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9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田山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甜槠和木荷的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141
1
作者 李立 陈建华 +3 位作者 任海保 米湘成 于明坚 杨波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1-252,共12页
基于24hm2古田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长期监测样地调查资料,采用Ripley的K函数点格局分析等方法,具体分析了古田山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甜槠(Castanopsis eyrei)与木荷(Schima superba)不同年龄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它们之间的空间关联... 基于24hm2古田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长期监测样地调查资料,采用Ripley的K函数点格局分析等方法,具体分析了古田山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甜槠(Castanopsis eyrei)与木荷(Schima superba)不同年龄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它们之间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两种优势物种在总体上及不同年龄阶段主要呈聚集分布,且随年龄阶段的增加,聚集程度有降低的趋势。两物种在大尺度直观上有明显的生境偏好。两种优势物种的幼树、小树与大树和老树主要呈空间负相关或无空间关联性,与中树呈空间正相关。甜槠中树与大树、大树与老树主要呈空间正相关,而甜槠的中树与老树呈空间负相关。木荷中树与大树和老树、大树与老树均呈现空间负相关或无关联。我们发现古田山优势物种通过密度制约和Janzen-Connell效应释放空间,为其他物种共存提供了条件,密度制约和Janzen-Connell效应可能是古田山样地甜槠和木荷空间格局形成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田山样地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点格局分析 空间关联性 空间分布格局
下载PDF
种群分布格局的多尺度分析 被引量:116
2
作者 王本洋 余世孝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5-241,共7页
种群分布格局的分析对于了解种群空间分布规律以及种内与种间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最近邻体分析方法 (Nearestneighboranalysis,NNA)作为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分析方法 ,仅局限于种群格局的单尺度分析。改进NNA方法以应用于种群格局... 种群分布格局的分析对于了解种群空间分布规律以及种内与种间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最近邻体分析方法 (Nearestneighboranalysis,NNA)作为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分析方法 ,仅局限于种群格局的单尺度分析。改进NNA方法以应用于种群格局的多尺度分析 ,将有助于解决种群格局的尺度依赖性。该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扩展最近邻体分析方法 (Extendednearestneighboranalysis ,ENNA) ,也即在传统Clark_Evans指数公式的基础上增加一个距离尺度参数d(m) ,并定义其所对应的Clark_Evans指数CE(d)的计算公式及其相应的显著性检验计算公式 (u(d) )分别为 :CE(d) =rdA/rdE=(1Nd∑Ndi=1 rdi) / (0 .5Ad/Nd+0 .0 5 14Pd/Nd+0 .0 4 1Pd/Nd3 /2 )和u(d) =(rdA-rdE) /σd,在距离尺度d(m)范围内 ,参数rdA指样地内各个体与其最近邻体间距离的平均值 (m)、rdE指相同环境中个体呈随机状态时最近邻体距离的平均值 (m)、Nd 为样地内个体总数、rdi为第i个个体与其最近邻体间的距离 (m)、Ad 为样地面积 (m2 )、Pd 为样地周长 (m)和σd 代表标准差。ENNA尺度变换采用与分形理论中计算沙盒维数相类似的过程 ,而格局类型判断的标准与传统最近邻体分析方法相同。传统最近邻体分析结果是EN NA中距离尺度d取最大值dmax时的一个特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种群分布格局 多尺度分析 扩展最近邻体分析方法 距离尺度
下载PDF
福建省罗卜岩自然保护区闽楠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初步研究 被引量:73
3
作者 吴大荣 朱政德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3-30,共8页
