm及LF/HF达到最大值,HFnorm达到最低值,晕厥时LFnorm及LF/HF显著下降,HFnorm增加。结论硝酸甘油激发能增加倾斜试验的阳性率,自主神经功能改变(交感活性迅速减退,迷走神经兴奋)为晕厥产生的主要机制,并在不同患者产生不同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厥 血管迷走性 硝酸甘油 倾斜台试验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罗立宏 《中华老年病研究电子杂志》 2018年第2期37-40,共4页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疗效。方法选取杭州市西溪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81例老年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西医(美托洛尔缓释片+倾斜训练)治疗38例(西医组),中西医结合(柴胡疏肝散加味...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疗效。方法选取杭州市西溪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81例老年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西医(美托洛尔缓释片+倾斜训练)治疗38例(西医组),中西医结合(柴胡疏肝散加味方+美托洛尔缓释片+倾斜训练)治疗43例(中西医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抑郁焦虑评分,以及治疗后的倾斜试验情况、临床疗效。治疗后电话随访半年,记录复发情况。结果西医组及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率、SBP、DBP和抑郁焦虑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51、18.679、13.568、10.424,7.742、19.830、10.077、16.663;P<0.05或0.01)。治疗后,中西医组患者心率、SBP、DBP和抑郁焦虑评分均明显低于西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73、1.770、2.886、6.793,均P<0.05)。西医组患者治疗有效19例(76.32%;痊愈10例,有效19例),中西医组治疗有效36例(93.02%;痊愈17例,有效1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2,P<0.05)。西医组患者治疗后倾斜试验阳性29例、半年内复发6例,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倾斜试验阳性22例、半年内复发1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47、3.083,均P<0.05)。结论美托洛尔缓释片+倾斜训练是治疗老年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有效西医方案,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味方进行治疗效果更好,可改善患者心率、血压及抑郁焦虑症状,降低患者近期晕厥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疏肝散加味方 美托洛尔缓释片 老年人 倾斜台试验 晕厥 血管迷走神经性
原文传递
倾斜试验合并舌下含化硝酸异山梨酯对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价值(英文) 被引量:4
11
作者 汪顺银 梁俊杰 +1 位作者 张清齐 刘艳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83-86,共4页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HUTSI)合并舌下含化硝酸异山梨酯对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诊断价值。方法:52例VVS患者(VVS组)及38例无晕厥病史的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先进行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阴性者再进行HUTSI试验。结果:BHUT阳性诱发...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HUTSI)合并舌下含化硝酸异山梨酯对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诊断价值。方法:52例VVS患者(VVS组)及38例无晕厥病史的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先进行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阴性者再进行HUTSI试验。结果:BHUT阳性诱发率VVS组为25%(13/52)而正常对照组为0;阳性者由平卧位至HUT阳性时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均明显下降[(73.1±8.5)次/min比(56.2±11.2)次/min,(81.2±10.8)mmHg比(50.2±10.4)mmHg,P均<0.05]。VVS组剩余39例进行HUTSI试验,阳性者21例,阳性诱发率为53.9%而正常对照组为5.3%(2/38),HUTSI阳性者由平卧位至HUT阳性时心率及平均动脉压也明显下降[(65.2±7.5)次/min比(52.9±10.5)次/min,(78.3±10.7)mmHg比(48.8±11.2)mmHg,P<0.01,<0.05]。HUTSI阳性组从倾斜开始至出现阳性反应的时间比BHUT阳性组明显缩短[(10.8±9.3)min比(21.1±11.5)min,P<0.05]。VVS组仅2例而正常对照组仅1例出现头痛、面红等副作用,但均能坚持试验。结论:直立倾斜试验合并舌下含化硝酸异山梨酯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敏感性好,特异性高,而且简便省时,副作用少,是一项实用的检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厥 血管迷走神经性 异山梨酯 硝酸 倾斜台试验
下载PDF
倾斜床和Valsalva试验中多种模式监测对帕金森病患者脑自动调节功能的评价作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元小冬 SzinnaiImre DebreczeniRobert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2-97,共6页
