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遥感技术研究断层现今活动的探索——以玛尼地震前后断层相互作用为例 被引量:80
1
作者 马瑾 单新建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10-215,共6页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提出了利用遥感技术探测活动断层现今活动的新思路。以1997年玛尼 7.9级地震为例 ,研究了地震前后震中周围地区地温图像的动态演化。研究证实在玛尼地震前 2 0d阿尔金断裂带的东段就开始出现增温现象 ,然后逐渐扩...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提出了利用遥感技术探测活动断层现今活动的新思路。以1997年玛尼 7.9级地震为例 ,研究了地震前后震中周围地区地温图像的动态演化。研究证实在玛尼地震前 2 0d阿尔金断裂带的东段就开始出现增温现象 ,然后逐渐扩展 ,形成了明显的条带。这条带一直持续到 11月 8日玛尼强震的发生。地震后此增温异常条带逐渐消逝。而引发玛尼地震的玛尔盖茶卡断层在震前 2d才开始出现增温异常。图像的变化过程显示 ,玛尼地震与阿尔金断裂带活动的明显增强过程之间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说明两断层间存在相互作用以及变形异常—断层现今活动—地震三者间有密切关系。此外 ,还针对深入研究断层现今活动及断层相互作用的需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技术 地温 热红外异常 地震前兆 断层活动
下载PDF
新青8.1级地震前卫星热红外异常 被引量:64
2
作者 张元生 沈文荣 徐辉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4,T001,T002,共6页
利用兰州卫星热红外接收站的资料 ,取 3 4°~ 3 8°N ,86°~ 94°E为研究区域 ,对2 0 0 1年 1 1月 1 4日新青 8.1级地震前的热红外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与研究 .结果表明 :从 2 0 0 1年 1 0月 1 7日起出现明显的地温... 利用兰州卫星热红外接收站的资料 ,取 3 4°~ 3 8°N ,86°~ 94°E为研究区域 ,对2 0 0 1年 1 1月 1 4日新青 8.1级地震前的热红外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与研究 .结果表明 :从 2 0 0 1年 1 0月 1 7日起出现明显的地温异常条带 ,随着时间的变化 ,异常区域不断扩大并存在迁移现象 ,异常持续时间近一个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震前兆 热红外异常 新青8.1级地震 地温异常
下载PDF
一次卫星热红外地震前兆现象的证伪 被引量:30
3
作者 屈春燕 马瑾 单新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90-495,共6页
卫星热红外异常与地震关系的研究是目前地震领域的前沿课题,而从复杂的热红外信息中提取真正由地震活动引起的红外异常则是这项研究的关键和难点所在.本文以2004年3月24日在内蒙东部发生的5.9级地震为例,对热红外异常与地震的关系及异... 卫星热红外异常与地震关系的研究是目前地震领域的前沿课题,而从复杂的热红外信息中提取真正由地震活动引起的红外异常则是这项研究的关键和难点所在.本文以2004年3月24日在内蒙东部发生的5.9级地震为例,对热红外异常与地震的关系及异常提取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对震前3个月的NOAA16卫星影像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震前三个月研究区出现了明显的热红外增温异常.异常影象特征表现为表面光滑、亮度均匀、边界清晰的高温雾状物;异常出现的空间位置不固定,面积大小不固定,异常无明显移动方向,亮温高出周围区域约3~10K.之后,又对研究区两年的NOAA卫星影象进行了连续分析,结果发现了同样的异常现象.对比分析两年内异常的时空演化过程进一步认识到,此异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冬春季节重复出现.2004年3月24日的5.9级地震刚好发生于异常的多发期末,从震前震后短期内的卫星资料看,易将其判为震兆红外异常.最后结合研究区的地理环境和气象等因素,对异常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它可能是由大气逆温引起的红外现象,并非地震前兆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红外异常 地震 大气逆温
下载PDF
地震活动性热红外异常提取方法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屈春燕 单新建 马瑾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99-705,共7页
