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微槽结构的平板热管的传热性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32
1
作者 范春利 曲伟 +2 位作者 孙丰瑞 杨立 马同泽 《电子器件》 CAS 2003年第4期357-360,共4页
对三种微槽平板热管的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充液率、工质的种类、槽道形状对微槽平板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得到了深槽平板热管的最优充液率范围,证明了深槽平板热管具有更加优良的传热性能。
关键词 微型热管 微槽平板热管 电子器件 薄液膜 弯月面
下载PDF
液体薄膜流的流动和传热特性 被引量:29
2
作者 阎维平 叶学民 李洪涛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9-65,共7页
液体薄膜流作为一种高效传热传质方式,具有广泛的工业应用价值,其内在流动过程和传热机理十分复杂。通过全面分析液体薄膜流的表面波特征、流动和传热特性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目前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并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和可供深入研究的... 液体薄膜流作为一种高效传热传质方式,具有广泛的工业应用价值,其内在流动过程和传热机理十分复杂。通过全面分析液体薄膜流的表面波特征、流动和传热特性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目前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并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和可供深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薄膜 表面波 流动 研究成果 方向 存在 工业应用 波特 全面分析 价值
下载PDF
重力对微槽平板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0
3
作者 范春利 曲伟 +1 位作者 孙丰瑞 马同泽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3-37,共5页
系统地研究了重力对微槽平板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 ,分析了工作温度、冷却方式和倾角等影响因素。通过对比实验发现重力对热管的轴向液膜分布影响非常明显 ,在周向只在大充液率时有明显的影响 ,从而使得倾角较大地影响了热管的传热能力。... 系统地研究了重力对微槽平板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 ,分析了工作温度、冷却方式和倾角等影响因素。通过对比实验发现重力对热管的轴向液膜分布影响非常明显 ,在周向只在大充液率时有明显的影响 ,从而使得倾角较大地影响了热管的传热能力。研究表明深槽平板热管具有优良的传热性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热管 电子器件 微槽平板热管 微槽道 薄液膜
下载PDF
电子器件冷却用微型热管的蒸发传热分析 被引量:22
4
作者 范春利 曲伟 +2 位作者 杨立 华顺芳 马同泽 《电子器件》 CAS 2003年第3期260-263,共4页
通过对薄液膜蒸发传热以及热管壁轴向导热的分析,对三角形截面微型热管的蒸发段建立了蒸发传热模型。研究表明:薄液膜对热管蒸发传热的作用远远大于厚液膜;固液接触角在蒸发段沿轴向逐渐变小;对存在加工圆角的热管进行传热计算的时候,... 通过对薄液膜蒸发传热以及热管壁轴向导热的分析,对三角形截面微型热管的蒸发段建立了蒸发传热模型。研究表明:薄液膜对热管蒸发传热的作用远远大于厚液膜;固液接触角在蒸发段沿轴向逐渐变小;对存在加工圆角的热管进行传热计算的时候,最小弯月面半径和加工圆角存在制约关系,不能简单的以加工圆角代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型热管 薄液膜 蒸发传热分析 弯月面 电子器件 冷却
下载PDF
微小型热管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14
5
作者 范春利 曲伟 +2 位作者 孙丰瑞 杨立 马同泽 《电子器件》 CAS 2004年第1期211-216,共6页
通过就微小型热管的研究现状以及最新进展从单根微型热管、微型热管阵列以及微槽平板热管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地回顾。归纳了微小型热管的传热极限;总结了微小型热管研究一致公认的结论以及微小型热管研究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证明了微... 通过就微小型热管的研究现状以及最新进展从单根微型热管、微型热管阵列以及微槽平板热管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地回顾。归纳了微小型热管的传热极限;总结了微小型热管研究一致公认的结论以及微小型热管研究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证明了微小型热管在微电子器件冷却等微小空间散热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热管 微槽平板热管 电子器件 薄液膜
