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营卫与气血关系 被引量:55
1
作者 侯冠群 鲁明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29-1030,1033,共3页
历代医家皆认为营卫与气血关系密切,二者是体用关系,但其具体原因并未明确表述而引发争议。本文以中医传统思维"气一元论"为主要思维方法,通过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相关经文分析,发现营卫气血应用之别、互指之... 历代医家皆认为营卫与气血关系密切,二者是体用关系,但其具体原因并未明确表述而引发争议。本文以中医传统思维"气一元论"为主要思维方法,通过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相关经文分析,发现营卫气血应用之别、互指之用,得出营卫与气血是在一气分阴阳下的体用关系,即一气因用不同而分营卫、气血两个系统,营卫多论其行,气血常言多少。卫之体以气论,营之体以血概言,气血之循行即为营卫。并以此为理论依据,认为"清者为营,浊者为卫"中的"清""浊"是从体的角度描述,边界多清晰可见者即血,为营气;混沌弥散边界多不清者即气,为卫气,此为以水谷所化之气的两种状态来论"清""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卫 气血 体用
下载PDF
另一种“体用”:邵雍藏显义用体论及其定位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恒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28-36,共9页
作为早期理学的重要开拓者,邵雍以独具特色的体用思想推动了理学思维的形成。近年来,学界愈益关注邵雍体用论形态的独特性,但对其的理解与定位尚不深入。邵雍的确以大量体用言说来支撑构建其象数学体系,着墨颇多,论说极精,但总体而言,... 作为早期理学的重要开拓者,邵雍以独具特色的体用思想推动了理学思维的形成。近年来,学界愈益关注邵雍体用论形态的独特性,但对其的理解与定位尚不深入。邵雍的确以大量体用言说来支撑构建其象数学体系,着墨颇多,论说极精,但总体而言,其体用言说属于对现象世界的描绘,呈现“因体生用”之形下一面。值得注意的是,邵雍体用思想中还有“因用生体”的一面,这种朝向思辨之维转型的面向才构成邵雍体用论的真正创见。就后者而言,邵雍体用论既不同于传统的形体体用论,也与佛学、理学的性体体用论有所区别,它以先天心法为用、后天形迹为体,是一种以“用”为本原的藏显义的“用体论”。这是邵雍体用思想的特色,也是早期理学形成中的过渡形态与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邵雍 体用 藏显 用体论 先天学
下载PDF
“体用-阴阳”方法论及其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赵洋洋 李彬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7-41,共5页
以体用理论与阴阳理论为基础,将二者结合并建构“体用-阴阳”方法论。假《易》阴阳爻象之数术变化,从二阴二阳之云雨生成至三阴三阳之开枢阖论角度阐述“体阴用阳”与“体阳用阴”的二维及三维架构机理,从而规范“体用-阴阳”的使用准则... 以体用理论与阴阳理论为基础,将二者结合并建构“体用-阴阳”方法论。假《易》阴阳爻象之数术变化,从二阴二阳之云雨生成至三阴三阳之开枢阖论角度阐述“体阴用阳”与“体阳用阴”的二维及三维架构机理,从而规范“体用-阴阳”的使用准则,奠基传统辩证法在现代多元、跨维领域中的纵深探索。并运用该方法论来解释中医理论相关问题,包括脏腑阴阳、左右气血、主病用药、经脉流注及与现代解剖学相结合等,进而体现“体用-阴阳”方法论在中医理论中应用的逻辑性与合理性,为验证中医理论的科学性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用 阴阳 方法论 中医 经脉
下载PDF
体用为常 化解“宏大”秩序的上海青浦区体育文化活动中心 被引量:5
4
作者 莫羚卉子 陈波 《时代建筑》 2020年第6期132-139,共8页