热红外遥感以其大视野、高精度和短周期等诸多优势以及对某些强震红外异常的良好反映,成为监测断裂活动性及地震短临前兆的很有前途的观测技术。热红外异常与地震关系的研究也受到国内外地震学者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地表热红外辐射受云... 热红外遥感以其大视野、高精度和短周期等诸多优势以及对某些强震红外异常的良好反映,成为监测断裂活动性及地震短临前兆的很有前途的观测技术。热红外异常与地震关系的研究也受到国内外地震学者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地表热红外辐射受云层、地形地貌、地物类型和气象等诸多非震因素的影响,因此,如何从复杂的红外遥感数据中提取出与地震活动有关的热异常一直是这项研究中的瓶颈问题。在对若干震例和地震活动区的热红外影像进行长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提出了一些实用化的异常识别与提取方法,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地震红外异常是地表亮温的相对变化,判别地震异常时,至少需利用两年以上的卫星资料,从不同的时空尺度上加以综合对比分析,仅靠震前震后一定时段的卫星资料不足以排除所有非震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红外异常 活动断裂 地震 异常提取
下载PDF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7.8级地震热红外异常 被引量:22
5
作者 钟美娇 张元生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7-140,共4页
收集了2005年巴基斯坦7.8级地震区Noaa17/AVHRR的2004-2005年的热红外遥感资料,并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得到了以震中为中心7°×7°范围的地表温度值。经热红外图像解译与构造关系对比分析,表明热红外解译图像与构造分布具有... 收集了2005年巴基斯坦7.8级地震区Noaa17/AVHRR的2004-2005年的热红外遥感资料,并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得到了以震中为中心7°×7°范围的地表温度值。经热红外图像解译与构造关系对比分析,表明热红外解译图像与构造分布具有一致性。震源区地表温度时间序列显示:震前大约3个月内震源区存在明显的热红外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基斯坦7.8级地震 热红外异常 遥感 地表表温度
下载PDF
台湾恒春地震前的卫星热红外异常特征及其机理 被引量:18
6
作者 刘善军 吴立新 +2 位作者 李金平 董彦卿 马保东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7年第6期32-37,共6页
构造地震前卫星热红外异常是国际地震界与遥感界的共同研究热点。分析2006年12月26日台湾恒春7.2级地震前出现的卫星热红外异常现象,其特征表现为:震前6d在菲律宾东部太平洋海域出现片状热异常,并不断向西迁移;震前2d到达菲律宾;之后沿... 构造地震前卫星热红外异常是国际地震界与遥感界的共同研究热点。分析2006年12月26日台湾恒春7.2级地震前出现的卫星热红外异常现象,其特征表现为:震前6d在菲律宾东部太平洋海域出现片状热异常,并不断向西迁移;震前2d到达菲律宾;之后沿马尼拉海沟转为北上,并由远到近、逐渐向震中迁移,同时异常的强度及范围逐渐扩大;临震前1d达到高峰,升温幅度约10℃。结合该震区构造背景,对此次卫星热红外异常与构造活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表明震前红外异常的出现及其时空演化受构造活动控制显著。利用已有遥感-岩石力学基础实验结果,对震前红外异常的产生机制进行了讨论,提出震前构造应力场的迁移与集中活动所激发与加剧的应力热与地热的传递,及其与孕震区温室效应的叠加,是此次地震卫星热红外异常产生的主要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震 热红外异常 机理 遥感-岩石力学 卫星遥感
下载PDF
地震活动热红外异常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屈春燕 单新建 马瑾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3-119,共7页
对地表热红外辐射的基础理论和各类地物的热红外辐射特性进行了简略介绍;对地形地貌、地物类型和气象等非震因素对地表热红外辐射的影响及地表热红外亮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各类非震因素的去除方法进行了探讨。初步认为... 对地表热红外辐射的基础理论和各类地物的热红外辐射特性进行了简略介绍;对地形地貌、地物类型和气象等非震因素对地表热红外辐射的影响及地表热红外亮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各类非震因素的去除方法进行了探讨。初步认为,充分研究活动构造区带在各类非震因素影响下的热红外影像特征,掌握无震条件下的红外亮温时空演化过程,建立红外亮温变化的基准模型及各类非震因素的扣除模型,将有可能较好地排除非震因素的影响,检测出与地震活动有关的热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红外异常 地震 活动断裂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应用卫星热红外异常预测地震的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洪涛 强祖基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5年第6期537-541,共5页
