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3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有机质对农田管理措施的动态响应 被引量:205
1
作者 杨景成 韩兴国 +1 位作者 黄建辉 潘庆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87-796,共10页
土壤有机质在农田肥力、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决定农作物产量 ,而且在全球碳素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大气 CO2 浓度升高与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加剧 ,全球碳素循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农... 土壤有机质在农田肥力、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决定农作物产量 ,而且在全球碳素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大气 CO2 浓度升高与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加剧 ,全球碳素循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农田具有大气 CO2 源和库的双重潜力。历史上由于人类对农田的过度开垦和耕种 ,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度下降 ,降低了农田的作物产量潜力 ;同时导致大量的碳以 CO2 形式由陆地生态系统排放到大气圈 ,加剧了全球温室效应。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诸如耕作、种植制度、施肥等农田管理措施能够显著地影响土壤有机质动态 ,而免耕、提高复种指数、合理的轮作换茬、有机肥料和化肥的施用以及弃耕农田还林还草等保护性管理措施则能够提高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 ,使农田起到大气 CO2汇的作用。综述了近年来农田管理对土壤有机质动态影响研究方面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土壤碳 土壤有机质 耕作 种植制度 轮作 施肥
下载PDF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87
2
作者 赵亚丽 郭海斌 +2 位作者 薛志伟 穆心愿 李潮海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85-1792,共8页
通过两年田间裂区设计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常规耕作、深耕、深松)与秸秆还田(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农田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耕)和秸秆还田不仅降低了土壤容... 通过两年田间裂区设计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常规耕作、深耕、深松)与秸秆还田(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农田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耕)和秸秆还田不仅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而且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和作物产量,且二者对夏玉米季的影响大于冬小麦季.与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相比,深耕+秸秆还田、深松+秸秆还田处理的20~30 cm土壤容重分别降低8.5%和6.6%,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14.8%和12.4%,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分别提高45.9%、33.9%和34.1%、25.2%,作物产量分别提高18.0%和19.3%,且两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说明土壤深松(耕)结合秸秆还田有利于作物产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耕作 秸秆还田 微生物群体 酶活性 产量
原文传递
耕作措施对土壤特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4
3
作者 丁昆仑 M.J.Hann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8-28,31,共2页
通过夏玉米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及秸秆覆盖对土壤特性、水分状况、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处理包括常规耕作、深松、秸秆覆盖、垄作、浅坑及免耕。结果表明 ,秸秆覆盖可显著提高土壤蓄水量、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通过夏玉米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及秸秆覆盖对土壤特性、水分状况、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处理包括常规耕作、深松、秸秆覆盖、垄作、浅坑及免耕。结果表明 ,秸秆覆盖可显著提高土壤蓄水量、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其保水增产效果在干旱年份更加明显。深松可有效打破犁底层降低其密度 ,可增加作物根深、根长及根重 ,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免耕可提高夏玉米早期田间土壤含水率 ,保持相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耕作措施 土壤特性 作物产量
下载PDF
土壤管理措施及环境因素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19
