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三峡大石板滑坡计算参数反分析 被引量:36
1
作者 高德军 徐卫亚 郭其达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4-78,共5页
在研究长江三峡库区大石板滑坡约束条件和某一确定计算状态的基础上,利用极限平衡理论方法对滑坡的滑带土进行了计算参数反分析,并通过敏感性分析确定了计算参数的取值.结果表明:计算参数c(黏聚力),φ(摩擦角)值的反分析存在解的非唯一... 在研究长江三峡库区大石板滑坡约束条件和某一确定计算状态的基础上,利用极限平衡理论方法对滑坡的滑带土进行了计算参数反分析,并通过敏感性分析确定了计算参数的取值.结果表明:计算参数c(黏聚力),φ(摩擦角)值的反分析存在解的非唯一性,只有确定了边坡的临界状态并选定相应的评估指标后,才有可能获得准确结果;反分析得到的滑带土c,φ值与临界状态的滑带赋存条件相对应,当进行其他工况的稳定分析及工程设计时,应根据经验及工程类比结果进行折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 大石板 滑坡 反分析 计算参数
下载PDF
后三峡工程时代库区旅游业战略转型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阚如良 《桂林工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1-276,共6页
三峡库区不仅是旅游资源富集区,也是大规模移民区,更是生态敏感区和经济欠发达区。2009年三峡工程将全面竣工,库区随之进入后三峡工程时代。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发挥旅游业比较优势,促进库区移民致... 三峡库区不仅是旅游资源富集区,也是大规模移民区,更是生态敏感区和经济欠发达区。2009年三峡工程将全面竣工,库区随之进入后三峡工程时代。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发挥旅游业比较优势,促进库区移民致富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后三峡工程时代亟待研究的新课题。从后三峡工程时代库区发展面临的两难困境分析入手,探讨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库区移民致富之间的互动关系,明确库区旅游业战略转型的方向为生态产业和富民产业,并提出实现转型的路径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 生态文明 旅游业 战略转型 长江三峡
下载PDF
长江三峡阶地的年代对比法及其意义 被引量:43
3
作者 向芳 朱利东 +2 位作者 王成善 李永昭 杨文光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2-166,共5页
长江三峡的成因是一悬而未决的难题,而阶地的划分对比又是解决三峡贯通问题的切入点.作者在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阶地对比中的年代对比法.利用对比结果,结合在三峡出口处记录水系演化历史的宜昌地区第四纪早期沉积特征、物源分析及ES... 长江三峡的成因是一悬而未决的难题,而阶地的划分对比又是解决三峡贯通问题的切入点.作者在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阶地对比中的年代对比法.利用对比结果,结合在三峡出口处记录水系演化历史的宜昌地区第四纪早期沉积特征、物源分析及ESR测年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认为贯通三峡的长江在宜昌地区出现的时间晚于湖相沉积结束的时间(0.75±0.08) Ma,而长江三峡段的阶地最多可以划分为5级,其中最老一级阶地的年龄为0.7~0.73 Ma.由此证实了长江三峡是形成于中更新世早期的相对年轻的河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 阶地对比 年代对比 贯通时间 中更新世早期
下载PDF
长江三峡库区滑坡与构造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26
4
作者 邓清禄 王学平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136-141,共6页
论文总结了三峡库区的新构造活动规律及其与滑坡之间的关系。三峡库区新构造运动呈现出良好的阶段性 ,具体表现为 :地壳快速隆升期与相对稳定的阶地发育期相间 ,断裂活动、地震活动活跃期与宁静期相间。滑坡也具有阶段性 ,并且与构造活... 论文总结了三峡库区的新构造活动规律及其与滑坡之间的关系。三峡库区新构造运动呈现出良好的阶段性 ,具体表现为 :地壳快速隆升期与相对稳定的阶地发育期相间 ,断裂活动、地震活动活跃期与宁静期相间。滑坡也具有阶段性 ,并且与构造活动阶段性之间有一一对应关系 ,即滑坡的高峰期对应着构造活动的高峰期。这些说明 ,在新构造期构造活动因素在三峡滑坡的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依据地震的活动周期显示 ,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构造活动处于平静期 ,人类活动可能成为滑坡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库区 构造活动 滑坡 地震活动
