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历史作用 被引量:7
1
作者 周润年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90-97,共8页
历史上,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不仅在教学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位制度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而且对藏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培养人才诸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主要论述了藏传佛教宁玛、噶当、萨迦、噶举、格鲁等五大教派的寺院教育... 历史上,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不仅在教学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位制度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而且对藏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培养人才诸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主要论述了藏传佛教宁玛、噶当、萨迦、噶举、格鲁等五大教派的寺院教育的特色及其历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寺院教育 历史作用
下载PDF
西藏寺庙建筑平面形制的发展演变 被引量:6
2
作者 牛婷婷 汪永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29-34,共6页
寺庙建筑在西藏地区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通过一系列的实例,以平面形制为出发点,探讨了藏传佛教寺庙建筑的发展历程。萌芽期主要是吐蕃王朝时期,佛教由大唐和尼泊尔同时传入藏地,寺庙建筑作为外来建筑形式,经历... 寺庙建筑在西藏地区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通过一系列的实例,以平面形制为出发点,探讨了藏传佛教寺庙建筑的发展历程。萌芽期主要是吐蕃王朝时期,佛教由大唐和尼泊尔同时传入藏地,寺庙建筑作为外来建筑形式,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并且受到了来自汉地、印度和尼泊尔等佛教文化发达地区建筑文化的影响,此时的寺庙建筑平面形式以对印度寺庙的模仿为主;发展期主要是后弘期开始的前四五百年时间,随着佛教文化与藏地文化的融合,藏传佛教寺庙建筑逐渐有了自己的雏形,就是"前堂后殿"和"前堂侧殿"形式的出现;伴随着格鲁派的发展壮大,寺庙形式趋于成熟定型,三段式的平面布局,"前堂后殿"式成为平面形制的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寺庙 模仿 定型
下载PDF
西藏佛教寺院内部的等级结构 被引量:3
3
作者 许德存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24-27,共4页
寺院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组织形式,其内部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等级关系。公元8世纪,桑耶寺建成后出现了分配方面的等级差别。这是西藏寺院内部等级的萌芽。后弘期开始后,随着宗派的出现,僧人的等级差别越趋明显,以至在寺院内部形成了统治和被... 寺院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组织形式,其内部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等级关系。公元8世纪,桑耶寺建成后出现了分配方面的等级差别。这是西藏寺院内部等级的萌芽。后弘期开始后,随着宗派的出现,僧人的等级差别越趋明显,以至在寺院内部形成了统治和被统治两大阶层,寺院也因此成为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寺院 僧人 等级 结构
下载PDF
政治优礼下的召庙广建与类型植入——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形态影响因素解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杜娟 张鹏举 《城市建筑》 2015年第28期121-123,共3页
内蒙古地域是中国藏传佛教建筑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区之一。作为内蒙古地域建筑文化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藏传佛教建筑是基于藏传佛教能够进入蒙古地域并得到自上而下传播、发展的首要因素—政治因素的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在有明确政... 内蒙古地域是中国藏传佛教建筑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区之一。作为内蒙古地域建筑文化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藏传佛教建筑是基于藏传佛教能够进入蒙古地域并得到自上而下传播、发展的首要因素—政治因素的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在有明确政治考虑的各朝各代统治者的政治优礼下,特别是在藏传佛教传播盛期—明、清时期统治者的尊崇与扶植下,藏传佛教建筑或间接或直接地以特定类型方式迅速植入蒙古地域,并显现出强烈的政治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 政治 召庙 类型
下载PDF
藏传佛教关公信仰新论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帅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8-105,216,共9页
