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2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岸河口潮流数值模拟的研究与进展 被引量:64
1
作者 李孟国 曹祖德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11-125,共15页
对海岸河口地区潮流场的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总结和评述,对潮流数值模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海岸河口 潮流 数值模拟 潮汐
下载PDF
长江口水沙入海通量的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67
2
作者 汪亚平 潘少明 +5 位作者 H.V.Wang 高建华 杨旸 王爱军 李占海 吴中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5-46,共12页
在长江口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进行走航式断面观测,结果表明,采集水样获取的悬沙浓度与ADCP记录的声学信号(后向散射强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因此可据ADCP声学数据获得沿观测断面的高时空分辨率的悬沙浓度剖面。分析结果表明... 在长江口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进行走航式断面观测,结果表明,采集水样获取的悬沙浓度与ADCP记录的声学信号(后向散射强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因此可据ADCP声学数据获得沿观测断面的高时空分辨率的悬沙浓度剖面。分析结果表明,在徐六泾附近断面以往复流占优势,大潮期间单位时间最大水、悬沙通量值出现于涨潮期,落潮历时较长,落潮期水、悬沙通量分别大于涨潮期水、悬沙通量,净通量向海。长江口南槽拦门沙外侧主要为旋转流,涨潮期间内的水、悬沙通量均分别大于落潮期间的水、悬沙通量。2003年11月12日的观测结果表明,潮周期内通过徐六泾断面向海输运的水与悬沙通量分别为109m3和108kg量级;径流量与悬沙输运率分别为104m3/s和103kg/s量级。1998年以来徐六泾ADCP流量观测数据与同时间的大通径流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故可由大通径流量估算徐六泾径流量,作为长江入海径流量,以作为历史资料整编的一种手段。结果表明,长江入海年径流总量略大于大通年径流总量;而在枯水期间入海径流量小于大通径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悬沙浓度 ADCP 潮流 长江口
下载PDF
黄河口海洋动力特性与泥沙的输移扩散 被引量:53
3
作者 胡春宏 吉祖稳 王涛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10,共10页
本文首先对黄河口潮流、余流、风暴潮等海洋动力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黄河口泥沙的输移方向与数量,指出黄河口的泥沙在洪枯季节综合的结果是向东北方向扩散,在目前河口海洋动力条件下,有大约40%的泥沙输往深海.本... 本文首先对黄河口潮流、余流、风暴潮等海洋动力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黄河口泥沙的输移方向与数量,指出黄河口的泥沙在洪枯季节综合的结果是向东北方向扩散,在目前河口海洋动力条件下,有大约40%的泥沙输往深海.本文还提出了选择最佳河口流路入海方向,充分利用河口海洋动力,提高海流输沙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潮流 余流 风暴潮 海洋动力特性 泥沙 输移方向
下载PDF
长江口全沙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42
4
作者 窦希萍 李来 窦国仁 《水利水运科学研究》 CSCD 1999年第2期136-145,共10页
在正交坐标系下,建立了能较好拟合长江口边界的平面二维潮流和全沙数学模型。应用1996年洪、枯两季大、中、小潮水文泥沙资料和1995年、1996年地形及8310和8615台风暴潮引起的南北槽淤积资料,对长江口的潮位、流... 在正交坐标系下,建立了能较好拟合长江口边界的平面二维潮流和全沙数学模型。应用1996年洪、枯两季大、中、小潮水文泥沙资料和1995年、1996年地形及8310和8615台风暴潮引起的南北槽淤积资料,对长江口的潮位、流速、流向、含沙量特别是南北槽的地形变化和航道回淤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全沙数学模型较好地复演了长江口流场、含沙量场和地形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潮流 悬沙 底沙 数学模型
