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冯友兰哲学中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功用研究
1
作者 韦性吕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64-67,73,共5页
冯友兰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的,是他的座右铭“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所涵摄的实践理性和生命体验。哲学之目的是为了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提高人类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 冯友兰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的,是他的座右铭“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所涵摄的实践理性和生命体验。哲学之目的是为了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提高人类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以及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身体力行,“以身载道"。在认识上永远摸索着,在实践上永远行动着,使自己能真正生活于自己建构的哲学中,遵守自己的哲学信念而生活,从中体验到超道德的精神境界,找寻到精神安顿之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哲学 道德修养 社会功用
下载PDF
阳明心学的工夫论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梁徐宁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6-30,共5页
学术界对宋明理学的研究一般以本体、境界、工夫为理论重心。在儒学德性修养理论体系之中,本体、境界与工夫之间是一种"互文性"的关系。在阳明心学中存在着两种工夫理论,它们体现着阳明心学德性修养论的基本特点。通过对这两... 学术界对宋明理学的研究一般以本体、境界、工夫为理论重心。在儒学德性修养理论体系之中,本体、境界与工夫之间是一种"互文性"的关系。在阳明心学中存在着两种工夫理论,它们体现着阳明心学德性修养论的基本特点。通过对这两种工夫论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阐解本体、境界、工夫三者之间的深层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心学 本体 境界 工夫 良知 德性修养
下载PDF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研究之十 被引量:38
3
作者 课题组 吴安春 +7 位作者 姜朝晖 金紫薇 王晓燕 李洋 万作芳 王利利 傅海燕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13,共10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立德树人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阐述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重大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其核心要义在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全方位多要素协同育人,为党育人、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立德树人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阐述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重大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其核心要义在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全方位多要素协同育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明显实效,智育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体育工作显著改善,美育工作持续向好,劳动教育短板正在加快补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是对我国优秀教育传统的创造性继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中国式创新性表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行动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 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 人才培养
原文传递
构建基于“知识共同体”的“德育共同体”——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二维耦合 被引量:40
4
作者 任少波 单珏慧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4-50,共7页
"知识共同体"是大学的自然属性,"德育共同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性。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中国高等学校中,要将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置于知识视野下进行审视,从道德与知识的互动关系入手,构建基于"... "知识共同体"是大学的自然属性,"德育共同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性。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中国高等学校中,要将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置于知识视野下进行审视,从道德与知识的互动关系入手,构建基于"知识共同体"的"德育共同体",探索实现立德树人的创新路径。以共同体中多元主体的知识结构为德育起点,在德育过程中优化德育与智育的场域耦合,畅通多元主体之间的能量耦合,构建以"共同善"为内核的系统耦合,以知识的前沿性驱动德育创新,以知识的整合性促进德育协同,以知识的实践性激发德育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学校 立德树人 知识共同体 德育共同体
原文传递
聚焦数学文化 落实立德树人——第五届全国小学数学文化课程教学观摩暨实验研究经验交流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26
5
作者 王小燕 王音 康世刚 《数学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0-102,共3页
第五届全国小学数学文化课程教学观摩暨实验研究经验交流研讨会于2019年12月12—13日在重庆市沙坪坝区育英小学校成功召开。此次会议由专家报告引领、课堂教学研讨、教研论文交流和课题成果汇报4个部分组成。3位专家的报告从立德树人的... 第五届全国小学数学文化课程教学观摩暨实验研究经验交流研讨会于2019年12月12—13日在重庆市沙坪坝区育英小学校成功召开。此次会议由专家报告引领、课堂教学研讨、教研论文交流和课题成果汇报4个部分组成。3位专家的报告从立德树人的背景和内涵及其在数学文化课程中落实的可行性、预期成效、课程资源开发和成果表述等方面予以引领。来自5个省市的小学数学文化优质课及其教学研讨,具体呈现了数学文化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路径。教研论文交流和课题成果汇报分享了小学数学文化课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性思考和初步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文化 立德树人 小学 教学研讨
下载PDF
“双一流”建设高校人才培养的逻辑理路与实践策略 被引量:6
6
作者 叶美兰 武翠红 《现代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4-75,共12页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这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又一战略性教育目标,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这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又一战略性教育目标,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建设教育强国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流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根本职能和逻辑旨归。深入剖析“双一流”建设高校人才培养的逻辑理路,科学构建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策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双一流”所亟须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人才培养的逻辑理路是:历史逻辑——践行好一流人才培养的核心使命;理论逻辑——培养心怀“国之大者”一流人才的应然之意;实践逻辑——扎实走好一流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目前,我国“双一流”建设已从“统筹推进”阶段转向“深入推进”阶段。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探索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需要直面现实挑战:在理论层面,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有待加快;在模式层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难点亟须破解;在保障层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能力仍需继续提高。为此,建议基于“一流多元”双向建构的理念,紧密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维度夯实一流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构建更加多元的一流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供给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 人才培养 逻辑理路 立德树人 “一流多元”理念
