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司马迁《报任安书》词语训注补正 被引量:2
1
作者 方有国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8-183,共6页
汉代司马迁的古文名篇《报任安书》是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其中有些词语不好理解,解释分歧或错误。结合古代汉语和其他文献资料,考察辨析和厘正文中5条词语,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报任安书》 词语 训注 补正
下载PDF
《报任安书》作年为基准点不能成立——就《报任安书》作年与袁传璋先生商榷 被引量:3
2
作者 陈曦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3期20-24,共5页
《报任安书》(简称《报书》)的作年,不具有直接推导司马迁生年的功能,无论哪一种作年说法——"太始元年"说、"太始四年"说、"征和二年"说,均不是基准点。假如考证出司马迁某岁作《报书》,再考证出《报书... 《报任安书》(简称《报书》)的作年,不具有直接推导司马迁生年的功能,无论哪一种作年说法——"太始元年"说、"太始四年"说、"征和二年"说,均不是基准点。假如考证出司马迁某岁作《报书》,再考证出《报书》作年,则基准点之说是成立的,但袁传璋先生的考证是离开这一路线的。他以《报书》作年作为推导司马迁生年的基准点是不能成立的。可以确证,《报书》不作于征和二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任安书》 作年 基准点
下载PDF
《报任安书》生命意蕴探微 被引量:2
3
作者 刘伟生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18-21,共4页
《报任安书》隐含了极其丰富的人生意蕴,它以悲壮淋漓的行文意气,表述了司马迁"扬名显身"的人生道路、"重于泰山"的生死决择、"发愤"作史的著书理论,集中体现了司马迁悲壮浓烈的人生构建,成为永世垂范的... 《报任安书》隐含了极其丰富的人生意蕴,它以悲壮淋漓的行文意气,表述了司马迁"扬名显身"的人生道路、"重于泰山"的生死决择、"发愤"作史的著书理论,集中体现了司马迁悲壮浓烈的人生构建,成为永世垂范的生命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壮浓烈 《报任安书》 生命意蕴
下载PDF
《〈报任安书〉作于汉武帝太始四年补说》献疑 被引量:1
4
作者 许勇强 李浩淼 张千友 《晋阳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22-123,共2页
《报任安书》的写作年代历来有汉武帝太始四年和征和二年两说。徐朔方先生赞同王国维太始四年说并驳斥程金造《从报任安书商榷司马迁的卒年》有关征和二年的观点。分析各种史料,可以看出,徐先生由于在一些地方误读文献,加之忽略了一些... 《报任安书》的写作年代历来有汉武帝太始四年和征和二年两说。徐朔方先生赞同王国维太始四年说并驳斥程金造《从报任安书商榷司马迁的卒年》有关征和二年的观点。分析各种史料,可以看出,徐先生由于在一些地方误读文献,加之忽略了一些历史和生活常识,故而其《补说》并不能够证明《报任安书》写于太始四年,因此赵翼和程金造关于《报任安书》写于征和二年的观点应是正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任安书》 司马迁 太始四年 征和二年
下载PDF
现世的悲歌 生命的颂歌——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5
作者 曹继华 《文教资料》 2006年第5期24-25,共2页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我们解读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一个切入点。在这篇文章中不仅有作者不幸身世的诉说,也有对“发愤著书”原由的阐释,更有对生死观的全新理解,这些也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 现世 生命 <报任安书>
下载PDF
司马迁生年考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强 卢梦雨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8-113,共6页
司马迁生年存在两说,此两说均以《博物志》为主要考证依据,抛开《博物志》,以司马迁著述为主要考证对象,可以得出另外一种结论。其推演思路是以《报任安书》的写作时间征和二年为基准点,以"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向前推出司马... 司马迁生年存在两说,此两说均以《博物志》为主要考证依据,抛开《博物志》,以司马迁著述为主要考证对象,可以得出另外一种结论。其推演思路是以《报任安书》的写作时间征和二年为基准点,以"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向前推出司马迁出仕的时间在元狩六年至元鼎六年之间,从而排出"景帝中五年说",在确定了司马迁出仕时间段后,依据"二十而南游江、淮"一句来推算他出仕时的年龄在前117至前111年之间,由此向前推,得出司马迁的生年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段",即司马迁生年当在武帝建元三年至七年间(前138—前1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生年 《报任安书》 景帝中五年 武帝建元六年
下载PDF
“司马迁下狱死”说驳议
7
作者 胡宁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0期35-39,共5页
关于司马迁的结局,卫宏在《汉书旧仪注》中说是"有怨言,下狱死",后世注家或信或疑。直到今天,依然有学者试图将此言坐实。然而,卫宏之言有很明显的漏洞,难以凭信,在典籍中也找不到任何可以证明司马迁再度下狱而死的证据。《... 关于司马迁的结局,卫宏在《汉书旧仪注》中说是"有怨言,下狱死",后世注家或信或疑。直到今天,依然有学者试图将此言坐实。然而,卫宏之言有很明显的漏洞,难以凭信,在典籍中也找不到任何可以证明司马迁再度下狱而死的证据。《报任安书》不可能是导致司马迁下狱而死的"怨言",《盐铁论》中关于"刑人"的一段话更不足为据。通过对这些材料的辨析,反而能够说明司马迁并不是下狱而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下狱死" 《报任安书》
下载PDF
由《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8
作者 许振东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45-48,共4页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晚年答复任安的一封书信。由信大致可见司马迁生死观的特色 :承认生死是客观自然的现象 ,不反对全身避祸 ,自我维护 ;强调人格的独立和人的自身尊严 ;肯定有价值的从容赴死 ;歌颂“虽被万戮”
关键词 司马迁 《报任安书》 生死观 人格
下载PDF
“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辨正
9
作者 周宝峰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11-16,共6页