下载PDF
江苏近岸海域悬沙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56
5
作者 邢飞 汪亚平 +1 位作者 高建华 邹欣庆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59-468,共10页
2006—2007年间的四个季节在江苏近岸海域69个站位采集水样,获取悬沙浓度。通过对TM遥感数据反演,获取该海域四季大面悬沙浓度,并与调查的实测悬沙浓度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大面调查的非同步数据基本可正确反映大区域悬沙浓度的季节与空... 2006—2007年间的四个季节在江苏近岸海域69个站位采集水样,获取悬沙浓度。通过对TM遥感数据反演,获取该海域四季大面悬沙浓度,并与调查的实测悬沙浓度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大面调查的非同步数据基本可正确反映大区域悬沙浓度的季节与空间分布趋势。悬沙浓度等值线由高至低、由陆向海分布,底层浓度约为表层的2—3倍;废黄河口和长江口外海域为悬沙浓度高值区,而海州湾为低值分布区,东南部陆架区受台湾暖流影响出现低值中心。冬季整个海域悬沙浓度均较高,其次为春季,夏季最低;废黄河口海域的高值中心在不同季节分布位置有所移动。海底沉积物的再悬浮是苏北近岸悬沙最主要的来源,河流输沙量的季节变化是影响长江口海域悬沙浓度变化的关键因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潮流为影响悬沙浓度分布的主要控制因子;季风、风暴潮和风浪虽对悬沙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冬季的低温环境是形成该季节整个海域悬沙浓度显著偏高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浓度 潮流 TM图像 辐射沙洲 长江口
下载PDF
基于FVCOM的钦州湾三维潮流数值模拟 被引量:53
6
作者 宋德海 鲍献文 朱学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14,共8页
基于采用不规则三角网格和有限体积方法的FVCOM模式,建立钦州湾三维潮流数值模型来重现钦州湾的潮位和潮流变化状况。根据模拟结果计算得到了较以往更为精细的钦州湾K1、O1、M2、S2分潮的同潮图,潮汐最大振幅分别为112、96、50和15cm;... 基于采用不规则三角网格和有限体积方法的FVCOM模式,建立钦州湾三维潮流数值模型来重现钦州湾的潮位和潮流变化状况。根据模拟结果计算得到了较以往更为精细的钦州湾K1、O1、M2、S2分潮的同潮图,潮汐最大振幅分别为112、96、50和15cm;最大可能流速的分布基本与等深线一致,龙门港附近最大可能潮流流速可达200cm.s-1;钦州湾的外湾口海域开阔,一般为旋转流,近岸海区及水道、河口等多为往复流,K1和M2分潮流椭圆长轴的分布与地形密切相关,旋转方向均为顺时针,流速极值出现在龙门港区。由潮余流场的分布特点可以看出,钦州湾西槽和中槽的西侧区域是其主要的出水通道,东槽和中槽的东侧区域则是主要的进水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州湾 三维数值模拟 潮汐 潮流 余流
下载PDF
海南东方岸外海底沙波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46
7
作者 夏东兴 吴桑云 +7 位作者 刘振夏 印萍 亓发庆 叶银灿 谢钦春 陈锡土 来向华 陈小玲 《黄渤海海洋》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7-24,共8页
对海南东方岸外 2 0~ 50 m水深海底沙波形成的动力环境、形态特征、剖面结构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根据环境参数 ,对其活动性进行了计算 ,并将计算结果与发育环境相类似的 Surtainville沙波进行了类比。认为研究区沙波主要系... 对海南东方岸外 2 0~ 50 m水深海底沙波形成的动力环境、形态特征、剖面结构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根据环境参数 ,对其活动性进行了计算 ,并将计算结果与发育环境相类似的 Surtainville沙波进行了类比。认为研究区沙波主要系在潮流作用下形成。研究区沙波迁移速率为每年数米。东区 (水深 2 0~ 40 m)是沙波发育的主体 ,受落潮流作用 ,沙波自北向南迁移 ;西区 (水深 36~ 52 m)沙波受涨潮流控制自南向北迁移 ;中区为过渡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 对称形 潮流作用 海底沙波 动力环境 活动性