在福建省三明市罗卜岩自然保护区内设置 1 60 0m2 样地 5个 ,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获得野外资料。通过对闽楠种群结构和空间格局的研究 ,结果表明 :闽楠种群结构呈金字塔型 ,具有丰富幼苗贮备 ,约 1 0 80 3株·hm- 2 ;在不同... 在福建省三明市罗卜岩自然保护区内设置 1 60 0m2 样地 5个 ,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获得野外资料。通过对闽楠种群结构和空间格局的研究 ,结果表明 :闽楠种群结构呈金字塔型 ,具有丰富幼苗贮备 ,约 1 0 80 3株·hm- 2 ;在不同的演替群落中闽楠种群结构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但随着群落的演替 ,种群大小结构呈现一定的规律变化 ;存活曲线的特性表现为种群从Ⅰ级苗发育到Ⅱ级苗过程中死亡率均较高 ,平均约82 3 %。在常绿阔叶林群落中闽楠种群空间分布聚集强度较其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中为低 ;闽楠种群不同发育阶段空间分布格局有较大差别 ,总体趋势是由集群分布向随机分布转变 ,由聚集度高向聚集度低转变 ;不同群落生境对闽楠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产生影响。同时 ,闽楠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也受区组大小影响。最后 ,对闽楠种群濒危原因和保护做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罗卜岩自然保护区 闽楠 种群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下载PDF
天童米槠-木荷群落主要树种的结构及空间格局 被引量:40
4
作者 杨永川 达良俊 陈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2927-2938,共12页
种群的结构和空间格局是植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以浙江天童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木荷(Schima superba)群落为对象,应用永久样方法和每木调查法调查了群落种类组成和结构,并对10个主要常绿阔叶树种的种群结构和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 种群的结构和空间格局是植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以浙江天童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木荷(Schima superba)群落为对象,应用永久样方法和每木调查法调查了群落种类组成和结构,并对10个主要常绿阔叶树种的种群结构和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种群结构分析包括胸径级结构和垂直层次结构,空间格局分析包括各种不同垂直层次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关联,并考虑了空间关联的尺度依赖。所选10个种总体RBA值达到81.9%,包含了群落的全部5个优势种,SDI指数除黑山山矾(Symplocosheishanensis)为正值外,其余9种皆为负值,各个种在垂直空间上占据了不同的位置。不同种之间以及同种不同层次之间表现出复杂多样的分布格局,体现出多级复合分布特征,但多数种整体上表现为集群分布或基本分布成分为个体群。空间关联在不同种之间、同种不同层次之间以及不同空间尺度上发生了分化,随尺度的增加,正关联增加而负关联减少。各个物种通过占据不同的水平和垂直空间,并采取不同的生活史对策,在群落中得以共存,从而导致了群落高的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种群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空间关联 尺度依赖
下载PDF
祁连山大野口流域青海云杉种群空间格局及其关联性 被引量:29
5
作者 拓锋 刘贤德 +6 位作者 刘润红 赵维俊 敬文茂 马剑 武秀荣 赵晶忠 马雪娥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72-1183,共12页
研究青海云杉(Piceacrassifolia)种群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能揭示其种群的发展规律,推断其潜在的生态学过程或影响机制,进而为该种群的配置、种植和森林的经营与管理等提供指导。该研究基于祁连山大野口流域10.2hm2青... 研究青海云杉(Piceacrassifolia)种群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能揭示其种群的发展规律,推断其潜在的生态学过程或影响机制,进而为该种群的配置、种植和森林的经营与管理等提供指导。该研究基于祁连山大野口流域10.2hm2青海云杉动态监测样地调查资料,分析了青海云杉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径级结构,并采用点格局方法,通过单变量成对相关函数和双变量成对相关函数对不同年龄阶段青海云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青海云杉种群的径级结构呈倒"J"型分布,属增长型种群,种群自然更新状况良好。(2)青海云杉种群4个径级的个体在小尺度上呈聚集分布,但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聚集强度逐渐减弱,趋向随机分布;较小径级的个体常呈聚集分布,而随着径级增大,也趋向于随机分布。(3)青海云杉大树个体在小尺度(<4 m)范围内与其他径级个体都呈负关联,随着尺度的增加,大树与幼树表现出正关联且关联性随尺度的增加而减弱,而与小树、中树则表现为无关联或者微弱的负关联;径级相近的个体空间关联性为正关联或无关联,随着个体径级间差距增大,空间关联性转变为无关联或负关联。研究表明,祁连山大野口流域青海云杉种群的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随空间尺度和发育阶段而变化,这是由种群自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种内种间关系以及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青海云杉种群 成对相关函数 径级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空间关联
原文传递
祁连山金露梅灌丛草甸群落结构及主要种群的点格局分析 被引量:28
6
作者 苏爱玲 徐广平 +2 位作者 段吉闯 汪诗平 张振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31-1239,共9页