目的通过在倾斜床和 Valsalva 试验(VM)中连续监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平均动脉血压、潮气末 CO_2等多种指标,分析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静态和动态脑自动调节功能的临床特征。方法同时连续监测17例 ... 目的通过在倾斜床和 Valsalva 试验(VM)中连续监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平均动脉血压、潮气末 CO_2等多种指标,分析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静态和动态脑自动调节功能的临床特征。方法同时连续监测17例 PD 患者和8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两侧 MCA 平均血流速度、平均动脉血压、校正到脑 Willis 环水平的脑平均动脉压、心率、潮气末 CO_2。首先进行倾斜床试验(基线平卧位,向上倾斜10°、30°、70°和恢复平卧位),然后进行 VM。计算所有相位动脉血压和左、右 MCA 的搏动指数(PI_(BP)、PI_L、PI_R)以及 PI_L/PI_(BP),PI_R/PI_(BP)。在倾斜床试验过程中计算脑血管阻力和静态脑自动调节指数,VM 则计算系列脑自动调节指数和相关指标的相位及波幅变化。结果倾斜床试验显示向上倾斜70°时,对照和 PD 组仅脑平均动脉压(mm Hg,1 mm Hg=0.133kPa)在明显比基线状态降低(59.9±10.2、77.1±12.3,P=0.03;61.8±15.1、79.2±11.8,P=0.02),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 组平均血流速度(cm/s)在所有相位[(34.1±7.5)~(44.1±13.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61.4±15.9~65.4±19.2,p<0.05),而脑血管阻力(mm Hg·s^(-1)·cm^(-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0±1.1)~(2.3±1.0),(1.0±0.2)~(1.2±0.4);P<0.05]。PD 组左、右静态脑自动调节指数(15.0%,6.8%)明显低于对照组(73.4%,75.7%;P<0.01)。VM 时,PD 组平均血流速度在所有相位[(35.7±12.7)~(54.2±16.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7.1±11.3)~(80.2±25.5),P<0.05],但在相位Ⅱa和Ⅱ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_(BP)在相位Ⅰ~Ⅲ[(0.6±0.1)~(0.5±0.2)]明显低于基线值[(0.7±0.1),P<0.05],但 PI_L/PI_(BP)和 PI_R/PI_(BP)从相位Ⅱa~Ⅲ[(2.1±1.0)~(2.9±1.5)]明显高于基线[(1.5±0.5),P<0.05]。结论 PD 患者处于高脑血管阻力和低平均血流速度的基础状态,倾斜床试验提示他们因脑远端阻力血管的舒张功能障碍,而显示一种特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倾斜台试验 VALSALVA动作 脑血流速度 大脑中动脉
原文传递
直立倾斜试验阳性反应发生时间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建勇 陈元禄 +3 位作者 邸成业 陈庆华 李翠 韩丽英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2期1252-1255,共4页
目的探讨性别、年龄、基础心率、基础收缩压及基础舒张压对直立倾斜试验阳性反应发生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7年4月因晕厥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就诊且直立倾斜试验检查阳性患者761例,分为基础试验阳性者141例与激发试验阳... 目的探讨性别、年龄、基础心率、基础收缩压及基础舒张压对直立倾斜试验阳性反应发生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7年4月因晕厥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就诊且直立倾斜试验检查阳性患者761例,分为基础试验阳性者141例与激发试验阳性者620例,分析2种试验的阳性反应发生时间与性别、年龄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在基础试验中,与年龄≤30岁患者相比,年龄≥60岁患者阳性反应发生时间明显延长[(26.48±7.70)min vs(19.50±9.66)min,P<0.05];与男性比较,女性阳性反应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12±9.94)min vs(21.32±9.54)min,P=0.023];男性患者阳性反应发生时间随年龄增大呈逐渐延长的趋势,与年龄≤30岁、31~59岁男性患者相比,年龄≥60岁男性患者阳性反应发生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随年龄的增长,女性患者阳性反应发生时间先延长后缩短,与年龄≤30岁、≥60岁女性患者比较,31~59岁女性患者阳性反应发生时间有所延长,但三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激发试验中,与女性比较,男性阳性反应发生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10)min vs 6(5,9)min,P=0.007]。结论在基础试验阳性患者中,女性阳性反应发生时间较男性延迟,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阳性反应发生时间逐渐延迟。而在激发试验阳性患者中,仅发现男性患者出现阳性反应的时间比女性延迟,与其他因素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厥 血管迷走神经性 意识丧失 低血压 直立性 倾斜台试验
下载PDF
单腔起搏对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探讨 被引量:3
14
作者 曾昆 胡立群 +1 位作者 刘晓刚 顾晔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12-613,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单腔起搏器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效果。方法:将确诊为VVS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起搏器组(22例)和药物治疗组(20例)进行疗效对照。起搏器组置入单腔起搏器(VVI 10例,VVIR12例),药物治疗组口服美托洛尔治疗。2组患者出院... 目的:探讨应用单腔起搏器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效果。方法:将确诊为VVS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起搏器组(22例)和药物治疗组(20例)进行疗效对照。起搏器组置入单腔起搏器(VVI 10例,VVIR12例),药物治疗组口服美托洛尔治疗。2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均复查直立倾斜试验并随访,观察对晕厥的预防效果。结果:起搏器组直立倾斜试验阴转率82.0%,无一例发生晕厥,2例仍有晕厥先兆,但症状明显减轻;药物治疗组直立倾斜试验阴转率50.0%,8例发生晕厥,但发作次数减少。2组直立倾斜试验阴转率和晕厥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反复发作的VVS患者,安装起搏器可以有效防止晕厥的发生,药物治疗亦有一定疗效,但不能完全防止晕厥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晕厥 血管迷走性 倾斜试验
