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6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盆地辽东湾地区古近系地震相研究 被引量:57
1
作者 董艳蕾 朱筱敏 +3 位作者 李德江 杨俊生 张玉银 朱世发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54-563,共10页
对辽东湾地区古近系地层进行了研究,选择了可信度较高的地震反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辅助地震反射振幅、连续性等参数,对地震相进行了划分命名。在研究区6个地震层序中共识别出平行—亚平行席状地震相、前积地震相、楔状地震相、充填状... 对辽东湾地区古近系地层进行了研究,选择了可信度较高的地震反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辅助地震反射振幅、连续性等参数,对地震相进行了划分命名。在研究区6个地震层序中共识别出平行—亚平行席状地震相、前积地震相、楔状地震相、充填状地震相、透镜状地震相、丘状地震相及乱岗状地震相等多种类型。这些地震相在平面分布上具有差异性,在垂向演化上具有继承性。将地震相转变为沉积相,划分出了湖泊沉积环境的深湖—半深湖、滨浅湖、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三角洲、浊积扇等沉积相,预测出了有利沉积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序 地震相 辽东湾地区 古近系
下载PDF
三维时频分析方法在地震层序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8
2
作者 吴国忱 康仁华 印兴耀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1期81-84,共4页
在传统时频分析方法的基础上 ,根据小波变换理论提出了利用小波变换对地震剖面进行三维时频分析的方法。首先将二维地震剖面变换成x t f三维数据体 ,根据振动能量在一定时间内沿频率方向作定向变化的特性来确定沉积旋回的类型。利用f t... 在传统时频分析方法的基础上 ,根据小波变换理论提出了利用小波变换对地震剖面进行三维时频分析的方法。首先将二维地震剖面变换成x t f三维数据体 ,根据振动能量在一定时间内沿频率方向作定向变化的特性来确定沉积旋回的类型。利用f t切片划分沉积旋回 ,在一定频率范围内改变滤波档可以得到具有某种稳定性的剖面 ,利用这些剖面可以识别旋回之间的界限。再以此为基础 ,利用x t切片进行层序界面的追踪和构造断层的拾取。利用小波三维时频分析方法划分的沉积旋回和物性变化规律可以进行层序界面追踪 ,并进一步确定储层范围。这种方法为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多维时频分析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变换 时频分析 地震层序 沉积旋回 地震勘探
下载PDF
引潮力与潮汐应力对强震触发的研究 被引量:55
3
作者 张晶 郗钦文 +2 位作者 杨林章 陈荣华 王武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48-454,共7页
本文讨论了在构造应力水平达到岩石破裂临界值时引潮力、潮汐附加应力的动态变化与地震序列之间的关系,选用了中国大陆1970年以来7级以上地震序列资料,分析了引潮力水平分量动态变化与强震发震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一定时空范... 本文讨论了在构造应力水平达到岩石破裂临界值时引潮力、潮汐附加应力的动态变化与地震序列之间的关系,选用了中国大陆1970年以来7级以上地震序列资料,分析了引潮力水平分量动态变化与强震发震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前震、主震及余震序列发震时刻的引潮力存在优势方向,多数地震发震时刻与选取时段引潮力水平分量的方位角相位比平均值仅为35%;对于构造复杂地区,结果显示引潮力水平分量的方位角不仅存在一个优势方向,还明显存在其他优势方向,可能与发震构造有关.根据1966~1976年中国九大地震震源机制解计算潮汐正应力和滑动方向的剪应力及其变化率,结果显示多数地震发震时刻潮汐剪应力接近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潮力 潮汐应力 触发 地震序列
下载PDF
地震时频属性及其在油气地震地质技术中应用的综述 被引量:36
4
作者 刘喜武 宁俊瑞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9年第1期18-22,共5页
