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保护性耕作对稻田土壤有机质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32
1
作者 邵景安 唐晓红 +1 位作者 魏朝富 谢德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434-4442,共9页
研究使用常规犁耕-休闲(DTF),常规犁耕-小麦(DTW),保护耕作-休闲(CTF),保护耕作-小麦(CTW)4个处理,评价连续实验10a后保护性耕作对稻作区SOM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免耕和小麦种植的结合是稻作区一种较好的保护性耕作实践。它不仅显著... 研究使用常规犁耕-休闲(DTF),常规犁耕-小麦(DTW),保护耕作-休闲(CTF),保护耕作-小麦(CTW)4个处理,评价连续实验10a后保护性耕作对稻作区SOM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免耕和小麦种植的结合是稻作区一种较好的保护性耕作实践。它不仅显著增加SOM在土壤表层的聚集,而且它也通过改变SOM的组成和结构显著影响土壤胡敏酸的光谱和热解特性。相比其他处理,垄作免耕(稻麦)在0~10cm土层拥有最多的SOM含量,但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这一含量下降的也较为迅速。垄作免耕(稻麦)土壤胡敏酸在波长665nm处的光密度为0.122,465nm处为0.705,而常规平作(中稻)在这两个波长处却分别为0.062和0.321。垄作免耕土壤胡敏酸DTA曲线在360~365℃处放热峰的焓变值比常规平作低,1000~1050cm-1吸收峰常规平作也比垄作免耕强。垄作免耕土壤腐殖质的氧化稳定系数增高,表明长期垄作免耕土壤腐殖酸的缩合度增高,芳构化程度增强。通过保护性耕作和作物实践可以管理稻田土壤,维持充分的SOM积累,缓解土壤有机碳的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小麦耕作 土壤有机质 稻作区
下载PDF
陆地棉棉铃发育机理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徐立华 李大庆 +3 位作者 刘兴民 钱大顺 倪金柱 杨德银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53-255,共3页
本研究以棉铃为对象,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棉铃发育过程中内含组分的动态变化以及环境因素对棉铃发育的影响。在棉铃发育方面,首先提出棉纤维和种仁干重的增长变化与铃龄呈二次曲线关系,纤维素的沉积量与铃龄呈指数函数... 本研究以棉铃为对象,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棉铃发育过程中内含组分的动态变化以及环境因素对棉铃发育的影响。在棉铃发育方面,首先提出棉纤维和种仁干重的增长变化与铃龄呈二次曲线关系,纤维素的沉积量与铃龄呈指数函数关系;阐明了棉铃发育过程中光合产物合成、运输和分配上的“库”“源”关系;提出了纤维素与种仁内脂肪的形成和积累保持相对平衡状态的新论点。本研究在揭示棉铃发育机理的同时,同步研究了气温、耕作栽培因素对棉铃发育的影响,揭示了花铃期高温和秋季低温对棉铃发育的负效应,阐明了采用两膜栽培可提高铃重、增加产量的技术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棉铃发育 栽培 棉花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和稻田免耕栽培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21
3
作者 吴文革 张健美 +1 位作者 张四海 张玉海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43-51,共9页
综述保护性耕作的起源、概念、内涵,以及国内外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重点探讨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技术模式,对水稻免耕直播栽培、抛秧技术和免耕抛秧栽培的方式和研究进展进行了分类介绍,讨论了稻田免耕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稻田... 综述保护性耕作的起源、概念、内涵,以及国内外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重点探讨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技术模式,对水稻免耕直播栽培、抛秧技术和免耕抛秧栽培的方式和研究进展进行了分类介绍,讨论了稻田免耕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稻田免耕技术创新予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水稻 免耕直播 免耕抛秧 栽培技术
下载PDF
免耕整秸秆半覆盖对旱地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丁玉川 王树楼 王笳 《玉米科学》 CAS CSCD 1994年第1期28-31,63,共5页
3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旱地玉米采用免耕整秸秆覆盖栽培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在干旱年份尤为明显,3年平均产量比传统耕作玉米增产57.7%,增产幅度23.8%~191.0%.由于秸秆覆盖后土壤温度降低,玉米前期生长发育缓慢,进入拔节期后植株生长发... 3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旱地玉米采用免耕整秸秆覆盖栽培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在干旱年份尤为明显,3年平均产量比传统耕作玉米增产57.7%,增产幅度23.8%~191.0%.由于秸秆覆盖后土壤温度降低,玉米前期生长发育缓慢,进入拔节期后植株生长发育加快,抽雄前植株长势逐步赶上并超过对照.与传统耕作比较,免耕覆盖玉米具有根系发达、植株高、茎秆粗、叶面积大、干物质积累多、成穗率高、果穗大、穗粒数多、千粒重高等优良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旱地 栽培 产量 免耕
下载PDF
农业管理措施对新垦荒漠沙地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21