下载PDF
三峡地区茶园土壤化学特征与茶叶品质的关系 被引量:28
5
作者 王效举 陈鸿昭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53-260,共8页
根据土壤地球化学分类原则,长江三峡地区主要植茶土壤为硅铝质铁铝土、钾硅质铁铝土和硅铁质铁铝土3种土壤地球化学类型。硅铝质铁铝土的特点是土壤质地粗,剖面分异明显,硅、铝、钾含量高,铁、钙、镁含量低:钾硅质铁铝土多为砂壤... 根据土壤地球化学分类原则,长江三峡地区主要植茶土壤为硅铝质铁铝土、钾硅质铁铝土和硅铁质铁铝土3种土壤地球化学类型。硅铝质铁铝土的特点是土壤质地粗,剖面分异明显,硅、铝、钾含量高,铁、钙、镁含量低:钾硅质铁铝土多为砂壤质,硅、钾含量较高;硅铁质铁铝土土层深厚,质地粘重,铁、铝含量高,磷、钾含量低。土壤地球化学特征与茶叶品质的关系至为密切。砂质土有利于提高茶叶氨基酸含量,而粘质土则会使氨基酸含量降低;较高的盐基含量会降低茶叶茶多酚、咖啡碱和水浸出物含量,但有利于氨基酸形成;速效磷与水浸出物成显著正相关,但与咖啡碱成显著负相关;缓效钾与氨基酸成正相关。从总体上看,硅铝质铁铝土上产出的茶叶品质较高,适宜植茶,硅铁质铁铝土上茶叶品质欠佳,如无特殊改良措施,不宜开辟为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土壤 地球化学 茶叶 品质
下载PDF
长江三峡工程地壳形变监测网络 被引量:35
6
作者 邢灿飞 龚凯虹 杜瑞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1期114-118,共5页
长江三峡工程地壳形变监测网络 ,采用了当今高精度GPS、INSAR空间大地测量技术 ,并与精密水准测量、精密重力测量、精密激光测距和峒体连续形变监测等技术相结合 ,构成一个空间上点、线、面结合 ,时间上长、中、短兼顾的高精度、高时空... 长江三峡工程地壳形变监测网络 ,采用了当今高精度GPS、INSAR空间大地测量技术 ,并与精密水准测量、精密重力测量、精密激光测距和峒体连续形变监测等技术相结合 ,构成一个空间上点、线、面结合 ,时间上长、中、短兼顾的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地壳形变监测网络。该网络既可获取三峡库区特别是库首区区域形变场和区域应变场的动态变化 ,监测库区主要断层活动 ,为水库诱发地震预测及研究服务 ,又可用于气象、滑坡地质灾害监测等。该监测网络于 1997年底开始建设 ,2 0 0 1年 6月建成 ,到目前为止 ,已获得大量宝贵的观测资料 ,必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工程 地壳形变 监测网络 效益 GPS 应变场 水准测量 重力测量
下载PDF
遥感技术在长江三峡库区大型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7
作者 张振德 何宇华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2003年第2期11-14,26,I003,共6页
以长江三峡库区奉节—巴东段为研究区,应用遥感技术准确地圈定出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实体位置,为客观地反映地质灾害对移民工程的危害和进一步在全库区展开相应工作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地质灾害 遥感技术 长江三峡
下载PDF
长江三峡水库诱发地震加密观测及地震成因初步分析 被引量:29
8
作者 马文涛 徐长朋 +4 位作者 李海鸥 苑京立 徐锡伟 张新东 张兰凤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52-563,共12页
从2009年3月起在长江三峡水库湖北段建立了26个地震台站组成的加密台网。2009年3—12月记录到2995次ML-0.8~2.9地震。利用双差定位软件重新确定了2837次地震的精确位置。结果显示:长江三峡水库库区小震震群分布图像呈线性分布或团块状... 从2009年3月起在长江三峡水库湖北段建立了26个地震台站组成的加密台网。2009年3—12月记录到2995次ML-0.8~2.9地震。利用双差定位软件重新确定了2837次地震的精确位置。结果显示:长江三峡水库库区小震震群分布图像呈线性分布或团块状丛集分布,团块状丛集一般在距离库水边5km范围内,地震线性分布可以延伸到距库水边16km远的地方;长江三峡水库湖北段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香溪河附近的仙女山断裂北端及九湾溪断裂、泄滩乡以西的长江两岸和巴东北岸神龙溪及附近地区,震源深度<10km,平均在4km左右;库区地震活动频次与库水位升降过程正相关,说明属于水库诱发地震。巴东库区神龙溪两岸地震明显呈现出3条线性分布,通过对比该地区碳酸盐岩的分布特征,发现是由于水库蓄水后,库水从神龙溪两岸等地下暗河渗入而诱发地震的;而仙女山断裂过江段、九湾溪断裂和泄滩乡、沙镇溪镇西部地区等的地震可能与仙女山断裂带、牛口断裂或顺层解理等不连续结构面软化,导致岩体失稳而诱发了水库地震,但诱发机制仍需要进一步详细研究才能获得令人信服的结论。另外,在秭归县文化南和杨林、巴东县东壤口镇以东等地存在着煤矿开采引起的矿山诱发地震,在长江三峡库区两岸存在着一些塌陷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诱发地震 观测 地震定位 成因 长江三峡水库
