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中下游流域旱涝急转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35
1
作者 闪丽洁 张利平 +1 位作者 陈心池 杨卫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100-2107,共8页
基于长江中下游流域75个雨量站1960~2012年的日降水资料,通过定义长、短周期旱涝急转指数,全面地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流域旱涝急转的趋势变化和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长周期旱涝急转表现为以涝转旱事件为主,且存在由旱涝急转... 基于长江中下游流域75个雨量站1960~2012年的日降水资料,通过定义长、短周期旱涝急转指数,全面地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流域旱涝急转的趋势变化和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长周期旱涝急转表现为以涝转旱事件为主,且存在由旱涝急转事件向全旱或全涝事件过渡的趋势,短周期的旱涝急转发生频率较高的也是涝转旱事件;(2)长江中下游北岸多发生旱转涝事件,南岸则多发生涝转旱事件;(3)1998年和2011年6~7月短周期高强度旱转涝事件发生在长江北岸,涝转旱事件发生在南岸地区;5~6月与7~8月旱涝急转事件强度分布则呈相反状态;(4)总体来说,长、短周期涝转旱频次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旱转涝有轻微增加的趋势。7~8月则较为特殊,湘江流域涝转旱有增加的趋势,洞庭湖地区涝转旱显著增加,此研究结果可以为长江中下游流域防洪抗旱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流域 旱涝急转 时空演变
原文传递
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变化与亚洲夏季风系统的关系 被引量:13
2
作者 叶许春 许崇育 +1 位作者 张丹 李相虎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74-1182,共9页
以长江中下游流域实测降水数据和亚洲季风指数为基础,采用Mann-Kendall检验、线性相关和偏相关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揭示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亚洲季风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差异。结果表明,近50 a来长江中下游... 以长江中下游流域实测降水数据和亚洲季风指数为基础,采用Mann-Kendall检验、线性相关和偏相关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揭示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亚洲季风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差异。结果表明,近50 a来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量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其与亚洲主要夏季风指数之间均呈负的线性相关关系,且显著性影响范围东亚夏季风大于南海夏季风大于南亚夏季风。不同亚洲夏季风子系统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尤其是东亚夏季风和南海夏季风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产生了重要影响。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量与亚洲主要夏季风指数存在2~4 a时间尺度上的显著相关性,且以反位相关系为主。此外,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量与东亚夏季风的相干性最为突出,在小于8 a的时间尺度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在近50 a来呈现减弱的趋势,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季风系统 夏季降水 小波分析 长江中下游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流域土壤湿度遥感反演研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少丹 张利平 +2 位作者 闪丽洁 杨凯 黄勇奇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57-669,共13页
土壤湿度是水文学、气象学及农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指标参数,对气候、农业、旱情监测都有重要意义.利用MODIS数据产品MOD09A1、MOD11A2和MOD13A2获取表观热惯量(ATI)和植被供水指数(VSWI)模型中的关键参数,以NDVI作为判别阈值将ATI和V... 土壤湿度是水文学、气象学及农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指标参数,对气候、农业、旱情监测都有重要意义.利用MODIS数据产品MOD09A1、MOD11A2和MOD13A2获取表观热惯量(ATI)和植被供水指数(VSWI)模型中的关键参数,以NDVI作为判别阈值将ATI和VSWI相结合建立集合土壤湿度反演模型,用预留的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并从土地覆盖类型、高程、坡度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流域土壤湿度的分布规律,研究区土壤相对湿度随土地覆盖类型、高程及坡度等因素的变化呈明显的分异规律.结果表明,基于ATI和VSWI的集合土壤湿度反演模型结合两种模型的优点,实现了优势互补,提高土壤相对湿度反演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流域 MODIS 土壤湿度 表观热惯量 植被供水指数
原文传递
