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汉单极虫(粘体门,双壳目)的重描述及基于18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竹攸汀 陆宏达 蔡水局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81-686,共6页
通过光镜、扫描电镜和18SrDNA序列对比,对寄生于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体表的粘孢子虫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鉴定其为武汉单极虫Thelohanellus wuhanensis,并发现了形态学新特征:膜状鞘的起始位置不同,且仅包围孢... 通过光镜、扫描电镜和18SrDNA序列对比,对寄生于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体表的粘孢子虫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鉴定其为武汉单极虫Thelohanellus wuhanensis,并发现了形态学新特征:膜状鞘的起始位置不同,且仅包围孢子后部;壳瓣底部内侧具"V"形褶皱;一片壳瓣前端有突起结构;缝脊直,突出明显;测得极丝全长为158.5~179.2(170.7±5.7)μm。经18S rDNA序列对比,与T. wuhanensis[HQ613410]的相似率为99.87%。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单极虫与碘泡虫具有非常近的亲缘关系,将单极虫属与碘泡虫属二者归属于碘泡科的分类方法更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单极虫 光镜 扫描电镜 形态学 18S RDNA
原文传递
武汉单极虫生活史中放射孢子虫的发现及鉴定 被引量:3
2
作者 习丙文 李鹏 +2 位作者 陈凯 章晋勇 谢骏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44-651,共8页
鲫养殖中粘孢子虫病非常严重,为掌握其病原的感染传播途径,实验通过粘孢子虫生活调查研究,在底栖寡毛类苏氏尾鳃蚓体内发现了一种放射孢子虫。该放射孢子虫的孢子无孢柄;孢体顶面观和侧面观都呈近卵圆形,长(19.8±1.3)μm,宽(18.... 鲫养殖中粘孢子虫病非常严重,为掌握其病原的感染传播途径,实验通过粘孢子虫生活调查研究,在底栖寡毛类苏氏尾鳃蚓体内发现了一种放射孢子虫。该放射孢子虫的孢子无孢柄;孢体顶面观和侧面观都呈近卵圆形,长(19.8±1.3)μm,宽(18.2±1.1)μm;3个极囊梨形,呈点状聚集分布在孢体顶端,极囊长(4.53±0.4)μm,宽(3.4±0.4)μm;3个尾柄几乎等长,刺状,从孢体基部向下伸展,尾柄间夹角〉100°,尾柄长(195.0±15.7)μm,宽(11.5±0.8)μm。根据形态特征将其划归为橘瓣放射孢子虫集合类群。18S r DNA序列分析表明该放射孢子虫与鲫体表寄生武汉单极虫为同一物种,序列相似率为99.8%-100%。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发现单极虫类群中多数种类的放射孢子虫阶段主要寄生在苏氏尾鳃蚓体内。本研究首次发现和报道了鲫寄生武汉单极虫生活史中寡毛类宿主及其放射孢子虫的形态特征,为鲫粘孢子虫病生态防控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单极虫 放射孢子虫 生活史 粘孢子虫病
下载PDF
武汉单极虫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柴下 陆宏达 +2 位作者 刘俊杰 岳蒙蒙 卢德刚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56-563,共8页
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建立了一种检测异育银鲫武汉单极虫(Thelohanellus wuhanensis)基因组DNA的方法,提取的DNA作为模板进行两次扩增,第一次扩增用单极虫18S rRNA序列通用引物:5'-CTGCGGACGGCTCAG TAAATCAGT-3'和5... 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建立了一种检测异育银鲫武汉单极虫(Thelohanellus wuhanensis)基因组DNA的方法,提取的DNA作为模板进行两次扩增,第一次扩增用单极虫18S rRNA序列通用引物:5'-CTGCGGACGGCTCAG TAAATCAGT-3'和5'-CCAGGACATCTTAGGGCATCACAGA-3',扩增长度为1 584 bp;第二次依据第一次扩增产物中武汉单极虫特有的高度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5'-ACCCACTTCTGTGGC CTTTC-3'和5'-AATCCGACCTACAACGCTGG-3',扩增长度为853 bp。结果表明,通过PCR反应体系中退火温度、dNTP、Mg2+、延伸时间、扩增循环数和模板浓度的优化,优化后的巢式PCR最低DNA检测量达10 fg,优化后比常规PCR检测的灵敏度高104倍。因此,本文所建立的巢式PCR检测方法适合于水环境或水生动物中武汉单极虫的微量检测,也为异育银鲫武汉单极虫病的诊断和流行病调查提供了一种高灵敏的检测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育银鲫 武汉单极虫 巢式PCR 检测方法
原文传递
固定液保存对粘孢子虫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毛毛 陆宏达 +3 位作者 竹攸汀 卢俊 操艮萍 卢德岗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674-1678,共5页