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司马迁《报任安书》进行深入分析,"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并非指死的意义,而是指对死的态度。"重于泰山"的精确原义应是把死看得很难,不轻易赴死;"轻于鸿毛"的精确原义则是... 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司马迁《报任安书》进行深入分析,"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并非指死的意义,而是指对死的态度。"重于泰山"的精确原义应是把死看得很难,不轻易赴死;"轻于鸿毛"的精确原义则是把死看得很容易,欣然赴死。"重于泰山"并非说的是死,而是说的"不去赴死";"轻于鸿毛"所指才是"赴死",并且是"视死如归"。作为对古代散文名篇的文学欣赏,笔者认为,对司马迁《报任安书》中"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的理解和使用应当回归司马迁的原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报任安书》 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下载PDF
高中语文选文《报任安书》(节选)注释商兑
10
作者 李黔云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85-86,共2页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所选《报任安书》(节选)的注释有些地方值得商榷,如对篇名的注释,对“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句中的“与”的注释,对“刑不上大夫”的处理。本文对课本注释不当之处进行分析说明,并提出参考性的处理意见。
关键词 《报任安书》 刑不上大夫
下载PDF
司马迁死因之谜新探
11
作者 孙学功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2期22-24,共3页
司马迁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其死因一直是千古之谜。是他杀还是自杀,从历史上的有关论述及当事人的思想性格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探究。
关键词 中国历史 史学家 司马迁 《史记》 汉武帝 《报任安书》
下载PDF
《报任安书》之《汉书》《文选》本校读三则
12
作者 陈家林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11-115,共5页
《报任安书》有《汉书》《文选》两个版本,文字颇有出入。通过“若望仆不相师用,而流俗人之言”“而仆又茸以蚕室”“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於后也”三条的对比分析、得失评价,认为《汉书》本更为真实可靠。
关键词 《报任安书》 《汉书》本 《文选》本 对校
下载PDF
《报任安书》的文献价值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生群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30-135,共6页
太史公是官名,司马迁出仕是由于父亲的保举;司马迁与李陵交往始于太初二年之前,司马迁遭祸是因为武帝的私欲、多疑和喜怒无常;征和二年,《史记》已基本完成;《史记》创作主要集中在司马迁受刑以后的七八年间,作者始终坚持作史"至... 太史公是官名,司马迁出仕是由于父亲的保举;司马迁与李陵交往始于太初二年之前,司马迁遭祸是因为武帝的私欲、多疑和喜怒无常;征和二年,《史记》已基本完成;《史记》创作主要集中在司马迁受刑以后的七八年间,作者始终坚持作史"至太初而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任安书》 司马迁 《史记》
下载PDF
评袁传璋“司马迁生于前135年说”之新证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曦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9期14-19,共6页
支撑袁传璋先生的"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35年说"有两大核心论点:一是"《报任安书》必作于征和二年十一月无疑",并以此作为推算司马迁生年的基准点;二是司马迁"壮游用了一二年时间,他担任郎官时不过二十一二岁&quo... 支撑袁传璋先生的"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35年说"有两大核心论点:一是"《报任安书》必作于征和二年十一月无疑",并以此作为推算司马迁生年的基准点;二是司马迁"壮游用了一二年时间,他担任郎官时不过二十一二岁","司马迁的入仕为郎与壮游在时间上前后相承,南游归来后即因父仕为郎中","于是迁仕为郎中"的"于是"二字,表示两者在时间上"没有间隔",无缝连接。袁先生的两大核心论点,纯为个人主观臆测,而绝非历史事实,是不能成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传璋 《报任安书》作年 基准点 “于是”
下载PDF
身份与言说:太史公、中书令与《史记》书写——以《文选·报任少卿书》篇首异文为中心 被引量:2
15
作者 田瑞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5-45,共11页
司马迁详述作史缘由的《报任少卿书》,是《史记》接受史上的一篇基础性文献。然而后人疏于辨识的是,信中自称太史公的司马迁,实际身份却是"尊宠任职"的中书令。身为中书令的司马迁对武帝颇为忠诚,这也影响了《史记》的颂汉书... 司马迁详述作史缘由的《报任少卿书》,是《史记》接受史上的一篇基础性文献。然而后人疏于辨识的是,信中自称太史公的司马迁,实际身份却是"尊宠任职"的中书令。身为中书令的司马迁对武帝颇为忠诚,这也影响了《史记》的颂汉书写,但由于中书令为时人所轻,故司马迁更愿以在史官文化传统中颇为人重的"太史公"自称。《汉书·司马迁传》在标举司马迁中书令身份的前提下,径行省去篇首"太史公"一语;萧梁时期,太史公的文化身份得以凸显,故《文选·报任少卿书》补录了与书信内容相呼应的"太史公"一语。《汉书》之省与《文选》之录,皆未能体察中书令司马迁自称太史公的内心隐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 太史公 中书令
下载PDF
“彼观其意”之“彼”新解
16
作者 陈云龙 李伊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4年第5期60-63,共4页
对司马迁《报任安书》“彼观其意”之“彼” ,几家主要注释都把它作代词看待 ,在所代内容上有分歧 ,有的认为代“李陵” ,有的认为代作者 ,有的认为代“匈奴” ;在断句上意见也不相同 ,这些观点均有不足之处。在对这些观点分析的基础上 ... 对司马迁《报任安书》“彼观其意”之“彼” ,几家主要注释都把它作代词看待 ,在所代内容上有分歧 ,有的认为代“李陵” ,有的认为代作者 ,有的认为代“匈奴” ;在断句上意见也不相同 ,这些观点均有不足之处。在对这些观点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彼”通“夫” ,是句首语气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观其意 词义分析 《报任安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