构造型地震是现代断层突发性错动产物。在强震孕育与破裂过程中,不仅释放巨大应变能量,而且在断层活动地段伴随着热效应,并引起岩石和土壤中水产生汽化与低空气体电离作用,从而诱发各种波段的地光现象(包括热红外光谱异常)。在中... 构造型地震是现代断层突发性错动产物。在强震孕育与破裂过程中,不仅释放巨大应变能量,而且在断层活动地段伴随着热效应,并引起岩石和土壤中水产生汽化与低空气体电离作用,从而诱发各种波段的地光现象(包括热红外光谱异常)。在中强地震前,随着断层放气与低空气体电离作用增强,将导致热红外异常更加明显。因此应用卫星热红外异常判别技术,可以在宏观尺度上,快速捕获震前热红外异常信息。作者应用这一新技术,结合断层的活动性,较好地预测了我国一些中强地震,并取得一定经验。它表明该方法是一种预测地震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放气 热红外异常 瞬态构造 地震预测
下载PDF
利用卫星热红外观测地球排气现象的一次尝试 被引量:8
9
作者 屈春燕 马瑾 单新建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39-547,共9页
一些研究者认为地震前卫星热红外增温与地球排气有关。因此 ,能否在卫星影像上观测到排气现象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作者选择了 2个确实发生排气现象的地点 ,一个在发生了高压高浓度井喷的重庆开县事故现场 ,另一个在昆仑山口西 8.1级地... 一些研究者认为地震前卫星热红外增温与地球排气有关。因此 ,能否在卫星影像上观测到排气现象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作者选择了 2个确实发生排气现象的地点 ,一个在发生了高压高浓度井喷的重庆开县事故现场 ,另一个在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后持续排气的震中附近。分析了排气发生前后的卫星热红外影像特征 ,获取了排气过程在热红外影像上的异常反映 ,进而对地球排气现象及其用卫星热红外监测的可行性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井喷事故冒出的气体和气体点燃后产生的大火均在热红外影像上有明显的反映 ,可以用热红外遥感探测得到。而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后沿断裂带的冒气现象在热红外影像上反映不太明显 ,靠目视解译很难发现与冒气有关的影像异常 ,但从亮温值的对比分析看 ,无论是震前的 1 999年还是震后的 2 0 0 3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热红外 地球排气现象 地震 遥感影像
下载PDF
遥感—岩石力学在矿山应用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善军 徐忠印 +2 位作者 吴立新 马保东 刘鑫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1-65,共5页
遥感—岩石力学的试验研究表明,岩石在受力与灾变过程中存在特征性的红外辐射变化,利用红外手段可以监测岩石应力与灾变问题。在过去遥感—岩石力学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矿山与岩石破裂失稳有关的安全隐患问题,利用红外热像仪对河北省... 遥感—岩石力学的试验研究表明,岩石在受力与灾变过程中存在特征性的红外辐射变化,利用红外手段可以监测岩石应力与灾变问题。在过去遥感—岩石力学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矿山与岩石破裂失稳有关的安全隐患问题,利用红外热像仪对河北省峪耳崖金矿和辽宁省齐大山铁矿进行了现场检测,结果表明,利用热像仪可以检测井下高矿压部位、冒落和片帮等危险性的部位、渗水部位以及露天矿中断层和滑坡危险区,这些区域在热像中呈现不同于周围正常岩石的温度色调。如果结合长时间动态观测,可以对这些矿山灾害进行预测预警。研究结果为矿山安全及防灾减灾提供了新的监测预警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岩石力学 矿山灾害 热红外异常 监测预警
下载PDF
华南地区地震热异常变化特征分析
11
作者 郭昱琴 张丽峰 +2 位作者 郑柯献 刘阳 李冬雅 《华南地震》 2024年第2期14-23,共10页
利用数据库2006年以来的卫星热红外亮温资料,统计并研究华南沿海5级及海南邻近区域4级以上地震。研究结果表明:64.7%的地震在震前存在明显的热红外异常异常总体特征为出现—增加—极大值—减弱—消亡的过程,不同地震出现异常的对应周期... 利用数据库2006年以来的卫星热红外亮温资料,统计并研究华南沿海5级及海南邻近区域4级以上地震。研究结果表明:64.7%的地震在震前存在明显的热红外异常异常总体特征为出现—增加—极大值—减弱—消亡的过程,不同地震出现异常的对应周期不同,主要以第一对应周期为主,地震大多发生在异常达到峰值后两个月内。异常的最大幅值与震级没有正相关的关系,可能与震前几年是否出现过高值异常有关,是个相对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沿海 热红外异常 小波分析 异常事件
下载PDF
近年于田2次7.3级地震热红外异常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在华 张元生 张治广 《内陆地震》 2016年第2期110-115,共6页