4
作者 钟文辉 蔡祖聪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56-465,共10页
本文综述了土壤管理措施及环境因素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并介绍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包括微生物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传统上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分析依赖于培养技术 ,但使用该... 本文综述了土壤管理措施及环境因素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并介绍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包括微生物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传统上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分析依赖于培养技术 ,但使用该技术只能培养和分离出一小部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现在国际上普遍使用Biolog分析、磷脂脂肪酸 (PLFA)分析和核酸分析等多种现代技术研究和表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受土壤管理措施和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农药可能使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减少或改变其结构和功能 ;施有机肥有利于维持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及活性 ;但在施用无机肥的影响上目前的报道有矛盾之处。农业土壤减少耕作可能增加微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 ;轮作可能比单一栽培耕作更有利于维持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及活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也受土壤有机质、植被、季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且通常遭受干旱、过度放牧、营养缺乏等的胁迫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微生物多样性 化肥 农药 耕作 轮作
下载PDF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49
5
作者 赵亚丽 薛志伟 +2 位作者 郭海斌 穆心愿 李潮海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3359-3371,共13页
【目的】黄淮海地区是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但农业生产中旱涝频繁发生,同时还存在土壤紧实、耕层变浅和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区的粮食生产。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作为农业生产中两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 【目的】黄淮海地区是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但农业生产中旱涝频繁发生,同时还存在土壤紧实、耕层变浅和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区的粮食生产。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作为农业生产中两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作用。本文旨在探索耕作方式、秸秆还田以及二者交互对冬小麦-夏玉米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优化黄淮海地区的土壤耕作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土壤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相结合的方法,设置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深耕+秸秆还田、深耕+无秸秆还田、深松+秸秆还田、深松+无秸秆还田6个处理,研究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农田耗水量、耗水模系数、土壤贮水消耗量、株间蒸发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分析不同耕作方式、秸秆还田以及二者交互对冬小麦-夏玉米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耕作方式、秸秆还田对土壤容重、农田耗水量、土壤贮水消耗量、株间蒸发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与常规耕作相比,深耕和深松主要降低了2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增加了冬小麦、夏玉米和周年总农田耗水量,提高了0—10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消耗量,同时降低了休闲期无效农田耗水量。此外,深耕和深松还降低了夏玉米的株间蒸发量,但深耕显著增加了冬小麦的株间蒸发量,深松则相反。秸秆还田也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贮水消耗量,增加冬小麦农田耗水量,降低夏玉米和休闲期农田耗水量,增加冬小麦的株间蒸发量,降低夏玉米的株间蒸发量。与常规耕作相比,深耕和深松处理的周年作物产量分别提高了10.7%和9.8%,周年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8.8%和6.3%。秸秆还田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产量 耗水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的影响 被引量:112