下载PDF
长江三峡库区构造特征与滑坡分布关系 被引量:26
9
作者 张帆 王孔伟 +1 位作者 罗先启 王尚庆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8-46,共9页
长江三峡库区滑坡体的形成、演化与滑坡所处区域构造、局部构造特征以及新构造期的构造活动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区域构造演化和局部构造的后期改造控制滑坡体的存在,第一,前期构造的“反转”变形是在薄皮构造控制下滑坡形成的一种可能... 长江三峡库区滑坡体的形成、演化与滑坡所处区域构造、局部构造特征以及新构造期的构造活动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区域构造演化和局部构造的后期改造控制滑坡体的存在,第一,前期构造的“反转”变形是在薄皮构造控制下滑坡形成的一种可能的形式;第二,裂隙的组合形式、组数及其与河流流向的关系控制滑坡的形成和规模;第三,不同期次构造的复合部位是滑坡发生的主要集中地区,第四,新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滑坡的发生、发展、演化不是任意的,地壳不均衡隆升造成坡体不同的演化阶段,控制滑坡类型的时空分布;水平运动对滑坡的滑动方向、滑坡的破坏强度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为新构造应力场与自重应力场的叠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 构造特征 滑坡 薄皮构造 河流阶地
下载PDF
论三峡库区的水环境问题和水环境保护对策 被引量:11
10
作者 郑怀礼 袁宗宣 郑泽根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91-95,共5页
三峡库区有着丰富的水资源,这是我国北方缺水地区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但近几十年来,水环境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全面保护、综合治理三峡库区的水环境及生态环境, 是库区及整个新重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分析了三峡库... 三峡库区有着丰富的水资源,这是我国北方缺水地区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但近几十年来,水环境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全面保护、综合治理三峡库区的水环境及生态环境, 是库区及整个新重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分析了三峡库区水环境现状,探讨了造成三峡库区水环境及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论述了加强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 提出了改善三峡库区水环境及生态环境的一些建议,提出了让碧水再映三峡的生态建设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水环境 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
下载PDF
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重力场变化与构造活动 被引量:24
11
作者 孙少安 项爱民 李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2年第3期56-59,共4页
分析了近年来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重力场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 ,研究了重力场升降变化与构造活动、地壳应力场变化的关系 ,认为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应力场现阶段呈相对加强的趋势 ,应力场方向为北东东
关键词 长江三峡 重力场变化 构造应力场 构造活动 数据处理 时空分布
下载PDF
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研究 被引量:22
12
作者 刘传正 张明霞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24-528,共5页