文章在设计理念和实际建造使用两个维度上,审视原作工作室设计的上海青浦区体育文化活动中心,结合诸如亨利·列斐伏尔、赫伯特·马尔库塞、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等建筑理论家对于现代建筑的思考,试图阐明该建筑在城市更新的... 文章在设计理念和实际建造使用两个维度上,审视原作工作室设计的上海青浦区体育文化活动中心,结合诸如亨利·列斐伏尔、赫伯特·马尔库塞、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等建筑理论家对于现代建筑的思考,试图阐明该建筑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实现“体用为常”的建筑实践之于当代建筑学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建筑 日常生活 体用论 上海青浦区体育文化中心
下载PDF
皎然“明作用”释解 被引量:3
5
作者 王世海 《殷都学刊》 2010年第3期111-115,共5页
皎然《诗式》之"作用",引发诸多讨论。本文主要从体用的角度再次论证"作用"的意义和价值,指出明体用是明作用的关键,明主体是明作用的核心。但同时,自然概念才最终是作用的本质意义。
关键词 诗式 作用 体用 自然
下载PDF
刍论《素问》“七篇大论”中的古代哲学“体用”意识
6
作者 李曌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91-1294,共4页
文章对《素问》“七篇大论”中的古代哲学体用意识进行了初步梳理和探讨,认为《素问》“七篇大论”中已经表现出了一种“本体-表现”的体用逻辑结构,这种体用逻辑结构有别于魏晋玄学的“实体-作用”类型。其体用意识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 文章对《素问》“七篇大论”中的古代哲学体用意识进行了初步梳理和探讨,认为《素问》“七篇大论”中已经表现出了一种“本体-表现”的体用逻辑结构,这种体用逻辑结构有别于魏晋玄学的“实体-作用”类型。其体用意识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即以“气”作为世界万物的本体,而与本体相对应的“用”则是流动的、可变的,这体现出了“体静用动”的逻辑内涵。而中国早期佛学是否受到《素问》“七篇大论”中“本体-表现”的体用意识启发,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素问 七篇大论 古代哲学 体用
原文传递
王弼论体用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梁剑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24-27,共4页
体用不二是王弼哲学体系一以贯之之道。这不仅体现在王弼的本体论思想上,而且还贯通于王弼的解易方法论,以及"圣人有情,应物而不累于物"、"名教出于自然"等伦理学命题之中。
关键词 王弼 体用关系 周易 哲学体系 本体论思想 解易方法论
下载PDF
良知与阳明心学概念结构
8
作者 林孝暸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6,共6页
阳明心学的概念结构以“良知”这一“心之本体”为核心概念,并存在两个概念体系:一个属于本体(即“体”)的概念系列,如性、理、天、道等;另一个属于工夫(即“用”)的概念系列,如意、知、行、事、物等。阳明对本体与工夫的关系的理解,源... 阳明心学的概念结构以“良知”这一“心之本体”为核心概念,并存在两个概念体系:一个属于本体(即“体”)的概念系列,如性、理、天、道等;另一个属于工夫(即“用”)的概念系列,如意、知、行、事、物等。阳明对本体与工夫的关系的理解,源于其对程颐“体用一源”学说的一元论诠释。与此相应,阳明心学的概念结构亦呈现出鲜明的还原论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心学 良知 体用 真己
下载PDF
“体用”境迁:中国武术思维方式的哲学思想史考察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少宁 杨祥全 《体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1-101,共11页