基于非平稳信号时频分析方法研究的认识和实践,综述了地震时频分析属性在地层层序分析和地震储层研究中的应用。在对地震属性的一般性和方法阐述的基础上,讨论了利用地震方法研究沉积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技术,指出频谱分解和分频解释是地... 基于非平稳信号时频分析方法研究的认识和实践,综述了地震时频分析属性在地层层序分析和地震储层研究中的应用。在对地震属性的一般性和方法阐述的基础上,讨论了利用地震方法研究沉积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技术,指出频谱分解和分频解释是地震层序分析和储层研究的核心和关键技术。给出了地震层序分析和地震旋回分析的时频分析方法和实例,以及地震储层研究中的频谱分解和分频属性提取的方法和应用效果示例。研究和分析表明:分频解释可以在不同的频带上显示不同级别的地质现象,是地震资料研究沉积环境和储层的有效手段;时频分析是实现地震分频解释的重要手段。提高时频分析方法的精度和分辨率以及在各种实际地质情况下进行实践,将会不断促进方法研究和实际应用效果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序 储层研究 时频分析 分频解释 时频属性
下载PDF
南黄海崂山隆起地层属性及油气地质 被引量:32
5
作者 王丰 李慧君 张银国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5-102,共8页
应用地震地层学研究方法,对近几年重新采集、处理的地震剖面进行综合解释,同时,结合与下扬子地块的区域地质对比,建立崂山隆起地层层序格架,确定其地层地质属性,分析其地层分布规律和油气地质特征。研究认为崂山隆起海相下构造层分布稳... 应用地震地层学研究方法,对近几年重新采集、处理的地震剖面进行综合解释,同时,结合与下扬子地块的区域地质对比,建立崂山隆起地层层序格架,确定其地层地质属性,分析其地层分布规律和油气地质特征。研究认为崂山隆起海相下构造层分布稳定,残留厚度较大,烃源丰富,保存条件较好,具备形成大型油气藏的油气地质条件,是潜在的油气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下构造层 地震层序 地质属性 油气地质特征 崂山隆起 南黄海
下载PDF
南海南部海域南薇西盆地新生代沉积特征 被引量:31
6
作者 徐行 姚永坚 王立非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3年第3期170-175,共6页
南薇西盆地主体奠基在南沙地块上,发育古新世-第四纪地层,最大沉积厚度为11000m.通过分析区域地质背景和盆地沉积演化史,认为南薇西盆地是在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上裂解形成的.成盆初期(初始裂陷期)与华南大陆相连,其沉积特征与南海北... 南薇西盆地主体奠基在南沙地块上,发育古新世-第四纪地层,最大沉积厚度为11000m.通过分析区域地质背景和盆地沉积演化史,认为南薇西盆地是在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上裂解形成的.成盆初期(初始裂陷期)与华南大陆相连,其沉积特征与南海北部新生代盆地类似,为陆相沉积环境.晚始新世以后,随着南海海底扩张,南沙地块裂离华南大陆并向南漂移,发生大规模海侵,盆地进入主裂解扩张期;至早渐新世,盆地渐次由海陆交互相过渡为海相;晚渐新世-中中新世,盆地逐渐由断陷转为断拗,沉积范围不断扩大,整体处于海相沉积环境.晚中新世以后,盆地进入浅海-半深海沉积环境的裂后热沉降期.通过对比解释大量地震资料,在盆地内划分出3个超层序、6个层序,结合地震相的分析,对上新统以下的4个层序进行了沉积相推断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海域 南薇西盆地 新生代 沉积特征 地震层序 地震相 沉积相 沉积特征 油气勘探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27
7
作者 杨长清 董贺平 李刚 《海洋地质前沿》 2014年第7期17-21,33,共6页
南黄海盆地是在前震旦系克拉通基础上发育的中、古生界海相与中、新生界陆相多旋回叠合盆地。通过地震资料解释,结合邻区钻井与区域地质资料,对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中、古生代地层及其形成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沉... 南黄海盆地是在前震旦系克拉通基础上发育的中、古生界海相与中、新生界陆相多旋回叠合盆地。通过地震资料解释,结合邻区钻井与区域地质资料,对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中、古生代地层及其形成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沉积了较全的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发育第四系—新近系、中—下三叠统青龙组、上二叠统、下二叠统—上泥盆统、中—下志留统,奥陶系—震旦系和前震旦系变质岩系等7套地震地质层序;主要经历了前震旦纪基底形成、震旦纪—早古生代克拉通发育、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稳定台地—陆内裂陷、晚三叠世—古近纪形成与抬升剥蚀及新近纪-第四纪坳陷沉降5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多旋回叠合盆地 中、古生代 地震层序 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
下载PDF
我国地震预报研究近十年的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21
