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哲学建设: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的“三十年之艾” 被引量:5
1
作者 张月鸿 蒋芳 刘登伟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9-327,共9页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成就辉煌,但一些"瓶颈"问题也日益凸显。面向未来30年的科技强国建设,首先必须深入探查问题表面症状背后的根源,找到制约科学发展的核心阻力,开出针对性的药方。文章通过对"李约瑟难题&q...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成就辉煌,但一些"瓶颈"问题也日益凸显。面向未来30年的科技强国建设,首先必须深入探查问题表面症状背后的根源,找到制约科学发展的核心阻力,开出针对性的药方。文章通过对"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的历史脉络和我国科技发展"瓶颈"问题的哲学根源进行分析推演,提出"哲学的贫困"可能是我国科技发展"瓶颈"问题的根源;并从哲学对科学的作用和影响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哲学的贫困"是我国无法建立自主的科学体系、原始创新匮乏、科学大师缺失、学术生态恶化等问题的主要原因。文章针对哲学建设的特点和困境,引用孟子关于"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论述进行类比,提出哲学建设是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的"三十年之艾",应当采取"苟为不畜,终身不得"的策略,在国家战略层面进行系统实施;同时,也要在哲学的引领下进行更加统筹平衡、系统深入、成熟定型的科技改革,为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奠定现实和长远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强国 李约瑟难题 钱学森之问 哲学的贫困 哲学建设
原文传递
资产阶级社会中的资本奴役关系透视 被引量:5
2
作者 张一兵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4-95,158,共13页
在马克思的眼中,人类社会独有的社会关系场境存在,正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方式,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观念和范畴都必然与特定时间中的物质生产关系赋型相关联。并且,他将这一物质关系进一步指向在经济的社会形式中出现的经... 在马克思的眼中,人类社会独有的社会关系场境存在,正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方式,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观念和范畴都必然与特定时间中的物质生产关系赋型相关联。并且,他将这一物质关系进一步指向在经济的社会形式中出现的经济关系。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将资产阶级的历史时间中的生产关系伪饰成天然的、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历史性的一种本质遮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致安年柯夫的信》 《哲学的贫困》 资产阶级社会 生产关系
下载PDF
反贫困视域下马克思与蒲鲁东的比较研究
3
作者 陈婷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47-57,共11页
马克思与蒲鲁东是19世纪资本主义的同时代人。在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与蒲鲁东主义都是在回答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积聚与贫困积累并存的问题中产生的。围绕摆脱资本主义社会贫困的问题,马克思和蒲鲁东有着几十年的思想交往。但面对相同... 马克思与蒲鲁东是19世纪资本主义的同时代人。在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与蒲鲁东主义都是在回答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积聚与贫困积累并存的问题中产生的。围绕摆脱资本主义社会贫困的问题,马克思和蒲鲁东有着几十年的思想交往。但面对相同的时代课题,二人作出不同的理论解答。蒲鲁东早期对劳动者贫困现实的关注、对私有财产的批判以及寻求解决现代贫困的努力,得到过马克思的肯定,但他们在对贫困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的理解,所持的立场和方法论,以及对反贫困路径的选择等方面,存在根本的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蒲鲁东 现代贫困 反贫困 财产权 所有权 所有制 《哲学的贫困》
下载PDF
ChatGPT知识信念、能力界限和哲学预见——基于方法结构分析和知识组织方法的思考
4
作者 李博闻 《竞争情报》 2024年第1期19-28,共10页
以大语言模型Chat GPT为例,从知识信念的角度阐述西方哲学激活颠覆式创新所发挥的力量,为“‘哲学的贫困’是我国科技发展瓶颈问题的根源”命题和反驳“哲学无用论”提供确凿的证据。由于知识信念参与创新又不属于创新,在创新者身上的... 以大语言模型Chat GPT为例,从知识信念的角度阐述西方哲学激活颠覆式创新所发挥的力量,为“‘哲学的贫困’是我国科技发展瓶颈问题的根源”命题和反驳“哲学无用论”提供确凿的证据。由于知识信念参与创新又不属于创新,在创新者身上的“过去的力量”难以被旁观者知觉,为此做以下论述:(1)在西方哲学语境中解析那些通常难以理解的知识信念及其历史生成逻辑;(2)指出由知识信念划定好的Chat GPT能力界限;(3)根据“从信念到现实”的时差,给出基于西方哲学成就的预见;(4)提出基于哲学经验与知识组织方法的“先知”方法论。同时阐述情报研究对象应超越“实在层面”,打开“观念层面”,得出情报工作需重拾并充实情报分析中的哲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言模型ChatGPT 知识信念 情报分析 方法结构分析 哲学的贫困 哲学无用论 颠覆式创新
下载PDF
《哲学的贫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 被引量:4
5
作者 赵家祥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47-61,30,共16页