下载PDF
河口海岸全沙模型相似理论 被引量:32
8
作者 窦国仁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2,共12页
在讨论了潮流和波浪的基本方程式及其相似条件之后 ,阐述了本文作者近年来在潮流和波浪作用下泥沙运动基本规律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悬沙和底沙物理模型的相似理论 ,特别是全沙变态模型的相似理论 .按此相似理论 ,可... 在讨论了潮流和波浪的基本方程式及其相似条件之后 ,阐述了本文作者近年来在潮流和波浪作用下泥沙运动基本规律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悬沙和底沙物理模型的相似理论 ,特别是全沙变态模型的相似理论 .按此相似理论 ,可在一个模型中进行潮流与波浪共同作用下的全沙试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 海岸工程 泥沙 模型试验 潮流 波浪
下载PDF
ECOM模式在胶州湾潮流计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28
9
作者 鲍献文 闫菊 +1 位作者 赵亮 石磊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7-60,共4页
将ECOM模式应用于胶州湾分潮的潮汐与潮流数值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符合较 好。模拟获得了三维潮流水平与垂直分布结构以及若干个潮致余流涡的水平分布状况。湍 流封闭模式所获得的垂向湍粘性系数水平分布形态与地形的分布极为相似... 将ECOM模式应用于胶州湾分潮的潮汐与潮流数值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符合较 好。模拟获得了三维潮流水平与垂直分布结构以及若干个潮致余流涡的水平分布状况。湍 流封闭模式所获得的垂向湍粘性系数水平分布形态与地形的分布极为相似,并有中层大, 底、表层小的垂向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流 余环流 三维模式 胶州湾 ECOM模式
下载PDF
强潮河口围海工程对水动力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37
10
作者 陆永军 李浩麟 +2 位作者 董壮 陆建宇 郝嘉凌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7-25,共9页
针对强潮河口边界地形复杂、岛屿众多、悬沙分布在口门以上、河段存在高含沙量浑浊带以及底沙级配分布宽的特点,给出了贴体正交曲线坐标系下非均匀悬沙、底沙数学模型的基本方程、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及动边界处理技术,对计算中经常遇到... 针对强潮河口边界地形复杂、岛屿众多、悬沙分布在口门以上、河段存在高含沙量浑浊带以及底沙级配分布宽的特点,给出了贴体正交曲线坐标系下非均匀悬沙、底沙数学模型的基本方程、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及动边界处理技术,对计算中经常遇到的几个关键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计算的18个潮位站潮位过程与原型吻合良好,8个断面的46条垂线同步流速、流向过程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多连通域复杂边界条件下非均匀不平衡悬沙与底沙的长时期的底床变形模拟问题。以瓯江口温州浅滩围海工程为例,应用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研究了强潮河口围海工程对水动力环境的影响问题,包括该工程引起的潮量变化、各水道流速变化及长时期的底床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潮河口 围海工程 水动力环境 数学模型 潮流 非均匀泥沙 底床变形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飞雁滩海岸的侵蚀及机理 被引量:33
11
作者 陈沈良 张国安 +2 位作者 陈小英 张建华 徐丛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14,共6页