下载PDF
微槽平板热管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范春利 曲伟 +2 位作者 杨立 华顺芳 马同泽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2期1-4,11,共5页
系统地研究小充液率条件下重力对微槽平板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工作温度、冷却方式等影响因素.发现重力对热管径向液膜的分布影响比较小,而对轴向的影响比较明显,从而使得倾角较大地影响了热管的传热能力.进一步证明了深槽平板热... 系统地研究小充液率条件下重力对微槽平板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工作温度、冷却方式等影响因素.发现重力对热管径向液膜的分布影响比较小,而对轴向的影响比较明显,从而使得倾角较大地影响了热管的传热能力.进一步证明了深槽平板热管具有良好的传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槽平板热管 传热性能 微型热管 微槽道 薄液膜
下载PDF
板式蒸发式冷凝器传热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钟振兴 朱冬生 +1 位作者 刘清明 张景卫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8-61,39,共5页
搭建了板式蒸发式冷凝器传热性能试验平台,对影响板式蒸发式冷凝器传热性能的主要因素———喷淋水流量、风速、汽液流向以及工艺流体进出口位置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空气与水并流时传热效果最好、逆流次之、错流最差;板内冷凝压力... 搭建了板式蒸发式冷凝器传热性能试验平台,对影响板式蒸发式冷凝器传热性能的主要因素———喷淋水流量、风速、汽液流向以及工艺流体进出口位置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空气与水并流时传热效果最好、逆流次之、错流最差;板内冷凝压力随冷却循环水喷淋密度、风速的增大而减小;在各自最佳风速,不同汽液流向操作下,蒸汽对角进出时的热流密度均比蒸汽同侧进出时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式蒸发式冷凝器 薄膜 传热 试验研究
下载PDF
液体薄膜流稳定性和破断特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叶学民 阎维平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3-67,共5页
液体薄膜流的流动稳定性和破断特性直接关系到其高传热传质特性在传统工业和高技术领域的应用。从理论建模和实验研究两方面介绍了近年来在等温、蒸发或冷凝状态下的液膜稳定性特征、破断机理和干斑稳定性及不同因素的影响规律方面取得... 液体薄膜流的流动稳定性和破断特性直接关系到其高传热传质特性在传统工业和高技术领域的应用。从理论建模和实验研究两方面介绍了近年来在等温、蒸发或冷凝状态下的液膜稳定性特征、破断机理和干斑稳定性及不同因素的影响规律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从实验所得准则关系式的一致性和相异性,指出了目前研究中的主要方法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可深入研究的方向和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液膜 流动 稳定性 破断
下载PDF
蒸发或冷凝薄液膜的时域稳定性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叶学民 阎维平 王欣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3-48,共6页
基于Prandtl边界层理论和完整的边界条件,采用Collocation方法,推导出沿倾斜壁面下降的在蒸发、等温和冷凝状态下普遍适用的二维降膜表面波扰动时域稳定性方程。通过研究蒸发或冷凝薄液膜流动的稳定性特征曲线,包括中性稳定性曲线和最... 基于Prandtl边界层理论和完整的边界条件,采用Collocation方法,推导出沿倾斜壁面下降的在蒸发、等温和冷凝状态下普遍适用的二维降膜表面波扰动时域稳定性方程。通过研究蒸发或冷凝薄液膜流动的稳定性特征曲线,包括中性稳定性曲线和最快速波的特征曲线,分析了蒸发、等温和冷凝等不同状态下热毛细力、雷诺数、流体物性和壁面倾角对稳定性的影响,并讨论了上述各因素在不同雷诺数下的相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 冷凝 薄液膜 流动稳定性 时域稳定性特征 液体薄膜 物理模型