马克思1847年7月出版的《哲学的贫困》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第一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错误观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批判了... 马克思1847年7月出版的《哲学的贫困》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第一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错误观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批判了蒲鲁东构造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方法,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进一步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批判了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观点,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这部著作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鲁东 贫困的哲学 哲学的贫困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下载PDF
辩证法的感性改造与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批判——以《哲学的贫困》为中心的考察
6
作者 刘建江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0-99,共10页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不仅展开了对蒲鲁东的系列辩证法和黑格尔的理性辩证法的双重批判,而且对其进行了感性改造。马克思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在于彻底揭露和批判其形而上学性质。通过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范畴抽象方法的批...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不仅展开了对蒲鲁东的系列辩证法和黑格尔的理性辩证法的双重批判,而且对其进行了感性改造。马克思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在于彻底揭露和批判其形而上学性质。通过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范畴抽象方法的批判,马克思揭示了经济范畴的感性来源,阐释了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研究对象;通过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中的伪历史主义的披露,马克思立足于社会关系赋予了辩证法真正的历史性,彰显了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史主义原则;通过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伪批判性和抽象实证性的揭露,马克思阐明了其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一门“革命的科学”和“历史运动的科学”,凸显了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革命向度。立足于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的批判,马克思既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探讨了哲学方法论的问题,又在哲学方法论视域中考察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性质问题,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最初融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哲学的贫困》 感性辩证法 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 历史唯物主义 政治经济学批判
下载PDF
呼唤哲学:从“哲学的贫困”看我国科技发展的瓶颈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月鸿 陶诚 蒋芳 《科学与社会》 CSSCI 2020年第4期35-44,共10页
随着“卡脖子”问题的凸显,通过提升基础研究突破科技发展瓶颈已经成为共识。然而,“卡脖子”问题映射出的其实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体系性问题,是科技后进国家向科技强国迈进必须跨越的鸿沟。把问题简单归因于基础研究是不够的,还需要继续... 随着“卡脖子”问题的凸显,通过提升基础研究突破科技发展瓶颈已经成为共识。然而,“卡脖子”问题映射出的其实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体系性问题,是科技后进国家向科技强国迈进必须跨越的鸿沟。把问题简单归因于基础研究是不够的,还需要继续深挖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根源。本文通过历史哲学比较分析的方法,探究了美国处于科技追赶期的纯科学策略,以及我国科学发展的历史根源与哲学线索,认为美国19世纪末亨利•罗兰“呼唤”的“纯科学”是具有丰厚哲学内涵的基础科学,而我国当前的基础研究则存在严重的“哲学的贫困”。本文提出我国要突破科技发展的“卡脖子”瓶颈、实现向科技强国的跃进,不仅需要基础研究这个“面包”,更需要哲学这个“制作面包的方法和文化”,不仅要“呼唤纯科学”,更要“呼唤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脖子”问题 基础研究 纯科学 哲学的贫困 科技强国
下载PDF
马克思对蒲鲁东经济哲学思想的批判 被引量:1
8
作者 罗成翼 刘翠峰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45-51,共7页
19世纪40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以蒲鲁东主义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思潮的干扰。蒲鲁东在《贫困的哲学》中,把自己的经济哲学思想当成一种“科学的发现”,并提出这种思想蕴含的方法论是一种“历史的叙述的方法”,其负面影响甚嚣尘上,对... 19世纪40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以蒲鲁东主义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思潮的干扰。蒲鲁东在《贫困的哲学》中,把自己的经济哲学思想当成一种“科学的发现”,并提出这种思想蕴含的方法论是一种“历史的叙述的方法”,其负面影响甚嚣尘上,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巨大破坏。为了减少这种破坏性影响并能促进国际工人运动积极发展,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揭示了蒲鲁东经济哲学思想的唯心史观立论基础及其所谓的“系列”辩证法,并对其核心理论即价值理论和所有权理论展开有力批判。针对蒲鲁东对经济问题哲学化的荒谬构想,马克思深入历史本质的维度,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呈现出来,既指明了全人类解放的实现路径,又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全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哲学的贫困》 蒲鲁东 历史唯物主义 经济哲学