下载PDF
从“理性”到“理由”: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规范性审视 被引量:1
7
作者 唐汉卫 黄忠敬 《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7-99,共13页
在真实社会生活中,社会与情感能力不仅是平衡能力,也有道德上的对错之分。从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角度看,规范性维度不可回避。在规范性问题上,不能再用理性至上的等级化眼光看待理性和情感关系。二者平等交融,共同为规范性奠基。社会... 在真实社会生活中,社会与情感能力不仅是平衡能力,也有道德上的对错之分。从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角度看,规范性维度不可回避。在规范性问题上,不能再用理性至上的等级化眼光看待理性和情感关系。二者平等交融,共同为规范性奠基。社会与情感能力中的情感是包含认知因素的“大写的情感”,代表心灵整体的力量,是反思性情感。规范性的确立或者说道德判断形成的过程,就是道德理由的寻获和证成过程。经主体间的情感交流和反思所形成的理由,而不是理性,才是道德判断的根本依据。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应注重以情育德的新路。于学校而言,就是要突出情感参与、情感交流和反思、群体共同的情感关切、情感差异和情感治理等在道德理由形成中的作用。即注重情感表达,彰显学校的情感底色;培养自主反思能力,为道德判断提供矫正器;激发公共情感,为公共道德理由提供黏合剂;正视情感差异,为道德进步创造助推器;改进情感治理,为情感交流提供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社会与情感能力 情感治理 道德理由
原文传递
基础医学教育视野下医学生医德培育的价值、特征及实施措施探讨 被引量:4
8
作者 高岚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5年第6期893-895,共3页
对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医德培养的价值及其五个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具体分析了其实施方法:改变教育思想是先决条件,收集、整理医德教育素材,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学校和医院相互配合,联合开展医德培养活动。
关键词 基础医学 医德培养 医学伦理教育
下载PDF
论加强对理工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被引量:2
9
作者 康琳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第2期61-64,共4页
鉴于理工类学生中存在的忽视人文学科的现象,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应从伦理道德素养、哲学素养、艺术素养及历史素养等几个主要方面加强对理工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以使他们成为具备科学和人文综合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 理工专业 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道德素养 哲学素养 艺术素养 历史素养
下载PDF
课程思政的认知逻辑与行动路向 被引量:3
10
作者 高云萍 陈正权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7-14,共8页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从知识特质的哲学逻辑、扎根中国办大学的现实逻辑、教育话语体系转换的历史逻辑和多维课程观的本体逻辑探寻课程思政理论依据,并构建课程思政立成“人”之...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从知识特质的哲学逻辑、扎根中国办大学的现实逻辑、教育话语体系转换的历史逻辑和多维课程观的本体逻辑探寻课程思政理论依据,并构建课程思政立成“人”之德、立时代之德、立文化之德的内涵体系,提出学校、教师和学生“同心”,思想理念和目标“同向”,专业、课程和课堂“同行”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向,从而有效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推进“三全育人”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价值逻辑 立德树人 实施路径
下载PDF
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文化渊源及时代价值 被引量:3
11
作者 孟姝妤 鲁宽民 《黑河学院学报》 2019年第7期43-45,共3页
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和高校教育工作都需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来进行,立德树人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精髓,同时也为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因此要深入研究、积极探... 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和高校教育工作都需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来进行,立德树人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精髓,同时也为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因此要深入研究、积极探索立德树人的文化渊源、科学内涵、时代价值,这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优秀文化 时代价值
下载PDF
由道德养成规律引发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思考
12
作者 徐晶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49-50,共2页
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引发了多种文化和多种价值观念的相互交融,进而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本文从当前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实践出发,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规律基本问题加以分析,探讨其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 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引发了多种文化和多种价值观念的相互交融,进而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本文从当前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实践出发,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规律基本问题加以分析,探讨其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希望对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养成规律 大学生 道德素质
下载PDF
论胡瑗的改过迁善与他的修身思想
13
作者 张树俊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第3期118-122,共5页
胡瑗十分重视修身的作用。他认为君子之人,只有加强道德修养,才能以仁德正身、正天下,才能处困而不动心。所以君子之人要修洁其身,日新其德。他还指出,防恶改过是迁善的前提与基础,所以修身首先必须防恶改过,绝恶扬善,为此,对于为恶之... 胡瑗十分重视修身的作用。他认为君子之人,只有加强道德修养,才能以仁德正身、正天下,才能处困而不动心。所以君子之人要修洁其身,日新其德。他还指出,防恶改过是迁善的前提与基础,所以修身首先必须防恶改过,绝恶扬善,为此,对于为恶之人要实施"五福"向劝和"六极"威畏。此外,胡瑗认为,小恶不改至大恶,小善不积成大凶,所以改过迁善要从积小善、防小恶开始,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达到"复性明心"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瑗 改过迁善 修身思想
