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归及其药对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6
1
作者 董培良 李慧 韩华 《中医药信息》 2019年第2期127-130,共4页
当归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当归的根,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现代医药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当归具有活血、补血、抗氧化、抗炎镇痛及改善血液循环系统等药理作用,其药对也广泛的被研究并运用于临床实践,在临床的内科、妇科、外科等方... 当归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当归的根,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现代医药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当归具有活血、补血、抗氧化、抗炎镇痛及改善血液循环系统等药理作用,其药对也广泛的被研究并运用于临床实践,在临床的内科、妇科、外科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应用。当归-黄芪,当归-川芎,当归-芍药的药理和临床研究已经十分广泛,而当归-苦参等药对的研究虽然理论上配伍合理,但研究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药对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下载PDF
比较评价当归川芎配伍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1
2
作者 李伟霞 唐于平 +3 位作者 郭建明 黄美艳 钱大玮 段金廒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06-811,共6页
目的比较评价当归川芎药对配伍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冰水浴和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共同复制急性血瘀大鼠模型,通过测定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和血压积,观察当归川芎配伍对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比较评价当归川芎药对配伍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冰水浴和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共同复制急性血瘀大鼠模型,通过测定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和血压积,观察当归川芎配伍对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通过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观察当归川芎配伍对血瘀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最后采用权重系数法将所有指标整合为总活血效应值,来评价当归川芎配伍的总活血化瘀效应。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各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升高;PT、APTT时间明显缩短,FIB含量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当归、川芎单味药及当归川芎药对1:1和1.5:1的水提物、醇提物和先水提后醇提物给药均能降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对PT和APTT时间有显著延长作用,对FIB含量有显著降低作用。提取方法相同时,当归川芎药对1:1醇提物给药组的总活血效应为最好,且川芎单味药的总活血效应优于当归。配比相同的情况下,醇提给药组的总活血效应优于水提和先水提后醇提给药组。结论当归川芎配伍能明显改善血瘀大鼠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异常;为揭示当归川芎药对相使配伍的科学内涵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川芎 药对 血瘀 血液流变 凝血功能
下载PDF
中药药对配伍机制的现代研究 被引量:65
3
作者 宋佳 高晓霞 +3 位作者 田俊生 秦雪梅 杜冠华 周玉枝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4367-4374,共8页
药对作为中药配伍的基本形式,是沟通单味药与复方的重要桥梁,研究药对的配伍机制对揭示复方配伍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许多研究者从药对配伍前后的化学成分、药动学及药理作用差异着手对药对配伍机制展开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归... 药对作为中药配伍的基本形式,是沟通单味药与复方的重要桥梁,研究药对的配伍机制对揭示复方配伍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许多研究者从药对配伍前后的化学成分、药动学及药理作用差异着手对药对配伍机制展开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归纳总结药对配伍机制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展望,以期为药对及复方配伍机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及以药对为基础的中药新药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对 配伍机制 物质基础 药动学 中药新药研发
原文传递