藏传佛教的关公信仰,是汉满蒙藏民族文化交融的一个典型。明万历年间,关公信仰开始被女真人接受,并进入其萨满神明体系,成为著名的“战神”和“护国神”。清朝建立之后,在“大兴黄教”的政治背景之下,又将关公信仰纳入藏传佛教,成为藏... 藏传佛教的关公信仰,是汉满蒙藏民族文化交融的一个典型。明万历年间,关公信仰开始被女真人接受,并进入其萨满神明体系,成为著名的“战神”和“护国神”。清朝建立之后,在“大兴黄教”的政治背景之下,又将关公信仰纳入藏传佛教,成为藏传佛教神灵。关公信仰进入藏传佛教的路径主要有两个:一是随着清王朝在西藏地方及周边地区的军事行动,以“战神”和“护国神”的身份起到战争取胜、保境安民的作用;二是随着蒙古僧侣的弘法活动,以“护法神”的身份起到驱邪除魅、安定民心的作用。藏传佛教关公信仰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民族交流和文化融合,为实现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产生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公信仰 藏传佛教 雍和宫 清朝
原文传递
浅析拉卜楞寺建筑空间布局 被引量:4
6
作者 张萍 许新亚 陈华 《山西建筑》 2008年第27期52-53,共2页
介绍了拉卜楞寺的总体布局形态,阐述了拉卜楞寺建筑群体的布局模式,分析了拉卜楞寺的建筑空间布局,并与中原汉地佛教建筑布局进行了比较,归纳了拉卜楞寺空间布局的特点,从而促进拉卜楞寺建筑空间布局的研究。
关键词 藏传佛教寺院 建筑空间 布局模式 特点
下载PDF
果洛藏族自治州藏传寺庙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土地利用格局
7
作者 邹慧婷 李荣 +1 位作者 赵扬玲 郭泺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0-128,共9页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黄河源头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保护的地位重要。该州是中国格萨尔文化之乡,藏族人口占90%以上。寺庙作为当地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承载着多项文化功能,探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土地利用格局对于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黄河源头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保护的地位重要。该州是中国格萨尔文化之乡,藏族人口占90%以上。寺庙作为当地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承载着多项文化功能,探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土地利用格局对于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90、1995、2000、2005、2010、2015、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在ArcGIS支持下建立缓冲区,利用空间统计的方法分析了藏传寺庙在不同海拔、坡度以及坡向上的地理分布特征,分析了果洛藏族自治州与寺庙0—6 km缓冲区内土地利用类型与景观指数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86%的寺庙分布在海拔低于4373 m的区域,其中分布在4046—4226 m高程范围内的寺庙数量最多;72%的寺庙分布在坡度范围为6—15°的斜坡地和15—25°的陡坡地。在研究时段内,研究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草地也是发生土地转移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其中,草地向林地的转移和未利用地向草地的转移是主要转移类型;建筑用地主要来自于草地的转移,1990—2020年增加了200%。寺庙0—6 km内3个缓冲区的耕地和林地面积占比均远远高于研究区平均水平,其中0—2 km、2—4 km、4—6 km缓冲区的林地面积占比在研究时段内的均值分别为19.99%、19.56%、17.69%,距离寺庙越近,林地受到寺庙的保护,原始森林得以保存。但景观指数显示,距离寺庙越近,景观格局的结构组成越复杂,寺庙的存在也可能导致了周围景观的破碎化。本研究为藏族文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地区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动态 果洛藏族自治州 藏传寺庙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希拉穆仁召汉藏结合式殿堂建筑形制分析
8
作者 朱雅坤 韩瑛 《中外建筑》 2024年第5期115-121,共7页
藏传佛教汉藏结合式殿堂建筑历经百年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种固定化的表达形式。研究以希拉穆仁召大雄宝殿为对象,通过史料分析、田野调研和比较研究,阐述希拉穆仁召的形成背景,对其布局形制和建筑形态进行解读,分析建筑形制的形成、... 藏传佛教汉藏结合式殿堂建筑历经百年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种固定化的表达形式。研究以希拉穆仁召大雄宝殿为对象,通过史料分析、田野调研和比较研究,阐述希拉穆仁召的形成背景,对其布局形制和建筑形态进行解读,分析建筑形制的形成、演变及发展过程。研究表明,希拉穆仁召在营造过程中受宗教政策、移民背景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平面布局受到清乌兰察布地区的影响,采用以都纲为主体的藏式三段式殿堂形式。建筑形态、内部结构则受到土默特地区建筑类型的影响,形成了藏式与汉式结合的地域化建筑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希拉穆仁召 建筑形制 殿堂
下载PDF
论互联网对藏传佛教寺院僧人教育的影响——基于对甘南藏区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王秋花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13-17,共5页
在互联网时代,计算机和网络对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关于其中利弊,寺院内外纷纷展开话语博弈。面对互联网对僧人教育的冲击和影响,究竟应如何扬长避短,是目前藏传佛教传统寺院教育现代化转型的一个重要命题。