下载PDF
在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中学生持久学习兴趣的培养
14
作者 黄泽梅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68-71,共4页
激发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其科学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培养和形成。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善于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 兴趣 需要 情感
下载PDF
课程思政:从理论基础到制度构建 被引量:326
15
作者 胡洪彬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2019年第1期112-120,共9页
课程思政建设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课程文化发展理论以及有效教学理论3个层面做出科学论证。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意识缺失、能力不足、资源短缺和协同乏力4个层面的问... 课程思政建设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课程文化发展理论以及有效教学理论3个层面做出科学论证。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意识缺失、能力不足、资源短缺和协同乏力4个层面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引下,从推进课程发展科学化的角度出发,着力形成理念引导制度、责任落实制度、协同配合制度、资源整合制度和动态评估制度等五大制度体系,为课程思政的深化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思想政治教育 立德树人 思政课程
下载PDF
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 被引量:107
16
作者 吴慧卓 《大学数学》 2019年第5期40-43,共4页
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以高等数学课为例,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内涵,探索了如何以知识为载体,将传授知识与立德树人相融合的有效方法,以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化,为新时期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课程思政 高等数学 立德树人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难点及实现路径 被引量:96
17
作者 李力 金昕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9-154,共6页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高校立德树人实践,要求高校必须结合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破解推进过程中意识形态工作、主体道德自觉等难点问题,从构建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等路...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高校立德树人实践,要求高校必须结合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破解推进过程中意识形态工作、主体道德自觉等难点问题,从构建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等路径多维并进,优化提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高校 立德树人 协同育人
下载PDF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 被引量:94
18
作者 项波 吴仰祺 杨路萍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2-155,共4页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着力把握好课程思政建设的定位、体系、课程、考评这四个维度,要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实现导向上的同一性;要落实党委主体责任,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协同育人体...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着力把握好课程思政建设的定位、体系、课程、考评这四个维度,要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实现导向上的同一性;要落实党委主体责任,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协同育人体系;要提高教师政治素养,转变教师育人理念,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形成有思政导向的课程;要构建有效的考核评估体系,实现定性考评与定量考核的有机统一,形成真正的大思政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高校教学
下载PDF
立德树人视域下红色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被引量:52
19
作者 钱俊伟 钱永健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9-166,共8页
体验式红色体育课程是体育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理念、路径与基础,是学校体育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辩证分析法、实证推演法等研究方法,对“立德树人”视域下红色体育课程思... 体验式红色体育课程是体育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理念、路径与基础,是学校体育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辩证分析法、实证推演法等研究方法,对“立德树人”视域下红色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设置与实践路径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认为:红色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中要处理好“立德树人”视域下红色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学理和体验式应用学理之间的有机联系,共同促动“立德树人”视域下红色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推动“体思双升”“体德双修”“体智双优”的全面发展联动。建立主题体验、情境体验、冒险体验、团队体验在课程中互动与互补,构建红色体育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模式,构筑红色体育课程思政的项目主题建设,创建红色体育课程思政的复合生态模式。突出红色体育课程思政设计的“爱玩、愿练、会用”评价体系与学校德育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强化红色体育思政课程引领学生身体能力的培育导向和结果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红色体育 体验式 体育课程思政
原文传递
立德树人:师德的养成之道 被引量:45
20
作者 于泽元 王开升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9-159,共11页
师德是我国文化语境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话语,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才能够展开其应有的范畴,构建师德养成之道。在我国传统文化视野中,师德养成的本质是教师的自我立德树人,是一种"为己之学",教师自身的成长是... 师德是我国文化语境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话语,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才能够展开其应有的范畴,构建师德养成之道。在我国传统文化视野中,师德养成的本质是教师的自我立德树人,是一种"为己之学",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最大的师德所在。通过对"德"的文化发掘,可以发现师德之"德"应该由教师的道德转向教师的"德性",师德的养成要高扬本真自我的德性价值,让教师在日常实践和伦常关系中以身体道,通过知行合一、格物致知、自我统整、诗意栖居而涵养自身的知识之道、人生之道和价值之道。指向德性的师德养成之路让教师能够无违本心进入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传统文化 师德 德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