下载PDF
解读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从《哲学的贫困》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被引量:1
9
作者 朱进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1-7,共7页
从经济哲学视域看,《哲学的贫困》与《贫困的哲学》展现出的两种不同的哲学基调,决定了蒲鲁东与马克思的经济学理念的分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不但是马克思所批判和仰赖的对象,而且构成了蒲鲁东经济学的哲学根基,不过... 从经济哲学视域看,《哲学的贫困》与《贫困的哲学》展现出的两种不同的哲学基调,决定了蒲鲁东与马克思的经济学理念的分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不但是马克思所批判和仰赖的对象,而且构成了蒲鲁东经济学的哲学根基,不过蒲鲁东凭借辩证的直觉提出的系列辩证法是类似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脱离历史的纯粹理性,无论思辨哲学还是批判哲学的"二律背反",是不会成为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的,而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历史地批判和历史地解读,在于从思想的发展中汲取有益的启迪;这既使人摆脱愚蠢的聪明也摆脱聪明的愚蠢。历史的辩证法总会折射出它的类似逻各斯或道的普照之光,即便是解构了的元素也有自身存在的根据或前提或原因,因此马克思的批判和蒲鲁东主义的现实影响都是不可小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哲学的贫困》 《1857-1858经济学手稿》 蒲鲁东 《贫困的哲学》
下载PDF
马克思对蒲鲁东“构成价值论”的批判——基于《哲学的贫困》 被引量:2
10
作者 方适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13-21,共9页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第一章“科学的发现”中根据蒲鲁东“构成价值论”的各部分内容逐次展开批判,揭示了蒲鲁东价值二律背反的荒谬性,作为“合题”的“构成价值”解决贫困问题的不可能性以及货币和“任何劳动必有剩余”作为构成价值...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第一章“科学的发现”中根据蒲鲁东“构成价值论”的各部分内容逐次展开批判,揭示了蒲鲁东价值二律背反的荒谬性,作为“合题”的“构成价值”解决贫困问题的不可能性以及货币和“任何劳动必有剩余”作为构成价值论应用的不合理性。这不仅对消除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消极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充分展现了马克思在新的历史观下对价值理论认识的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的贫困》 蒲鲁东 构成价值论
下载PDF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有决定意义论点的第一次科学概述——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读解 被引量:2
11
作者 顾海良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18-31,共14页
《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为批判蒲鲁东《贫困的哲学》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而撰写的。重读《哲学的贫困》是对马克思这部著作发表170周年的纪念,也是对这部著作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的科学内涵及其当代意义的再探索。《哲... 《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为批判蒲鲁东《贫困的哲学》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而撰写的。重读《哲学的贫困》是对马克思这部著作发表170周年的纪念,也是对这部著作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的科学内涵及其当代意义的再探索。《哲学的贫困》第一章"科学的发现"在集中于蒲鲁东构成价值论批判中,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有决定意义的论点作了阐释,实现了从劳动价值论质疑者到赞成者的转变。《哲学的贫困》第二章"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第一节"方法",分七个方面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方法作了总体批判,实际地构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在逻辑;第二节至第五节对蒲鲁东关于"经济进化的系列"的方法和理论作了多方面的批判,使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及其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得到广泛阐释。最后,马克思揭示了无产阶级经济斗争和政治革命的关系,阐明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立场和核心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蒲鲁东 《哲学的贫困》 政治经济学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与蒲鲁东的思想交往史——基于反贫困理论的视角
12
作者 陈婷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5-46,共12页