6
作者 杨景成 韩兴国 +1 位作者 黄建辉 潘庆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8期1385-1390,共6页
陆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之一 ,在碳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就森林、农田生态系统 ,综述了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地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造成系统碳... 陆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之一 ,在碳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就森林、农田生态系统 ,综述了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地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造成系统碳贮量的变化 ,这很大程度取决于生态系统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 .森林砍伐后变为农田和草地 ,使生态系统中植被和土壤碳贮量大大降低 .土壤碳含量的降低主要是由于凋落物输入的减少 ,有机质分解速度的提高 ,以及耕种措施对有机质物理保护的破坏造成的 .土壤碳损失主要发生在森林砍伐后较短的时期内 ,而其降低速率取决于诸多因素以及土壤理化和生物过程 .农田和草地弃耕恢复为森林 ,以及农田保护性管理措施的利用 ,能够使大气中的碳在植被和土壤中得到汇集 .森林恢复过程中植被可以大量汇集大气中的碳 ,而由于农田耕种历史不同以及土壤空间异质性 ,导致土壤碳汇集速率差异极大 .保护性农田管理措施 (诸如免耕、合理的种植制度、化肥的施用等 )可以影响土壤理化特性、作物根系生长以及残茬数量和质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陆地生态系统 碳贮量 森林砍伐 森林恢复 耕作 轮作 施肥
下载PDF
稻麦两熟条件下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效用分析 被引量:126
7
作者 刘世平 聂新涛 +3 位作者 张洪程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8-51,共4页
该文通过大田小区和网室水泥池微区的3年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稻麦两熟条件下免耕秸秆覆盖、免耕高茬、翻耕秸秆还田(秸秆稻季翻埋麦季覆盖)、翻耕(对照,CK)4个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稻麦产量的影响,从土壤管理技术方面探讨了不同... 该文通过大田小区和网室水泥池微区的3年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稻麦两熟条件下免耕秸秆覆盖、免耕高茬、翻耕秸秆还田(秸秆稻季翻埋麦季覆盖)、翻耕(对照,CK)4个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稻麦产量的影响,从土壤管理技术方面探讨了不同耕作方法与秸秆直接还田在稻麦两熟地区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免耕使土壤容重和穿透阻力增加,而秸秆还田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含量,翻耕还田3年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4.7%~13.0%、0%~10.6%、0.2%~10.6%、8.4%~15.5%。麦季秸秆还田的产量有增有减,实际产量免耕覆盖还田略低,对照的产量较高,秸秆还田平均减产1%左右;而水稻翻耕秸秆还田的产量最高,比对照平均增产3%左右。因此,在稻麦两熟条件下,从省工节本和提高地力角度可采用稻麦免耕秸秆覆盖与留高茬还田,从提高产量和地力角度宜采用稻季翻耕秸秆还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两熟 土壤耕作 秸秆还田 土壤养分
下载PDF
耕作措施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86
8
作者 张海林 秦耀东 朱文珊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0-144,共5页
耕作措施对0~20cm土壤容重影响较大,深层影响较小.稳定入渗率呈现出强烈的时间变异性,从整个生育期看,翻耕都表现出较高的稳定入渗率,随时间的变化,差异减小;不同负压下,翻耕稳定入渗率最高,免耕次之,铁茬最低,不同时期变化趋势一致;... 耕作措施对0~20cm土壤容重影响较大,深层影响较小.稳定入渗率呈现出强烈的时间变异性,从整个生育期看,翻耕都表现出较高的稳定入渗率,随时间的变化,差异减小;不同负压下,翻耕稳定入渗率最高,免耕次之,铁茬最低,不同时期变化趋势一致;翻耕大孔隙较其它两耕作措施多,翻耕后,土壤大孔隙增多,比免耕和铁茬处理高65%左右,达到5%水平差异显著,免耕与铁茬差异不显著.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耕作措施大孔隙比例有所下降,中小孔隙比例增加,大孔隙数目翻耕仍最高,从显著性看,与免耕和铁茬在5%水平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措施 土壤物理性状 土壤容重 稳定入渗率 土壤孔隙 免耕 翻耕 铁茬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耕层黑土有机碳库储量的短期影响 被引量:77
9
作者 梁爱珍 张晓平 +1 位作者 杨学明 C.F.Drury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87-1293,共7页