5
作者 苏永中 杨荣 +1 位作者 杨晓 范桂萍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2867-2876,共10页
【目的】通过在黑河流域中游边缘绿洲新垦沙地农田安排的田间试验,分析不同施肥措施、不同覆盖耕作管理和种植方式对沙地农田土壤有机碳(SOC)及其活性组分的短期影响,为新垦荒漠砂质农田土壤有机质快速提升和土壤培肥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通过在黑河流域中游边缘绿洲新垦沙地农田安排的田间试验,分析不同施肥措施、不同覆盖耕作管理和种植方式对沙地农田土壤有机碳(SOC)及其活性组分的短期影响,为新垦荒漠砂质农田土壤有机质快速提升和土壤培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不同农业管理措施下不同处理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有机碳不同组分包括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碳(EOC)、热水浸提有机碳(HW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结果】不同施肥措施6年后,单施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施处理耕层(0—20 cm)SOC和全氮含量分别增加32.1%—98.7%和1.5%—40.9%,以高量单施有机肥处理增幅最大,但单施高量氮、磷、钾化肥,SOC和TN仍维持在试验前的极低水平。不同覆盖和耕作处理4年后,SOC和TN含量较试验前分别增加5.4%—34.0%和9.3%—34.9%,少耕秸秆覆盖(RSM)处理增幅最大,RSM处理较常规耕作地膜覆盖(CK)SOC含量高27.2%,但在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下减少耕作对SOC的短期影响均不显著。种植10年的苜蓿地和5年苜蓿5年玉米地较连续种植10年的玉米地,SOC分别高72.7%和27.7%,TN含量分别高54.3%和17.1%。不同农业管理措施的不同处理之间,POC、EOC、HWC和MBC的变化趋势与SOC的变化基本一致,但处理之间的差异更大。高量施用有机肥、秸秆覆盖和苜蓿地的POC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显著高于其相应的其它处理。【结论】干旱区荒漠土壤开垦为灌溉农田后,增施有机肥、秸秆覆盖还田、种植多年生苜蓿或苜蓿插入轮作体系是快速提升SOC水平,培肥地力的有效措施。颗粒有机碳是指示SOC动态对短期农业管理措施响应的理想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覆盖耕作 种植方式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组分 荒漠砂质土壤
下载PDF
玉米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常旭虹 赵广才 +2 位作者 刘利华 杨玉双 张新德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3-116,共4页
保护性耕作是防止田间扬沙、减轻水土流失的有效耕作方式之一。本试验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玉米不同种植密度、播期及品种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产量和其他性状比较,随着种植密度增加产量呈增加趋势,但增幅逐渐减小。密度增加使秃尖长增加、... 保护性耕作是防止田间扬沙、减轻水土流失的有效耕作方式之一。本试验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玉米不同种植密度、播期及品种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产量和其他性状比较,随着种植密度增加产量呈增加趋势,但增幅逐渐减小。密度增加使秃尖长增加、倒伏率升高、百粒重降低、茎粗变细;播期过早过晚对产量、百粒重、穗长均呈降低趋势,且秃尖明显增长。内蒙东部农牧交错区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应选用生育期短于130d的高产型品种、密度为6万~6.5万株/hm2、在4月25日前后播种为宜。试验结果为在该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下作物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保护性耕作 栽培技术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浅松作业的试验 被引量:13
7
作者 孔德军 高焕文 +1 位作者 张永康 徐云峰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8-50,79,共4页
浅松作业是保护性耕作中推广使用的一种表土作业方式,适用于旱作保护性耕作的播前作业,能够达到松土、除草、整地等目的,也可以用于中耕除草作业。试验结果表明,该作业有良好的除草作用,能显著地提高地表平整度,降低表土容积密度,对根... 浅松作业是保护性耕作中推广使用的一种表土作业方式,适用于旱作保护性耕作的播前作业,能够达到松土、除草、整地等目的,也可以用于中耕除草作业。试验结果表明,该作业有良好的除草作用,能显著地提高地表平整度,降低表土容积密度,对根茬覆盖和土壤水分影响不显著,基本上满足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浅松作业 松士铲 试验
下载PDF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耕作栽培研究60年:成就与展望 被引量:11
8
作者 钟旭华 潘俊峰 +4 位作者 李康活 黄庆 张彬 李梦兴 刘彦卓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1期9-17,共9页