8
作者 张国民 李丽 焦明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396-410,共15页
简要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过程,并着重对最近10年(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地震预报研究进展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主要分为:(1)大地震震源区地壳细结构和介质物性的探测研究;(2)地震和前兆数字化观测技术的研制;(3)地震短临... 简要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过程,并着重对最近10年(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地震预报研究进展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主要分为:(1)大地震震源区地壳细结构和介质物性的探测研究;(2)地震和前兆数字化观测技术的研制;(3)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及其判据、指标的研究;(4)地震序列类型和震后趋势早期应用判断方法及其指标的研究;(5)华北北部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前兆综合解释模型与短临预报综合判别系统的研究;(6)地震预报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7)地震中长期预报研究及我国近期(10年左右尺度)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确定;(8)板内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模型及前兆场物理解释的探索研究.最后还对我国地震预报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地震前兆 前兆观测 地震序列 地震孕育 孕震模型
下载PDF
岫岩-海城Ms5.4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20
9
作者 张萍 谷光峪 高艳玲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8-102,共5页
应用 P波初动符号资料 ,求解得到了岫岩 -海城 5.4级地震前、主、余震 2 0个 ML ≥ 4.0的震源机制解。分析表明 ,该地区的主压应力轴 (P)大多为 NEE- SWW向 ,主张应力轴 (T)大多为 NNW- SSE向 ,P、T轴仰角基本上小于 30°,表明力轴... 应用 P波初动符号资料 ,求解得到了岫岩 -海城 5.4级地震前、主、余震 2 0个 ML ≥ 4.0的震源机制解。分析表明 ,该地区的主压应力轴 (P)大多为 NEE- SWW向 ,主张应力轴 (T)大多为 NNW- SSE向 ,P、T轴仰角基本上小于 30°,表明力轴以水平者最多。N轴大多较陡。A、B节面的走向分别为 NWW向和 NNE向。岫岩 -海城地震主要为走滑断层类型。余震震源机制解绝大多数与主震相近 ,结果比较稳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 震源机制 震源应力场 岫岩-海城地震 余震 主震 震前
下载PDF
2014年新疆于田M_S7.3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测定 被引量:20
10
作者 宋秀青 缪发军 +3 位作者 刘双庆 陈向军 王俊 朱元清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8-207,共10页
2014年2月1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发生MS7.3地震,随后又发生了一系列余震。本文采用测定震源深度的确定性方法计算了于田MS7.3地震序列的深度,震相数据来自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编目数据库,并结合使用了新疆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 2014年2月1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发生MS7.3地震,随后又发生了一系列余震。本文采用测定震源深度的确定性方法计算了于田MS7.3地震序列的深度,震相数据来自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编目数据库,并结合使用了新疆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原始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深度 地壳速度模型 地震序列 PTD方法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白垩系地震相 被引量:19