柴胡白芍药对对慢性温和不可预知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被引量:46
4
作者 于泽胜 路腾飞 +6 位作者 周好波 姚璐 李沛纯 高树明 李琳 高杉 于春泉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2887-2892,共6页
目的观察慢性温和不可预知性应激(CUMS)抑郁模型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揭示柴胡白芍药对的抗抑郁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UMS制备大鼠抑郁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组(盐酸氟西汀15 mg/kg),柴胡白芍药对低、中、... 目的观察慢性温和不可预知性应激(CUMS)抑郁模型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揭示柴胡白芍药对的抗抑郁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UMS制备大鼠抑郁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组(盐酸氟西汀15 mg/kg),柴胡白芍药对低、中、高剂量(生药8、16、32 g/kg,柴胡白芍配比1∶1)组,柴胡低、中、高剂量(生药8、16、32 g/kg)组,白芍低、中、高剂量(生药8、16、32 g/kg)组,各给药组连续ig给予治疗药物14 d。给药结束后取各组大鼠脑组织,采用HPLC法测定海马组织、皮质组织和下丘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五羟色胺(5-HT)、五羟吲哚乙酸(5-HIAA)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柴胡白芍药对高、中剂量组海马组织、皮质组织、下丘脑组织中NE和5-HT水平明显升高,5-HIAA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0.01);柴胡白芍药对低剂量组、单用柴胡和单用白芍各剂量组可以不同程度地逆转NE和5-HT的减少和降低5-HIAA的水平(P<0.05)。结论柴胡白芍药对和单用柴胡或者单用白芍都可以通过调节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而起到抗抑郁的作用,柴胡白芍药对的抗抑郁作用优于单用柴胡或单用白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 白芍 药对 单胺类神经递质 抑郁症 慢性温和不可预知性应激 去甲肾上腺素 五羟色胺 五羟吲哚乙酸
原文传递
麻黄-桂枝药对抗炎、镇痛作用研究 被引量:46
5
作者 王晓明 许良葵 罗佳波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9-184,共6页
目的观察麻黄-桂枝(Eph-CR)药对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将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阳性药组,Eph-CR高、中、低剂量组(13.5、6.75、3.375 g·kg^-1),每组8只。采用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实验及大鼠棉球肉芽肿实验,分别观察各组... 目的观察麻黄-桂枝(Eph-CR)药对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将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阳性药组,Eph-CR高、中、低剂量组(13.5、6.75、3.375 g·kg^-1),每组8只。采用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实验及大鼠棉球肉芽肿实验,分别观察各组大鼠足肿胀度及肉芽肿质量,并计算抑制率。将KM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阳性药组,Eph-CR高、中、低剂量组(20、10、5 g·kg^-1),每组10只。采用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实验、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醋酸扭体实验、热板法及福尔马林实验,分别观察各组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耳肿胀度、扭体次数、痛阈值及Ⅰ、Ⅱ相阶段的舔足时间,并计算抑制率、痛阈提高百分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ph-CR高(2~5 h)、中(3、4 h)剂量组大鼠的足肿胀度明显降低(P<0.05);Eph-CR高、中、低剂量组的大鼠肉芽肿质量显著降低(P<0.05,P<0.001)。与对照组比较,Eph-CR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显著降低(P<0.05,P<0.01,P<0.001),耳肿胀度显著降低(P<0.01,P<0.001);Eph-CR高、中剂量组小鼠扭体次数显著降低(P<0.05,P<0.01),福尔马林镇痛模型中Ⅱ相阶段小鼠舔足时间明显缩短(P<0.001);Eph-CR高剂量组小鼠热板法实验中60、90、120 min痛阈提高百分率显著增加(P<0.05),福尔马林镇痛模型中Ⅰ相阶段小鼠舔足时间显著减少(P<0.05)。结论 Eph-CR药对对急、慢性炎症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高、中剂量具有镇痛的药理活性,而且高剂量还具有一定的中枢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桂枝 药对 抗炎 镇痛
原文传递
基于系统药理学的白芍-甘草药对作用机制分析 被引量:41
6
作者 李丽婷 邱海燕 +2 位作者 刘迷迷 李庆 蔡永铭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101-2114,共14页
