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济阳坳陷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历史研究 被引量:70
1
作者 邱楠生 苏向光 +2 位作者 李兆影 柳忠泉 李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27-1135,共9页
沉积盆地的热历史是盆地的构造演化研究和油气资源评价及油气成藏的重要参数.本文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镜质体反射率古温标模拟计算了济阳坳陷70口单井新生代以来的热演化历史,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济阳坳陷内东营、沾化、惠民和车镇4个... 沉积盆地的热历史是盆地的构造演化研究和油气资源评价及油气成藏的重要参数.本文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镜质体反射率古温标模拟计算了济阳坳陷70口单井新生代以来的热演化历史,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济阳坳陷内东营、沾化、惠民和车镇4个凹陷的地温梯度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新生代以来的古地温梯度是逐渐降低的,但在早第三纪时期下降的幅度较大,而在晚第三纪-第四纪则下降的幅度明显较小;济阳坳陷在孔店组沉积时期的地温梯度为54.0-50.0℃/km之间,沙河街沉积时期为50.0-40.0℃/km,东营组沉积时期为40.0—38.5℃/km。晚第三纪时期为38.5—35.5℃/km,第四纪以来基本未变.坳陷内4个凹陷的古地温梯度演化存在差异,特别是在早第三纪末期的东营构造运动以后,各凹陷的地温梯度演化差异更加明显.在晚第三纪时期,济阳坳陷各凹陷的地温梯度变化均较小,地温梯度的高低依次为东营凹陷、沾化凹陷、惠民凹陷和车镇凹陷.车镇凹陷的古地温梯度在整个新生代演化历史中均是济阳坳陷最低的.这种地温演化的差异与各凹陷的构造沉降演化史密切相关,同时地温演化差异也导致了各凹陷的烃源岩在生烃门限深度的差异.济阳坳陷的古地温梯度演化特征反映了济阳坳陷由断陷向坳陷的构造演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构造-热演化 热历史 镜质体反射率 磷灰石裂变径迹
下载PDF
上扬子北缘下组合优质烃源岩分布及生烃潜力评价 被引量:69
2
作者 腾格尔 高长林 +4 位作者 胡凯 方成名 吕俊祥 翟常博 张长江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54-259,共6页
米苍山-大巴山冲断构造带南缘海相下组合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但作为新领域、新地区其勘探程度很低。根据对城口、南江地区可能烃源岩层位的系统观测、采样和有机地球化学综合剖面研究指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中下部、上奥陶统五峰组-... 米苍山-大巴山冲断构造带南缘海相下组合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但作为新领域、新地区其勘探程度很低。根据对城口、南江地区可能烃源岩层位的系统观测、采样和有机地球化学综合剖面研究指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中下部、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底部各发育一套黑色页岩,厚度数十米至百余米,分布稳定,有机质丰度高(TOC普遍大于1%),有机质类型属藻腐泥型,生烃潜力高(其中五峰组-龙马溪组烃源岩S1+S2高达2.86-3.65 mg/g,S2为2.66-3.36 mg/g),均是优质烃源岩;下寒武统烃源岩在本区燕山中晚期褶皱隆升、剥蚀前最大埋藏时达到了过成熟早期生干气阶段,上奥陶统-下志留统烃源岩进入了生凝析油-湿气为主的高成熟阶段,处于生气高峰期,而因埋深增加和持续埋深等原因,处在推覆体之下或毗邻凹陷腹部的现今热演化程度也许会有所升高,成为以生干气为主的气源岩。认为该2套优质海相烃源岩的存在,可为川东地区尤其是南江、镇巴-万源地区下组合的油气生成、成藏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烃源岩 生烃潜力 热演化史 上扬子北缘下组合
下载PDF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油气成藏期次研究 被引量:56
3
作者 侯启军 冯子辉 邹玉良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90-394,共5页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在扶余、高台子、葡萄花、黑帝庙等多套油层获工业油流。应用储层包裹体均一温度以及显微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等分析技术,结合储层的热演化史,探讨了各套油层的油气成藏特征。有机包裹体的类型和特征显示,青一段...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在扶余、高台子、葡萄花、黑帝庙等多套油层获工业油流。应用储层包裹体均一温度以及显微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等分析技术,结合储层的热演化史,探讨了各套油层的油气成藏特征。有机包裹体的类型和特征显示,青一段源岩生成的原油向储层中运移主要有3个期次,不同油层经历的成藏期次各异,储层中原油的性质是油气多期成藏的综合反映。包裹体均一温度指示凹陷内油气3个成藏期分别是嫩江组沉积末期、白垩纪末期和老第三纪末,油气成藏期次与盆地构造发展历程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裹体 傅立叶红外光谱 均一温度 热演化史 松辽盆地
下载PDF
中国北方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的对比 被引量:50
4
作者 任战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3-37,共5页