目的探索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黑土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方法以2001年秋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了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免耕、垄作和秋翻3种耕作处理下耕层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等深度和等质量土... 目的探索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黑土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方法以2001年秋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了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免耕、垄作和秋翻3种耕作处理下耕层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等深度和等质量土壤碳库储量计算方法,比较了不同耕作处理对耕层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的影响。结果不同耕作处理对黑土耕层有机碳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而且免耕处理在短期内没有引起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明显增加,反而有所降低。与2001年试验开始时相比,3年免耕管理使表层0~5cm土壤有机碳含量仅增加了0.18%,而5~20cm土层有机碳含量则明显降低。利用等深度(0~30cm)和等质量(4040Mg)土壤碳库储量计算方法对比研究表明,将土壤容重考虑在内的等质量土壤有机碳库储量计算方法可以更准确的反映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的影响。等质量方法计算表明,3年的免耕试验并没有使耕层土壤有机碳库储量发生明显变化。结论在质地粘重和排水不良的土壤上实行免耕,短期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并没有增加。长期效果如何还有待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 土壤有机碳 等质量 土壤碳库储量 黑土
下载PDF
沼泽湿地开垦后土壤水热条件变化与碳、氮动态 被引量:75
10
作者 宋长春 王毅勇 +2 位作者 阎百兴 娄彦景 赵志春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50-154,共5页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垦殖对土壤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沼泽湿地开垦前 ,6~ 9月湿地表层土壤 (10cm )温度均值为12 72℃± 4 12℃ ,明显低于垦后农田 (16 71℃± 3 81℃ ) .湿地垦殖后土壤温度的增高及氧化 还原条件的改变 ...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垦殖对土壤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沼泽湿地开垦前 ,6~ 9月湿地表层土壤 (10cm )温度均值为12 72℃± 4 12℃ ,明显低于垦后农田 (16 71℃± 3 81℃ ) .湿地垦殖后土壤温度的增高及氧化 还原条件的改变 ,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土壤呼吸通量的增大 ,垦后农田 8~ 9月土壤平均呼吸通量 [(94 6 36± 195 78)mg·(m2 ·h) -1]是天然沼泽湿地[(15 3 75± 82 5 9)mg·(m2 ·h) -1]的 6倍 .土壤有机碳及氮素含量随湿地开垦及开垦年限的增加而降低 ,沼泽湿地开垦初期 5~ 7a ,土壤有机碳及其它营养元素的含量变化幅度较大 ,持续耕作 15~ 2 0a后 ,土壤有机碳损失曲线趋于相对稳定值 .土壤有机质输入量的减少及分解作用加强导致土壤持水量降低 ,其变化趋势与土壤有机碳损失趋势相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湿地 垦殖 土壤有机碳 水热条件
下载PDF
不同施肥和耕作制度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77
11
作者 樊晓刚 金轲 +1 位作者 李兆君 荣向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44-751,共8页
本文主要介绍了运用Biolog GN、磷脂脂肪酸(PLFA)、核酸分析法进行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的优缺点,综述了施肥、耕作两种农业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展。指出不同施肥处理对微生物影响效果不同,合理施用有机肥有利于维持土壤... 本文主要介绍了运用Biolog GN、磷脂脂肪酸(PLFA)、核酸分析法进行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的优缺点,综述了施肥、耕作两种农业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展。指出不同施肥处理对微生物影响效果不同,合理施用有机肥有利于维持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及活性;由于受其他环境因素(如土壤类型、农作制度、残茬量等)的影响,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有差异,但是大多试验结果显示免耕、少耕能增加微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保持系统的稳定性。文章还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微生物多样性 施肥 耕作
下载PDF
长期保护性耕作提高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及团聚体有机碳的作用 被引量:78
12
作者 李景 吴会军 +5 位作者 武雪萍 蔡典雄 姚宇卿 吕军杰 郑凯 刘志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78-386,共9页