金露梅灌丛草甸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之一,采用Ripley的K(t)函数分析方法,对放牧和封育条件下主要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种间关系及金露梅灌丛群落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经过6年的围栏封育,金露梅灌丛草甸主要种... 金露梅灌丛草甸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之一,采用Ripley的K(t)函数分析方法,对放牧和封育条件下主要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种间关系及金露梅灌丛群落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经过6年的围栏封育,金露梅灌丛草甸主要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从均匀或随机分布向随机或聚集分布转变的趋势,聚集强度随围封尺度增大而增加,随放牧的干扰而降低,聚集分布有利于种群发挥功能群整体效应。(2)围栏内不同功能群之间主要呈显著正关联;围栏外的禾草与杂类草、莎草与杂类草之间均呈显著负关联,出现种间资源竞争,且随着尺度的增大负关联逐渐增强,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差异明显。(3)围栏内外种群点格局分布都具有明显的尺度依赖性,植物间相互作用和外界放牧干扰是影响物种不同尺度下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点格局的变化驱动了群落结构的变化。可见,长期夏季放牧抑制了高寒金露梅灌丛草甸禾草和莎草植物的分株和生长,促进了杂类草的生长,金露梅灌丛草甸呈现出退化的趋势,围栏封育有利于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露梅灌丛 群落结构 种群 空间分布格局 点格局 种间关系
下载PDF
沙鼠亚科物种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20
7
作者 周立志 马勇 李迪强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16-624,共9页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标本采集记录 ,获得我国 7种沙鼠的分布资料。借助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 1∶4 0 0 0 0 0 0 ) ,运用GIS软件 ,通过沙鼠亚科的生境分析 ,确认该类群的物种分布数据。在分布资料基础上 ,绘制物种数字化空间分布图 ,获得...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标本采集记录 ,获得我国 7种沙鼠的分布资料。借助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 1∶4 0 0 0 0 0 0 ) ,运用GIS软件 ,通过沙鼠亚科的生境分析 ,确认该类群的物种分布数据。在分布资料基础上 ,绘制物种数字化空间分布图 ,获得较为准确的物种地理分布信息。按 12 3 92 4km2 的等面积栅格收集物种分布和相关的地理要素数据 ,然后进行因子分析 ,确定影响动物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 ,我国沙鼠亚科物种分布在 3 4 4~ 5 0 2°N ,74 1~ 12 4 1°E ,多分布在海拔 10 0 0~ 15 0 0m的荒漠和荒漠草原地带。分布区西部的物种丰富度相对高于东部。自阿拉山口 ,沿天山北麓至将军戈壁一带 ,以及河西走廊西段和弱水流域的荒漠区为物种丰富度高值区。因子分析表明 ,影响沙鼠亚科空间分布的决定因素是以土壤、植被、地貌和高度差为主的要素所构成的基本景观因子 ,其次是体现年总辐射量、年均降雨量和沙漠化程度的干旱和沙漠化程度因子 ,以及温度因子。变量分析表明 ,沙鼠亚科的物种丰富度与年均温度和沙漠化程度有着直接的联系 ;栅格因子得分分析表明 ,在沙鼠亚科物种丰富度高值区 ,干旱和沙漠化程度较高 ,年均温度较高 ,生境相对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鼠亚科 GIS 空间分布格局 物种丰富度 因子分析
下载PDF
肃北地区稀有植物裸果木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22
8
作者 柴永青 曹致中 +2 位作者 蔡卓山 万丽霞 李学玲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39-249,共11页
为了探索肃北荒漠地区裸果木种群分布格局、成因和维持机制,根据植被类型、地形地貌和海拔,选择了6个样地,共随机设置60个样方,应用方差/均值、负二项参数、扩散型指数、丛生指标、平均拥挤度指数和聚块性指数、Poisson分布等方法,采用K... 为了探索肃北荒漠地区裸果木种群分布格局、成因和维持机制,根据植被类型、地形地貌和海拔,选择了6个样地,共随机设置60个样方,应用方差/均值、负二项参数、扩散型指数、丛生指标、平均拥挤度指数和聚块性指数、Poisson分布等方法,采用Kolmogogorov-Smirnov检验进行显著性检验,分析在不同样地、不同海拔下的裸果木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在红柳峡干沟和一棵树干河床地带,裸果木种群呈集聚分布,集聚原因主要是由于与裸果木克隆生长特性及其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性密切相关。在芦草沟和干沟口子山前干河床地带,裸果木种群为随机分布,是由于裸果木自身有性繁殖力衰退,幼龄的植株少,中老龄植株多,各物种间和裸果木种内的竞争是主要原因,还受地形地貌、生境、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影响。野马河种群是随机分布与集群分布的混合类型,各物种间和裸果木种内竞争造成其随机分布,而强烈的洪水和泥石流冲刷作用促成集群分布。马鬃山金庙井种群为集群分布,但集聚程度并不高,集聚原因跟其生境和土壤有关。由于这一地带地处洪积扇平原,地势平坦,上游裸果木的种子随着洪水的缓缓冲刷和泥沙的淤积,沉积在这一带,是造成这一地区裸果木集群分布的原因。依据海拔来看,在1500~1550m区段,为集群分布,但集聚程度并不高。海拔在2400~2450和2450~2500m区段,均为随机分布,是肃北裸果木的集中分布区。海拔在2700~2750m区段,属于集群与随机混合型分布格局。裸果木在肃北地区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是由自身的繁殖特性和自然灾害两大主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与其他生物特性、环境因子和人为因素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肃北 裸果木 空间分布格局