中国沉积盆地多为叠合型盆地 ,古地温场的改造或改变普遍存在。根据古地温场的改造或改变作用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深埋改造型、热事件改造型和应力改造型。由于区域地质背景与盆地演化历程的不同 ,中国北方各盆地的古地温场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沉积盆地多为叠合型盆地 ,古地温场的改造或改变普遍存在。根据古地温场的改造或改变作用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深埋改造型、热事件改造型和应力改造型。由于区域地质背景与盆地演化历程的不同 ,中国北方各盆地的古地温场存在较大差异。古生代华北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稳定克拉通之上 ,克拉通面积大 ,沉积构造稳定 ,地温梯度低 ;吐哈盆地、准噶尔盆地位于哈萨克斯坦板块之上 ,经历了裂陷作用 ,构造活动性强 ,地温梯度高。中生代晚期阿尔金断裂以东沉积盆地地温梯度普遍高于阿尔金断裂以西沉积盆地 ,构造活动性强 ,强烈的构造运动引发了岩浆活动及地壳深部热活动 ,表明存在一期强烈的具有区域规模的构造热事件 ;阿尔金断裂以西为挤压坳陷型盆地 ,地温梯度普遍较低。新生代以来中国东部处于拉张背景 ,沉积盆地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值高 ;而西部处于地壳挤压增厚构造背景 ,沉积盆地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值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沉积盆地 古地温梯度 热演化史 地热
下载PDF
多旋回与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天然气 被引量:42
5
作者 张福礼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38-142,152,共6页
黄汲清教授和其它诸多地质工作者,运用历史分析法和建造分析法,对中国大地构造进行了长期研究,创立了"多旋回构造运动说",总结了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发展了多旋回理论,丰富了中国大地构造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在指导全国战... 黄汲清教授和其它诸多地质工作者,运用历史分析法和建造分析法,对中国大地构造进行了长期研究,创立了"多旋回构造运动说",总结了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发展了多旋回理论,丰富了中国大地构造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在指导全国战略找油和油气勘查实践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纪念黄汲清教授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作者撰文回顾了鄂尔多斯盆地近50年油气勘查历程中,在多旋回理论指导下,历经艰难取得的丰富油气成果,以及对盆地油气地质条件、油气形成与分布特征、油气勘查思路的深入分析,表达了对老一辈地质学家的尊敬与怀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旋回 沉积建造 热演化 生烃史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方法与叠合盆地热演化史恢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6
作者 任战利 田涛 +5 位作者 李进步 王继平 崔军平 李浩 唐建云 郭科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1-20,共20页
沉积盆地构造热事件的研究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的热点及前缘领域。介绍了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古温标法及地球动力学模型方法研究中的新进展。叠合盆地构造-热演化史恢复是热演化史研究的前缘领域及难点,低温热年代学测年技术已成为叠合盆... 沉积盆地构造热事件的研究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的热点及前缘领域。介绍了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古温标法及地球动力学模型方法研究中的新进展。叠合盆地构造-热演化史恢复是热演化史研究的前缘领域及难点,低温热年代学测年技术已成为叠合盆地构造-热演化史恢复的重要方法。中国普遍发育叠合盆地,叠合盆地古地温场经历的后期叠加改造普遍存在,叠合盆地的后期盆地对前期盆地的古地温场信息有抹去或掩盖作用。从叠合盆地叠加与改造对古地温场产生影响的角度出发,根据叠合盆地不同演化阶段地温场信息记录、保持及后期叠加改造情况的不同,结合多种古地温研究方法,以正确的地质模型及大量的实际地质资料为约束,提出分演化阶段真实恢复叠合盆地热演化史的新思路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热年代学 裂变径迹 镜质体反射率 古地温 构造热事件 热演化史 叠合盆地 沉积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凹陷下古生界烃源岩的再认识 被引量:44
7
作者 赵孟军 王招明 +3 位作者 潘文庆 柳少波 秦胜飞 韩剑发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17-423,共7页
