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度、光照、盐度及pH对旋链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2
1
作者 茅华 许海 刘兆普 《生态科学》 CSCD 2007年第5期432-436,共5页
以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为实验材料,采用f/2培养基,设置了2个盐度梯度(25和30),4个温度梯度(15℃、20℃、25℃和30℃),3个光照梯度(29.3μE.m-2.s-1、78.12μE.m-2.s-1和126.95μE.m-2.s-1),3个pH梯度(7.0、7.5和8.3)的处... 以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为实验材料,采用f/2培养基,设置了2个盐度梯度(25和30),4个温度梯度(15℃、20℃、25℃和30℃),3个光照梯度(29.3μE.m-2.s-1、78.12μE.m-2.s-1和126.95μE.m-2.s-1),3个pH梯度(7.0、7.5和8.3)的处理,并计算了不同培养条件下藻细胞在指数生长期的比生长率,比较研究了温度、光照、盐度及pH等环境因子对旋链角毛藻生长的影响。进一步进行盐度、光照的两因素正交实验,并检验两者的交互作用。其中盐度设25、30两个水平,光照强度设29.3μE.m-2.s-1、78.12μE.m-2.s-1和126.95μE.m-2.s-1三个水平。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为20℃,光照为78.12μE.m-2.s-1,盐度为25,pH在8.3时是旋链角毛藻的最佳生长条件,此时最大比生长率和生物量达到最高,温度对藻类生长的影响比盐度,光照,pH的要明显得多,实验中其他处理均会抑制其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链角毛藻 赤潮 环境因子 生物量 生长速率
下载PDF
赤潮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2
作者 曾江宁 曾淦宁 +4 位作者 黄韦艮 郑平 周青松 陈全震 高爱根 《东海海洋》 2004年第2期40-47,共8页
通过对赤潮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等影响因素研究现状的分析,认为赤潮生物是引发赤潮的内在因素,化学因素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而物理因素则是提供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在赤潮生物存在的前提下,化学和物理因素都可以限制赤潮的发生,所... 通过对赤潮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等影响因素研究现状的分析,认为赤潮生物是引发赤潮的内在因素,化学因素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而物理因素则是提供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在赤潮生物存在的前提下,化学和物理因素都可以限制赤潮的发生,所以,将生物学、化学与物理海洋学耦合仍旧是赤潮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分析了现有研究状况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赤潮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有害藻华 生物因素 化学因素 物理因素
下载PDF
大连湾海域水体富营养状况分析 被引量:26
3
作者 李震 刘景泰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8-41,共4页
描述大连湾水体现状的最新动态。通过研究发现 ,大连湾大部分海域已达富营养化程度 ,其中无机氮是影响大连湾水质的主要污染物 ,无机磷含量高低是决定赤潮发生与否的限制因子。
关键词 富营养化 赤潮 海域 大连湾 海洋污染
下载PDF
长江口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环境要素分析:水温、盐度、DO和pH特征 被引量:18
4
作者 黄秀清 蒋晓山 +1 位作者 王桂兰 洪君超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5-40,共6页
长江口赤潮多发区水域的潮汐基本上为正规半日潮,其相对运动形式为:H(t)=19.62+1.08cos2π/12.36(t-3.78)+0.31cos2π/22.62(t-7.08).正常情况下,海水的水温、盐度、DO和pH都存在一定的规律波动特点,其中水温、盐度受潮汐影响较大,DO、p... 长江口赤潮多发区水域的潮汐基本上为正规半日潮,其相对运动形式为:H(t)=19.62+1.08cos2π/12.36(t-3.78)+0.31cos2π/22.62(t-7.08).正常情况下,海水的水温、盐度、DO和pH都存在一定的规律波动特点,其中水温、盐度受潮汐影响较大,DO、pH值大小则可能与光照强弱有关.赤潮发生时.表层水体的平均水温、DO和pH值分别增加2.01℃、4.28mg/dm^3和0.58,盐度下降-6.15.另外,本文还就赤潮发生过程上述要素的垂直分布变化以及与生物量的关系做简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中肋骨条藻 长江口 环境要素 水温 盐度
下载PDF
宽频带倾斜仪及其观测干扰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5
作者 李惠玲 程冬焱 +3 位作者 胡玉良 张登科 穆慧敏 李颖 《山西地震》 2017年第2期16-21,共6页
运用VP型宽频带垂直摆倾斜仪记录的固体潮汐资料,分析目前主要存在的干扰因素及其对宽频带倾斜观测的影响,对比分析宽频带和其他地倾斜记录资料与地震的响应情况,为运用宽频带倾斜资料及时识别干扰、准确捕捉地震短临异常提供参考实例。
关键词 宽频带倾斜仪 固体潮汐 干扰因素
下载PDF
1995-2004年南京医科大学SCIE论文统计分析——兼及国内高校SCI论文现状 被引量:15