“体用”是中国传统哲学与思想史中表达能力最强的一对范畴,其理论架构深刻影响了后世武学。“与道同符”的体用性建构是拳术家阐释拳理的传统思维方式,这一理路很值得深入挖掘。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武术思... “体用”是中国传统哲学与思想史中表达能力最强的一对范畴,其理论架构深刻影响了后世武学。“与道同符”的体用性建构是拳术家阐释拳理的传统思维方式,这一理路很值得深入挖掘。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武术思维方式——“体用”进行哲学思想史梳理与反思。研究发现:历代拳术家借“体用”这一传统思维方式推寻拳理,阐释武术的内在本质与作用现象,其间经过了由“宇宙生成论”至“功夫即本体”衔接演变的思想历程。研究认为:①“宇宙生成论”为武术体用思想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太极阴阳学说标志着武术体用思想的初步形成;②“功夫即本体”为武术体用思想成熟赋予了理学气质,本体功夫哲学隐含了拳术家对武学心性功夫修炼的推重。武术思想在“体用”境迁中实现了对自身的内在超越,每个阶段的体用思想演进及其内蕴的哲学思维,直接反映了历史的进程,体现着逻辑认知与历史演进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用 传统武术 宋明理学 武术语境 宇宙生成论 功夫即本体 哲学思想
下载PDF
中国哲学中的体用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蔡振丰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6-45,共10页
体用论在中国哲学中运用甚广,是儒、释、道三家共同使用的思想范畴,然体用这对范畴在传统的哲学文献中仍有不同的指义。为了清楚地了解体用论的渊源及使用,现简要梳理哲学史上重要学者对"体用"范畴的使用,并考察其中有何不同... 体用论在中国哲学中运用甚广,是儒、释、道三家共同使用的思想范畴,然体用这对范畴在传统的哲学文献中仍有不同的指义。为了清楚地了解体用论的渊源及使用,现简要梳理哲学史上重要学者对"体用"范畴的使用,并考察其中有何不同的强调与转变。为了使讨论的焦点能更形集中,对宋以前、宋代及明代对"体用"范畴的使用作初步的讨论,以说明"体用"的意义类型,及其是否在哲学史中有所新创。之所以以宋明为界,是因为宋代以前的体用论述多见于道家及佛家的论说中,而宋代是理学家使用体用说最多的时代,宋代以后三教之学渐有混同合一之论,故其"体用"之说也有新的发展。在上述的时间划分下,宋以前的思想家以王弼为主要的参照对象,宋以后以朱熹为主,而明代则专论方以智一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体用论 王弼 朱熹 方以智
下载PDF
邵雍先天易学探析——兼论朱熹对邵雍先天易学的别解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育富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0-69,共10页
自邵雍先天学倡明以来,学者多以朱(熹)释邵(雍),褒贬不一。邵雍的先天易学,是以宇宙生化的方式铺开,通过纵向的体用和横向的变应关系,经由内在象数的交易生变,而形成先天图,揭示天道的生化之机。先天之宇宙论定位是体用、变应和交变的... 自邵雍先天学倡明以来,学者多以朱(熹)释邵(雍),褒贬不一。邵雍的先天易学,是以宇宙生化的方式铺开,通过纵向的体用和横向的变应关系,经由内在象数的交易生变,而形成先天图,揭示天道的生化之机。先天之宇宙论定位是体用、变应和交变的宏观视域。体用与变应是先天的两种作用方式。体必交而生后,体以变为用,变必有应。体用与变应又因交变常交织。邵雍的先天易学,本于先天、体用、交变和变应四个逻辑架构,于先天图之形成过程、图式结构和功用发挥上一以贯之。朱熹执着画前之易及其自然流露,从横图着眼阐发先天图某些阴阳流行对待之蕴,亦谓有所得。但其未能透彻邵雍之先天、体用、交变、应变,故于先天易学为别解者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邵雍 先天 体用 交变 变应
原文传递
体用互余:论方以智易学哲学的“四分用三”说 被引量:2
12
作者 廖璨璨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1-38,共8页
方以智易学哲学中的"四分用三"说是对邵雍先天易学"体四用三"说的继承和发展。他区分了"有体之体"和"无体之体"、"有用之用"和"无用之用",并基于体用的两层内涵提出"... 方以智易学哲学中的"四分用三"说是对邵雍先天易学"体四用三"说的继承和发展。他区分了"有体之体"和"无体之体"、"有用之用"和"无用之用",并基于体用的两层内涵提出"体用互余",强调体用相对待之中有统贯体用的无对待之至体。同时,体用交轮体现为"一其体用",这是方以智对《系辞传》"易无体"而"以前民用"的诠释。方氏的体用思想与其"先天即在后天中"的易学主张是一致的,其目的在于纠正阳明后学以先天之本体而废后天之工夫的流弊,强调后天之时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以智 四分用三 体用 先天后天