利用热红外遥感数据地震处理软件,对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C/2E亮温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2008年3月21日和2014年2月14日于田2次7.3级地震的热红外异常特征。结果表明,热红外异常特征周期均为64天,震中发生于热异常区边缘和热异常条带交... 利用热红外遥感数据地震处理软件,对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C/2E亮温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2008年3月21日和2014年2月14日于田2次7.3级地震的热红外异常特征。结果表明,热红外异常特征周期均为64天,震中发生于热异常区边缘和热异常条带交汇部位;2008年地震短临异常显著,2014年地震中短期异常明显;西昆仑和阿尔金断裂带的热异常起伏程度相似,热红外异常可能与断裂活动密切相关。在监测能力弱的地区,开展热红外资料在地震预测应用研究工作,可以弥补地震前兆监测能力弱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7.3级地震 热红外异常 亮温 静止卫星
下载PDF
地震前地温突升现象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辛宝恒 《国际地震动态》 2008年第12期11-18,共8页
地温观测,特别是80cm以下浅层和深井地温观测已基本上摆脱了外界等自然因素的干扰,是获取地热信息的一种比较直观、简便的度量。临震前出现的地温突升现象被认为是探测地震活动的有效手段,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文中对地震前浅... 地温观测,特别是80cm以下浅层和深井地温观测已基本上摆脱了外界等自然因素的干扰,是获取地热信息的一种比较直观、简便的度量。临震前出现的地温突升现象被认为是探测地震活动的有效手段,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文中对地震前浅层地温突升变化特征、浅层地温突升一些观测事实研究、深井地温突升的一些观测事实的研究以及地温突升现象的成因,分别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突升 浅层地温 深井地温 热红外异常
下载PDF
卫星热红外异常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叶民权 吴其勇 《新疆气象》 2000年第3期1-4,共4页
利用NOAA卫星的热红外异常对可分析的新疆和其他地区近些年的地震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热红外异常 地震预报 卫星
下载PDF
基于实验数据的岩石变形过程中温度场演化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旭耀 胡才博 石耀霖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44-651,共8页
根据相关岩石力学实验数据,对岩石变形过程中温度场演化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探讨线弹性变形条件下,均匀岩石模型和含雁列构造岩石模型在加载情况下的弹性热效应.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和经典热力学理论相当吻合,为进一步研究热红外异常与... 根据相关岩石力学实验数据,对岩石变形过程中温度场演化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探讨线弹性变形条件下,均匀岩石模型和含雁列构造岩石模型在加载情况下的弹性热效应.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和经典热力学理论相当吻合,为进一步研究热红外异常与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联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热效应 热红外异常 地震活动性 临震异常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利用均线差值振幅波动水平分析汶川、雅安芦山、九寨沟地震前热红外异常 被引量:3
16
作者 廖洪月 董娜 王刚 《地震科学进展》 2021年第8期352-361,共10页
针对2008年汶川MS8.0地震、2013年雅安芦山MS7.0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前后出现的热红外现象,对MODIS卫星1 km高分辨率亮度温度的原始数据进行均线差值振幅波动水平分析发现:①这3次地震前在震中附近区域均出现显著的差值振幅变... 针对2008年汶川MS8.0地震、2013年雅安芦山MS7.0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前后出现的热红外现象,对MODIS卫星1 km高分辨率亮度温度的原始数据进行均线差值振幅波动水平分析发现:①这3次地震前在震中附近区域均出现显著的差值振幅变化异常,先为低值异常,低至历史平均水平的50%以下,后又演变为高值异常,高值异常峰值均大于历史平均水平3倍以上;②汶川地震、雅安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分别在高值异常峰值的55天、35天、22天后发生;③异常优势分布区域并不在震中区域:汶川地震震前异常区主要位于震中西北区域的柴达木块体,雅安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震前异常区域位于震中西部的巴颜喀拉块体,其中,汶川地震震前异常区域面积远远大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雅安芦山地震 九寨沟地震 热红外异常 差值振幅变化