关键词 藏传佛教 互联网 寺院教育 甘南藏区
下载PDF
藏传佛教寺院经济及其社会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晨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15-117,共3页
寺院经济是藏传佛教寺院在藏区发展的产物。历史上,寺院经济曾是藏族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其初期和中期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到晚期则逐步走向没落。
关键词 藏传佛教 寺院经济 高利贷 地租 牧租
下载PDF
略论新时期的藏传佛教及其特点 被引量:3
11
作者 罗桑开珠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31-36,共6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国藏传佛教的发展经历了恢复、发展与繁荣三个阶段。本文从活佛体系、僧侣队伍、信教群体、寺院组织形式、寺院经济、寺院教育等方面入手 ,对新时期藏传佛教的状况与特点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 新时期 藏传佛教 寺院 特点
下载PDF
弘化寺:一个藏传佛教寺院的兴衰与区域演变史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德亮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2-88,共7页
弘化寺是明正统年间敕建于河湟地区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经明朝和清初的优渥和扶持政策,盛极一时,掌握着当地宗教、政治、经济、税收等权力。随着清朝的拓疆开土,弘化寺一带不再是边关,不再是朝廷倚重的对象,在整治中趋向衰败。在历史演... 弘化寺是明正统年间敕建于河湟地区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经明朝和清初的优渥和扶持政策,盛极一时,掌握着当地宗教、政治、经济、税收等权力。随着清朝的拓疆开土,弘化寺一带不再是边关,不再是朝廷倚重的对象,在整治中趋向衰败。在历史演进中,弘化寺一带由番地变为汉地,民族格局亦从纳马番族转变为汉、回二族。随着地理文化生态的变迁,弘化寺的香火和信徒日益减少。弘化寺不仅见证了甘青交界藏传佛教的兴衰,亦映照了区域社会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弘化寺 藏传佛教 家族性寺院
原文传递
清代蒙古族地区寺庙曼巴扎仓 被引量:3
13
作者 哈斯朝鲁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4期432-437,共6页
清代蒙古族地区藏传佛教寺庙中设有各种扎仓,较大的或中等寺庙均有曼巴扎仓.曼巴扎仓是学习和研究藏医、蒙医理论和医术的学部,成为医药教育和治疗中心.曼巴扎仓的经书内容多,如古代印度医学、西藏医学和蒙古医学,但学习的重点是《四部... 清代蒙古族地区藏传佛教寺庙中设有各种扎仓,较大的或中等寺庙均有曼巴扎仓.曼巴扎仓是学习和研究藏医、蒙医理论和医术的学部,成为医药教育和治疗中心.曼巴扎仓的经书内容多,如古代印度医学、西藏医学和蒙古医学,但学习的重点是《四部医典》.曼巴扎仓有一套丰富的经典,齐全的设备,严格的戒律,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备而严密的组织形式.通过师授、背诵和辩论的形式,达到通晓《四部医典》等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蒙古族地区 藏传佛教寺庙 曼巴扎仓 《四部医典》
下载PDF
济隆七世呼图克图入京考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令志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9,共9页
清朝兴黄教以安蒙藏之政策,对统治蒙藏地区是非常成功的策略。兴黄教策略之一,即在蒙藏各地及京城广建黄教寺院。有清一代,陆续在北京兴建的黄教寺院达65座,其中除几座专以满洲人为喇嘛者外,基本都是蒙藏喇嘛,且皆从藏区或蒙古各地延聘... 清朝兴黄教以安蒙藏之政策,对统治蒙藏地区是非常成功的策略。兴黄教策略之一,即在蒙藏各地及京城广建黄教寺院。有清一代,陆续在北京兴建的黄教寺院达65座,其中除几座专以满洲人为喇嘛者外,基本都是蒙藏喇嘛,且皆从藏区或蒙古各地延聘高僧管理,各寺均有额定喇嘛,按级给与钱粮。关于自藏地延聘高僧至京城寺院问题,迄今尚未见专论。本文利用雍和宫满文档案,以长城内最大的黄教寺院雍和宫延聘济隆七世呼图克图来京任总堪布之经过为中心,冀以探讨清代黄教政策及延聘来京喇嘛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济隆七世呼图克图 雍和宫
下载PDF
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中的辩经考试制度及其现代启示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得忠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82-84,共3页
辩经考试制度是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中一种独特的教学与考核形式。对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中的辩经考试制度的形成、方式方法等作了梳理,并对其特点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作了分析。
关键词 藏传佛教 寺院教育 辩经考试制度
下载PDF
佛教音乐元素在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创作中的运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施咏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24-29,共6页