原文传递
体位性低血压的两种分型 被引量:2
15
作者 叶佳伦 赵宁 +1 位作者 黄慧 拓西平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4年第6期472-475,共4页
体位性低血压是老年人中常见的体征,也是心脑血管疾病和跌倒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增加全因死亡率。目前在研究体位性低血压时,越来越多采用连续无创血压测量设备,且常结合直立倾斜试验,并根据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分型。本综述将重点介... 体位性低血压是老年人中常见的体征,也是心脑血管疾病和跌倒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增加全因死亡率。目前在研究体位性低血压时,越来越多采用连续无创血压测量设备,且常结合直立倾斜试验,并根据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分型。本综述将重点介绍公认的两种分型,即形态学分型及生理学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血压 直立性 血压测定 倾斜台试验
下载PDF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蕊 韩雅琪 闫菲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00-802,共3页
目的观察直立倾斜试验(HUTT)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血管迷走性晕厥(VVS)阳性诊断情况。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9年9月于我院住院或门诊诊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疑似VVS患者40例为高血压组,选择同期因晕厥或头晕、黑矇等症状就诊的临床... 目的观察直立倾斜试验(HUTT)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血管迷走性晕厥(VVS)阳性诊断情况。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9年9月于我院住院或门诊诊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疑似VVS患者40例为高血压组,选择同期因晕厥或头晕、黑矇等症状就诊的临床无器质性疾病患者50例为对照组,2组均进行HUTT,包括基础倾斜试验(BTTT)和硝酸甘油倾斜试验(NTTT),记录HUTT阳性率,在HUTT前后检测血浆肾上腺素水平。结果高血压组与对照组HUTT阳性率比较,无显著差异(47.5%vs 54.0%,P=0.540),但高血压组BTTT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0.0%vs 10.0%,P=0.016);NTTT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7.5%vs 44.0%,P=0.043);HUTT阳性患者中,高血压组试验前肾上腺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2组试验后较试验前肾上腺素水平均显著升高(P=0.004,P=0.000),对照组试验后肾上腺素水平较高血压组明显升高(P=0.006)。结论部分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出现的晕厥症状是由VVS所致,血浆肾上腺素在VVS发生过程中显著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晕厥 血管迷走神经性 倾斜台试验 肾上腺素
下载PDF
Serious response during tilt-table test in elderly and its prophylactic management 被引量:2
17
作者 韩阳 李晓霞 +2 位作者 蒋伟莉 王招娣 陈天秩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04-306,共3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erious response during tilt-table test (TTT) and its prophylactic management. Method: Seventy-six elderly patients were tested at a tilt angle of 70 degrees for a maximum of 45 min and then...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erious response during tilt-table test (TTT) and its prophylactic management. Method: Seventy-six elderly patients were tested at a tilt angle of 70 degrees for a maximum of 45 min and then subjected to isoprotere- nol-provocative tilt testing. ECG and blood pressure were monitored during the test and patients were kept at normal saline con- dition through a peripheral intravenous duct. Results: Fifty-one of 76 patients were defined as positive including 23 having serious response; 6 of the 23 patients had arteriosclerosis involving internal carotid arteries and 7 cases had bradycardia, two of which were associated with II°-I A-V block and the others with chronic atrial fibrillation. The serious response consisted of cardiac arrest for more than 5 s (6 cases), or serious bradycardia for more than 1 min (7 cases) or serious