下载PDF
祁连山地震带中强地震前热红外异常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钟美娇 张元生 张璇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73-1076,共4页
对祁连山地震带1991-2004年间发生的13次中强地震,采用NOAA卫星热红外遥感资料数据库进行地面温度的时空网格化扫描,获得多年连续的热红外时序,研究地震前后的温度演化过程,提取震前地表温度的异常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有38%的地震在震... 对祁连山地震带1991-2004年间发生的13次中强地震,采用NOAA卫星热红外遥感资料数据库进行地面温度的时空网格化扫描,获得多年连续的热红外时序,研究地震前后的温度演化过程,提取震前地表温度的异常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有38%的地震在震前出现了热红外异常现象,有的表现为温度降低,有的则表现为温度升高,体现了地震诱发因素的复杂性;温度异常幅度均为2-3℃,异常出现的时间均在2个月内;震级越大,异常越明显,但并非所有6级以上地震都比5-6级地震的热红外异常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红外异常 祁连山地震带 遥感
下载PDF
利用FY-2C资料研究于田7.4级地震前的红外增温异常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想 张元生 郭晓 《内陆地震》 2009年第3期345-350,共6页
利用兰州卫星热红外接收站的风云二号静止卫星资料,经过去云等数据处理,选取热红外数据最佳的北京时间夜间11时至第2天凌晨4时之间的数据作为数据源,对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4级地震进行了热红外资料的时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震前1... 利用兰州卫星热红外接收站的风云二号静止卫星资料,经过去云等数据处理,选取热红外数据最佳的北京时间夜间11时至第2天凌晨4时之间的数据作为数据源,对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4级地震进行了热红外资料的时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震前1个月内出现明显的亮温异常,最大幅度达18.51°,异常沿断层走向呈带状分布,沿康西瓦断层亮温异常长度可达200多公里,沿阿尔金断层亮温异常可达1 000多公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止卫星 临震前兆 热红外异常 于田7.4级地震 新疆
下载PDF
快速提取震前热红外异常的均线差值振幅增强比方法 被引量:2
19
作者 廖洪月 董娜 王刚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年第S01期172-175,共4页
1研究背景四川省大震多发,如2008年汶川MS 8.0(31°N,103.4°E)地震、2013年雅安芦山MS7.0地震(30.3°N,103°E)和2017年九寨沟MS 7.0地震(33.2°N,103.8°E)均发生在该省,魏乐军等(2008)、马瑾等(2010)、张元... 1研究背景四川省大震多发,如2008年汶川MS 8.0(31°N,103.4°E)地震、2013年雅安芦山MS7.0地震(30.3°N,103°E)和2017年九寨沟MS 7.0地震(33.2°N,103.8°E)均发生在该省,魏乐军等(2008)、马瑾等(2010)、张元生等(2002)、路茜等(2014)相继对地震进行了热红外异常的研究,采用的方法有小波法、距平法、功率谱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线差值振幅增强比法 汶川地震 雅安芦山地震 九寨沟地震 热红外异常 云干扰影响
下载PDF
2020年7月23日西藏尼玛M_(S)6.6地震总结 被引量:2
20
作者 姜祥华 解孟雨 +4 位作者 马未宇 宋治平 屠泓为 刘文邦 高锦瑞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年第2期32-41,共10页
系统总结2020年7月23日西藏尼玛M_(S)6.6地震的构造背景、震源参数、序列特征和震前异常特征。此次M_(S)6.6地震发生在依布茶卡—日干配错断裂分支附近,震源机制解显示为近NS向拉张型破裂,与羌塘块体的主要变形特征一致。根据M—t图、... 系统总结2020年7月23日西藏尼玛M_(S)6.6地震的构造背景、震源参数、序列特征和震前异常特征。此次M_(S)6.6地震发生在依布茶卡—日干配错断裂分支附近,震源机制解显示为近NS向拉张型破裂,与羌塘块体的主要变形特征一致。根据M—t图、频次图、能量释放、最大与次大地震震级差、b值、h值等结果进行分析,可知:①此次尼玛地震序列为一次主震—余震型序列,且余震衰减迅速;②地震发生在西藏西部地区,震中500 km范围内无地球物理观测测项,震前异常以地震活动性参数异常为主,并存在1项热红外异常;③异常均在震前半年内出现,其中热红外异常于震前一周出现。对这些异常进行详细总结,可为西藏西部地区的强震短临预报积累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玛M_(S)6.6地震 地震活动性参数异常 地震序列 热红外异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