【目的】探讨固定液对粘孢子虫形态的影响,确定统一的形态学测量条件,提高粘孢子虫分类鉴定的正确性。【方法】比较以0.9%生理盐水、蒸馏水制作水浸片及2.5%戊二醛、10%福尔马林、100%酒精、Bouin氏液、Carnoy氏液、Dafano氏液、Mü... 【目的】探讨固定液对粘孢子虫形态的影响,确定统一的形态学测量条件,提高粘孢子虫分类鉴定的正确性。【方法】比较以0.9%生理盐水、蒸馏水制作水浸片及2.5%戊二醛、10%福尔马林、100%酒精、Bouin氏液、Carnoy氏液、Dafano氏液、Müller氏液、Schaudinn氏液等8种固定液保存24 h和30 d后武汉单极虫(Thelohanellus wuhanensis)与咽碘泡虫(Myxoboluspharynae)的形态变化,测量指标包括孢子长、孢子宽、孢子厚、极囊长和极囊宽。【结果】以0.9%生理盐水制作水浸片对武汉单极虫与咽碘泡虫的孢子长、孢子宽、孢子厚、极囊长和极囊宽稍有变化,但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以蒸馏水制作水浸片,两种成熟孢子的孢子厚、极囊长和极囊宽显著膨胀(P<0.05,下同)。经8种固定液分别保存24h和30d后均会对两种粘孢子虫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最大的是100%酒精,其总变化率高达8.38%和7.94%、9.05%和6.79%;2.5%戊二醛与10%福尔马林对粘孢子虫的收缩作用相对较小,保存24 h和30 d后的总变化率均小于3.00%,但对个别指标也会产生显著的收缩作用。【结论】经固定液保存后的粘孢子虫不适合作为形态学鉴定测量样品,实际生产中可采用新鲜成熟孢子与0.9%生理盐水制作孢子水浸片进行形态观察和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单极虫 咽碘泡虫 固定液 0.9%生理盐水 形态 变化率
下载PDF
不同保存方法对武汉单极虫DNA提取和PCR扩增的影响
5
作者 陆宏达 刘俊杰 +2 位作者 岳蒙蒙 操艮萍 李振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6-251,共6页
为探讨不同保存方法对武汉单极虫Thelohanellus wuhanensis DNA提取和PCR扩增的影响,将从患武汉单极虫病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鱼苗上分离出含有孢子的孢囊,分别置于100%乙醇、70%乙醇、2.5%戊二醛、10%福尔马林、Bouin&#... 为探讨不同保存方法对武汉单极虫Thelohanellus wuhanensis DNA提取和PCR扩增的影响,将从患武汉单极虫病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鱼苗上分离出含有孢子的孢囊,分别置于100%乙醇、70%乙醇、2.5%戊二醛、10%福尔马林、Bouin's液、Carnoy's液和Müller's液中保存50 d,经计数调整孢子等量后分别进行DNA提取、常规PCR和巢式PCR扩增。结果表明:100%乙醇和70%乙醇保存方法对武汉单极虫孢子DNA提取、常规PCR和巢式PCR扩增均无任何影响,等同于新鲜孢子,可作为孢子的保存方法;2.5%戊二醛和Bouin's液保存方法只对孢子DNA提取有影响,但均能在常规PCR和巢式PCR扩增后出现特异电泳条带,可作为用于常规PCR和巢式PCR扩增的孢子保存方法;10%福尔马林和Müller's液保存方法对孢子DNA提取和常规PCR扩增均有影响,但均能在巢式PCR扩增后出现特异电泳条带,故只能作为用于巢式PCR扩增的孢子保存方法;Carnoy's液保存方法无论在孢子DNA提取还是进行常规PCR和巢式PCR扩增均无阳性结果,故不能用作孢子核酸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保存方法。研究表明,除100%乙醇和70%乙醇保存方法外,其他保存方法对孢子DNA提取、常规PCR和巢式PCR扩增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存方法 武汉单极虫 DNA提取 PCR扩增
下载PDF
异育银鲫武汉单极虫病发生、发展、消退和消失的病理变化与PCR分析
6
作者 陆宏达 任芳芳 +2 位作者 贾相相 张小俊 田全全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817-1828,共12页
为探究武汉单极虫病疾病过程和病理变化等特点,根据患病异育银鲫体表孢囊内有无成熟孢子和成熟孢子的崩溶解程度,将该病划分为发生、发展、消退和消失4个疾病时期,并分别进行病理变化观察和巢式PCR分析。结果发现,发生期的病鱼体表刚形... 为探究武汉单极虫病疾病过程和病理变化等特点,根据患病异育银鲫体表孢囊内有无成熟孢子和成熟孢子的崩溶解程度,将该病划分为发生、发展、消退和消失4个疾病时期,并分别进行病理变化观察和巢式PCR分析。结果发现,发生期的病鱼体表刚形成的孢囊使鳞片和皮肤微微隆起,孢囊乳白色,孢囊内分布着正在繁育逐渐增多的营养体,尚未出现成熟孢子;发展期的病鱼孢囊内已出现成熟孢子,孢囊逐渐增多增大,其表面黑色素细胞增加而呈灰黑色,感染强度高的病鱼出现死亡或畸形;消退期的成熟孢子通过破裂孢囊流入水体或不同步地崩溶解而减少直至全部溶解,孢囊随之逐渐缩小,使得黑色素细胞更为密集,此时期病鱼病情减轻不再出现死亡现象;消失期的病鱼孢囊平坦,内已无成熟孢子,只残留逐渐减少的成熟孢子崩溶解物质,黑色素细胞逐渐减少,最后原孢囊部位被结缔组织取代。巢式PCR分析结果表明,巢式第一轮和第二轮PCR在4个疾病时期都分别能扩增出1 584和853 bp的武汉单极虫目的条带,但在消失期的后期只有巢式第二轮PCR扩增出853 bp目的条带,说明残留的核酸物质含量逐渐减少,10月下旬后原孢囊部位巢式PCR扩增已无条带出现。本研究不仅揭示了武汉单极虫寄生部位在4个疾病时期的病理变化特点,而且明确了疾病消退和消失的2种方式,孢囊内成熟孢子通过破裂孢囊进入水体的方式和首次发现的孢囊内成熟孢子通过崩溶解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育银鲫 武汉单极虫 病理变化 组织病理 PCR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