飞雁滩海域是1964—1976年黄河刁口河流路入海区域。根据地形和断面水深监测资料,阐述了该岸段流路废弃后的岸滩侵蚀特征和地貌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刁口河流路废弃后飞雁滩海岸向海凸出的地形特征,是造成该岸段强烈侵蚀的重要原因。进... 飞雁滩海域是1964—1976年黄河刁口河流路入海区域。根据地形和断面水深监测资料,阐述了该岸段流路废弃后的岸滩侵蚀特征和地貌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刁口河流路废弃后飞雁滩海岸向海凸出的地形特征,是造成该岸段强烈侵蚀的重要原因。进一步结合波、流动力的对应分析认为,波浪以掀沙为主,潮流以输沙为主,波浪和潮流的联合作用是飞雁滩海岸侵蚀的主要动力机制,其中潮流主要通过余流携沙外输,造成近岸泥沙亏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侵蚀 波浪 潮流 飞雁滩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渤海湾曹妃甸港区开发对水动力泥沙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40
12
作者 陆永军 左利钦 +1 位作者 季荣耀 张金善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93-800,共8页
针对渤海湾曹妃甸海域波浪、潮流、泥沙及海床演变特点,应用波流共同作用下二维泥沙数学模型研究港区开发方案。2006年冬季和夏季大、小潮潮流泥沙验证表明,该海域潮位及15条同步垂线流速、流向、含沙量过程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 针对渤海湾曹妃甸海域波浪、潮流、泥沙及海床演变特点,应用波流共同作用下二维泥沙数学模型研究港区开发方案。2006年冬季和夏季大、小潮潮流泥沙验证表明,该海域潮位及15条同步垂线流速、流向、含沙量过程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并进行了矿石码头港池前沿海域在潮流与波浪共同作用下悬沙引起的冲淤验证,计算的冲淤厚度及其分布趋势与实测值比较接近。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曹妃甸前岛后陆的港区围垦方案对水动力环境的影响问题,包括该工程引起的曹妃甸甸头以南深槽、老龙沟深槽及各港池的流速变化及底床的冲淤变形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 潮流 泥沙 数学模型 港区开发 曹妃甸
下载PDF
胶州湾三维潮流及潮致余环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9
13
作者 闫菊 王海 鲍献文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72-177,共6页
运用一个三维正压湍流封闭数值模式 ,成功模拟了胶州湾 M2 分潮的潮汐与潮流分布。模拟结果表明 ,胶州湾的潮流以往复流为特征 ,最大流速出现在胶州湾口 ,量值为 95cm/s。潮致余流的水平结构是“团团转”的多涡结构 ,其中 5个余流涡旋... 运用一个三维正压湍流封闭数值模式 ,成功模拟了胶州湾 M2 分潮的潮汐与潮流分布。模拟结果表明 ,胶州湾的潮流以往复流为特征 ,最大流速出现在胶州湾口 ,量值为 95cm/s。潮致余流的水平结构是“团团转”的多涡结构 ,其中 5个余流涡旋的位置得到观测资料的证实。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 ,比较了欧拉余流和拉氏余流的差异 ,并分析潮致拉氏余流涡的垂向结构特征。垂向湍粘性系数的水平分布与水深分布形态相似 ,呈现出底、表层小、中层大的垂直分布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值模式 潮流 潮致余流 潮汐 胶州湾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波浪与潮流共同作用下二维泥沙数学模型 被引量:32
14
作者 陆永军 左利钦 +1 位作者 王红川 李浩麟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2,共12页
针对河口海岸地区波浪与潮流运动的特点,将波浪过程概化为潮周期中具有平均意义的波浪流要素,叠加到潮流运动方程中,以模拟长时段的水流运动及泥沙场的变化,建立了波浪与潮流联合作用下二维泥沙数学模型,包括贴体正交曲线坐标系下水流... 针对河口海岸地区波浪与潮流运动的特点,将波浪过程概化为潮周期中具有平均意义的波浪流要素,叠加到潮流运动方程中,以模拟长时段的水流运动及泥沙场的变化,建立了波浪与潮流联合作用下二维泥沙数学模型,包括贴体正交曲线坐标系下水流运动方程、非均匀悬沙、底沙输移方程、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动边界技术及数值计算格式,引进前期含沙量的概念,得到了潮流挟沙能力公式,波浪作用下的挟沙能力采用窦国仁公式,浮泥挟沙能力采用罗肇森公式。计算的瓯江口、温州湾潮位过程与原型吻合良好,8个断面的46条垂线同步流速、流向过程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多连通域复杂边界条件下瓯江口拦门沙航槽开挖后潮流与风浪作用下悬沙、底沙与浮泥引起航槽回淤的模拟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 潮流 数学模型 悬沙 底沙 浮泥 航槽回淤
