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浊解毒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血清IL-6、IL-10含量及结肠黏膜中CD4+、CD8+T淋巴细胞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博林 贾雪梅 +6 位作者 才艳茹 郭芮彤 何芳 景璇 杨倩 胡婧楠 李刚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第3期7-11,共5页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0含量及结肠黏膜中CD4+、CD8+T淋巴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化浊解毒方组。采用2,4,6-三硝基苯...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0含量及结肠黏膜中CD4+、CD8+T淋巴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化浊解毒方组。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复合法建立UC大鼠模型,各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及相应药物。计算各组大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IL-6、IL-10的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结肠黏膜中CD4+、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DAI评分、血清IL-6含量、结肠黏膜中CD8+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血清IL-10含量及结肠黏膜中CD4+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美沙拉嗪组与化浊解毒方组大鼠DAI评分、血清IL-6含量、结肠黏膜中CD8+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血清IL-10含量及结肠黏膜中CD4+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沙拉嗪组与化浊解毒方组大鼠结肠黏膜中CD4+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浊解毒方能明显降低血清促炎因子IL-6含量,升高血清抑炎因子IL-10含量,调节结肠黏膜T淋巴细胞的表达,从而减轻、抑制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化浊解毒方 疾病活动指数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0 CD4+ CD8+ 大鼠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血清miR-23a-3p和miR-27a-3p的表达水平及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陈巍 韩峥 +2 位作者 邹艳丽 黄莎莎 田霞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69-1074,共6页
目的·探究miR-23a-3p和miR-27a-3p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血清中的表达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小鼠采用含有5%硫酸葡聚糖钠(dextran sul... 目的·探究miR-23a-3p和miR-27a-3p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血清中的表达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小鼠采用含有5%硫酸葡聚糖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的饮用水诱导7 d,诱导期间观察小鼠一般情况、粪便形态以及隐血状况;7 d后,采集小鼠全血和结肠组织,测量结肠长度并称取湿重。qRT-PCR检测血清中miR-23a-3p和miR-27a-3p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coactivator 1α,PPARGC1A)、PH域富含亮氨酸重复蛋白磷酸酶2(PH domain leucine-rich repeat protein phosphatase,PHLPP2)、B淋巴细胞瘤2蛋白(B-cell lymphoma-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和胱天蛋白酶3剪切体(cleaved cysteine-containing aspartate-specific proteases,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DSS诱导后,模型组小鼠出现精神萎靡、体质量减轻、腹泻、肉眼血便等症状,结肠长度缩短、湿重减轻(均P<0.05),小鼠UC模型构建成功。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miR-23a-3p和miR-27a-3p表达明显下调(均P<0.05),结肠组织中PPARGC1A、PHLPP2、BAX、CYT-C和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均P<0.05),而BCL-2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miR-23a-3p和miR-27a-3p在UC小鼠血清中呈低表达水平,可能通过介导结肠组织中PPARGC1A和PHLPP2表达上调,触发线粒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从而参与了UC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疾病活动指数 微小RNA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α PH域富含亮氨酸重复蛋白磷酸酶2 线粒体途径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壳寡糖抑制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建敏 吴敏娜 +1 位作者 安云英 钟根深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72-479,共8页