原文传递
王弼“大衍义”略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白如祥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2-96,共5页
王弼易学的特点是以《老》解《易》,以他在《老子注》中所阐发的玄学本体论思想为基础来解释《周易》,这主要体现在他的《周易略例》当中。而他对“大衍之数”的解释,也使“大衍义”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联系《周易略例》我... 王弼易学的特点是以《老》解《易》,以他在《老子注》中所阐发的玄学本体论思想为基础来解释《周易》,这主要体现在他的《周易略例》当中。而他对“大衍之数”的解释,也使“大衍义”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联系《周易略例》我们就能看出,“大衍义”是连接王弼玄学中老学和易学的桥梁,它体现了王弼玄学的体用观念,为王弼思想由老学向易学的过渡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研究 “大衍义” 王弼 玄学 本体论
下载PDF
论当代绿色建筑三题——再议“体用之辨”、“同异之辨”、“‘技'‘艺'之辨”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珺杰 《建筑师》 2012年第5期83-85,共3页
当代绿色建筑已成为热门话题,本文试图通过三个新老议题,即体与用的中西之辨,同与异的地域之辨和技与艺的设计方法之辨,阐明当代绿色建筑在几种二元对立观念中的兼容、同一和差异,探讨当代绿色建筑的发展和未来。
关键词 绿色建筑
下载PDF
原“体”
15
作者 孙宗美 《襄樊学院学报》 2007年第10期48-52,共5页
"体"本作"體",其字义由人的身体以及身体外形演变为事物的本体以及外在形态,其中包括文体。在诗学语境中"体"作为一个开放性概念,与体式、体势、体貌、体性等范畴组成错综复杂而又有规律可循的诗学体系... "体"本作"體",其字义由人的身体以及身体外形演变为事物的本体以及外在形态,其中包括文体。在诗学语境中"体"作为一个开放性概念,与体式、体势、体貌、体性等范畴组成错综复杂而又有规律可循的诗学体系。同时,中国古代哲学的"体用"思想也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体"的丰富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醴) 文体范畴 体用
下载PDF
船山易学中的“乾坤并建”思想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雅 刘明山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2期28-35,共8页
"乾坤并建"是船山的创见,是船山易学最重要的解易体例和易理基础,在船山易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船山从《周易外传》到《周易内传》对于"易理"的阐发越来越丰富,从而构建起易学史上最为完整、恢宏的易学... "乾坤并建"是船山的创见,是船山易学最重要的解易体例和易理基础,在船山易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船山从《周易外传》到《周易内传》对于"易理"的阐发越来越丰富,从而构建起易学史上最为完整、恢宏的易学体系。船山解易不拘泥于具体的卦爻辞,而是以更加宏大的视野,综合象数和义理,于错综变化中推究人事物理。在整个易学史上而言,船山的"乾坤并建"说事实上是把"错综"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同时"乾坤并建"也是船山"象数"与"义理"并重最有力的理论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坤并建 本体论思维 宇宙论思维 体用 阴阳
下载PDF
唐君毅的感通玄学
17
作者 蔡祥元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9-77,共9页