 链子崖危岩体由十几条深达煤层采空区的宽大裂缝切割而成, 总体积约3.32×106 m 3。它具有南北强拉裂、东西弱拉裂和平面反时针转动的三维开裂变形破坏特点。相应的变形破坏力学机制是, 以煤层采空区为压缩滑移底界,...  链子崖危岩体由十几条深达煤层采空区的宽大裂缝切割而成, 总体积约3.32×106 m 3。它具有南北强拉裂、东西弱拉裂和平面反时针转动的三维开裂变形破坏特点。相应的变形破坏力学机制是, 以煤层采空区为压缩滑移底界, 山体呈悬板(臂梁)模式不均匀下沉并倾倒下滑。在稳定性评价的基础上, 通过建立目标函数的方法, 优选出了一种综合加固工程方案。在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 对工程布置、施工程序、施工工艺、工程开挖强度和施工监测等进行了持续性的跟踪优化, 并根据施工反馈及时进行了设计调整, 工程治理已取得初步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 危岩体 煤层采空区 滑坡 防治工程
下载PDF
山地土壤优先流路径的染色示踪研究 被引量:23
13
作者 刘目兴 杜文正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71-880,共10页
在山地林区开展土壤大孔隙及优先流的实验研究,可深化对森林土壤涵养水源机理的认识,为山区的水土流失防治和植被恢复提供依据。利用剖面染色与图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沿长江三峡大老岭-邓村一线,对山地不同垂直带内土壤优先流特征进行... 在山地林区开展土壤大孔隙及优先流的实验研究,可深化对森林土壤涵养水源机理的认识,为山区的水土流失防治和植被恢复提供依据。利用剖面染色与图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沿长江三峡大老岭-邓村一线,对山地不同垂直带内土壤优先流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优先流路径对剖面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山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山地黄棕壤、低山暖性针叶林-山地黄壤中大孔隙孔径大、分布广,有利于优先流的形成和入渗。受耕作扰动的弃耕土壤中大孔隙结构遭到破坏,优先流路径与森林土壤不同,且渗流强度较弱,染色区域较浅。森林土壤各发生层内优先流特征差异显著,腐殖质层内以洞穴流为主,水分与土壤基质域交换较少,多通过大孔隙快速下渗。淋溶淀积层内洞穴流消失或减弱,侧向渗透增强。低山暖性针叶林-山地黄壤质地较粗,出现以裂隙为主的大孔隙,优先流表现为裂隙流。弃耕土壤各发生层均表现为指流,染色面积随深度减小,侧向渗透基本稳定。植被-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是山地土壤优先流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中应促进土壤优先流路径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大孔隙 优先流 染色示踪 长江三峡
下载PDF
长江三峡花岗岩坡面管流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张洪江 王玉杰 +5 位作者 北原曜 程云 史玉虎 盛前丽 杨明玉 常丹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3-57,共5页
该研究在湖北省秭归县花岗岩坡面下部开挖了一长度为 2 .9m ,深度为 2 .2 3~ 2 .6 0m的土壤剖面 ,经现场观察发现土管主要集中分布在B层 (花岗岩分化程度较高的层次 )和C层 (花岗岩分化程度较低的层次 )的过渡带附近 .在坡面下部坡脚... 该研究在湖北省秭归县花岗岩坡面下部开挖了一长度为 2 .9m ,深度为 2 .2 3~ 2 .6 0m的土壤剖面 ,经现场观察发现土管主要集中分布在B层 (花岗岩分化程度较高的层次 )和C层 (花岗岩分化程度较低的层次 )的过渡带附近 .在坡面下部坡脚部位垂直于坡长方向上 ,每米宽度大约分布有土管 5~ 7个 .近两个降雨季节的多场天然降雨及管流观测结果表明 ,只要有一定强度的降雨出现 ,土壤剖面中就会产生管流现象 .管流出现的时间、管流历时与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土壤前期水分含量和土管所处的土壤剖面位置等因素有关 .土壤水分含量高、降雨强度大时 ,在降雨历时 1h前后即有管流出现 .不同土管的管流流量在一场降雨过程中具有相似的水文波形 ,即上升阶段的历时较短 ,其切线方程表现出较大的正斜率 .随降雨过程的停止 ,管流的水文波形呈缓慢的下降趋势 ,其切线方程表现出较平缓的负斜率 .管流流量对降雨雨强变化响应较为敏感 ,在一次降雨过程中 ,雨强的微小变化会导致管流水文波形的明显反映 .尤其是阵雨的出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 花岗岩地区 坡面管流 产流机制