下载PDF
盐粒沉降对Zn大气腐蚀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凤平 陈华 +1 位作者 李晓刚 李晓刚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45-448,共4页
使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并结合红外透射光谱(IRTS)研究了海洋大气环境和工业大气环境对金属Zn在薄液膜下大气腐蚀的影响.QCM试验表明:研究的几种电解质中,NaCl对Zn的腐蚀最严重,其次是(NH4)2SO4,NaNO3较弱,Na2CO3最轻微.结合红... 使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并结合红外透射光谱(IRTS)研究了海洋大气环境和工业大气环境对金属Zn在薄液膜下大气腐蚀的影响.QCM试验表明:研究的几种电解质中,NaCl对Zn的腐蚀最严重,其次是(NH4)2SO4,NaNO3较弱,Na2CO3最轻微.结合红外光谱对腐蚀产物的分析,阐述了各种不同电解质条件下的腐蚀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粒沉降 ZN 大气腐蚀 电解质 薄液膜 石英晶体微天平 红外透射光谱 腐蚀机理
下载PDF
矩形槽道微小型平板热管传热性能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丽春 马同泽 葛新石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143-146,共4页
本文对矩形槽道微小型平板热管的传热特性建立了分析模型,利用薄液膜理论分析了槽道截面上形成的蒸发液膜的厚度分布,同时考虑了蒸汽运动时对液体界面的摩擦阻力和热管管壁的轴向导热。计算结果与实验符合良好。
关键词 微小型热管 传热性能 薄液膜 界面摩擦力
下载PDF
飞机多金属耦合在溶液状态与大气状态下的腐蚀行为对比及当量折算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黄海亮 陈跃良 +3 位作者 张勇 卞贵学 王晨光 吴省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8-125,共8页
本研究改进了薄液膜测厚装置与电化学测量装置,搭建了溶液电化学测量平台,得到了飞机材料体系中7050铝合金、Aermet100高强钢、1Cr18Ni9Ti不锈钢和QA110-4-4铜合金极化曲线及由它们构成的四电极体系中各电极表面的电偶电流;分别构建基... 本研究改进了薄液膜测厚装置与电化学测量装置,搭建了溶液电化学测量平台,得到了飞机材料体系中7050铝合金、Aermet100高强钢、1Cr18Ni9Ti不锈钢和QA110-4-4铜合金极化曲线及由它们构成的四电极体系中各电极表面的电偶电流;分别构建基于二次电流分布和壳电流分布的Comsol仿真模型,得到了溶液状态下和100μm液膜下四电极体系的电位和电流密度分布;将四种金属放入溶液状态和大气状态下得到的腐蚀形貌与仿真得到的电位分布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四电极体系中各电极表面进行局部电流密度的面积分,计算得到各电极表面的电偶电流,与测试得到的电流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四电极体系中各电极表面电偶电流仿真值与测量值误差在10%以内,液膜状态下多电极表面电位分布区间要远远大于溶液状态下,对比分析腐蚀形貌与仿真电位分布,可以看出仿真得到的表面电位分布高于自腐蚀电位的电极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蚀损伤,而对低于自腐蚀电位的电极表面腐蚀不明显,证明了模型对电位分布预测的准确性;Aermet100钢在溶液和100μm液膜下出现极性反转现象,在液膜状态下Aermet100钢与7050铝合金作为多电极体系阳极,存在一定竞争关系,使得液膜状态下铝合金腐蚀坑数量和表面电偶电流要小于溶液状态下,铜合金和不锈钢在四电极体系中无论液膜状态还是溶液状态均充当阴极,极性不发生改变。根据腐蚀损伤等效原则,分别计算了溶液状态和液膜状态下不同面积比7050铝合金和Aermet100高强钢的折算系数,这对飞机环境适应性考核广泛采用的加速环境谱中折算系数的选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量折算 大气腐蚀 薄液膜 仿真预测 多电极耦合
下载PDF
纯水薄液膜下Q235钢潮湿时间的影响因素和腐蚀速度的磁阻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唐子龙 宋鑫 张义萍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1-166,共6页