下载PDF
2003~2013年中国湿地变化的空间格局与关联性 被引量:21
9
作者 周婷 马姣娇 徐颂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496-2504,共9页
以全国两次湿地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借助ArcGIS可视化平台,采用标准差椭圆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中国湿地变化的空间格局,揭示湿地变化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①中国湿地存在明显的动态变化和分区特征,总湿地椭圆中心向正西方向移动,... 以全国两次湿地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借助ArcGIS可视化平台,采用标准差椭圆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中国湿地变化的空间格局,揭示湿地变化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①中国湿地存在明显的动态变化和分区特征,总湿地椭圆中心向正西方向移动,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的空间分异程度在增加;②人工湿地变化不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自然湿地变化则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表现出空间集聚状态,并产生了1个热点集聚区分布于青海、西藏和四川,1个独立热点区分布在内蒙古和1个冷点区分布在河南.Moran’s I统计表明自然湿地变化表现出空间变化上的连续性,人工湿地变化表现为空间随机性;③自然湿地保护效果表现出湿地保护高效区、低效区和不稳定区三大类分级特征,可细分为5小类.Moran统计能有效识别自然湿地变化的空间关联性,划定湿地保护效果,从而有利于明确湿地保护的地区差距,为系统制定湿地保护与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也为湿地保护效果评定研究提供新方法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变化 空间格局 空间自相关 标准差椭圆 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
原文传递
青冈栎次生林主要树种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胡满 曾思齐 龙时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6-71,共6页
青冈栎次生林作为亚热带地区次生林的典型代表之一,研究其林分内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可以更好地开展次生林经营指导工作。通过对9块青冈栎次生林样地的调查,运用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对其林分内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种间... 青冈栎次生林作为亚热带地区次生林的典型代表之一,研究其林分内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可以更好地开展次生林经营指导工作。通过对9块青冈栎次生林样地的调查,运用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对其林分内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种间关联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以完全空间随机模型为零假设时,林分整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在0~12m尺度上呈聚集分布,在12~25m尺度呈随机分布,大于25m尺度趋于均匀分布态势;以异质泊松模型为零假设时,林分整体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呈随机分布;2)样地内青冈栎、杜鹃和拟赤杨在小尺度上呈聚集分布,随尺度增加呈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甜槠、杉木和檵木基本在所有尺度呈随机分布。3)样地内建群种青冈栎与杉木在所有尺度呈负相关,与其它主要树种在小尺度呈负相关,随着尺度增加变为不相关;所有伴生树种的种间关联性在0~2m为负相关,在其它尺度上不相关为主。青冈栎次生林的空间分布格局受生境异质性的影响,且空间分布格局和主要树种间的关联性随空间尺度的不同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格局 种间关联性 青冈栎 随机分布
下载PDF
村级贫困人口多维测算及其贫困特征分析——以河南省内乡县为例 被引量:21
11
作者 王艳慧 钱乐毅 +1 位作者 段福洲 赵文吉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4-120,共7页
村级贫困人口的有效瞄准是新阶段农村扶贫开发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文章以连片特困区扶贫重点县内乡县为研究区域,运用"双临界值"法进行村级多维贫困测算和分析;并基于村级居民点数据,运用人口密度空间化模型,对其多维贫困测... 村级贫困人口的有效瞄准是新阶段农村扶贫开发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文章以连片特困区扶贫重点县内乡县为研究区域,运用"双临界值"法进行村级多维贫困测算和分析;并基于村级居民点数据,运用人口密度空间化模型,对其多维贫困测算结果进行空间化处理,系统分析村级贫困人口的贫困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内乡县致贫因素主要是收入、健康以及教育;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县城以南,内乡县中北部的贫困程度较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贫困测算 空间化 空间分布格局 内乡县