综合考虑下古生界烃源岩的纵向分布特征,认为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凹陷下古生界烃源岩主要发育中、下寒武统,中、下奥陶统和上奥陶统3套烃源岩。中、下奥陶统黑土凹组烃源岩与中、下寒武统烃源岩的沉积相特征和发育特征相似,有机质丰度高、... 综合考虑下古生界烃源岩的纵向分布特征,认为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凹陷下古生界烃源岩主要发育中、下寒武统,中、下奥陶统和上奥陶统3套烃源岩。中、下奥陶统黑土凹组烃源岩与中、下寒武统烃源岩的沉积相特征和发育特征相似,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上奥陶统烃源岩分布局限、类型差。3套烃源岩具有不同的热演化特征,以满加尔凹陷中西部地区为例,中、下寒武统烃源岩在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进入生油高峰阶段,中、下奥陶统烃源岩在海西晚期进入生油高峰阶段,上奥陶统烃源岩则在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进入生油高峰阶段。满加尔凹陷古生界烃源岩的三分法能更准确地反映下古生界烃源岩的实际分布情况,同时构筑了解决油气来源、油气成藏观点冲突的框架,能更准确认识不同地区海相原油的混源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古生界 烃源岩 热演化史 满加尔凹陷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热演化 被引量:40
8
作者 李成 王良书 +1 位作者 郭随平 施小斌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3-17,共5页
选择了塔里木盆地11条地震解释剖面,采用二维模拟方法,结合构造演化特征,恢复了震旦纪以来的地热史和生烃 史。部分井点的结果对比显示,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基本一致。研究表明,震旦纪至现今的热演化可分为四个阶段:即震旦 纪一... 选择了塔里木盆地11条地震解释剖面,采用二维模拟方法,结合构造演化特征,恢复了震旦纪以来的地热史和生烃 史。部分井点的结果对比显示,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基本一致。研究表明,震旦纪至现今的热演化可分为四个阶段:即震旦 纪一奥陶纪高热流(“热盆”)热演化阶段;志留纪至晚古生代热衰减、“热盆”向“冷盆”过渡的热演化阶段;中生代稳定热演 化(低热流“冷盆”)阶段;新生代岩石圈挠曲热演化阶段。模拟了塔里木盆地内三大套生油岩系的生烃史,并结合构造演化 史分析了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和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热演化 古地温 地热演化 油气聚集
下载PDF
伊盟隆起东胜地区热演化史与多种能源矿产的关系 被引量:37
9
作者 任战利 张盛 +2 位作者 高胜利 崔军平 刘新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7-193,共7页
伊盟隆起东胜地区在古生代和中生代早期,地温梯度低,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低,中生代晚期地温梯度增高,地温梯度可达每百米3.3℃。伊盟隆起东胜地区在中生代晚期发生的构造热事件,以及后期的持续抬升是热流体运动活跃时期,并使该区石炭-二叠... 伊盟隆起东胜地区在古生代和中生代早期,地温梯度低,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低,中生代晚期地温梯度增高,地温梯度可达每百米3.3℃。伊盟隆起东胜地区在中生代晚期发生的构造热事件,以及后期的持续抬升是热流体运动活跃时期,并使该区石炭-二叠系、三叠系及侏罗系的煤化作用主要发生在中侏罗—早白垩世,早白垩世是古生代煤系地层的主要生气期,从早白垩世至今为煤成气的主要运移与破坏时期,也是东胜砂岩铀矿主要的成矿时期。通过镜质体反射率、磷灰石裂变径迹等资料对区内构造演化及生烃史的分析,由于伊盟隆起东胜地区石炭-二叠系及侏罗系煤系地层尚处于低成熟或未熟演化阶段,促使铀矿富集的还原剂-油气只能来自伊盟隆起以南成熟度较高地区的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径迹 古地温 热演化史 金属铀矿 成葳期次 伊盟隆起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沉积盆地热历史恢复方法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10
作者 邱楠生 《海相油气地质》 2005年第2期45-51,共7页
沉积盆地热历史的研究在油气勘探和油气成藏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恢复沉积盆地热历史的方法主要有古地温指标法和动力学模拟法两类。古地温指标法中最常用的为有机质成熟度和矿物裂变径迹,动力学模拟法中最常用的是盆地的拉张模型和挤... 沉积盆地热历史的研究在油气勘探和油气成藏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恢复沉积盆地热历史的方法主要有古地温指标法和动力学模拟法两类。古地温指标法中最常用的为有机质成熟度和矿物裂变径迹,动力学模拟法中最常用的是盆地的拉张模型和挤压模型。恢复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区所经受的热历史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需探索新方法。介绍了盆地热历史恢复的思路和技术,并结合中国西部盆地的实例阐述了盆地热历史恢复在盆地动力学、烃源岩成烃演化和油气成藏期次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热历史恢复方法 油气勘探 古地温指标法 动力学模拟法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热演化历史模拟 被引量:36
11
作者 邱楠生 查明 王绪龙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1期38-41,共4页