下载PDF
潮流与泥沙数值模拟回顾及进展 被引量:19
15
作者 远航 于定勇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7-106,共10页
回顾和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潮流与泥沙数值模拟的进展,评价分析了数学模型的多种数值解法,特别是有关二维、三维潮流数值模拟以及水沙数学模型近年来的进展,并根据目前潮流、泥沙数值模拟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讨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发展... 回顾和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潮流与泥沙数值模拟的进展,评价分析了数学模型的多种数值解法,特别是有关二维、三维潮流数值模拟以及水沙数学模型近年来的进展,并根据目前潮流、泥沙数值模拟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讨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流 泥沙数值模拟 数学模型 数值解法
下载PDF
瓯江口水文泥沙特征分析 被引量:39
16
作者 郑敬云 李孟国 +1 位作者 麦苗 吴以喜 《水道港口》 2008年第1期1-7,共7页
在大量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对瓯江口海区的地貌特征、河道径流特征、河道输沙特征、潮汐特征、潮流特征、余流特征、波浪特征、含沙量特征、泥沙来源、盐度特征、悬沙粒径和底质粒径特征、瓯江南北口的分流和分沙特征、中水道和北水道的... 在大量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对瓯江口海区的地貌特征、河道径流特征、河道输沙特征、潮汐特征、潮流特征、余流特征、波浪特征、含沙量特征、泥沙来源、盐度特征、悬沙粒径和底质粒径特征、瓯江南北口的分流和分沙特征、中水道和北水道的分流和分沙特征进行了分析,根据实测资料分析得到了瓯江口挟沙力公式,得到了平衡水深公式,为瓯江河口的工程开发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主要研究成果表明:(1)瓯江口的潮汐属正规半日潮类型,平均潮差在4 m以上,属强潮河口;(2)潮流属正规浅海半日潮流类型,呈往复流动,潮流动力强;(3)瓯江为少沙河流,多年平均年悬移质输沙量为205.1万t;(4)瓯江南北口的平均涨潮分流比为21%和79%,落潮平均分流比为26%和74%;(5)瓯江南北口的平均涨潮分沙比为20%和80%,落潮平均分流沙比为22%和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 泥沙 潮流 含沙量 瓯江口
下载PDF
潮流和波浪作用下悬移质挟沙能力研究述评 被引量:24
17
作者 曹文洪 舒安平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74-80,共7页
本文对国内外有关潮流和波浪作用下的悬移质挟沙能力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总结和分类,分析各类挟沙能力公式的优缺点。最后,指出只有系统地研究床面泥沙交换的微观机制,引入新的理论和方法才能使潮流和波浪作用下挟沙能力的研究... 本文对国内外有关潮流和波浪作用下的悬移质挟沙能力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总结和分类,分析各类挟沙能力公式的优缺点。最后,指出只有系统地研究床面泥沙交换的微观机制,引入新的理论和方法才能使潮流和波浪作用下挟沙能力的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流 波浪 悬移质 挟沙能力 水流挟沙
下载PDF
长江口杭州湾及邻近海区潮汐潮流场三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杨陇慧 朱建荣 朱首贤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74-84,共11页