ICESat-GLAS测高数据在长江中下游湖泊水位变化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吴红波 郭忠明 毛瑞娟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289-2298,共10页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湖泊变化已是国内外地学界关注的环境问题,并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研究机构的重视。本文以长江中下游的6个典型湖泊为研究对象,基于2003年-2009年ICESat-GLAS测高数据,采用高斯滤波法对ICESat-GLAS测高数据所对应...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湖泊变化已是国内外地学界关注的环境问题,并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研究机构的重视。本文以长江中下游的6个典型湖泊为研究对象,基于2003年-2009年ICESat-GLAS测高数据,采用高斯滤波法对ICESat-GLAS测高数据所对应的回波进行去噪后,用于识别水体与陆地;采用融合算法从LandsatTM影像数据提取湖泊边界;提取湖泊边界内的ICESat-GLAS水位观测值构建了湖泊的年际和年内水位变化,进一步分析了6个湖泊的水位变化时空特征与原因。结果表明:从LandsatTM中提取湖泊边界的精度达到10m,ICESat-GLAS测高数据推算出洪泽湖蔣坝站、洞庭湖城陵矶站、鄱阳湖星子站和都昌站、太湖西山观测站、巢湖闸站和高邮湖高邮站的ICESat测高数据验证的平均精度分别为-3.9cm、-8.3cm、-9.0cm、-2.5cm、-3.1cm和-4.1cm;在整个观测期间,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湖泊水位呈周期性波动,但较历史观测资料,湖泊平均水位有所降低,且自2006年10月以后三峡工程对洞庭湖的水位调控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水位 ICESat—GLAS 测高数据 时间序列 长江中下游
原文传递
2013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干旱的大气环流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45
5
作者 王文 许金萍 +1 位作者 蔡晓军 孙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95-1607,共13页
利用1981-2013年长江中下游地区90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及ERSSTv4海温资料,对2013年夏季发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异常高温干旱事件基本特征及其可能影响机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降水量较同期... 利用1981-2013年长江中下游地区90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及ERSSTv4海温资料,对2013年夏季发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异常高温干旱事件基本特征及其可能影响机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降水量较同期偏少49.43%,7月中、下旬出现旱情并逐步发展,8月上、中旬旱情最为严重,整体呈现中到重旱,局部地区达到特旱,气温偏高5℃以上;(2)受负EAP/PJ(东亚太平洋型/东亚日本型)遥相关型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面积偏大、西伸脊点异常偏西、强度偏强,长期控制长江流域,是诱发此次高温干旱的直接成因;东亚夏季风偏强、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北,致使长江流域暖湿空气偏强而冷空气不足,加之下沉气流影响,不利于形成降水。(3)8月第1候至第2候,受负"Silk Road"(丝绸之路)遥相关型影响,源自北大西洋的Rossby波沿急流波导区向东频散至东亚-太平洋地区,加强了负EAP/PJ遥相关型中高纬度两个高度异常中心,对其形态的维持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将西太副高的异常发展推向鼎盛时期;(4)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温异常偏高是负EAP/PJ遥相关型长期维持的重要原因;而7月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偏高与西风急流异常偏北密切相关,是影响东亚季风系统各成员配置的又一可能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夏季高温干旱 遥相关型 Rossby波作用量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极端降水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邹磊 夏军 张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64-1274,共11页
以长江中下游为研究对象,基于131个气象站点1961~2017年的逐日降水资料,选取9种极端降水指数,利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和交叉小波变换深入研究了长江中下游流域极端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太阳黑子和大气环流异常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 以长江中下游为研究对象,基于131个气象站点1961~2017年的逐日降水资料,选取9种极端降水指数,利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和交叉小波变换深入研究了长江中下游流域极端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太阳黑子和大气环流异常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 1961~2017年间,长江中下游流域极端降水指数除持续干燥指数(CWD)和持续湿润指数(CDD)外,其余7种降水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年降水总量(PRCPTOT)达16.59 mm/10年;(2)除CDD、CWD外,其余极端降水指数均呈现由流域东南部向三面递减的半环状变化趋势,多数极端降水指数在洞庭湖流域、长江下游及太湖流域上升趋势显著;(3)设计重现期为50年时,除CDD、CWD外,其余极端降水指数空间分布由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两处异常分布可能与地形因素有关;(4)太阳黑子和大气环流异常因子对极端降水的变化有较强的影响,其中太阳黑子的影响最大,ENSO次之,PDO最弱。