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镜质体反射率(R。)动力学模型模拟了准噶尔盆地腹部莫索湾、陆南和盆地南缘等地区的地温演化历史。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准噶尔盆地现今的地温较低,但由于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地温演化不同,盆地... 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镜质体反射率(R。)动力学模型模拟了准噶尔盆地腹部莫索湾、陆南和盆地南缘等地区的地温演化历史。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准噶尔盆地现今的地温较低,但由于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地温演化不同,盆地的古地温较现今地温高。特别是在古生代和三叠纪,地温梯度很高。古生代的地温梯度平均大于38℃/km,中生代三叠纪的地温梯度仍很高,为34.6-41℃/km.侏罗纪的地温梯度变化较大,这可能与该时期的构造运动频繁有密切关系。白垩纪以后盆地的地温梯度演化基本不变,与现今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油气勘探 地热演化 历史模拟
下载PDF
Hydrocarbon sources and stages of reservoir formation in Kuqa depression, Tarim Basin 被引量:35
12
作者 LIANG Digang ZHANG Shuichang +1 位作者 ZHAO Mengjun WANG Feiy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2年第S1期62-70,共9页
Kuqa depression bears not only plenty ofnatural gas, but also a large amount of condensate and smallquantity of crude oil. Based on the geochemical correlationbetween the Jurassic and Triassic terrestrial hydrocarbons... Kuqa depression bears not only plenty ofnatural gas, but also a large amount of condensate and smallquantity of crude oil. Based on the geochemical correlationbetween the Jurassic and Triassic terrestrial hydrocarbonsource rock, this paper confirms that the natural gas in Kuqadepression belongs to coal-type gas and the main gas sourcerock is attributed to the middle to lower Jurassic coal seriesformation, while the main oil source rock is the upper Tri-assic lacustrine mudstone. The authors indicated that Kuqadepression was slowly subsided in Mesozoic, but rapidlywent down in Late Tertiary, which made the Jurassic andTriassic source rock suddenly deep-buried and rapidlyevolved to high and over-mature phase since 5 Ma. TheTriassic source rock is postponed to the Early Miocene dur-ing 23-12 Ma when entering the oil-generating peak, whilethe Jurassic is suspended to the latest 5 Ma, especially since2.5 Ma to the dry gas-generating period, which is one of the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rock thermal evolution in Kuqadepression. This paper presents a two-stage trapping andlate gas trapping model in Kuqa depression whose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main oil and gas reservoirs have differentsources. The oil reservoir is formed early while the gas res-ervoir is formed lately. During the early stage, it, mainly asoil, takes long distance lateral migration, while in the laterstage, it, mainly as gas, takes the vertical migration and alsohas lateral migration. The trap formed in different time onthe south and north sides of the depression and evolved intoa distributional pattern with oil in the south part and gas inthe north, also oil on the outer ring and gas on the inner ring.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late trapping of the naturalgas in Kuqa depression is favorable for the preservation oflarge gas fiel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CARBON source coal-type gas buried history thermal evolution TRAPPING stage.