【目的】团聚体形成被认为是土壤固碳的最重要机制。本文以河南豫西地区长期耕作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团聚体性质及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影响,为探讨土壤固碳机理,优化黄土高原坡耕地区农田耕作管理措施,实现土... 【目的】团聚体形成被认为是土壤固碳的最重要机制。本文以河南豫西地区长期耕作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团聚体性质及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影响,为探讨土壤固碳机理,优化黄土高原坡耕地区农田耕作管理措施,实现土壤固碳减排、培肥土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耕作试验开始于1999年,试验处理有免耕覆盖(NT)、深松覆盖(SM)和翻耕(CT)。利用湿筛法筛分第3年(2002年)和第13年(2011年)0—10cm和10—20 cm土层中,】2000、250~2000、53~250和【53μm级别的水稳性团聚体,计算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并测定了各级别团聚体的有机碳(SOC)含量。【结果】1)连续13年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显著提高了土壤表层0—10 cm的SOC含量,分别比翻耕增加了33.47%和44.48%。2011年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SOC含量较2002年上升了1.92%和8.59%,翻耕下降了18.97%。2)与翻耕相比,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2000μm团聚体含量显著提高了40.71%和106.75%;53~250μm团聚体含量显著降低了19.72%和22.53%;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显著提高了20.55%和39.68%,显示了土壤结构的明显改善。3)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所有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尤其以】2000μm团聚体提升最多。与翻耕相比,】2000μm团聚体有机碳分别提高了40.0%和27.6%。4)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下表层土壤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耕作年限增加,微团聚体有机碳随耕作年限降低。】2000μm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2011年较2002年分别升高了23.93%和7.12%,53~250μm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别下降了19.58%和13.27%。【结论】长期保护性耕作(包括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可显著提高表层土壤大团聚体含量,降低微团聚体含量,提高团聚体的水稳性,改善土壤结构。同时可增加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提高土壤肥力。长期保护性耕作在河南豫西丘陵地区是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 土壤 团聚体 有机碳
下载PDF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71
13
作者 刘世平 陈后庆 +4 位作者 聂新涛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张洪程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1-56,共6页
该文通过大田小区和网室水泥池微区3年的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稻麦两熟条件下免耕套播秸秆覆盖NTS、免耕套播高茬NT、翻耕秸秆还田CTS、翻耕秸秆不还田CK共4个处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并运用数值化方法综合评价土壤肥力。结果表明:免耕和... 该文通过大田小区和网室水泥池微区3年的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稻麦两熟条件下免耕套播秸秆覆盖NTS、免耕套播高茬NT、翻耕秸秆还田CTS、翻耕秸秆不还田CK共4个处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并运用数值化方法综合评价土壤肥力。结果表明:免耕和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等土壤养分含量,且主要是0~7 cm增加造成的。土壤肥力数值化综合评价表明,土壤肥力免耕秸秆覆盖好于免耕高茬,翻耕秸秆还田好于翻耕不还田,不同处理养分肥力指标以免耕秸秆覆盖处理最高,翻耕不还田最低;但综合肥力指标却以翻耕秸秆还田最高,免耕高茬最低,主要受土壤容重影响。从不同层次看,综合肥力指标和养分肥力指标均以上层0~7 cm较高,下层14~21 cm较低,尤其免耕秸秆覆盖和免耕高茬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两熟 土壤耕作 秸秆还田 土壤肥力 综合评价
下载PDF
东北黑土水土流失特点 被引量:72
14
作者 张晓平 梁爱珍 +6 位作者 申艳 李文凤 张学林 王玉玺 解运杰 刘凤飞 杨学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87-692,共6页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黑土水土流失和肥力退化一直是东北农业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文章以黑土为对象,分析了水土流失的方式和特点。黑土流失面积虽大,但侵蚀的土壤物质大部分没有进入河道,而是在黑土景观的低洼部...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黑土水土流失和肥力退化一直是东北农业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文章以黑土为对象,分析了水土流失的方式和特点。黑土流失面积虽大,但侵蚀的土壤物质大部分没有进入河道,而是在黑土景观的低洼部位堆积下来,形成侵蚀和堆积共存的土壤物质再分布景观特征。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如等高耕作和保护性耕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黑土侵蚀,保持和恢复黑土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土壤侵蚀 保护性耕作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麦田土壤温度及其对气温的响应特征——土壤温度日变化及其对气温的响应 被引量:70