目的观察壳寡糖对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CAC)的防治效果和对肠道细菌的影响。方法 32只8~10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CK,正常饮食)、壳寡糖对照组(COS,每日灌胃壳寡糖300mg/kg)、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模型组(CAC,氧化偶氮甲烷... 目的观察壳寡糖对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CAC)的防治效果和对肠道细菌的影响。方法 32只8~10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CK,正常饮食)、壳寡糖对照组(COS,每日灌胃壳寡糖300mg/kg)、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模型组(CAC,氧化偶氮甲烷AOM/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和壳寡糖治疗组(CAC+COS,每日灌胃壳寡糖300mg/kg的CAC处理组),每组8只。每周称量小鼠体重并测定疾病活动指数(DAI),造模结束时(第10周末)取小鼠结肠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和结肠上皮细胞因子COX-2、IL-1β、IL-6、IL-10和TNF-α丰度的RT-qPCR检测,以及小鼠粪便中总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具核梭杆菌、丁酸盐产生菌丰度的Real-time PCR检测,评估壳寡糖对CAC的防治效果和对肠道细菌的影响。结果 CAC+COS组小鼠成瘤率从CAC组的100%下降至71.4%,且小鼠体重下降得到明显改善,实验结束时CAC组小鼠体重为(22.14±1.18)g,CAC+COS组为(24.84±0.60)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C组小鼠出现肛门脱垂,CAC+COS组小鼠未出现明显脱肛。CK和COS组小鼠DAI为0;CAC和CAC+COS组小鼠在实验第1周即出现腹泻等疾病活动特征,但从第4周开始,CAC+COS组小鼠DAI显著降低至实验结束时分别为1.57±0.23和2.67±0.47,与CA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C组小鼠结肠上皮细胞因子COX-2、IL-1β、IL-6、IL-10和TNF-αmRNA较CK和COS组均显著升高,壳寡糖的应用可显著下调上述5种因子的丰度(P<0.05),ΔΔCT值CAC+COS组分别为3.57±0.90、5.25±0.82、1.26±0.64、1.32±0.25和1.50±0.25,CAC组分别为5.56±0.94,7.99±0.94,3.53±0.48,3.63±0.30和2.78±0.40。CAC组小鼠肠道的肠球菌和具核梭杆菌较CK组显著增加(Lg值分别为3.52±0.18vs.0.97±0.22,2.06±0.07vs.1.21±0.06),丁酸产生菌较CK组显著减少(Lg值为1.00±0.21vs.2.85±0.09)(P<0.05);而壳寡糖治疗后的CAC+COS组中肠球菌和具核梭杆菌丰度均较CAC组小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寡糖 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 疾病活动指数 细胞因子 肠道细菌
原文传递
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前后外周血共刺激分子表达的变化和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钱齐宏 张学光 +5 位作者 於葛华 周照华 李进芳 冯雪梅 王江方 周静芬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4-86,共3页
目的探讨共刺激分子表达水平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对SLE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膜表面的共刺激分子表达水平进行测定分析。结果①与正常人相比,SLE患者CD2... 目的探讨共刺激分子表达水平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对SLE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膜表面的共刺激分子表达水平进行测定分析。结果①与正常人相比,SLE患者CD28分子表达显著降低(P<0.01),其中双标记CD4+CD28+、CD8+CD28+T细胞均显著减少(P<0.01),4-1BB分子表达显著增高(P<0.01);②患者CD28分子、CD4+CD28+及CD8+CD28+T细胞与SLE病情活动指数(SLEDAI)呈负相关(分别为P<0.01、P<0.01、P<0.05),4-1BB分子与SLEDAI呈正相关(P<0.01);③患者治疗后CD28分子、CD4+CD28+及CD8+CD28+T细胞随病情缓解而上升(P<0.01),4-1BB分子随病情缓解而下降(P<0.01)。结论共刺激分子表达异常在SLE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其中CD28分子、4-1BB分子、CD4+CD28+及CD8+CD28+T细胞对监测病情活动和判断疗效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共刺激分子 病情活动指数
下载PDF
卵泡抑素样蛋白1在实验性结肠炎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宋允娜 肖军华 +2 位作者 蒋巍亮 卢战军 郑萍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4年第7期1254-1257,共4页
目的: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抗炎与促炎因子的失衡可能在UC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卵泡抑素-1是一种具有广泛糖基化修饰的分泌糖蛋白,目前的研究倾向于是一种炎性蛋白。本研究检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结肠标本... 目的: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抗炎与促炎因子的失衡可能在UC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卵泡抑素-1是一种具有广泛糖基化修饰的分泌糖蛋白,目前的研究倾向于是一种炎性蛋白。本研究检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结肠标本中FSTL1的表达,分析探讨FSTL1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中的作用。方法:20只BALB/c小鼠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模型组予以4%DSS喂养一周,对照组予以普通饮水一周,监测小鼠疾病症状,对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进行评分。观察FSTL1在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检测结肠组织FSTL1蛋白及FSTL1 mRNA表达水平,对FSTL1表达与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E染色显示模型组病变主要累及黏膜及黏膜下层,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部分表面上皮脱落,上皮内杯状细胞减少,隐窝破坏;FSTL1蛋白表达于肠黏膜腺体间质,模型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2.9±1.44)和(0.6±0.51),具有显著性差异,P<0.0l;实验组结肠FSTL1 mRNA平均表达水平(1.57±0.23)较对照组(0.46±0.22)明显增加,(t=10.84,P<0.05)。结肠组织FSTL1mRNA表达水平与小鼠DAI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850,P<0.05。结论:研究中发现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中FSTL1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且与小鼠DAI成正相关。提示FSTL1可能与实验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可以作为预测溃疡性结肠炎活动度的新的炎性标记物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葡聚糖硫酸钠 卵泡抑素样蛋白-1 疾病活动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