原文传递
深层、超深层温度及热演化历史对油气相态与生烃历史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0
13
作者 任战利 崔军平 +4 位作者 祁凯 杨桂林 陈占军 杨鹏 王琨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30,共9页
我国含油气盆地深层、超深层温度差异大,热演化历史复杂,目前关于温度及热演化历史对深层、超深层油气相态差异性及生烃历史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较少且不系统。为此,在收集大量深层温度、压力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含油气盆地深层热演化历... 我国含油气盆地深层、超深层温度差异大,热演化历史复杂,目前关于温度及热演化历史对深层、超深层油气相态差异性及生烃历史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较少且不系统。为此,在收集大量深层温度、压力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含油气盆地深层热演化历史复杂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温度、加热时间、压力对油气形成温度及相态的影响,划分了温度与压力关系类型;并在对深层、超深层热演化史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热历史类型盆地热演化史对油气生成及油气相态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盆地、不同地区深层油气相态差异大,主要受深层经历的温度、加热时间、加热速率、压力、烃源岩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温度是油气生成及油气相态分布最重要的控制及影响因素;②在快速增温、加热时间较短的情况下,深层、超深层在高温下仍然可能存在油藏及凝析气藏;③超压对生烃及烃类的高温裂解具有抑制作用;④深层温度与地层压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可划分为中低温高压型、高温高压型、中温中低压型3种主要类型;⑤深层、超深层热演化史可划分为后期快速沉降增温低地温梯度型、后期快速沉降增温高地温梯度型、中后期快速增温晚期抬升降温型、前期大幅度沉降快速增温中后期大幅度抬升剥蚀降温型4种类型,不同热演化史类型盆地的深层、超深层油气相态及成藏期早晚与油气前景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 超深层 温度 地温梯度 加热时间 异常压力 热演化史 烃类相态 油气成藏期 叠合盆地
下载PDF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香溪群烃源岩热演化史模拟 被引量:27
14
作者 陈义才 蒋裕强 +1 位作者 郭贵安 杨金利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7-60,183-184,共4页
川中地区在喜马拉雅期的强烈隆升和地层剥蚀作用下,大部分地区缺失了上侏罗统及以上地层。根据八角场和南充等气田典型井的泥岩声波时差分析,地层剥蚀厚度大约2500m。在不同岩性地层压实校正基础上,应用盆地模拟方法对163口井上三叠统... 川中地区在喜马拉雅期的强烈隆升和地层剥蚀作用下,大部分地区缺失了上侏罗统及以上地层。根据八角场和南充等气田典型井的泥岩声波时差分析,地层剥蚀厚度大约2500m。在不同岩性地层压实校正基础上,应用盆地模拟方法对163口井上三叠统香溪群的埋藏史和有机质的热演化史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香溪群烃源岩在中侏罗世末期进入生烃门限,晚侏罗世为低成熟阶段,白垩纪为大量生烃期。到白垩纪末期,除川中北部达到高成熟晚期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处于生烃高峰期。早第三纪以来,地层抬升和剥蚀作用导致地层温度降低,阻碍了烃源岩有机质进一步的生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三叠统 烃源岩 热演化史 埋藏史 生烃史 川中地区
下载PDF
东濮凹陷上古生界热演化史与生烃期关系 被引量:24
15
作者 常俊合 岳玉山 +2 位作者 吕红玉 任战利 邵永轩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2-34,共3页