15
作者 陈继康 李素娟 +2 位作者 张宇 陈阜 张海林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2592-2600,共9页
【目的】针对以往研究在土壤温度观测和不同耕作条件下土壤温度效应规律上的不足,研究了华北平原不同耕作方式冬小麦田土壤温度日变化及其对气温的响应特征。【方法】试验于河北省栾城县设置翻耕、旋耕和秸秆覆盖免耕处理,采用热脉冲-... 【目的】针对以往研究在土壤温度观测和不同耕作条件下土壤温度效应规律上的不足,研究了华北平原不同耕作方式冬小麦田土壤温度日变化及其对气温的响应特征。【方法】试验于河北省栾城县设置翻耕、旋耕和秸秆覆盖免耕处理,采用热脉冲-时域反射技术,连续监测2004-2005年冬小麦生育期土壤温度和气温。【结果】各层次土壤温度日变化随气温呈正弦函数变化;土壤温度日变化随土壤深度呈"锥形";2.5~80cm土壤深度每增加5cm,土壤温度随气温的变化滞后1.2h左右;不同耕作方式土壤日最高和最低温度均具有显著差异,秸秆覆盖度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免耕在冬小麦活动期,显著降低了2.5cm土层土壤最高温度0.66~4.85℃,而在越冬期提高最低温度0.64~0.87℃;冬小麦生长前期(出苗-拔节)免耕较其他处理显著降低了2.5cm土层土壤温度日变化幅度,其中较翻耕降低0.65~5.21℃,较旋耕降低0.48~3.89℃。【结论】不同耕作方式各层次土壤温度均极显著响应气温变化;耕作方式主要影响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而且主要表现在冬小麦生长前期;免耕在冬小麦活动期表现为降温效应,究其原因是由于较大程度地降低高温而较小程度地提高低温;越冬期表现增温效应是由于显著提高了各个时刻的土壤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 土壤温度 气温
下载PDF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中干物质生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71
16
作者 赵亚丽 郭海斌 +2 位作者 薛志伟 穆心愿 李潮海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797-1807,共11页
为探讨黄淮海地区一年两熟制下土壤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相结合的适宜模式,2010—2012年进行了两年度的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干物质生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比较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 为探讨黄淮海地区一年两熟制下土壤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相结合的适宜模式,2010—2012年进行了两年度的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干物质生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比较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深耕+秸秆还田、深耕+无秸秆还田、深松+秸秆还田、深松+无秸秆还田6个处理,发现深松(耕)与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农田耗水量,降低休闲期农田耗水量,提高作物叶片相对含水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茎秆伤流量,促进植株干物质积累,进而提高作物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干物质生产和水分利用效率存在显著交互作用。与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相比,深耕+秸秆还田和深松+秸秆还田处理的作物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19.3%和22.9%,周年作物产量分别提高18.0%和19.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5.9%和15.1%,且两处理无显著差异。因此认为,与本试验相似环境条件下,宜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配合深松或深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土壤耗水量 籽粒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3
17
作者 刘世平 陈后庆 +4 位作者 陈文林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张洪程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59-863,共5页
为给稻套麦的高产栽培和秸秆科学还田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大田小区和网室水泥池微区的3年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稻麦两熟条件下免耕套播秸秆覆盖、免耕套播高茬、翻耕秸秆还田、翻耕秸秆不还田(CK)4个耕作方式处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为给稻套麦的高产栽培和秸秆科学还田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大田小区和网室水泥池微区的3年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稻麦两熟条件下免耕套播秸秆覆盖、免耕套播高茬、翻耕秸秆还田、翻耕秸秆不还田(CK)4个耕作方式处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期同量播种条件下,免耕套种小麦穗数较少,千粒重较高,第一年实际产量略低。