下载PDF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类型林冠的截留作用 被引量:18
15
作者 宋吉红 张洪江 +1 位作者 孙超 王智超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8年第3期71-75,共5页
为探讨长江三峡地区的森林水文作用,并为长江三峡的植被建设提供依据,研究重庆缙云山自然保护区3种森林类型典型林分的林冠截留作用。结果表明:3种林分截留率的大小顺序为针阔混交林(18.87%)>常绿阔叶林(11.76%)>楠竹林(10.68%);... 为探讨长江三峡地区的森林水文作用,并为长江三峡的植被建设提供依据,研究重庆缙云山自然保护区3种森林类型典型林分的林冠截留作用。结果表明:3种林分截留率的大小顺序为针阔混交林(18.87%)>常绿阔叶林(11.76%)>楠竹林(10.68%);该地区林冠截留率与降水量呈一定的相关性,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呈直线回归关系;从自由穿透系数来看,楠竹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通过对比分析,认为研究地区针阔混交林对林冠的截持作用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类型 林冠截留 长江三峡地区
下载PDF
长江三峡花岗岩地区降雨因子对优先流的影响 被引量:16
16
作者 何凡 张洪江 +3 位作者 史玉虎 程金花 祁生林 潘磊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5-78,共4页
为研究降雨对优先流的影响,在长江三峡花岗岩地区,选择了一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小的天然次生马尾松林地作为试验场地。采用自记流量计记录了优先流过程,同时对降雨过程进行测定。降雨过程中分别测定了降雨总量、降雨历时、前期降雨、>20... 为研究降雨对优先流的影响,在长江三峡花岗岩地区,选择了一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小的天然次生马尾松林地作为试验场地。采用自记流量计记录了优先流过程,同时对降雨过程进行测定。降雨过程中分别测定了降雨总量、降雨历时、前期降雨、>20mm/h降雨量及最大降雨强度5个因子,优先流过程中测定了优先流流量、历时、对降雨响应的滞后时间、峰值流量4个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降雨对优先流的制约关系十分明显。影响优先流流量的主要是降雨总量,影响优先流历时的主要是降雨历时和降雨总量,影响优先流峰值流量的主要是降雨总量。采用强迫引入法,建立了优先流因子与降雨因子回归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 花岗岩地区 优先流 降雨
下载PDF
长江三峡巴东复杂斜坡系统成因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刘传正 刘艳辉 连建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10-521,共12页
三峡库区巴东县新城区所在的扇形大斜坡是一个复杂斜坡系统。斜坡后缘边界的挤压变形带是斜坡整体沿其底界面(T1j3—T2b1)之间岩层界面向长江发生重力蠕滑作用的结果,不存在“巴东断裂”问题。斜坡系统内部未发现成规模的褶皱,也不存在... 三峡库区巴东县新城区所在的扇形大斜坡是一个复杂斜坡系统。斜坡后缘边界的挤压变形带是斜坡整体沿其底界面(T1j3—T2b1)之间岩层界面向长江发生重力蠕滑作用的结果,不存在“巴东断裂”问题。斜坡系统内部未发现成规模的褶皱,也不存在数量众多的内动力成因的断裂带。巴东斜坡区浅表生变形破坏类型可概括为侧向拉裂、“雪崩式”垮塌、表层风化、侧向滑移张剪破裂、岩层折断变位、软岩膝折剪破裂和压扭破裂又重胶结7种重力卸荷破坏力学模式。斜坡系统内部发育分期分区(块)滑动(滑坡)现象,但不存在构造地质意义上的“断层”形迹。在地貌形态上,巴东大斜坡被4条冲沟分割成5个斜坡单元。在斜坡地质结构、成因类型与空间分布上,巴东大斜坡可划分为3个层次,即表层崩塌滑坡成因为主的堆积层(第一层次),冲沟分割且浅表生地质形迹发育的层状顺倾的中间基岩层(第二层次)和整体连续顺倾的深层基岩层(第三层次)。分形几何计算证明,巴东大斜坡的地貌形态尚处于侵蚀发育的青(幼)年期。FLAC3D数值模拟发现,在长江侵蚀下切的不同阶段,巴东斜坡体前缘和后缘接近底界面位置塑性变形区分布集中,但不具备沿深层界面发生整体滑动剪出的可能性。基本认识是,“巴东复杂斜坡系统”是在官渡口—东氵襄口向斜南翼(单斜山)的地质背景下,持续经受长江快速侵蚀下切外动力作用,河谷岸坡快速临空导致其自身重力产生强烈的侧向卸荷与滑移等浅表生地质改造作用过程而形成的,可简单地概括为“重力成因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 浅表生地质改造 侧向卸荷与滑移作用 变形破坏模式 分形几何FLAC^3D模拟 巴东复杂斜坡系统 重力成因论
下载PDF
长江三峡库区移民工程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遥感监测研究(英文) 被引量:18