6
作者 包祖军 《现代情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6-29,32,共5页
以美国ISI公司的SCI-Expand网络数据库为依据,从数量分布、著者、语种、被引频次、来源期刊分布及其影响因子、机构等方面对南京医科大学1995-2004年被SCIE收录的461篇论文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作出讨论,同时对国内高校SCI论文现状作简单... 以美国ISI公司的SCI-Expand网络数据库为依据,从数量分布、著者、语种、被引频次、来源期刊分布及其影响因子、机构等方面对南京医科大学1995-2004年被SCIE收录的461篇论文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作出讨论,同时对国内高校SCI论文现状作简单透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医科大学 SCI SCIE 统计分析 来源期刊 影响因子
下载PDF
固体潮潮汐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机理 被引量:12
7
作者 唐九安 常千军 +1 位作者 杜锡武 王川华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7年第1期64-69,共6页
基于O1波与K1波和M2波潮汐因子的比值,介绍了我国南北地震带及华北等地区9个重力台站(10套重力仪)、10个静水位井、11个倾斜及线应变台站潮汐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莫氏地球模型对比,重力线应变和水位潮汐中,O1波... 基于O1波与K1波和M2波潮汐因子的比值,介绍了我国南北地震带及华北等地区9个重力台站(10套重力仪)、10个静水位井、11个倾斜及线应变台站潮汐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莫氏地球模型对比,重力线应变和水位潮汐中,O1波与K1波潮汐因子的比值均显示了液态地核的振荡效应。倾斜固体潮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潮 潮汐因子 空间分布 地震预报
下载PDF
秦皇岛海域赤潮期间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 被引量:12
8
作者 慕建东 郑向荣 +4 位作者 赵振良 付仲 吴新民 郗艳娟 赵春龙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88-301,共14页
2010年5月下旬,秦皇岛海域暴发了多次赤潮,其影响一直持续至当年的8月份。通过2010年5–9月对秦皇岛近岸海域进行的5个月份调查,对赤潮期间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时空分布、群落结构特征及浮游植物与夜光藻的依存关系、浮游植物与... 2010年5月下旬,秦皇岛海域暴发了多次赤潮,其影响一直持续至当年的8月份。通过2010年5–9月对秦皇岛近岸海域进行的5个月份调查,对赤潮期间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时空分布、群落结构特征及浮游植物与夜光藻的依存关系、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检出浮游植物46属96种,主要隶属硅藻门(Bacillario phyta)和甲藻门(Pyrroptata),生态类型多数为广温广盐的广布种或近岸性种类,少数为暖海性物种或远洋性种类。主要优势种有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斯托根管藻(Rhizosolenia stolterfothii)、角毛藻(Chaetoceros sp.)、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和辐杆藻(Bacteriastrum sp.)等。共鉴定赤潮生物48种,占浮游植物种类数的50%。浮游植物丰度均值的变化范围为6.20×10^4-4 129.53×10^4 cells/m3,其丰度均值的高峰出现在9月份,低谷出现在7月份。调查海域浮游植物5个月份的多样性指数均值都大于1,生物多样性状况良好,群落结构比较稳定;聚类分析表明,5个调查月份群落相似性程度较高,相似性范围为40%-71%。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与盐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734,P〈0.01,N=37);与无机氮营养盐(DIN)存在显著地正相关关系(r=0.753,P〈0.01,N=37),推测调查期间该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环境因子为无机氮营养盐。浮游植物物种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表明,N/P、盐度、硝酸盐、硅酸盐、亚硝酸盐和水温是影响秦皇岛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皇岛 赤潮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微微藻
下载PDF
兰州台CZB-1型竖直摆倾斜仪观测资料初步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姜振海 史小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5-59,共5页
分析研究了兰州台CZB-1型竖直摆倾斜仪2001—2003年的观测资料,结果表明其潮汐响应函数的测量精度达到了观测规范的要求,资料对发生在该台站附近5级左右地震有一定程度的短临异常显示。
关键词 竖直摆倾斜仪 潮汐因子 日均值 映震能力
下载PDF
2012年三沙湾米氏凯伦藻赤潮的生态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丁光茂 张树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4-112,共9页