过去60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耕作与栽培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理论研究方面,对广东水稻种植区划、水稻分蘖与幼穗发育、光温反应特性、高产栽培叶色变化、光能利用、抗倒伏机理等开展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丰富了水稻耕作栽培科学理论... 过去60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耕作与栽培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理论研究方面,对广东水稻种植区划、水稻分蘖与幼穗发育、光温反应特性、高产栽培叶色变化、光能利用、抗倒伏机理等开展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丰富了水稻耕作栽培科学理论。在耕作栽培技术方面,1950—970年代在广泛调研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全国著名的“潮汕经验”,大幅提升了广东水稻单产,并对我国水稻栽培学科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980—1990年代先后研发建立了水稻高产稳产栽培技术规程和水稻抛秧及配套技术,实现了水稻栽培技术的规范化;进入21世纪,研发出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超级稻强化栽培技术和多熟高效农作制模式及配套技术,实现了水稻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这些研究成果及其大面积应用,为广东水稻产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今后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近年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耕作栽培研究朝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机械化、轻简化、标准化和高效化(即“两型四化”)方向发展,在机械化育插秧、直播稻、再生稻栽培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今后广东水稻耕作栽培研究要继续围绕产业科技问题,加强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促进水稻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耕作栽培 高产高效 光能利用率 轻简化栽培
下载PDF
Effects of L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Labile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in Rice Cultivation 被引量:8
9
作者 SHAO Jing'an LI Yangbing +1 位作者 WEI Chaofu XIE Deti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9年第3期241-248,共8页
A research trial with four l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i.e., traditional tillage-fallow (TTF), traditional tillage-wheat (TTW), conservation tillage-fallow (CTF) and conservation tillage-wheat (CTW), was sampled in the... A research trial with four l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i.e., traditional tillage-fallow (TTF), traditional tillage-wheat (TTW), conservation tillage-fallow (CTF) and conservation tillage-wheat (CTW), was sampled in the 15th year after its establishment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labile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LOCFs), such as easily oxidizable organic carbon (EOC),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 and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MBC) in a typical paddy soil, Chongqing, Southwest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LOCFs we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no-tillage, ridge culture and crop rotation. And, different combination patterns showed different effectiveness on soil LOCFs. The effects of no-tillage, ridge culture and wheat cultivation on EOC, DOC, POC and MBC mainly happened at 0-10cm. At this depth, soil under CTW had higher EOC, DOC, POC and MBC contents, compared to TTF, TTW and CTF, respectively. Moreover, the contents of LOCFs for different practices generally decreased when the soil depth increased.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paddy soil in Southwest China could be managed to concentrate greater quantities of EOC, DOC, POC and MB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tillage rice-wheat rotation ridge culture labile organic carbon fraction rice cultivation
下载PDF
翻耕与改良剂施用对土壤植烟适应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蒋珍茂 赵秀兰 +4 位作者 魏世强 张永华 罗畅 徐畅 陈益银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2-130,共9页