目的基于系统药理学方法,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整合中医药大数据,探讨白芍-甘草药对的功效物质基础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在TCMSP检索"白芍"和"甘草"2味中药获得其化学成分,采用双侧曼-惠特尼U检验... 目的基于系统药理学方法,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整合中医药大数据,探讨白芍-甘草药对的功效物质基础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在TCMSP检索"白芍"和"甘草"2味中药获得其化学成分,采用双侧曼-惠特尼U检验法对所有化学成分的分子描述符进行比较,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和类药性(DL)为指标筛选药对的活性成分、靶点和相关疾病,进而构建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模型和蛋白互作(PPI)网络模型,对靶蛋白进行基因本体(GO)生物过程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探讨药对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结果通过OB、DL参数筛选得到49个药物活性成分、100个作用靶点和230种相关疾病。其中度(degree)值较高的药物活性成分有芒柄花黄素(formononetin)、柚皮素(naringenin)和维斯体素(vestitol);度值较高的靶点有前列腺素g/H合酶2(PTGS2)、雌激素受体(ESR1)和钙调蛋白(CALM);度值较高的相关疾病是非特异性癌症(cancer,unspecific)、炎症(inflammation)、非特异性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disease,unspecific)、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和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主要涉及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及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16类疾病。靶蛋白参与信号传导、药物反应、细胞增殖、RNA聚合酶II启动子调控、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ERK1)和ERK2级联的正调节等生物过程,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5-羟色胺能突触等代谢通路。结论初步探索了白芍-甘草药对的基本药理作用及其机制,为该药对及其中药方剂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药理学 白芍 甘草 药对 作用靶点
原文传递
当归-红花药对活血功效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37
7
作者 金益 濮宗进 +5 位作者 唐于平 尚尔鑫 史旭芹 沈娟 庞汉青 段金廒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087-2092,共6页
目的应用响应曲面分析法阐明当归-红花药对活血效应相互作用的范围、性质与程度。方法采用冰水浴与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复制大鼠急性血瘀模型,给予不同配比(1∶0、4∶1、2∶1、3∶2、1∶1、2∶3、1∶2、1∶4、0∶1)不同剂量当归-红花药对后... 目的应用响应曲面分析法阐明当归-红花药对活血效应相互作用的范围、性质与程度。方法采用冰水浴与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复制大鼠急性血瘀模型,给予不同配比(1∶0、4∶1、2∶1、3∶2、1∶1、2∶3、1∶2、1∶4、0∶1)不同剂量当归-红花药对后,观察其对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影响,采用多指标综合指数法对各指标进行整合,然后运用响应曲面分析法对整合效应结果进行分析,应用非线性回归的方法确定量效曲线的各个参数,建立三维响应曲面模型,应用Matlab软件构建响应曲面的三维图形。结果发现当归-红花药对配比在0.8∶1~1.1∶1以及在当归剂量为0~5 g,红花8~11 g这个区域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相互作用值:-0.2~-0.8);在当归剂量为0~0.2 g,红花为0.2~1 g表现为拮抗作用,但拮抗作用不明显,相互作用值为0.2左右,而其他比例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或拮抗作用。结论采用响应曲面分析法可定量研究中药配伍药物相互作用,为药对相关研究提供了思路与方法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红花 药对 活血 整合效应 响应曲面分析法 血液流变学
原文传递
基于响应曲面分析法对当归-黄芪配伍养血补血功效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35
8
作者 史旭芹 尚尔鑫 +5 位作者 唐于平 朱华旭 郭建明 黄美艳 李伟霞 段金廒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375-1383,共9页
