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如何认识嵇康《声无哀乐论》的性质 被引量:5
1
作者 归青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7-184,共8页
声无哀乐论是一个旨在追求思辨乐趣的论辩命题,未必是嵇康思考成熟的美学思想。其理由是:其一,《声论》的立论依据不充分。音声不变论是用声音的特点来代替音乐的特点;声情无常论错误地把音乐与感情的关系说成是符号和实体的关系;情在... 声无哀乐论是一个旨在追求思辨乐趣的论辩命题,未必是嵇康思考成熟的美学思想。其理由是:其一,《声论》的立论依据不充分。音声不变论是用声音的特点来代替音乐的特点;声情无常论错误地把音乐与感情的关系说成是符号和实体的关系;情在听众论回避了作曲家和音乐的关系。其二,《声论》的驳论之所以具有张力,主要是在论辩术的层面上。主方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真正战胜对手,他或者用诡辩法暂时胜人之口,或者提供一种新解释,却不能完全否定对方观点。其三,《声论》的这种特点与魏晋清谈的特点是一致的。清谈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种游戏性质,很多论客热衷清谈,目的不在探求真理,而在寻求思辨的快乐。《声论》可以说是清谈的文字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嵇康 《声无哀乐论》 魏晋清谈
下载PDF
论嵇康《声无哀乐论》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2
作者 喻林 《皖西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128-132,共5页
学者们一般从儒、道两家思想来解析嵇康《声无哀乐论》的思想渊源,但却不能解释“声无哀乐”这一美学命题超越儒、道的深层原因。《声无哀乐论》中提出的音乐与人的情感分离的思想(哀乐之“名实俱去”)并非来源于儒道两家,而是更接近于... 学者们一般从儒、道两家思想来解析嵇康《声无哀乐论》的思想渊源,但却不能解释“声无哀乐”这一美学命题超越儒、道的深层原因。《声无哀乐论》中提出的音乐与人的情感分离的思想(哀乐之“名实俱去”)并非来源于儒道两家,而是更接近于佛教“无我”的认识观;“躁静者声之功,哀乐者情之主”观点与佛教中的“守意”说相通;“淫之与正同乎心”也与佛教理论重视主体修行的观点一致。嵇康作品语言以及画作的一些佐证也证实了其与佛教的渊源。而历史文献中向未提及嵇康与佛教关系的原因可能在于当时佛教在士人中的影响力有限,且是以玄道的形式传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嵇康 《声无哀乐论》 佛教
下载PDF
《声无哀乐论》与魏晋美学的思辨精神
3
作者 陈德琥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2-109,163,共8页
"清谈"之风盛行于思想解放的魏晋时代,对当时士人文化空间的定位,"尤乐遊燕"、"善言虚胜"等交往方式的生发和思辨风尚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使得魏晋美学呈现出鲜明的思辨色彩和思辨特证,进而熔铸... "清谈"之风盛行于思想解放的魏晋时代,对当时士人文化空间的定位,"尤乐遊燕"、"善言虚胜"等交往方式的生发和思辨风尚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使得魏晋美学呈现出鲜明的思辨色彩和思辨特证,进而熔铸为一种心境自由、哲思新锐、情感深挚和风神高迈的思辨精神。作为"人竞唇舌"背景下的音乐学名著,《声无哀乐论》"师心独见,锋颖精密",为清谈家必读文献而声誉广被,就在于嵇康一定程度上融通了道家、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使作品在具备突出的思辨特征的同时,集中而充分地凸显了魏晋美学的思辨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谈 《声无哀乐论》 魏晋美学 思辨精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