下载PDF
围封对退化矮嵩草草甸群落结构和主要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16
12
作者 晁增国 汪诗平 +2 位作者 徐广平 胡宜刚 张振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320-2326,共7页
通过研究围栏封育1年后中度退化的矮嵩草草甸(夏季牧场)群落结构的变化,探讨主要植物种群在小尺度(50 cm×50 cm)上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从生活史特征和生态适应对策等角度探讨产生和维持这些格局的机理。结果表明,围封1年显著降低了... 通过研究围栏封育1年后中度退化的矮嵩草草甸(夏季牧场)群落结构的变化,探讨主要植物种群在小尺度(50 cm×50 cm)上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从生活史特征和生态适应对策等角度探讨产生和维持这些格局的机理。结果表明,围封1年显著降低了群落中主要种群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高山唐松草(Thalictrum alpinum)和雪白委陵菜(Potentilla nivea)的重要值,而增加了线叶龙胆(Gentiana farreri)的重要值;显著增加了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但对地下生物量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围封使退化矮嵩草草甸主要种群矮嵩草、高山唐松草、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线叶嵩草(Kobresia capillifolia)和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等空间分布格局从放牧后的随机分布向聚集分布发展,而雪白委陵菜、重齿风毛菊(S.katochaeteMaxim)、矮火绒草(Leonto-podium nanum)和美丽风毛菊(Saussurea pulchra)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没有发生改变;但黑褐苔草(Carex atro-fusca)的空间格局从放牧后的聚集分布转向随机分布。因此,退化的矮嵩草草甸在围封的初始阶段,由于避免了家畜的选择性采食及其践踏作用,首先可能是使主要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有从随机分布向聚集分布变化的趋势,从而使小尺度的种间隔离来降低种间的竞争强度,从而改变了不同物种对资源和空间的竞争能力,进而推动群落物种组成和结构的恢复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 退化矮嵩草草甸 群落结构 种群 空间分布格局
下载PDF
陷阱法调查棉田蜘蛛的分布动态 被引量:16
13
作者 刘杰 陈建 +1 位作者 彭宇 刘凤想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0-304,共5页
采用陷阱法系统调查棉田各发育期的蜘蛛群落分布型,运用5种聚集度指标、Taylor的幂法则以及m*--x的回归关系综合分析。结果显示:(1)陷阱法所采集的蜘蛛绝大多数为游猎型蜘蛛。(2)棉田游猎性蜘蛛群落在整个棉花发育期都呈随机分布。
关键词 陷阱法 蜘蛛 棉田 空间分布型
下载PDF
桂西北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尺度效应 被引量:15
14
作者 胡芳 曾馥平 +4 位作者 杜虎 彭晚霞 张芳 谭卫宁 宋同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6074-6083,共10页
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尺度的关系研究对于了解群落物种多样性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喀斯特地区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的尺度效应,以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5 hm^2样地的(胸径DBH≥1)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6... 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尺度的关系研究对于了解群落物种多样性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喀斯特地区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的尺度效应,以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5 hm^2样地的(胸径DBH≥1)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6个空间尺度(5 m×5 m,10 m×10 m,20 m×20 m,50 m×50 m,100 m×100 m,250 m×250 m)上的多度、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分布均表现出较高的空间异质性;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方差随取样尺度增加呈现单峰分布特征,并且在100 m×100 m尺度上达到最大值;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异系数随尺度的增加呈线性下降趋势,其中,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在5 m×5 m至20 m×20 m尺度上明显减小;在大于50 m×50 m的尺度上,物种丰富度与多度的正相关性不显著(P>0.05)。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与不同空间尺度密切相关,深入解析物种多样性随空间尺度的变化模式,需要在类似的森林生态系统做更多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空间分布格局 空间尺度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喀斯特