藏传佛教中的诵经音乐与器乐音乐元素在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创作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以何训田、李娜、王菲、韩红、郑钧、刘德华等为代表的音乐人将佛经音乐元素、佛教术语、佛教文化精神要素运用于流行音乐创作中,编创演唱了《心经》... 藏传佛教中的诵经音乐与器乐音乐元素在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创作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以何训田、李娜、王菲、韩红、郑钧、刘德华等为代表的音乐人将佛经音乐元素、佛教术语、佛教文化精神要素运用于流行音乐创作中,编创演唱了《心经》、《自由》、《春歌》、《扫心地》、《阿姐鼓》、《香格里拉》等一批佛乐风格的流行歌曲,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流行音乐与佛教音乐的结合,使得佛教文化通过现代大众传媒得到更为广泛而快速的传播,进而使传统佛教文化中的积极性内容为更多的现代大众所接受.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流行音乐创作的多元化,民族风味得以强化,从而更好地走向国际舞台,立足世界音乐之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诵经音乐 寺院器乐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召庙的布局风格 被引量:3
17
作者 潘春利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63-66,共4页
内蒙古藏传佛教召庙的建筑基本上有藏式、汉式、或者是汉藏混合的建筑三种风格,由此召庙的布局也出现了相应的不同形式。内蒙古藏传佛教召庙的布局大体上可归纳为:自由灵活的藏式布局、规整划一的汉式布局、汉式布局上的变通和"城... 内蒙古藏传佛教召庙的建筑基本上有藏式、汉式、或者是汉藏混合的建筑三种风格,由此召庙的布局也出现了相应的不同形式。内蒙古藏传佛教召庙的布局大体上可归纳为:自由灵活的藏式布局、规整划一的汉式布局、汉式布局上的变通和"城、寺"结合的独特布局四种形式,都展示了各自不同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藏传佛教 召庙建筑 布局风格
下载PDF
佑顺寺关公殿:藏传佛教最早的关公崇拜探源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超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0-159,217-218,共12页
既有研究认为,关公信仰正式进入藏传佛教体系始于乾隆时期,并和雍和宫改建有关。文章指出,康熙年间敕建的辽宁省朝阳市佑顺寺,始建时即有关公殿并保存至今,表明关公崇拜正式进入藏传佛教体系不晚于佑顺寺落成的1707年。文章梳理佑顺寺... 既有研究认为,关公信仰正式进入藏传佛教体系始于乾隆时期,并和雍和宫改建有关。文章指出,康熙年间敕建的辽宁省朝阳市佑顺寺,始建时即有关公殿并保存至今,表明关公崇拜正式进入藏传佛教体系不晚于佑顺寺落成的1707年。文章梳理佑顺寺藏传佛教石雕、朝阳市地方志和清末海外汉学家在佑顺寺的研究记录,表明佑顺寺从规划到传承,始终是藏传佛教在东北地区重要的传经和藏经寺庙。朝阳市位于东北、漠南和京畿地区交界,地处清朝统治北方地区的核心位置,北京白塔寺的主持喇嘛卓尔济负责筹建佑顺寺并担任首任主持,在此前后,朝阳也成为藏传佛教经文译为蒙古文的重要地区,后世乾隆等历代清朝皇帝往返盛京(沈阳)途中也都在佑顺寺驻留,这些都反映了佑顺寺在清朝敕建藏传佛教寺庙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清朝通过佑顺寺等敕建藏传佛教寺庙的布局,在蒙古、东北地区和京畿地区建立起藏传佛教体系的多个节点,正反映了清朝将藏传佛教“国教化”和“王朝化”的思路。而佑顺寺中专门建成的关公殿,体现着清朝借助藏传佛教来管理国家,吸收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特点,也反映了藏传佛教的开放和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关公 佑顺寺
原文传递
丽江福国寺复原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婕 《华中建筑》 2016年第9期32-36,共5页
丽江的藏传佛教寺院兼收了汉、藏及纳西等民族的多样建筑文化风格,是多种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实物体现。福国寺是丽江藏传佛教喇嘛寺建筑的精彩典范,历史上曾名噪一时,遗憾的是现已毁不存。通过历史文献研究及福国寺遗址现场的调查,结合... 丽江的藏传佛教寺院兼收了汉、藏及纳西等民族的多样建筑文化风格,是多种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实物体现。福国寺是丽江藏传佛教喇嘛寺建筑的精彩典范,历史上曾名噪一时,遗憾的是现已毁不存。通过历史文献研究及福国寺遗址现场的调查,结合丽江同时期同类型的四大喇嘛寺建筑形制的研究,对福国寺的总体布局、空间序列和建筑功能等做初步探讨,进而复原再现了福国寺的平面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建筑 福国寺 复原研究 平面格局
下载PDF
黑龙江杜尔伯特富余正洁寺一世阿扎活佛考略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佳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7-124,共8页
黑龙江杜尔伯特旗旗寺富余正洁寺阿扎活佛,共转七世。有关一世阿扎活佛的事迹长期湮没。仅在蒙文手抄本《巴扎尔达拉喇嘛额尔德尼诺颜呼图克图三世传记写本》中有相关文字记录,但是从未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通过结合其他史料和民间故事... 黑龙江杜尔伯特旗旗寺富余正洁寺阿扎活佛,共转七世。有关一世阿扎活佛的事迹长期湮没。仅在蒙文手抄本《巴扎尔达拉喇嘛额尔德尼诺颜呼图克图三世传记写本》中有相关文字记录,但是从未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通过结合其他史料和民间故事比较分析,传记写本的内容颇为真实可信。一世阿扎活佛生于扎赉特旗,拜葛根庙诺颜三世呼图克图为师,约嘉庆五年(1800)被认定为活佛,于富余正洁寺坐床。他对萨满教采取镇压和打击的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杜尔伯特 一世阿扎活佛 富余正洁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