以温度、相对湿度和浸润时间为影响因素,研究了纯水薄液膜下Q235钢潮湿时间的影响规律,结合磁阻探头技术和作者提出的积分过滤算法(IFA),分析了腐蚀早期阶段的腐蚀速度变化规律。首先将数据挖掘技术中的标准化处理引入了多变量影响因素... 以温度、相对湿度和浸润时间为影响因素,研究了纯水薄液膜下Q235钢潮湿时间的影响规律,结合磁阻探头技术和作者提出的积分过滤算法(IFA),分析了腐蚀早期阶段的腐蚀速度变化规律。首先将数据挖掘技术中的标准化处理引入了多变量影响因素分析,显著提高了结果的准确性。研究表明,温度和湿度对碳钢潮湿时间的影响远较浸润时间为大,且温度的影响与试样表面有无腐蚀产物相关。随着温度的提高,温度对清洁试样潮湿时间的影响逐渐加大,大致在20℃左右出现明显的转折;湿度对清洁试样潮湿时间的影响则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下降。通过磁阻探头技术计算得到的腐蚀速度的聚类分析,以20℃和相对湿度80%为分界点,大致将腐蚀速度分为两个区,即低和高腐蚀速度区,两区的腐蚀速度相差约4倍左右。在低腐蚀速度区,实验观察到腐蚀初期可标识腐蚀历程转变的磁阻探头寿命单元(PLU)平台,而相应PLU平台在高腐蚀速度区则不明显,对相关的腐蚀机理作了初步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液膜 Q235钢 早期腐蚀 磁阻
下载PDF
毛细微槽结构表面的喷雾冷却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东芳 谢宁宁 +1 位作者 胡学功 唐大伟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548-1550,共3页
本文利用高速摄影仪对具有矩形毛细微槽群结构的加热表面进行喷雾冷却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喷雾冷却与毛细微槽结构相结合可实现高效率的相变换热过程;随着壁面温度的增加,槽表面经历了槽面完全被水浸没区、... 本文利用高速摄影仪对具有矩形毛细微槽群结构的加热表面进行喷雾冷却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喷雾冷却与毛细微槽结构相结合可实现高效率的相变换热过程;随着壁面温度的增加,槽表面经历了槽面完全被水浸没区、薄液膜区、部分干洞区和完全干涸区四个不同阶段;低温区主要是界面蒸发传热方式,高温区主要是沸腾换热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冷却 矩形毛细微槽群 薄液膜 沸腾换热
下载PDF
两个液滴之间的聚并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世平 李佟茗 贾绍义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1期997-1003,共7页
对于系统中不含杂质时两个液滴在不互溶液体中的聚并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得到聚并所需时间与两相物理性质和范德华力的关系.该结果也适用于气泡在液体中的聚并.只要知道系统的物性数据和液滴半径,就可以计算聚并时间.理论预测与实验... 对于系统中不含杂质时两个液滴在不互溶液体中的聚并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得到聚并所需时间与两相物理性质和范德华力的关系.该结果也适用于气泡在液体中的聚并.只要知道系统的物性数据和液滴半径,就可以计算聚并时间.理论预测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 薄液膜 聚并时间
下载PDF
薄液膜二维表面驻波的流动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叶学民 李春曦 阎维平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89-592,共4页
驻波作为薄液膜表面波中的一种波 ,其流动稳定性受界面热不平衡效应的影响。基于边界层理论和界面热不平衡效应 ,推导出沿倾斜璧面下降的在蒸发、等温和冷凝状态下普遍适用的二维表面驻波空间稳定性方程 ,从理论上深入分析了热不平衡效... 驻波作为薄液膜表面波中的一种波 ,其流动稳定性受界面热不平衡效应的影响。基于边界层理论和界面热不平衡效应 ,推导出沿倾斜璧面下降的在蒸发、等温和冷凝状态下普遍适用的二维表面驻波空间稳定性方程 ,从理论上深入分析了热不平衡效应、流体物性、壁面倾角和雷诺数对驻波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 :热不平衡效应对驻波稳定性的影响仅在小雷诺数下较为明显 ,在高雷诺数下 ,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惯性力和粘性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 冷却 热不平衡效应 薄液膜 驻波 稳定l生
下载PDF
薄液膜层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柴立和 彭晓峰 +1 位作者 张志军 王补宣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12-118,共7页