采用响应曲面设计与分析法,定量研究当归黄芪配伍养血补血功效的相互作用。采用乙酰苯肼和环磷酰胺复合法复制小鼠血虚模型,灌胃给予当归黄芪不同配比(0∶1、1∶5、2∶5、2∶3、1∶1、3∶2、5∶2、5∶1、1∶0)的提取物,以外周血常规和... 采用响应曲面设计与分析法,定量研究当归黄芪配伍养血补血功效的相互作用。采用乙酰苯肼和环磷酰胺复合法复制小鼠血虚模型,灌胃给予当归黄芪不同配比(0∶1、1∶5、2∶5、2∶3、1∶1、3∶2、5∶2、5∶1、1∶0)的提取物,以外周血常规和脏器指数为检测指标,通过多指标综合指数法对各指标数值进行整合,应用Matlab软件构建当归黄芪配伍整合效应的三维响应曲面图,并进行相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当归-黄芪配伍接近一半区域呈现出协同效应,在所测试的比例范围(1∶5~5∶1)均有协同效应表现,总体表现为高剂量组的协同作用强于低剂量组,尤其是当归剂量在10~40 g、黄芪剂量在90~180 g区间以及当归剂量在50~100 g、黄芪剂量在20~100 g区间表现出很强的协同效应(相互作用值:1)。在中国药典规定剂量范围(当归:6~12 g,黄芪:9~30 g)也均呈现出一定的协同作用,其中当归补血汤(当归:6 g,黄芪:30 g)亦在此范围内。本实验结果为中医临床合理配伍应用当归与黄芪提供了科学依据;并首次尝试运用响应曲面分析法对中药配伍效应变化进行定量评价,为方药配伍相互作用现代基础研究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黄芪 药对 养血补血 多指标综合指数法 响应曲面分析法 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活血化瘀中药丹参药对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9
作者 王雅莉 胡光 +2 位作者 张倩 陈华 杨丰庆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7-204,共8页
活血化瘀中药药对是以促进血行、通利血脉、消散淤血为主要作用的对子药。丹参药对(通常以丹参为君药)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对之一。针对主要丹参药对包括丹参-红花、丹参-丹皮、丹参-三七、丹参-葛根、丹参-黄芪、丹参-川芎、丹... 活血化瘀中药药对是以促进血行、通利血脉、消散淤血为主要作用的对子药。丹参药对(通常以丹参为君药)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对之一。针对主要丹参药对包括丹参-红花、丹参-丹皮、丹参-三七、丹参-葛根、丹参-黄芪、丹参-川芎、丹参-当归等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该类中药药对的进一步研究及其科学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药对 活血化瘀 药理作用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当归-白芍药对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34
10
作者 朱敏 周阁 +1 位作者 刘顺 袁加才 《中国药师》 CAS 2019年第12期2163-2167,共5页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当归-白芍药对药效成分的分子作用机制,探讨其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机理。方法: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结合已有研究结果及文献报道,筛选出当归、白芍中主要的药效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采用Cyto...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当归-白芍药对药效成分的分子作用机制,探讨其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机理。方法: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结合已有研究结果及文献报道,筛选出当归、白芍中主要的药效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及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采用Clue GO及reactome FI对所预测的核心靶点进行基因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05为筛选条件,结合已有研究结果,选择当归、白芍中共30个化合物为候选成分进行靶点和通路的筛选,共检索出125个作用靶点,其中在String数据库中分值高于0.9的核心靶点有106个,基因功能涉及脂类代谢、血液循环、DNA转录、细胞内信号调节、腺体发育及氨基酸代谢等方面,核心靶点主要通过影响信号转导、免疫系统、代谢过程、基因表达、神经元系统、程序性细胞死亡等多途径发挥药效作用。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了当归-白芍药对的基本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的实验验证奠定了基础,为阐释其配伍机理及作用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当归 白芍 药对 配伍
下载PDF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当归-川芎药对整体功效与化学物质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33
11
作者 李伟霞 唐于平 +4 位作者 尚尔鑫 郭建明 黄美艳 钱大玮 段金廒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2935-2942,共8页
目的:对当归-川芎(简称归芎)药对不同配比组方养血补血、活血化瘀和调经止痛效应进行综合评价,揭示其效应与物质的关联性及其程度。方法:首先将各效应指标进行标化,采用多指标综合指数法进行效应整合,将专家评分法与近10年来相关文献中... 目的:对当归-川芎(简称归芎)药对不同配比组方养血补血、活血化瘀和调经止痛效应进行综合评价,揭示其效应与物质的关联性及其程度。方法:首先将各效应指标进行标化,采用多指标综合指数法进行效应整合,将专家评分法与近10年来相关文献中对各效应指标的检测频次统计相结合,综合给出各指标的权重系数,然后将各指标的标化值乘以权重系数后相加即得总效应值;最后运用人工神经网络将归芎药对中7种主要效应成分和总芳香酸、总苯酞内酯的含量与其总效应分别进行拟合分析。结果:归芎药对1.5∶1水提物的总补血效应最好,1∶1醇提物的总活血化瘀效应最好,1.5∶1醇提物的总调经止痛效应最好;提取方法相同的情况下,当归提取物的总补血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川芎提取物,川芎提取物的总活血化瘀作用和调经止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当归提取物;配比相同的情况下,归芎药对水提物的总补血效应最好,醇提物的总活血化瘀作用和调经止痛效应最好。