hypotension for more than 1 min (10 cases). Those with serious response were managed by returning to supine position, thus driving up legs and intravenous atropine, CPR (2 cases with cardiac arrest) and needing oxygen supplementation (11 cases). Only 2 hypotension patients recovered gradually by 10 min after emergency management, while others recovered rapidly with no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 Although non-invasive, TTT may result in serious response, especially in elderly. Therefore proper patient selection, control of isoproterenol infusion and close observation of vital signs are decisive for a safe consequ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lt-table test (TTT) Vasovagal syncope (VVS) Serious response Prophylactic management
下载PDF
血管迷走性晕厥不同分型的比例及影响因素
18
作者 陈晓胜 樊晓寒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5816-5821,共6页
血管迷走性晕厥分型的比例在不同的医疗中心的报道中差距较大,成年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中1型混合型的比例为17.4%~67.2%,2型心脏抑制型的比例为0%~31.5%,3型血管抑制型的比例为21.3%~74.8%。未成年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中混合型的比例为22.... 血管迷走性晕厥分型的比例在不同的医疗中心的报道中差距较大,成年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中1型混合型的比例为17.4%~67.2%,2型心脏抑制型的比例为0%~31.5%,3型血管抑制型的比例为21.3%~74.8%。未成年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中混合型的比例为22.7%~49.5%,心脏抑制型的比例为0%~31.6%,血管抑制型的比例为23.7%~73.6%。本研究总结了可能影响血管迷走性晕厥分型比例的因素:(1)年龄。年龄与血管迷走性晕厥分型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互相矛盾。(2)性别。男性和女性的性别差异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分型可能不相关。(3)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在高龄患者中可能与血管抑制型的发生相关,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可能不是影响分型的因素。(4)发病时和倾斜试验中的临床表现。发病时表现为晕厥可能与混合型的发生相关,直立倾斜试验中表现为晕厥合并癫痫样活动可能与心脏抑制型和混合型的发生相关。(5)医生进行直立倾斜试验检查的经验。检查医生对阳性时间的判断是影响分型的因素,提前结束试验会导致一部分心脏抑制型患者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 晕厥 血管迷走性神经性 直立倾斜试验 综述
原文传递
直立倾斜试验的时间对不明原因晕厥患者诊断结果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乔爱春 张溥 +3 位作者 冯玫 李丽琪 姜莉 马珂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2年第10期1273-1274,共2页
目的研究进行直立倾斜试验时不同时间对不明原因晕厥患者诊断结果的影响。方法对1290例不明原因晕厥患者进行基础倾斜试验及药物激发试验。其中一组基础时间为45min,药物试验时间为20min(A组),另一组基础时间为30min,药物为10min(B组),... 目的研究进行直立倾斜试验时不同时间对不明原因晕厥患者诊断结果的影响。方法对1290例不明原因晕厥患者进行基础倾斜试验及药物激发试验。其中一组基础时间为45min,药物试验时间为20min(A组),另一组基础时间为30min,药物为10min(B组),观察两组试验阳性率。结果 A组中血管迷走性晕厥336例(51.9%),直立性低血压94例(13.9%);B组中血管迷走性晕厥324例(50.4%),直立性低血压96例(14.9%),两组阳性率相似(51.9%与50.4%,P>0.05)。结论 2组不同时间直立倾斜试验方法对不明原因的晕厥患者诊断阳性率没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台试验 晕厥 结果与过程评价
下载PDF
起搏器治疗复杂晕厥病例1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蒋金鑫 廖建宁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第4期68-71,共4页
目的报道心电事件记录仪确诊复杂晕厥病例1例,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复杂性晕厥的诊断方法及相关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例反复晕厥患者的诊治全过程,首先复习外院检查资料,结合入院时临床特点,我院给予有针对性检查、治疗,过程中病情... 目的报道心电事件记录仪确诊复杂晕厥病例1例,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复杂性晕厥的诊断方法及相关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例反复晕厥患者的诊治全过程,首先复习外院检查资料,结合入院时临床特点,我院给予有针对性检查、治疗,过程中病情反复,最终予以分析解决。结果心电事件记录仪确诊心动过缓造成晕厥,行起搏器植入术后症状缓解,但仍复发,完善相关检查考虑高迷走张力导致晕厥,予以相应治疗,症状缓解。结论对于反复发作的复杂晕厥,如倾向于心源性晕厥,尽早植入心电事件记录仪有助于尽快明确诊断,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对于反射介导的晕厥,起搏器有助于缓解症状,能否改善预后及避免复发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厥 心源性晕厥 反射性晕厥 血管迷走性晕厥 直立倾斜试验 植入式心电事件记录仪 起搏器 病例报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