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系统生物学意义下的中药研发与药性理论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耘 史新元 +2 位作者 张燕玲 刘颖 乔延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6年第1期39-43,23,共6页
基于系统生物学的药物研发过程与中医诊疗过程的一致性,中医药与系统生物学存在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关系。作者利用中医药的思想和系统生物学的技术手段,研究中药药性的系统学意义,建立基于药性的中药药效评价方法,对于中药新药研发和... 基于系统生物学的药物研发过程与中医诊疗过程的一致性,中医药与系统生物学存在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关系。作者利用中医药的思想和系统生物学的技术手段,研究中药药性的系统学意义,建立基于药性的中药药效评价方法,对于中药新药研发和中医药学在医药学转型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中医药发展的战略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生物学 药性理论 新药研发
下载PDF
伞形科中药中部分单体成分的血管活性研究现状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玫琦 李振坤 +2 位作者 杨洪军 陈畅 叶锦霞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74-77,共4页
藁本内酯,欧前胡素,阿魏酸,蛇床子素,丁基苯酞,白花前胡丙素6种单体成分均是伞形科主要辛味中药的活性成分。通过综述,发现6种成分均具有舒张血管的血管活性,推测这些成分与伞形科中药的辛味具有一定关联性。
关键词 伞形科 血管活性 化学成分 药性理论
下载PDF
中药四性研究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被引量:9
3
作者 梁茂新 范颖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65-568,共4页
中药四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揭示其功能和物质属性的现代研究因认识差异较大,研究思路与方法不同,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文章从7个方面阐述了中药四性研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可供选择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 中药 四性 药性理论 思路 方法
下载PDF
黄元御药性理论述要 被引量:9
4
作者 陈润花 张海鹏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4期861-864,共4页
自金元之际,医家开始系统研究并构建药性理论。至黄元御时,药性理论已比较成熟。黄元御在药性理论具体细节的认识上并没有超出前人。与前人不同,黄元御以前人认识为素材,试图构建一个新的药性理论,即以脏腑气机运动为基础的药性理论。... 自金元之际,医家开始系统研究并构建药性理论。至黄元御时,药性理论已比较成熟。黄元御在药性理论具体细节的认识上并没有超出前人。与前人不同,黄元御以前人认识为素材,试图构建一个新的药性理论,即以脏腑气机运动为基础的药性理论。黄元御试图构勒出每味药物在气机运动上与脏腑的相关性。虽然黄元御的尝试远不如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理论成熟,而且有机械之嫌,但其对临床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因而是药性理论发展的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元御 药性理论 长沙药解 玉楸药解
下载PDF
《黄帝内经》四气五味理论探析
5
作者 张钰欣 吴宇峰 翟双庆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39-2742,共4页
《黄帝内经》以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构建出四气五味理论体系。四气理论源于四时温度的差异,其本质是对人体阴阳失衡的调节,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为法则,注重与气候环境相顺应。五味理论源于对药食滋味与作用关系的总结,《黄帝... 《黄帝内经》以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构建出四气五味理论体系。四气理论源于四时温度的差异,其本质是对人体阴阳失衡的调节,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为法则,注重与气候环境相顺应。五味理论源于对药食滋味与作用关系的总结,《黄帝内经》将五味置于五行系统当中,从而阐述五味与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从地而言,五味由天地之气所化,受到地气制约;从人而言,五味与人体的关系以五脏为中心形成了“五味-五脏-五体”的关联网,对人体的作用包括补养与治疗。从天而言,五味可调节自然气化的失和,其本质是调和人体五脏,矫正因自然气化变动而导致的失衡。《黄帝内经》的四气五味理论为药性理论的构建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四气 五味 气味理论 药性理论
原文传递
基于《黄帝内经》药性理论谈芍药甘草汤治疗咳喘病 被引量:3
6
作者 郭静 鞠宝兆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2年第5期40-43,共4页
芍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广泛应用于《伤寒杂病论》,《本草经集注》首次提到芍药的赤白之分。主流本草著作多认为芍药是平或微寒之品,药味记载以酸、苦两味为主。至于经方中应用芍药是赤芍还是白芍,历代医家见解不一。作者基于临床实... 芍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广泛应用于《伤寒杂病论》,《本草经集注》首次提到芍药的赤白之分。主流本草著作多认为芍药是平或微寒之品,药味记载以酸、苦两味为主。至于经方中应用芍药是赤芍还是白芍,历代医家见解不一。作者基于临床实践,发现芍药甘草汤止咳平喘作用明显。文章遂以此为例,从《黄帝内经》药性理论出发,探讨芍药的药味及芍药甘草汤中所用芍药是赤芍还是白芍,并追溯古代文献,结合现代实验研究,分析芍药及芍药甘草汤止咳平喘作用的理论根据。依据《内经》药性理论及文献记载,如果用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选用赤芍或白芍均有一定道理:从五味功效、五行系统归属方面来看,芍药甘草汤中的芍药应为酸味、收敛缓急,选用白芍为宜;从升降浮沉理论分析,芍药甘草汤中的芍药应为苦味、走泄活血,选用赤芍为宜。如果拓展芍药甘草汤应用,用以治疗咳喘、疼痛类疾病,取其止咳、止痛、缓解挛急等作用,则选用白芍配伍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药性理论》 《伤寒杂病论》 经方 芍药甘草汤 芍药
下载PDF
中药制剂分析实验教学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王立岩 唐姗 +2 位作者 祝洪艳 任珅 张连学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013-2015,共3页
为了培养中药学专业学生以后从事中药研发、生产、质检等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作者在总结中药制剂分析实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质量源于设计"的教学理念,并强调了中药药性理论在进行中药制剂分析时的重要性。
关键词 中药制剂分析 质量 药性理论
下载PDF
姜树民教授治疗脾胃病临证用药宜忌解析 被引量:3
8
作者 赫雨薇 姜树民 《四川中医》 2017年第7期24-26,共3页
姜树民教授治疗脾胃病临证运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药物归经等药性理论与七情配伍及君臣佐使用药原则,遣方用药,巧妙结合,组方严密,同时临证用药以三因制宜为治则,讲究治当顺时,无伐天和,又根据脾胃生理病理特点倡导合理饮食,调畅情志... 姜树民教授治疗脾胃病临证运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药物归经等药性理论与七情配伍及君臣佐使用药原则,遣方用药,巧妙结合,组方严密,同时临证用药以三因制宜为治则,讲究治当顺时,无伐天和,又根据脾胃生理病理特点倡导合理饮食,调畅情志,注重防治结合,充分体现治未病及以人为本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病 药性理论 七情配伍 因时制宜 经验总结
下载PDF
《本草纲目》若干药学辩证思想初探
9
作者 张丽娟 《河南中医》 2000年第2期12-13,共2页
《本草纲目》包含着丰富的药学辩证思想,如药性之寒、热,二者既对主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却可相互转化;再如升与降,虽与药物的质地和气味有一定联系,但可以根据需要人为地加以控制和改革,“升降在物亦在人也”;补泻药性虽然相反... 《本草纲目》包含着丰富的药学辩证思想,如药性之寒、热,二者既对主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却可相互转化;再如升与降,虽与药物的质地和气味有一定联系,但可以根据需要人为地加以控制和改革,“升降在物亦在人也”;补泻药性虽然相反,配合得宜,却能协同一致,通补兼长,各主其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草纲目》 药学 辩证思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