马克思与蒲鲁东是19世纪资本主义的同时代人,蒲鲁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几乎同时面世。蒲鲁东的理论被称为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马克思则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定意义上说,两种理论都是在回答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积聚与贫困积累并存的问题... 马克思与蒲鲁东是19世纪资本主义的同时代人,蒲鲁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几乎同时面世。蒲鲁东的理论被称为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马克思则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定意义上说,两种理论都是在回答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积聚与贫困积累并存的问题中产生的,都是旨在摆脱资本主义社会贫困的理论。蒲鲁东本人的历史形象主要是社会主义者,他关于摆脱贫困的理论在工人运动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和危害性。正因如此,马克思对蒲鲁东理论的批判长达四十年。尽管在早期,马克思肯定了蒲鲁东对劳动者贫困现实的关注、对私有财产的批判以及寻求解决现代贫困的努力,但二人在反贫困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上存在根本的分歧和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蒲鲁东 反贫困 《哲学的贫困》
下载PDF
马克思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意蕴——基于对《哲学的贫困》的研究
13
作者 刘建江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CSSCI 2023年第6期15-24,共10页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揭示了蒲鲁东政治经济学在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了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思辨哲学基础。在存在论层面,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先验主体——普遍理性的非现实性和非社会性,阐释了...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揭示了蒲鲁东政治经济学在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了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思辨哲学基础。在存在论层面,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先验主体——普遍理性的非现实性和非社会性,阐释了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实在主体——现实的个人的感性社会性;在认识论层面,马克思揭示了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认识对象——经济关系的非实在性和非科学性,阐述了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认识对象——社会关系的感性客观性;在方法论层面,马克思披露了蒲鲁东政治经济学范畴抽象方法的非历史性和伪辩证性,阐明了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论——感性辩证法的感性历史性。这一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的批判路径,不仅昭示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基础,而且彰显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独特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哲学的贫困 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 感性
原文传递
《哲学的贫困》中的“进步观”及其启示
14
作者 陈影 《科学.经济.社会》 2023年第3期54-61,共8页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批判了蒲鲁东在《贫困的哲学》中对辩证法泛神秘化的解读和应用,指出蒲鲁东把经济范畴视为一种超验的永恒概念的做法,忽视了现实社会的发展维度和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哲学的贫困》彰显出马克思在西方思想史...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批判了蒲鲁东在《贫困的哲学》中对辩证法泛神秘化的解读和应用,指出蒲鲁东把经济范畴视为一种超验的永恒概念的做法,忽视了现实社会的发展维度和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哲学的贫困》彰显出马克思在西方思想史的逻辑链条中,对“进步”的重新思考,强调了社会进步呈现出的矛盾性和实践性品格。在当今的时代语境中,重审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不但具有学理层面的重要意义,在现实层面也有着必要性和迫切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步观 《哲学的贫困》 马克思 蒲鲁东
下载PDF
国内学界关于《哲学的贫困》的研究述评
15
作者 何娟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第2期20-26,共7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视野对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解读和研究。内容主要涉及马克思批判蒲鲁东的原因、《贫困的哲学》中蒲鲁东的思想体系、《哲学的贫困》对蒲鲁东思想的批判以...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视野对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解读和研究。内容主要涉及马克思批判蒲鲁东的原因、《贫困的哲学》中蒲鲁东的思想体系、《哲学的贫困》对蒲鲁东思想的批判以及《哲学的贫困》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等多个方面。对此,国内学界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取得了大量丰硕的成果。但同时,已有研究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尚待突破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的贫困》 蒲鲁东 研究述评
下载PDF
西方主流经济学基本研究方法评析——重温《哲学的贫困》的思考
16
作者 陈锴 《桂海论丛》 2012年第2期72-75,共4页