在重庆市典型烟区进行了2a时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土壤翻耕深度、土壤改良剂类型及其施用方式等土地整理因子对植烟土壤质量的影响,评估了整理后土壤的植烟适宜性.结果表明,土壤翻耕可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使得土壤容质量下降1.38%~1... 在重庆市典型烟区进行了2a时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土壤翻耕深度、土壤改良剂类型及其施用方式等土地整理因子对植烟土壤质量的影响,评估了整理后土壤的植烟适宜性.结果表明,土壤翻耕可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使得土壤容质量下降1.38%~15.17%,孔隙度增加1.68%~18.68%,但同时也降低了土壤的有机质、有效氮、磷、铁、锰、铜等含量,且随土地整理深度增加,降低幅度增大.石灰、生物质炭、堆肥等土壤改良剂在改善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因子中的作用方向和程度不同:石灰提升土壤pH值但降低养分有效性,生物质炭促进有机质积累且强化石灰效应,而堆肥既可改良土壤物理性质,还能平衡土壤养分供应.3种改良剂之间的复配施用更能协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及其植烟适宜性.改良剂在土壤的表层施用效果优于全层混合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耕 改良 土壤理化性质 烟草 适宜性
下载PDF
我国水稻免耕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唐利忠 周文新 易镇邪 《作物研究》 2016年第3期335-342,共8页
免耕是保护性耕作的核心技术之一。在介绍国内外水稻免耕栽培技术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综述了水稻免耕栽培对水稻土壤特性、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进展,介绍了我国水稻免耕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其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提出了... 免耕是保护性耕作的核心技术之一。在介绍国内外水稻免耕栽培技术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综述了水稻免耕栽培对水稻土壤特性、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进展,介绍了我国水稻免耕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其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提出了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免耕 栽培技术
下载PDF
辽宁省水稻种植机械化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艳梅 宋玉秋 周鹏飞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45-247,共3页
水稻是辽宁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生产机械化是保证粮食产量、解放生产力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之一。为此,介绍了辽宁省水稻种植模式、工艺及特点,研究了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水稻机械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 水稻是辽宁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生产机械化是保证粮食产量、解放生产力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之一。为此,介绍了辽宁省水稻种植模式、工艺及特点,研究了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水稻机械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水稻种植业发展的对策,并预测了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趋势,对促进辽宁省的水稻机械化种植及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耕整地 直播 抛秧 插秧 辽宁省
下载PDF
南非国际大豆会议有关大豆轮作与施肥研究的综述 被引量:7
13
作者 邹文秀 严君 +5 位作者 苑亚茹 尤梦阳 张志明 杨春葆 王影 韩晓增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52-853,861,共3页
第九届世界大豆研究大会于2013年2月17—22日在南非共和国德班召开,大会的主题为“从中国到南非-科研跨越大豆产需的鸿沟”。期间有来自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肯尼亚和加拿大等全球22个国家的约50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中国代表... 第九届世界大豆研究大会于2013年2月17—22日在南非共和国德班召开,大会的主题为“从中国到南非-科研跨越大豆产需的鸿沟”。期间有来自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肯尼亚和加拿大等全球22个国家的约50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中国代表近50位。在大会上,有12位专家做了大会报告,167位(次)专家做了分组报告。报告涉及大豆基因与育种、耕作与栽培、植物保护、运输储藏、加工利用等方面。文章对与大豆耕作栽培及土肥营养相关的会议摘要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轮作 耕作与栽培
下载PDF