下载PDF
福建省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图谱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武国胜 林惠花 廖克 《地球信息科学》 CSCD 2005年第1期116-121,共6页
本文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理论,采用地学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编制了福建省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等级图,并在定义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基础上,编制出基于多种空间要素为背景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空间格局图,以构成福建省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图谱。... 本文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理论,采用地学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编制了福建省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等级图,并在定义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基础上,编制出基于多种空间要素为背景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空间格局图,以构成福建省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图谱。最后分析了福建省生态环境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信息图谱 生态环境 空间格局 福建省
下载PDF
基于GIS的海南省人口空间分布模式统计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宋洁华 李建松 +2 位作者 谢跟踪 康燕 李少伟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4-145,共2页
在GIS平台上利用空间自相关统计分析方法对海南省人口的全局和局部空间差异的特征、分布形态与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探索分析,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统计分析观念,改善了统计分析方法与方式。研究的结果显示,海南省人口分布呈现显著的空间... 在GIS平台上利用空间自相关统计分析方法对海南省人口的全局和局部空间差异的特征、分布形态与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探索分析,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统计分析观念,改善了统计分析方法与方式。研究的结果显示,海南省人口分布呈现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表现为从中部山区逐渐向周边沿海区域扩展的环带状聚集模式。根据这一结论提出几点促进海南省未来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空间统计分析 空间分布模式 海南省
原文传递
景东县云南松毛虫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许国莲 柴守权 +3 位作者 谢开立 罗芳 刘文红 冯周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51-155,共5页
 研究了云南松毛虫(DendrolimushouiLajonquière)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与林分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云南松毛虫在景东县1年2代,以2,3龄幼虫越冬。幼虫和蛹的空间分布均为聚集分布。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出影响云南松毛虫发生的...  研究了云南松毛虫(DendrolimushouiLajonquière)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与林分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云南松毛虫在景东县1年2代,以2,3龄幼虫越冬。幼虫和蛹的空间分布均为聚集分布。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出影响云南松毛虫发生的5个关键因子:海拔高度、坡向、开阔度、林分结构、土壤综合肥力。总结了虫源地林分和有虫不成灾林分的特点,虫源地林分特征为海拔小于1550m,阳坡或半阴半阳坡、开阔度小、土壤综合肥力差、纯林;有虫不成灾林分特征为海拔大于1550m,阴坡、大开阔度、土壤综合肥力良好、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东县 云南松毛虫 生物生态学特性 空间分布型 林分因子
下载PDF
油茶幼林茶角胸叶甲成虫空间分布型及其环境解释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密 周刚 +3 位作者 何振 谭济才 刘跃进 伍义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73-180,共8页