18
作者 孙丹峰 李红 林培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18-224,共7页
自 1997年中国三峡大坝成功截流以来 ,对库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产生复杂影响。该文采用遥感技术和景观格局评价方法对奉节和巫山两个移民大县在 1998年到 2 0 0 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监测研究。在大江截流后一年半时间内 ,该区域 2 2 ... 自 1997年中国三峡大坝成功截流以来 ,对库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产生复杂影响。该文采用遥感技术和景观格局评价方法对奉节和巫山两个移民大县在 1998年到 2 0 0 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监测研究。在大江截流后一年半时间内 ,该区域 2 2 .9%土地利用发生了变化 ,表明移民安置工作速度显著加快。新开发用地变化最为明显 ,增加 480 0 .8hm2 ,扩展6 2 6 .6 %。而耕地面积则减少了 185 6 7.9hm2 ,下降约 2 7.6 %。这些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区域景观发生了变化。斑块密度增大了 2 9.5 %,连通度下降了 13.9%,表明移民安置导致区域景观进一步破碎化。景观形状指数上升了 17.7%,斑块形状进一步复杂和不规则。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并未按照移民安置规划有序进行 ,应进一步控制新开发用地扩展速度和范围 ,对不适合农业用地的新开发用地及时进行退耕还林草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分析 遥感技术 影像分析 长江三峡库区 移民安置
下载PDF
长江三峡花岗岩地区优先流对渗流和地表径流的作用 被引量:16
19
作者 程金花 张洪江 +1 位作者 史玉虎 程云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23,42,共7页
为研究长江三峡花岗岩地区优先流对渗流和地表径流的影响,以长江三峡地区曲溪小流域作为试验用地,选择适当的土壤剖面作为观测剖面。采用自记流量计测量了优先流、渗流和降雨过程。在小流域出口处设置90°薄壁三角堰和水位计记录了... 为研究长江三峡花岗岩地区优先流对渗流和地表径流的影响,以长江三峡地区曲溪小流域作为试验用地,选择适当的土壤剖面作为观测剖面。采用自记流量计测量了优先流、渗流和降雨过程。在小流域出口处设置90°薄壁三角堰和水位计记录了地表径流过程,分析了优先流和渗流、地表径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同等降雨条件下,优先流晚于渗流出现,早于渗流停止。优先流流量在剖面渗流总量中的比例可达2.40%~48.72%。优先流水分通量最大可达剖面渗流水分通量的17200倍,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土壤水分运动通量。在同场降雨中,优先流的介入使得渗流流量峰值出现时间提前。优先流的出现导致地表径流峰值出现时间延迟,洪水历时过程延长。前期影响雨量及产流次雨量较小时,优先流与地表径流之间相互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 优先流 渗流 地表径流
下载PDF
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诱发地震危险性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王清云 张秋文 李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2期101-106,共6页
对国内外及三峡工程邻区的水库震例研究表明 ,诱发地震的形成及其诱震地点、强度是受水库区地质环境影响和制约的 ,因而水库地震危险性预测主要是依据库区的诱发地震环境条件。在研究长江三峡水库诱发地震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 ,采用地... 对国内外及三峡工程邻区的水库震例研究表明 ,诱发地震的形成及其诱震地点、强度是受水库区地质环境影响和制约的 ,因而水库地震危险性预测主要是依据库区的诱发地震环境条件。在研究长江三峡水库诱发地震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 ,采用地质环境和概率分析两种方法对库首区蓄水后的诱发地震危险性进行了评估 ,认为本区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地点是九湾溪断裂和仙女山断裂北端 ,诱发地震的震级上限为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发地震 地震危险性 三峡工程 震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