为了理清米氏凯伦藻赤潮形成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本文分析了2012年春末夏初三沙湾海域米氏凯伦藻赤潮期间的气象、水文和营养盐情况,并结合室内模拟培养实验,探讨了米氏凯伦藻赤潮形成与各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显... 为了理清米氏凯伦藻赤潮形成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本文分析了2012年春末夏初三沙湾海域米氏凯伦藻赤潮期间的气象、水文和营养盐情况,并结合室内模拟培养实验,探讨了米氏凯伦藻赤潮形成与各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米氏凯伦藻赤潮通常发生在温度为20.5~25.0℃和盐度为24.3~32.3的海域,其细胞生长的最适温度和最适盐度分别为:22.0~25.0℃和26.0~30.0;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米氏凯伦藻细胞密度与叶绿素a、无机磷、化学需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透明度、氨氮呈显著负相关;另外,米氏凯伦藻对磷酸盐的需求较低,其赤潮的形成可能主要受水体中氨氮的影响。基于现场调查和模拟实验结果,综合分析认为稳定的水文和气象条件、发生前期降雨输入的无机氮,以及由于持续阴雨导致的较低光照条件是此次米氏凯伦藻赤潮形成和维持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沙湾 米氏凯伦藻 赤潮 环境因素 成因
下载PDF
体应变日常观测资料浅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冰冰 蔡宏雷 +2 位作者 郑国栋 宣立成 张宇 《东北地震研究》 2009年第3期28-36,共9页
本文通过对长春净月地震台TJ—IIC型体应变仪观测资料(从安装初期到正常工作及记录到大量应变地震波)的分析,针对台站观测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漂移、突跳、阶跃、地震异常及干扰),对各种现象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如何正确理解这些丰... 本文通过对长春净月地震台TJ—IIC型体应变仪观测资料(从安装初期到正常工作及记录到大量应变地震波)的分析,针对台站观测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漂移、突跳、阶跃、地震异常及干扰),对各种现象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如何正确理解这些丰富的信息,是准确识别震前异常的前提和基础。如何将干扰因素与地震前兆异常进行区分,将其从观测资料中剔除,将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台站工作的重中之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移 固体潮汐 突跳 潮汐因子 内精度 应变地震波
下载PDF
以丽江地震台为例研究潮汐观测仪器格值变化检测及格值归化方法 被引量:9
12
作者 闫伟 陈国琴 +1 位作者 杨跃文 王栋梁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13-616,698,共4页
针对形变固体潮汐类观测数据,提出了一种新的检测仪器格值变化的方法,即潮汐因子相除法,并从理论上推导了利用此方法检测由于格值变化引起潮汐因子变化的原理,同时还提出利用格值变化时间前后M2波潮汐因子比值作为系数进行格值归化的方... 针对形变固体潮汐类观测数据,提出了一种新的检测仪器格值变化的方法,即潮汐因子相除法,并从理论上推导了利用此方法检测由于格值变化引起潮汐因子变化的原理,同时还提出利用格值变化时间前后M2波潮汐因子比值作为系数进行格值归化的方法。最后,结合丽江地震台水平摆实际观测数据,验证了格值变化检测和格值归化方法的可行性,并论述了在分析数据长周期趋势变化前需进行格值检测和归化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值变化检测 格值归化 潮汐因子 调和分析 长周期趋势变化
下载PDF
椒江河口滩涂贝类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8
13
作者 赵永强 曾江宁 +3 位作者 陈全震 高爱根 寿鹿 廖一波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08-813,共6页
在椒江口两岸共布设6条潮间带采样断面,于2007年10月和2008年1月、4月和7月进行大型底栖动物及环境因子(水温、沉积物温度、沉积物结构、盐度、滩涂宽度、总有机物和油类含量)的调查和测定;运用典范对应方法分析了贝类栖息密度和生物量... 在椒江口两岸共布设6条潮间带采样断面,于2007年10月和2008年1月、4月和7月进行大型底栖动物及环境因子(水温、沉积物温度、沉积物结构、盐度、滩涂宽度、总有机物和油类含量)的调查和测定;运用典范对应方法分析了贝类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与各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共记录到贝类动物23种,其中腹足纲16种,双壳纲7种;(2)贝类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不显著,空间变化显著,平均值分别为610.01indm-2和25.40gm-2;岩头断面中国绿螂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均值分别可达2415.28indm-2和110.41gm-2,远高于其他物种;(3)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滩涂宽度、油类含量、有机质含量和沉积物粒度等环境因子与贝类的分布存在较大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椒江口 滩涂 贝类 环境因子 大型底栖动物 典范对应分析
下载PDF