唐君毅立足儒家心性哲学传统,创造性地使用和发挥《易传》中的感通思想,建构了一个涵括中西印基本哲学精神的思想体系。相比熊十力的宇宙本体论模式,唐君毅的感通形上学具有一个认识论维度,思想上更为饱满。虽然如此,他的论证并不彻底,... 唐君毅立足儒家心性哲学传统,创造性地使用和发挥《易传》中的感通思想,建构了一个涵括中西印基本哲学精神的思想体系。相比熊十力的宇宙本体论模式,唐君毅的感通形上学具有一个认识论维度,思想上更为饱满。虽然如此,他的论证并不彻底,其思想构架也未超出他所批评的黑格尔主义,由于没有区分开不同层面的感通,其细节处往往失于含混。如何接取唐君毅的思想洞见,在人的生存体验层面建构新的感通论,是当代儒学也是易学现代转化的一个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通 体用 生命存在 境界
原文传递
易简与体用——以“易简”诠释的思想变迁为中心
18
作者 苏杭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8-78,共11页
在易学哲学史上,学者们对《系辞》中“易”“简”的思想诠释几经变迁。首先,汉唐注家往往将“易”“简”解为“无为之道”,并将其视作对乾坤体性的摹状;而朱子认为“易”“简”更偏向“动用”一端。从《系辞》本义来看,“易”“简”分... 在易学哲学史上,学者们对《系辞》中“易”“简”的思想诠释几经变迁。首先,汉唐注家往往将“易”“简”解为“无为之道”,并将其视作对乾坤体性的摹状;而朱子认为“易”“简”更偏向“动用”一端。从《系辞》本义来看,“易”“简”分说不能简单地从“静体”和“动用”的角度来理解,“易”指乾以动为本,但同时又兼虚静;“简”指坤以虚静为本,并兼动实。而“易简”合说又是对生生道体的摹状。其次,《易纬·乾凿度》提出了“虚无感动”说,易简的“道体”义被进一步强化。但此道体也不应以“体用”论之,所谓虚静、昭著只是易简之德的不同面向。最后,现当代新儒家对“易简”的讨论可视为易简诠释的新发展,其中蕴含着超越体用论并进一步推进“易简”讨论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简 体用 乾坤动静 《乾凿度》
原文传递
良知即已发而为未发——王阳明的未发已发论探析
19
作者 傅锡洪 《哲学评论》 2022年第2期126-144,共19页
源自《中庸》的“未发”“已发”因牵涉到喜怒哀乐中节与否的重大问题以及体用、动静等重要议题,而在宋明儒学中极具重要性。王阳明反对朱子强调未发之性与已发之情,以及未发之静与已发之动阶段的工夫的区分。他未发已发论的要旨在于:... 源自《中庸》的“未发”“已发”因牵涉到喜怒哀乐中节与否的重大问题以及体用、动静等重要议题,而在宋明儒学中极具重要性。王阳明反对朱子强调未发之性与已发之情,以及未发之静与已发之动阶段的工夫的区分。他未发已发论的要旨在于:作为生生不息的戒惧之念的良知既是情又是性,是即已发而为未发。以此为基础,他的未发已发论主要从和即是中以及动静合一两个层次展开。牟宗三等学者尽管看到良知必然要发用出来,却仍然把良知理解为超越的本体,偏离了阳明自身从即已发而为未发的角度把握良知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发 已发 良知 体用 动静
下载PDF
魂魄、寤寐与心性——对朱熹精神观的几点思考
20
作者 孙利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1-35,132,共6页
朱熹对人的精神问题的研究与心性思想交织在一起,他对精神的本质与特点、精神的结构与功能、精神活动的本质与现象、精神活动的规律与机制,进行了独具特色的分析。在朱熹看来,精神是在形体系统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更高层次的大系统,呈现出&... 朱熹对人的精神问题的研究与心性思想交织在一起,他对精神的本质与特点、精神的结构与功能、精神活动的本质与现象、精神活动的规律与机制,进行了独具特色的分析。在朱熹看来,精神是在形体系统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更高层次的大系统,呈现出"太极"结构,系统遵循"阴阳"辨证机制,沿着"体用"模式,在动静、显隐、寤寐、已发未发的状态中变易转换,具体呈现出知、情、意、志、欲等种种心理活动现象。不同的活动状态需要有不同的心理干预手段。朱熹描述的"太极"结构更符合精神系统的整体结构及其活动的实际,体现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心理文化传统,理应成为现代心理学、精神学研究中的"另一种声音"而予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精神系统 太极 寤寐 阴阳 体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