养血补血的效应物质主要为芳香酸,尤其是绿原酸和咖啡酸;芳香酸和苯酞内酯都是活血效应物质,尤其是绿原酸、洋川芎内酯I和H对活血效应影响较大,调经止痛的效应物质也为芳香酸和苯酞内酯,尤其是藁本内酯、咖啡酸、阿魏酸和洋川芎内酯I对调经止痛效应的影响较大。结论:归芎药对中芳香酸和苯酞内酯都对养血补血、活血化瘀和调经止痛功效具有贡献,芳香酸更偏重于养血活血,苯酞内酯更偏重于调经止痛。该研究通过多指标综合指数法对方药功效各测定指标进行整合,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将方药成分含量与其整合效应分别进行拟合性相关分析,从而阐释方药不同功效的效应物质及其对整体功效的贡献大小,为方药复杂效应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川芎 药对 多指标综合指数法 人工神经网络 整体功效 化学物质 关联性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药对探讨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思考 被引量:31
12
作者 刘萍 王平 +2 位作者 刘松林 陈刚 韩林涛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9期1833-1835,共3页
复方的配伍规律是中药方剂理论的核心问题。近年来,药对配伍研究已成为继拆方试验和正交试验之后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又一重点取向。从复方中特定两味药的配伍形式——药对出发,阐述药对理论的历史渊源、药对的组成方式(包括四气配对、... 复方的配伍规律是中药方剂理论的核心问题。近年来,药对配伍研究已成为继拆方试验和正交试验之后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又一重点取向。从复方中特定两味药的配伍形式——药对出发,阐述药对理论的历史渊源、药对的组成方式(包括四气配对、五味配对、归经配对、引经配对、毒性配对、升降浮沉配对、七情相合配对等),以及药对在复方配伍规律研究中的作用。通过以上研究表明,从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临床配伍应用等方面对药对的配伍展开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不仅对于理解药对配伍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对 复方 配伍规律
下载PDF
基于UPLC-MS技术分析马钱子-甘草药对配伍汤液不同相态中毒效物质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26
13
作者 郭玉岩 马文保 +5 位作者 肖洪彬 闫静 李国玉 孙爽 杨大宇 吕邵娃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4880-4884,共5页
目的以相态角度为出发点,研究马钱子-甘草配伍减毒的作用规律。方法采用自然沉降法、高速离心法及层级透析技术对马钱子单煎液、马钱子-甘草配伍共煎液进行相态拆分研究;建立毒效物质UPLC-MS测定法,对比研究4个不同相态中马钱子碱和士... 目的以相态角度为出发点,研究马钱子-甘草配伍减毒的作用规律。方法采用自然沉降法、高速离心法及层级透析技术对马钱子单煎液、马钱子-甘草配伍共煎液进行相态拆分研究;建立毒效物质UPLC-MS测定法,对比研究4个不同相态中马钱子碱和士的宁量分布的差异,分析毒效物质量的变化规律。结果配伍汤液可拆分为真溶液组、胶体溶液组、混悬液组及沉积物组4个不同相态;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马钱子碱和士的宁均得到良好分离,分别在0.020~2.008、0.022~2.236μg线性关系良好(r均为0.999 8),回收率为96.84%、97.62%,表明方法学良好;测定单煎液不同相态中马钱子碱和士的宁量的分布呈现相同变化规律,即胶体组>溶液组>沉积物组>混悬组,配伍汤液不同相态马钱子碱和士的宁也同样呈现相同的分布规律,即沉积物组>胶体组>混悬组>溶液组。结论马钱子经甘草配伍后其毒效物质的量均有降低,毒性最强的士的宁的量降低尤为明显,且主要集中在沉积物组分;不同相态中毒效物质变化规律的研究表明,配伍甘草后的沉积物组分的缓释作用,是实现减毒增效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LC-MS 马钱子 甘草 药对 配伍 相态 毒效物质 配伍减毒 成分分析 自然沉降 透析 高速离心 真溶液 胶体溶液 混悬液 沉积物 马钱子碱 士的宁 缓释
原文传递
基于PLS-DA和多指标综合指数法研究当归-川芎药对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清中血管活性物质和黏附分子的影响 被引量:26
14
作者 李伟霞 王晓艳 +7 位作者 唐进法 张书琦 王炎 张辉 刘现磊 孟祥乐 李学林 唐于平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909-1917,共9页
比较评价当归-川芎药对不同配比(1︰0、3︰2、1︰1、2︰3、0︰1)和不同制法(水提、醇提和先水提后醇提)样品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清中血管活性物质和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冰水浴和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共同复制急性血瘀大鼠模... 比较评价当归-川芎药对不同配比(1︰0、3︰2、1︰1、2︰3、0︰1)和不同制法(水提、醇提和先水提后醇提)样品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清中血管活性物质和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冰水浴和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共同复制急性血瘀大鼠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大鼠血清中血管活性物质(花生四烯酸代谢物、凝血-纤溶系统指标)和黏附分子等相关指标的表达,采用斯皮尔曼方法对检测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和多指标综合指数法综合评价当归-川芎药对不同配比、不同制法样品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清中血管活性物质和黏附分子的总效应。