辽河口滨海湿地CH_4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4
作者 袁晓敏 杨继松 +3 位作者 刘凯 郑冬梅 郑佳玉 刘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29-1837,共9页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于2016年6—11月连续观测辽河口芦苇湿地、翅碱蓬湿地和裸滩湿地的CH_4排放速率,同时测定温度、氧化还原电位(Eh)、pH值和电导率(EC)等相关环境因子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3种类型湿地的CH_4排放具有明显的季节变...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于2016年6—11月连续观测辽河口芦苇湿地、翅碱蓬湿地和裸滩湿地的CH_4排放速率,同时测定温度、氧化还原电位(Eh)、pH值和电导率(EC)等相关环境因子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3种类型湿地的CH_4排放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芦苇湿地、翅碱蓬湿地(涨潮前)和裸滩湿地(涨潮前)CH_4排放通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447—10.40、0.045—0.509 mg m^(-2) h^(-1)和0.016—0.593 mg m^(-2) h^(-1),观测期内排放通量均值相应为(3.699±3.679)、(0.165±0.156) mg m^(-2) h^(-1)和(0.198±0.191) mg m^(-2) h^(-1),不同类型湿地之间差异显著(P<0.01),芦苇湿地>裸滩湿地(涨潮前)>翅碱蓬湿地(涨潮前)。涨潮过程中,翅碱蓬湿地和裸滩湿地的排放速率分别变化在0.009—0.353 mg m^(-2) h^(-1)和0.018—0.335 mg m^(-2) h^(-1),观测期间其排放速率均值分别为(0.119±0.132) mg m^(-2) h^(-1)和(0.131±0.103) mg m^(-2) h^(-1),明显低于涨潮前(P<0.01)。不同湿地类型间CH_4排放通量与电导率(EC)呈显著负相关(P<0.01)。研究结果表明,潮汐和电导率均为影响辽河口不同类型湿地中CH_4排放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4排放 潮汐 环境因子 滨海湿地 辽河口
下载PDF
固体潮潮汐因子的特征频谱及其应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蒋骏 张雁滨 周翠屏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4年第2期88-95,共8页
本文应用非线性谱分析中的最大熵谱分析方法(MEM)、和一般线性功率谱的分析方法,对固体潮潮汐因子的时间序列进行了综合研究,指出固体潮潮汐因子的时间序列中普遍存在明显的半月左右周期的特征频谱;将其应用于地震前兆的分析与... 本文应用非线性谱分析中的最大熵谱分析方法(MEM)、和一般线性功率谱的分析方法,对固体潮潮汐因子的时间序列进行了综合研究,指出固体潮潮汐因子的时间序列中普遍存在明显的半月左右周期的特征频谱;将其应用于地震前兆的分析与探索,对固体潮潮汐因子特征频谱中的前兆变化特征进行了解释,得出结论:半月左右周期的频率域,是固体潮观测中前兆响应的一个重要主频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潮 潮汐因子 频谱 地震前兆
下载PDF
南极中山站固体潮观测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郝兴华 许厚泽 吕纯操 《南极研究》 CSCD 1995年第3期109-112,共4页
中国南极中山站位于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λ=76°22′E,φ=69°22′S),1991年3月至1993年2月,用LacosteET型重力仪,在这个地区进行了为期近两年的观测,取得了600多天的有效资料,经调... 中国南极中山站位于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λ=76°22′E,φ=69°22′S),1991年3月至1993年2月,用LacosteET型重力仪,在这个地区进行了为期近两年的观测,取得了600多天的有效资料,经调和分析和流变模型、海潮负荷改正后得到:δo1=1.2253±0.0031,Δφo1=0.73°±0.14°;δm2=1.0785±0.0045,Δφm2=-3.55°±0.29°从资料分析的精度来看,观测资料是比较好的;但由于海潮负荷改正缺少附近海域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中山站 固体潮 观测分析
下载PDF
环境要素与连云港海域赤潮发生关系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彭模 刘寿东 +1 位作者 赵爱博 杨耀中 《海洋预报》 2015年第2期51-56,共6页
根据2004—2013年连云港海域赤潮事件记录和赤潮监控区监测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连云港海域赤潮特征及其与环境要素的关联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10月为连云港海域赤潮频发时段,每次过程持续大多在3—7天之间;赤潮发... 根据2004—2013年连云港海域赤潮事件记录和赤潮监控区监测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连云港海域赤潮特征及其与环境要素的关联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10月为连云港海域赤潮频发时段,每次过程持续大多在3—7天之间;赤潮发生前三日叶绿素a、溶解氧、海温、化学需氧量和p H等要素与赤潮发生表征指标浮游植物总量相关性显著;在赤潮发生发展消亡过程中,海温、叶绿素a、溶解氧和p H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化学需氧量则表现为相反变化态势;赤潮发生前期和发展维持阶段,以东到东南向风为主,风速较小,赤潮消亡前夕,常伴随偏西大风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云港 赤潮 影响要素