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EASY %Ro数值模拟等研究结果 ,结合构造演化及埋藏史特征 ,研究东濮凹陷上古生界热演化史与生烃期次。东濮凹陷上古生界经历了 3个埋藏阶段 :印支期地热梯度约为 3 .0℃ / 10 0m ,上古生界埋... 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EASY %Ro数值模拟等研究结果 ,结合构造演化及埋藏史特征 ,研究东濮凹陷上古生界热演化史与生烃期次。东濮凹陷上古生界经历了 3个埋藏阶段 :印支期地热梯度约为 3 .0℃ / 10 0m ,上古生界埋藏受控于三叠系原始沉积差异 ,至印支期末Ro值多超过 0 .60 % ,有机质处于生烃早期 ,此后再次抬升至中生代末期 ;喜马拉雅早期 (古近纪 )发生大规模断陷 ,地热梯度为 3 .1~ 3 .9℃ / 10 0m ,东营组沉积后上古生界多达最大埋深 ,在凹陷北部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 ,南部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 ,发生广泛的二次生烃作用 ;喜马拉雅晚期 (新近纪以来 )地热梯度为 2 .85~ 3 .2 5℃ / 10 0m ,新近系的广泛沉积使上古生界埋深再加大 ,但受热未超过前期。图 3表 3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演化史 古地热梯度 磷灰石裂变径迹 EASY%Ro数值模拟 生烃期 东濮凹陷
下载PDF
川东北元坝地区中生代构造与动态热演化史——磷灰石、锆石(U-Th)/He定年分析 被引量:25
16
作者 王杰 秦建中 +2 位作者 刘文汇 陶成 腾格尔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24,共6页
通过对川东北元坝地区须家河组(T3x)—嘉定组(K1j)钻井岩屑样品镜质体反射率和锆石、磷灰石(U-Th)/He定年分析,建立了该区He年龄—深度/温度动态演化模式,推断出元坝地区磷灰石He封闭温度为95℃左右。元坝地区T3x-K1j中生代地层基本都... 通过对川东北元坝地区须家河组(T3x)—嘉定组(K1j)钻井岩屑样品镜质体反射率和锆石、磷灰石(U-Th)/He定年分析,建立了该区He年龄—深度/温度动态演化模式,推断出元坝地区磷灰石He封闭温度为95℃左右。元坝地区T3x-K1j中生代地层基本都经历了磷灰石He封闭温度(95℃);所有样品未经历锆石He封闭温度,T3x2-J1z地层部分样品可能经历了约170℃的最高古地温。元坝地区中生代地层在古近纪—新近纪(0.2~36.4 Ma)发生重大冷却抬升剥蚀,剥蚀速率约为109.9 m/Ma,K1j及以上地层最大抬升剥蚀厚度约为4 000 m。系统揭示了该区动态热演化历史,中生代地层最高古地温接近于170~190℃,随后地层发生抬升,古地温下降;在36~176 Ma之间时,古地温在95~170℃之间;在0~36 Ma时,现今地温小于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质体反射率 磷灰石和锆石U-Th/He定年 剥蚀厚度 热演化史 元坝地区 川东北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岩石圈厚度演化——来自地热学的证据 被引量:24
17
作者 焦亚先 邱楠生 +3 位作者 李文正 左银辉 阙永泉 刘芳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051-3060,共10页
盆地热历史可以为揭示深部动力学过程提供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信息.本文利用镜质体反射率古温标模拟了鄂尔多斯盆地从东到西7口典型井的热历史,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盆地中生代晚期、古近纪初期以及现今的“热”岩石圈厚度.结果显示,鄂尔... 盆地热历史可以为揭示深部动力学过程提供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信息.本文利用镜质体反射率古温标模拟了鄂尔多斯盆地从东到西7口典型井的热历史,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盆地中生代晚期、古近纪初期以及现今的“热”岩石圈厚度.结果显示,鄂尔多斯盆地在早白垩世末期经历了一次热流高峰,热流值为73~78 mW/m2,此后的热流值一直降低至今,现今的平均值61.8 mW/m2;早白垩世末期盆地“热”岩石圈厚度也经历了一次减薄高峰,平均“热”岩石圈厚度为65 km左右,此后逐渐增厚至现今的125 km左右.鄂尔多斯盆地现今“热”岩石圈厚度中等,早古生代200 km的厚岩石圈已不存在;早白垩世末期是其地质发展历史的一个重大变革期,此时“热”岩石圈厚度发生减薄,深部构造活动强烈导致浅部盆地拾升剥蚀剧烈,周缘岩浆活动强烈,多种能源矿产形成,这与华北克拉通东部构造转折的时间以及华北克拉通破坏的高峰时限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构造-热演化 热历史 "热"岩石圈
下载PDF
彭水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热演化史及生烃史研究——以PY1井为例 被引量:24
18
作者 徐二社 李志明 杨振恒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94-499,共6页