绿洲灌区种植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与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何如 王立 +1 位作者 杨彩红 孟小伟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0年第4期96-102,共7页
连续4年在干旱绿洲灌区进行旱作农田不同种植模式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模式与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旨在为优化农田耕作方式,防止土壤肥力退化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共设8个处理,分别为传统小麦间作玉米(CTM//W)、前... 连续4年在干旱绿洲灌区进行旱作农田不同种植模式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模式与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旨在为优化农田耕作方式,防止土壤肥力退化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共设8个处理,分别为传统小麦间作玉米(CTM//W)、前茬为传统小麦轮作玉米(CTSM)、前茬麦后复种油菜轮作玉米(W-G-M)、前茬为小麦带留茬覆盖间作玉米(NTW//M)、前茬小麦留茬覆盖后复种油菜轮作玉米(NTW-G-M)、前茬为小麦留茬覆盖轮作玉米(NTSM),对土壤容重、团聚体、持水量与有机碳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免耕处理土壤(≥0.25 mm)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WD)、平均几何直径(GMD)、0~30 cm土层土壤持水量和有机碳含量均高于翻耕处理,与间作小麦相比,间作玉米、小麦-冬油菜-玉米、单作玉米处理土壤容重分别增加了7.06%、8.08%、10.55%。在绿洲灌区免耕处理小麦与玉米间作耕作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农田土壤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种植模式 耕作方式 物理性质 有机碳
下载PDF
Effects of Different Nutrient Management Systems and Cultivation Methods on Crop Yield and Soil Fertility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小玲 贾良良 +3 位作者 韩宝文 李春杰 刘文菊 刘孟朝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1年第11期1674-1679,共6页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middle and low yielding fields fertility and farmland productivity. [Method]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m...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middle and low yielding fields fertility and farmland productivity. [Method]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management practices (including nutrient management systems and cultivation methods) on crop yield and soil fertility in winter wheat/summer maize rotation system. [Result] The crop yield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high yield and high efficiency system was remarkably higher than farmer conventional management practice. After five crop seasons experiment, the content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for high yield and high efficiency system increased 2.72-3.01 g/kg, and that of soil total nitrogen increased 0.12-0.16 g/kg, the soil Olsen-P increased 5.2 mg/kg and the soil available K (NH4OAC-K) increased about 37.8 mg/kg. [Conclusion] Considering the yield and soil fertility comprehensively,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high yield and high efficiency could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crop yield and improve the soil fert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trient management Winter wheat-summer maize rotation Soil fertility tillage and cultivation mode
下载PDF
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栽培试验 被引量:6
16
作者 韦政民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08年第4期445-449,共5页