实验方案经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表明,当归-川芎药对1︰1先水提后醇提组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清中血管活性物质和黏附分子的改善总效应最强(总效应值为6.96);提取方法相同时,当归-川芎药对1︰1的整体作用较好;配比相同时,当归-川芎先水提后醇提给药组和醇提给药组的总效应优于水提给药组。当归-川芎配伍能明显改善血瘀大鼠血清中与血瘀相关的血管活性物质及黏附分子表达,但配比和制法不同,其作用强度亦存在差异,为该药对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也为该药对治疗血瘀相关疾病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川芎 药对 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多指标综合指数法 活血化瘀
原文传递
基于Apriori算法与网络关联的大黄-甘草药对数据挖掘分析 被引量:26
15
作者 曹玉洁 陈艳琰 +6 位作者 唐于平 金益 沈娟 康安 周桂生 尚尔鑫 段金廒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182-187,共6页
目的:研究大黄-甘草药对的中医方剂用量、配比与方剂功效的关系。方法:从中医方剂数据库中检索组成含甘草、大黄的方剂共2361首,利用计算机算法将方剂文本信息整理为表格形式,统计方剂中甘草和大黄的用药量、配伍比例及方剂功效,用Apr... 目的:研究大黄-甘草药对的中医方剂用量、配比与方剂功效的关系。方法:从中医方剂数据库中检索组成含甘草、大黄的方剂共2361首,利用计算机算法将方剂文本信息整理为表格形式,统计方剂中甘草和大黄的用药量、配伍比例及方剂功效,用Apriori算法及网络图对三者间关系进行挖掘分析。结果:大黄常用剂量在25.16~35.16g,甘草常用剂量在0~5.16g,15.16~35.16g;常用配伍比例为1/1,占总数的37.85%;方剂功效以止痛、清热、利水渗湿、消肿散结、解毒为主,且剂量、配比与功效存在相关关系。结论:应用Apriori算法及网络关联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可发现药对组成规律,为方剂配伍应用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为临床组方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甘草 药对 APRIORI算法 网络关联
原文传递
药对配伍效应与功效物质现代研究方法与策略 被引量:26
16
作者 唐于平 尚尔鑫 +5 位作者 陈艳琰 乐世俊 史旭芹 董婷霞 詹华强 段金廒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564-1573,共10页
药对是历代中医药学家在长期遣方用药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简约而精妙的经验总结,其尽管只是两药相合,却搭配巧妙、比例得当,能很好地诠释中药'合群妙用'的特点;药对是单味中药与若干方剂之间的桥梁,是许多方剂隐含的规律性特征与... 药对是历代中医药学家在长期遣方用药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简约而精妙的经验总结,其尽管只是两药相合,却搭配巧妙、比例得当,能很好地诠释中药'合群妙用'的特点;药对是单味中药与若干方剂之间的桥梁,是许多方剂隐含的规律性特征与辨证施治内涵体现。本研究团队长期以来围绕药物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与中药组成成分的多样性,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与方法开展了药对的系统研究,形成了药对配伍效应与功效物质现代研究的一系列方法与策略,本文通过重点阐述这些方法的原理与应用特点,为阐明药对配伍规律的科学内涵及优化组方的应用提供重要支撑,也为其他药对的现代研究提供探索性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对 配伍效应 功效物质 药物相互作用 现代研究
原文传递
升降浮沉药性理论溯源及升降浮沉药对配伍研究 被引量:23
17
作者 郭兆娟 袁一平 +4 位作者 孔李婷 贾晓玉 王宁宁 戴莹 翟华强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3225-3228,共4页
升降浮沉药性理论是指导临床组方遣药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古籍及文献研究得知,升降浮沉理论萌芽于《黄帝内经》,实践于《伤寒杂病论》,成立于《医学启源》,发展于《本草纲目》及现代。升降浮沉理论目前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实验研... 升降浮沉药性理论是指导临床组方遣药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古籍及文献研究得知,升降浮沉理论萌芽于《黄帝内经》,实践于《伤寒杂病论》,成立于《医学启源》,发展于《本草纲目》及现代。升降浮沉理论目前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实验研究少有,临床研究中其对组方的指导主要包括升降相反、升降相生、以升为主和以降为主4种形式。运用升降浮沉药性配伍的药对主要有升药配对、升降配对和降药配对3种。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开展升降浮沉药性实验研究,揭示升降浮沉的科学内涵,将有助于其更科学的指导临床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降浮沉 中药药性 历史源流 药对配伍
原文传递
UPLC-LTQ-Orbitrap XL分析知母-黄柏药对化学成分 被引量:23
18