利用盆地模拟软件BasinMod 1-D,选用古地温梯度法,采用镜质体反射率正演法厘定彭水地区各时期构造剥蚀量及古地温梯度。结果表明,该区自晚古生代以来古热流经历了低—高—低的变化过程,其古地温梯度具有相同特征;志留纪—中二叠... 利用盆地模拟软件BasinMod 1-D,选用古地温梯度法,采用镜质体反射率正演法厘定彭水地区各时期构造剥蚀量及古地温梯度。结果表明,该区自晚古生代以来古热流经历了低—高—低的变化过程,其古地温梯度具有相同特征;志留纪—中二叠世古地温梯度平均值约为2.5~3.0℃/hm;晚二叠—早白垩世古地温梯度平均值约为3.0~3.5℃/hm;早白垩世末期以来,古地温梯度平均值介于2.0~2.5℃/hm;加里东期、印支期构造抬升剥蚀量不足500 m,燕山、喜马拉雅运动构造抬升剥蚀量可达4300 m。成烃史研究表明,彭水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早泥盆世进入生油门限,在晚二叠—晚三叠世进入生油高峰,在早侏罗世进入生气期,中侏罗世进入过成熟生干气阶段。后期燕山、喜马拉雅运动,致使地层抬升、剥蚀,研究区页岩气保存条件将成为下一步勘探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演化史 古地温梯度 剥蚀量 生烃史 五峰-龙马溪组 彭水地区 川东南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北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生烃史 被引量:22
19
作者 李军 郭彤楼 +3 位作者 邹华耀 张国常 李平平 张彦振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28,123-124,共4页
为准确认识四川盆地北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过程,基于近年来煤系烃源岩生排烃特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盆地模拟技术,对该区煤系烃源岩埋藏热演化史、生烃史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分别建立了盆地的地质、热力学和生烃动力学模型,其... 为准确认识四川盆地北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过程,基于近年来煤系烃源岩生排烃特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盆地模拟技术,对该区煤系烃源岩埋藏热演化史、生烃史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分别建立了盆地的地质、热力学和生烃动力学模型,其次,选取古水深、沉积水界面温度、古热流值作为模拟参数,对该区17口钻井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①须家河组烃源岩生气时段发生在快速沉降阶段,总体表现为快速生气的特点,元坝地区的生气时间`略早于通南巴地区;②须家河组烃源岩在中侏罗世中期Ro达到0.6%,开始生气,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Ro达到0.7%,开始大量生气,晚侏罗世—早白垩世Ro达到1.0%,进入生气高峰期;③随着埋深进一步增大(在早白垩世末期达到最大埋深),烃源岩进入高—过成熟阶段,至晚白垩世盆地整体大幅度抬升,地温降低,逐渐停止生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北部 晚三叠世 煤系烃源岩 热演化史 生烃史 盆地模拟 成熟度 流体包裹体
下载PDF
东濮凹陷北部地区古近系烃源岩热演化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22
20
作者 刘景东 蒋有录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98-507,共10页
依据可溶有机质、生物标志化合物和镜质体反射率资料,结合EASY%Ro法数值模拟,综合分析了东濮凹陷北部地区不同洼陷古近系烃源岩的热演化特征及其差异性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前梨园洼陷和海通集洼陷进入高、过成熟阶段,濮卫次洼进入成... 依据可溶有机质、生物标志化合物和镜质体反射率资料,结合EASY%Ro法数值模拟,综合分析了东濮凹陷北部地区不同洼陷古近系烃源岩的热演化特征及其差异性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前梨园洼陷和海通集洼陷进入高、过成熟阶段,濮卫次洼进入成熟阶段,前梨园洼陷和濮卫次洼相对海通集洼陷具有较宽的生烃窗范围,对应的生烃门限深度较浅,而高成熟门限深度较深。沙三段为各洼陷主力生烃层系,东营沉积末期为主要生烃期,明化镇期—现今出现二次生烃。烃源岩热演化差异的主控因素为地温,其次为异常高压,有机质类型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热演化 主控因素 古近系 东濮凹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