西方主流经济学哲学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的思维是导致其不能深刻认识现代经济特征、做出合理预测和有效解决问题的根源。因此,主流经济学的实证与规范分析存在很大的缺陷。《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开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西方主流经济学哲学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的思维是导致其不能深刻认识现代经济特征、做出合理预测和有效解决问题的根源。因此,主流经济学的实证与规范分析存在很大的缺陷。《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开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经济分析的标志性文献。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认识经济现象、把握经济发展变化的根本方法,在今天看来,这一根本方法对审视主流经济学研究的缺陷及指导我国经济理论研究依然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的贫困》 主流经济学 基本方法
下载PDF
解读马克思机器观的逻辑进程——从《哲学的贫困》到《资本论》的文本分析
17
作者 林美萍 蔡华杰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22-25,共4页
《哲学的贫困》中蒲鲁东以"唯心主义的系列辩证法"为指导阐述了他的机器思想:一是机器是如何产生的,二是机器的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了蒲鲁东,科学地论述了机器的产生及其与分工的关系,但对蒲... 《哲学的贫困》中蒲鲁东以"唯心主义的系列辩证法"为指导阐述了他的机器思想:一是机器是如何产生的,二是机器的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了蒲鲁东,科学地论述了机器的产生及其与分工的关系,但对蒲鲁东揭示的机器的坏的方面则是默认的。到创作《资本论》时期,马克思提出了应将机器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相区分的思想,从而解开为何在《贫困的哲学》中对蒲鲁东揭示的机器的坏的方面保持默认态度这一疑团。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对当今国际学术界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的贫困 资本论 机器 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
下载PDF
论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基于《1857—1858年手稿》“货币章”的考察
18
作者 关山彤 《理论界》 2021年第4期15-21,共7页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货币章”这一部分中,马克思对达里蒙、蒲鲁东等人的批判,一方面渊源于他同蒲鲁东的个人交往,以及贯穿他研究始终的同蒲鲁东及无政府主义的理论论战,另一方面也受到了1857—1858年世界经济危机...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货币章”这一部分中,马克思对达里蒙、蒲鲁东等人的批判,一方面渊源于他同蒲鲁东的个人交往,以及贯穿他研究始终的同蒲鲁东及无政府主义的理论论战,另一方面也受到了1857—1858年世界经济危机,以及他这一时期对危机理论研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在“货币章”当中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货币和价值理论,并试图在其中寻求资本主义社会的对抗性本质和危机的出路。此外,相比《哲学的贫困》,“货币章”中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与对自身价值理论的阐释,都有了重要发展。关注这一文本中的理论批判和理论建构,对于重新思考马克思与其同时代其他社会主义理论之间异同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鲁东 货币章 哲学的贫困 价值理论 危机
原文传递
论《哲学的贫困》的历史地位及当代价值——纪念《哲学的贫困》发表170周年
19
作者 刘浚 杜仕月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29-35,共7页
《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第一次公开问世,具有伟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哲学的贫困》在批判普鲁东主义的同时,为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基石,为世界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的... 《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第一次公开问世,具有伟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哲学的贫困》在批判普鲁东主义的同时,为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基石,为世界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的贫困》阐发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已有170年,历史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哲学的贫困》既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时代,又属于当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当代价值。核心要义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道路自信,坚定理论自信,坚定制度自信,坚定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的贫困》 《共产党宣言》 “四个自信”
下载PDF
《哲学的贫困》中的社会有机体思想研究
20
作者 李永杰 汪杨燕 《宁夏党校学报》 2020年第2期46-52,共7页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批判蒲鲁东无法把握"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有机体",这根源于蒲鲁东的研究方法,蒲氏套用了黑格尔的方法,把人类社会区分为十个前后相继的"环节",虽然作为诸"...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批判蒲鲁东无法把握"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有机体",这根源于蒲鲁东的研究方法,蒲氏套用了黑格尔的方法,把人类社会区分为十个前后相继的"环节",虽然作为诸"环节"的概念是可以把握社会有机体特征的,但其方法决定了他不可能完成这一任务。马克思更多地用唯物辩证的方法把握社会有机体,他既强调共时的系统性,又强调历时的发展性。马克思不仅在《哲学的贫困》中涉及到了社会有机体理论,还在其它著作中探讨了社会有机体理论,把人类社会看作一个活的有机体是马克思一以贯之的观点。这一理论对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的贫困》 社会有机体 马克思 蒲鲁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