作者 孙振刚 邱昆成 +3 位作者 李丹 邱全玉 刘奕明 林爱华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106,共6页
目的:分析知母-黄柏药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线性离子阱-轨道阱质谱联用仪(UPLCLTQ-Orbitrap XL),在正、负两种离子模式下,利用质谱的高分辨率以及成分的二级碎片信息,鉴别药对中的成分。结果:共鉴别了55个化学成分,其中... 目的:分析知母-黄柏药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线性离子阱-轨道阱质谱联用仪(UPLCLTQ-Orbitrap XL),在正、负两种离子模式下,利用质谱的高分辨率以及成分的二级碎片信息,鉴别药对中的成分。结果:共鉴别了55个化学成分,其中从知母中鉴别了18个化学成分,黄柏中鉴别了37个化学成分,3个化学成分为首次在该药对中报道。结论:UPLC-LTQ-Orbitrap XL能快速、精确的对知母-黄柏药对的化学成分定性分析,为知母-黄柏药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母 黄柏 药对 UPLC-LTQ-Orbitrap XL 化学成分
下载PDF
荆芥-防风药对治疗荨麻疹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被引量:23
19
作者 马天翔 顾志荣 +4 位作者 孙岚萍 马转霞 吕鑫 许爱霞 葛斌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35-440,共6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荆芥-防风药对治疗荨麻疹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检索荆芥、防风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运用UniProt数据库查询靶点对应的基因,以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化合物-靶点(基因)网络...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荆芥-防风药对治疗荨麻疹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检索荆芥、防风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运用UniProt数据库查询靶点对应的基因,以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化合物-靶点(基因)网络。借助OMIM、Digsee、TTD等数据库查询荨麻疹相关的基因,运用Venny 2.1.0筛选出荆芥-防风与荨麻疹的交集基因,并将筛选出的核心靶标蛋白导入STRING在线网站数据库,获取蛋白相互作用关系。运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化合物-靶点网络包含26个化合物和208个相应靶点,关键靶点涉及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二肽激肽酶4(DPP4)、凝血因子Ⅱ(F2)、热休克蛋白HSP90α(HSP90AA1)、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1(PTGS1)等。荆芥-防风与荨麻疹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包含18个蛋白,关键蛋白涉及白介素2(IL2)、干扰素γ(IFNG)、白介素4(IL4)等。GO分析得到GO条目16个(靶点基因富集度>55%),其中生物过程(BP)条目13个,细胞组分(CC)条目3个;KEGG分析得到17条信号通路(P<0.05)。结论荆芥-防风药对可能通过RAC-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IL4、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等靶点调节炎症细胞因子,并调控FCεRI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等发挥治疗荨麻疹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 防风 药对 荨麻疹 网络药理学 靶点 通路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以黄芪-山茱萸治疗糖尿病肾病为例探究药对研究的新策略 被引量:20
20
作者 段煜 裴科 +3 位作者 蔡皓 范恺磊 刘晓 蔡宝昌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3919-3926,共8页
药对具有复方配伍的最基本特点,是复方配伍中的最小单元。近年来,药对研究一直备受广泛关注,它是中医药现代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新药创制效率的降低,如何从传统的中药药对中挖掘新药也一直是药物研发的难点之一。该文综述了... 药对具有复方配伍的最基本特点,是复方配伍中的最小单元。近年来,药对研究一直备受广泛关注,它是中医药现代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新药创制效率的降低,如何从传统的中药药对中挖掘新药也一直是药物研发的难点之一。该文综述了近年的国内外文献,总结并归纳了药对研究的现状及问题。以此为基础,创新性地提出了"精准药对"的概念。"精准药对"不同于以往作用广和药效不明确的药对或复方,而是基于某种特定的疾病而开发的新的小药对,它作用明确且成分相对清楚。此外,作者还提出了"药对-结合柱色谱分离和细胞相关的成分谱筛选-模糊靶标识别药理学-精准药对再评价"的新策略,并成功将其应用于黄芪-山茱萸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精准药对开发中。这种新策略简单、易操作且适用范围广,可为药对的现代研究及新药的研发提供借鉴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对 精准药对 新药创制 新策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