下载PDF
赤潮发生关键控制要素识别研究——以渤海为例 被引量:6
18
作者 林国红 董月茹 +2 位作者 李克强 王淑萍 王修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88-96,共9页
本文以渤海为例,建立了赤潮发生关键控制因子的识别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因子检索汇总、备选因子筛选、备选因子关联性分析、影响因子独立性、变动性分析、关键控制因子的识别等环节。通过对1990—2009年20年间与渤海赤潮发生相关要素进行... 本文以渤海为例,建立了赤潮发生关键控制因子的识别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因子检索汇总、备选因子筛选、备选因子关联性分析、影响因子独立性、变动性分析、关键控制因子的识别等环节。通过对1990—2009年20年间与渤海赤潮发生相关要素进行关联性分析,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分析要素的波动性,通过灵敏度分析,将主成分分析和层次分析结合起来确定关键控制要素。结果显示,有14个要素累计贡献率达到了90%,命名为备选因素。基于横向和纵向关联性分析,保证了有9个可以量化的要素,通过变异性系数和熵值法计算要素的权重,表明N/P、DIN、DIP、COD和降水具有较强的信息分辨能力。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层次分析的结果,渤海赤潮发生的关键控制要素主要是DIN、DIP和N/P。它表明在渤海海域赤潮频发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养分的输入,尤其是过量的氮养分输入所造成的营养结构失衡有关。因此,一些措施例如增加控制污染,减少陆源养分输入和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为渤海赤潮的治理和预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控制因子 识别方法 富营养化 渤海
下载PDF
2022年秦皇岛近岸海域赤潮成因初探
19
作者 徐金涛 姚远 +6 位作者 杨雯 王众 李欣阳 谭法启 李微微 马继成 马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7-826,共10页
为探究2022年秦皇岛近岸海域赤潮过程的成因,于2022年4—9月进行了水质和赤潮生物调查,利用因子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主要环境因子与赤潮生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22年秦皇岛近岸海域共发生8次赤潮,累计赤潮面积716.1 km^(... 为探究2022年秦皇岛近岸海域赤潮过程的成因,于2022年4—9月进行了水质和赤潮生物调查,利用因子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主要环境因子与赤潮生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22年秦皇岛近岸海域共发生8次赤潮,累计赤潮面积716.1 km^(2),根据赤潮藻种差异和暴发时间的不同,可分为夜光藻赤潮、硅藻-裸藻(中肋骨条藻、运动异双鞭藻、伪菱形藻属)赤潮和甲藻(锥状斯克里普藻和叉状角藻)赤潮3种主要的赤潮过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季节因子的主要作用时间为7—9月,氮磷营养盐因子的主要作用时间为4月和7月。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夜光藻喜低温,其赤潮发生时往往伴随有较高浓度的铵氮和活性磷酸盐;中肋骨条藻、运动异双鞭藻和伪菱形藻属对各类环境因子具有广泛的耐受性,但更喜高温和富氮海水;叉状角藻和锥状斯克里普藻在寡磷环境下生存竞争力更强。综合两种方法的结果认为,3种赤潮过程的成因各不相同:充足的饵料藻及适宜的水温是引发和维持夜光藻赤潮的重要因素;适宜的温盐条件和富营养化环境是形成硅藻-裸藻赤潮的主要原因;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海水扰动促进了锥状斯克里普藻孢囊的萌发并引发赤潮;而磷限制是锥状斯克里普藻赤潮向叉状角藻赤潮转变并使之得以维持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皇岛 赤潮 因子分析 典范对应分析 磷限制
原文传递
潮位变化对江底大直径盾构管片受力影响现场测试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阳军生 戴勇 +2 位作者 房中玉 章怡 龚方浩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203-207,共5页
依托杭州望江路泥水盾构隧道工程,针对钱塘江水位的潮汐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埋设测试元件,监测了右线375环断面处管片衬砌的土压力、孔隙水压力以及管片内力。研究表明,监测环离开挖面的距离达到15环以上地层才能基本稳定。水位与... 依托杭州望江路泥水盾构隧道工程,针对钱塘江水位的潮汐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埋设测试元件,监测了右线375环断面处管片衬砌的土压力、孔隙水压力以及管片内力。研究表明,监测环离开挖面的距离达到15环以上地层才能基本稳定。水位与衬砌外水压力呈正相关变化,对比理论计算值,潮汐导致的水压力变化经该地层传递到隧道管片后有45%~77%的折减。潮位变化对管片结构安全系数的影响甚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 大直径盾构 管片 压力 安全系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