探讨生物种群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变化对种群分布的影响等问题已成为现代生态学研究的热点(Engelbrecht et al.,2007;张春雨等,2008;祁建等,2007;唐志尧等,2004)。种群的空间分布结构是种群的主要特征之一,研究昆虫... 探讨生物种群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变化对种群分布的影响等问题已成为现代生态学研究的热点(Engelbrecht et al.,2007;张春雨等,2008;祁建等,2007;唐志尧等,2004)。种群的空间分布结构是种群的主要特征之一,研究昆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对了解昆虫种群的扩散行为、暴发原因、消长规律及可持续性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徐汝梅等,2005)。某种昆虫在不同时间、不同栽培模式等层面下的空间分布型相关报道较多(峗薇等,2013;宋树人等,2008;郑伯平等,2010;陈乾锦等,2002),然而大部分研究仅限于了解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和对聚集度的检测,结论仅止于昆虫的均匀、聚集、随机分布是由昆虫习性与环境共同引起或者由环境条件引起,但具体是哪一种习性或者哪种环境因子为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后续相关研究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幼林 茶角胸叶甲 空间分布型 环境因子
下载PDF
白喉乌头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鲜花 安沙舟 +1 位作者 王显瑞 熊增艳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8-433,共6页
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和邻接格子样方法对那拉提草原毒害草白喉乌头(Aconitum leucostomum)种群格局进行研究,以期探明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类型和分布规律,了解种群群落内部结构形成机制及群落分布成因。结果表明:白喉乌头在群落中的优势度在... 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和邻接格子样方法对那拉提草原毒害草白喉乌头(Aconitum leucostomum)种群格局进行研究,以期探明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类型和分布规律,了解种群群落内部结构形成机制及群落分布成因。结果表明:白喉乌头在群落中的优势度在2.174~3.6和6.62~6.983范围内,呈现均匀分布,平均密度为0.58株.m-2;不同样方面积下呈现均匀分布,不同尺度下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样方面积在4m2和32m2时,白喉乌头格局规模最大;白喉乌头密度与样方面积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白喉乌头的分布格局在较小尺度上格局规模基本上比较稳定,空间点格局在各尺度上呈现均匀分布,但不同地点还是表现出尺度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格局 聚类分析 邻接格子样方法 均匀分布
下载PDF
太岳山主要树种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维持机制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甍 李婷婷 +1 位作者 张钦弟 毕润成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82-789,共8页
该研究于2014年太岳山植被保护完好地区建立了CTFS技术规范的4hm2森林监测样地,调查并鉴定了样地内胸径(DBH)大于1cm的木本植物,分析样地内的群落组成,对样地中的主要乔木树种分为幼树(1cm≤DBH≤10cm)、小树(10cm<DBH≤30cm)和成年... 该研究于2014年太岳山植被保护完好地区建立了CTFS技术规范的4hm2森林监测样地,调查并鉴定了样地内胸径(DBH)大于1cm的木本植物,分析样地内的群落组成,对样地中的主要乔木树种分为幼树(1cm≤DBH≤10cm)、小树(10cm<DBH≤30cm)和成年树(DBH>30cm)3个生长阶段,并在去除空间异质性的基础上,采用不规则区域中的点格局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样地中主要树种在0~100m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格局;用双关联函数^g(r)研究了种群不同生长阶段的格局类型,探讨太岳山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产生和维持的机理,以明确该区物种的生态适应对策和种群动态。结果显示:(1)样地内共有木本植物9 698株,其中包括枯立木209株;该区群落的主要优势物种为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鹅耳枥(Carpinus turczaninowii)、野山楂(Crataegus cuneata)、色木槭(Acer mono)。(2)研究区主要树种以聚集型分布为主,加入枯立木后,种群聚集程度降低并趋于随机分布。(3)^g(r)函数分析表明,样地内种群不同生长阶段的个体呈现出随年龄增加聚集程度降低的规律,这种变化过程是对种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条件的综合反应。研究结果初步确定,太岳山研究区存在一定程度的密度制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格局 维持机制 种群结构和动态 密度制约 生态适应对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