本文通过直接对简化的Navier-Stokes方程进行摄动分析,考虑相变及表面张力梯度,导出了薄液膜层扰动波增长率的表达式,重点分析了表面张力梯度和相变对稳定性的影响。表达式不仅适合双组分也适合单组分,既适合蒸发,也... 本文通过直接对简化的Navier-Stokes方程进行摄动分析,考虑相变及表面张力梯度,导出了薄液膜层扰动波增长率的表达式,重点分析了表面张力梯度和相变对稳定性的影响。表达式不仅适合双组分也适合单组分,既适合蒸发,也适合凝结。表面张力梯度的影响反映在Ma数中,相变反映在ξ中,本文的结果可从理论上对珠状凝结及双组分的拟珠状凝结等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液膜 摄动分析 N-S方程 稳定性 表面张力
下载PDF
模拟海洋大气环境下钛铝连接件的电偶腐蚀研究
18
作者 董凯辉 宋影伟 +1 位作者 蔡勇 韩恩厚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21,I0005,共12页
目的探究海洋大气环境下飞机结构用钛铝连接件的电偶腐蚀行为,分析结构件各位置的电偶腐蚀差异,完善钛、铝金属间的电偶腐蚀机理。方法通过动电位极化曲线、零电阻电流(ZRA)及中性盐雾试验等,比较浸泡和薄液膜2种测试条件对腐蚀过程的... 目的探究海洋大气环境下飞机结构用钛铝连接件的电偶腐蚀行为,分析结构件各位置的电偶腐蚀差异,完善钛、铝金属间的电偶腐蚀机理。方法通过动电位极化曲线、零电阻电流(ZRA)及中性盐雾试验等,比较浸泡和薄液膜2种测试条件对腐蚀过程的影响。利用有限元模拟(FEM)表征电偶作用在钛铝表面的影响范围,并预测各位置的腐蚀程度,最后通过腐蚀形貌和失重试验加以验证。结果在模拟海洋大气环境下钛及铝合金的阴极反应速率相较于浸泡条件下有所提高,耦合后两金属间的电偶电流密度由浸泡时的1.52μA/cm^(2)提升至11.00μA/cm^(2),腐蚀形态由局部点蚀凹坑转变为连续网格状腐蚀条纹。另外,钛与铝金属间的电偶电位(Eg=-700 mV,vs.SCE)与阳极铝合金的自腐蚀电位(Ecorr,Al=-680 mV,vs.SCE)接近,两者间较低的电位差使得电偶作用在铝表面的影响距离只有10~15 mm。结论钛铝连接件的电偶腐蚀主要集中在与钛直接接触的铝合金交界处,但不同边界位置的腐蚀深度也可能相差4倍以上,这主要与电偶作用影响范围内的阴/阳极面积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铝合金 电偶腐蚀 有限元模拟 大气腐蚀 薄液膜
下载PDF
前进接触线薄液膜结构与运移机制
19
作者 刘乔 黄家宸 +1 位作者 王昊 邓亚骏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7-284,共8页
气-液-固三相接触线薄液膜微观结构认识不清使得动态接触角预测问题始终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大规模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液滴动态润湿过程,获得了完全浸润液滴前进接触线区域的前驱液膜结构、部分浸润液滴前进接触线区域的纳米级凸起结构.... 气-液-固三相接触线薄液膜微观结构认识不清使得动态接触角预测问题始终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大规模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液滴动态润湿过程,获得了完全浸润液滴前进接触线区域的前驱液膜结构、部分浸润液滴前进接触线区域的纳米级凸起结构.首次在模拟中获得了微观接触角与宏观接触角随时间的动态演变规律.分子轨迹追踪揭示了接触线薄液膜区域流体在固体表面摩擦作用下,随速度增大从滑动为主向滚动为主的模式转变,进而在底层出现气体裹挟导致滑移、发生溅射的机制.本研究为进一步构建普适的动态接触角预测模型提供了关键物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线 薄液膜 润湿 界面 分子模拟
下载PDF
V形沟槽纳米线团簇表面的毛细抽吸-补液蒸发传热特性研究
20
作者 王禹丹 徐晨 +2 位作者 阮达 春江 马学虎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424-3436,共13页
利用V形沟槽纳米线团簇表面的毛细抽吸和补液特征,结合实验观测和建模分析对表面的薄液膜蒸发进行研究。探究了表面结构参数和沟槽液位对蒸发性能的影响,建立薄液膜蒸发模型求解纳米线团簇和V形沟槽中的液膜轮廓方程并分析传热性能。结... 利用V形沟槽纳米线团簇表面的毛细抽吸和补液特征,结合实验观测和建模分析对表面的薄液膜蒸发进行研究。探究了表面结构参数和沟槽液位对蒸发性能的影响,建立薄液膜蒸发模型求解纳米线团簇和V形沟槽中的液膜轮廓方程并分析传热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纳米线直径减小和高度增大,薄液膜蒸发传热系数增大,最高可达369kW/(m_(2)·K)。团簇内液膜在毛细力驱动下具有极高的爬升速度,使得小持液量下液膜仍位于团簇顶端蒸发。沟槽液膜完全润湿沟槽且与团簇顶端液膜相连通,为团簇蒸发补液,沟槽液位下降不影响团簇顶端蒸发,能够延伸薄液膜长度并减薄沟槽侧壁液膜厚度,进一步强化传热。纳米线团簇中液膜宏观传热系数显著高于沟槽,证明了团簇在整体蒸发中的决定性贡献,阐明了V形沟槽纳米线团簇表面薄液膜蒸发微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线团簇 毛细抽吸 V形沟槽 薄液膜 微尺度 蒸发 传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