把长江河口、杭州湾及邻近海区作为整体 ,应用三维高分辨率非正交曲线网格河口海洋模式 ,模拟了 4个主要分潮M2 ,S2 ,K1,O1。在长江口外半日分潮M2 、S2 从东南方向传入长江口和杭州湾 ,全日分潮K1,O1从北向南传播。这 4个分潮的振幅在... 把长江河口、杭州湾及邻近海区作为整体 ,应用三维高分辨率非正交曲线网格河口海洋模式 ,模拟了 4个主要分潮M2 ,S2 ,K1,O1。在长江口外半日分潮M2 、S2 从东南方向传入长江口和杭州湾 ,全日分潮K1,O1从北向南传播。这 4个分潮的振幅在长江口南支向上游逐渐减小 ,但因杭州湾和长江口北支呈喇叭状 ,而向上游逐渐增加。计算潮差变化过程和实测值基本一致 ,4个分潮潮位振幅和位相的计算值与验潮站观测值相比 ,误差大部分在 10 %以内。结合 1996年 2—3月长江河口现场观测 ,考虑了径流的作用 ,三维数值模拟了计算域内流场。结果表明 ,即使在斜压效应不太明显的口门内 ,流速在垂直方向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上层流速明显大于下层流速 ;潮流具有不对称性 ,由于径流的作用 ,落潮时间明显大于涨潮时间 ,落潮流大于涨潮流 ,但在象北支涨潮槽中 ,涨潮流反而比落潮流大。模拟出的以上结论与观测结论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杭州湾 潮汐潮流 三维数值模拟 涨潮流 落潮流 流速
下载PDF
潮流场对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0
19
作者 朱玉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13,共7页
运用二维潮流数学模型 ,模拟了渤、黄、东海陆架的 M2 潮汐、潮流。结果表明 ,渤、黄、东海陆架的潮流有强弱之分以及往复流和旋转流之别。在此基础上 ,计算了 8种粒径泥沙的潮平均悬移输沙率、潮平均推移输沙率以及相应的输沙率散度。... 运用二维潮流数学模型 ,模拟了渤、黄、东海陆架的 M2 潮汐、潮流。结果表明 ,渤、黄、东海陆架的潮流有强弱之分以及往复流和旋转流之别。在此基础上 ,计算了 8种粒径泥沙的潮平均悬移输沙率、潮平均推移输沙率以及相应的输沙率散度。根据输沙率散度的正负 ,划分了海底冲刷区与淤积区。根据不同粒径泥沙输沙率散度的相对大小 ,确定出海底的主要底质类型为砂质沉积、粉砂质泥沉积和以粉砂为主的混合沉积。计算结果表明 ,海底 3种主要底质类型的分布格局与海底的冲淤格局以及与输沙率矢量的发散和聚合状况基本一致。在渤、黄、东海陆架 ,沙脊主要在强往复流区形成 ,沙席主要在强或较强的旋转流区形成 ,泥质沉积主要在弱潮流区形成。砂质沉积、泥质沉积以及混合沉积这 3种主要底质类型并非孤立存在 ,而是受渤、黄、东海陆架潮流场控制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潮流沉积体系。渤、黄、东海陆架的砂质沉积与泥质沉积并非残留沉积 ,而是潮流沉积。在没有冷涡的情况下 ,黄、东海陆架的典型泥质沉积在弱潮流环境中同样可以形成 ,因此 ,认为冷涡并非黄、东海陆架典型泥质沉积形成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质分布 潮流 沉积动力学 渤海 黄海 东海 大陆架
下载PDF
钦州湾潮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36
20
作者 邱绍芳 侍茂崇 陈波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14,共6页
根据 1994 年 5 月和 11~12 月两个航次的调查及近年有关海湾的海流观测资料,分析了钦州湾的潮流特征,观测资料来自分布于该海湾东中西三个航道及相关区域的 8 个测站。钦州湾涨落潮流特征: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东部最大涨落潮流... 根据 1994 年 5 月和 11~12 月两个航次的调查及近年有关海湾的海流观测资料,分析了钦州湾的潮流特征,观测资料来自分布于该海湾东中西三个航道及相关区域的 8 个测站。钦州湾涨落潮流特征: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东部最大涨落潮流速小于西部;夏季落潮流总是大于冬季;龙门水道附近的流速最大,而其余区域的流速相对较小。外湾(钦州湾)余流,是气旋式环流:水体东进而西出。从湾内来的泥沙和污染物质,主要从西部进入外海;中、东槽是主要“进水”通道,外海低泥沙含量、少污染物质的清洁水从这里溯流而上。因此,与西部相比,东部盐度高,水质清洁,底质重金属含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州湾 潮流 余流 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