但随着连续免耕时间的延长,残留秸秆较多,稻田水绵严重,影响套种小麦出苗,免耕处理产量明显降低,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比翻耕不还田平均降低7.27%,因而必须改变播种方式或轮耕。耕翻秸秆覆盖还田在麦季的产量有增有减,比翻耕不还田平均减产1%左右。免耕与秸秆还田条件下虽然小麦容重降低,但出粉率提高,小麦的加工品质改善。在土壤肥力较低时,免耕处理小麦的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有降低趋势;而秸秆覆盖还田可提高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有利于改善中强筋专用小麦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稻麦两熟 土壤耕作 秸秆还田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应用DNDC模型分析施肥与翻耕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长期影响 被引量:49
18
作者 王立刚 邱建军 +1 位作者 马永良 王迎春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5-19,共5页
利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的氮磷化肥配施长期定位试验和翻免耕长期定位试验数据验证DNDC(脱氮—分解 )模型 ,说明其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吻合程度较好 ,证明DNDC模型可以用来模拟当地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动态变化。对 2个试验长... 利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的氮磷化肥配施长期定位试验和翻免耕长期定位试验数据验证DNDC(脱氮—分解 )模型 ,说明其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吻合程度较好 ,证明DNDC模型可以用来模拟当地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动态变化。对 2个试验长期 (10 0a)的模拟结果表明 :对于氮磷化肥配施试验 ,对照、单施氮肥和单施磷肥的处理SOC含量呈现下降趋势 ,氮肥与磷肥配合施用的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呈上升的趋势 ,每年施用氮肥(纯N) 2 70kg·hm-2 配合施用磷肥 (P2 O5) 135kg·hm-2 的处理SOC含量与初始值相比增加了 31%。对于翻免耕试验 ,免耕并施用 112 5kg·hm-2 氮肥 (纯N)再配合每年秸秆还田 4 5 0 0kg·hm-2 的处理比初始值增加了 6 2 % ,翻耕并施用 187 5kg·hm-2 氮肥、15 0kg·hm-2 磷肥再配合每年秸秆还田 4 5 0 0kg·hm-2 的处理SOC含量比初始值增加了 5 6 %。从DNDC模型模拟得出 ,实行秸秆还田或增加作物生物产量还田及免耕等耕作措施将有效持续的增加SOC含量 ,提高土壤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DC模型 土壤有机碳 施肥 翻耕方式
下载PDF
耕作和覆盖对黄土高原果园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55
19
作者 黄金辉 廖允成 +1 位作者 高茂盛 殷瑞敬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652-2658,共7页
研究了几种不同耕作方式(免耕、旋耕和翻耕)和覆盖措施(覆草、生草和覆膜)对黄土高原果园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5月不同耕作方式下0~1 m土层土壤水分差异极显著,表现为免耕(14.28%)〉旋耕(14.13%)〉翻耕(13.57%),9... 研究了几种不同耕作方式(免耕、旋耕和翻耕)和覆盖措施(覆草、生草和覆膜)对黄土高原果园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5月不同耕作方式下0~1 m土层土壤水分差异极显著,表现为免耕(14.28%)〉旋耕(14.13%)〉翻耕(13.57%),9月差异不明显;不同覆盖措施中,覆草处理的土壤水分最高,且与生草、覆膜、裸地处理间差异极显著;不同耕作方式和覆盖组合处理中以免耕覆草保水效果最好.不同覆盖处理白天土壤平均温度表现为覆膜〉裸地〉生草〉覆草,土壤温度变幅表现为裸地〉覆膜〉生草〉覆草.各覆盖处理的蓄水量与其土壤温度并不都呈负相关,而是由不同覆盖物的保水效果和保温性质共同决定.综上所述,黄土高原果园的保护性耕作体系应以免耕覆草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 覆盖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原文传递
我国棉花耕作栽培技术研究和应用 被引量:54
20
作者 毛树春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69-377,共9页
耕作栽培学科紧密围绕棉花高产优质高效,面向全国开展棉花栽培试验研究、经验总结和生产服务,在棉花生产区域划分、麦棉两熟种植、棉花需水和棉田灌溉、棉花营养和施肥、盐碱地植棉、育苗移栽、地膜覆盖、化学和农艺调控、合理密植、模... 耕作栽培学科紧密围绕棉花高产优质高效,面向全国开展棉花栽培试验研究、经验总结和生产服务,在棉花生产区域划分、麦棉两熟种植、棉花需水和棉田灌溉、棉花营养和施肥、盐碱地植棉、育苗移栽、地膜覆盖、化学和农艺调控、合理密植、模拟决策支持和监测预警信息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在科技兴棉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棉花增产,棉农增效,品质改良,丰富和发展了棉花栽培理论,取得一批技术成果和专利,其中一些领域居国内外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近10年,又从产中科学化向产前信息化和产后市场化延伸,棉花生产现代化技术也初见端倪,促进棉花产量、质量和效益再上新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栽培 耕作 技术 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