为进一步完善玉米免耕栽培技术,集成适合马山县实际的多样化玉米免耕栽培技术模式,从2004年下半年至2007年上半年,连续3年6造进行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栽培具有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减少水土流... 为进一步完善玉米免耕栽培技术,集成适合马山县实际的多样化玉米免耕栽培技术模式,从2004年下半年至2007年上半年,连续3年6造进行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栽培具有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减少水土流失、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提高玉米产量等作用;秸秆还田免耕栽培玉米平均产量达6965kg/hm2,比常耕栽培增产229kg/hm2,增产7.2%,平均节本增收1223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还田 免耕 栽培技术
下载PDF
大豆小双密栽培模式及综合配套栽培技术 被引量:5
17
作者 朱洪德 张希智 +1 位作者 于立河 孙晋海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0年第3期12-14,共3页
阐述了大豆小双密 (新型垄作窄行密植 )栽培模式主要内容、增产机理、配套栽培技术及专用农机具。其主要技术内容为 :1平整土地 ;2缩垄增行 ;3分层深施肥 ;4垄上双条播 ;5病虫草综合防治 ;6选用半矮秆抗倒伏品种 ;7适期早播 ;8合理密植... 阐述了大豆小双密 (新型垄作窄行密植 )栽培模式主要内容、增产机理、配套栽培技术及专用农机具。其主要技术内容为 :1平整土地 ;2缩垄增行 ;3分层深施肥 ;4垄上双条播 ;5病虫草综合防治 ;6选用半矮秆抗倒伏品种 ;7适期早播 ;8合理密植 ;9中耕断根处理 ;( 1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小双密栽培模式 配套栽培技术 增产机理
下载PDF
河西走廊地区梨园生草栽培试验 被引量:5
18
作者 闫春鸣 《防护林科技》 2010年第6期16-17,74,共3页
西北干旱区荒漠绿洲光热资源充足,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梨园的发展。通过连续4 a对梨园进行生草栽培覆盖防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种植白三叶草效果最为明显,种植多花黑麦草次之;白三叶草和多花黑麦草处理单株平均产量比清耕园提高14.... 西北干旱区荒漠绿洲光热资源充足,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梨园的发展。通过连续4 a对梨园进行生草栽培覆盖防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种植白三叶草效果最为明显,种植多花黑麦草次之;白三叶草和多花黑麦草处理单株平均产量比清耕园提高14.9%-42.2%,平均单果质量比清耕园提高8.7%-10.5%;果实维生素C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高于清耕园;白三叶草、多花黑麦草生草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均高于清耕园,地面和20 cm深土层土壤日温差明显低于清耕果园;自然生草有一定的效果,但与清耕梨园差别不大。因此,建议在西北干旱区梨园推广以白三叶草为主的生草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耕 栽培 梨园 生草
下载PDF
黄土高原钻犁“营养柱”耕作法植棉试验初报 被引量:3
19
作者 潘幸来 张贵云 +2 位作者 王永杰 孙来虎 吴慎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44-48,共5页
1995年在黄土高原峨嵋岭台地的典型旱地上,每公顷钻67500个直径8cm、深100cm的孔洞,填入耕层肥土制成“营养柱”,而把其中取出的阴土翻到地表起垅,每营养柱种一株棉花,结果每公顷产籽棉2098.5kg,皮棉7... 1995年在黄土高原峨嵋岭台地的典型旱地上,每公顷钻67500个直径8cm、深100cm的孔洞,填入耕层肥土制成“营养柱”,而把其中取出的阴土翻到地表起垅,每营养柱种一株棉花,结果每公顷产籽棉2098.5kg,皮棉729kg,比传统耕作法增产籽棉40.9%,皮棉49.8%,且株高增40.2%,茎干重增64.2%。“营养柱”集水、肥、光、气、热、根于一起,拔柴后越冬前测定,柱内40cm~100cm土中含水量、根长及根干重分别比对照的高72.9%、391.6%及802%,地面杂草及水蚀养份流失均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法 营养柱 棉花 栽培 黄土高原地区 旱地
下载PDF
稻作区保护性耕作和小麦种植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3
20
作者 邵景安 魏朝富 谢德体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2-70,共9页
该文采用4个处理:常规犁耕-休闲(DTF)、常规犁耕-小麦(DTW)、保护耕作-休闲(CTF)和保护耕作-小麦(CTW),分析了10年后稻作区保护性耕作和小麦种植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TW处理下,土壤全N分别较DTF、DTW和CTF处理高10.... 该文采用4个处理:常规犁耕-休闲(DTF)、常规犁耕-小麦(DTW)、保护耕作-休闲(CTF)和保护耕作-小麦(CTW),分析了10年后稻作区保护性耕作和小麦种植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TW处理下,土壤全N分别较DTF、DTW和CTF处理高10.03%、26.81%和23.17%。土壤碱解N也呈现相同的趋势;土壤全P,CTW处理下较DTF、DTW和CTF处理分别高12.93%、15.86%和21.36%。在0~10 cm土深,CTW处理下土壤有效P分别是DTF和DTW处理下的4.5和2.1倍;土壤全K在4种处理中与全N和P有类似的趋势;与处理DTF相比,Ca2-P、Ca8-P、Al-P、Fe-P、O-P和Ca10-P在CTW下的含量迅速增加;代换态、易还原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和无定形态Fe、Mn和Cu在CTW处理下含量降低,而残渣态Fe、Mn和Cu则增加。代换态和易还原锰结合态Zn在CTW处理下的含量增加,而相应地,无定形态和有机质结合态Zn则显著降低。而且,在有效Fe、Cu和Mn降低的同时,有效的Zn增加;稻作区,保护性耕作和小麦种植不仅增加表土层土壤养分的含量,而且可通过影响P、Fe、Mn、Zn和Cu的形态,缓解Fe和Mn对作物的毒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小麦种植 土壤养分 稻作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