11
作者 陈学海 卢双舫 +4 位作者 薛海涛 李军辉 刘秋宏 胡寿梅 黄文彪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1-327,335,共8页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是大庆油田寻找后备储量的新领域,但由于研究程度较低,至今未取得重大突破。依据地震反射终止关系,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将呼和湖凹陷白垩系划分成8个地震层序,即Sq1—Sq8。利用地震反射内部结构和外部几何形态,结合...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是大庆油田寻找后备储量的新领域,但由于研究程度较低,至今未取得重大突破。依据地震反射终止关系,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将呼和湖凹陷白垩系划分成8个地震层序,即Sq1—Sq8。利用地震反射内部结构和外部几何形态,结合地震反射同相轴的振幅和连续性等参数,在研究区目的层(Sq1—Sq5)内识别出平行席状、亚平行席状、前积、充填、楔状、丘状、杂乱及波状-乱岗状地震相共8种地震相,并对其特征进行了描述。各种地震相平面分布具有差异性、纵向上具有继承性和演化性。经过综合解释,建立地震相与单井沉积相之间的响应关系,把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相。以湖泊沉积理论为指导,建立目的层各层序地震相-沉积相模式,结果表明,目的层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以及湖底扇等沉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序 地震相 沉积相 呼和湖凹陷 海拉尔盆地
下载PDF
时频域高分辨地震层序识别 被引量:16
12
作者 陈学华 贺振华 黄德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2-155,共4页
地震信号频率随着时间的不稳定变化包含了地下反射层序特征的重要信息,时频分析是检测地震信号局部谱特征的重要工具。为适应实际地震信号处理,对S变换改进后得到一种新的广义S变换,用于分析和补偿地震信号的高频成分,得到了精细的地震... 地震信号频率随着时间的不稳定变化包含了地下反射层序特征的重要信息,时频分析是检测地震信号局部谱特征的重要工具。为适应实际地震信号处理,对S变换改进后得到一种新的广义S变换,用于分析和补偿地震信号的高频成分,得到了精细的地震层序识别剖面。实际资料处理表明,它对砂岩油气藏的成层特征的分析具有分辨率高和高信噪比的优点。地震信号的广义S变换时频谱分解可作为地震层序识别和解释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序 时频分析 S变换 广义S变换 谱分解
下载PDF
南黄海中部隆起中-古生界构造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13
作者 赵文芳 杨风丽 庄建建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1年第5期6-13,共8页
位于南黄海盆地中部的南黄海中部隆起,沉积了较厚的海相中-古生界和陆相中-新生界地层,在生成及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构造特征复杂。针对该地区中-古生界地质属性、断裂发育及构造演化认识不清等问题,通过对地震资... 位于南黄海盆地中部的南黄海中部隆起,沉积了较厚的海相中-古生界和陆相中-新生界地层,在生成及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构造特征复杂。针对该地区中-古生界地质属性、断裂发育及构造演化认识不清等问题,通过对地震资料的解释,结合区域钻井等资料,采用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中-古生界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部隆起存在八个地震反射界面和五套地震层序,海相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上、中、下三大构造层,其中上构造层变形复杂,逆冲叠瓦状断裂发育,中、下构造层变形较弱,以宽缓的褶皱构造为主。中部隆起主要发育有逆冲断裂、正断裂和反转断裂,在平面上呈NE,NW和近EW向展布。最后综合中部隆起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研究区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序 断裂特征 构造演化 中部隆起 南黄海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系大型进积型台地—斜坡地震层序、演化与控制因素 被引量:17
14
作者 刘存革 李国蓉 +3 位作者 罗鹏 王明 罗明霞 刘永立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69-687,共19页