该研究结果可为极端降水事件驱动力的深入探究奠定基础,进而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依据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变化趋势 时空特征 长江中下游
原文传递
古生态记录揭示的长江中下游太白湖生态系统稳态转换过程 被引量:10
7
作者 赵雁捷 王荣 +2 位作者 羊向东 董旭辉 徐敏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81-1390,共10页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在过去百年内受到强烈的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系统状态发生显著的变化,服务功能逐渐丧失.为了更科学有效地管理浅水湖泊,当前迫切需要了解湖泊的生态系统转变过程.以长江中下游典型富营养化浅水湖泊太白湖为例,结合历史...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在过去百年内受到强烈的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系统状态发生显著的变化,服务功能逐渐丧失.为了更科学有效地管理浅水湖泊,当前迫切需要了解湖泊的生态系统转变过程.以长江中下游典型富营养化浅水湖泊太白湖为例,结合历史资料和监测数据,基于铅铯同位素重建年代序列,利用粒度、地化指标和沉积物中硅藻群落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太白湖过去百年间生态系统转变进行分析.基于T检验的STARS法检测硅藻群落的结果显示,有2个稳态转换分别发生在1950s末和1990s末.1950s末太白湖硅藻群落代表的生态系统状态发生了显著突变,这主要归因于由于建闸筑坝造成的水文条件和营养条件的改变;1990s期间的湖泊生态系统整体转变则是由长期营养输入和渔业活动加强导致的生态系统弹性损失引起的.讨论了不同阶段太白湖生态系统主要要素间反馈机制在水文条件改变和营养富集影响下的变化,加深了对人类活动干扰下太白湖生态系统结构变化过程的理解,为建立浅水湖泊系统动力学模型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突变 长江中下游 浅水湖泊 太白湖 硅藻 反馈机制
下载PDF
硅藻记录揭示的巢湖生态系统稳态转换及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徐敏 王荣 +3 位作者 羊向东 陈旭 赵雁捷 杨浩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53-962,共10页
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显著影响了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状态,导致服务功能急剧退化。对湖泊生态系统状态转变过程的深入理解是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文章以大型浅水湖泊——巢湖为例,利用硅藻作为系统状态的替代指... 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显著影响了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状态,导致服务功能急剧退化。对湖泊生态系统状态转变过程的深入理解是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文章以大型浅水湖泊——巢湖为例,利用硅藻作为系统状态的替代指标,并结合多指标记录探讨了过去150年来巢湖生态系统转变过程。研究表明,湖泊水动力、营养和温度分别在不同时间尺度上驱动了巢湖生态系统状态变化,使其抵抗力下降;营养是触发1970s末期巢湖从清水态突变至浊水态的主要因素,而增温使这一转变进一步恶化。对比巢湖和太白湖的研究发现,大型和小型湖泊稳态转换的触发因素和维持机制有明显区别,建议根据不同湖泊生态系统状态长期变化过程和驱动因素施行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态转换 巢湖 长江中下游 古湖沼 湖泊管理
原文传递
流域文化与村落形态之管窥——以长江中下游流域和淮河流域为例
9
作者 胡梦晓 《宿州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5-8,共4页
古代文明大多发源于河流,流域文化对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文本选取长江中下游流域(徽州地区)与淮河流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尝试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角度开展研究,通过比较长江中下游流域与淮河流域... 古代文明大多发源于河流,流域文化对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文本选取长江中下游流域(徽州地区)与淮河流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尝试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角度开展研究,通过比较长江中下游流域与淮河流域村落文化形态的复杂成因,发现两者村落外部形态存在显著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求流域文化与村落文化形态之间的内在勾连和复杂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 长江中下游 徽州 流域文化 村落形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