以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油田重复采集的高精度三维资料为基础,综合常规的三维资料和钻井资料进行解释,针对寒武系台地-斜坡沉积体系的地震层序、样式、演化与控制因素,讨论台地的起源、不整合面形成环境和海相烃源岩。在塔河油田寒武系地... 以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油田重复采集的高精度三维资料为基础,综合常规的三维资料和钻井资料进行解释,针对寒武系台地-斜坡沉积体系的地震层序、样式、演化与控制因素,讨论台地的起源、不整合面形成环境和海相烃源岩。在塔河油田寒武系地层中识别出16个地震层序。其中,编号为SQ6、SQ7和SQ11的地震层序发育在低位体系域,其他层序由海进和高位体系域组成,具有快速海进、缓慢海退的不对称旋回特征。塔河油田寒武系碳酸盐岩台地总体表现出纵向加积、向东超覆、台地边缘依次向东迁移的大型进积型台地特征,台地边缘向东迁移的距离超过40km。塔河油田寒武系碳酸盐岩台地起源于塔中隆起的北斜坡,经历了缓坡、平顶陆棚、镶边陆棚等台地样式的演化。沉积底形、相对海平面变化、拉张活动、基底沉降和古气候在不同演化阶段起到不同的控制作用,古气候和风向对中—晚寒武世镶边陆棚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顶面和寒武系顶面发育区域不整合面,中寒武统沙依里克组和阿瓦塔格组顶面在陆棚边缘发育不整合面,这些不整合面形成于拉张环境。塔河油田寒武系海相烃源岩发育良好,分布广泛,尤其是玉尔吐斯组全区分布,吾松格尔组、阿瓦塔格组和上寒武统的斜坡-盆地相烃源岩分布在塔河东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河油田 寒武系 进积型台地 地震层序 烃源岩
下载PDF
再谈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被引量:17
15
作者 何鲤 李梅 +2 位作者 熊亮 冉飞 廖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8-33,123,共6页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在与邻区香溪群的对比中,目前流行4种地层划分方案,一直以来,对这几种划分方案都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为此,应用层序地层学观点,利用中石油与中石化两大集团的勘探成果,建立层序地层序列,利用野外露头、古生物、...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在与邻区香溪群的对比中,目前流行4种地层划分方案,一直以来,对这几种划分方案都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为此,应用层序地层学观点,利用中石油与中石化两大集团的勘探成果,建立层序地层序列,利用野外露头、古生物、年代地层等资料,结合钻、测井层序地层分析与井震标定,提出须家河组与香溪群对比的最新方案,即:①川西—川中须五段对比香四、香五、香六段,须四段对比香三段,须三段对比香二段;②须二段、小塘子组与马鞍塘组向东逐层上超至无沉积,在坳陷西坡的北、中段,须六段遭剥蚀,至南段须三段侧变为香二段;③须二段、小塘子组与马鞍塘组侧变为海相香一段。分析认为,底界面T52是解决安县运动界面与层序地层方案分歧的关键。在安县运动底界面T52之上地震波由NE往SW前积,之下由SW往NE前积,坳陷中心在彭州鸭子河一带。由西往东须家河组与香溪群为T4与T6两条地震波组控制的楔形体,其内以转换面T52为界分别发育各向东、西变薄的楔形体。最后,论述了湖盆东进与南迁过程中沉积中心迁移、物源水系变迁,以及相带展布与勘探领域转换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三叠世 层序地层学 地层对比 沉积相带 地震层序 安县运动 楔形体
下载PDF
地震地层及地震相分析在川东南复杂储层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6
作者 韩小俊 施泽进 郑天发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3-197,共5页
地震地层学及地震相分析目前还停留在简单的地震地层划分和以振幅、频率、连续性等地震波形特征划分沉积相方法上。作者以地震层序划分为基础,提出了研究有利储集体的地震相特征新方法,并在平面组合上与沉积相进行对比,可以更为精细地... 地震地层学及地震相分析目前还停留在简单的地震地层划分和以振幅、频率、连续性等地震波形特征划分沉积相方法上。作者以地震层序划分为基础,提出了研究有利储集体的地震相特征新方法,并在平面组合上与沉积相进行对比,可以更为精细地研究沉积相的空间展布规律,同时还可以指导储层预测研究。该方法对于那些勘探程度不高的地区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层 地震相 储层预测 沉积相
下载PDF
九江-瑞昌地震序列的构造背景与发震构造探讨 被引量:16
17
作者 王墩 肖和平 +2 位作者 姚运生 宋琛 李恒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F06期15-20,共6页
通过遥感、余震分布、现场考察等各种手段证实瑞昌北部存在一组至少切穿上地壳的北北西向断裂——武山隐伏断裂,并认为九江-瑞昌地震是北东向瑞昌-武宁断裂与武山隐伏断裂共同作用的结果。更具体地说,主震由瑞昌-武宁断裂控制,余震受武... 通过遥感、余震分布、现场考察等各种手段证实瑞昌北部存在一组至少切穿上地壳的北北西向断裂——武山隐伏断裂,并认为九江-瑞昌地震是北东向瑞昌-武宁断裂与武山隐伏断裂共同作用的结果。更具体地说,主震由瑞昌-武宁断裂控制,余震受武山隐伏断裂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瑞昌地震 武山隐伏断裂 瑞昌-武宁断裂 地震序列 构造背景
下载PDF
琼州海峡地质构造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彭学超 《南海地质研究》 2000年第12期44-57,共14页
利用在琼州海峡所采集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围区地质资料,对该海峡的浅层单道剖面和高分辨率多道地震剖面进行了地震层序划分及地质解释,阐述了主要地震层序与界面的反射特征,以及浅部地层的岩性特征,并对琼州海峡上新世-第四纪的... 利用在琼州海峡所采集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围区地质资料,对该海峡的浅层单道剖面和高分辨率多道地震剖面进行了地震层序划分及地质解释,阐述了主要地震层序与界面的反射特征,以及浅部地层的岩性特征,并对琼州海峡上新世-第四纪的构造发展史及海峡成因作了初步分析,这对琼州海峡的环境保护及研究雷州半岛、海南岛区域地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州海峡 地震层序 构造发展史 海峡成因 潮流 冲刷侵蚀
原文传递
地震层序模型与地震资料高分辨率处理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杜世通 《勘探家(石油与天然气)》 1998年第3期17-23,共7页
根据层序地层学原理,分析了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特点,并据此提出了一个地震层序模型,以代替地震褶积模型,用以评价地震分辨率的可靠性。地震层序模型由两部分组成:即层序体分界面反射和层序体内部旋回性结构的地震响应。层序体内部旋回... 根据层序地层学原理,分析了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特点,并据此提出了一个地震层序模型,以代替地震褶积模型,用以评价地震分辨率的可靠性。地震层序模型由两部分组成:即层序体分界面反射和层序体内部旋回性结构的地震响应。层序体内部旋回性结构的地震响应是带通的,且依层序体的级别不同,分别占有不同的频率位置。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应能描绘低级级别层序体外形,并揭示其内部结构。根据地震层序模型,提出了一个新的改善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处理流程。强调了声波测井资料在补偿低级别层序体内部结构所需的高频频带中的作用。文中列举了地震资料试处理的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地震层序模型和所建议的改善地震资料分辨率的思路是正确的。经在新疆、胜利以及南海等地区应用,实际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序 模型 分辨率 地震勘探 地震数据
下载PDF
四川盆地飞仙关组高能鲕滩储层地震层序识别 被引量:15
20
作者 张延充 彭才 +2 位作者 杨雨 梅燕 王身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11,共4页
四川盆地泛开江—梁平海槽的形成、发展和消亡过程对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的演化和鲕滩储层的分布有着明显地控制作用,也因而决定了鲕滩气藏的分布。鲕滩储层的发育与沉积前的古地貌密切相关,台缘高能鲕粒滩储层是飞仙关组最重要的储... 四川盆地泛开江—梁平海槽的形成、发展和消亡过程对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的演化和鲕滩储层的分布有着明显地控制作用,也因而决定了鲕滩气藏的分布。鲕滩储层的发育与沉积前的古地貌密切相关,台缘高能鲕粒滩储层是飞仙关组最重要的储层,寻找有利的古地貌和高能鲕滩储层的关键是识别出飞仙关组早期高位域与晚期高位域的沉积特征。利用地震层序预测技术,将四川盆地飞仙关组飞一段至飞三段划分成4套四级地震层序,利用地震层序分析方法研究飞四段沉积前各地震层序顶界古地貌格局、高能滩相的发育特征及迁移规律特征。从空间上直观地了解不同时期古地貌的变迁情况,从区域上识别晚期高位域高能滩储层发育的层段及所处古地貌位置。结论认为:飞仙关组早期沉积是早期高位域的欠补偿沉积,而非晚期高位域的快速充填沉积。实钻证实,地震层序预测技术适用于勘探开发程度低的地区,可有效提高鲕滩储层的钻探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早三叠世 储集层 生物礁 鲕状结构 地震相 地震层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